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茶缘——用心泡茶得真味

2021-12-16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茶缘——用心泡茶得真味”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位和尚来买茶,茶人见和尚面目慈祥,举止端庄,遂与之闲聊。不料两人性情相和,话语投机,竟视如知己和尚出家前为检查官,掌管犯人之生死;茶人做茶前从事餐饮,常造杀业。和尚因出家受戒而吃斋,茶人因品茶渐恶荤腥而好素食。和尚以佛结缘,送茶人以佛经,佛书;茶人以茶结缘,供养和尚以茶叶,茶具。和尚与茶人说佛法,茶人与和尚论茶道。

和尚道:色不异空,空即是色。

茶人道:水不是茶,茶就是水。

和尚道:老实念佛证菩提。M.Cy316.COm

茶人道:用心泡茶得真味。

和尚道:明心见性,度化众生,是佛陀。

茶人道:遇水舍己,济人无数,为茶饮。

和尚道:心就是佛。

茶人道:佛就是水。

两人相视一笑,原来茶汤中有佛法,佛法就在茶水里。茶与佛,其道不同,其理相通也。和尚与茶人和掌道别。

茶人悟而得一联

两头是路,品几杯顿悟茶道。

四大皆空,坐片刻难得壶途。

小编推荐

茶缘


想了解《茶缘》知识吗,丰富的《茶缘》内容等你来看!

你还记得吗?第一次喝茶的情景和感受。你还记得吗?爱上茶的那刻又是怎样的。你还记得吗?茶融入生活后的变化。你记得吗?

人说,因为有缘才会相聚;人说,若有缘会再相见;人说...一个缘字,为我们解释了很多事情,人与人相遇是缘,人与事相遇是缘,人与物相遇是缘...既然都是因为缘,那与茶之间不管好的不好的也都是缘。

说到茶,可能有人喜欢,有人厌恶,有人不爱不厌。喜欢是缘,讨厌是缘,不爱不厌勉强也算缘吧。你可能因为一个造型独特的茶壶而爱上茶,这是缘起;你可能因为茶中有苦涩或者平淡无味,而不喜喝茶,这是缘灭;你可能觉得一般般,不管味道还是茶具,持中间的态度,这是无缘。不管缘起缘灭还是无缘,都是你的茶缘。

而我是喜欢茶的,不单单只是喜欢喝茶,包括茶的周边物品都喜欢。比如说,好看的茶壶,复古的茶杯,文艺范的桌布...犹记得第一次爱上茶时,喝的是淡淡的白茶。朋友特意跑来尝尝的,却不曾想会一发不可收拾。之后不管什么茶,都想要尝试一下。茶背后的故事也喜欢听。甚至看到有味道茶具,就迫不及待的想带回去泡茶。这样一说,才发觉,原来我的茶缘竟已如此深厚了。如今看来,我这茶缘是解不了了。

就如音乐是无国界的,我想茶缘也是无限制的,因为茶从不挑人,只要你要你的茶缘,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茶的魅力,真的要深入了解才能懂。你呢?你的茶缘呢?可否与我说说呢?

关于本文《茶缘》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禅茶,一味如真!


茶和禅的关系从来都是十分密切的。茶最早的时候就是作为一种能帮助人修心静思的饮品出现,以茶助禅,进而有了“禅茶一味”的说法。

禅是东方古老文化理论精髓之一,茶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品茶悟禅自古有之。

茶禅一体,禅似近,味觉,姿色,禅似乎更远,远在茶的似有若无,似无又有。

常言道:凡事自有存在的道理,莫需自惊自扰。一直很喜欢这句话,一则因其朴实无华;二则因其意味深远,且诠释了儒、道、禅的博大精深。根,在地下相交;叶,在蓝天相拥,唯身,矗立浮尘间,历尽风雨,洗尽铅华,方能成材。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或物,或事,或人,各有自己存在的理由。陌上红尘,君行其中,贵在拥有“厚德载物”的担当,“大智若愚”的品性。

人生若得偶闲时,杯盏清茗伴知音。

时想,人生之幸,人生之乐,莫过于:若得闲时,邀聚三两知友,席地对坐,围炉品茶香,畅谈美文,阔论人生,完全沉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自然意境里。素清人生,若拥此雅致与闲逸,美极!足矣!想到此景,此遇,忽然顿悟了那句俗语:“美酒千杯难成知己,清茶一盏亦能醉人”。

“缘聚缘散缘如水,花开花落花如梦”。纷扰人生,如流往事。应多一些简单,少一些复杂,用恬淡雅致的情怀生活,用宽容与理解的心境处世,将人生过的淡味真切。

茶至无味仍余香,人若无妄心自清。

品茶,乃至品人生,要的是平实简约,雅致纯清。游走浮生,凡事要看清,看淡,且行且珍惜。意境如茶,浓时不骄,淡时而有余味,心境如禅,般若清栏,自若自清。禅在茶的余味里得道,茶在禅意里衍生。禅茶一味,亦是人生滋味,淡久生香。

永定茶缘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永定茶缘》,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闲适的周末,拿出竹制的茶盘,竹影婆娑的盖碗茶具,还有一个暗红色的弥勒佛茶宠。茶是福建永定带回来的铁观音,带一股原野的清香。烧水、润杯、置茶、冲泡,茶香在沸水的冲击下,乘着热气散发出来。我先淋给茶宠,笑哈哈的弥勒佛变得鲜红清晰,佛珠变得白润光亮。在茶香中,永定的一日忽然又浮现眼前,仿佛,就在昨日一般。

夏末秋初,天是碧蓝的,青山的远处有几朵棉絮一样的白云。太阳依然的炙热,随着大众我们涌进侨福楼。娇小可爱的女导游一脸笑容地介绍,这是一个归国华侨盖的土楼。楼主的哥哥一共生了6个子女,其中5个儿子和唯一的女儿都读了博士,5个博士儿子又都娶了博士做老婆,一家有11位博士,因此这座土楼又称“博士楼”。走进楼来,天是圆的,这是一个团结的楼,一家人围成了一个坚固的圈。一楼正对大门的一间供奉了佛,四壁贴满了照片,那是博士的照片。为了祈求小孩也能读好书,我也从楼主手里接过一支香,拜了拜,插在香笼里。一转眼,看到旁边还有一个募捐箱,正要从包里拿钱,却被拥挤的人群拥出了房间,便独自沿着走廊参观,一楼大都是商户了,商家还都保留着朴实的本色,二楼楼梯口竖着牌子,游客不能上去。

走了一圈,有点乏,午后的热气也烘得我有些口渴了。这时,一阵茶香飘来,我顺着香气看去,一个端庄朴实的姑娘正在泡茶,她边上一个少年在拣茶叶梗。看到我,她便招呼我来喝茶,我说我不买茶叶的。她笑笑,没关系啊,坐下来喝杯茶歇歇脚好了。看看导游正被我们团里的一部分人拥去中间那房间,而我已经看过了,便顺势坐下来等待。

簸箕里是清香型的铁观音,有青山的翠绿,半球形的颗粒还算紧实,夹有一些褐色的茶梗,眉清目秀的少年正认真地分拣。姑娘微笑着手法娴熟地泡茶,清香瞬即扑鼻而来,汤色清澈明亮。我接过茶,这茶竟如甘露一般清爽滋润,唇齿留香,回味甘甜。我连着喝了几杯,竟然欲罢不能,难道是因我又热又渴的缘故?姑娘始终恬淡地笑着,为我斟了一杯又一杯。她说这是她家里自己种的茶,自己做的铁观音,弟弟正放暑假,也来帮忙拣茶叶。闲聊间,我实在舍不得这么好喝的茶,便顺手将欲募捐的钱买了一包茶,带回去品尝。

我开心地拿起茶,同来的大姐见状也要买,但是包装好的已经没有,要去临时包,她不高兴等,看到导游要到下一个景点去,就拉我去追导游。这是土楼之王--承启楼。“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承启楼规模巨大,造型奇特,古色古香,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这楼可以上去观看全景,可是排队的人实在太多了,因为据说国庆以后就不能登楼了。我们便去下一个四方的土楼参观。这个是导游家所在的土楼,一进去就被请进了她家喝茶。男主人很年轻,很老练地泡茶,出汤很快,汤色清绿明亮,透出兰花香,同去人的品着有滋有味,还摆了POSE拍照,人多杂乱。我自行走出观看这土楼,一楼全是商户,卖什么的都有,除了卖东西的其他都锁着门。这时,我发现了那个茶宠,暗绿的弥勒佛坐像,拳头大小,他笑呵呵地看着我。我询价,老板娘客气请我进来喝茶,浇水给我看茶宠变色。开水浇上去,弥勒佛通身变得碧绿透亮。正是我所喜欢的。朋友说,不开心时就想想弥勒佛,“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能有一个开心弥勒佛相伴,且可以时时相对饮茶,倒真是一件可宽心解郁的雅事。

美中总是不足,这茶宠仅有这一件了,还有点小小的瑕疵,正犹豫不决间,同来的大姐走来,看到也很喜欢,可惜只有这一件,其它她也不满意。其时,导游已经回到承启楼排队了。她很果断地说,不要买了,我们别处看看。我很是舍不得,一步三回头,但大姐不容分说拉走我,“不行待会再回来,这种的东西很多的。”

在排队的间隙,我们又看了几件茶宠,终没有原先那个满意。排了很长时间的队,别的人一路一路挤上去,我们这一队却纹丝不动。大姐同别人挤到那一边,拥上去了,我只乖乖等着,这边群情开始激愤,我在拥挤的人群中脚不沾地地上了木制楼梯。上了来,心吓得还是“突突”跳个不停。真不知道,为了登这个土楼,吓成这样值不值得。我宁愿在一楼找个朴实的姑娘喝喝茶,聊聊天。或者继续寻找中意的茶宠。楼上的房间大都是不开的,木制的门都上了新锁,而陈旧的老锁无声地垂在一边。透过土楼厚实的土窗看外面青翠的山水,沿着木制回廊观圆形的碧蓝的天空,看团团丝丝白絮的云彩。土楼处处透着神秘。

不容我细细探究,导游已经在下面催促要返程了。下到一楼商户区,我还念着方才那茶宠,回去买已是来不及了,而我又不甘心空手而返。正好眼前一家也有很多茶宠。我却找不到那相似的,只有一个暗红色的,一手托着元宝,一手拎着酒葫芦,斜倚在布袋上,笑哈哈地看着我。也会变色。我毫不犹豫地买回来。

念及那个碧绿的茶宠,我有一丝丝的遗憾。但让我欣慰地是,我带回了博士楼里的茶,也带回了土楼之王中的茶宠。现时,这茶正散发出幽幽清香,而茶宠正笑哈哈地看着我,眼神里有无限深意。这虽不是我最中意的那一个,然而他却要长长久久地陪伴我了。正如那年轻时的爱情一般,你虽然喜欢他,可惜你不知道前面有多少更优秀的人在等待着你,于是,你放弃了自己的初恋。等走过山山水水,度过风风雨雨,安定下来的你,在某一个寂寞的午后,忽然发现,你身边的他也许并不如任何一个追求过你的人,更比不上你的初恋情人,然而你却和他幸福地生活着。

我虽然对那绿玉茶宠念念不忘,而我并不忧伤。这陪伴我的茶宠亦有他的优势,在我的茶香中,他总是笑着,笑着,容得下我任何的美丽遐思,也容得下我偶尔的思绪游离。永定啊,只因那个企望不及的茶宠,在我的心里,将长长久久留下了一丝情意。

关于本文《永定茶缘》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茶之三得:趣、神、味


茶之三得:趣、神、味

一曰得趣

饮茶可清心,能给人以满足和享受,增添生活的情趣。

饮茶讲究活火活水,水以泉水为佳,因为泉水经过沙石岩土的过滤,吸收二氧化碳,溶解了钠、钾、钙等60多种元素,使水质洁净甘洌,营养丰富;火以木炭为上,火候以状如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的三沸水为好。

品茶要依靠视觉、触觉、嗅觉和味觉,凭藉自己有素的训练与长时间的体验,通过对茶叶色、香、味、形的鉴赏,才能品尝出茶汤的芳香与滋味。饮茶对人有造境、通理、体性和怡神的作用。亲朋故旧聚首,泡壶好茶,含英咀华、细细啜饮,边谈边饮、谈古道今、越谈越饮、融合轻松、意得情新,别有一番尘心洗尽兴难尽的雅趣,给人以一种不是神仙胜似神仙的感觉!

二曰得神

《神农食经》上记载: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其意思是饮茶能使人精力饱满、兴奋愉悦。

饮茶的妙处在于清虚和睦。它崇尚简质恬淡,不迎合世俗的习气,而在于申明无我的意识,帮助人们洗胸中之积滞、致清和之精气,给人以一个自信而含蓄、祥和而清丽的文化氛围。

三曰得味

饮茶最讲究的就是一个味字。在我国宋代,人们饮茶有一条法则,谓新茶、甘泉、器皿干净为一;天气景色宜人为二;风流儒雅、心性相同者为三。这就是说,努力做到茶要新、香、纯,水要清、洌、甘,茶具要小、雅、古,环境要清、朴、静,才能得其真味,领悟其清高之道。

茶道·茶缘


茶与道更多的是形似,与佛却是神合,因为茶的属性与佛理旨趣是一致的。从味上说,茶味清苦,这与佛理视人间为苦海,视涅槃为清寂是一致的,故有“茶佛一味”的说法。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和“十二因缘”,四谛的第一谛就是苦谛。佛教视人生为无边的苦难,典型的有八苦,即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盛苦。一杯苦味的清茶,在佛教徒的眼中似乎浓缩着人生的所有苦,细细品味清茶,就好比细嚼人生的种种苦。所以对佛教徒来说,饮茶有助于静虑人生、坚信佛理、追求解脱。

到了唐代,浙江吴兴(今湖州)一位世称皎然的和尚传承了陈隋智者大师“以茶供佛”、“茶禅一味”之说,他在把佛门茶事推崇到极致的同时,也推动了茶礼的世俗化。

皎然性情随和旷达,结交广泛,常以诗、茶会友当时的许多文人学者,如颜真卿、韦应物、皇甫冉等都过从甚密。作为佛门中人,皎然还大力提倡“以茶代酒”,使茶礼逐渐从佛礼慢慢渗透到了世俗社会的日常礼节中,既赋予了茶文化以新的内涵和生命,又促进了茶文化的传承和普及。

茶灵瑞事件的出现,实际上是山寺僧所擅长的茶道“分茶”艺术:“下汤运匕水脉,别施妙绝,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是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就散灭。”当时的国清寺僧人处谦还把这种“茶百戏”带到杭州表演,众人观后,赞叹不已。唐朝著名诗人苏轼观后谈惊为:“点茶三昧手”和“天台乳花世不见”。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无论做茶也好,品茶也好,茶文化研究与发展多的结果,就在于尽茶之真,发茶之善,明茶之美,达到善化人心,美化环境,净化世界的目的。

与人喝茶须用心


虽然与茶相恋已多年,但与读书一样,我喝茶也是不求甚解。每当我看到茶友们精细地品茶时,我都自愧不如。只是对茶有一种特殊的感觉,因为茶总是能够给我一些感悟。

可能不同的人对茶有不同的感觉,有酸,有甜,有苦,也有涩。不过,我只想谈谈茶带给我的甘甜与温馨。我总是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缘份也需要一个过程,对茶也一样,很多人都不是一眼看上就喜欢上的,都是经过一步步慢慢了解的。

我家的厨房与客厅是一体的,地方不大,但我也给自己留了一块地方专门用来喝茶。不过,如果有几个朋友一块来时,我就会把茶桌移到餐桌的地方,这样喝起来才能更舒适。记得,曾无数次与朋友在我狭小的空间里饮过茶,与他们在一起饮茶,我从来都没有感觉有什么特别的,也从来没有什么特殊的感受。也许这些一起喝过茶的朋友,在以后的时间里都不再联系,但内心里是温馨的。

和我喝过茶的朋友们,大多给我打电话的时候,都会说同样的话,说与你在一起喝茶的感觉真好,有一种很特别的温馨。说实话,他们能给我这样的评价是我没有想到的。只是用心的陪他们喝茶,却会给他们带来如此美好的感觉,我真的感觉到幸福。

后来的日子里,可能我们朋友之间的很多事都忘记了,但唯一没有忘记的是我们在一起喝茶的场景,那段安宁与温馨,是我记忆在我们心头的,而且是想忘记也忘记不了的。从此,我懂得了,不管是谁在一起喝茶,请用你的真心,这样才能让他人感觉到你的温暖。

安溪与台湾的“茶缘”


有中国茶都之美誉的福建安溪是著名的铁观音故乡,它与台湾有着一脉相承的茶缘。几年来,茶缘成为两地乡情联系、经贸往来的纽带。

百万人口的安溪县现有90%以上的人以茶为生或从事与茶相关的行业。它是全国著名的侨乡,也是台胞的主要祖籍地。现有旅外安溪乡亲100多万,分布在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在台安溪籍同胞200多万人,约占台湾人口的十分之一,超过安溪本土人口的一倍多。安溪现有茶园30万亩,年产3万吨,产值3亿多元。目前,台商在安溪投资创办的台资企业有75家,其中,涉及茶叶的企业达29家。

追溯两地的茶缘历史,我们发现,早在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安溪乡民就开始入垦台湾,选择有山有水,地形与安溪相似的地方拓荒种茶。清嘉庆三年(1798年),大量的安溪人移民台湾,带去了茶苗,也带去了安溪的茶俗。清咸丰五年,安溪人林凤池率先把乌龙茶引入台湾,种植在台湾冻顶山,相传这就是台湾冻顶乌龙茶的起源。如今在台湾2000多万人口中,60%以上的台湾同胞有饮茶的习惯,并且以乌龙茶为主。随着茶树和茶叶的传入,制茶技术和一些茶俗也慢慢传入岛内,至今,台湾仍保持着以茶代酒的待客习俗,在大陆流行的茶王赛、茶艺、茶歌茶舞等茶俗也仍在台湾不断地演绎和发展。

在茶叶的制作上,安溪西坪人王义程在台湾对从家乡传到台湾的乌龙茶制作技术进一步加以改进,创制出台湾包种茶,并在台北县茶区大力倡导和传授。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安溪福美村张尔妙、张尔乾兄弟将家乡的铁观音茶苗引入台湾,在木栅区樟湖山种植成功,从此,木栅铁观音声名远扬,逐步发展成为台湾铁观音的主要产区。

关于木栅铁观音的源流,陈文怀先生在《港台茶事》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述:台湾木栅铁观音,系木栅人张尔妙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自祖籍安溪引入的。第一次引种大约在19世纪末,张氏回福建安溪老家探亲,尝到一啜三日夸的铁观音茶,十分赞赏,遂向亲友索求了12株铁观音纯正茶苗,携回台湾的居住地台北木栅,在屋后石崖缝间的土台上种植。第二次引种大约在20世纪初,张尔妙以当时茶师身份受政府委派,到安溪正式购买铁观音茶苗1000株,种植于木栅樟湖山(即今指南山),经张氏多年的推广,逐步发展成木栅铁观音茶区。

海峡两岸同宗本源。台湾茶商联合会会长、海峡两岸茶文化交流会主任委员杨山虎对此是感慨万千,他不停地呼吁:茶应该成为两岸的和平使者。

谈起杨山虎,有一段两岸茗缘。早在1995年,杨山虎先生就第一次踏上祖国大陆的土地,参加了在安溪举办的福建省茶叶机械学术研讨会,此后,他连续3年前来参加研讨会,1998年还以台湾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国际茶文化展。几年的接触,杨先生发现祖国大陆的茶叶技术和茶叶机械水平比台湾有一定差距,便决心到福建投资兴业。他一举在安溪投资开发了5000亩的茶山,种植茶叶、果树等,还于2001年春季举办台湾乌龙茶(安溪)茶王邀请赛,并获得茶王。

难能可贵的是,在大陆举办各类茶王赛、茶文化交流会期间,杨山虎先生积极传播台湾茶文化,并将台湾茶叶推广到大陆,同时也将祖国大陆的茶叶、茶文化推广到台湾,受到了两岸茶叶界人士的推崇。2002年,在北京马连道茶城举行的中国海峡两岸2002茶文化交流会上,他带领200多名台湾的茶商、茶农进京,将台湾的茶文化带进了首都。

茶香袅袅,茶情依依,大陆与台湾茶情一脉相承。大批台湾茶商、茶农的加入,给安溪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理念,为安溪这一传统的产业增加了新的活力,又进一步丰富了悠久的安溪茶文化内涵。

台湾与漳州的茶缘历史


在漳州,谈起台湾茶,似乎熟悉的人并不多。其实,台湾乌龙茶,最初也是来源于福建。台湾从福建引入茶源,至今虽然只有200年的历史,但经过多年改良,台湾包种茶及乌龙茶的产制技术则自成一格,其外形及香气与大陆乌龙茶截然不同。已形成独特的产茶、制茶技术。台湾各茶区亦因其产制环境的特性而发展出各种特色茶,如文山包种茶、南投冻顶乌龙茶、新竹东方美人茶以及各种高山茶等,皆各有其特殊风味。

随着直航、台湾开放陆资入台、大陆扶助台湾农产品登陆等各种利好措施不断,台湾茶也开始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据相关资料显示,近年来,漳州市已成为全国台商投资最典型、相对集中的地区之一。漳州市外商投资创办的茶叶企业中,90%是台商投资。祖籍漳州漳浦的台商李瑞河,1993年越过了台湾海峡到祖籍地投资兴业,如今在全球拥有千余家连锁店;2001年,台湾金壶春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文和相中南靖县书洋镇高溪村,投资800万元注册漳州御品茶叶有限公司,引进了台湾乌龙茶、四季春、金萱等品种;2008年平和籍台胞吴松柏投资1000万美元在漳州平和县大溪镇兴建了生态茶园观光项目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76859.html

上一篇:茶叶鉴别:看汤底、茶底就能大致判断茶叶的产地和年份吗?

下一篇:茶叶鉴别知识:为什么高山云雾茶与平地茶的价格会相差很多?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