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广东五华县新光村:精准扶贫项目助推村民种茶致富

2019-11-30

广东多山,有的地方四面环山,典型的山旮旯,就如五华县棉洋镇新光村,这个村庄与揭阳市揭西县良田乡相邻,都是环山地形,这两个小山村几十年来都只能“靠山吃山”,近些年,新光村家家户户上山种茶,走出了一条茶叶产业发展的致富路。

质量有保证 减产价更高

沿着崎岖的村道从新光村口一直往里走,田埂上、山坡上和村民的房前屋后,都种满了一排排的茶树。“去年下半年雨水偏少,今年大概会减产20%,每亩只能摘400斤茶青。”村民刘善炎指着眼前的一片茶田说。

虽然产量减了,但茶叶价格涨了。“每斤茶青售价接近20元,是历年来最高价。成品茶每斤要150元,纯手工茶就更值钱了。”刘善炎接着说,“村民们坚持不用农药、施专用肥,保证了茶叶的品质。揭阳的茶商每年都来订购茶青,用来做上等茶。”

茶商的青睐激发了村民种茶的热情。据新光村党支部书记刘荫妙介绍,现在该村家家户户都种茶,多的有几百亩,少的也有五六亩,全村种茶总面积达3000多亩。今年全村可采摘春茶约20万斤,预计收入400多万元。刘荫妙说,新光村称得上是茶叶专业村,种茶已成了村民的主要产业和主要收入来源,已有40多户村民靠种茶收入,在棉洋圩镇买了新房或店铺。

新光村发展茶叶种植,洛阳、阳光等邻近村庄的村民也跟着受益。“在春茶采摘期间,每天要请20多人来摘茶,每人每天的工资就有100多元,还管午饭。”刘善炎说。

贫困户种茶成帮扶典范

刘善炎和刘荫妙都有20多年种茶的经历,可以说是新光村全民种茶的领路人。据他们介绍,2005年,梅州市气象局挂钩帮扶新光村,鼓励村民种植茶叶,发展长效经济产业帮扶项目,让村民尝到了甜头。“帮扶前,村里种茶面积大概有700亩,效益出来后,村民都自觉跟着种了。”刘荫妙回忆道,那时候有的村民卖了猪、牛等家畜,将钱投进茶叶种植。

现在,种茶仍是当地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对贫困户实施产业帮扶的首选项目。贫困户廖幼珍说:“我家种了10多亩茶树,今年大约能摘100多斤茶青,可以补贴一部分家用。”她表示,随着茶树一年年长大,她家的收成也会一年比一年多,生活有了盼头。

和廖幼珍一样,新光村26户贫困户都开辟了茶园,面积大约有150亩。“正努力为种茶的贫困户争取每户5000元的补助资金。”棉洋镇驻村干部冯文峰说。据介绍,新光村动员贫困户种植茶叶的经验做法,已成了棉洋镇精准扶贫实施产业帮扶的典范。

精选阅读

武汉国税精准扶贫建白茶园助农增收


近年来,武汉市国税局致力于精准扶贫,两年多来,新洲区卫星村白茶园种植成效显著,茶苗种植成活率高达95%,预计2018年村级纯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村民一年增收将超过5000元。

2015年10月,市国税局扶贫队被派驻卫星村开展精准帮扶工作。卫星村地处大别山支脉,受地形条件限制,没有一条超过500米的直路,村民基本靠天吃饭,村级收入常年负债,村民生活特别艰难。市国税局扶贫队刚到卫星村,第一个夜晚,是在听着窗外呼呼的冷风、感受楼顶嘀嗒的雨声,在没有电灯中度过的。

茶园

扶贫工作第一件事是摸清家底,根据摸底,卫星村基础设施薄弱,用水用电都成问题,土质偏酸性难以种植常规作物;全村按照标准核实的贫困户共37户81人,大部分是因病致贫、孤寡老人。市国税局扶贫队经过调研后决定,寻找一条有长期“造血”功能的产业项目彻底解决贫困问题。新洲区曾有种植白茶的经验,扶贫队于是先后3次请来江苏、湖北茶叶种植专家实地勘察,针对村里丘陵地貌和土质偏酸性的特点,决定采纳专家建议,一期建设80亩标准化白茶基地。

2015年,市国税局投入30万元,帮助兴修水塘5亩,解决茶园储水灌溉问题;架设600多米输电线路,解决生产用电问题。2016年,市国税局追加投资125万元,为村里购买了37万棵白茶,4万株黄金茶,茶苗成活率高达95%。预计到2018年,卫星村可实现生产白茶(干茶)300余公斤,销售收入50余万元,确保村级纯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

茶园已经建成,市国税局继续为村民打通茶叶加工、销售渠道,确保白茶园能持续为村民创造收益。就在本月,360平方米崭新的茶叶加工厂已经盖起来了,基础设施和机器设备也将全部到位。

江西兰田村:昔年砍竹维生 如今种茶致富


兰田村,这是江西省奉新县罗市镇一个地处偏远高山的小村庄,它毗邻著名的八仙飞瀑潭风景区,然而几百个村民在过去却一直过着穷苦的日子,当地很多农民只能靠砍毛竹换点零花钱维生,然而,如今这个村子成立了合作社,以种植高山绿茶、套种花卉苗木、套养家禽为主打产业,走出了一条致富路,村民们的收入也从原先人均不足千元到如今的人均2万余元,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致富之路。

种茶致富

茶园套种花木赋予茶汤清香口感

兰田等村地处著名的八仙飞瀑潭景区内,由于海拔较高,形成高山小气候环境,而独特的环境可以造就茶叶独特的口感。

2012年,奉新籍种茶能手欧阳神佑来到兰田村考察,被这里的生态环境所吸引。他投资2000多万,治山整地近千亩,栽植红豆杉、桂花、红玉兰等树木7000株。

记者发现,该村茶园与别的茶园不同的是,立体种植和科学套种技术非常恰到好处,每隔一二十步,就能在茶园里看到一两棵红豆杉或一丛绿竹。

欧阳神佑介绍,红豆杉吸附能力强、自身吐氧多,极大地净化了茶树周围的空气质量。茶树吸收竹子独有的香气,赋予了茶汤清香的口感。这里的茶树周边还穿插种植了桂花、红玉兰等观赏树木,与黄金芽、百叶一号、乌牛早等名贵茶苗高低错落、相映成趣,构成了名副其实的千亩生态茶园。

村民茶园种茶年人均收入2万元

欧阳神佑和当地茶农一起成立了奉新县禅林茶叶专业合作社,拥有120户社员,都是来自兰田等村的农民。

五年前,罗市镇兰田村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售卖自家山上的毛竹,换点零花钱,守着青山绿树受穷,还影响了生态环境。如今,种茶致富已成为兰田村村民摆脱贫穷的阳光大道。原来在南昌做房地产销售生意的村民易乾告诉记者,“现在回家到茶园工作,天天可以看到孩子与家人。像这样在家乡的青山绿树中工作和生活真愉快”。

目前在兰田村,像易乾这样的外出务工返乡到合作社种茶的村民年人均收入达到22000元以上,与过去砍根毛竹才卖几元钱,年人均收入不足千元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欧阳神佑告诉记者,合作社还为每位员工购买了保险,村民钟秀昌一次在山上采摘茶叶时不慎滚落山下,造成腰椎受损,正是由于茶园为她投了保,获赔到7000多元,后期的37000多元医药费也是合作社全部负责。记者在茶园看到,经过几个月的康复后,钟秀昌现在和大家一样,在茶园干活。

流转土地养鸡合作社村民利益分成

流转土地生态养鸡在兰田村也成为农民赚钱渠道变宽的新路子。合作社还与村民达成协议,流转了200多亩土地用于高山有机稻种植,统一为村民提供稻苗、肥料、工具等一切所需生产资料,所得利润由合作社与村民对半分。

为使生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合作社或专业企业还与农户签订饲养土鸡协议。由公司提供相关资源,农户只需对土鸡看管,每卖出一只土鸡可提成20元,每卖出一枚土鸡蛋提成1角钱,去年村民此项人均获利1万多元。

兰田村下一步还打算瞄准有机茶发展方向,建设农家乐、茶体验馆,发展乡村旅游业,将绿色生态牌越打越优,让村民的收入再上一个台阶。

南岳:大力推进茶旅融合 实现茶叶扶贫致富


俗话说得好,名山明水出名茶,南岳衡山特产的就是云雾茶,南岳云雾茶属于绿茶中的极品,因其外形美观,茶香四溢,口感诱人,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唐朝还被当做贡茶,供皇室贵族品饮。近日,2018年中华茶祖节·南岳(衡山)云雾茶文化节祭茶大典暨万寿茶会在衡阳市南岳区举行。今年的活动不仅盛大隆重,还设置了108个茶席让游客、市民直接参与互动,进一步挖掘茶祖神农、茶神祝融以礼育人、以乐化民、以茶会友的文化内涵。

当天,南岳万寿茶会将主舞台万寿广场打造成一个天人合一的大茶馆,设置12个表演茶席,寓意12个月;观众区域设置72个茶席环绕周边体验,寓意72峰;外场环万寿广场设24个茶席斗茶,寓意24节气。加上南岳庙会和160幅茶文化经典摄影作品展览,使开阔的环境绵延出万米长卷的壮阔气象,巧妙将自然景观、茶文化及民俗文化融入一场茶会中。

据悉,今年起,南岳将进一步加大对茶产业的扶持和发展力度,着力打造“南岳云雾茶”这一公共品牌,并大力推进茶旅融合发展,延长茶业产业链与利益链,向振兴衡阳茶产业、实现“茶叶扶贫·一叶致富”有力迈进。近几年,南岳不断的推动茶叶的品质优化,也加快云雾茶的发展,引导茶农种好茶,鼓励茶企产好茶,鼓励茶商卖好茶,同时也推动茶旅规划,进一步促进群众脱贫致富。

贵州独山县:茶产业助推农民致富


近几年来,贵州独山县因种茶致富的农民越来越多了,该县的茶园面积也在持续增长,近日,在影山镇翁奇村麻基组茶山上,茶农们三五成群正埋头采摘茶,一眼望去,茶山青青,茶叶嫩绿,犹如绿色的海洋。

采茶

“今天收获还不错,不到一会儿功夫,我就摘了一篮子,我得赶快拿去企业加工了,争取卖个好价钱。”村民刘大伟说道。

刘大伟口中的企业就是如今已经闻名独山甚至省、州的新贵茶业。它是一家集生态休闲旅游观光、茶产品加工、销售、研发于一体的新兴民营企业。当刘大伟把新鲜嫩绿的茶青送入一红一绿两条生产线,两个小时后,经过收青、摊青、杀青、揉捻、整形、提毫等一系列工序,茶青变成一盒盒包装精美的成品茶叶。而这些茶业主要销往浙江、江苏、贵阳、上海等地。

“过去只要一提到麻基组,很多人都会说那里穷,是典型的穷寨子,而如今却因为种植茶产业成为了富裕的寨子。”刘大伟说:“我们寨子有20户人家,现在几乎每户都种上10余亩,产值有12万元,除去育苗、人工等费用,年均纯收入达8万元。”附近村寨听说种茶有搞头,都会选择避开农忙时节过来帮忙采茶,每天都能得到80至100元不等的收入,成为了他们增收的“第二职业。”

“这两年种茶,收入是一年比一年高,你看,我现在住着新房,开着新车。这一切还得感谢我手中的茶啊!”村民陈大哥说。

……

在独山,有不少农户因为种茶、采茶让他们收入得到了持续增收。目前,全县共有茶园12.8万亩,投产茶园3.5万亩,全年茶叶产量达到1160吨,产值近2.1亿元。

当然,像影山镇这样因种茶而助推农户致富的典型,只是独山多措并举加速发展茶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独山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在充分发挥茶产业优势上,因地制宜,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产业布局调整,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技术投入等措施,培育发展茶产业。目前,全县有茶叶加工厂29家,涉及茶企业(合作社)142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州级龙头企业3家,县级龙头企业7家。此外,自2015年来,该县已成功举办两届独山论坛--中国茶产业发展智库峰会,通过产品与文化推广,展示了独山和黔南茶产业风采。

平林村:茶产业发展 助推茶农脱贫


平林村的村民先前以传统种养维持生计,由于年轻人外出务工,原有茶场倒闭。2013年,政府开始以茶业带动平林村发展,有52户200多人实现了脱贫。针对该村散种茶园收效差的情况,成立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此外,政府还开展道路、茶厂等基础设施建设。

采摘

7月5日,位于凌云县泗城镇平林村的桂红茶山云雾缭绕。茶农们一边忙碌地采摘茶叶,一边聊起脱贫后的幸福生活。

平林村是一个山区村落。村民基本靠传统种养维持生计,近年来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一些土地开始荒芜。村里原有茶场因管理不善,也濒临倒闭。

茶园

2013年,在镇里的一次会议上,泗城镇陇照村党总支部书记万崇尚得知了这一消息。万崇尚也是该县一家茶企的负责人,他萌生了以茶业带动平林村发展的想法。

这与平林村党支部书记陆启发的想法一拍即合。万崇尚出资转租下平林村茶场600多亩茶园的承包经营权后,将经营管理权无偿赠送给平林村60多户贫困户,同时承诺保价收购群众采摘的鲜茶叶。

“春茶上市,每天采茶都得100多元。”贫困户罗树婷告诉笔者,她在桂红茶场分到10亩茶园管护,去年仅采茶一项她就收入了2万多元,当年就实现了脱贫。像罗树婷一样,2016年到桂红茶场承包经营管理茶园的贫困户有52户200多人实现了脱贫。

春茶

针对该村村民散种茶园收效差的情况,万崇尚跟村“两委”班子协商决定,由他的茶企负责技术支持成立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与合作社签订略高于市场价收购群众鲜茶叶的协议,帮助村民抱团发展茶叶产业实现增收。目前,村里种植有茶叶的农户基本都加入了合作社,一些丢弃的茶园又开始有人管护了。

此外,万崇尚与村“两委”干部一道,找项目争取后援单位支持,开展道路、茶厂等基础设施建设。

今年5月,万崇尚成为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此外,他先后获得“百色市劳动模范”,“百色市创业明星”等荣誉称号。

安徽庐江县茶产业助力村民脱贫致富


近年来,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大力发展茶产业,对贫困户进行精准扶贫,为他们提供了免费的茶苗和服务,采取了“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经营模式,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日前,在春兰茶叶专业合作社茶叶种植基地,林农们正在对茶园修剪和除草。

据报道,庐江县春兰茶叶专业合作社带领贫困户大力发展茶产业,按照茶农的需求,组织技术力量,通过“田间课堂”、开展集中培训、外出考察学习,为贫困茶农免费提供优质茶苗和全程服务。合作社指导社员们按照生态绿色品种、标准化种植,并提供技术服务,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茶叶产量高,鲜叶价格比原来高了一倍多。

茶树修剪

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方式,统一采购良种茶苗,无偿提供给贫困茶农种植,免费提供杀虫灯、黄板等用于防害灭蛾,并把加工厂建到了贫困村。合作社还积极探索“茶产业+旅游”融合发展之路,引导建设高标准茶园和休闲娱乐设施,打造融采茶、制茶、品茶、购茶、餐饮、休闲为一体的茶园生态旅游精品景区,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开辟了新天地。合作社理事长赵晨介绍说,合作社里的贫困户每年可以领3个“红包”。第一个“红包”是土地流转出让金,每亩每年有600元,每户每年也能挣2000多元;第二个“红包”是茶园劳务承包佣金,合作社将茶园分段承包给贫困户,承包者负责按照有机标准进行施肥、除草、浇水等日常管理(不包括采摘),每亩每年佣金是900元;第三个“红包”是采茶的工钱,每天工资是100多元,每名贫困户一年光采茶收入都可以达到1万元,这样就能使3人户的贫困户当年就达到经济脱贫指标。3个“红包”加起来,每户贫困户一年就能增收2万元,可以确保稳定脱贫。

截至目前,庐江县春兰茶叶专业合作社茶园面积达1.1万亩,茶叶年产量达60吨,产值3100多万元,茶农人均年种茶收入超过5000元,其中涉及贫困农户460多户。茶叶成为当地及周边地区村民脱贫致富的大产业。

林权改革:村民种茶发家致富 不再盗猎野生动物


林权改革后,武夷山保护区的村民开始经营林地,家家户户都种了茶叶,生活条件改善了,村民们也就不上山盗猎野生动物了。由此同时,保护区的森林覆盖率上升到96.3%,森林净增2.6万亩,林木蓄积量增加了22.8%,而武夷山茶叶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建立于1979年的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约570平方公里,是地球同纬度现有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

保护区的常住村民仅有2000人左右,但与一些仅有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地方不同,住在这里的反而是年轻力壮者居多。家家户户多少都打理着一些茶场,凭借着武夷山红茶的名声,早已奔上小康生活。

而这一切,与林权改革分不开。

2017年6月,从当地林业部门获悉,十多年前一场场轰轰烈烈的林权改革,让不少老百姓开始有了经营林地的自主意识,通过数年的努力和经营,茶叶成了武夷山最闪亮的一张名片,也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生活条件好了,村民们也就不怎么上山盗猎野生动物了。”保护区黄坑管护队队长王圣亮说,茶叶致富也让他们的管护工作轻松了不少。

去年,保护区对管护队进行了改制,将原先隶属于行政村的护林员解散,转而聘请专业队员成立森林管护队。

保护区的管护队

29岁的李建青是防护队里最小的队员,也成功拉低了团队的平均年龄,尽管如此,白白净净、清瘦得像个孩子的李建青也已经是一名爸爸了。

如同大多数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李建青也曾离开家乡前往大城市寻求发展,但最后还是回到了家乡,“外面也赚不到大钱,还是家乡好,工作离家近,也方便照顾家里人。”

尽管保护区的常住村民仅有2000人左右,但与一些仅有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地方不同,这里反而是年轻力壮者居多。

凭着武夷山桐木村红茶远播国内外的名声,保护区里家家户户几乎都种了些茶叶,人均收入连年升高。“生活条件好了,村民们也就不怎么上山盗猎野生动物了,”王圣亮说,茶叶致富也让他们的工作轻松了不少。

保护区的工作人员自豪地称,这里已经连续30年没有发生大的火灾,在森林资源丰富的福建省名列前茅。

而这与王圣亮等管护人员的工作密不可分。

每年8月到次年3月的防火期,是队员们最忙的时候,雨季时防护队还需要承担防汛工作,以防出现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数据显示,保护区成立至今,森林覆盖率已从建区初的92.11%上升到96.3%,森林净增2.6万亩,林木蓄积量增加了22.8%。

与此同时,村民不再惦记着山上的野生动物,而武夷山茶叶的名气越来越大。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782012.html

上一篇:广东梅州春茶开采仪式与海峡两岸茶产业发展论坛

下一篇:浙江绍兴:资深茶人提议新建良种苗圃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