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苏轼《马子约送茶,作六言谢之》咏茶的诗赋鉴析

2019-11-28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苏轼《马子约送茶,作六言谢之》咏茶的诗赋鉴析”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马子约送茶,作六言谢之】

苏轼

珍重绣衣直指,远烦白绢斜封。

惊破卢仝幽梦,北窗起看云龙。

【释义】

白绢斜封,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白绢斜封三道印。”指所送信的装潢。唐人对非正式文件斜封函口,以示区别。

【详解】

苏东坡是北宋时期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他一生嗜茶,并精于茶艺,留下七十多篇咏茶的诗赋文章,内容涉及评茶、种茶、名泉、茶具、尝茶、煎茶、茶史、茶功乃至茶花等各方面,形式有古诗、律诗、绝句、茶词、回文诗以及散文、赋等。这首六言诗,感谢友人送茶,言简意赅,语短情长。

别人送茶给苏东坡,苏东坡也送茶给朋友,并伴以诗章,如《赠包安静先生茶三首》:“皓色生瓯面,堪称雪见羞。东坡调诗腹,今夜睡应休。”“建茶三十片,不审味如何。奉赠包居士,僧房战睡魔。”“野茶初出珍又珍,送与安静病酒人。便须起来和热吃,不消洗脸裹头巾。”全诗轻松愉悦,情真意切。

小编推荐

李冶《湖上卧病喜陆鸿渐至》茶诗鉴析


李冶

(?—784),字季兰,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女道士。与陆羽、刘长卿、皎然等交往。曾被召入宫中。后因上诗叛将朱泚,为德宗所扑杀。

【湖上卧病喜陆鸿渐至】

昔去繁霜月,今来苦雾时。

相逢仍卧病,欲语泪先垂。

强劝陶家酒,还吟谢客诗。

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

【详解】

陆羽是孤儿,据说小时候曾被李家收养,与李季兰青梅竹马,从两三岁长到七八岁。

后因李季兰父母要回老家湖州,陆羽又被送回寺院。李季兰是唐时颇负盛名的女冠(女道士),高仲武《中兴间气象》称“自鲍照以下,罕见其伦”。陆羽二的女冠(女道士),高仲武《中兴间气象》称“自鲍照以下,罕见其伦”。

陆羽二十多岁时,为研究茶叶的栽培和制作,遍访名山,出产顾渚紫笋茶的湖州自然是陆羽要去的地方。当陆羽与李季兰再度相逢时,李季兰的父母早已亡故,她住在新昌玉贞观修道,两人互相成为唯一的亲人。此诗和刘长卿、皎然等人与陆羽交往的诗篇,以及孟郊、齐己等咏陆羽的诗,都是研究茶圣陆羽的宝贵资料。

蔡襄《北苑十咏》咏茶诗集欣赏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官至端明殿学士。北宋书法家,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北苑十咏】(之四、之五、之六)

采 茶

春衫逐红旗,散入青林下。

阴崖喜先至,新苗渐盈把。

竟携筠笼归,更带山云写。

造 茶

屑玉寸阴间,抟金新范里。

规呈月正圆,势动龙初起。

焙出香色全,争夸火候是。

试 茶

兔毫紫瓯新,蟹眼青泉煮。

雪冻作成化,云间未垂缕。

愿尔池中波,去作人间雨。

【释义】

筠(yún)笼,竹篮。

【详解】

此组诗,第一首咏采茶,第二首咏造茶,第三首咏试茶,词意清浅而有韵味。蔡襄是茶事专家。苏轼《荔枝叹》中云:“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就是说,宋代的“龙团”、“凤饼”茶,大小龙茶,始于丁谓,成于蔡襄。蔡襄著有《茶录》一书,分上下篇。上篇论茶,分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候茶、胁茶、点茶十目,主要论述茶汤品质与烹饮方法。下篇论烹茶饮用器具,分茶焙、茶笼、砧椎、茶铃、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九目。

文人茶趣|司马光与苏轼间的“墨茶之辩”


在中华传统文化里,经常把书香、茶香、墨香并提。书香悠悠,茶香逸逸,墨香淡淡,三香萦室,都是人生的美滋味、美境界。这秋日的夜晚,明月在窗,虫声在耳,研墨试笔,品茗夜读,书、茶、墨香香生色,足以醉满心池。

为人不知的是,宋朝文人大都为品茗行家、斗茶专家。明人屠隆在其所著《考盘余事》中就记载着一段苏轼和司马光之间关于茶与墨的辩论,是当时的一段佳话。

相传,司马光好茗饮。一日,邀好友斗茶品茗,大家带上各自收藏的上好茶叶、精美茶具、甘泉良水赴约。先看茶样,再嗅茶香,后评茶味。苏东坡和司马光所带的茶成色均好,但因苏东坡自携隔年雪水泡茶,水质好,茶味纯,于是占了上风。司马光内心略有不服,当时茶汤尚白,他乘机出题玩笑苏轼:茶欲白,墨欲黑;茶欲新,墨欲陈;茶欲重,墨欲轻。君何以同爱二物?苏东坡不慌不忙,高睨而答:二物之质诚然矣,然亦有同者。司马光不解,问其原因,苏东坡从容而道:奇茶妙墨俱香,是其德同也;皆坚,是其操同也;譬如贤人君子,黔皙美恶之不同,其德操一也。公以为然否?话毕,众人皆服。

这便是广传于文坛和茶界的墨茶之辩。其虽为文人逸事,但却是文人们最精致的心灵的证明。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东坡先生一生踏遍天下,虽屡遭贬谪,却随遇而安,得以尝尽溪茶与山茗,更兼得茶中三昧,最终悟得茶道至境。古人云:深心追往。我们惟有深心,才能追往。墨茶之辩中司马光、苏东坡一问一答中充溢着人生哲理,也意蕴着智慧的启迪与升华。

茶是一种人生。按中国汉字的书写方式,茶上为草,下为木,中为人,即人以草木为邻,与万物共生。人们面对自然的态度,更应是追寻内心所向的一种尊重和执着。师法自然,以敬畏之心唤醒茶中的极致内蕴、至洁灵性,做世上最纯粹的茶才是行中大道。

苏轼与茶结缘


禅茶一味:苏轼与茶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我国宋代杰出的文学家。在北宋文坛上,与茶叶结缘的人不可悉数,但是没有一位能像苏轼那样于品茶、烹茶、种茶均在行,对茶史、茶功颇有研究,又创作出众多的咏茶诗词的。

苏轼十分嗜茶。茶,助诗思,战睡魔,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苏轼任徐州太守。这年春旱,入夏得喜雨,苏轼去城东20里的石潭谢神降雨,作为《浣溪沙》五首纪行。词云:“酒困路长睢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形象地记述了他讨茶解渴的情景。他夜晚办事要喝茶:“簿书鞭扑昼填委,煮茗烧栗宜宵征”(《次韵僧潜见赠》);创作诗文要喝茶:“皓色生瓯面,堪称雪见羞;东坡调诗腹,今夜睡应休”(《赠包静安先生茶二首》);睡前睡起也要喝茶:“沐罢巾冠快晚凉,睡余齿颊带茶香”(《留别金山宝觉圆通二长老》)“春浓睡足午窗明,想见新茶如泼乳”(《越州张中舍寿乐堂》)。更有一首《水调歌头》,记咏了采茶、制茶、点茶、品茶,绘声绘色,情趣盎然。词云:已过几番雨,前夜一声雷。 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 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 结就紫云堆。 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 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 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 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 梦不到阳台。 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长期的地方官和贬谪生活,使苏拭足迹遍及各地,从蛾眉之巅到钱塘之滨,从宋辽边境到岭南、海 南,为他品尝各地的名茶提供了机会。诚如他在《和 钱安道寄惠建茶》诗中所云:“我官于南今几时,尝尽 溪茶与山茗。”其中:“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 雨春”,是杭州所产的“白云茶”;“千金买断顾渚春, 似与越人降日注”,是湖州产的“顾渚紫笋茶”和绍兴 产的“日铸雪芽”;“未办报君青玉案,建溪新饼截云 腴”,这种似云腴美的“新饼”产自南剑州(今福建南 平),“浮石已干霜后水,焦坑闲试雨前茶。

范仲淹咏茶名篇


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祖籍苏州吴县,生于徐州。出身贫苦。道德文章为历代称道,被誉为“千古一范”。台湾邮政1989年发行过《范仲淹诞生千年》纪念邮票。名篇《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诵天下,妇孺皆知。

鲜为人知的是,范仲淹还写过一首在茶文化史上具有相当地位的著名茶诗——《和章岷从事斗茶歌》,简称《斗茶歌》。

这是一首和同僚友人章岷从事的唱酬之作。章岷,字伯镇,福建浦城人,曾出任苏州。从事系宋代官名,系州郡长官的僚属。斗茶为北宋较为盛行的茶叶品评大赛。全诗共287字(不含标点),引录如下: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

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

终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贪。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蓂。

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

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

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

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

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

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

赢得珠玑满斗归。

全诗可分三个层次。开头部分描述了建溪水边、武夷山下珍奇仙茗的采制过程,并点出建茶的悠久历史:“武夷仙人从古栽”。中间部分描写热烈的斗茶场面,写到斗茶分斗形、斗味、斗香和斗色,胜败如何,事关茶主的荣辱。结尾部分写得最为生动,诗人用夸张的手法,以一气呵成的一组排比,把对茶的赞美推向了高潮,并多处引典,衬托茶的神奇功效:“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它胜过任何美酒、仙药,啜饮之后能让人飘然升天……

这首脍炙人口的茶诗,历来被后人与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七碗茶歌》)相提并论,认为有异曲同工之妙。宋蔡正孙在《诗林广记》中评点曰:“玉川(卢仝)自出胸臆,造诣稳贴,得诗人之句法;希文(范仲淹)排比故实,巧欲形容,宛成有韵之文,是果无优劣邪!”《诗林广记》还引《艺苑雌黄》云:“玉川子有《谢孟谏议惠茶歌》,范希文亦有《斗茶歌》,此二篇皆佳作也,殆未可以优劣论。”

笔者比较,虽然《斗茶歌》堪称茶诗名篇,但仍逊色于《七碗茶歌》,后者更加空灵优美,更有想象力和感染力。古人非常重视门第,也许是推崇范仲淹的道德文章,因此将两诗相提并论。

以“花香岩韵”著称于世的武夷茶,成名较晚,陆羽《茶经》未见记载,宋代才开始兴起。民国《崇安县新志》载:“武夷茶,始于唐,盛于宋、元,衰于明,而复兴于清……宋时范仲淹、欧阳修、梅圣俞、苏轼、蔡襄、丁谓、刘子翚、朱熹等从而张之,武夷茶遂驰名天下”。

在历代茶诗中享有盛誉的《斗茶歌》,被列为歌吟武夷茶的第一名篇,无疑为武夷茶做了大广告。到武夷山茶区旅游,可以看到刻在武夷山岩壁上的巨幅《斗茶歌》除了《斗茶歌》,范仲淹还写过另一首茶诗——《潇洒楼》六首之五《茶鸠坑》。

1034年,范仲淹被贬为睦州(今浙江桐庐、建德、淳安境内)刺史。睦州地处新安江、富春江流域,今千岛湖所在地,风光优美。这期间,范仲淹兴办了睦州历史上最早的书院——龙山书院,兴建严子陵祠堂,并写下著名的《严先生祠堂记》这一千古佳作。

睦州多茶山,淳安鸠坑所产名茶鸠坑茶遐迩闻名。爱茶的范仲淹在《茶鸠坑》中作了赞美:

潇洒桐庐郡,春山半是茶。

轻雷何好事,惊起雨前芽。

诗画相通,诗中有画。这四句清新明快,琅琅上口的诗,简直就是一幅令人神往的春雨江南茶山图。更富有感染力的是,诗人以拟人笔法,写出满山葱翠的茗芽,是隆隆春雷催出来的。可谓有景有画,有声有色,体现出诗人高深的文学造诣。

听茶言茶语 与君共勉


品茶,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品茶,不是为了逃避什么。茶叶,已成为家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一有空闲时间,我们总会摆上茶具,泡上一壶清茶,消磨时光。茶叶,是最好的良师,亦是最好的益友。

你是否专心致志地听过茶的言语?它没有振聋发聩的道理,只有意味深长的轻声细语。它从未强迫过我们一定得“听话”,却仍坚持诲人不倦。品茶,已有二十载了,日日与茶为伴,从品茶中受益良多。我将茶的言语总结出如下五句话。

第一,苦茶后有甘来,再难也要坚持。每当人们觉得困难时,往往是最接近成功的时候。所以,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定能有所收获。第二,遇见茶叶即是缘分,无论茶叶好坏都该尊重。茶叶,有好有坏;亲友,有融洽亦会存在有矛盾,不管怎样,我们都应该学会包容和尊重。

第三,品茶求的是滋味,再少也要知足。正所谓,知足常乐,欲望越深,越会觉得不幸福。第四,茶叶需要遇到好水,成事亦讲究天时、地利和人和。尤其是人和,千里马易得,伯乐难求。可见,人生遇贵人是多么难得的事情。第五,清茶本通透,再好的茶也要淡泊。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再辉煌的时光总有一日会回归平淡。因此,无需炫耀,无需浮夸,以淡泊之心应万变。

以上就是茶叶这位良师教与我的处世之道,现将之分享出来,与君共勉。

白居易《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茶诗作品详解


【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

白居易

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

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

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

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

【释义】

周匝,周密,周到。

分张,分布,分送。

绿芽,指茶。

“汤添”二句,烧水煎茶,把茶汤煎到“鱼眼”程度,最后用“刀圭”等茶具搅动、敲打茶汤,不让泡沫浮起,以便品饮。

【详解】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清明刚过,被贬在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做司马的白居易,收到好友忠州(今重庆市忠县)刺史李宣寄来的新茶。在仕途蹭蹬时得到好友的关心,白居易心中非常高兴,于是他不顾自己正在患病,写下这首诗,叙述他与李宣的深厚友谊,表达对好友赠新茶的感激之情。“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既写出他们间的关系非同一般,也说明白居易在品茶、辨茶方面具有独到的造诣。

徐渭《某伯子惠虎丘茗谢之》茶诗欣赏


《某伯子惠虎丘茗谢之》(明·徐渭)

徐渭,明朝人,字文长,号青藤、天池,山阴人。他在诗文、书法、戏曲、绘画上均有独特造诣,在徐渭晚年孤独一人,贫病交加。他一生嗜茶,无日不饮茶,与茶结成终身侣伴。他饮的茶多由友人馈赠供给,每得一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友人惠赠名贵虎丘茶,作者一边煎茶饮茶,一边吹着《梅花三弄》的笛曲,大有卢仝饮茶七碗、飘飘欲仙的感觉。

虎丘春茗妙烘蒸,

七碗何愁不上升。

青箬旧封题谷雨,

紫砂新罐买宜兴。

却从梅月横三弄,

细搅松风一灯。

合向吴侬彤管说,

好将书上玉壶冰。

徐渭的茶诗中惠谢友人赠送香茗的诗颇多。

这是一首盛赞虎丘茶的好诗。虎丘茶产于苏州虎丘山,系明代江南名茶,“最为精绝,为天下冠”。诗人得到友人惠赠的虎丘茶后,极为珍惜,以青色竹箬包装。如此上等的精品,又怎么不急着品尝呢?于是,秉烛独饮,细啜品味。一把精致的宜兴紫砂茗壶,一典古韵“梅花三弄”,冲泡的茶汤澄明芬香,清如玉壶冰一般。此刻,诗人完全沉醉在茶香之中。这种茶醉的感受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只有借助于这管横笛了。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722768.html

上一篇:苏轼《和钱安道寄惠建茶》详解赏析

下一篇:美国人饮茶的习惯详解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