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三千微尘里 吃茶一水间

2020-07-17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三千微尘里 吃茶一水间》内容,感谢阅读!

未必有好茶、未必有好水、未必有好器,只要有好境,还有我们这些爱茶惜茶的人,就是一种幸福。无论是在真山真水的天然茶室里、还是在深秋寒夜的火炉边,抑或哐嘡作响的火车上,只要是你的心在,就是个品茶的盛宴。

喝茶境界

最坏的饮茶是车水马龙、众声喧哗、道人短长;

其次是九嘴十舌、喋喋不休、废话连篇;

末好的是五言八句、高谈阔论、言不及义;

较好的是两语三言、大音稀声、茶逢知己;

最好的是两人相对、不置一词、心有灵犀。

最佳境界是遁入清寂,坐在自己影子的边缘,一小杯在手,独自品茗,有一口或者无一口,想什么或者不想什么,等待着或者不等待着,悠然自得,渐渐就超越了时空。

或香茗一盅,单邀庄子;或清茶两盏,请来东坡,清论高谈。茶至三泡,已是三人对坐,劳冰心传译,和泰戈尔聊一聊《吉檀迦利》和《园丁集》。

倏忽四更,谈兴犹浓,若枕边尚有一本《苦茶随笔》未曾掩卷,则周作人就是谈笑风声的密友。这时才算接近了“致情达和”的境界,才算是初初领略了茶中雅趣,也便有了八分茶意了。

再点一支香,茶禅一味,清一清尘污俗垢的心,暂去尘世之念,暂了虚妄之心,暂生出尘之想,进入神思所能触摸的最阳刚与最阴柔的空间。而手中的那杯茶早已饮尽,空杯在握,还能感觉到茶在杯中的热度,丝丝缕缕渗入心底。

三千微尘里吃茶一水间

茶香、檀香、心香糅成一片,而人已浮在香气之上,这时候超越了”雅趣“的境界已是醉茶了。觉得世上万物无不可以饮:山可以饮、风可以饮、夜色可以饮、心情可以饮,万物是茶叶、感觉是水、境界是茶香。

本文《三千微尘里 吃茶一水间》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cy316.cOM编辑推荐

观古人吃茶,论沏茶择水


清人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写道:“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可见沏茶择水的重要性,你若不懂择水,又怎么能沏出一壶好茶。

一、古人择水观

宋代王安石认为:“水甘茶串香”,故有“器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之说。

清代袁枚总结得出:“欲治好茶,先藏好水。”

明代张源在《茶录》中说:“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非真水莫显其神,非精茶曷见其体。”

明代许次纾也在《茶疏》中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

清人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写道:“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

二、古人对水源的选择

中国古人选水,十分重视选择水源,强调用活水,认为天水(雨、雪等)与泉水是煮茶首选。

唐代陆羽在《茶经·五之煮》说:"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劲疾。又多别流于山谷者,澄浸不泄,自火天至霜郊以前,或潜龙蓄毒于其间,饮者可决之,以流其恶,使新泉涓涓然酌之。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取汲多者。"

明朝屠隆《茶说·择水》说:“天泉,秋水为上,梅水次之,秋水白而冽,梅水白而甘,甘则茶味稍夺,冽则茶味独全,故秋水较差胜之。春冬二水,春胜于冬,皆以和风甘雨得天地之正施者为妙,唯夏月暴雨不宜。......。雪为五谷之精,取以煎茶,幽人清况。地泉,取乳泉漫流者,......。取清寒者,泉不难于清而难以寒,石少土多,沙腻泥凝者,必不清寒,且濑峻流驶而清,严奥阴积而寒者,亦非佳品。取香甘者,泉唯香甘,故能养人,然甘易而香难,未有香而不甘者。取石流者,泉非石出者必不佳。取山脉逶迤者,山不停处,水必不停,若停即无源者矣,早必易涸。往往有伏流沙土中者,挹之不竭,即可食,不然,则渗潴之潦耳,虽清勿食。有瀑涌湍急者,食久,令人有头疾……有温泉,下生硫磺故然,有同出一壑,半温半冷者,食之有害……江水,取去人远者,扬子南零夹石停渊,特入首品。长流,亦有通泉窦者,必须汲贮,候其澄澈可食。井水,脉暗而性滞,味咸而色浊,有妨茗气......,虽然汲多者可食,终非佳品。......"

明朝张源《茶录·品泉》说:"山顶泉清而轻,山下泉清而重,石中泉清而甘,砂中泉清而冽,土中泉淡而白。流于黄石为佳,泻出青石无用。流动者愈于安静,负阴者胜于向阳。真源无味,真火无香。井水不宜茶,《茶经》云:山水上,江水次,井水最下矣。第一方不近江,山卒无泉水,唯当多积梅雨,其味甘和,乃长养万物之水。雪水虽清,性感重阴,寒不脾胃,不宜多积。"

三、择水标准

纵观中国古人的经验,宜茶之水的水质可以概括为五个字,即:,清、轻、甘、活、冽。

清——水清表明没有杂质、无色、透明、无沉淀物,能够显现茶的特点和特性来。

轻——相对重而言,说明溶解的矿物质的多少。好水质轻而上浮,劣水质重而下沉;宋徽宗《大观茶论》中说:“水以清轻甘洁为美,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

甘——指水一入口,舌尖顷刻便会有甜滋滋的美妙感觉。 自然界的水,有甘甜与苦涩之分,用舌尖甜尝一下,口郏之间就会产生不同的感觉。

活——活是指水源要活。古人认为只有活水才能充分表现茶的固有品质,而死水则对人体有害。明朝田艺衡也说过“泉不活者,食之有害”。现代科学研究也证明,在流动的活水中细菌不能大量繁殖,同时活水有自然净化作用,在活水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含量较高,泡出的茶汤特别鲜爽可口。

冽——冽是指水在口中有清凉的感觉。 因为寒冽之水多出于地层深处的泉脉之中,受污染少,泡出的茶汤滋味纯正。而古人所说冽水多指冰水和雪水。

四、择水方法

明朝屠隆在《茶说·择水》中认为:“天泉,秋水为上,梅水次之。

对古人的鉴水、择水的方法大体可归纳为三种:

一是以来源鉴水;

二是以感觉鉴水;

三是以比重鉴水。

现代人的鉴水、择水比较简单,只要用仪器一测就知道水质情况。看色度不超过15度,无异色;浑浊度小于5度;无异臭异味,不含有肉眼可见物;PH值为 6.5~ 8.5,总硬度不高于25度;毒理学及细菌指标合格。

白云泉有“吴中第一水”之称“汲取清泉三四盏,芽茶烹得与尝新”


白云泉

有“吴中第一水”之称的白云泉,又名钵盂泉,位于苏州西郊的天平山上。天平山的特点是群峰峻峭,怪石林立。《吴郡图经续记》中说它:“魏然特出,群峰拱揖”。因其山势高峻,高耸入云,所以又称白云山。天平山的上山之路分为三段,因此有三白二云的说法。穿过御碎亭周围的枫树林之后,再登上数十级山径,就到达了下白云,这也是白云泉的所在之处。石壁上的“白云泉”三字是白居易的手书,泉旁有云泉精舍。白居易对此泉曾咏诗称赞:“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白云泉从攀附着各种藤蔓的峭壁细缝之中潺潺流出,涌入池内,经年不息。泉水晶莹透彻,味道醇厚甘甜。泉前现建有敞轩一座,可供人饮茶和赏景。轩前古树参天,浓荫蓊郁,东边是宋代名人范仲淹父亲、祖父和曾祖的墓园。在宋代至清代的几百年间,范仲淹的后代在此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墓园,墓园四周林木茂盛,繁花似锦,不愧是一个山明水秀,亭台楼阁俱全的好地方。“汲取清泉三四盏,芽茶烹得与尝新”。在白云泉畔一边品茗,一边极目远眺,心中油然想起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能引发出不少遐思,令人胸襟开阔。

武夷岩茶里的“奇龟”水金龟


水金龟是茶名,属半发酵茶,是武夷岩茶“四大名丛”之一。产于武夷山区牛栏坑社葛寨峰下的半崖上。有铁观音之甘醇,又有绿茶之清香,具鲜活、甘醇、清雅与芳香等特色,是茶中珍品。因茶叶浓密且闪光模样宛如金色之龟而得此名。水金龟外形条索肥壮,自然松散;色泽绿褐油润呈宝色。内质香气幽长清远似梅花香;滋味浓厚甘鲜,润滑爽口,岩韵显;汤色橙黄清澈;叶底肥厚匀齐,红边带朱砂色。

水金龟的叶片在枝干上水平向外伸展,平均长7.2CM左右。叶子是长椭圆形的,叶色翠绿,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仿佛水金龟。叶面大多数微微隆起,也有的表面平展。叶子的边缘是平的,或者有细微的波纹。叶尖逐渐变尖或者骤尖。另外,水金龟有叶齿,浅而细密。也有的叶齿十分尖锐。总的来说,水金龟的叶质厚而脆,鲜叶可以用手折断。

和其他的品种最大的不同是,水金龟的芽叶肥厚,在阳光下呈黄绿色,茸毛较少,节间较短。每年11月份以后,水金龟茶树会开花,花冠直径3.8CM,7—8柱。花的柱头比雄蕊稍长,3裂。

水金龟的芽叶生育力很强。春天,满园茶芽,芽叶很密。初长成的叶子持嫩性很强,不会一夜之间变老。另外,此茶的抗旱性与抗寒性强,扦插繁殖能力强,成活率很高。春茶的适采期在每年的五月上旬,以二叶或三叶为主。制出茶叶色泽绿褐润,滋味浓醇甘爽,“岩韵”显,香气高爽,似腊梅花香“。

水金龟具有抗衰老,抗癌症,抗动脉硬化,防治糖尿病,减肥健美,防治龋齿,杀菌止痢,清热降火,提神益思,醒酒敌烟,降血压等诸多功效。

高雅着吃茶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写到妙玉与钗、黛、宝玉一干人吃茶。水是蟠香寺梅花上的雪,收在瓷坛中埋于地下有年。茶具极其珍贵。宝钗所使之杯是西晋王恺的藏品,又曾经苏学士评赏。最为经典的是讨论吃茶的行为:妙玉道:“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驴了。’”妙玉之吃茶观包含了“雅”观念中所必需的几个基本要素:要有历史的传统的刻痕;且不可多得,即不仅行为机会不可多得,占有量亦应十分的有限;代价通常较为昂贵;指涉对象时排除了行为发生之初的原始目的;行为人要求处于某种积极紧张的状态。

为什么要吃茶?这一发问与为什么要抽烟为什么要喝酒略有不同,因为茶并不是一种精神依赖品。如果仅仅为了满足解渴的需要,白开水就很好,如孟子所说冬日饮汤,夏日饮水之类,很没有必要先煽滚了汤再泡茶,继而等茶叶将沉未沉之际以盖碗刮吃。有一种说法是茶可以消食解腻,这一主张便有贵族化的倾向。在穷苦人看来,求一腻而不可得,焉有消解?所以穷厄之时,偶有一片大肥肉,在饭中擦来擦去,名其为“万金(斤?)油”,就无须以茶来消融化解。贵族化和高雅这两个语词有时可以相互置换,其原因即在于它们的价位都可能较为昂贵。又有说茶可以清凉解暑,但我认为这并不是一个真实的理由,因为冬天也有人吃茶。

但上述说法显然不能成为吃茶和高雅之间产生联结的满足条件,因为它们太过于工具化,相当于说读《卢贡—马卡尔家族》仅仅只是为了识字,精神上的收获未见丰厚,行为过程也可能由此变得草率,缺乏高贵的氛围,这样就有了脱离本来目的之外的品茶。品茶当然要花费时间,不过我认为费时的真正目的则是为了在拖延中等待获得尽可能多的关注和尊重,正如今天的人之于龙虾、鱼翅,绝无暗藏一角,绝无快速而沉默地独自享用,必要张扬,必要拖延缓慢。行为已上升到了意识形态的高度,是一些信号、一些做派。当然这还不是高雅,高雅要求有些神秘,有些紧张,有些思想在思考,而且还要求付出足够的代价。我看东瀛的便是其极端之代表。不过即使是观看起来也深觉沉重不堪,费时巨多,礼仪繁复,只为一口茶而已,高雅固然,却大有身心惨遭蹂躏之感。

所以追求雅必须有钱有闲,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当然,最重要的是还得有道具——要有“人”予以关注、知晓,否则,一切的高雅便全部丧失了意义。

慎重“吃茶”


这里要提的“吃茶”不是南方一些地方喝茶的俗称,而是实实在在的“吃”茶,那么“吃”茶对身体是否有益呢?

吃茶有一定的必要性,可以保证营养的全面,因为茶叶中的营养主要分为水溶性和脂溶性的,后者是不溶于水的,无论冲泡多少次,都没用,所以只有靠吃茶的方式吸收这些营养。水溶性的营养成分主要有儿茶素、维生素C、氨基酸等,脂溶性营养包括维生素E、胡萝卜素、膳食纤维、矿物质、叶绿素等。

脂溶性营养也是人体不可缺少的,举例说维生素E就有抗衰老的作用,对身体很有好处,所以吃茶很有必要,可是有人说吃茶真的很难接受,因为茶叶根本不好吃。那么可以将茶叶磨成细粉,然后掺杂到其他的食品中,比如面条、糕点、豆腐、冰淇淋等,通过这种方式,既好吃,又保证了营养。

不过要注意的是,吃茶不可过多,我们都知道喝茶可以有效防癌,可若吃茶叶太多,反倒容易引发诸如胃癌、肺癌、白血病等疾病,因为茶叶中有一种致癌成分,这种成分同样是不溶于水的,所以无论怎样冲泡,这种细微的物质都会留在茶叶中,如果吃茶叶太多,这种物质在体内积攒,对身体大为不利。

综上所述,吃茶是个好习惯,但一定不可以过度,适当的弄一些与食品掺杂食用就好,一定要控制食用量,过犹不及。

从“吃茶去”看“茶禅一味”


在佛学界和茶学界一直流行着“赵州吃茶去”的传说,说的是河北赵州的柏林禅院有位高僧法名从念禅师,由于在这个禅院修行很久,人们往往称他“赵州”,而不叫他的法名。有一次赵州问一个新来的僧人:“你到过这里吗?”僧人回答道:“到过。”赵州就说:“吃茶去!”接着又问一僧人,对方回答道:“没到过。”赵州也说:“吃茶去!”此时在赵州身边的一位朋友就问他:“为什么到过的‘吃茶去’,没到过的也‘吃茶去’?”赵州并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话,却说:“吃茶去!”赵州对三个回答不同的人,都以“吃茶去”作答,似乎是答非所问。其实,正是这种同一的回答反映着茶道与禅心的默契。

这个在佛学界和茶学界耳熟能详的故事,告诫人们不要对佛学寄予非分的妄想。不论什么样的人,不论相识或不相识,也不论到过或没到过佛门、禅院,只要能够怀着一颗平常的心,真心实意地“吃茶”,就能够进入“茶禅一体”的境界。这是因为茶与佛与禅都强调主体感受。饮茶需要平心静气,气定神闲,寻求在环境与心境的宁静、清净、安逸的氛围中,循序渐进地啜饮,才能领悟到茶的魅力。参禅难道不也是如此?参禅时只有怀着一颗平常心,才能得到宁静的心境,只有在宁静的心境中才能自悟禅机。看来,品茶是参禅的序曲,参禅是品茶的最高境界,二者相辅相成,不分伯仲,融会贯通。饮茶与参禅有着相通的追求,都是追求精神境界的提纯和升华,都是在努力寻求人与大自然的心灵感悟,以达到人类主体与自然客体的感性交流和精神融通的境界,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僧人静气养性,打坐参禅,诵经念佛,在人困乏力之余,需要饮茶清心、提神、醒脑。而在品茶时也需要有一种佛家的清寂,道家的超尘,儒家的风雅,远古的空灵虚静。就是这样相通的行为与感受,使得“茶禅一味”恰好反映了茶道与禅心的默契。或因如此,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在一首诗中写道:“七碗爱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这几句诗概括了饮茶与参禅的“茶禅一体”、“茶禅一味”的密切关系。

佛教是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由古印度释迦牟尼创立的,西汉末年传入我国,到隋唐时期全国已经建立了很多的佛教寺院。由于寺院多建于山高水好的山林之中,而茶树也生长于山高水好的山林之中,因而僧人得以最先与茶相接触。我国最早栽植茶树的吴理真,就是西汉时期四川蒙山甘露寺的僧人。是他在蒙山率先栽植了七棵茶树,培育出天下闻名的“蒙山顶上茶”。两晋时期的僧人法瑶,永嘉年间在武康(今浙江德清县)小山寺受到过饭后饮茶的款待。南朝时的文士王子鸾和王子尚造访八公山,受到过昙济道人设茶茗款待。王子尚觉得口感相当好,激动地说:“这纯粹是甘露,哪能说是茶汤呢!”晋代司马氏当政时期,名僧慧能曾在江西庐山东林寺以自制的茶叶款待陶渊明,他们“话茶吟诗,叙事谈经,通宵达旦”,说明寺院僧人饮茶和以茶待客已经很盛行了。到唐宋时期,佛教盛行,在南方寺庙出现了“寺必有茶,僧必善茗”的现象。福建的“武夷岩茶”,是武夷寺院的僧人发现和培育的;江苏的碧螺春就是洞庭山水月院的山僧采制焙炒的。到明代隆庆年间,僧人大方培植的“大方茶”,就是皖南“屯绿茶”的前身。浙江云和县惠明寺的“惠明茶”、普陀山的“佛茶”、黄山的“云雾茶”、云南大理感通寺的“感通茶”等都是经寺院的僧人培植和焙炒而成的名茶。这就说明寺院僧人与茶的密切关系,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僧人对茶的参禅和保健作用较早就有了认识。

僧人本来的生活来源是依靠施主的布施,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兴盛和僧人数量的增多,逐渐形成了“坐禅”和劳作并举的办法。由于佛教圣地多有茶树,这就使得种植茶树、采摘茶叶、焙炒茶芽等劳作成了僧人礼佛活动之外的内容。当然,有了茶叶,饮茶也就势在必行了。特别是僧人坐禅时,饮用茶汤能提神醒脑、安定神经和清性修行,有助于参禅和面壁省悟,这就使得饮茶被很多僧人所接受。因而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写道:“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伽,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不仅如此,佛教寺院还对茶树的栽培、茶叶的焙炒研制出独特的技术,对饮茶之道也非常讲究。寺院里每天都举行“奠茶”仪式,僧人每天早起先饮茶后做佛事。在佛前供奉茶汤,成为佛教仪规。在寺院内设有供禅僧辩论佛理、招待施主、品尝香茶的“茶堂”。还设有“茶头”,负责烧水煮茶、献茶待客等事项。到了宋代,寺院里时兴茶汤会,在茶宴上,僧人、施主、香客通过品饮鉴评出茶叶质量的高低,以后演变为“斗茶”,风靡各地。

“茶禅一味”的发源地是湖南常德的夹山寺。唐代咸通十一年(870年)高僧善会在夹山寺布经说法十余年,悟出了“茶禅一味”的真谛。到宋代政和元年(1111年)圆悟禅师在此传经授徒10年。他所撰著的《碧崖录》成为“佛教禅宗第一书”,弘扬了“茶禅一味”的观点,并亲笔书写,刻为石碑,流传下来。圆悟禅师亲书“茶禅一味”的真迹被弟子带到日本珍藏于奈良大德寺作为镇寺之宝,自此茶道盛行于日本。因此,夹山寺被誉为“茶禅一味”的祖庭。僧人崇尚饮茶、种茶的同时,将佛家清规、饮茶读经与佛学哲理、人生观念融为一体。由此佛家与茶结缘,形成了“茶禅一体”、“茶禅一味”的格局,形成了以佛教仪式为基调的日常饮茶程序。这也是中国茶禅文化史的源头。

上帝开了一间药房,只卖茶叶不卖药!


1、乌龙茶:减肥美容,降低胆固醇。

2、绿茶:皮肤美白,改善贫血,防癌,减少药物副作用。

3、红茶:消脂。

4、菊花茶:降火,利尿。

5、玫瑰花茶:美化皮肤,舒解神经。玫瑰花:滋润养颜,护肤美容,活血,保护肝脏,消除疲劳,促进血液循环之功能。可治慢性胃炎及肝炎。适女性,小孩饮用。

6、桂桂香:滋阴补肾,调整机能,调节内分泌,保肝养胃,排毒养颜。

7、薰衣草茶:去疤美容,舒解神经,适女性,小孩饮用。

8、铃典:减肥,健身,适女性,小孩饮用。

9、卡蒙米罗:预防感冒,适女性,小孩饮用。

10、洛神花茶:降血压。清热解渴,清心降火、止咳、降血压、消除疲劳。富含维生素C,可改善体质。

11、莎波力:味道重,调整消化系统,醒酒醒脑,适男性饮用。

12、波芦媚那:味道重,调整消化系统,醒酒醒脑,适男性饮用。

13、泰姆茶:抑制气喘,适小孩饮用。

14、姜母茶:去风发汗,开脾胃。

15、决明茶:明目,清血,味淡。

16、鱼腥草茶:利尿。

17、杨桃茶:退火,止咳,化痰。

18、葡萄干茶:强精,补血,补脑。

19、枸杞茶:退肝火,养肾气,明目。

20、绿豆茶:退火,润燥,解毒,利尿。

21、黑豆茶:解肾毒火,提神,化痰,止咳。

22、大麦茶:去湿止痒。

23、莲心茶:降肝火。

24、印度红茶:降血压。

25、云南沱茶:减肥美容,降低胆固醇。

26、蜂蜜茶:滋养,润燥,解毒,止痛。

27、勿忘我:清热解毒,清心明目,滋阴补肾,养颜美容,补血养血,并能促经机体新陈代谢,延缓细胞衰老,提高免疫能力。

28、康乃馨:养容养颜,安神止渴,清心明目,消炎除烦,生津润喉,健胃消积。对治疗头痛牙痛有明显疗效。

29、千日红:内含人体所需的氨基酸、维生素C、E及多种微量元素,具有清肝明目、止咳定喘、降压排毒、美容养颜等功效。

30、百合花:富含蛋白质、淀粉、糖、磷、铁以及多种微量元素。有安心、定胆、益智、润肺止咳。

31、茉莉花:改善昏睡及焦虑现象,对慢性胃病、经期失调也有功效。

32、雪丽花:清肝降火、理气健胃、解热排毒、强肾壮骨。

33、藏红花:养血补血、生津益气、排毒养颜、理气健胃,特别是治疗妇科疾病有明显疗效。

34、灯笼花:对肾亏、肾虚引起的腰腿酸痛、四肢痉挛、肾重不举有良好疗效。

35、辛夷花:排毒养颜、消暑止渴、降压减肥。

36、野菊花:性寒,味甘苦,抗病毒,去风湿,止头痛,明目。

37、金莲花:清热解毒、养肝明目、提神健胃,对治疗口腔炎、咽炎、扁桃体炎均有明显疗效。

38、玉蝴蝶:美白肌肤、将压减肥,并能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延缓细胞衰老,提高免疫力。

39、红巧梅:降火消炎、排毒养颜、延缓衰老、对治疗内分泌紊乱引起的黄褐斑、雀斑、色斑、暗疮等有明显疗效。

40、紫罗兰:淡紫色的紫罗兰,具有解除酗酒、头痛,消除焦虑的作用,尤其对呼吸道疾病有疗效。

41、玫瑰茄:止咳,消暑,抗衰老,降脂减肥。

42、金银花:清热凉血、解毒散痛、治疗面部座疮。

43、薰衣草:有抗菌功能,可预防感冒、咳嗽,可舒解压力、解除焦虑、驱风、排气。

44、人参花:安神醒脑、清热解毒、润肺清火。

45、桂花:具有止咳化痰、养生润肺之功效,解除口干舌燥、胀气、肠胃不适。

46、薄荷叶:有增强体力、镇静作用,帮助消化,适合混合在各种花草茶里。可预防口臭。建胃助消化,驱风邪,治头痛。

47、胶股蓝:清热解毒、能降血脂、降胆固醇。

48、芙蓉花:滋润养颜,护肤美容,富含维生素C。

49、向日葵花:止咳、去痰,可治支气管炎及气喘。

50、牡丹花:可镇痛、止咳、止泄、促进血液循环、防止高血压等。

51、杜鹃花:能降血脂、降胆固醇、滋润养颜。

52、银杏叶:清热解毒、能降血脂、降胆固醇。

53、紫罗兰:排毒养颜、降脂减肥。

54、辛夷花:健胃保肝、清肝降火。

55、菩提花:防止皮肤老化、消除黑斑、对于流行性感冒、神经衰弱、慢性失眠具有疗效。

56、迷迭香:有祛痰、抗感染、杀菌之功效,可增强活力、提神。增强记忆力,降低胆固醇。

57、甘菊:明目、退肝火,治疗失眠,降低血压,可增强活力、提神。增强记忆力、降低胆固醇。

58、百里香:止咳,祛痰,可治支气管炎及气喘。

59、马鞭草:有效治疗便头痛及强化神经系统,亦能调节经期不适,达到养生防老之效,和玫瑰花搭配有瘦身之效。解毒、消炎、退热、利尿。

60、金盏花:消炎、杀菌、促进血液循环,解经痛,在重感冒时饮用可利尿、退烧。

61、柑橙花:富含维生素C,治失眠,降低焦虑和神经衰弱。

62、柠檬草:健胃、利尿、滋润肌肤。

禅茶一味:紫云洞去吃茶


到紫云洞去吃茶

我一直自信地认为,山中僧侣们的生活,应该是当今社会最为“时尚”的一种生活了。

在竞争日益激烈、商品化的社会里,他们选择了山林,远离都市的喧嚣,以大自然为伍,呼吸的是清新无染的空气,饮用的是流淌的清泉,吃的是新鲜的蔬果,过着简淡、质朴的山居生活;他们是这个世界上起得最早的一部分人,而当夜幕降临,都市灯红酒绿,夜生活刚刚开始的时候,他们却伴着古寺悠悠的暮鼓钟音,早早入眠了。

山僧们在经诵禅修之暇,或研习经律,或临帖习字,或趺坐品茗,在尘世间看来,无不透着一种超脱。有太多的人想走进这山中幽寺,体味这一份“清福”,但这份清苦与冷寂却并非任何人都能够消受的。每当丛林放香之际,我都会拉上两三道友去紫云洞吃茶。

紫云洞在何处?绕过四祖寺的围墙,穿过几户农家,有一条崎岖的羊肠山路,步行大约四十分钟左右就到了。

这里是一个凹进去的山谷,紫云洞就坐落在山谷边的一个平台上。它的背后是陡峭的山崖,前面则长满了茂密的翠竹。紫云洞是个很小的道观,里面有一眼古泉,历经千年而未竭,细流从石隙间涓涓流淌。曾经翻译过《空谷幽兰》的明洁居士在其《花落的声音》一书中,对此有过详尽的描述。

在暖暖的和风中,我们搬出小木桌、小木凳,摆开茶具、茶点,眼前是清风中摇曳的新竹,灶膛里燃烧的木柴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水渐渐滚沸,准备泡茶了……

在紫云洞的下面,有一个幽深的石洞,盛夏到此暑意全消,在洞的石壁上悬挂着两只蝙蝠,当然要在运气好的情况下才能看到。因为“蝠”“福”谐音,道家有所谓紫气东来,洞天福地之说,此处之命名,我想大概来源于此。这两只蝙蝠很老,至于有多老,我也说不清,反正都长胡子啦。还有三只小癞猫,听老道姑讲,猫的母亲生下他们不久就跑下山去了,大概嫌山上太清苦,又吃不到荤腥。唉,难怪俗语用“狗不嫌家贫”来赞叹狗的忠贞,而不这样赞叹猫呢。老道姑守着这一眼古泉,两只老蝙蝠,三只小癞猫,平时种些蔬菜,挖些竹笋,采摘点山茶。自打她从师父手中接过这个小道观后,就这样日复一日、从容淡定地生活着,如今她已年过七旬。

然而,随着几个不速之客的光临,扰乱了这一泓清潭。这一天,山上来了几个歹徒,他们在山上吃饱喝足之后,向老人家索要钱财,老人家说“没有”,他们便把老人捆绑起来,用棍棒打,老人交出了仅有的一点口粮钱。不料,这几个歹徒竟接二连三地侵扰,半年间就来了三次。本来老道姑还有一个伙伴一起住山,这样一来,那伙伴一去没了踪影。每谈及此事,老人家总是一脸的无奈,她说,我倒不怕他们把我打死,就怕把我打个半残,这个小庙我就没法打点了。这般景况,让人牵挂,可是她说:“我不躲,只要我不死,我就呆在这。”

水烧开了,准备泡茶了,在此喝茶,万不可拘束,通常我们要换三四次茶,喝上它两三个钟点,直喝得热汗淋漓、腋下生风,那才叫通透。放下茶盏,随意去山后的路上走走,走累了,择一块幽石,趺坐其上,密林中山雀叽啾,其情其境恰如近代禅门诗翁八指头陀诗云:扫石白云边,山空生净禅。幽禽解人意,细语绿萝烟。

有时我们会带些东西来,在山上吃个午饭。 每每此时,老道姑的身体会轻便很多。看着老人家面带喜悦,在灶前忙前忙后的样子,我亦如看到我的母亲。 一般情况下,老人家会做出很多小菜,还有腌制的酱菜。当一盘盘小菜摆满小方桌时,她的嘴里会不停地念叨着:“菜不多,多吃,多吃。”当看到几个年轻的师父们吃得那么开心时,她总会站在旁边,咧开嘴露出那仅有的几颗牙齿,无声地微笑。这一刻就像一个老奶奶看着她的儿孙们,流露出最大的满足。

每一次临走时,留下小包装的食品,叮嘱老人自己吃掉, 可是下一次再来时,这些食品又会原封不动地摆放在小方桌上。她还会经常让我们带回她自己种的菜、挖的鲜笋,她说:“你们庙大,人多,开销大,带上,多带上,我一个人也吃不多。”

这里也是附近山民的栖息地, 遇到刮风下雨,或是采茶、采药、砍柴经过这里,这便是他们歇脚的地方,能喝到烧开的水,再放上两勺白糖,对山民而言,就是幸福了。

在山民看来,那么一小杯一小杯地喝那既耗时又费劲像药汤子一样的普洱茶,怎么也比不上大碗喝白糖水来得实在、快活。

老道姑总是满面春风地关照着她的邻居们。她时常感叹道家的衰微,后继乏人,总是自惭自己的无德,没有感召来徒弟,她只希望自己能够长寿,能够固守这一块小天地。

我不晓得太上老君的八卦紫金炉如何令葛洪真人炼出长生不老的金丹,让老道姑受用,当然是妄想,这只是我对老人家的一份美好的祝福吧。因为每一次下山,我们都会看到老人家站在那里,目送我们走出很远很远……

春去春又来,眼前这条熟悉的山路,我已经走过两年多了。从田野里蔓延的黄黄的油菜花到秋风萧瑟中满山丹霞红枫,从探求那“无限风光在险峰”的豪情壮志到寻访“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浪漫梦想,慢慢地一次次走过田畦溪流,看惯了残月芦花水流花谢,心灵的河流渐渐地平缓下来。

就像紫云洞中的那眼清泉,默默地流过千年,流经此刻,还会缓缓地流向未来……

提倡茶园立体间套种植


茶园立体间套,是指在茶园里以种茶为主,兼种植其他植物。合理的茶园立体间套,不仅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而且有明显的生态效益,因为立体间套的茶园能增加地表覆盖,减轻地表径流,防止水土流失,还可以改善茶园小气候,有利于茶树生长。

实践证明,以下几种立体间套模式适于广大茶区采用:(1)茶园中间种杜仲,茶厢中种马铃薯;(2)茶园中种山楂,茶厢中间种蘑芋;(3)茶园中间种厚朴,茶厢中种黄豆或甘薯;(4)茶园中间种乌柏,茶厢中种小麦或花生。以上(1)、(2)、(3)种模式适合高海拔(800米以上)茶园,(4)种模式适合低海拔茶园。为了保证主业茶叶产量的提高,茶农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间套时要合理搭配,彼此让路,互不影响。树种的选择要因地制宜,最好选择高大的落叶乔木,如杜仲、山楂、厚朴、乌柏等经济药用林木。一般按4:1的比例种植,即4行茶种1行遮荫树,每亩种30—35株,遮光率达30%左右(因过密影响茶树生长,过稀起不到遮荫效果)。至于茶厢中的间套作物,不能种高秆作物,最好种匍匐型的耐荫性强农作物或绿肥作物,株距中根据茶厢宽窄、茶龄长短和当地习惯灵活掌握。

值得一提的:(1)茶园立体间套属于多投入、多输出、多时空变化和生物性生产的人工复合系统,是深度开发旱地资源、挖掘生产潜力、农民获得长远利益的可靠保证。因此,在目前还未被广大茶农认识其好处之前应大力宣传,提高茶农的认识。政府部门可将其纳入生产计划,与山区扶贫开发结合起来搞。(2)还要制定详细的立体间套方案,促使养分良性循环,防止土壤退化,保持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闲说“吃茶”


一直以来,在南方都习惯于将喝茶叫吃茶。如“凤姐(对黛玉)笑道:‘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儿?’”中的“吃茶”就是喝茶之意。

不过,最初人们吃茶只是根据“吃茶能解毒”这一生活经验。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吃茶的好处才最终被科学所证实。所以,人们吃茶也经历了从试着吃、小心吃到放心吃、自觉吃的过程——悠悠岁月,寒来暑往,相沿成俗,并不断丰富内容,吃茶队伍也不断壮大。

茶之为用,最早是从咀嚼茶树鲜叶开始的,而第一个吃螃蟹者是神话人物神农——其“日中七十二毒”,就是吃了茶树鲜叶才化解的。正是神农的示范效应,引得了人世间的吃茶之举渐成风气。宋代《谢氏诗源》记载:“昔有客过茅君。时当大暑,茅君于手巾内解茶叶,人与一叶,客食之,五内清凉。”盛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就有将新鲜“茗嫩叶”捣成饼茶来吃的习俗。而今天的云南傣族等少数民族则将刚采来的新鲜茶叶生拌食用油吃,由于茶叶性寒就加些辣椒酱予以中和。

茶煮饭,古已有之。唐诗《吃茗粥作》中的“淹留膳茶粥,共我饭蕨薇”诗句里就有“茶粥”一词。明代《保生集要》说,“茗粥,化痰消食”。在云南临沧的民间也流传着“好吃不过茶煮饭”的说法。元代有一种叫玉蘑茶的,是用紫笋茶和炒米混合磨成粉调拌食用的。而在今天更是有越来越多的人用茶来煮饭,如煮鸡茶饭的原料之一就是绿茶末。在日本流行把绿茶磨成直径1—2毫米的小颗粒,然后撒在米饭上食用。台湾有一做法是将茶汁和入面粉中,茶叶用果汁机打碎后和入肉馅中,来做里外皆有茶料的茶水饺、茶包子。

茶入菜,亦是古来就有,且有人将茶叶入菜的方式总结为茶菜、茶汤、茶粉、茶熏四种。据《晏子春秋》记载,春秋时,晏婴在景公时身为国相,饮食节俭,吃糙米饭,几样荤菜以外,只有“茗菜而已”。唐《茶赋》说,茶可“滋饭蔬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腻”。清末安徽的厨师就已用雀舌、鹰爪等茶叶来炒河虾仁了。时下,云南澜沧县的傣族几乎家家户户都吃茶叶炒蛋这道菜;青岛崂山茶农在每年茶树吐出新芽时,就会采摘鲜嫩的茶尖来炒菜。近年来,龙井虾仁、碧螺鲜鱿、红茶土豆泥等知名茶叶菜肴也相继问世,还有茶叶酱、茶酒等用于烹饪或直接食用。

此外,古今中外都不乏有创意的特色茶食品。如宋代就流行吃团茶,即将茶叶加工成茶末,加入一些膏剂压成饼来吃。元代有枸杞茶,即用枸杞和雀舌茶碾成细末后,拌以酥油,用温酒调食;还流行吃毛茶,即在茶中加入胡桃、松子、杏、栗等,连饮带嚼。流传于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广西、四川、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以生茶叶、生姜、生米三种生材料,经混合研碎加水煮成的汤饮,曰“三生汤”。“药食兼佳,味中有味”的客家擂茶,除了要用好茶、芝麻、甘草等为主料外,所需配料还要随时令变换来选用。在日本,有人将绿茶末与面粉一起搅拌,用烤箱做成绿茶饼干吃;还有人将海带磨成细末,与绿茶末搅拌在一起,每天两次每次20克,放入杯中用沸水冲泡着喝。现如今,伴随着迭起的养生潮,特色茶食品不仅走俏,而且趋势极为看好。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42089.html

上一篇:紫阳毛尖茶的功效

下一篇:茶有道,茶具亦有道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