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苏轼《记梦回文二首》详解

2019-11-28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苏轼《记梦回文二首》详解”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苏轼《记梦回文二首》详解”相关知识!

【记梦回文二首】

酡颜玉碗捧纤纤,乱点余花唾碧衫。

歌咽水云凝静院,梦惊松雪落空岩。

空花落尽酒倾缸,日上山融雪涨江。

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

【释义】

酡(tuó)颜,醉容。

【详解】

此诗前有短序:“十二月二十五日,大雪始晴。梦人以雪水烹小茶团,使美人歌以饮。余梦中写作回文诗,觉而记其一句云:‘乱点余花吐碧衫’。意用飞燕吐花事也。乃续之为二绝句。”由此看来,苏东坡确实是一位茶迷,连梦中也在饮茶吟诗,醒来后又立即把所记梦中残句续为全诗,可称趣谈。由于回文诗的用韵、形式对文字要求很苛刻,用回文诗写茶诗,是很少见也很别致的。这两首通体回文诗,倒读又成为下面两首诗:岩空落雪松惊梦,院静凝云水咽歌。衫碧吐花余点乱,纤纤捧碗玉颜酡。 窗晴斗碾小团龙,活火新瓯浅焙红。江涨雪融山上日,缸倾酒尽落花空。

cy316.com编辑推荐

张祜《闲居作五首》茶诗作品详解


【闲居作五首】(之四)

张祜

闷看垂檐雨,闲寻小院芳。

壁泥根长麦,篱柱叶生杨。

旋碾新茶试,生开嫩酒尝。

看看花渐老,无复滞春光。

【详解】

张祜《江南杂题三十首》(之二十二):“沧海一遗民,诗书尽老身。不逢青眼旧,争奈白头新。小小调茶鼎,铢铢定药斤。空疏更谁问,赖与酒家邻。”同《闲居作五首》(之四),反映的都是张祜遭受排挤,怀才不遇,茶酒消日,隐居以终的境遇。朱庆馀,宝历进士,官至秘书省校书郎。朱庆馀有一首很有名的诗——《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是朱投赠给当时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的水部郎中张籍,以希求其称扬和介绍于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朱呈献的这首诗获得张籍明确的答复,在《酬朱庆余》中,张籍写道:“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朱的赠诗写得好,张也答得妙,可谓珠联璧合,千年来传为诗坛佳话。

有趣的茶回文是指与茶相关的回文了


所谓回文,是指可以按照原文的字序倒过来读、反过来读的句子。在我国民间有许多回文趣事。茶回文当然是指与茶相关的回文了。

有一些茶杯的杯身或杯盖上有四个字:“清心明目”,这是最简单的、也是很有名的茶回文,随便从哪个字读皆可成句:

“清心明目”――“心明目清”――“明目清心”――“目清心明”。

而且这几种读法的意思都是一样的。正所谓“杯随字贵、字随杯传”,给人美的感受,增强了品茶的意境美和情趣美。有些茶碗上也有这样的字。

“不可一日无此君”,是挺有名的一句茶联,它也可以看成是一句回文,从任何一字起读皆能成句:

不可一日无此君,

可一日无此君不?

一日无此君不可,

日无此君不可一,

此君不可一日无,

君不可一日无此。

我们把这几句横读、纵读能够得到同样的结果,似乎是一首怪诗。

北京“老舍茶馆”的两副对联也是回文对联,顺读倒读妙手天成。一副是:

“前门大碗茶,茶碗大门前”。

此联把茶馆的坐落位置、泡茶方式、经营特征都体现出来,令人叹服。

另一副更绝:“满座老舍客,客舍老座满”。

既点出了茶馆的特色,又巧妙糅进了人们对老舍先生艺术的赞赏和热爱。

宋代诗人苏东坡有两首回文七绝,

其一是:

空花落尽酒倾缸,

日上山融雪涨江;

红焙浅瓯新火活,

龙团小碾斗晴窗。

其二是:

酡颜玉碗捧纤纤,

乱点余光唾碧衫;

歌咽水凝云静院,

梦惊松雪落空岩。

若是倒读过来,也能读出两首颇具韵味的茶诗来,请各位看官自试一番。

苏轼的咏茶诗词


苏东坡深研佛理,亦精通茶道,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咏茶诗词。东坡对饮茶一道,更深得独到之秘,对于茶叶、水质、器具、煎法,都颇讲究。

七绝一首

 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

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在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在杭州任通判时,一天,因病告假,游湖上净慈、南屏诸寺,晚上又到孤山谒惠勤禅师,一日之中,饮浓茶数碗,不觉病已痊愈。便在禅师粉壁上题了这首七绝诗。

试院煎茶“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繞瓯飞雪轻。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今煎水意。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我今贫病常苦饥,分无玉碗捧娥眉,且学公家作茗饮。博炉石铫行相随。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苏东坡烹茶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他认为好茶还须好水配,"活水还须活火烹"。他在《试院煎茶》诗中,对烹茶用水的温度作了形象的描述,他以沸水的气泡形态和声音来判断水的沸腾程度。

水调歌头已过几番风雨,前夜一声雷,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此阙词记述了采茶、制茶、点茶的情景及品茶时的感觉,描述地极为生动传神。

次韵曹辅寄豁源试焙新芽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陵春。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此诗虽称戏作,实乃倾注了东坡对茶茗的特殊情怀,特别是末句「从来佳茗似佳人」,以诙谐、浪漫的笔调着墨,更是历代文士茶人耳熟能详的名句。后来,人们将苏东坡的另一首诗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与"从来佳茗似佳人"辑成一联,陈列到茶馆之中,成为一副名联。

西江月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口汤发雪腴酽白,盞浮花乳轻圆。人间谁敢更争妍。斗取红窗粉面。

词中提到以谷帘珍泉煎烹龙焙绝品,乃是人间茶品之极致。

汲江煎茶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经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诗中前段描写月夜临江烹茶的情趣,后段则以茶茗与自然的翻覆变化,反衬世事的无常而平抚自己悲苦的境遇。

仇池笔记除烦去腻,不可缺茶,然暗中损人不少。吾有一法,每食已,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出而脾胃不知。肉在齿间,消缩脱去,不烦挑刺,而齿性便若缘此坚密。率皆用中下茶,其上者亦不常有,数日一啜不为害也。此大有理。

此词中介绍了一种以茶护齿的妙法。

和钱安道寄惠建茶我官于南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胸中似记故人面,口不能言心自省。为君细说我未暇,试评其略差可听。建溪所产虽不同,一一天与君子性。森然可爱不可慢,骨清肉腻和且正。雪花雨脚何足道,啜过始知真味永。纵复苦硬终可录,汲黯少戆宽饶猛。草茶无赖空有名,高者妖邪次顽忄广。体轻虽复强浮泛,性滞偏工呕酸冷。其间绝品岂不佳,张禹纵贤非骨鲠。葵花玉夸不易致,道路幽险隔云岭。谁知使者来自西,开缄磊落收百饼。嗅香嚼味本非别,透纸自觉光炯炯。比糠团凤友小龙,奴隶日注臣双井。收藏爱惜待佳客,不敢包裹钻权幸。此诗有味君勿传,空使时人怒生瘿。

诗中列举了各地名茶,而且他认为福建建溪茶为北宋全国之冠;双井茶为草茶第一。

次韵黄夷仲茶磨

前人初用茗饮时,煮之无问叶与骨。

浸穷厥味臼始用,复计其初碾方出。

计尽功极至于磨,信哉智者能创物。

破槽折杵向墙角,亦其遭遇有伸屈。

岁久讲求知处所,佳者出自衡山窟。

巴蜀石工强镌凿,理疏性软良可咄。

予家江陵远莫致,尘土何人为披拂。

这首诗主要介绍了茶臼、茶碾、茶磨等碾磨茶的器具,品茶人通常用这些工具将茶饼加工成末茶。

苏东坡一生,因任职或遭贬谪,到过许多地方,每到一处,凡有名茶佳泉,他都留下诗词,他关于茶的诗词、文章还要许多,如他创作的散文《叶嘉传》,以拟人手法,形象地称颂了茶的历史、功效、品质和制作等各方面的特色。

又如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苏轼任徐州太守时作有《浣溪沙》一词:"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形象地再现了他思茶解渴的神情。

"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是描写杭州的"白云茶"。

"千金买断顾渚春,似与越人降日注"是称颂湖州的"顾渚紫笋"。

苏轼与茶结缘


禅茶一味:苏轼与茶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我国宋代杰出的文学家。在北宋文坛上,与茶叶结缘的人不可悉数,但是没有一位能像苏轼那样于品茶、烹茶、种茶均在行,对茶史、茶功颇有研究,又创作出众多的咏茶诗词的。

苏轼十分嗜茶。茶,助诗思,战睡魔,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苏轼任徐州太守。这年春旱,入夏得喜雨,苏轼去城东20里的石潭谢神降雨,作为《浣溪沙》五首纪行。词云:“酒困路长睢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形象地记述了他讨茶解渴的情景。他夜晚办事要喝茶:“簿书鞭扑昼填委,煮茗烧栗宜宵征”(《次韵僧潜见赠》);创作诗文要喝茶:“皓色生瓯面,堪称雪见羞;东坡调诗腹,今夜睡应休”(《赠包静安先生茶二首》);睡前睡起也要喝茶:“沐罢巾冠快晚凉,睡余齿颊带茶香”(《留别金山宝觉圆通二长老》)“春浓睡足午窗明,想见新茶如泼乳”(《越州张中舍寿乐堂》)。更有一首《水调歌头》,记咏了采茶、制茶、点茶、品茶,绘声绘色,情趣盎然。词云:已过几番雨,前夜一声雷。 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 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 结就紫云堆。 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 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 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 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 梦不到阳台。 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长期的地方官和贬谪生活,使苏拭足迹遍及各地,从蛾眉之巅到钱塘之滨,从宋辽边境到岭南、海 南,为他品尝各地的名茶提供了机会。诚如他在《和 钱安道寄惠建茶》诗中所云:“我官于南今几时,尝尽 溪茶与山茗。”其中:“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 雨春”,是杭州所产的“白云茶”;“千金买断顾渚春, 似与越人降日注”,是湖州产的“顾渚紫笋茶”和绍兴 产的“日铸雪芽”;“未办报君青玉案,建溪新饼截云 腴”,这种似云腴美的“新饼”产自南剑州(今福建南 平),“浮石已干霜后水,焦坑闲试雨前茶。

民间茶趣事有趣的茶回文


有趣的茶回文所谓回文,是指可以按照原文的字序倒过来读、反过来读的句子。在我国民间有许多回文趣事。茶回文当然是指与茶相关的回文了。

有一些茶杯的杯身或杯盖上有四个字:“清心明目”,这是最简单的、也是很有名的茶回文,随便从哪个字读皆可成句: “清心明目”、 “心明目清”、 “明目清心”、 “目清心明”。 而且这几种读法的意思都是一样的。正所谓“杯随字贵、字随杯传”,给人美的感受,增强了品茶的意境美和情趣美。有些茶碗也上也有这样的字。 “不可一日无此君”,是挺有名的一句茶联,它也可以看成是一句回文,从任何一字起读皆能成句。

不可一日无此君, 可一日无此君不? 一日无此君不可, 日无此君不可一, 此君不可一日无, 君不可一日无此。 我们把这几句横读、纵读能够得到同样的结果,似乎是一首怪诗。 很多的茶馆里有这样的对联: “趣言能适意,茶品可清心”。 回过来读,则成为: “心清可品茶,意适能言趣”。 前后对照意境非同,文采娱人,别具情趣,不失为茶亭联中的佼佼者。 北京“老舍茶馆”的两副对联也是回文对联,顺读倒读妙手天成。

一副是: “前门大碗茶,茶碗大门前”。 此联把茶馆的坐落位置、泡茶方式、经营特征都体现出来,令人叹服。 另一副更绝: “满座老舍客,客舍老座满”。 既点出了茶馆的特色,又巧妙糅进了人们对老舍先生艺术的赞赏和热爱。 宋代诗人苏东坡有两首回文七绝,

其一是: 空花落尽酒倾缸, 日上山融雪涨江; 红焙浅瓯新火活, 龙团小碾斗晴窗。

其二是: 酡颜玉碗捧纤纤, 乱点余光唾碧衫; 歌咽水凝云静院, 梦惊松雪落空岩。 若是倒读过来,也能读出两首颇具韵味的茶诗来,请各位看官自试一番。

苏轼对茶文化发展的贡献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苏东坡是中国宋代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而且对品茶、烹茶、茶史等都有较深的研究,在他的诗文中,有许多烩炙人口的咏茶佳作,流传下来。

他创作的散文《叶嘉传》,以拟人手法,形象地称颂了茶的历史、功效、品质和制作等各方面的特色。

苏东坡一生,因任职或遭贬谪,到过许多地方,每到一处,凡有名茶佳泉,他都留下诗词。如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苏轼任徐州太守时作有《浣溪沙》一词:"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形象地再现了他思茶解渴的神情。

"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是描写杭州的"白云茶"。

"千金买断顾渚春,似与越人降日注"是称颂湖州的"顾渚紫笋"。

而对福建的壑源茶,则更是推崇备至。他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一诗中这样写道:

仙山灵草温行云,洗遍香肌粉末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后来,人们将苏东坡的另一首诗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与"从来佳茗似佳人"辑成一联,陈列到茶馆之中,成为一副名联。

苏东坡烹茶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他认为好茶还须好水配,"活水还须活火烹"。他还在《试院煎茶》诗中,对烹茶用水的温度作了形象的描述。他说:"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以沸水的气泡形态和声音来判断水的沸腾程度。

苏东坡对烹茶用具也很讲究,他认为"铜腥铁涩不宜泉",而最好用石烧水。据说,苏轼在宜兴时,还亲自设计了一种提梁式紫砂壶。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这种壶式命名为"东坡壶"。

苏东坡对茶的功效,也深有研究。在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在杭州任通判时,一天,因病告假,游湖上净慈、南屏诸寺,晚上又到孤山谒惠勤禅师,一日之中,饮浓茶数碗,不觉病已痊愈。便在禅师粉壁上题了七绝一首:

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

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苏轼还在《仇池笔记》中介绍了一种以茶护齿的妙法:

"除烦去腻,不可缺茶,然暗中损人不少。吾有一法,每食已,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出而脾胃不知。肉在齿间,消缩脱去,不烦挑刺,而齿性便若缘此坚密。率皆用中下茶,其上者亦不常有,数日一啜不为害也。此大有理。"

苏东坡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谁是邦崴古茶的历史主人 - 五房·茶马古道考察记二


2004年8月23日,考察队全体队员终于站在了邦崴古茶树下。看到这棵举世闻名的千年古茶树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心情难以平静。地方政府在古茶树旁立碑保护,一条防护栏把古茶树围住,古茶树下的杂草已被清除,一层生土覆盖了古茶树原来裸露的根茎。

考察队专家的心骤然紧缩起来,勐海南糯山的古茶树王死了,澜沧景迈的古茶树王也死了,原因正在调查研究中,但保护古茶树首先要保护古茶树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则是千真万确的。

因为中国、世界不能没有这棵古茶树,普洱茶的源与流,世界茶叶的源与流,都要从这里说起。

颠覆世界茶叶原产地的发现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的一个多世纪,国际学术界根据印度阿萨姆的古茶,倾向于认为世界茶叶原产地在印度。邦崴古茶树的发现,颠覆了茶叶原产地的传统学说,改变了人类种茶的历史。

邦崴古茶树屹立在思茅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富东乡邦崴村新寨箐头的斜坡上,树高11·8米,树幅8·2米X9·0米,根部干茎1·14米。古茶树分枝茂密,树姿匀称,属乔木型大叶茶树。

邦崴古茶树1991年3月始发现。同年4月和11月,思茅牵头组织茶叶专家进行了两次综合考察,并把采样送云南省茶叶研究所化验分析。结果显示,茶树所含化学成分和细胞组织结构与栽培型茶树相同,但树冠、花柱、花粉粒、茶果皮等特征与野生茶树接近,树龄千年左右。1992年10月11日至14日,云南省茶叶学会、思茅行署、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思茅地区茶叶学会、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共同在澜沧召开“澜沧邦崴大树茶考察论证会”。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邦崴古茶树是野生型与栽培型茶树之间的过渡类型,它反映了茶树发源与早期栽培驯化同源。消息发表后,引起国内外的关注。

1993年4月,“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和“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在思茅举行。来自9个国家和地区的181名专家学者亲临现场,对邦崴古茶树进行考察和研究。与会专家学者认为,“澜沧邦崴古茶树通过分析其染色体组型,并与云南大叶种和印度阿萨姆种的核型进行对比,结果发现邦崴大茶树核型的对称性比云南大叶种和印度阿萨姆种对称性更高。邦崴大茶树是较云南大叶种和印度阿萨姆种更原始、起源更早的茶树,是野生型向栽培型过渡的过渡类型结论,以核型分析结果看是完全正确的。”

与会专家学者的研究结果,轰动了世界。此前的一个多世纪,以英国为代表的流派依据印度阿萨姆种认为,世界茶叶原产地在印度。邦崴古茶树雄辩地证明了世界茶叶原产地在中国、在云南。印度《阿萨姆评论》1993年第四、第五两期连续刊载研讨会成果;《人民日报》1993年4月17日海外版载:“茶叶故乡在何方,专家确定在思茅”;香港《文汇报》1993年4月15日报道:“世界茶叶原产地,专家认定云南思茅”;同一天泰国《新中原报》载:“云南是世界茶叶起源地”;次日,菲律宾《世界日报》载:“云南思茅山区,世界茶叶发祥地”。

它证明中国、云南是世界最早的种茶之地。

学者考辨“濮”与“普”这是一片创造生命奇迹也创造文明奇迹的热土。邦崴古茶树确立了中国、云南是世界茶叶起源地或发祥地的地位。但问题还没有完结,还有一个历史性的细节需要说明:是谁种下了这棵古茶树?谁是邦崴古茶的历史主人?

普洱茶研究的知名学者黄桂枢副研究员,最先提出并研究了这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在与考察队座谈时,黄桂枢先生通俗易懂地介绍说,大叶种茶是祖宗,中叶种茶是儿子,小叶种茶是孙子。那么,培育这“老祖宗”的人是谁呢,是云南西南布朗族先民——古代濮人。

早在1993年4月举行的“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和“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上,黄桂枢先生依据邦崴周围新石器考古和民族学资料的研究发表了论文,提出“邦崴古茶树是古代濮人——布朗族先民进行的‘科学实验’”的观点,得到与会者的公认。

黄桂枢先生系云南墨江人,青少年时常喝普洱茶,走过茶马古道,见过民间妇女揉制普洱茶。后从事思茅地区文物管理工作,长期从考古学和民族学的角度致力于普洱茶研究,代表作有台湾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出版的《普洱茶文化》。该书出版获得极高评价,有人说:“《普洱茶文化》是历史上首次综合介绍古今普洱茶文化的史书,”有人称该书为“21世纪全方位的普洱茶记,更是当代普洱茶经”,等等。评价之高,可见黄桂枢先生在普洱茶研究方面的造诣和水平。

黄桂枢先生在占有大量民族学第一手资料基础上认为,布朗族先民“濮人”在游猎生活中最先认识并栽培茶树。从其语言演变的脉络看,布朗族先民称茶为“得责”和“腊”。“得责”义茶叶或佐料;“腊”专指茶叶。由此,可看出布朗族先民对茶的认识利用的渐进过程。布朗族先民最初把茶归入佐料中,是为初识阶段;后茶有了专有名词,是为进入人工栽培利用阶段。再从后来傣族、基诺族、佤族和哈尼族尼人称茶也呼“腊”来看,布朗族先民应为邦崴古茶树的历史主人。

明万历年《滇略》载:“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这是历史典籍中第一次出现的关于普洱茶的记载。黄桂枢先生注意到,典籍首载“普茶”与后来所载“普洱茶”之间的一“洱”之差,并非疏漏,并非偶然。这一字之别,隐藏着普洱茶源与流的珍贵信息。

所载“蒸而成团”,是普洱茶无疑;“士庶所用”,可知当时普洱茶种植、生产、饮用相当广泛,有趣的是“皆普茶也”。那时,不叫“普洱茶”而是叫“普茶”。

何以如此?黄桂枢先生认为,布朗族先民最早认识、栽培、利用茶叶,随后茶叶种植和饮用为傣族、基诺族、佤族和哈尼族等先民广泛运用于生产生活。唐代以前,布朗族等先民统称为“濮人”。到明万历年间,这些“濮人”种茶、制茶、饮茶已有相当的规模。因而人们把他们种植、生产的茶称为“普茶”。“普”为“濮”的音转。至此,黄桂枢先生的研究,为我们勾勒出普洱茶源流的一个脉络。

也说普洱与普洱茶说到普洱茶的源流问题,不能不说普洱。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有“普洱茶出云南普洱”的记载。

普洱县板山茶树箐头和黎明乡的深山密林中,各有一棵神秘的茶树王,四乡百姓每年农历二月二均前往拜祭,不能前往祭拜的百姓,要朝普洱方向上香献牲。哈尼族贝玛(哈尼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说,他祭奠黎明乡的茶树王已有20多年了,这一祭奠礼仪是从师傅那里继承下来的。考虑到哈尼族贝玛师徒代代相传的特殊方式,民间拜祭茶树王的习俗,其历史应当十分久远了。由此,可知普洱在普洱茶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明代以前,普洱已成为普洱茶的重要集散地,形成了著名的五条茶马古道。考察队员、云南农大茶学系教授周红杰著书说:一是官马大道,由普洱经昆明中转内地各省。普洱贡茶就是经这条官马大道进京入朝的。同时,这条古道南延车里佛海,由打洛出国至缅甸景栋,再转运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二是关藏茶马大道,普洱茶从普洱经下关、丽江、中甸(今香格里拉)进入西藏,再从拉萨中转尼泊尔等国。三是江莱茶马道,普洱茶经普洱过江城入越南莱州,再转运西藏和欧洲国家。四是旱季茶马道,普洱茶从普洱经思茅糯扎,渡澜沧江到孟连出缅甸。五是勐腊茶马道,从普洱过勐腊,销往老挝北部各地。

如此发达的商贸通道,仅仅围绕着“蛮荒之地”的一个特产而存在而发展而延伸,在崇山峻岭中历千年而不衰,在中外历史上,绝无仅有。一个“蛮荒之地”的特产,驱赶着人们往返于千里鸟道羊肠,不惧旅途艰险,不畏抛尸荒野,让人惊叹。如今,商道历历在目,驿站清晰可辨。

至明清,普洱茶的生产销售规模愈来愈大,特别是设普洱府后,普洱府所辖思普(今思茅、西双版纳和临沧)地区的茶,须加普洱府官印出境。省内外专门经营普洱茶的商号、商会林立,江浙、福建一带的茶商纷纷入滇经营普洱茶,普洱茶名声更盛。于是,便有了清人安徽望江进士檀萃(1799)“普茶,名重于天下”的记载;有清人阮福(1825)普洱茶专著《普洱茶记》;有了普洱茶“瑞贡天朝”的殊誉,等等。

普洱茶,经普洱名满天下至于先有普洱茶后有普洱地名,还是先有普洱地名后有普洱茶的争论,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就像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争论一样,没有结论也没有意义。

《茶寮记》


《茶寮记》

陆树声《茶寮记》(1570年前后撰)

陆树声,字与吉,别号平泉。华亭(今江苏松江)人,卒年九十七,谥文定。《明史》卷216有“传”载:“家世务农,树声少力田,暇即读书,举嘉靖二十年会试第一,历官太常卿,常南京祭酒事,严敕学规,著条教以励诸生。神宗初累拜礼部尚书。初,树声屡辞,朝命中外高其风节,遇要职,必首举树声,唯恐其不至。张居正当国,以得树声为重用,后进礼先竭之,树声相对穆然,意若不甚接者,居正失望去。一日,以公事指政府见席稍偏,熟视不就坐,居正趣为正席,其介介如此。”树声其性恬退,通籍六十余年,居官未及一纪。撰有《平泉题跋》、《汲古丛语》、《病榻寤言》、《耄余杂识》、《长水日抄》、《陆学士杂著》、《陆文定公书》等。

《茶寮记》。全书共约500字。《四库全书》存目。主要刊本有:①茶书全集本;②宝颜堂秘笈本;③夷门广牍本;④说郛续本;⑤古今图书集成本;⑥丛书集成本(据夷门广牍本影印)。

《四库全书总目》载:“此编即其家居之时与终南僧明亮同试天池茶而作,分人品、品泉、烹点、尝茶、茶候、茶侣、茶勋七则。均寥寥数言,姑以寄意而已,不足以资考核也。”

该书前有引言一篇,其后七则,名曰“煎茶七类”。《夷门广牍》本在“煎茶七类”后有附录十六条,与涵芬楼本《说郛》中所载宋人陶谷《清异录》中的内容相同。与《茶书全集》中的《荈茗录》相较,有六条缺字。

《古今图书集成》本称“后记”为“总叙”,然其后文字则分为“云脚乳面、茗战、茶名、候汤三沸、秘水、火前茶、五花茶、文火长泉、报春鸟、酪苍头、沤花、换骨轻身、花乳、瑞草魁、白泥赤印、茗粥等十六则。万国鼎云:“内容和其他各本不同,也不像茶寮记的原文,可能是张冠李戴的。”

园居敞小寮于啸轩埤垣之西,中设茶灶,凡瓢汲罂注濯拂之具咸庀。择一人稍通茗事者主之,一人佐炊汲。客至则茶烟隐隐起竹外。其禅客过从予者,每与余相对,结跏趺坐,啜茗汁,举无生话。终南僧明亮者,近从天池来。饷余天池苦茶,授余烹点法甚细。余尝受其法于阳羡士人,大率先火候,其次候汤,所谓蟹眼鱼目,参沸沫沉浮以验生熟者,法皆同。而僧所烹点绝味清,乳面不黟,是具人清净味中三昧者。要之,此一味非眠云跛石人未易领略。余方远俗,雅意禅栖,安知不因是,遂悟人赵州耶。时杪秋既望,适园无诤居士与五台僧演镇、终南僧明亮,同试天池茶于茶寮中谩记。

煎茶七类

一人品

煎茶非漫浪,要须其人与茶品相得。故其法每传于高流隐逸,有云霞泉石、磊块胸次间者。

二品泉

泉水以山水为上,次江水,井水次之。井取汲多者,多则水活。然须旋汲旋烹汲久宿贮者,味减鲜冽。

三烹点

煎用活火,候汤眼鳞鳞起,沫饽鼓泛,投茗器中。初人汤少许,俟汤茗相投,即满注。云脚渐开,乳花浮面,则味全。盖古茶用团饼,碾屑味易出。叶茶骤则乏味,过熟味昏底滞。

四尝茶

茶入口先灌漱,须徐啜。俟甘津潮舌,则得真味。杂他果则香味俱夺。

五茶候

凉台静室,明窗曲几,僧寮道院,松风竹月,晏坐行吟,清谭把卷。

六茶侣

翰卿墨客,缁流羽士,逸老散人,或轩冕之徒,超轶世味。

七茶勋

除烦雪滞,涤酲破睡,谭渴书倦,是时茗碗策勋,不减凌烟。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722776.html

上一篇:且吃茶去

下一篇: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以及形成历史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