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重庆最早的茶馆在南岸黄桷垭

2022-01-31

涂山窑茶盏

重庆最早的茶馆和黑釉盖碗茶盏诞生在南岸黄桷垭,应是不争的事实。有史料为证,唐代兴起的茶文化一直影响到了宋代,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南岸涂山窑的黑釉盖碗茶盏和重庆最早的茶馆应运而生。

水陆两路销售涂山窑瓷

南岸的涂山宋代窑,虽然史书上没有记载,然而考古专家和瓷器专家进行考证后,得出了该窑的建窑和衰亡时间,是在宋代中晚期到元代初期,存在时间达200年左右。主窑址位于南山与涂山峡谷地带,长达数公里的范围内,沿途分布着涂山湖、酱园、王庄、航灯厂、中药所、锯木湾、小湾、庙子岗、桃子林、老房子、杨家官山、慈母山等16处瓷窑遗址。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在宋代,南岸涂山人发现了这片土地林木茂密,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有制作窑瓷的元素,于是创建了涂山窑和涂山窑瓷,包括黑釉盖碗茶盏。这些窑瓷工艺精湛,产品丰富,在重庆陶瓷史上实属罕见。据资料显示,重庆涂山窑是我国宋代民窑之一,是当时四川黑瓷窑系的代表性瓷窑,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涂山窑开建之后,一大批能工巧匠云集,迅速将涂山窑瓷的质量提升起来,生产出了黑釉盖碗茶盏,并组织人马,分兵两路,把它运送出去进行贸易。一路从龙门浩和海棠晓月码头装船出发,顺江而下,运往涪陵、丰都、忠县、万州、奉节、巫山及至湖北等长江中下游,甚至漂洋过海到了国外。一路是用马匹驮着涂山窑瓷,沿黄桷古道,经南温泉,过綦江,直达云贵。

最早茶馆名叫云南会所

宋人对饮茶的喜好,远远超过了今天的人们。饮茶时,最喜用黑釉瓷盖碗茶盏。而涂山宋代瓷窑烧制的黑釉瓷盖碗茶盏独具特色,比一般黑釉瓷纯净,色泽光润,绚丽多姿。那黑釉瓷盖碗茶盏为何独得宋人的厚爱呢?因为当时北宋皇帝徽宗最喜斗茶,各地追风仿效。所谓斗茶,就是茶叶冲泡过程中取各地不同品种的茶叶,以相同冲泡方式,茶叶经沸水冲泡,在杯子里会腾起厚厚一层白色泡沫,观察泡沫与水色的相互变化来断定茶叶质量的优劣。斗茶中,为了方便、准确进行观察,黑釉盖碗茶盏深受人们喜爱。涂山窑瓷中的黑釉盖碗茶盏,也是如此,茶客常用这种茶盏,后来人们把它称为“盖碗茶”。

另外,我在查阅有关历史资料时发现,黄桷垭新力村小湾,宋代时曾开有云南会所(茶馆),供云贵来的商人聚会、喝茶、聊天、谈生意。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天天茶客盈门,络绎不绝,高峰时,应接不暇。在这个会所的影响下,一时间,人们饮茶成风,茶文化十分兴盛,茶具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涂山窑瓷中的黑釉瓷盖碗茶盏,更是走俏,极大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大发展。有资料显示,这个云南会所就是重庆最早的茶馆。

时光飞逝,今天距宋代已有八九百年历史,我在想今天的茶客在选择茶具时,仍喜欢盖碗,是否与宋徽宗推崇的茶具和茶文化有关呢?自从涂山窑瓷出土以来,对于它的种种猜测,一时间众说纷纷。其它姑且不论,我只想在这篇短文里,说明涂山窑瓷的产生,不但为中国的窑瓷业发展做出了贡献,一样对中国的茶具文化和茶文化的影响,立下了功劳。

小编推荐

为何自己泡的茶没有在茶馆里的好喝?


总觉得在家喝茶与在茶馆里喝滋味不同,探究原因,我以前总归结为家中和茶馆环境、氛围不同,因而导致心情不同,从而影响口腔里、舌尖上的滋味,其实这最大的原因很可能是沏茶时不同的茶水比例所致。

泡茶有很多讲究,不同的地方泡茶的方法虽有不同,但基本要求是一样的。为了使茶叶的色、香、味充分地冲泡出来,使茶叶的营养成分尽量地被饮茶者利用,其中应注意茶、水的比例。

一般来说,茶、水的比例随茶叶的种类及嗜茶者情况等有所不同。嫩茶、高档茶用量可少一点,粗茶应多放一点,乌龙茶、普洱茶等的用量也应多一点。对嗜茶者,一般红、绿茶的茶、水比例为1:50至1:80,即茶叶若放3克,沸水应冲150至240毫升;对于一般饮茶的人,茶与水的比例可为1:80至1:100。喝乌龙茶者,茶叶用量应增加,茶与水的比例以1:30为宜。家庭中常用的白瓷杯,每杯可投茶叶3克冲开水250毫升;一般的玻璃杯,每杯可投放茶2克,冲开水150毫升。

另外,泡茶水温与茶汤品质有直接关系。如绿茶用太高温的水冲泡,茶汤有如婴儿般活的感觉会降低,白毫乌龙如用太高温的水冲泡茶汤有如女性般娇艳、阴柔的感觉会消失;铁观音、水仙如用太低温的水冲泡,香气不扬,阳刚的风格也表现不出来。正确的状态是,绿茶适宜烹80摄氏度~85摄氏度水冲泡;黄茶适宜烹80摄氏度~85摄氏度水冲泡;白茶适宜烹85摄氏度~90摄氏度水冲泡;青茶适宜烹90摄氏度~95摄氏度水冲泡;红茶适宜烹95摄氏度以上的水冲泡,黑茶(普洱茶)适宜烹100摄氏度水冲泡。

重庆名茶都有哪些?重庆茶叶介绍


重庆是我国著名的茶乡,受地理环境以及气候因素的影响,在重庆这片土地上出现了不少高品质的好茶。那么,重庆特有的名茶主要有哪些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重庆名茶介绍

一、南川金佛玉翠茶

南川金佛玉翠茶主要指南川区内生产的“金佛玉翠”牌茶叶,为优质名优绿茶。“金佛玉翠”已获得过国际、国内、省市等各个级别的20多个奖项。

金佛玉翠茶品质特征为外形条索紧细匀直,色泽翠绿,峰毫显露,汤色黄绿明亮,香气鲜嫩持久,滋味鲜醇回甘,叶底黄绿嫩匀。“金佛玉翠”选用福鼎大白茶、巴渝特早等茶树品种为原料,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鲜叶。

二、龙珠翠玉茶

龙珠翠玉茶是开州龙珠茶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名优绿茶。

开州的龙珠茶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唐朝、清朝时就被列为皇廷贡品茶,如今产品远销十多个国家。

龙珠翠玉茶的产地位于重庆市开州敦好镇龙珠村龙珠寺大巴山一带,海拔800左右,土壤肥沃、环境优美、山清水秀、云雾缠绕,属天然的野生态环境。龙珠翠玉茶,形美、色绿、香浓、味醇,味绝佳、无杂卉。

三、云岭永川秀芽

云岭永川秀芽是由重庆云岭茶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出品的名优绿茶。

永川秀芽是针形名茶,属于绿茶类。产于重庆市永川区,主要包括永川区云雾山、阴山、巴岳山、箕山、黄瓜山五大山脉的茶区。

永川秀芽由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1959年研制生产,1964年经国内著名茶学专家陈椽教授正式命名为永川秀芽。其加工工艺于2004年获国家发明专利。

四、四面绿针茶

四面绿针茶是重庆市旺发茶叶有限公司产自蔡家镇猫儿山的优质绿茶。

“四面绿针”产自江津海拔800米的猫山茶园,硒元素含量丰富。产品采用独芽或者一芽一叶初展为原料,传统手工工艺制作,外形紧卷多毫,嫩绿色润,汤色清,滋味鲜,馥郁回甘。

重庆市旺发茶叶有限公司始创于1994年,是一家集良种茶苗繁育、茶园基地建设和茶叶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民营企业,是重庆市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

五、太白银针茶

太白银针茶产于长江三峡一带,早春三月采摘高山幼嫩茶芽,采用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精制而成。

太白银针茶的特性是润绿显毫,条索紧秀,匀直若针,香高清纯,汤绿明净,味鲜醇爽,叶绿鲜亮,嫩匀成朵,乃名优绿茶之珍品。“太白银针”产品连续荣获“中绿杯”、“三峡杯”等全国及重庆市的名优茶评比大奖10余次;2008、2010年荣获“重庆十大名茶”提名奖。

太白银针茶的生产制造商为重庆市新天地高新农业开发公司。该公司自有高标准无公害茶叶基地3000亩,辐射带动基地30000多亩,茶树良种率达到70%以上,带动茶农1000余户;现有茶叶初、精制厂两座,总面积3200㎡,名优绿茶清洁化、连续化生产线2条,具有年产优质绿茶250吨、太白银针等高档名茶50吨的能力。

六、鸡鸣贡茶

鸡鸣贡茶是重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名优茶。早在清高宗乾隆十六年,鸡鸣贡茶就是贡茶。

鸡鸣贡茶的产地在城口县大巴山,这里峰峦叠翠,云雾缭绕,植被丰腴,是天然的名茶产地和宜茶种植区域。

鸡鸣贡茶采摘大巴山富硒富锌带万亩高山无污染野生茶树鲜叶为原料,沿袭260多年采制工艺,采摘、制工更加精细。

七、涪陵白茶

涪陵白茶因外形油润金黄,自然呈丫,冲泡后汤色清澈明亮,叶底似兰花盛开,叶色绿白相间(叶脉翠绿,叶片乳白),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

涪陵白茶最大的特点就是鲜度特别好,氨基酸含量特别高。有专家表示,经过检测,涪陵白茶的氨基酸含量是普通名优茶的2到3倍,茶多酚仅为普通绿茶的一半,色香味俱佳,在茶叶界堪称国宝级稀有资源。

八、盛鼎玉露茶

盛鼎玉露茶是由盛尚茶业有限公司生产制造的名优茶叶,茶叶产地位于重庆市万盛区青年镇更古村。

九、西农毛尖茶

西农毛尖产于重庆西南农业大学实验茶场。其形美、色绿、显毫,香气芬芳馥郁,滋味鲜醇爽口。

西农毛尖茶以高山云雾之早春毛尖茶和洁白芬芳的茉莉鲜花为原料,运用现代茶叶加工工艺,精心制作而成。

西农毛尖茶的外形紧细有毫,汤色黄亮清澈,香气鲜灵持久,滋味鲜醇隽永,叶底黄绿柔软。这个茶获得过第十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特等奖、重庆市“三峡杯”名优茶评比金奖等多项荣誉。

十、林海翠茗茶

林海翠茗茶是万盛九锅箐公司生产的茶叶。这里产茶历史悠久,茶叶品种较多,主要有优质名茶"翠屏银峰"、"翠屏竹叶青"、"翠屏铁花"、"翠屏玉叶"、"翠屏碧绿"等10余品种。

林海翠茗茶成茶色泽翠绿光润,汤色碧绿,芽叶嫩绿,内质香气清香浓郁,滋味醇厚鲜爽,全芽整叶,条形紧秀。“林海翠茗”获过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

以上就是在重庆比较知名的茶叶。重庆不仅是一座火锅之城,同时也是一座茶叶之城。在街头巷尾,你都能见到泡茶的茶客。对于重庆人来说,茶叶是他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上内容由小编为您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茶馆文化——茶馆中的语言和习惯


成都茶馆形成的习惯成为地方大众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从茶具使用、喝茶方式、茶馆术语到顾客言行等等,都是茶馆文化之展示。

茶具作为茶馆文化和物质文化的一部分,反应了生态、环境以及物质资源的状况。四川茶馆所用茶具为“三件头”,即茶碗、茶盖、茶船,去茶馆喝茶称之为“喝盖碗茶”。

茶船即茶托,用它端碗以免烫手。茶盖可以使水保持温度,还可以用盖来拨动茶水,使茶香四溢,滚烫的水也凉得快一些,以便着急的客人赶快止渴。

另外,茶客喝茶时从茶碗和茶盖之间的缝隙,可以把茶叶撇开。茶具相对来讲较贵,所以下等茶馆尽量延长其使用期。按照李劼人带有讥讽的描述,茶碗“一百个之中,或许有十个是完整的,其余都是千巴万补的碎磁”。

茶馆里的桌椅也展示了茶馆文化。四川有丰富的竹子资源,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经常被用作建筑材料或起居用品,像筷子、工具手柄、家具等。

在公园和成都郊区,茶馆一般坐落在竹林之中,夏天人们在里面享受着阴凉。茶馆的椅子都有靠背和扶手,坐在上面舒适方便,与矮方木桌非常般配。因为使用经年,被磨得油光铮亮,如古铜一般,自然与人文相得益彰。

茶馆中形成了一些习惯,人们在茶馆里形成因茶聚会的团体,称“茶轮”,一般是二三十个朋友、熟人或同行,定期在一家茶馆碰面,轮流坐庄付茶钱。这些茶馆,特别是城外乡场上的茶馆,在墙上的木板上写着参加者的姓名。

这些小团体建立起紧密的社会网络,可以在经济、社会生活甚至政治活动上相互帮助或支持。他们交换关于生意、政府政策、地方新闻等信息。

在制作黄茶的过程中,形成黄茶特色的关键是闷黄。


黄茶的典型工艺过程是杀青、泛黄和干燥,揉捻不是黄茶的必要工序。例如君山银针和蒙顶黄芽不会揉捏,黄茶在锅里炒的时候会揉捏,没有独立的揉捏过程。

黄茶的生产工艺

1.杀青

黄茶通过灭酶破坏酶的活性、蒸发一部分水分和释放绿草气体,在香味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绿茶杀青的目的与绿茶基本相同,但黄茶的品质需要黄叶和黄汤,所以绿茶杀青的温度和工艺有其特殊的特点。

杀青锅的温度低于绿茶锅的温度,一般为120-150℃。灭酶使用更紧密和更少的摇动,导致高温和潮湿条件,造成叶绿素更多的破坏,多元酸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灭活,多酚化合物在潮湿和潮湿条件下的自动氧化和异构化,淀粉水解成单糖,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所有这些都为黄茶的醇香和黄色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2、闷黄

闷黄是黄茶制作过程的特点,也是形成黄汤的关键工序。从杀青到干燥结束,可以为茶叶黄变创造适宜的湿热工艺条件。然而,作为泡茶过程,一些茶叶杀青后变黄,另一些在火后变黄,还有一些交替翻炒。根据不同的茶叶品质,有不同的方法,但所有的路都通向同一个目的地,以形成良好的黄汤品质特征。

阻断黄是形成黄茶品质的关键过程。根据不同黄茶的顺序,它们分为湿绿茶和干绿茶。

湿坯在脱绿或热捏合后变黄,并且由于叶子的高含水量而快速变化。杀青后,萧山毛尖茶的顶部会在6-8小时后变黄。黄平洋汤杀青后,加热后变黄,快速揉捏,放入竹篮中1-2小时。北港毛尖经过油炸揉捏后,用棉衣覆盖半个小时,俗称“拍汗”,促进发黄。

由于缺乏水分,干燥坯件变黄缓慢,变黄时间较长。例如君山银针先烘烤至60-70%干,然后在初色40-48小时后,在夏季烘烤至80%干,再重新上色24小时,以满足泛黄的要求。黄达茶开始时干燥70%-80%,热时装入一篮开口较大的薄竹条中,放在干燥室中5-7天以促进发黄。霍山的黄芽将被干燥到70%,直到它们积累1-2天才会变黄。

总之,虽然各种黄茶先堆积起来,然后变黄,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时期,这是一个令人窒息的黄色过程,这是黄茶制作方法的特殊性。

3.把…弄干

将黄茶干燥两次。羊毛火在低湿度下烘烤,脚火在高温下烘烤。干燥温度先低后高,这是形成黄茶香气的重要因素。

积累的黄叶在较低温度下烘烤,水分蒸发缓慢,干燥速度慢,多酚类化合物和叶绿素等特殊的缓慢转化在湿热作用下自动氧化,促进黄叶黄汤的进一步形成。

然后在更高的温度下烘烤和油炸,以确定形成的黄茶的质量。同时,在干热的作用下,酯儿茶素裂解成简单的儿茶素和没食子酸,增加了黄茶的醇香和口感。糖转化成焦糖后,氨基酸被加热并转化成挥发性醛,这是黄茶香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低沸点芳香物质在较高温度下挥发,一些香叶醇异构化为清香,高沸点芳香物质由于高温而暴露出来。这些变化构成了黄茶的香气。

黄茶的干燥通常要进行几次,而且温度低于其他茶。然而,最重要的过程是窒息黄色,这是形成黄茶特色的关键!

闷黄技术在制茶中的应用


明代闻龙《茶笺》在记述绿茶制造时说:“炒时,须一人从傍扇之,以祛湿热,否则色黄,香味俱减。扇者色翠,不扇色黄。炒起出挡时,置大瓮盘中,仍须急扇,令热气稍退,……”这是制茶中色泽黄变现象的最早记载。同时,也对黄变的原因,防止黄变的措施,黄变对绿茶质量的影响作了正确的阐述。随着制杀技术的发展,人们进一步发现,在湿热条件下引起的“黄变”,如果掌握适当,也可以用来改善茶叶香味,因而导致了黄茶的发明。黄茶从绿茶演变而来,起源于明末清初。至于唐、宋时的“黄芽”,则是幼嫩芽叶的天然黄色而得名,两者是有区别的。

黄茶闷黄过程中的湿热条件和理化变化,在绿茶制造过程中也有发生,更不必说黑茶了。只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采取种种措施,把黄变的条件和黄变的程度,控制在一定的限度范围内,以保持绿茶“绿色绿汤”的品质特点。与黄茶相同,绿茶制造过程中叶绿素破坏及多酚类化合物氧化也有发生,只是变化程度轻些。

由于制茶科学的发展和对闷黄技术研究的深入,人们已能正确应用闷黄技术来改善茶叶香味,提高茶叶质量。为了改善粗老茶和夏、秋茶的苦涩味,在绿茶制造中,对二青叶进行适当的堆积,以促进滋味醇和。为了改善警制花茶原料―素坯的“茶口”,采用高温蒸气和堆积处理,创造湿热黄变的条件,消除茶坯青气,也有利于花茶的花香和茶味的协调。这些都是制茶中成功地应用闷黄技术的实例。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78613.html

上一篇:养生茶疗:黑茶前景喜人力赞保健功效

下一篇:茶叶养生:三杯茶赶走“节后综合征”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