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茶:一种智慧的思维
禅的文化与其说是佛教中的一支不如说它是一种智慧的思维,一种对生活的独特 观察方法。在中国的唐、宋时代禅风大盛,它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因为它虽然植根于印度禅学,但融进了中国本土的庄老思想,魏晋玄学,还包 括了儒学中的一些观点,使它全方位的渗透于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个人修养方式,开拓出独特超越解脱的途径,这种禅不但易于接受还影响到许多东方 国家。
据说圆悟克勤禅师曾提出“禅茶一味”,之后,禅与茶便形影相随,并给了茶一种崇高的使命,就是由一片小小的茶叶,承载起了人的一种文明并指导人 们思考着生和死、心和色、思维与存在等根本问题。由此,一碗茶水就不再是一种生理需要的饮料了。中国的茶饮源自巴蜀,唐代之后成为比国之饮,这和当时的宗 教氛围有很大的关系。我认为,禅就是茶的翅膀。因为茶的本性是冷静的、思索的、理智的。
茶像一根根悄无声息的血管流进了千家万户,串连起一个个彼此相亲的社会关系。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经不是一千多年前。在以农耕为主的时代,人们还可 以用棒喝顿悟的思辨方式开示,到今天的科技信息时代,“生活禅”、“人间禅”的提出,无疑是禅学的发展。基内涵是引导人们在尽责中求满足,在义务中求心 安,在奉献中求幸福,在无我中求进取,将个人融入大众,那么,与人们生活必不可分的茶就是最佳的媒体之一,那是我们需要用心去体悟的。
水是茶之母。水是白的,白色既可视为完满俱足,又可视为空无所有。如果在一碗茶中,它与茶叶平分秋色,就像青山之颠飞过的白鹭予人以高洁远俗 感,蓝天中几朵白云给人以悠闲恬静感,深色衣裙上的零碎白花或一缕白边又令人想到是活泼又是静穆。那么在一碗茶中的白水可不可以看作天地宇宙之气在浸泡着 我们一个个的人体呢?一碗茶中的你只是一片小小的茶叶,正因为有了你、我、他,我们才能在白色无色的水中浸泡出一碗韵味隽永的芳香。也因为如此,茶中贮满 和平、安祥、圆融,为什么人类要在一个地球上彼此争斗呢?
水是无垠的,茶叶是单个的。关爱人生,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就是生活中的禅了。
器是茶之父。泥土与火电结合成最质朴的陶或瓷。捧在手上就像托起了大地所有元素。而我们人类生命短暂,躯体渺小,我们必要和手中的茶碗产生一种依恋的亲和力。不要只看成一件容易打研究会或只能盛着茶水的容器。
唐代中国的赵州僧人说了“吃茶去”三字禅,成为一则至今难以破解的公案,我看了许多这方面的书,还要老实承认我看不懂。韩国釜山市已故的茶星崔 圭用老师提出他的“吃茶去”,并在山中刻了很大的石碑“吃茶来去碑”,成为两国禅茶文化的交流纪念。但是去和来有什么区别吗?彼此的方位有了变化,去和来 有什么影响喝茶的关系吗?对此,我也作了一偈:“赵州僧人吃茶去,韩国茶星吃茶来。茶碗圆团似明月,欲知西北即东南”。关于这个问题,原在赵县柏林寺、现 在黄梅四祖寺的净慧禅师当我的面说:“吃茶去的去,不代表空间的转换,时间迁流,都是指当下的,可见当时吃茶风气很浓厚。至于说修行,它也不是空的,别人 没法替代,是如人喝茶,甘苦自知。禅应该说是没有来去,也可以来去。但赵州僧人说的是吃茶去。”禅公案理解不能机械化强求一律,它关乎个人的悟性。
中国在上世纪因为民族和国内的问题几乎动乱了年。茶中的文化内涵,包括禅与传统的美学思想一方面是它自身的魅力,一方面是几乎一代人的期盼,只 在最后的年才渐渐在中国大陆复苏。才有了与韩国、日本茶团体的交流,才有一批热心的人重新去系统整理和频繁交流。尤其在禅茶一味的体悟实践方面,韩国与日 本茶人要比中国目前的状况研究得深刻。这不仅是历史原因,也是社会经济方面等多方面的原因。然而,中国是茶的母国,饮茶历史之久远,茶树品种之众多,各民 族茶俗之丰富是世界其它产茶国无法比拟的。中国的茶人正在努力。
禅茶一味:茶德三说
“茶德”一词最早见于唐代刘贞亮的《茶十德》,首次概括了饮茶对身心、精神的多种功效。笔者在撰写一篇有关茶道的论文时,比较茶道与茶德关系,梳理出“茶德”至少有三层含义。
一说:茶是有德之物
陆羽在《茶经》中将茶称之为“南方嘉木”。世界上珍稀名木不计其数,但据笔者了解,被称为嘉木的树木仅有两种,另一种是柑橘。屈原在《橘颂》中称橘树为“后皇嘉树”。
茶对人类贡献良多,从感官到精神,茶给人类带来莫大享受,诚如《茶十德》所说的那样:
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
以茶散腥气,以茶驱病气。
以茶养生气,以茶散闷气。
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
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
茶有恩、有德于人类,称之为“嘉木”名副其实,当之无愧。品赏佳茗,茶人应该有一份感恩之心,包括对茶农的辛勤劳作。
二说:茶人应重视品德修养
陆羽在《茶经》中提出的“精行俭德”,是与茶人的共勉。“精行俭德”是陆羽的原创词句,行文独特,洗练精美,内涵丰富,妙不可言。
比较通俗简单地说,“精行俭德”是指良好的操行与品德。茶与其它食物不同,茶饮除了感官上的享受,还有精神上的愉悦,更可以修身养性,以茶悟道。茶人大多洁身自好,重视传统,珍视友谊。笔者以为,新时代茶人,尤其是都市茶人,应该与进步绅士同义:正直、善良、谦逊、有知识、有爱心。笔者愿以茶圣为榜 样,与广大茶友共勉。
三说:茶饮创导社会公德
茶文化渊远流长,是当之无愧的中华国饮。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刘枫先生为之倡议呼吁,功莫大焉!
客来敬茶,以茶会友,以茶代酒,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良风美俗。
茶则是廉洁的象征。康熙、乾隆时代请三老进京品茶,敬老、清廉两相宜,“千叟宴”因此名传千古。
原标题:从禅茶的慈悲,到慈悲的茶禅
虽然茶禅以智慧著称,但是没有慈悲的智慧算不得真正的智慧。佛门向来讲究悲智双运。慈悲与智慧如鸟之双赢,车之双轮。唯有深刻领会茶禅的慈悲,才可以真正领会茶禅的智慧。
什么是禅茶?禅作为佛法的心髓,难以下手,即使饱读经论的佛教行人也未必能够入门,遑论普通大众?所以慈悲的祖师们大开方便之门,让人们以茶入禅。茶本为人们日常饮用之物,无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高低,学问有无,何种信仰,品行如何,都可以喝茶。不拘何种根性,是否杀盗淫妄,都可以通过茶的媒介来接触禅的智慧,体会禅的慈悲,因为一切众人皆有佛性。这种在禅的精神指导下的茶,引人入禅的茶,帮助众人开发佛性的茶,让人启迪智慧,长养慈悲的茶,就已经超越了作为普通饮用物的茶,是一种升华了的茶,这就是禅茶。
什么是禅茶的慈悲?禅茶接引的普遍包容,是从慈悲心中开发的善巧方便。不设任何门槛,欢喜接纳一切人,如和煦的春风,给予人们以关怀,寓教化于享受之中,这是禅茶的大善巧,也是禅茶的大慈悲。
什么是茶禅?以茶为方便、为媒介的禅修,二六时中不离这个,处处观照自心,留心脚下,念念不空过,时时皆有禅,彻见本性,破除无明,打碎我人众生寿者见,领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什么是茶禅的慈悲?真正领悟了茶禅之道,自然会认识到:“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性,只是别形躯。”禅门常讲:“狗子也有佛性”。因此,看似与人类毫无关系的动物,看似低人一等的动物,其实和我们一样都是在六道中轮回的众生,佛性无二无别。在无始的轮回中,我们自己也曾经多次转世为动物,今天的动物,在无始的轮回中也都曾做过我们的父母兄弟姊妹夫妻老师同学。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怎么可能还忍心去杀害虐待动物?我们还怎么可能忍心去吃肉?我们自然会加入到护生动保行列中,去呵护、关怀那些需要救助的动物。
因此,真正的茶禅,如果不是附庸风雅,不是挂羊头卖狗肉,对历代修行人的禅修真有一份敬意的话,真能领会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定会尊重禅客的慈悲精神,不忍啖肉,一定会逐步远离膻腥,慈悲茹素,并进而支持一切动保护生行为的。时时长养慈悲心,这是茶禅的大智慧,也是茶禅的大慈悲。
禅茶的慈悲表现为对众人接引的无遮普覆,我们应该时时留心,是否给人欢喜,是否善巧方便地与众生结缘,禅茶如春风和煦,对众人无限的包容,慷慨布施,爱语安慰,利行同事,广度有情。
茶禅的慈悲表现为对众生关怀的无遮普覆,我们必须要省察自己的行为是否时时以众生利益为念,茶禅如壁立千仞,对自己无限的严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究竟成佛。
禅茶的慈悲,是基础,引导人们入禅之门;茶禅的慈悲,是升华,锻炼行人得禅真谛。
从禅茶的慈悲,到慈悲的茶禅,是慈悲的深化和扩展,从对人类的慈悲扩展到对一切众生的慈悲。虽然有名目的差异,有对机的不同,但本质上都是无分别心的具体体现,都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自然流露。
茶亦是禅而禅亦非茶
“茶”字由三部分组成,“人”处在“草”与“木”之间,对这样一个汉字的臆测,让我在无形之中由茶想到了禅,进而对“茶禅一味”有点儿朦胧的感觉了。
草木者,可以理解为大自然(古人也称之为天),也可以理解为平凡的生命(因为容易想起“草木一秋”之说)。茶或生于深山,或生于幽谷,随遇而安;人或生于闹市,或生于僻壤,不一而足。嘉木灵草与肉身凡胎,形不同而神暗合;草木荣枯与人生宠辱,理相通而命不违。“天人合一”的境界,通过茶便可以徐徐体会了。登临舞榭歌台也好,置身寻常巷陌也罢,或携良友亲朋,或邀清风明月,沏一壶新茶,品几分闲适,凝视缭缭轻烟,放眼悠悠白云,胸有丘壑,心无尘埃,这种物我两忘的境界,不就是梦寐以求的禅境么?此时此刻,茶就是禅,禅就是茶,茶亦非禅,禅亦非茶,这不是茶禅一味的境界么?
据说最先种茶的是僧人。僧人种茶、制茶、饮茶,一来可以解决部分生计问题,二来可以借此修身养性。茶具有松身宁神及舒筋活气诸多功效,打坐修禅,可借茶破睡提神、渐入佳境。因此,茶逐渐成为连接世俗与宗教的中介。茶需细品,禅需渐悟;茶追求清新自然,禅讲究心无杂念……茶与禅之间有诸多神似的地方,因此茶的提纯便伴随着禅的升华。后来,茶流于民间,传入境外,茶与禅的结合更为紧密,不同的茶文化被赋于更为丰富的“禅”意了。例如英国的“下午茶”强调绅士风度,而日本的茶道则融入了民族精神。在中国,“禅”也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禅”了,而是汲取了诸多流派的精华,如今的“禅”,早如释家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以茶找回自己
瑞岩禅师独居山林,每天清晨起来唤道:“主人公!”又自己回答曰:“在!”然后教训说:“你要清醒,不要受别人欺骗!”
山林独居,何以仍要提防别人欺骗?瑞岩禅师之警觉,似乎颇为过分。但实际上,禅师所谓“别人”,恰恰是我们平常所自以为的“主人公”;禅师所说的“主人公”,在凡俗看来反倒是陌生人。
以禅家之见,凡是后天习得的秉性,无一不是虚妄妄想。人刚刚出生下来,心底倒还算是单纯。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成见也与日俱增,名利财色所诱,渐渐使人忘却了自己内在的真正需求。整日沉浸于人我得失的争夺当中,慢慢地却以为斤斤于争名夺利的才是真正自我。
感官刺激算是最为基本的欺骗,目眩五色、酒肉穿肠……一般也认为就是快乐了。但这种快乐总是稍纵即逝,转瞬带来的反倒是痛苦和无聊。相比之下内心思虑对自己的欺骗则更为隐蔽,它许诺给我们社会成就与满足,但到头往往是成就了别人而自己内心仍旧感到无法满足。这些不断欺骗我们的,在禅家看来就是“别人”,但我们却总是误认为“自己”,这种错觉佛门直呼曰:“认贼作父”。茶之为道,其本意恰恰是保持心灵的清明。
凡人饮茶,往往计较名贵与否、产地何在、归属分类等等外在分别,逐渐失去了禅门饮茶的原意。禅家之所以弘扬茶道,并非是为人间再添纷乱,而是要用茶之清冽,涤荡俗务纷扰,让人走向自己的内心。
所以茶道重心所系,在于内心能否由茶达致清明觉醒,以至于体会到日常繁杂事务中所难以体会到的内在自我。如果一味分别外在反而忘记内心,却是已经背离茶道的初衷了。
从禅茶的慈悲到慈悲的茶禅
虽然茶禅以智慧著称,但是没有慈悲的智慧算不得真正的智慧。佛门向来讲究悲智双运。慈悲与智慧如鸟之双赢,车之双轮。唯有深刻领会茶禅的慈悲,才可以真正领会茶禅的智慧。
什么是禅茶?禅作为佛法的心髓,难以下手,即使饱读经论的佛教行人也未必能够入门,遑论普通大众?所以慈悲的祖师们大开方便之门,让人们以茶入禅。茶本为人们日常饮用之物,无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高低,学问有无,何种信仰,品行如何,都可以喝茶。不拘何种根性,是否杀盗淫妄,都可以通过茶的媒介来接触禅的智慧,体会禅的慈悲,因为一切众人皆有佛性。这种在禅的精神指导下的茶,引人入禅的茶,帮助众人开发佛性的茶,让人启迪智慧,长养慈悲的茶,就已经超越了作为普通饮用物的茶,是一种升华了的茶,这就是禅茶。
什么是禅茶的慈悲?禅茶接引的普遍包容,是从慈悲心中开发的善巧方便。不设任何门槛,欢喜接纳一切人,如和煦的春风,给予人们以关怀,寓教化于享受之中,这是禅茶的大善巧,也是禅茶的大慈悲。
什么是茶禅?以茶为方便、为媒介的禅修,二六时中不离这个,处处观照自心,留心脚下,念念不空过,时时皆有禅,彻见本性,破除无明,打碎我人众生寿者见,领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什么是茶禅的慈悲?真正领悟了茶禅之道,自然会认识到:“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性,只是别形躯。”禅门常讲:“狗子也有佛性”。因此,看似与人类毫无关系的动物,看似低人一等的动物,其实和我们一样都是在六道中轮回的众生,佛性无二无别。在无始的轮回中,我们自己也曾经多次转世为动物,今天的动物,在无始的轮回中也都曾做过我们的父母兄弟姊妹夫妻老师同学。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怎么可能还忍心去杀害虐待动物?我们还怎么可能忍心去吃肉?我们自然会加入到护生动保行列中,去呵护、关怀那些需要救助的动物。
因此,真正的茶禅,如果不是附庸风雅,不是挂羊头卖狗肉,对历代修行人的禅修真有一份敬意的话,真能领会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定会尊重禅客的慈悲精神,不忍啖肉,一定会逐步远离膻腥,慈悲茹素,并进而支持一切动保护生行为的。时时长养慈悲心,这是茶禅的大智慧,也是茶禅的大慈悲。
禅茶的慈悲表现为对众人接引的无遮普覆,我们应该时时留心,是否给人欢喜,是否善巧方便地与众生结缘,禅茶如春风和煦,对众人无限的包容,慷慨布施,爱语安慰,利行同事,广度有情。
茶禅的慈悲表现为对众生关怀的无遮普覆,我们必须要省察自己的行为是否时时以众生利益为念,茶禅如壁立千仞,对自己无限的严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究竟成佛。
禅茶的慈悲,是基础,引导人们入禅之门;茶禅的慈悲,是升华,锻炼行人得禅真谛。
从禅茶的慈悲,到慈悲的茶禅,是慈悲的深化和扩展,从对人类的慈悲扩展到对一切众生的慈悲。虽然有名目的差异,有对机的不同,但本质上都是无分别心的具体体现,都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自然流露。
喝茶是随性的,而茶有多种类型。人们在首先接触茶时,大多数人会因味觉第一感觉而确定对茶的偏好,这就是“入茶门”。
如果你第一次用心喝的茶是花茶,那你多半这一生就爱上花茶了;如果你第一次用心喝的是红茶,那你可能会一生都爱红茶。
茶越浓,甘甜就会更悠长。四季都浸渍在人生清水里,便有了春的清新,夏的炙热,秋的舒畅,冬天的羞涩,这些都能茶里尝到,越浓越明楚。
我们也别人茶的里一片茶叶子,不知道浸染过多少杯茶,我们不知道,在别人茶里,我们是苦的那片茶叶,还是甜的那片,即遇即别便成了整个人生。
人生就是一杯茶,还是苦茶。有时候宁愿独自浅尝,也不想和他人分享,即使同人一起品味,也断然不是同一种苦涩与心境。
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成了茶叶,苦、乐、甜参杂在人生的清水里,渐渐的这水便有了道味。他们终究还是匆匆离出,等待的又是下一片茶叶即遇即逝,如此反反复复。
一般来说,花茶,为保持香气,宜用壶泡茶,然后斟入瓷杯饮用;大宗红茶和绿茶,注重茶的韵味,可选用有盖的壶、杯或碗泡茶;
乌龙茶重在“啜”,宜用紫砂茶具泡茶;红碎茶与工夫红茶,可用瓷壶或紫砂壶泡茶,然后将茶汤倒入白瓷杯饮用;西湖龙井等细嫩名茶,用玻璃杯直接冲泡最为理想。
岁月沉淀了许多美好的记忆,清茶浸泡沉静的心情,闭上眼晴,啜饮一口,清香扑鼻,甘冽润喉。
看着一片片茶叶,悠然绽放,化凡俗为淡雅,变嘈杂为安宁。生活就像一杯茶,淡淡的,从未浓烈过,但却千丝万缕。
“禅”是梵文“禅那”的省音译,意译为“思维修”,“静思虑”。是通过静坐调节身心,超越狭隘的自我的修习方法。
相传赵州禅师“吃茶去”的公案的故事:有两个远方来求禅悟道的客人,赵州禅师会见时,问其中一人,可曾来过此处,那人回答说没有,赵州禅师说:“吃茶去!”接着,他又问另一人,是否来过此处,这个人回答说来过,赵州禅师仍然还是那句话:“吃茶去!”站在旁边的寺院里的一个僧人很是不解,他问禅师,未曾来过此处的人,让他吃茶去,来过的人,为何还让他吃茶去?赵州禅师回答他的仍然是那句“吃茶去”。
简单的三个字:“吃茶去”,却将参禅悟道中的真谛,已经讲述的清清楚楚,禅的修正,在于体验和实证,语言表达无法与体验相比,参禅如吃茶一样,冷暖自知,甘苦自明,是别人说不出来的。千言万语,尽在这“吃茶去”三个字中。
古时,佛祖释迦牟尼发现,常饮茶,可以清神解困,后来,我国许多名寺都出名茶。如北宋时,杭州于潜“天目山茶”、宣州宁国的“鸩山茶”、扬州“蜀冈茶”、会稽“日注”、洪州“双井白芽”等。这些历史名茶,就是出于寺僧创制、宣传出来的珍品。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