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与茶有关的的绘画:以茶入画 以画释茶

2019-11-28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与茶有关的的绘画:以茶入画 以画释茶”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唐)

《萧翼赚兰亭图》由阎立本所作,描绘了唐太宗御史萧翼从王羲之第七代传人僧智永的弟子辩才的手中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骗取到手献给唐太宗的故事。画的是萧翼和袁辩才索画,萧翼洋洋得意,老和尚辩才张口结舌,失神落魄;旁有二仆在茶炉上备茶;各人物表情刻画入微。

《宫乐图》(会茗图)(唐)

《宫乐图》描绘了唐代贵族仕女聚会品茗、奏乐的热闹场面。长案中置一大盆形容器(茶铛)盛茶汤,中置一长柄汤勺,四周有若干茶碗。画中有正在啜茗者,弹琴、吹箫者,也有执纨扇者,神态生动,描绘细腻。

[五代]

顾闳中 《韩熙载夜宴图》(五代)

[宋]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局部

在这幅展示汴河两岸城乡生活风貌和市肆百业盛况的图景中,可以看到沿河的茶肆一字排开,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繁盛气息。仔细观摩,你能看到屋檐下、店门前都设有许多茶桌,里面正有饮茶者在其中把盏闲谈、各得其乐;更有一些流动的茶摊、茶寮散布其间分茶贩茶。

刘松年 《撵茶图》(南宋)

《卢仝烹茶图》描绘了卢仝得好友朝廷谏议大夫孟荀送来的新茶,并当即烹尝的情景。

[明]

画中茅屋正室,内置的矮桌,主客对坐,桌上只有清茶一壶二杯,看来相谈甚欢。侧尾有泥炉砂壶,童子专心候火煮水。

图中描绘了两位高人逸士相对而坐,琴弦收罢,茗乳新沏,良朋知己,香茶间进,手捧茶杯,边饮茶边谈古论今。

画中卢仝坐蕉林修篁下,手执团扇,目视茶炉,正聚精会神候火煮汤,图下一长须仆捡壶而行,似是汲泉去,左边一赤脚婢,双手捧果盘而来。画面人物神态生动,描绘出了煮泉品茗的真实情景。

[清]

画中一小童正站在火炉边烹茶,红泥小火炉上架着一把东坡提梁壶,炉边还放有一个色彩古雅的茶叶罐。

cy316.com延伸阅读

以茶载道,以茶明志


古语有云,以文载道。意思是说将文字作为一种载体,来记录思想、道德等准则;古语又云,非淡泊无以明志。此语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意思是说,除了淡泊名利,没有什么可以表明我的志向的了。

以茶载道又是何解呢?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上至千年之年,宽至风靡全球各大洲,无不为其歌颂。我们常说“茶道”,其实是与流传下来的道德准则相呼应的东西。茶,既可入道,亦可如禅。茶,来自于生活,又蕴含着高于生活的理念。人生如茶,生命如茶。沉沉浮浮,几经波折,几经磨难,却愈发地芬芳。

以茶明志。品茶,既可以养身,又可以养心。茶有六大类,茶味不同,形状不同,但经过几次冲泡后却都是淡淡的。如同人以淡泊之心立世,处纷杂的环境却仍可安之若素。茶,不管经历过什么,仍是茶;人无论受到什么诱惑,仍保持淡泊的心境。

对于喜欢喝茶的人来说,品茶是最高的境界,其实品的也是人的一种心境。人生也一样,“品人生”和“过生活”是两种心态。以茶载道,讲究不见可欲,为无为。只要有乐观的心境,茶汤就有不同,最重要的是品茶的心境。所以,茶叶的好坏并不最终决定茶的优劣,有一颗无为的、感恩的心,才是万物的真谛。若能时刻坚守“以茶载道,以茶明志”,便可避免走入混沌之路。

鉴别茶饼的方法以色辨以质辨以声辨


自“前丁后蔡”的大、小龙团“争新买宠”后,在宋神宗的熙宁年间,又出了个贾青为福建转运使,那时非常珍贵的御用茶品是密云龙。在《宋稗类钞》的工艺篇中有这样的记载:“然密云龙之出,则二团(指大小龙团茶)少粗,以不能两好也。”这也说明当时为保证密云龙茶的绝对地位,大小龙团的质量不得不退避三舍的情况。

建安在宋代成为贡茶之地后,渐渐有了一种“试茶”风气。因为当时的北苑诸山,官私茶焙之数达1300多家,制茶者造出茶叶来,自然首先要比较一番高下。正如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所描绘的:“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后来,由贡茶产地相聚而品评的“试茶”逐渐演变成了全民的“斗茶”风俗。而且,这种由品茶生发成集体裁决茶叶优劣的新事,很快风靡全社会,上至王公贵族、文人雅士,下至平民百姓、市井小民,多乐此不疲。

“斗茶”又叫“茗战”“点茶”,宋代斗茶承继的是唐五代之习。因为建安贡品多为饼茶,虽然唐代也有饼茶,但宋人对饼茶质量要求很高,用的都是建安北苑所产的选料,加工也极为精细,斗茶人首先要会辨别饼茶的质量。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总结了鉴别茶饼的方法:一是以色辨,要求茶饼“色萤彻而不驳”;二是以质辨,要求茶饼“缜绎而不浮”“举之凝结”,即要求质地密而不松散,拿在手里有一定分量;三是以声辨,要求茶饼“碾之则铿然”。总之茶饼要坚密、干燥、干净,达到上述要求,就“可验其为真品也”。

神农与茶的奇缘 以茶解毒的传说


我国是茶的故乡,有着数千年种茶、制茶、饮茶的历史。当今世界60多个产茶国的茶种几乎全部来自中国。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我国几乎是世界茶叶生产和贸易中的主要角色。在19世纪,我国茶叶出口量占国际贸易量的90%以上。茶叶的化学成分,经过现代科学证实:茶叶既有营养价值,又有保健的作用。

《茶经》上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神农就是炎帝,是发现茶的伯乐,也是农业神。他能让太阳发光,让天下雨;他教人们播种五谷,又教人们识别各种植物。据传说,神农的肚子是透明的,能看到肠胃和吃进去的东西。因此,神农为了了解各种草本的性质,亲口品尝各种植物,然后仔细观察它们在肚子中的变化。

神农为研究百草特性和功能,在采集过程中,每次都是亲自尝嚼,体验其功效。有一次,他吃下了有毒植物,感到头昏眼花,口干舌麻,全身乏力,于是躺在大树下休息。一阵风吹过,树上落下片片绿叶,神农信手放入口中咀嚼,但巧合的是居然解了自己中的毒,才知道茶具有解毒的功效,因而定名为“茶”。

神农常将采集的草药亲自煎熬为人治病。有一日,正准备煎药的时候,忽然有树叶落入锅中,但见汤色渐黄,清香散发。舀起来喝,感觉味道有一点点苦,但回味却很是甘甜。当时神农正肚痛腹泻,于是趁热喝了两大碗。说也奇怪,肚子不痛了,泻也止住了,且精神振奋。从而发现茶有解渴、止泻、解毒、提神等作用。

以兰质许茶,以兰入茶


兰花,其叶俊秀飘逸,其香清幽恬雅,自二千多年前被孔夫子赞誉为“王者香”以来,声誉鹊起,备受人们的喜爱和颂扬,为我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茶叶,嫩芽香叶,香高味美,是我国人民长期来“开门七件事”之一。

古人曾以兰质许茶,以兰入茶,且影响至深。明·张源在《茶录》中说:“香。茶有真香,有兰香,有清香,有纯香。雨前神具曰真香;火候均停曰兰香;不生不熟曰清香;表里如一曰纯香。”明·张岱在《陶庵梦忆》中,把曰铸茶的佳品誉为“兰雪茶”。他说:“兰雪茶,曰铸者,茶味棱棱有金石之气……。他泉瀹之,香气不出。煮禊泉,投入小罐,则香气太浓郁。杂入茉莉,再三较量,用敞口瓷瓯淡放之,候其冷,以旋滚汤冲泻之。真如百茎素兰同雪涛并泻也,寻芽得其色矣,未得其气,余戏呼之兰雪。”据记载,曰铸雪芽在宋朝即誉为第一茶品。而具兰香的茶叶-明末清初南京一带风行的闵汶水茶,时人称“其色如积雪,其香如幽兰,其味而味外之味,虽百碗而不厌者。”

茶中并不含兰,甚至也无兰香,缘何却以兰质评茶,以兰命茶呢?这除了兰与茶具有同一物质属性-香以外,更主要的是千百年来,兰不仅具备有香祖、香国、天下第一香等美称,而且,“不以无人而不芳”,“名在深山士林”,赢得了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构成的儒、佛、道的共同赞许深深扎根于民族心理之中,而兰花“清寂、慎独、自芳”的个性,又恰恰与构成中国茶文化的思想主流相吻合。但毕竟在物与物之间有着各自的个性,随着人们对茶叶品质要求的提高,开始寻找真正具有兰花香型的茶叶和加工技术。明·钱椿年他的《茶谱》中对兰花等鲜花窨制茶叶有了较为详细的记载:“梅花,茉莉,……兰薰,皆可作茶,诸花开时,摘其半含放蕊之香全者,量其茶叶多少,摘花为茶,花多则太香而脱茶韵,花少则不香而不尽美,三停茶叶一停花始称。”

今天,兰花香成为高档名茶品质优异的独特标志,具有天然兰香的茶和经人工兰花赋香的茶均是人们所喜爱的茶中珍品。据笔者查阅宁波市第五届名茶评比会的历届名茶评比按语后发现,含天然兰香或人工赋兰香的茶叶均获高分。

兰花、茶均属热带、亚热带。在我国,兰花分布区域几乎等同于茶叶;在江浙的广大山区、云贵川西南茶区,人工的茶园与自然的兰花群落交叉分布,而且,兰花繁殖延续能力强,适应性广,品种多,春有春兰,初夏有蕙兰,夏秋有建兰,冬春有寒兰和墨兰,四季花香不绝;兰花吐香稳定,花期达1个月左右,释香盛期为7至10天,且香气高,香型独特。因此,在天然兰香茶目前沿难以掌握其工艺规律的情况下,兰花不仅仅是美化生活的一种花卉,而且是很有发展前途的茶用香花。有人说,兰花是一个文化的符号。那么,兰与茶的结合,也将有助于推动茶文化的发展。

以茶结缘


一位和尚来买茶,茶人见和尚面目慈祥,举止端庄,遂与之闲聊。不料两人性情相和,话语投机,竟视如知己和尚出家前为检查官,掌管犯人之生死;茶人做茶前从事餐饮,常造杀业。和尚因出家受戒而吃斋,茶人因品茶渐恶荤腥而好素食。和尚以佛结缘,送茶人以佛经,佛书;茶人以茶结缘,供养和尚以茶叶,茶具。和尚与茶人说佛法,茶人与和尚论茶道。

和尚道:色不异空,空即是色。

茶人道:水不是茶,茶就是水。

和尚道:老实念佛证菩提。

茶人道:用心泡茶得真味。

和尚道:明心见性,度化众生,是佛陀。

茶人道:遇水舍己,济人无数,为茶饮。

和尚道:心就是佛。

茶人道:佛就是水。

两人相视一笑,原来茶汤中有佛法,佛法就在茶水里。茶与佛,其道不同,其理相通也。和尚与茶人和掌道别。茶人悟而得一联:

两头是路,品几杯顿悟茶道。

四大皆空,坐片刻难得壶途。

以茶相伴的民族


高黎贡山和怒山山脉婉蜒地伸向德宏、临沧等地,在这森林密布,牧场宽广的地区,生活着一个云南古老的土著民族之一--德昂族。

德昂族现有人口15462人,散居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保山、临沧、思茅地区。其中潞西县三台山和镇康县军弄等地是德昂族聚居区。

德昂族源于古代的濮人,与哀牢有密切的关系。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居住在怒江两岸,是开发保山、德宏一带较早的民族。史书记载的茫蛮部落就是德昂族的先民,隋唐时称为茫蛮、扑子蛮、望苴子蛮。

多年来德昂族绝大多数与景颇、汉、傈僳、傣等民族交错分寨杂居,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过去在居住地区受到其他民族的歧视,被看作是低下民族,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德昂族和其他民族一样有了平等的地位,统称崩龙族。后在本民族的要求下,198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改称为德昂族。

德昂族使用德昂语,属南亚语系佤德昂语支。可分为纳盎、布雷、若买3个方言。大多数德昂族人通晓傣语、汉语或景颇语。德昂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不少人使用汉文或傣文。

在七月的南疆的热土上,寒地黑土中华民族大团结万里行绿色使者赵玉明走近了德昂族村寨,亲身体验到了德昂族的一些有趣的民族风情。

从古时候起,饮茶就是德昂族人的一个嗜好,德昂族村寨到处生长着茶树,因此他们善于种茶,家家都栽有茶树。有的历史悠久,种植已达数百年。德昂族种茶采茶已成习惯,青年男女的恋爱婚姻,也与茶密不可分。

在保山市德昂族村寨,每当春意融融,茶绿满山时,德昂青年们便相互邀约,成群结对地上山采茶去。

在茶林里,青年们唱着采茶调,歌颂美好春天和幸福的新生活。同时,他们还在采茶场合结识朋友,如果小伙子看上了某个姑娘,他便主动过去帮她采茶,借以交流谈心。小伙子打探到姑娘情况后,很快就会托人送去一包茶叶,姑娘若对小伙子有意,自然会收下茶叶,若不喜欢对方便退回茶叶包。

德昂族父母一般不反对儿女的自由恋爱,当看到女儿领着男青年进自己家时,父母会借故走开,让年轻人坐在火塘边无拘无束地聊谈。青年男女则大大方方,一边喝茶、烤火,一边谈心、交流。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交往。彼此建立了感情,愿意共结连理了,他们便互赠一包茶叶,放到自己家桌子上。这茶叶不仅是定情的赠物,同时也是告知父母自己找到意中人。

这时男方家到女方家提亲时不必带很多礼物,不过,两包茶叶是必不可少的。男方父亲和媒人来到姑娘家,大伙坐在一起互敬烟茶,攀家论亲,增进感情。双方家庭认可亲事后,一般两三个月就可以结婚。男方家送往女方家的彩礼有糖、酒、猪肉等,其中更少不了茶叶,不是一斤两斤,而是十多斤,且选择自家采摘、精制的上好茶叶。

德昂族男女青年的订婚仪式上要斩鸡头,如果鸡头与鸡身分为两半,双方都不能反悔;如果女方不赞同这门亲事,就不许杀鸡。

婚礼上,德昂人唱着笑着,喝着浓香的茶水,共祝一对新人幸福美满。婚礼通常要进行3天,3天之内全寨男女老幼要到新郎、新娘家里贺喜,由新郎新娘的双方家长宴请,伴以对歌,彻夜不眠地欢歌笑语。

茶在德昂族民间不仅是常备的饮料,也是馈赠亲友的最好礼品。在德昂族寨子里,德昂族同胞给赵玉明敬了一杯酸茶,喝在口里,味酸涩。

德昂族同胞告诉赵玉明,德昂族酸茶也称湿茶,古称谷茶或沽茶。能生津解渴。并有解暑清热,消食的作用。

德昂族有许多优秀的民间歌手,代代相传。乐器除了芦笙、笛、小三弦、口弦、象脚鼓、鋩锣等之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水鼓。

德昂语称水鼓为格楞当。这种特殊的古代乐器在其他民族中早已失传,只有德昂族保存下来。水鼓是用直径30厘米、长70厘米的圆木挖空,两头蒙上牛皮制成,使用时需注入一定的清水。每逢重大的节目,领舞者把水鼓挂在胸前,右手持鼓锤敲击大头鼓面,左手以掌拍小头鼓面,翩翩起舞;男女老少按一定步伐、手势,踏着鼓点节奏跟在他后面绕成圆圈,随之起舞。

茶与画的相遇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茶与画的相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茶与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但那不是普通茶艺所能涵盖的,而是茶与艺术的融合。在读叶梓先生的《茶痕》时,忽然就明白了茶与艺术的关系或许更为多样化,单单是从绘画的角度来研究不同的茶风和茶俗,以及由此演绎的茶文化,也有了更多的趣味。

中国是饮茶最早的国家,留下的茶诗茶文茶赋可谓是数不胜数,在绘画方面也有不少的记录。如阎立本的《萧翼赚兰亭图》、赵孟頫的《斗茶图》、金农的《玉川先生煎茶图》等等,都各有风姿。如“最早的茶画《萧翼赚兰亭图》的左下侧,有一茶床,就是陆羽在《茶经·四之器》里提及的具列,专门用以摆放茶具。具体的茶具,有茶碾、茶盏托及盖碗各一。自此以后,凡有茶画,则必有茶具”,且“几乎在所有以茶具为题的画作里,都配之以梅,或者菊”,从饮茶的场景来看,在不同的时代,饮茶人的着装、姿态、环境也有差异,但就内容而言,是与当时的背景吻合的。因此,从这些细节着眼,或许就能读懂茶史的更多内容。

这些,是叶梓观察的独到之处,他将饮茶的种种场景与绘画结合起来,就构成了全新的解读。

茶之于日常生活,不只是闲情逸致,也还有更多的茶俗在其中,如文徵明有不少茶画,名气最大的莫过于《惠山茶会图》。这说明,早在明代,惠山就已进入文人的视野,常常三五相邀,在那里临山凭水,娱目养心。这虽是文人雅士于惠山一角竹炉煮茗茅亭小憩的片断,却与当下的茶风有所不同。试想,你坐在茶楼里,喧闹可能遮挡了自然山水的清音。现代社会的便捷所带来的和失去的之间做比较的话,或许失去的更多一些。

在当下的生活中,我们回头再看这些茶画,读一读那些小品散章,都觉得古人的情趣和性情,是浪漫的、奔放的,或含蓄而又富有情味。所谓怀古就是怀念那一段逝去的美好时光。今天我们固然也在喝茶,哪怕是在长亭外、古道边,岂又能体验出那情怀呢?

以散文的笔调再现喝茶的场景,同时打通艺术的界限与隔阂,从不同的时代出发,不管是斗茶、煮茶,还是茶与琴的联合,都在传承着茶的精神:有无穷之味。这正是《茶痕》带给我们的启示。

叶梓先生在后记里说:“所谓人生,也就大抵如此了:一杯茶,几个朋友,读书、写字、闲逛,一晃,人生的暮年就来了。”这种感慨是读画的结果,也是茶与画相遇所产生的美好所致。当我们平静地喝一杯茶,不去思想万物,不去看那些茶中的艺术,可能就不会生发出这种感慨。但这却在提醒我们,应该珍惜的是我们的日常生活,它也有美好也有忧愁。只是我们少了关注,才对生活的浮夸,多了些欣赏吧。

关于本文《茶与画的相遇》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以茶做为祭祀 齐武帝以茶做祭品


以茶做为祭祀用品,在刘敬叔的《异苑》中就有所记载。浙江剡县陈务的妻子守寡多年,一直同两个儿子相依为命。陈务的妻子非常喜欢饮茶,茶几乎成为她生活之中的必需品。因为他们居住的房子附近有个古墓,所以陈务的妻子每次喝茶之前总要先给古墓斟上一杯茶以示祭祀。两个儿子很是看不惯母亲的这种做法,于是经过商讨,决定要把古墓扒了,她苦苦劝阻才保全古墓。那晚就有人托梦感谢陈务妻子,并说要报答她。果然,天亮之后,她就在自家的院子里发现十万铜钱,两个儿子听说此事后十分惭愧。从此以后,三人以茶祭奠古墓,心意也更加虔诚了。

当然,上面所说的只是一个具有一定迷信色彩的民间故事,但是我们不难看到,在刘敬叔所生活的南北朝时期,茶叶已经开始用于民间祭祀之中。而随后的南朝齐武帝萧赜将茶做为祭祀用品,则开启了茶参与宫廷祭祀活动的先河。

齐武帝萧赜是一个较为开明的君主,同时也是一位佛教信徒。他听闻南朝刘宋时一位名叫法瑶的僧人因长期饮茶,如今已79岁高龄仍然健在,于是专程请法瑶到都城建康会晤。此后,在法瑶的影响下,以及自身是佛教信徒的原因,齐武帝萧赜对于简朴的生活十分推崇,甚至在祭品中也“忌荤”。茶在这个时候充分显示出了它的双重性,不仅可以登上大雅之堂,被敬做祭祀品之用,还具有一种朴实无华的品格。因而,萧赜慧眼识茶,对茶饮偏爱有加。根据《南史·齐本纪上》的有关记载,萧赜甚至在死前的遗诏里特别要求说:“我死之后,切忌用牺牲来祭我,灵前只需供上些糕点、茶酒和果脯就可以了”。他还将这种方法推而广之,要求天下之人,无论贵贱,都要按照这样的方式去做。萧赜不仅提高了茶的地位,同时还带头实行一种简朴之风,较之以前帝王死后的隆重祭祀,有了很大的进步。

其实,即便是用今人的眼光去评价齐武帝,他也算是个好茶而知茶的明君圣主了。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722762.html

上一篇:中国茶叶加工的几千年历史发展

下一篇:日韩茶俗的文化特点介绍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