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苏轼《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此诗中赞美壑源新茶,以佳茗比佳人

2019-11-28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苏轼《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此诗中赞美壑源新茶,以佳茗比佳人”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字,书画字。嘉祐进士,官至礼部尚书。

【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

仙山灵雨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释义】

壑源茶,宋代茶名,因产于壑源而得名。黄儒《品茶要录》:“壑源在建溪。”建溪原为河流名称,其源在浙江省,流入福建建瓯县境内。这一带山川峻美,势绝如瓯,土质肥厚,盛产茶叶。南唐保大间,因此处所产之茶气味殊美,建北苑于此,焙制茶叶进贡。北苑茶入贡,市场上买不到北苑茶。而壑源与北苑为邻,山阜相接,相隔才两里多,此地的私焙茶,“其绝品可敌官焙”。从宋代起,该茶即与北苑茶齐名。苏轼在此诗中所咏,正是这种茶。

仙山,指茶山。

灵草,指茶芽。

香肌,指茶芽。

玉雪,指不加膏油的茶叶。

心肠,此指茶叶的内质。

玉川子,指卢仝。

武林,指杭州。

【详解】

苏轼嗜茶、爱茶,善于品茶,有许多直接描述茶的诗词。此诗中赞美壑源新茶,以佳茗比佳人,比喻独出心裁,形象美妙生动,是广为传诵的佳句。

cy316.com编辑推荐

东溪试茶录“壑源”


壑源

建安郡东望北苑之南山,丛然而秀,高峙数百丈,如郛郭焉。(民间所谓捍火山也)其绝顶西南下视建之地邑(民间谓之望州山)山起壑源口而西,周抱北苑之群山,迤逦南绝其尾,岿然山阜高者为壑源头,言壑源岭山自此首也。大山南北以限沙溪,其东日壑水之所出。水出山之南,东北合为建溪,壑源口者,在北苑之东北,南径数里。有僧居曰承天,有园陇北,税官山,其茶甘香特胜。近焙受水,则浑然色重,粥面无泽。道山之南,又西至于章历,章历西曰后坑,西日连焙,南口焙山,又南日新宅,又西日岭根,言北山之根也。茶多植山之阳,其土赤埴,其茶香少而黄白;岭根有流泉,清浅可涉,涉泉而南,山势回曲,东去如钩,故其地谓之坚岭坑,头茶为胜。绝处又东别为大窠坑头,至大窠为正壑岭,寔为南山。土皆黑埴,茶生山阴,厥味甘香,厥色青白,及受水则淳淳光泽(民间谓之冷粥面)视其面涣散如粟,虽去社茅叶过老,色益青明,气益郁然,其止则苦去而甘至(民间谓之草木大而味大是也)他焙芽叶遇老。色益青浊,气益勃然,甘至则味去而苦留为异矣。大窠之东,山势平尽曰壑岭尾,茶生其间,色黄而味多土气,绝大窠南山。其阳曰林坑,又西南口壑岭根,其西曰壑岭头,道南山而东曰穿栏焙,又东日黄际。其北曰李坑,山渐平下,茶色黄而味短。自壑岭尾之东南,溪流缭遶,冈阜不相连附,极南坞中曰长坑,踰岭为叶源,又东为梁坑,而尽于下湖。叶源者,土赤多石,茶生其中,色多黄青,无粥面粟纹而颇明爽,复性重喜沉为次也。

女人饮茶,从来佳茗似佳人


苏轼的一句“从来佳茗似佳人”,把茶和女人“缠裹”在了一起,竟是那样具有美感。绵醇、清香、俏丽,乃至于飘逸,俱在其中矣。既然佳丽如茶,自然,女人也就最是应该识得茶理,赏得茶趣了。所以,女人饮茶,自和男人不同。女人饮茶,似乎更注重饮茶的过程,和过程调理中的那种种情趣。她们把茶饮出一种奇巧和风致,把人生,饮出一份风雅。

《浮生六记》中,沈复的妻子陈芸,兰心慧质,性情女人。其独特的个性,每每表现在生活的细微之处。书中写她调茶:“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我更感兴趣的,是芸娘做这种活儿的过程和心态:漫步于荷边池岸,莲步轻移,纤指轻舒,一呼一吸都有清莲之香。其心,自是静然、清然、乐然。

真是七窍玲珑心,竟能做出如此精微的妙事。

女人饮茶博得大名的,当还是《红楼梦》里那栊翠庵的妙玉。“贾宝玉品茶栊翠庵”那一章,写妙玉,虽是一出家人,生活却是极其讲究。单是吃茶,茶具、茶叶、水品,俱是十分奢侈。贾母带领一行人来到栊翠庵,妙玉献茶,用的茶具是“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茶叶是“老君眉”,水则是“旧年蠲的雨水”。不过,这一切,到底还是有些“俗”,等到她和宝钗、黛玉吃“梯己茶”时,自是另一番景象:茶具古雅,最要紧的是水品,泡茶所用的,竟是“五年前,收的梅花上的雪”。

无论是从茶具、茶叶、水品,还是从饮茶的讲究上看,妙玉饮茶,算得上是风雅了,世人也大多这样认为。可是,我每读《红楼梦》至此,觉得妙玉的“雅”中,到底还是脱不了一个“俗”字。一个出家人,生活何以如此讲究?说到底,还是心中“物欲”太深;不仅如此,还喜欢攀比,非要把别人比下去不可;更是讲究“等级”,心中缺乏众生平等的观念,很显然,刘姥姥、贾母、宝钗、黛玉,她们在妙玉心中的地位是不同的。

出家人,不清净,不淡泊,那“雅”,就带有了一份俗气。所以,最后的妙玉,就只能不明不白地“失落”红尘了。

当代女作家中,喜欢饮茶的人不在少数,但真正饮得大名,饮出名堂的还算潘向黎。她不仅喜欢饮茶,连平日用的生活用品,也大多与茶有关系,诸如,小食:抹茶蛋糕,香水:宝格丽绿茶香水,浴室:清茶沐浴露,等等。最为风雅的是,她饮茶饮出了“高度”:曾连续四年写饮茶的专栏文章,最后结为一书《茶可道》,“茶可道,道不尽”,道不尽的不仅是“茶”,还有“茶”一样滋味绵长的人生。

湖州贡焙新茶历史记载


湖州贡焙新茶

凤辇寻春半醉归,仙娥进水御帘开,

牡丹花笑金细动,传奏湖州紫笋来。

唐张文规

我国贡茶的历史甚早,在唐朝之前的隋朝就有僧人向前时的帝王贡奉茶叶。参见明代顾元庆的《茶谱》:隋文帝病脑痛,僧人告以茗作药,服之果效。但专门设立采造宫廷用茶的贡焙,规定贡焙首批贡茶必须在每年清明王室祭祀前贡到,还是从唐代中期开始的。

其实在湖州设立贡焙,并非湖州贡茶之始,所嘉泰《吴兴志》和宜兴有关方志记载,湖州长城(今长兴)和常州义兴(今宜兴)设立贡焙,始于李栖筠刺常州时。是李栖筠接受陆羽可荐于上的建议,试贡后受到皇帝喜好而成为定制的。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的诗句,可能就是描写这一时期贡焙的。大历五年(公元770年),代宗李豫以义兴岁造数多,始设焙顾渚,命长兴均贡。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宜兴、长兴的贡茶,到贞元以后,单长兴一地,每年采造就要役工三万人,累月方毕;制茶工场有三十间,烘焙工场百余所反映当时其地不但所出的茶叶质量很好,而且茶园规模和产茶数量也较大。应该指出,贡茶正如袁高《茶山》诗句所形容的:动生千金费,日使万姓贫,心争造化功,所献愈艰勤。此意是说:朝廷每年要花千金之费生产万串以上(每串一斤)贡茶,专供王公贵族享用,宋代蔡宽夫《诗话》:湖州紫笋茶出顾渚,学常湖(常州和湖州)二郡之间,以其萌茁紫而似笋者也。每岁入贡,以清明日到,先荐宗庙,后赐近臣。

源茶道


大凡茶文化发达的地方,产茶是无疑的。地处赣、浙、皖三省交界的婺源,历史上曾称为吴头楚尾,就是块出名茶的灵秀之地。婺源产茶.唐代陆羽《茶经》中便见记载。宋时,婺源的谢源茶已被誉为全国六大绝品茶之一。明末清初,其四大名家溪头梨园茶、砚山桂花树底茶、大畈灵山茶和济溪上坦源茶均为贡品,一时名重天下。茶在唐已成举国之饮,茶道也随之大兴,婺源当不例外。史载:南唐宣歙兵马观察使查文徵,弃官后曾隐居于婺源蚺城(今县城)西郊。此地林壑幽美,更有一泉清彻甘冽。查常与县令廖平临泉烹茗论道,后人遂称此来为廖公泉。南宋以来,特别是明代,婺源因是朱熹故里,儒学盛行,文风鼎盛,茶礼、茶俗就蔚然成风,在文人的推动下,茶道也不断发展丰富,溶进了更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由于主体、地域文化条件的不同,茶道在实际生活中也是多层次的。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审美意识。婺源茶道中的农家茶、富室茶和文士茶,正是从民间整理而成的,反映出不同层次的文化形态。比如,在婺源乡村,不仅家家会种茶,而且人人善做茶、饮茶。他们不论是上山伐木,还是下田耕作,都要带上用竹子做成的茶筒。为了路人方便,村间道路还没有茶亭。家里待客,更是非茶不可,铜壶烧水,瓷壶冲泡,然后再分茶敬客,盛茶则用汤瓯,一种类似小碗的茶具。这就是农家茶,形式比较简朴,贵在真诚亲切。而富室茶,则迥然相异。富裕人家,房子高大宽敞,会客常在堂前或花厅,窗棂明灿,桌椅红亮,有些还在墙上挂几轴书画,颇具气派。客人无论是围八仙桌或分列两旁,坐位均有大小之分,因此,敬茶时先左后右,先上后下的顺序,不能有些许差池。茶具,亦更讲究,一般用锡制的通气壶烧水,有的还用银壶。饮茶则是粉彩、古彩或青花的滗盂,大多是瓷托,亦有用锡、银托的,真可谓器尽奢华。最讲究的当推文士茶。婺源历史上属新安文化,儒雅风流。因此,文人学士品茶,一讲境雅,或竹坞流泉,或幽院明轩。二要器雅,泥炉鄣炭,瓦罐竹勺,茶碗也以古朴为上。三就是人雅了。人是品茶的主体,当然是最重要的。至于泉之高下,火之文武,水之三沸,泡之疾徐,更是无以穷尽,追求的是一种汤清、气清、心清的神妙境界。论茶道,当不仅仅是如何煮水,如何冲彻等等等,否则,那只是泡饮的方法而已。所以称之为道,更重要的是在茶的泡饮过程中,寄寓了一定的哲学思想和道德精神,正因为此,茶才可以立德,可以养俭,可以陶情。婺源茶道倡导的敬、和、俭、静,便蕴含了丰富的内容。当然,在今天,这四个字又注入了时代的新意。敬--以茶敬客。不仅表达对客人的尊敬,而且也显示了主人真诚、纯朴的传统美德。和--茶味清和。世间万物,和谐相生;人之间平等相待,和谐相处,建立美好的人际关系。俭--茶性俭。精行俭德可以养廉,君子上交以茶当酒,倡行清廉节俭之风。静--茶之功可消除心灵杂念。通过品茶,启发思维,修身养性,静以致远,提高思想道德水平。这就是婺源茶道的内在精神。通过这种精神的传递和感悟,由表及里,由浅及深,由己及人,那么,茶道就必然会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文化层次和思想境界。

文同《谢人寄蒙顶新茶》描绘了友人寄茶茶诗赏析


文同(1018—1079),字与可,自号笑笑先生,又称石室先生、锦江道人,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宋代画家,皇祐进士,历官集贤校理,邛州、洋州、湖州等知州,有《丹渊集》。

【谢人寄蒙顶新茶】蜀土茶称盛,蒙山味独珍。

灵根托高顶,胜地发先春。几树初惊暖,群篮竞摘新。

苍条寻暗粒,紫萼落轻鳞。的砾香琼碎,蓬松绿趸均。

漫烘防炽炭,重碾敌轻尘。无锡泉来蜀,乾崤盏自秦。

十分调雪粉,一啜咽云津。沃睡迷无鬼,清吟健有神。

冰霜疑入骨,羽翼要腾身。磊磊真贤宰,堂堂作主人。

玉川喉吻涩,莫厌寄来频。

【详解】

此诗形象地描绘了友人寄赠的蒙顶茶品质优异,清香异常,特别珍贵。因为此茶生于高山之顶,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发芽也比其他茶早。采自初暖新春,茶芽幼嫩,再加以精工焙制(“漫烘”、“重碾”),使人爱不释手。品饮此茶后,神清气爽。最后两句则不客气地说,我像玉川子卢仝那样渴望饮茶,你有好茶还请经常给我寄来吧。

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欣赏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唐 卢仝

日高丈五睡正浓(2), 军将打门惊周公(3)。口云谏议送书信(4), 白绢斜封三道印(5)。开缄宛见谏议面(6), 手阅月团三百片(7)。闻道新年入山里(8), 蛰虫惊动春风起(9)。天子须尝阳羡茶(10),百草不敢先开花(11)。仁风暗结珠蓓蕾(12),先春抽出黄金芽(13)。摘鲜焙芳旋封裹(14),至精至好且不奢(15)。至尊之馀合王公(16),何事便到山人家(17)?柴门反关无俗客(18),纱帽笼头自煎吃(19)。碧云引风吹不断(20),白花浮光凝碗面(21)。一碗喉吻润(22), 二碗破孤闷(23)。三碗搜枯肠(24), 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25)五碗肌骨清(26), 六碗通仙灵(27)。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28)。蓬莱山(29),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30)。山中群仙司下土(31),地位清高隔风雨(32)。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33),堕在颠崖受辛苦(34)!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合得苏息否(35)?

注释:(1)走笔:疾书。孟谏议:即孟简,字畿道,唐德州平昌(今山东商河以北)人。进士擢第,官至谏议大夫,元和六年出任常州刺史及越州、襄州、睦州等地刺史。(2)日高丈五:指天已大亮。(3)军将:低级武官。周公:周武王之弟,各旦因封地在周,故称。惊周公:惊起睡梦。(4)口云:口说。一作“口传”。(5)白绢:采用生丝织成的平纹织物。(6)缄:书信。宛见:好像看到。(7)手阅:亲手收检。月团:即茶饼。(8)闻道:听说。入山里:上山采茶。(9)蜇虫:藏在泥土中过冬地虫。(10)天子:古称统治天下的帝王。阳羡茶:产于江苏宜兴。(11)百草不敢先开花:这里是夸张的笔法。(12)仁风:温和的风,即春风。暗结:暗暗形成。蓓蕾:花蕾含苞未开的花。这里指茶芽。(13)黄金芽:最早发出的一些茶芽,颜色微黄。(14)摘鲜:采摘新鲜的茶芽。焙芳:烘焙茶叶。封裹:把焙干的茶叶包裹起来。(15)至精至好:极好的茶叶。不奢:(茶叶数量)不多。(16)至尊:至高无上的地位,此指皇帝。王公:皇帝下面的高级官员。这句是说茶叶供奉皇帝之余就该献给王公。(17)山人:卢仝自称。(18)柴门:用树条编扎的简陋的门。(19)纱帽笼头:纱帽罩在头上(不是当官的所戴之乌纱帽)。(20)碧云:形容汤色碧绿。(21)白花:指茶汤的饽沫。陆羽《茶经.五之煮》:“沫饽,汤之华也。华之薄者为沫,后者为饽,轻细者曰花,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 ”(22)喉吻润:喉中感到滋润。(23)孤闷:孤单烦闷。(24)枯肠:比喻才思枯窘。(25)不平:不公平。(26)肌骨:泛称身体。清:清爽。(27)仙灵:神仙。(28)腋:胳肢窝。习习:微风吹拂貌。(29)蓬莱山:古代传说中的“三神山”之一。(30)归去:到蓬莱山去。(31)司:掌管。下土:大地,指人间。(32)地位:境地。 (33)苍生:旧指百姓。(34)颠崖:高峻的山边。这句是说许多人因采茶而可能从颠崖上掉下去而丧生。(35)苏息:困乏后得到休息。

苏轼《和钱安道寄惠建茶》详解赏析


【和钱安道寄惠建茶】

我官于南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

胸中似记故人面,口不能言心自省。

为君细说我未暇,试评其略差可听。

建溪所产虽不同,一一天与君子性。

森然可爱不可慢,骨清肉腻和且正。

雪花雨脚何足道,啜过始知真味永。

纵复苦硬终可录,汲黯少戆宽饶猛。

草茶无赖空有名,高者妖邪次顽懭。

体轻虽复强浮泛,性滞偏工呕酸冷。

其间绝品岂不佳,张禹纵贤非骨鲠。

葵花玉夸不易致,道路幽险隔云岭。

谁知使者来自西,开缄磊落收百饼。

嗅香嚼味本非别,透纸自觉光炯炯。

粃糠团凤友小龙,奴隶日注臣双井。

收藏爱惜待佳客,不敢包裹钻权倖。

此诗有味君勿传,空使时人怒生瘿。

【释义】

汲黯,西汉濮阳人,武帝时为东海郡太守,后召为九卿,敢于面折廷争。张禹,西汉河内人,成帝时为相,当时外戚专权,禹唯诺逢迎。骨鲠,刚直,指骨鲠之臣。

【详解】

建茶,即建溪茶,为古代名茶。建溪,原为河流名称,其源在浙江省,流入福建建瓯县境内。这一带山川峻极回环,势绝如瓯,盛产茶叶。南唐保大间,因此处所产之茶气味殊美,建北苑于此,焙制茶叶进贡。自壑源口起至沙溪止,茶叶产区甚多,各处所产质量相差也大,但合称建溪茶。苏轼此诗盛赞建茶,“粃糠团凤友小龙,奴隶日注臣双井”。当时龙凤团茶、日注、双井等名茶与之相比,都相形见绌。

普洱古茶源探秘


普洱茶的原生茶树就生长在普洱,普洱茶是普洱茶区人民群众最早发现和利用的一种茶叶。普洱茶在普洱县的原生茶树和驯化种植过程都有着明显的历史痕迹。

原始古茶树群落。普洱县白草地梁子一带(困鹿山)有原始古茶树群落,据《普洱府志》记载,该茶树群落面积10122亩,是境内较大的古茶树群落。上世纪70年代在普洱勐先乡雅鹿小高场发现古茶树群落,其中最大一棵树高8米、径围2.15米。紧接着在该村茶山箐又发现大茶树群落,附近有瑶族结寨而居的遗址。其中最大一株高13.5米、主干胸围1.70米,周围有7株古茶树,主干直径为0.4-0.5米。最近,在黎明乡仙仁村茶源山又发现古茶树群落,面积达2.1万亩,其中最大一株胸径1.19米、高19米。根据有关专家的初步推断,该株古茶树树龄2000-3000年左右,目前,专家还在进一步地进行论证。

茶叶的驯化栽培。在白草地梁子西侧半山腰的宁洱镇宽宏村困鹿山,在400亩的地域内,有120株现存可采摘的古茶树,其株行整齐,年代久远,成为普洱人工种植茶树的典范。而紧靠宽宏村的谦岗村有一块记录当地乡绅在100多年前倡导发展的茶叶的石碑,并遗留有当时种植下的茶树。宁洱镇的西萨村、谦岗村、宽宏村、天壁山和东门山是普洱贡茶的重要产区之一。普洱地域的茶树为普洱茶起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普洱茶乡各族人民从古至今完成茶叶的发现、驯化、栽培、制造、加工、运输、保存、进贡和销售的整个过程。

普洱茶交易。由于普洱府治处于普洱茶产区的中心位置,茶叶交易带来普洱人流、物流的繁荣,这里成为滇南物品交换的中心,普洱茶从这里逐渐被外界所认识。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普洱茶名震京师,清政府题准征收茶捐,普洱府当年发出《茶引》(执照)三千引(三千担),秦晋、两广、四川、江西、两湘,以及石屏、腾越、下关、玉溪、通海、思茅等地茶商纷纷在普洱府署建立茶庄、设商业会馆,对茶叶进行加工、精致包装、运输,清道光、同治年间,普洱茶经贸商务活动达到高潮,城内城外,众商云集,足有300余家堂馆店铺,据《普洱府志》记载,仅茶庄就有六七十家,每年销量约570吨。较大的商号协太昌、同心昌、福美祥、元盛号、荣和昌、义盛昌、国金号、广兴隆等20余家,大多经营加工茶叶。普洱城内设立江西会馆、陕西会馆、临安会馆、石屏会馆等会馆,这足以说明当时普洱商贾云集的繁荣。普洱也从一个水湾小寨发展成为滇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722789.html

上一篇:白沙绿茶传说典故

下一篇:2013长沙国际茶博会,黑茶独占鳌头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