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词句解读“人走茶凉”背后悲凉

2019-11-28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词句解读“人走茶凉”背后悲凉”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词句解读“人走茶凉”背后悲凉”相关知识!

“茶”的历史悠久,关于的“茶”的典故和成语非常多,今天我在这里想跟大家说说“人走茶凉”这句话的含义。

“人走茶凉”由来大家知道京剧《沙家浜》吗的“人走茶凉”这句话就是出自这部京剧,《沙家浜》由著名作家汪曾祺所创,阿庆嫂的唱腔。“人走茶凉”这句话是表示世态炎凉,当一个人失去的他价值的时候人们就开始忽视和排斥他。

一浓,二香,三四淡如水其实在我看来“人走茶凉”是对人性的考验,天下无不散的宴席,第一杯茶味道浓烈,第二杯清香可口,再喝第三四杯的时候味道就会淡如开水,如果不加入热水茶自然就凉了。当你从你的岗位退下来了,过去的下属已经不需要和你再请示什么,当你失去权力,人们再也不会对你嘘寒问暖。此时茶凉了,心也是寒了。

看过才能看透从高处跌下低处,从一个挥金如土的高富帅变成一个一文不名的乞丐,这些体验都是向证明世态炎凉的好机会。世态炎凉是一种社会常态,只要这个社会还是处于金字塔结构,那些在塔底的人就不得不是世态炎凉的制造者和受害者,人任何时候,在任何一个角落都会存在着一批“趋炎附势、阿谀奉承”的小人。一个人如果没有经历过几次世态炎凉的轮回,要想成材,或想成就别人所不能成就的事业,那是不可能的。

该喝茶还是喝茶吧,既来之则安之,闲时一杯茶,聊聊天,比什么都好。cY316.COM

cy316.com编辑推荐

端茶送客人走茶凉否?


喝茶要讲礼仪,有些礼仪同样需要用茶来呈现。客来喝茶,茶毕送客,这是中国人待客的礼貌和习惯。如果言语不合,或者是客人迟迟不走,主人往往会用茶来表示请去的意思。人走了,茶本应凉。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凭什么让一壶水在原地为远去的背影,持续地沸腾?

清代一个新上任的县令于炎在夏天天气比较热的时候前去拜谒他的上司巡抚大人,按照当时的礼节是不能带扇子的。可是这个县令却拿着折扇进边扇扇子变走进了巡抚衙门。巡抚大人看到他这样显得很无礼的样子,就借请他脱帽宽衣的理由把茶杯端了起来。巡抚衙门中的仆役看到了,就买上喊道“送客”。县令一听,马上一手拿着帽子,一手抓着衣服,很狼狈地离开了。

人走茶凉?喝茶的人,冒出这样的话,悲哀!这样的话,竟能留下来,传下去,真悲哀!客来了,请备水沏茶;客走了,我备水沏茶。所谓“人一走,茶就凉”,是地道的谎言。

茶终究因人而在。没有人,茶就没味了。哪怕是收藏名山高阁的极品贡茶,在和舌尖相遇之前,到底是不是茶都一直是个问题。

没了这个懂我的人,我还是那片至尊至上的茶吗?喝茶的那个人走了,茶心里拔凉拔凉的。远离人性,不以人为本的茶叶,背离健康、安全的茶叶,人走了,凉下来,是理所当然。

你走了,茶就凉了,多半是自己的问题。对好茶的描述都少不了一个“韵”字,“岩韵”、“陈韵”、“海韵”、“观音韵”。好茶各得其韵,不同韵味之后,其共同之处就是“有余意之韵”,即回甘、留香、能品味。自己离开了,其实没必要留下什么打扰谁。如果真要留下什么,那就先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一泡有品质的茶,想想自己有“岩韵”、“陈韵”还是“观音韵”。

杯子对面,离去的若真是知己,你的世界也没必要凉下去。大不了独自在后面盯着杯中的叶片说一声:“我会想你的”。

每次有人背叛自己,毛爷爷都会说四个字“随他去吧”。即使整个世界都离你而去,你也要保持茶壶的温度,这才就不负好茶不负卿。“胜地不常,盛筵难再”。离合是常事,悲欢何须多?有些喝茶的人,喜欢入戏,在一杯茶上玩儒家的茶礼、道家的茶趣、释家的禅机,在一杯茶上悲悲戚戚,动则推窗长叹“人走茶凉”!何必呢?初举茶杯,第一次和茶亲密接触,故做多情,模仿几下就够了。真的喝茶,像是过日子,不是玩家家,平淡才是功夫。

一切都已远去了,世界一个影子都没给你留下。此时,你也要告诉自己,世界因你而温柔如初;你也要好好地整理自己的茶具,在茶的空间里,从容地为自己泡开一屋茶香。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喝茶的境界,不局限于枝节末技,不局限于来往去留,不局限于成败得失!盛开与凋谢,花枝总静默在风中、雨里、雪后。所谓“痴迷”,就是放下自己,端起一杯茶和放下一茶杯,本应是一样的敬畏、庄重,本该一样地欢喜、悲欣。

古代留下的“端茶送客”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需要我们学习,如果将其含蓄地用到更多的社交场合中,使人们之间的交往变得亲切、流畅、默契而减少一些尴尬。修为到家,人若走,茶未必凉。

人走茶凉,情难续


落花雨,人已归何去,

茶香溢,把往日情勾起。

琴声,悠悠委婉,

诉说谁的悲欢。

难再续,几上茶已凉,

泪如雨,茶水已淡去。

人心,变幻莫测,

缘散人走茶凉。

且饮且会意!

且行且珍惜!

倒了一杯招待客人的热茶,客人走了,没有喝的这杯热茶时间久了也自然凉了。

当你离开原来地方,你在那个地方的关系也就随即淡化了。世态炎凉,人情淡漠。

做人,要做一个正直、有德、可信、可敬之人;

做事,要做出磊落光明、襟怀坦荡的姿态来;

待人,要达到以诚相见、热情忠厚、持之以恒的境界;

处世,要谦下、忍让方为首要。

只要把握住了这几点,

才能达到人虽走,但茶并不会凉,

你的威信就会如同这杯中之茶,

飘溢出缕缕清香而诱人,

你的人品和操守就会受人敬佩、不打折扣。

茶言茶语:无须在意人走茶凉


人走茶凉,物是人非,简短的词语,道尽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人海茫茫,不论是一次偶然的擦肩而过,还是无意中的一次对视,抑或是人来人往中的一次相逢,都是一次难得的缘,皆应珍惜。

但当缘分过去,我们也不必执著,亦不必在意人走茶凉,物是人非。只有适时地放手、恰好地转身,才是淡定之人应有的选择。

人走,茶总是要凉的,你走了,肯定会有别人来,如果还一直为你热茶,那新来的人怎么办,如果人走茶不凉,那该有多累,所以你走了,茶自然就凉了,如果有机会回来再给你把茶热上,这才现实。

人一走,茶就凉,是自然规律,想明白这一点,就没有什么可感叹的。其实物是正常,人非也是对的,什么都正常,不正常的是你的心态。

物虽在,人却非,无须感叹,无须遗憾。(

人走茶凉,换人换热茶,这是人生经常要面对的问题。很多人想不开,看不透,痛恨此中人情世故。可是,人生的因缘际会确实如此,一路相逢,一路告别。身边的圈子就那么大,人的精力就那么多,除却保持着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一二知己,其余多是会路过的人和事,过去了就过去了。

纵使面对人走茶凉,也要宽容,这样彼此在社会上才能找到各自的生存道路。生活为什么无奈?只是我们执拗着不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活着而已。想要拥有的越多,害怕失去的就越多。

既然世界是变化的,万事万物不断更新,那么,我们也要不断推陈出新,勇于接受改变。人既走,茶凉也罢。因为离开意味着重新开始,一个新环境的降临,一段新情感的产生。过去的不能挽回,无需再耿耿于怀。以前的好与坏都会随着你的离开而变得越来越淡,就像一杯茶一样。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秋至枫必落,曲终人定散;物虽在,人却非,无须感叹,无须遗憾。

把杯畅饮世间情,物是人非尽随风。生命是一个不断飘移的过程,你我所路过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个人,也许都将成为驿站,成为过客;所以,别太在意人走茶凉、物是人非。

普洱茶背后的庄家


普洱茶有所谓庄家炒作的真相渐渐浮出水面。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2000年前后,进入大陆的港台茶商雇佣了大批收茶人前往云南各大城市的茶厂、茶庄、供销社甚至边远村寨收购老茶。一位大炒家那一年派出去收茶的人就有上百名,收茶人的月平均工资都在2000元以上,高的甚至上770由于当时国内的普洱并未普及,收购成本非常低,而且由于是大量扫货,最初两年每公斤的收购价甚至不超过10元,而收茶人的费用则按每片茶饼1元的价钱给付。3年左右,便将云南大部分的陈年老茶收购殆尽。

2004年以后,在扫货同时,港台商人还开始陆续介入了云南茶厂的并购重组,达到控制上游产业链的目的。

也有部分炒家向茶厂缴纳数量不等的保证金成为经销商。一个中档以上的品牌茶,经销商交纳的保证金一般是200万到1000万元,上千万的可以成为一级经销商,余下的成为二级和三级经销商。

茶厂和茶商供销体制形成后,一级经销商就会与二级、三级经销商联手,抬拉价格。由于一级经销商具有绝对的垄断权,留下70%左右的茶品进行囤积,采取对能够控制的品牌茶推出30%份额,首先在一级经销商内部形成价格联盟,相互抬拉,将价格拉到出厂价三倍左右,才抛售给二级经销商;二级经销商依样画葫芦,但把10%的茶品留下囤积,将20%的茶品联合抬拉,达到满意的价位后才抛售给三级经销商。

由于一级到三级经销商层层囤积、层层抬拉价格,进行炒作宣传,真正在市场上流通的普洱茶不到20%,却能通过炒作达到比出厂价高出五倍甚至六倍的价格。炒家的层层截货,让零售商几乎不可能直接通过厂家拿到货。零售商只能在整个供货链条的最底部任人宰割。

庄家还通过对个别品牌产片的拍卖造势、拉抬价格的做法,成功吹大了整个普洱茶的泡沫,将普洱茶批发价格在短短几年时间从800元到1000元一件,最终拉抬到20000元一件的天价。

投资价值是庄家的又一噱头。庄家摇身一变在各类媒体上为公众讲解投资技巧。各类介绍投资茶叶的书籍、电视节目不断推出。在中国这个投资渠道匮乏的国度里,普洱茶的暴利就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国人的眼球。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炒茶的行列中。

投机者追逐着普洱茶的暴利,但并不关注茶本身的品质,当时一个怪现象真正的老茶价值不如新茶。比如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文革砖普洱茶不过价值3000元至5000元,而新茶竟能拍出上万元的价格。

巨大的市场需求伴随炒作而生,迫使茶叶产量连年暴增。有数据显示,从2003年的年产2到3万吨,到2007年的14万吨,普洱茶产量不断增加,竟然在不到5年内连翻7倍。

跌入谷底当无数人把普洱茶当成了一顶快速积累财富的投资而趋之若骛时,一场意想不到的地震悄然而至。从2007年5月中旬开始,普洱茶的价格普遍下跌20%~50%,一些投资者囤积的数百万、上千万元的普洱茶饼一夜之间骤然贬值。

昔日昆明最为热闹的雄达茶城,市场的萧条一目了然,稀稀落落的车辆与普洱茶火爆时的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有业内人士称,在20062007年的普洱茶暴跌中,挣到大钱并成功脱身的只有庄家和少数助推手,更多的投资者,包括茶商、藏家纷纷被套。

在广州茶叶市场,流传着某大茶商一天被蒸发200万元的惨痛经历。大大小小茶商们似乎想在这个传说中获得些许心理补偿。现在记者已经找不到这个大茶商,据知情人说,这个大茶商在普洱茶热炒时期投资金额过亿元,在2007年暴跌中,他的普洱存货一天就被蒸发掉200万元,在风暴来得最猛烈的头一个月间,他损失了数千万元。

有人认为,暴跌的导火线是中茶贴牌生产。普洱茶大品牌有大益中茶与下关,所谓中茶贴牌,就是和中茶公司签订合同,花钱获得中茶牌的商标使用权、产品编号和全套包装纸。据了解,中茶牌商标的使用价格从每公斤十几元到六十几元不等。价格主要由商家和中茶公司管理层协商确定。之后,该商家就可以自行进原料,自行组织加工和销售。而中茶公司并不监督原料采购和加工环节的质量。于是导致市场上中茶泛滥,良莠不齐的新茶、难辨真假的老茶以及各种以经典正宗贡品为卖点的概念茶,令消费者眼花缭乱。

某茶商心有余悸地告诉记者:我2007年初的时候,拿出1600万元买中茶标签进行贴牌生产,不久就发现中茶标签满天飞,是人有钱都可以贴牌生产中茶,有唯利是图者连茶末、茶梗都一起压成饼。我想,如此缺乏质量监管,一定会出问题,于是立即撤资640万元,现在还套着900多万元我算好命了,跟随我一起贴牌的几个朋友至今资金仍然全部被套,对此我非常内疚。

事实上,造成暴跌的真正元凶是过度炒作。炒作让普洱茶的价格远远脱离其真正的价值,在业内人看来,下跌早已是在所难免。

价格下跌是在情理之中。王惠新说(普洱茶的辉煌期茶商王惠新回忆录)。他告诉记者,这次价格波动受到影响最大的普洱茶主要是曾被过分炒作过的一些大品牌厂家生产的品种,现在出现的价格下跌只是减少了这些产品的虚高部分。即使这样,没有被炒作的产品价格也因为这次价格波动而受到牵连,不同品种的价格都或多或少的有所回落。

经历多年对普洱茶的爆炒之后,公众对普洱的消费逐渐回归理性。王惠新指了指自己货架上摆着的一袋下关陀告诉记者,这种在最高峰时曾卖到每斤200元的茶叶如今卖80元也很少有人间味。普洱茶的投资客们也早已没了踪影。

和其他零售商一样,王惠新也曾在2007年价格下滑之前购进过大量普洱茶。如今这些茶叶的价格普遍下跌一半还多。

如今的茶市又恢复了平静。茶店里不再是满眼的普洱茶饼,其他茶叶品种又被重新摆上货架。

在这次价格回落之后,相信市场最终认可的价格才是普洱茶的真正价值。

英国茶文化「解读」


了解英国茶文化

虽然许多国家都喜欢他们的茶,但英国公民和英国人特别为“茶人”而自豪。坦率地说,这种声誉不仅仅是一种典型的刻板印象。普通英国公民每年消费近2公斤茶。当你考虑到很多人喝少量或不喝茶时,英国茶饮者实际饮用的茶量甚至更高。英国茶饮者的刻板印象通常是积极的。这方面的证据就是,即使是那些不参加会议的人也会乐于使用“像英语一样的茶”这样的短语。以下是您需要了解的有关英国茶文化以及英国人如何享用茶的所有信息。

英式早餐茶

通常,您将获得标准的英式早餐茶。它通常配有牛奶和其他附加组件。这是最常见的喝茶方式。此外,它也被称为“建设者”茶,因为这是工人早茶休息时选择的饮料。大多数时候,茶是直接用茶包在一个杯子里酿造的。然后,如果需要,添加牛奶和糖。大多数英国人以这种方式喝大量的茶,从醒来后的第一杯开始。茶时常带有饼干,三明治或一块蛋糕。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英国茶文化。

英国流行的茶类型

有许多品种的茶,从英式早餐茶到伯爵茶和柏油的LapsangSouchong。有趣的是,它们都来自植物CamelliaSinensis。红茶混合物仍然是英国最常见的茶文化类型,对游客来说可能是一种震撼。红茶会产生较深的酿造,因为叶子在干燥前已被氧化。这就是为什么英国人通常用牛奶来配它,尽管喝黑或柠檬的情况并不少见。您仍然可以找到用散叶茶叶制成的茶,放在锅中,然后倒入最好的瓷杯中,放入碟子供游客使用。但是,它通常放在一个杯子里。绿茶是通过不让叶子氧化得多而制成的,从而产生更细腻的味道。它也很受欢迎,因为它有许多健康益处。

英国下午茶

下午茶曾经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消遣。人们有时会在下午茶时间喝一杯三明治和一片蛋糕。然而,传统的“下午茶”通常在酒店,咖啡馆或茶馆享用。典型的下午茶通常是带有牛奶和糖的茶壶中的散茶。除了茶,您还可以找到传统的英式三明治,如黄瓜,鸡蛋和水芹,金枪鱼或火腿。蛋糕,糕点和英国烤饼配黄油,凝结的奶油和果酱也是英国茶文化的一部分。如果您想在英国品尝正宗的下午茶,那么有很多酒店都会在下午茶时间供应。

今日英国茶文化

茶在今天仍然是英国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似乎正在下降。在2002年之前的五年里,在英国购买的茶叶数量下降了10%以上。仅2014年一年,茶叶销售额就下降了6%,而且大多数餐馆报告的销售量是茶叶的两倍以上。2013年,高街商店的咖啡花费超过10亿英镑。与茶包相比,这是咖啡的两倍多。英国的茶肯定不会很快消失。想要一杯茶?

英国茶文化资料

多年来,不同的人对茶叶和英国都有不同的看法。然而,他们都同意茶叶将永​​远是英国茶文化的一部分。似乎他们称之为一杯茶或“茶杯”,解决了从疾病到危机的一切。英国真的是世界茶之都。

解读茶之密码


《达芬奇密码》是集合了侦探、惊悚和阴谋论多种风格,以解读许多宗教符号来层层揭秘的一本畅销小说;《藏地密码》是以西藏和藏文化为背景的一个全球大探险故事,其中涉及到西藏千年秘史、藏传佛教历史遗案,以及世界上众多著名文化遗迹;《心灵密码》中毕淑敏以作家、医生、心理师的多重身份,凭借丰富的人生阅历与专业的心理学背景,以深沉厚实的智慧与冷静真切的良知为经纬,来梳理人生顺逆,讲述生命悲欢,挖掘心灵沉疴,解锁心灵之密码;《宋词密码》又以一种独出机杼的读史视角,完成对尘封岁月的深度扫描,读出隐匿在其背后的世事流转和沧桑变幻,打开了宋词之门。

密码是一门科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密码二字,在古代就被用来传递秘密消息。

对于茶,对于茶器,对于茶文化,其中也蕴含万千密码,可以从中解读出万千信息。

手捧一杯茶,可以从茶的外包装、干茶的外形、茶水的汤色、茶汤的滋味、叶底的形态等诸多因素中,解读出品喝之茶的品种、特性、主产地,以及该茶的发展历史、人文背景、市场变幻,乃至喝茶人对此茶的喜好、感触、体悟,等等。

用于泡茶、喝茶的一只碗、一把壶、一盏盅,一一带着它前世的记忆,寄存着它诞生前、制作中以及成品后的密码,就如杯托之于杯碟,一如淑女的鞋子与衣物配搭,可奢华、可隆重、可素朴;一叶船型的古锡托,犹如停泊靠岸的小舟,等待接载有缘之人去对岸朝山拜庙;一片陈化年久的竹板,一如年迈拄杖的老者,摆置于茶席之上,顿使稍显薄淡的席面立体凝重起来

一盏新绿一杯清香,无不蕴含着春风的情,飘荡着春雨的意。茶汤里,无不荡漾着茶的前世与今生,氤氲着远古的气息和今世的心境;茶香里,也总有嗅不完的清雅,和那品不尽的韵味

爱茶,喝茶;

懂茶,品茶。

解读湖南茶叶历史


湖南的产茶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君山银针曾在20世纪80年代入选中国十大名茶,猴王牌茶叶更是当时的全国销量冠军。茶学专家们分析,湖南气候湿润多雨、地形以丘陵为主,具备产好茶、产名茶的条件。

那么,天然的优势为何无法让一个产茶大省恢复往日的风光?专业人士认为,信息不畅、机制不活、观念不新,是导致湘茶无法形成规模优势的硬伤。

据了解,目前茶叶种植已经遍及全省内90多个县(市),但许多地区的茶叶生产仍以土围子为主,有些小规模茶场的年产量甚至不到500担(2.5吨)。这些茶场还停留在自产自销的传统模式上,与市场信息严重脱节,其中一些口感、品质都属上乘的茶叶,往往因为缺乏细加工和精包装而找不到买家,成了只能按季上缴或等待收购的贡品。

为改变这种分散的小农经济生产状态,省政府将名优茶开发和优势区域建设列为了茶业改革的重点。两年前,省茶叶学会拟召集省内几家大型的花茶企业共同探讨集中推广湖南花茶的可行性,却因响应者寥寥而没了下文。岳阳市政府也曾希望牵头将君山银针这一传统名牌做大做强,最后也因当地企业之间的利益冲突而不了了之。

据悉,目前我省茶叶的销售基本呈现外销、内销、边销各占三分之一的局面,但名优茶还没有成为主要的创收力量。尤其在外贸方面,湘字号茶叶长期以散装成品甚至原材料的形式贱卖,品牌茶叶加盟茶农的生产积极性显得格外脆弱。

记者从湖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了解到,红茶出口一度占据了全省茶叶出口总额的60%以上,当绿茶逐渐成为国际市场的新宠时,我省红茶出口在2003年锐减了2000吨。由于有关部门和经营者缺乏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生产结构的经验,省内不少茶园面临倒闭,当地茶农甚至出现了不愿种茶的心态。

一杯茶背后的帝国往事


1839年3月9日,钦差大臣林则徐抵达广州。

在系列举动后,他仅仅收到5箱鸦片。不过,林则徐次日便向朝廷提出一项建议。此后,光是4月3日一天就收到烟土1150箱。截止到4月19日,禁烟工作成效甚佳,共收缴鸦片11700箱;到5月2日,数目更是增加到20283箱。

林则徐那项立竿见影地让烟土上缴得堆积如山的神秘建议,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是以茶叶换鸦片收1箱鸦片,给予茶叶5斤。洋商趋之若鹜,从侧面反映出中国茶叶在西洋人中的受欢迎程度。

或许因为高估了西洋人对茶叶的依赖程度,开眼看世界的魏源在《海国图志》里说中国以茶叶、湖丝驭外夷。在西人艾略特宾汉看来睿智、敏锐并知晓夷情的朝廷重臣直隶总督琦善与顺天府尹曾望颜,更是认为茶叶和大黄是夷人赖以为命、不可一日欠缺之物,力主通过海禁来断绝与西方的一切贸易往来,将夷人活活憋死。连1841年三元里人民在抗英斗争中发出的文告,也有着和林则徐致英国女王信函类似的逻辑:天朝茶叶、大黄各样药品,皆汝狗邦养命之物,我天朝若不发给,尔等性命何在?

茶文化研究者周重林与太俊林集中梳理了大量相关史料,以茶叶这一中国行走世界的通行证、全球化贸易最彻底的物质为主线,对晚清历史、经济、社会进行解读。在两位作者看来,茶运与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就像1840年的鸦片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场因茶叶而起的战争。茶叶输入英国造成英国白银流失,为了扭转这种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输出鸦片。茶是因,鸦片是果,鸦片的输入导致中国白银的大量流出,为了保住银子,中国才有了禁烟运动,茶、银和鸦片的循坏,最终引发了1840年鸦片战争。

在这场战争里,无力还击侵略者的清政府能拿起的武器只有柔软的茶叶,企图通过茶来制衡英国。英国人贩卖的鸦片摧毁了天朝上国,但中国的茶叶却缔造了一个强大的英国,两种物品在两国的不同命运无疑会发人深思。

以茶制夷这种看似迂腐的贸易制裁策略,其实是中原王朝自唐宋以来的一贯观念与治国思潮,在清代更是已成为朝中权臣、知识界和民间的共识或曰共误。在历史上,随着茶的传播,华夏与番夷得以深入往来,通过贸易、文化等渗透,在心理上获得与中原一直联系紧密的少数民族的认同,形成了一个无形的茶叶疆域与茶叶贸易圈。始于唐代的茶马互市,在明代促成以茶驭番的政治策略,中国主导的以茶、瓷和丝为主体的贸易,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华夏贸易圈及朝贡贸易圈。1820年之前,中国依靠茶叶等贸易物品,GDP一直排在全球第一,是西欧十几个国家GDP的总和的三倍。明代嘉靖年间俺答汗为了茶叶而发动的数次战事,只不过是1840年战争以及茶叶战术的预演而已。

但就像日本学者滨下武志的研究所表明的那样,当夷成为涉洋过海而来的其他人种而非中华文化圈里的藩属,以中国为核心的礼仪层面和政治层面的朝贡贸易体系以及亚洲经济圈发生了危机,最终促成落后中国的近代化转型。

两位作者进一步指出,1888年英国的第一次侵藏战争,也与茶叶有关。

茶在唐代传入西藏后,经过寺院的改造与倡导,逐渐成为藏区民众生理与信仰的必需品,这点与茶在汉文化圈的传播有着相似之处作为特殊礼品的茶,是民族关系中最初、最牢固的物质纽带以及特有的精神符号。西藏与内地、蒙古、锡金的茶交往,都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正是因为茶,汉藏人民彼此有了很深的认同感。藏人常常会引用藏族史诗《格萨尔》里的一句话:汉地的货物运到藏区,是我这里不产这些东西吗?不是的,不过是要把藏汉两地人民的心连在一起罢了。十三世达赖喇嘛号召藏民一起抵制印度茶,也是出于这样的情操。

所以,茶叶不仅仅是文化和经济消费品,还与民生、政治与民族认同有着巨大的关系,丢失茶叶市场造成的影响不可估量。已经在印度开辟了大规模茶园的英国人深知此中要害,趁着自明代以来所构筑的中国茶叶这道无形的长城轰然倒塌之时,企图就近倾销茶叶,通过对茶叶的控制,达到分化西藏、占领西藏的目的。这场战争的结果是清政府与英国先后签订了《藏印条约》与《藏印续约》,承认锡金归英国保护,开放亚东为商埠,英国在亚东享有治外法权及进口货物五年不纳税等特权。从此,西藏门户洞开,印度茶长驱直入。

到1905年江苏道员郑世磺领人远赴印度、斯里兰卡考察茶业时,中国人已经不得不向印度学习怎么种植茶树、制作茶叶。随着茶在印度的广泛种植,日本茶在国际市场抬头并最后返销中国,中国丧失了贸易以及茶叶的话语权,影响至今。

两位作者一再强调,英国以茶富强,晚清却因茶而走向衰亡。不过,我们应当注意到,这样的命题有可能过分夸大了作为单一商品的茶叶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在重塑世界权力方面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在国家政治、经济、历史变迁中所起的作用。他们两位作者将茶叶比作攻城掠地的一把利器,它可以迅速捕获那些远在万里之外的人群,让他们一喝就上瘾,不得即病。他们提出,从这个意义上说,晚清的衰落,不在其闭关锁国,也不在其不思进取,而在于茶文明的衰落,中国经济的衰落与英国在印度茶叶的帮助下的崛起是同步的。

值得警惕的是,这样的分析思维有可能犯了后此谬误:仅仅因为某件事发生在另一件事之前,就想当然地认为前者是后者的原因。事实上,作为实体商品和精神符号的茶叶,其兴灭浮沉,恰恰反过来折射了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贸易的变迁;而中华茶文明的衰落,其根源正应是衰落晚清的闭关锁国与不思进取。唯有这样思考,才不至于过度解读某些历史细节的意义,不致于选择性地记忆与传承。

其实,作者在书中也曾提到,茶在中国的流行史,与物质文明的发展不可分割。无论是尤金N安德森的《中国食物》还是艾伦麦克法兰的《绿色黄金:茶叶的故事》,都指出了在中国领先世界时,茶叶才开始影响世界文明。

我们举一国之力发展的茶业,居然连英国立顿公司这一个企业都不如;垄断了印度茶叶贸易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司我们在叹息之外,更应该看到当中存在着的一连串事件:英国迅速确认了在印度阿萨姆发现的土产茶树,让茶叶不再是中国的独有之物,从根源上掐断茶与中国的关联;英国成立了阿萨姆茶叶公司,在印度广泛培育茶树;英国人加强了对中国茶树、茶种和茶苗的盗窃,并偷偷学习种茶方法和寻找茶工;英国对中国茶叶征收35%的关税,而对印度茶则实施零关税政策;最重要的是,伴随着英帝国对茶叶需求的提升,是国际贸易扩张、海军建设、商业资本、银行和信托系统等一系列制度的建立、发展与完善。

莫克塞姆在《茶:嗜好、开拓与帝国》中骄傲地写道:大英帝国的一个梦想终于实现了。但我们应当牢记,在一家公司的超强实力、一种商品的席卷全球背后,是两个帝国的全部往事,是不同制度之间的惨烈竞争。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722790.html

上一篇:2013长沙国际茶博会,黑茶独占鳌头

下一篇:苏轼《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此诗中赞美壑源新茶,以佳茗比佳人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