茶经网

如何评鉴茶气?

2021-09-30
长期品茶的朋友,时常会坐在一起谈论到茶气的问题,一泡茶品饮下来,有的茶友大汗淋漓,浑身发热,有的茶友不停打气嗝,有的茶友可能感觉不到身体有什么反应。茶气,作为一种喝茶的个人主观体验,由于每个人身体状况不同,敏感度不同,所表现出的状况也大不相同。就是这样诸多的不同感受,让很多初喝茶的茶友十分迷惑,“茶气”,何为茶气?

直观的是:茶气不是煮茶、泡茶时升腾的水汽,你仿佛看得到,又仿佛看不到,可是当你喝下一口茶的时候,你会感觉到隐隐在身体里循环而起。

武断的是:茶气只有在喝下之后,茶和身体融合之后才会产生。

茶汤中蕴含有能够渗透和疏通人体经络的能量,此谓茶气。即茶气以能量运动的形式对人体的能量进行了一番“导引”,使得肌体舒适,心情愉悦。而现代科学研究则表明:茶叶成分富含多种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咖啡碱、儿茶素、以及多种活性物质;茶叶功效有缓解疲劳、兴奋中枢神经、促进消化、降脂、消水肿利尿、消炎抑菌、止咳化痰、强心等。

大多数茶友最初的茶气体验,多表现为喝完茶之后身体会发热出汗。这个阶段其实体验到的不是茶气本身,而是茶气和身体互动后身体的表层变化。这种表层体验通常会有两个误区,所以需要说明两个问题:

1、茶气,不仅仅是热量。很多人认为茶气就是一种热量,其实不然,通常,热茶喝下去会有热触感,会令人出汗,因此有人说“那是烫的,喝热水也会出汗”,确实,如果一杯接一杯喝热水,也会出汗,但热量来得快,退得也快。

茶气,则会在胸腹处有持续的热感,且喝热水出汗多为身体正面的胸腹之间,背部很难出汗,而喝茶更多是后背脊柱出汗。前面的皮肤更加贴近消化道,背部,尤其是脊柱,隔着很多肌肉和骨骼,这说明茶气除了能够携带热量之外,其主要功效还是渗透和疏通。

2、上头并不代表茶气足。很多人认为茶气从后脑往上蹿就说明茶气足,其实也不然。一部分老茶(多见于一定发酵程度的茶)会导致热量在上腹部聚集,后脑发热的感觉就会比较强。人的大脑处于身体上部,因此会从思想上认为越往上越神奇,其实茶气往后脑蹿更主要是因为下不去,或者是人体对该茶汤适应程度低,譬如有的很苦涩的茶,喝完后也会满头出汗,但出完后则会有虚脱感。

如说的更深入一些,自然的好茶,其热量是自上而下贯通,会在丹田处聚集,先沉而后再升腾,虽升腾但始终有根,虽强烈但令人舒适,整个前面持续发热,且整条脊柱均匀出汗者为正。时常做经络锻炼者以及一部分天生经络敏感者会体验到由内而外的出汗过程,这也不是茶气本身,而是茶气和人体互动的过程。代表身体的经络很通畅,对茶气的体验就会更加强烈。

茶气的自身也有强弱厚薄,除了文化结构外,与物理结构关系重大。

一般来讲,老茶中的茶气较浓郁,因为陈放的时间长,酵化的物质丰富,这就使老茶的回甘和韵味更饱满。还有,因为工艺的不同,紧压的黑茶类的茶气比其他茶类更能保持、回应更大。

体验茶气,通常宜在晴天申时(下午三点至五点)进行,其实正值两餐之间,众人行谈之际,其时气候不寒不热,人也正好不饥不饱,饮道通畅,耗蓄平衡,此时饮茶,体验最接近客观,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讲,申时是一天中膀胱经最旺的时刻,此时也是最适合喝茶养生的时段。

此时饮茶,茶气随热而发,因此要热饮,以不烫为度,浓淡适宜。茶越自然,其气越正。体验“茶气”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对于茶气的体验不宜以意念引导。大家都知道,人自身的主观暗示能力是很强的,譬如假如今天碰到一件不太顺心的事,如果这时候认为是自己今天走霉运了,那么之后肯定还会遇上倒霉事,大家可以回想下是否有这样的经历,这就是主观自我暗示所起作用。因此,体验茶气应当是杜绝自我暗示,不对体内的任何感觉做辨识。

2、以没茶气的状态做对比。在没喝茶以前,以相同的方法感受身体的状态,再对比喝茶后,然后做个减法,剩下的感觉才是相对真切的。真正能够体验到茶气本身的人,其身体经络必是通透无阻的,这样的身体,就像一个透明隧道,借用喜茶者兄一句话“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3、茶气的自身也有强弱厚薄。除了文化结构外,与物理结构关系重大。一般来讲,老茶中的茶气较浓郁,因为陈放的时间长,酵化的物质丰富,这就使老茶的回甘和韵味更饱满。还有,因为工艺的不同,紧压的黑茶类如六堡茶的茶气比其他茶类更能保持、回应更大。

品味“茶气”要带着一份专一、带着一份虔诚,带着通透无阻的身体经络和明净通透、闲适淡定的心境,这样才能够在茶气上升的刹那间抓住神经末梢的颤动、触摸到心页尖顶的微晃。

通过对茶气的跟踪体验,我们可以更加深入的感知到自己的经络,茶气的体验越深,经络的感觉就越深。不但如此,茶气对经络是有较为明显的疏通作用的,所以才会出现(神农本草经)上所记载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精选阅读

如何体验“茶气”


根,当我脑子里看到纯香的“根”时,也许我在说的是“气”。“气”,有人说是能量,有人说是精微物质,谁也不能全息“气”的存在物,我们只是在用着不同的词语来描述它,尝试着去把它定格下来,尝试着用语言和思维去认识它,不过,最简单的认知则是身体的认知。

气,它活在一群喝茶人的话语里——茶气。

尽管“茶气”作用在这一群喝茶人身上,是不同的生理反应和认知偏向。但却不妨碍大家感受它的存在。能感受到“茶气”的,是有好茶喝的人。常常有好茶喝的人,不用别人提醒,久了,自然能在不断的感知经验里抽象出这个词来描述它,从而在意识上认识到它的存在。而不经常有好茶喝的,如果能经别人提点,然后一边喝着好茶,用意识注意力去感受好茶之作用于身体感知器官,很快也就能知道“茶气”这个东西的存在了。

我以前也不知道有“茶气”一说,即使很早就看过卢仝的“搜枯肠、发轻汗、尽向毛孔散、两腋习习清风生”。因为他老人家并没有抽象出“茶气”一词而在此之前我也没能有幸在书上看到这个词,另外,平日里我并没有那么多好茶喝以累积足够的经验使自己意识到它的存在。直到进了茶叶公司,有一次老板和另一个茶圈前辈在喝茶,我有幸在一旁陪着喝茶听他们聊天。前辈说,喝着好茶真舍不得说话,那样茶气会从嘴里逃逸。听到这个,我像被点拨一样,在她和老板聊天时,我这个闲人就闭着嘴巴,感受前辈说的“茶气”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当时泡的是两道茶,一泡叫“东方红”(喝时已陈化5年),一泡叫“特制老丛”。这两泡茶在口腔里的变化很好玩,那也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茶的气。“东方红”一入口浓醇的茶汤里包裹着一丝刚劲之力,就像是岁月将茶表面的戾气消磨掉,而沉入汤底的本身气息仍然保有那份不驯,随即这不驯之气炸开,向口腔四壁冲撞,留下痕迹经久不散。它经久不散,以至于在接下来喝到“特制老丛”时,我以为是因为它的原因使得我感受不到“特制老丛”的香与味。

当我喝下“特制老丛”时,我只能感受到它茶汤像润玉化成一样的口感,但没香也没有什么茶味,这对喝习惯浓茶的潮州人来说根本就不像是喝茶,犹如成都人吃到一盘清蒸海鲜,总觉不够带劲。我觉得与前面的“东方红”相比”特制老丛“简直太平淡无奇了。然而,我惊讶地发现口腔里的变化,舌头上此刻似乎有一股气在慢慢凝聚,慢慢地舌头上有一丝丝受重感,就好像那股气在挤压着舌头,而且它越聚越大,顶着上腭。这时嘴巴里含着一团气,像含珠,有一股莫名的东西冲击我心灵,让我神醉。

那次后,我要想感受茶气,就闭上嘴巴,全神凝聚,收视反听,这种摒弃外界干扰的状态下,我可以“看”到茶的很多东西,比如茶气不只是在嘴巴里,鼻子上同样能“看”到。我看到香气有的“粗”与“细”。粗的颗粒感很明显,在气体里毛毛躁躁的乱跳,气团凹凹凸凸,比较僵硬;有的则像田野烧草的烟被气流摆弄得涣散无力。细的均匀而绵长,有的像烟囱里的烟圆柱形直上,比较僵态;有的则柔软的如丝绸,将尽快看起来表面有点波动,但气团却是均质的,柔和滑动。这些画面化为某些评茶术语大概就是等级不同的香高、高扬、高锐。无论我们选择那一套语言体系、哪一种认知模式,我们都无法全息“茶气”,就像我们无法全息这个世界。不过我们都有各自的一套方法,找到它并相信它就可以了。

无论我在鼻子里看到的茶气是什么样的,只要是纯香,必定有支撑它的根,即使是等级差的那种“涣散无力”也能看见这股香气的“根”长在盖碗里的茶叶上。而假的香,我根本不知道它从哪里发出来的,因为我看不到它的“根”。当我看到“根”时,我同时在言说的是“气”。

如何体验到茶气?什么是茶气?


喝普洱茶,总离不开茶气二字!茶气在普洱品茗者心中过来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也是普洱茶最重要的特色之一。

经常和朋友们喝茶的时候,经常会出现一个专业词“茶气”。很多人看不懂,所谓的“茶气”是什么?个人认为,唐代诗人卢仝的七碗茶歌就是茶气的真实写照。

一碗喉吻润,

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关于茶气,邓时海书中如此描述:

“茶气,普洱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对普洱茶最重要的特征。云南茶山生长着大型乔木古树茶,茶含成分浓酽丰富,制做成茶后。经过长期贮存陈化,茶多糖和有机锗产生化学反应,使水溶于水。喝陈年的普洱茶后,茶叶中的有机锗在体内,达到补气的作用。从古代到现代有千千万万人,又有多少人真正体会到茶气的美妙境界呢?一来真懂品茶气者不多,二来有真正茶气的好茶来之不易。

茶气是什么?

其实,茶气存在于每一片茶叶之中,所谓茶气就是茶叶内分解过程中物质能量释放的总称。由于茶树的生长环境,包括海拔、纬度、土壤、生态品种、树龄等的不同,茶树内积累的物质成分的类别、含量比例等也有差异,在能量释放时也就存在差异,能量积累多则必然茶气强。

1、茶气,不仅仅是热量。

很多人认为茶气就是一种热量,其实不然,通常,热茶喝下去会有热触感,会令人出汗,但热量来得快,退得也快。

茶气,则会在胸腹处有持续的热感,且后背脊柱出汗。而背部,尤其是脊柱,隔着很多肌肉和骨骼,这说明茶气除了能够携带热量之外,其主要功效还是渗透和疏通。

2、上头并不代表茶气足。

很多人认为茶气从后脑往上蹿就说明茶气足,其实也不然。人的大脑处于身体上部,因此会从思想上认为越往上越神奇。

其实茶气往后脑蹿更主要是因为下不去,或者是人体对该茶汤适应程度低,譬如有的很苦涩的茶,喝完后也会满头出汗,但出完后则会有虚脱感。

3.茶气可通经络

自然的好茶,其热量是自上而下贯通,会在丹田处聚集,先沉而后再升腾,虽升腾但有根,虽强烈但令人舒适,前面持续发热,且整条脊柱均匀出汗者为正。

时常做经络锻炼者以及一部分天生经络敏感者会体验到由内而外的出汗过程,这也不是茶气本身,而是茶气和人体互动的过程。代表身体的经络很通畅,对茶气的体验就会更加强烈。

通过对茶气的跟踪体验,我们可以更加深入的感知到自己的经络。神农本草经上所记载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亦是此意。

茶的外形评鉴


茶叶外形千姿百态,常见的有卷曲形的、长条形的、圆形的、扁形的、针形的、雀舌形的等,但不论茶叶的形状如何,若从其外形上判断其品质的好坏,一般都是从茶叶的条索、老嫩、粗细、轻重、整齐度和干湿度等方面进行。

1、条索

(1)松紧。条索纤细,空隙小,体积小,为条紧;条索粗大,空隙大,体积较大,为条松。

(2)弯直。将茶叶装入一个干净的盘内筛转,看茶叶平伏程度,不翘的为直,反之则弯。

(3)圆扁。茶叶的圆扁主要是指长度比宽度大若干倍的条形,其横切面近圆形的称为“圆”,否则为扁。

(4)壮瘦。芽头肥壮、叶肉肥厚的茶叶有效成分含量多,制成的茶叶条索紧结壮实、比较重。

2、嫩度

嫩度是决定茶叶品质的基本条件,是外形鉴别的重要因素。嫩度主要看芽头嫩叶比例与叶质老嫩,有无锋苗和毫毛及条索的光糙度。

(1)芽头嫩叶比例。芽头通过精制后称为芽尖,其嫩度的好坏是指芽头嫩叶比例大,含量比较多。在鉴评时,要从整体的茶叶进行比较,而不能从单个茶叶去比较,这是因为芽头与嫩叶还有长短、大小、薄厚的区别。如果茶叶的所有茶芽及嫩叶比例相近,芽壮身骨重,叶质厚实的品质就好;如果老嫩不均,看起来外形不匀整,品质就比较差。

(2)锋苗和毫毛。锋苗指芽叶紧卷做成条的锐度。茶叶条索紧结、芽头匀整锋利并显露,说明嫩度好,制作精细;条索完整,但是没有锋锐,说明茶叶嫩度差,品质就次。芽上的茸毛称毫毛,毫毛多、长而粗的为好。不过芽的多少,毫的疏密,常因品种、茶季、茶类、加工方式等不同而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3)光糙度。如果采摘的茶芽嫩,因其柔软且胶质多,易揉成条,而且条索光滑丰润。如果是老叶,质地较硬,条索不易揉紧,而且条索表面凸凹不平,有褶皱,干茶外形较粗糙。

3、粗细

在一般情况下,茶叶细的比粗的好,小的比大的好。乌龙茶、绿茶、红茶要求颗粒细小、条索紧实;如龙井茶以叶片扁尖细小为上,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贡熙、黑毛茶等,其形状稍可粗大。特级乌龙茶和白毛猴银针,注重茶芽,而白牡丹、寿眉等茶由老嫩与芽头多少来决定品质优劣。

4、轻重

一般来说,重的茶精制率高,汤浓耐泡,易贮藏不变质;而茶叶粗老或加工粗放,味淡薄或水味重。条状茶要求重如铁线;球状茶要求重如钢球;圆珠形茶比颗粒的松紧、匀整、轻重、空实,以颗粒圆紧、重实、匀整为好,扁松、轻空为差。

5、色泽

干茶的色泽主要从色度和光泽度两方面去鉴别。各类茶叶均有其一定的色泽要求,如红茶以乌黑油润为好,黑褐、红褐次之,棕红最次;绿茶以翠绿、深绿光润为好,绿中带黄或黄绿不匀者较次,枯黄花杂者差;乌龙茶则以青绿光润呈宝色的较好,黄绿欠匀者次之,枯暗死红者最差;黑毛茶以油黑色为好,黄绿色或铁板色都为差。

6、整碎

整碎指茶叶外形的匀整程度。毛茶基本上要求保持茶叶的自然形态,完整的为好,断碎的为差。精茶的整碎主要评比各孔茶的拼配比例是否恰当,要求筛档匀称不脱档,面张茶平伏,下盘茶含量不超标,上、中、下三段茶互相衔接。

(1)整齐度主要看“目的形状”占总体比例的大小。一般名茶、精茶、成品茶都很重视整齐度。

(2)干湿度各类毛茶的含水量为6%~7%,品质较稳定,含水量超过8%的茶叶易陈化,超过12%易霉变。测定茶叶的干湿度除了用仪器精测外,还可通过手测。在用手测茶叶的含水量时,可概括为六个字:抓、握、压、捏、捻、折,并结合看、听、嗅,因为不同含水量的茶叶,其外观表现和感觉是不同的。

7、净度

净度是指茶叶中含夹杂物程度。茶叶夹杂物有茶类夹杂物和非茶类夹杂物之分。

(1)茶类夹杂物茶类夹杂物又称为副茶,指粗茶、轻片、茶梗、茶籽、茶朴、茶末、毛衣等;除去夹杂物的净茶称为正身茶,一般条紧、身骨重。

(2)非茶类夹杂物非茶类夹杂物分为有意物和无意物两类。无意物指采摘、制作、存放、运输过程中无意混入茶叶中的杂物,如石子、杂草等。有意物指人为有目的性地故意添加的夹杂物,如茶叶固形用的粉浆物、胶质物、滑石粉等。

茶还有“茶气”?“茶气”的等级划分


但凡爱茶之人对卢仝的《七碗茶》并不陌生:“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可以说,卢仝的《七碗茶》代表着“茶气”宣泄的最高境界,可遇不可求。由此可见,茶气在品茶中,占有极重要的分量。甚至于,老茶人们往往以“茶气”的强弱,作为判断一款好茶与老茶的指标。

只是中国是个茶事极为丰富的国度,泱泱大国中,盛产茶树的疆土绵延数千里,茶叶的品种也多达数千种。如果不进行合理定义,对于“茶气”的合理感知难免会有纷乱的感觉。当然,对于茶气的等级排序,幻想找到一个绝对定量的结论是不科学的,也是不符合茶道精神的。笔者在此只是想分享个人的经验沉淀、资料求证与逻辑推理的结果而已。

第一等级:老茶

老茶主要指那些可以长期陈化的黑茶类的茶品。科研研究表明:老茶的陈化是一个大分子到小分子的渐变过程。由于小分子更易溶于水的结果,陈化后的老茶茶汤会越来越通透,茶汤的内含物也越来越容易被身体吸收、感知,并产生茶气体验。

当然,任何事物的陈化必须具备可陈化的物质基础。老茶陈化物质变化是:茶碱和茶多酚等内含物在氧化作用下分解成多糖。多糖物质在医学上具备强壮滋补、提高免疫机能等功效。当这些多糖物质被身体吸收后,往往会引发身体内部机能的感知与反馈。这种感知与反馈就是体感。

至于对老茶的定义,因为存储环境的不同,目前很难形成共识。以至于仿佛每位茶友都有自己的个人标准,也就不足为奇了。我个人觉得,如果是轻发酵生普与高等级的黑茶,需要十五到二十年。这里的高等级黑茶指的是按照【中国黑茶理论之父-彭先泽】先生的定义:安化谷雨时节之前采摘的芽尖、白毛尖,而不是筛分出来的夏茶或秋茶中的嫩茶。等级略低的茶,如安化黑茶中的二级料的千两花卷茶,一般也需要10-15年才能成为老茶,当然这也跟储存的环境有关,如果是大马仓,时间估计要缩短。

第二等级:野生茶

俗话说:在野境中生长的茶更多了份自然历练和岁月沉淀。这里有三层意思,其一,野生茶是大自然优胜劣汰的结果,具备旺盛而顽强的生命力;其二,野生茶未受到环境和人为的污染,其内含物有着得天独厚的天然生态性;其三,野生茶的生长环境决定了,它不但根系发达而深厚,而且耐得住云雾、气压差与温差的洗礼。相比于人工培植的茶园茶,野生茶的香气物质更加丰富,并具备鲜明的个性特征。

茶气表现方面,野生茶可谓柔合了天地灵气,有着综合的中庸之道。所谓“大道中庸”,这里的“中庸”指的是以柔克刚,包容绵长。具体表象为:好的茶气并非一味的霸气刺激,而是初品气韵细腻,清幽平和,再品后劲十足,余味绵长。

第三等级:古乔木或老枞

有经验的茶者都知道,乔木树的生命力比灌木长,所以云南境内有许多生命力沉淀达数百年之久的古乔木。当然灌木也有树龄长的,我们称之为老枞,如乌龙茶中的百年老枞,安化古茶山里的百年老枞等等。如果说岁月给予老人智慧,那么岁月给予老茶树的,则是综合环境与天地精华的能力。这些有着漫长生命力的茶树,都是茶气强劲的代表。

至于古茶树茶气强劲的原由,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方面,经历过漫长岁月沉淀的茶树,其地下根系比树龄短的茶树更深厚,更具备营养摄取能力,而且其摄取的营养物质更均衡,更契合大自然的生态精髓。另一方面,出于对古树的保护与平衡,一般老树的采摘不会过于频繁,更不会泛滥。因此相比于一年多次采摘的茶园茶,古树茶的营养积淀更饱满均衡。

第四等级:岩石土壤蕴育的茶树

茶圣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有云:“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意思很清晰,那就是岩石土壤蕴育出的茶树为上品。

常识告诉我们,岩石风化而成的土壤,含有非常丰富的矿物质。所以在岩石土生长的茶树直接吸收到岩石释放的矿物质后,使得茶叶的内质特别活泼。如武夷山的正岩区的岩茶,其知名的岩韵就来自特有的丹霞地貌;如安化的茶自古备受青睐,跟安化山区遍布的折页岩风化而成的土壤有关。

相信读到这里的茶友,应该明白了

茶叶的内质评鉴


观汤色

汤色是指茶叶在冲泡后茶汤所呈现的色泽。汤色的鉴评主要从色度、亮度和混浊度三方面进行。

1、色度

色度主要是指茶汤的颜色。可从正常色、劣变色、陈变色三个方面进行辨别。

(1)正常色。正常采制条件下制成的茶,冲泡后所呈现出的汤色。如绿茶绿汤,绿中带黄;红茶红汤,红艳明亮;黑茶橙红或红浓等。

(2)劣变色。由于鲜叶采运、摊放或初制不当等造成变质,汤色不正。

(3)陈变色。如果杀青后不及时揉捻,揉捻后不及时干燥,会使新茶制成陈茶色。绿茶的新茶汤色绿而鲜明,陈茶则黄褐或灰暗。

2、亮度

亮度指茶汤的明亮程度。通常情况下,茶汤亮度好的品质就好。茶汤比较暗的品质就差。

3、浑浊度

浑浊度指茶汤清澈和浑浊程度。清澈指汤色纯净透明,无混杂清澈见底。浑浊是指茶汤不清,视线不易透过汤层。一般劣变茶或陈变茶的茶汤,浑浊不清。

嗅香气

茶叶的香气因茶树品种、产地、季节、采制方法等因素的不同,而使各类茶的香气各具风格,各有各的特色。而且即使是同一类茶,也会因为产地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香气。

1、香气高低

(1)纯:香气纯正,没有其他异味。

(2)浓:香气高长,浓烈。

(3)鲜:香气清鲜,有醒神爽快之感。

(4)清:清爽新鲜之感。

(5)平:香气平淡,无杂异气味。

(6)粗:感觉糙鼻,有时感到辛涩,属老叶粗气。

2、持久时间

是指香气时间的长短或持久程度。不论是嗅茶汤还是嗅干茶都能长时间地嗅到香气,则表明香气长,反之则短。茶叶的香气以高长、鲜爽馥郁为好,高而短次之,低而粗为差。

品滋味

滋味是饮茶后人的口感反应。纯正的滋味有浓淡、强弱、鲜、爽、醇、和。不纯正的滋味有苦、涩、粗、异。

1、纯正

指品质正常的茶类应有的滋味。

(1)浓淡:浓指茶水内含物丰富,有黏厚的感觉;淡则内含物少,淡薄无味。

(2)强弱:强指饮茶汤后口中收敛性强,吐出茶汤短时间内味感增强;弱则入口刺激性弱,吐出茶汤口中味平淡。

(3)鲜与爽:鲜感觉爽快;爽指爽口。

(4)醇与和:醇表示茶味尚浓,回味也爽,茶汤刺激性小;和表示茶味平淡,内含物质少,基本没有刺激性。

2、不纯正

指滋味不正或变质有异味。茶汤滋味与香气关系密切,一般香气好,滋味就好。

(1)苦:茶汤先微苦后回甘,为好茶;先微苦后不苦也不甜者次之;先微苦后也苦者又次之;先苦后更苦者最差。

(2)涩:茶汤入口后有麻嘴、紧舌之感。先有涩感后不涩属于茶汤味的特点,不属于味涩。如果吐出茶汤后仍有涩味,才属真正的涩味。

(3)粗:粗老茶汤味在舌面感觉粗糙,且味淡薄,稍带滞钝、涩口感。

(4)异:如酸、馊、霉、焦味等异味。

评叶底

叶底是茶叶在冲泡后剩下的茶渣。叶底可以直接反映出茶叶的老嫩、色泽、匀度及鲜叶加工合理与否等诸多问题。看叶底主要通过观察其嫩度、色泽和匀度。

1、嫩度

叶底的嫩度主要以芽及嫩叶含量比例和叶质老嫩来衡量。芽以含量多、粗而长的为好,细而短的为差。但是不能一概而论,如碧螺春细嫩多芽,其芽细而短、茸毛多。

2、色泽

主要看色度和亮度。在鉴评叶底时应先掌握该茶类应有的色泽和新茶的正常色泽。新茶色泽新鲜明亮,若有爆点或焦糊点明显的容易辨别;陈茶呈黄褐色或暗黑色、反光率差,若有爆点或焦糊点模糊、不易辨别。

3、匀度

匀度主要看茶叶的老嫩、大小、厚薄、色泽和整碎等因素的一致性。若这些因素都比较接近、一致匀称的即匀度好,反之则差。

茶有“三气”:茶气,地气,人气


常听到老茶客说“茶气足”这个词,但对大部分普通茶友来说很难理解。一方面是业内人士把茶气吹得玄乎其辞,另一方面是普通茶友对茶气一知半解。

关于茶气有很多种说法

通俗版

喝完茶身体的体感:比方说后颈背或者额头,微微发汗甚至浑身发热,大汗淋漓。两杯茶水下肚,身体不停的打嗝,上下排气。茶气很强的野生古树茶很刮肠胃,肠胃不好的茶友且注意不要喝多,以免造成茶醉,浑身乏力。

专业版

由于古树茶树根繁茂,能够深入到几十米的深层地下,吸收养分,地下水和土壤矿物质含量丰富,茶叶的内含物质自然十分丰富。

茶中多糖类和有机锗产生一定的化学作用,于冲泡时即能溶于水。品饮普洱茶茶汤后,有机锗进入品茗者体内,达到补气功效。茶气即为有形的茶通过无形的气作用到人体相关部位而引起的人体知觉的感知。

总之,“茶气”,就是茶所具有的能量,茶气足的茶,必是好茶。“茶气”是一种抽象无形的,需要用心才能感受到,

有人认为,茶有“三气”,即“茶气”、“地气”、“人气”。

“地气”,乃茶之本味,一款茶,产于哪座山,哪块地,这就决定了它具备什么样的特质。

“人气”,即喝茶的人所形成的气场,可能因为大家所处的环境不同,“人气”也会相异,因此,相同的茶,对不同的人,便有不同的经验,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故事,不同的历史,不同的见证。所有这些,正是野生古树茶的妙处所在。

茶姐认为,“茶水之中,蕴含有能够渗透和疏通人体经络的能量,这就是茶气。”这是对于茶气,最受认可的一种理解,但未必全面。

一切物种的进化,都是从简单到复杂,所受到的外界干扰越大,其结构就会越来越趋向于复杂,同样的物种和同样的人之间,越简单,越容易互动,所以,越是自然状态下的茶,其对人体经络的渗透力就越强。渗透力越强的物质,越容易令人产生更加深入和持续的感觉。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74505.html

上一篇:茶疗养生知识:冬天喝红茶养生,还是普洱茶更养生?

下一篇:茶叶养生知识:雾霾流感来袭之下,不妨来杯陈皮白茶!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