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的就是你。现在,立刻,马上。拉开你的抽屉,打开你的柜子,看看你的茶桌,是不是比昨天又多了一些东西出来。
可能是一个杯子,可能是一个茶盘,或者是一个茶杯垫,也许还是一把茶刀。还或者,又不知道从哪里顺了一泡茶,或者是毛了一只杯子回来。
对照上文,如果你有这些行为,恭喜你,在败家的路上,你又精进了一大步。
喝茶,是一门败家的艺术,你别不信,
那简直是一定的。
现在,让我们来检查一下,你现在败家到了哪一级?
1.败家初级:
茶,不过是一片叶子而已
从一个茶小白成长为一个茶疯子的道路是漫长的。你要像山顶洞人的进化一样,必须经历从爬行到跪起到站立这样的一个历程。
在这个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你的眼界逐渐开了,看到的茶的世界逐渐大了。
比如,最初,茶,对你而言,就是一片叶子而已。
也只是一片叶子而已。
还是分了颜色的叶子。比如红的黄的绿的白的黑的,是什么颜色就是什么茶。哪里管什么工艺什么产地什么品种什么味道,只要是叶子,泡上水能喝就行。
到朋友家蹭茶,也只会说个,茶好香哟,这个茶,味道好好哟。这个茶,上面飘的一层雾气好好看哟。
这个时候的你不知道,那飘的雾气是内含物质太多,你也不知道,茶不是因为红叶子就叫红茶,绿叶子就叫绿茶,黄叶子就是黄茶,白叶子就是白茶。
哪个见过春天的茶山是五彩斑斓的,五彩斑斓那是毒蛇好不?
春天的茶山,青一水的绿色,深深浅浅的绿,明媚如春水的绿好不好。好不好。
加工工艺的不同,发酵程度的深浅,才有了绿茶、白茶、红茶、黑茶、乌龙茶……
但是,茶小白,也就在交学费的道路上,开始了漫漫征途。
从道听途说胡乱买茶开始:这个茶好喝,买;这个茶是名家做的,买;这个是明前的,买……
殊不知,所谓的大师,不过某个还俗的前造型师,自己寻了山头,做了一两回茶而被世人封的;所谓明前茶,不过是从哪个山旮旯里,收了头春的乔木茶。
蒙的就是你,懵逼的也是你。
喝茶败家的道路上怎么会少一个你呢。
胡乱买茶的教训不谓不深刻,花钱的教训不谓不惨痛。
但是,你屡教不改,你痴心无悔。
2.败家一级:
逛茶会,你以为你找到了学茶的方法
你开始蹭茶,参加茶会了,你以为你找到了学茶的方法。
好在,这是一个茶会满天飞的时代。只要稍稍留意,你就会在城市的无数个角落发现无数那些或隐秘或语焉不详的各种茶会。
正宗与否倒不在考虑范围,重要的是,转战各个会场,你可以混个脸熟。
各种你认识的不认识的茶,也能见到不少,各种知道或者不知道的茶界故事八卦秘闻典故,也能听到几个。
在那些飘来飘去的故事里,你知道了大白菜原来不是大白菜,天青色原来看的是云破处,你晓得了那32万的叶子里原来背后还有好多秘密,原来吴宇森的御用铸剑师还可以打造一把茶刀。
于是,你豪气冲天,买不起御用铸剑师的龙泉剑,一把小茶刀我还是玩得起;虽然大白菜早已成为了土豪们的私藏,但是,茶语的一个易武正山的众筹,我还是可以参加一把的。
恭喜你,如果你有了这样的行为,你在败家的路上,又前进了50米。
但是,茶会归来终觉浅。
3.败家二级:
追茶山,你的钱变成了
路费、住宿费、飞机票、汽车票
不满足的你,开始逡巡,开始两眼冒光。好像一只饿狼。
还有什么是我没有听说过的,还有什么是我没有见过的。
牛肉?不,我不喜欢吃肉。
等等,此牛肉不是彼牛肉。这说的是武夷山的牛栏坑肉桂。
薄荷塘?我不喜欢吃糖。
无知了吧,此薄荷塘非彼薄荷糖。彩云之南,密林深处,那是普洱的一处微小秘境。
于是,争强好胜的你,不甘被人嗤笑的你,又踏上了漫漫茶山寻访之路。
这些年,你开始追山,跟着风的季节。
你开始关注天气预报,景洪、杭州、福鼎、安溪……
打雷了,下雨了,刮风了,下冰雹了,你比谁都要急。
你说,完了完了,这些茶这些茶。今年不晓得要卖到好贵。
但是,茶痴茶疯子的你,看到新茶上市的时候,那就像看到了情人一般,尽管身价上扬,但依然视死如归。
2000元50克,买;三万元一公斤,买……心不痛,手不软。丝毫不想,还没有娶妻的自己,还没有嫁人的自己,娶媳妇的路上,又少了一间卫生间的钱,出嫁的嫁妆里,又少了一辆车的轮子。
管它的,喝到肚子里的才是真的,房子,车子,留给别人去想吧。
所以,两个茶人,最好不要结婚。
你的钱,变成了上茶山的路费、住宿费、飞机票、汽车票……
败家败到这种程度,也是没谁了。
4.败家三级:
各种杯子茶壶罐罐,茶周边让你走火入魔
好了,说了太多茶小白的故事,我也来说一个茶土豪。
前几天在办公室里,老吴突然大喊,哪个给我说下恒温恒湿的机器呢。
众所周知,自从老吴开始装修他主城第五六七八环之外的豪宅开始,他就铆足了劲要给自己的茶宝宝们装个很牛很牛的家。不然,他可以预见自己办公室里的那些茶,被顺走,被毛走,被盗走,被牵走,甚至也可能是被他自己豪(肉)气(痛)地送走的惨状。
但是,就像牛逼的酒窖拥有3000年历史一般,一个牛气冲天的茶窖也不是一两千就能搞定的。
要通风,要除湿,要恒温,要不窜味。家庭存茶的风险太大,即便一个BOSCH(博世),也不是轻易就能解决问题的。
于是,你之前买的茶,可能存在景德镇的罐罐里,说到罐罐,不得宕开一笔。
这败家的路上,茶具那也是没谁了。
各种杯子,各种茶壶,各种罐罐,各种茶席……
那花在上面的钱,真的是罄竹难书。
比如杯子,买了白瓷要甜白,买了霁红要霁蓝,买了仿汝要龙泉,买了玲珑要建盏……
还有那些壶,盖碗泡生普,紫砂泡熟普,福建陶泡岩茶,老岩泥泡东美,玻璃杯泡绿茶……
玻璃壶烧水很稳定没特色,铁壶烧水手太沉,陶壶烧水怕炸裂,吉谷是茶人必备,银壶软化很好但太贵……天天念叨这些的你,应该是走火入魔了。
经历过如此阶段的老吴,前两天也在为毛了一个王晨风而欢欣雀跃,被毛者茶美锴哥捶胸顿足。老吴那豪宅里,一个大黑框框上墙,密封茶盒上墙,它的茶,被关进了黑屋子。
此处,造价不详。
5.败家四级:
你每天的生活不是买茶和茶具
就是收拆茶和茶具的包装
最后,你开始各种作,各种秀,各种学。
为了满足你自己在为茶败家的路上走得更有价值更有发展空间,你开始修习一切跟茶以及茶周边的技艺。
你开始学习插花,学习焚香,精进书画(参加茶会多要毛笔字签到,被吓到没有);然后买各种相关的茶周边器具。
好看的琉璃香炉,买;插花用的剑山,买;练字用的日本毛笔,买;手工刺绣的茶席,买……
买买买,剁剁剁……
但是,这些都是毛毛雨了。
我见过真的败家,败的是金丝楠木的原木茶台,败的是玉石的茶海,败的是造一个茶亭装一个日式的和室……
不知道现在的你,是否与我心有戚戚焉。
这喝茶的败家之路,道路且阻且长。此处响起歌声(我愿逆流而上)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茶庄辛金:谁的薪水比方大老板还高?
1933年2月12日,一个叫汪稼轩的人来到“方正大”,受聘于茶庄,为茶庄同人的孩子们教书。每月工资,大洋九元整。半个月后,即在2月27日,茶庄付予大洋二十元。
这应该是预支工资——这位先生初来乍到,恐怕需要开销的地方挺多。之后几个月,分别付二元至八元不等。汪老师总共在职16个月零10天,支付薪水147元。
“方正大”的用工制度还是很规范的,虽然规定,茶庄的员工都得有信誉的熟人保荐才能被聘用,谁人推荐、谁人担保都要记录在册;但只要成为茶庄的正式员工,薪水按约定的金额给付,一分都不会少。
他们还约定,初一至初十来茶庄报到上班,可领全月工资;初十至廿五日报到,都按半个月计算;过了廿五日再来报到的,这个月就没有薪水可领了。
这一条,明文写在“辛金”一册的扉页:“本号定章各友,三节进出,每逢进店以初十日为度,辛金全月,初十以后进店作半个月计辛。如望日后进店以廿五日为度,亦照半个月计算,过廿五日进店者无包。倘自辞至辞日为度,如辞、复者,端午至月半计算,中秋至月底计算,特此预定规则,勉后异议。此照!”
方正大茶庄,民国时期杭州最大的三家茶号之一,开在羊坝头。另外两家,分别是“汪裕泰”和“翁隆盛”。
羊坝头大街上的五层洋房:方大老板是怎样崛起的?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一二岁,往外一丢。”这是一句在徽州流传甚广的俗语。当地山多地少,十分贫穷。明清时候,当地人多外出讨生活,徽商就这么来的。和那些“往外一丢”的小孩一样,方冠三识了几个字,年方十五便背上简单的行囊,背井离乡,出门讨生活去了。
在深渡码头,方冠三搭上了木船,顺着新安江清澈的江水一路向东。“府对府、三百五,慢不慢、三日三夜到杭州”(徽州府到杭州府的水路历程),到达了目的地——浙江省城杭州。随后,在一人推荐、一人担保之下,他来到杭州“乾泰昌”茶行当起了学徒。由于聪慧、本分、勤俭、谨言慎行的个性,方冠三深受老板的器重。
从业十几年后,经老板的帮助,他也在杭城最繁华的地段羊坝头大街上开了一家茶庄,取了一个寓意深刻的字号——“方正大”。“方正大”是怎样在竞争激烈的杭州茶号生意里站稳脚跟,并且一步一步崛起的,我们已经所知无多。我们知道的是,后来,“方正大”不仅站稳了脚跟,还兼并了原先的“乾泰昌”。
作家王旭烽在她的小说《南方有嘉木》中提到方冠三的名字。她说,“从徽州穷乡僻壤出来的小学徒,到腰缠万贯的大老板,这部发家史,说起来,也不知有多少故事呢。”确实如此。随着多年经营的积累,以及徽商自古以来克勤克俭的品质,1930年,“方正大”在当时杭州最繁华地段羊坝头大街的拐角,造起了一座中西合璧的五层洋房,与高义泰绸缎庄遥遥相对。“方正大”也成了杭城屈指可数的著名茶庄之一。
“方正大”不仅做龙井茶的门市销售,还做邮售、厂商批发等业务,在广东、香港都设有办事处。生意往来客户遍及各省、市及港、澳、海外各地,每年吞吐的茶叶数以万斤计。茶庄信誉好,经济实力雄厚,茶庄发行的“庄洋”还能够在较大的范围流通。
归家路上的一次劫难:“方正大”是怎样衰落的?
就像一部大戏,总有起起落落。方冠三和“方正大”的衰落,正是因为战乱。
抗日战争爆发,茶叶生意一落千丈。1937年12月,杭州沦陷,方冠三携家眷带着细软财物,从水路逃难,回皖南老家。一家人从钱塘江溯水而上,历经千辛万苦。在途中又遭到匪盗劫抢,装有多年积蓄的皮箱细软下落不明。遭此重创,方冠三一病不起,不久就去世了。他一生勤勉辛苦,白手起家创业,辉煌过一时,终因时局动荡而未能长久,令人惋惜。
方冠三离世后,长子方舜琴继承父业,接管了方正大茶庄。方舜琴自小在茶庄帮父亲做事,耳濡目染,经商能力应当不错,虽勉为支撑,仍然不太景气。在方舜琴与外地职员吴孝思的几封信件往来中,可以窥见一斑。在一封信中,方舜琴写道:“吴兄,最近可好?时局动乱,众人逃难,茶行生意是一日比一日难做了。你在嘉兴,暂不要进货,行情不好,恐茶庄这里销售不佳而致积压太多。你还有一些钱,存在茶庄,现在已经用不上了,是否支领回去?若是继续存放茶庄,则不能按原先的约定付予利息了,还望理解,切切。”
方冠三手上建造的五层小洋楼,一直矗立在羊坝头,成为某种见证。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杭城建设西湖大道,因施工需要,拆除了不少古建筑和老街巷。茶庄的五层洋房以及猫儿桥(平津桥)旁的 “千里莫言家”(方冠三旧居)、“琴庐”(方舜琴旧居),就这样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皖南山区的遥远寻访:“方正大”的伙计回忆往事
2004年,章胜贤先生与他的二姐夫(方冠三的曾孙)一道,前往皖南探访祖居。
方冠三老家在安徽歙县大阜镇五渡唐坑村。那是一个山谷里的村庄。他们找到了一位当年在茶号里打杂的伙计吴承淦。老先生已经79岁,当年在茶号擦窗时摔断过腿,后一直有瘸。
老先生看到带去的部分“方正大”老账本,惊奇地睁大了眼睛,问他们是如何搞到这些东西的?原本在店里时,这些东西被视同核心机密,一般职工根本看不见,只有老板和自家心腹(账房先生)才能触碰……
望着一页页泛黄的绵纸,一行行墨迹清晰的茶叶品名,一个个曾经朝夕相处的人名、字号名,老人家的记忆慢慢打开。
1944年初春,17岁的吴承淦经人保荐,来到杭州方正大茶庄学生意。
杭城最繁华的羊坝头大街上,行人熙熙攘攘;一幢西式的五层洋搂,“方正大茶庄”里红木桌椅,茶香弥漫,伙计们各自忙碌,方大老板正彬彬有礼接待宾客。小伙计吴承淦,是方老板的同乡,因忠厚老实,老板待他不错,也很信任他。
小伙子就在“方正大”干了一辈子。直到公私合营时,茶庄和“九芝斋”合并,他归入杭州市烟糖公司。六十岁时,为了让农村的大儿子顶职,他提前退休。
如今,唐坑村还保留着一条条青石板铺就的大道、一口口清澈的水井、一幢幢高大气派的徽式建筑。村里的老人感激地说,这些都是重謩(音“谟”)公(方冠三的号)建造的呀!
瞧瞧这条例定的,多人性化!
从这册子里还可以看到,业主方冠三,每月辛金大洋十六元五角。方冠三是茶庄老板,他自己也每月领薪水。
长子方舜琴,每月薪水十四元;次子方禹安,每月十三元;吴孝思(很重要的伙计),由罗立生兄荐,每月十四元。
居然有人比老板的工资还高,此人名王莲甫。每月四十元。工资超出方老板一倍还多,什么人物这么牛?据章胜贤多方打听,得知王莲甫其实是常驻广州的,相当于如今某地区的总经销商,专门搞茶叶的外销。方老板能给此人开出每月四十元的薪水,恐怕也是因为其岗位特殊、贡献突出。
这本“辛金”册子,给“饭司”(厨师)开的薪水是每月六元;学徒方重财,每月一元。
那年有一个闰月,全年在店内供职的员工还有多一个月的工钱可领,此外,端午、中秋、春节三节另有加班费可拿。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方老板还是很厚道的。
1933年,共有42人从方正大茶庄领过薪水,这是登记在册的。像季节性的炒茶工、帮工等,恐怕也有不少,但在册子上没有反映。
福食明细:茶庄伙计们吃得还好吗?
肉、白菜、豆腐、油豆腐、黄芽菜、萝卜、大蒜、雪菜……
这些菜,很家常,也很普通。这是民国十九年(1930年),“方正大”茶庄的日常伙食。在吃上面,茶庄同人还是比较节俭。肉虽然每天都有,但量似乎不大,一天大约小洋四角。
这些,都记在“福食”两册账本上。
10月6日,中秋节,账本上记着:“月圆。肉,小洋四角;火腿,小洋四角……”此外都是素菜——蒿菜、白干、黄花菜、芋艿、粥菜。跟每一个平常日子一样,中秋节这天没有铺张,稍有不同的是,这天店里花小洋二角买了水果;花小洋三角,买了檀香、元宝、月宫、香烛。
1934年2月11日,腊月廿八,还有两天就要过年了。方正大茶庄的伙食得到了大幅改善——这一天除了惯常的白菜、豆腐、韭菜之外,还买了酱鸭、肉松、步鱼和干贝。一道春笋步鱼,已经把茶庄里浓浓的过年气氛彰显了出来。
两天后的除夕,伙食花样有:白菜、茶食、韭菜、鱼(又见到鱼了)、茭菜、切面(可能是面条)、青菜、老姜等。另外,在这一天,采购者还一次性支付21元,把挂的酒账结清,支付22元把酱账一次性结清。年尾了,该结清的账目都要结清了。
事实上,这一年,在茶庄里吃饭的人可不少。根据花名册上登记的,每天吃饭有36人至38人(1930年),而日常伙食买菜的用度,常在14角上下。由此,或可以看出当时的物价还算平稳。
“福食”两册,记载了“方正大”在民国十九年(1930年)、廿二年(1933年)两年间的日常伙食等开销。两本“流水账”,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细枝末节里,记录了80年前茶庄员工们的一段日常生活。
几十册,纸页发黄,线装账簿,平平整整地叠起来,叠在章胜贤家的木楼梯上。随便翻开一本,十六开的宣纸上,一列列毛笔写就的行楷,字迹鲜明如初——
“四日,收狮字五十一两,计洋二十元四角”;
“六日,收旗枪四十八斤,计洋一百零九元……”
一行行,一页页,仿佛回到80年前的清明前后。山岚萦绕,雨意空蒙,穿长袍马褂的茶叶商人方冠三,正行走在龙井村泥泞的山路上,伙计肩上,是刚从当地茶农那儿收来的明前新茶。沉沉的箩担里的新茶,不消几日,就会寄到千里之外的北平去了。
75册账目记得清清爽爽
总共75册,都是“方正大茶庄”的旧账本。
方正大茶庄,民国时期杭州最大的三家茶号之一,开在羊坝头。另外两家,分别是“汪裕泰”和“翁隆盛”。
这些旧账本,从1929年记到1936年,正好是方正大茶庄的鼎盛时期。
十几年前,杭州的摄影爱好者、收藏家章胜贤,在旧书摊上偶得一册蓝麻布封面、上有笔墨工整书写的旧账本,封面有“民国十九年春月吉立、方正大号、客庄号总”等字样。
老章翻阅后认定,这是杭城老字号“方正大”的原物,这个“方正大”是老章二姐夫家的祖业。说起来也很巧,几经周折,老章数年之中又传奇般地先后搜罗到“方正大”的旧账本75册,以及广告、招贴、包装、信件、发票、老照片等实物史料几十件。
这些旧账本有十六种,包括“行号货源”、“货汇”、“辛金”、“福食”(茶号同人的膳食账)、“客庄信稿”、“合价”(对进货成本核实后,确定销售价格)、“花户”、“子茶花户”(进货的散户)、“银钱总登”(银行、钱庄往来的账目)、“客庄号总”(全国各地客户总名录)等等。每一册账本上,一笔笔账目记得清清爽爽。
这些原始账本,为研究当时杭州茶叶经营状况、社会经济生活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但耐人寻味的是,我们通过别的途径查找关于“方正大”的文字资料,却极少。因此,这批老账本就显得尤为珍贵。
翻阅这些看似枯燥的老账本时,“方正大”的印记在历史的毛玻璃之后,渐渐变得清晰起来。
客庄总号:茶庄客户占据大半个中国
清明前后,方老板亲自出面从龙井村收来的新茶,很快就销到北平的“吴德泰”茶庄了。
北平那边,社前、明前、雨前之类的高端绿茶特别好销。“吴德泰”茶庄,是与“方正大”做生意的北平第一大户,每年最好的茶叶,方老板先要给其留足了。1930年,光是发到“吴德泰”的茶叶,总计大洋达3983元3角7分。
发去的茶叶品种,大宗的有龙字、云字、狮字、虎字等不同的龙井;此外还有旗枪、莲心、玳玳、桑芽、白菊等品种。包装则有铁瓶、箬包、布包、铁箱等。
翻开“客庄总号”,茶庄的客户历历在目,其经营地域以东部为重点,占据大半个中国,还远销法国马赛。1934年“客庄总号”的8本账册里记录着,销到香港几家茶行最多的品种是“双窨珠兰”。1935年方正大茶庄进货60多个品种的茶叶,总计约13万斤,其中双窨珠兰占1.6万斤。所谓“窨”,是一种制茶方法,等同于“熏”的方法,即把珠兰花、茉莉花等放在茶叶中,使茶叶染上花的香味。窨两次的珠兰花茶,就叫“双窨珠兰”。
由此可以看出,香港人喜欢喝花茶。销往香港、澳门等地的花茶,除了单窨珠兰、双窨珠兰,还有茉莉花茶、贡菊、杭菊等。这年销到“德安和”行400多斤珠兰;销到“陈富源”行150斤珠兰,全部用铁皮箱运输。
绿有龙井,红有九曲 80年前九曲红梅还很有名气
都知道杭州有“龙井”茶,你可知道,80年前,杭州还有一款红茶,名气并不比“龙井”小?
细细翻阅老账本,我注意到有一款红茶“九曲红梅”,出现的频率不低。
“九曲红梅”,源出于福建的武夷山。(本文转自“西湖龙井资讯平台”)据说太平天国期间,福建武夷、浙江温州平阳等地农民向浙北迁徙,在大坞山一带落户,开荒种粮种茶,以谋生计,于是有了大坞山“九曲红梅”的诞生。所制红茶为当时杭城茶行、茶号收购。
西湖大坞山茶农对茶叶的采制精益求精,逐步形成九曲红梅的特殊外形,弯曲紧细如鱼钩,色泽乌润,以“细、黑、匀、曲”见长,汤色鲜亮红艳,滋味鲜爽可口,香气馥郁。这款茶的品质,可与祁门红茶相媲美。
西湖龙井、九曲红梅,“一绿一红”,是杭州茶叶里的“双剑合璧”。
在方正大茶庄的账本上可以看到,当时茶行在留下、浮山等地大量收购九曲红梅或潮红(半成品),制作包装后远销北平、济南、南京、郑州、上海等地。通过邮寄销售,多的一次寄十几斤,少的也有三五斤。
只是,因龙井的名气实在太大,掩盖了九曲红梅的光芒,几近湮没。到现在,除非是资深茶人,大众已经不太知晓“九曲红梅”。若能发挥本地资源优势,重树“九曲红梅”的昔日辉煌,使这一传统名茶得以光大,则是一件好事。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