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好茶,泡好,才有真正喝茶的意义

2019-11-16

中国是产茶大国,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地提高,又开始恢复喝茶养生与精神追求,茶,又成为了中国的国饮,这也是大自然特别恩赐给我们人类的排毒饮料,不然面对如此天气,人类真不知道如何生存。

中国茶可以说是见证历史兴衰的最好例子,当国家处于不好的时候,老百姓哪有时间去喝茶,此时,谈喝茶,显然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而当国家安定,老百姓安居乐业之时,茶又会自动兴旺起来,因为茶,可以可以养生保健,让我们的寿命延长。茶还是精神的,他可以让我们有新的价值追求。

茶叶也才兴旺起来,爱喝茶又是我们的习惯,有很多不正常的泡茶方法,我们也来聊一下。特别是本来就好不容易得到一杯好茶,却因为没有泡茶,白白浪费掉,没有享受好茶应该带来的乐趣。

一、爱喝浓茶

很多老茶客,喜欢泡浓茶,对于一些刚想学喝茶的茶友,很多学习的资料都是来自老茶客所带,所以也习惯泡浓茶。对于身体还没有完全适应的茶友来说,其实茶不要太浓,容易对心脏产生负担。

二、泡了茶还要煮

其实从科学角度看,茶叶有利于身体的物质,还有一些不利于身体的物质,如果用一杯泡到晚的泡法,本身茶叶的有害物质会被析出。(茶叶有利物质,按正常泡法,就可以完全泡出来,有害物质反而不会泡出),所以不建议长时间浸泡(几小时的浸泡),更不建议去煮茶,那只是一种口感的享受和良好的感觉而已。

三、沸水泡茶高温喝

有些茶需要高温,才能将茶性尽展开来,特别是陈年茶,更需要高温的杀菌与消毒。虽然这些茶用高温去泡,但也不建议直接高温喝,因为口腔能够容忍的温度是65度,如果长期喝超过这个温度的茶,容易出问题。

还有一些茶,本身就不需要高温来泡,建议尽可能半温度降低到85度左右来泡,这样,茶又可以更好喝,还更有利于健康。

泡茶的方法并没有固定的要求,各种茶因为工艺不同,所需要和能承受的温度也不同,但我们喝茶所能承受的温度是恒定的,如果用高温泡的茶,建议要等稍凉了再喝。中国天气不高,海拔也不同,开水所呈现的温度也截然不同。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多次摸索,把一杯好茶泡好,别浪费一杯得之不易的好茶。

精选阅读

好茶才有的香味,精辟总结!


香气曼妙,缥缈无常,捕捉不到,却更让人魂牵梦绕。

茶香不简单,对于初学者,知道茶很香,却不知道应该如何表达这种香。

不同的茶有不同的香,只要了解六大茶类的一些基本香型,就能轻松学懂茶香了。

绿茶:如沐春风小清新

绿茶是不发酵茶,原料一般比较嫩,因此香气清新淡雅,需要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

清香:清新淡雅的香,闻起来清爽纯净,大多数绿茶都可以描述为清香。

毫香:由于茶毫毛多而产生的独特香气,尤其在多毫绿茶中尤其明显,比如碧螺春。

嫩香:幼嫩原料与偏老原料制成的茶有明显的香气上的差异,越嫩的茶嫩香越明显。

板栗香:炒青绿茶炒制过程产生的类似炒板栗的香气,也被形容为炒豆香,比如龙井茶。

烘烤香:烘青绿茶烘制过程中产生的类似烘烤食物的火香,比如六安瓜片。

兰花香:高级绿茶会带有的像兰花一样的幽香,非常高雅,比如顶级西湖龙井。

红茶:似花似果又似蜜

红茶是全发酵茶,以蜜香为主,还没喝之前,光是闻着就觉得有蜜糖的甜味,也伴随着一些花果香。

花香:发酵程度较轻的红茶带有清新的花香,清扬飘逸,如英红九号就有明显的花香。

果香:比花香更浓郁一点的类似果味的甜香,如祁红。

蜜香:类似蜜糖的甜香,红茶中普遍存在,在滇红中尤为明显。

松烟香:用松木熏制产生的松香味,如正山小种。

乌龙茶:花果香与火香共舞

乌龙茶是半发酵茶,香气就更丰富多变了。

虽然乌龙茶和红茶都带有花果香,但是闻起来完全不一样,普通人也能轻易分辨出来。

花香:发酵程度较轻的乌龙茶中存在的,如清香型的铁观音具有兰花香,单丛茶具有桂花香、姜花香等。

果香:成熟的水果香,在发酵适度的铁观音、高山乌龙、单丛、岩茶中普遍存在。

蜜香:发酵程度高的乌龙茶会有近似红茶的蜜香,如东方美人。

火香:由于适度焙火形成的烘烤香、炭火味,如足火大红袍,如果烘焙过度会出现焦苦味。

焦糖香:经过适度焙火的茶,都会有明显的焦糖香,通常出现在杯底和壶盖上。

奶香:一些品种的茶树做出来的茶会有的牛奶般的香气,如金萱、部分单丛。

白茶:鲜香毫香和陈香

白茶的种类不多,按照原料老嫩可以分为单芽多毫的白毫银针、有芽有叶的白牡丹。

叶片较老的寿眉(也称贡眉,现在两个词几乎等同),嫩的鲜、老的陈,风格大相径庭。

嫩香:原料鲜嫩而具有清鲜的香气,有点类似于绿茶味道,如白毫银针。

毫香:多毫的茶带有特殊的毫香,一般来说,原料越嫩茶毫越多,白毫银针的毫香比白牡丹的明显,寿眉几乎没有毫香。

枣香、药香:白茶陈放成老白茶之后形成的浓厚的香气,类似红枣、中药、老木头的陈香。

日晒香:白茶经过日晒,吸收阳光形成气味,在日晒白茶中可以闻到这种难以描述的气味。

花果香:白茶是微发酵茶,无论老嫩都会带有轻微的花果香,但花果香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与红茶、乌龙茶的花果香也不太一样。

黑茶:浓郁陈醇香

黑茶也非常容易辨别,因为后发酵的工艺,产生的香气与其他茶类完全不一样,一般形容为陈香、醇香。

陈醇香:黑茶特有的后发酵工艺形成的浓醇的香气,在各种黑茶中都普遍存在。经过长期存放的黑茶陈香会越来越明显。

木香:黑茶的原料稍老,木质化程度高,因此会带有的木质气味。

菌花香:长有“金花”的黑茶特有的香气,如六堡茶。

除以上介绍的5种茶之外,还有比较小众的黄茶。

黄茶的香气似绿茶一样清新,不过更偏甜味,有锅巴香、嫩玉米香等,具代表性的茶有君山银针、霍山黄芽等。

若遇到了,滋味又十分适口,一定要抓住机会,多喝多品,你的品茶能力一定会提升得更快。

好茶如段子,带梗才有韵味


有一些朋友喜欢根据看茶叶有没有茶梗来判断茶叶的原料好不好。

特别是在泡乌龙茶、普洱茶和黑茶时,时常会听到朋友说:“额,怎么这么多茶梗?”话语之下的意思大多就是觉得这茶不咋滴。

事实上,在生产茶叶的环节中,茶叶的品质在净度上是有严格规范的,什么样级别的茶不能有茶梗,而什么样的茶又需要保留一定的茶梗。

而众所周知的,除了绿茶和一些以芽头制作的茶(比如:白毫银针、金骏眉)之外,大多数茶都是带有茶梗的。

因为对绿茶来说,一般都是采摘嫩叶,嫩叶中极少有茶梗。

而乌龙茶、普洱茶、黑茶的采摘标准中,都是需要较为成熟的鲜叶,所以在这三类茶里,茶梗的存在是很正常的现象。

茶梗作为鲜叶的营养传导器官,含有较高的糖分,所以在拼配普洱茶的时候,也会适当的放入茶梗。

比如大益出品的7592,就拼配了累积了一年多的普洱茶梗,以求它独特的口感。

黑砖茶在加工储存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温度、湿度以及氧气条件才能进行发酵。

国家对于黑茶的含梗量有着明确的规定,例如要求茯砖茶的含梗量在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十八之间。

一定量的茶梗,能增加砖身内空隙,保证氧气充足,有利于品质的形成。

此外,一定的含梗量更有利于砖内水分的排出,以及增加砖身的结构力和强度。

茶梗中还含有相当数量的香气物质,茶叶香气由第一叶至第三叶逐渐下降,而茶梗的香气最高,茶叶香气物质主要在茶梗和嫩叶的主脉中。

茶梗也分老梗和嫩梗。

老梗,就是木化严重的梗条,说的通俗一点就是细小的木条,鲜叶采摘的时候比较硬,粗老茶叶压制的砖茶中常见。

由于边疆少数民族多以高脂肉食为主,粗茶中的纤维素能助其消化,尽管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普洱茶用料也越来越嫩了,但还是有一小部分茶友喜爱老梗茶。

普洱茶的嫩梗也好区分,经常留意叶底的人就能轻易看出茶梗是嫩梗还是老梗。

因为嫩叶的茶梗也比小叶种醒目,再加上大树茶树龄年久,根深繁盛,吸收的营养物质丰富,茶叶持嫩度高,茶梗就显得尤为粗长。

如果颜色没有太大差异,肉眼看不出来,可以用手去捏一捏。嫩梗是嫩黄柔软的,用力捏会有果胶粘手,但老梗就显得生硬扎手。

铁观音一类的茶在加工过程中会较多保留梗叶,完成后再把茶梗捡出来。

掌柜以前喝铁观音的时候都只是在茶农家看到带茶梗的,近几年出现了一些关于茶梗的奇谈怪论之后,去茶叶市场的时候发现竟然不少都带茶梗了。甚至也有普洱商家鼓吹老茶梗。

以前都鄙视茶梗,所以我们才要还茶梗一个清白,如今看来,却是有点矫枉过正了。

茶梗是个好东西,甚至以前小的时候都喜欢嚼茶梗,对它是有亲切感的,然而也请不要把它神乎其神了。

喝茶的意义是什么?


就普通意义上的茶叶来说(不包括药茶、花草茶等),我们喝的是山茶科下属植物的叶子,由于这些叶子中含有大量的呈味以及芳香物质,通过加工以及冲泡的过程释放出来,我们就能从茶汤中品尝和闻到茶叶的味道了。

味道、韵味、感觉(口感、体感、气感)等等都会成为我们喝茶的诉求。

对于茶品的保健功效,不排除为了这个目的开启喝茶之路,但显然这不会成为一个可持续的饮茶动力——如此与喝药何异?若真为此那么现在茶叶中一些有效成分的提取物,如茶多酚等已然实现商品化,嗑之即可。

以我们进食为例,既有满足人体对于营养物质需求的基础功用,又有满足人类对于美食欲望的进阶作用。前者是基础性不可移除的,后者是非必须同时却同样具有普适性的,具体事例俯仰皆是。而饮茶对于人类而言并非刚需,故此喝茶与我们对于任何美好事物的追求类似,馒头也能提供热量,为什么要有满汉全席?手机也能看电影,为什么要去电影院?10块钱的耳机和10000的耳机同样都能发出声音,后者意义何在?

对于茶品之于人体健康的影响,与其追求它的保健意义,莫如多关注茶品对于人体健康的伤害——什么样的茶对于人体健康具有普适性的伤害(农残、除草剂、不当制程、仓储、冲泡),什么样的茶品不宜哪种体质的人群饮用等等。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614028.html

上一篇:何谓“台湾高山茶”?

下一篇:茶,居然能"对付"那么多疾病,你知道哪些?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