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古人品茶重“得趣”、 “得味”、“ 得神”

2020-10-19
几千年的茶发展史,也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茶文化,时代的不同,品茶的方法也各异。品茶是一门艺术,除了品尝的美味以外,通过欣赏茶具设计和茶室装饰,可以从中获得艺术的享受,增加知识。人们通过敬茶仪式,可以培养人的道德修养,增进友谊。

古人饮茶注重六境:择茶、选水、佳人、配具、环境和饮者的修养,其核心都在把握一个"品"字,十分强调饮茶者的意境。故有"三得"之说:得趣、得神、得味。

一曰得趣。饮茶可清心,能给人以满足和享受,增添生活的情趣。饮茶讲究"活火活水",水以泉水为佳,因为泉水经过沙石岩土的过滤,吸收二氧化碳,溶解了钠、钾、钙等60多种元素,使水质洁净甘洌,营养丰富;火以木炭为上,火候以状如"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的三沸水为好。

二曰得神。《神农食经》上记载:"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其意思是饮茶能使人精力饱满、兴奋愉悦。饮茶的妙处在于清虚和睦。它崇尚简质恬淡,不迎合世俗的习气,而在于申明"无我"的意识,帮助人们"洗胸中之积滞、致清和之精气",给人以一个自信而含蓄、祥和而清丽的文化氛围。

三曰得味。饮茶最讲究的就是一个"味"字。在我国宋代,人们饮茶有一条法则,谓"新茶、甘泉、器皿干净为一;天气景色宜人为二;风流儒雅、心性相同者为三。"这就是说,努力做到茶要"新、香、纯",水要"清、洌、甘",茶具要"小、雅、古",环境要"清、朴、静",才能得其真味,领悟其"清高"之道。它还要求随季节时序的更替而选择搭配茶叶和茶具。

古人还十分注重品饮者的修养,正所谓“岂白丁可供,与天语以扩心志之大,符水火以副内炼之灯,保非游心于茶灶,又将有裨于修养之道矣(明·朱权《茶谱》)”。此外,古人饮茶,人数上也大有讲究,以客少为贵,多则喧,喧则雅趣全无,所谓“独啜是神,二人有趣,三人得味”,由此联想到今人,品茶环境是大有改进,但心性和修养已大不如古人了。

小编推荐

袋泡茶,得这么泡


想了解《袋泡茶,得这么泡》知识吗,丰富的《袋泡茶,得这么泡》内容等你来看!

袋泡茶向来是众多上班族的所爱,其方便、快捷的特点,使得人们轻轻松松便可以享受一杯好茶。但是,袋泡茶也讲究冲泡技巧,冲泡不得当,茶也不是那个味儿了。

一、冲泡一次即可。一般茶叶是芽茶或是叶茶,可冲泡四五次或更多,茶汤仍有滋有味,但袋泡茶不同,袋泡茶通常所装的都是碎茶,即在加工制作时已将茶叶揉成了细碎的茶叶末。因茶叶的耐泡程度与茶叶的完整性是有一定联系的,越粗老完整的茶叶,茶汁冲泡出来的速度越慢,而碎茶的有效物质很容易浸出。所以,袋泡茶第一次冲泡后,大部分的营养物质已经析出,再次冲泡也没什么意义了。

二、勿挤压茶包。为充分利用,有些茶友会挤压茶包以使茶汁浓稠,然而,这样反而会使茶汤变得苦涩,滋味变差。

三、勿将茶包长时浸泡。另外,还有一些茶友喜欢将茶包一直留在杯中,直至饮完。其实,在浸泡一两分钟后茶叶中该浸出的营养物质都已经浸出,继续放在茶水里,同样会影响茶汤滋味。

四、先倒水后放茶袋。先在壶中倒入沸腾的开水,等回温到90摄氏度左右,再放茶袋。反之,茶袋会膨胀,茶汤发涩。此外,应将水量控制在200—300毫升。因市面上的袋泡茶通常为2克装,因此这个水量是最合适的。

若是喜欢花样饮茶的茶友,可以在冲泡时加入蜂蜜、牛奶、柠檬或是其它食材,别有一番滋味。

本文《袋泡茶,得这么泡》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茶时人境 以得为贵


所谓“饮茶人境”,即指茶人在品茶时茶侣的多少及茶侣人格所合成的一种人文境界。对此,明代张源在《茶录》中首先提出了“饮茶以客少为贵”的观点。明时的陈继儒则说:“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看来,茶人在饮茶时,人数多寡不为其要,只要能皆有所得,便达到了目的。

独啜得神,这是古今品茶人最认可的体验。一个人独自品茶,实际上是茶人与茶的对话,与茶道的圆融,与大自然的合一,与心灵的共同升华。特别是在书斋青灯之下,夜色落寂之时,素月窥窗之际,手捧一杯绿茶,案展一卷雅书,独啜慢品,冥思净虑,感情最易伴着茶香而飘逸,思绪更易进入静幽的禅境,从而领会出“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杳冥”的体验,即在“啜之淡然,似觉无味”的茶汤中,品出味外之味,情外之情,达到心境的超然愉悦。

对此境,明人罗高君自述曰:“山堂夜坐,汲泉烹茗,至水火相战,俨听松涛,似倾入杯,云光潋滟。此时幽趣,未易与俗人言者。”他得此神情幽趣,可谓其妙不可与人道也。

无独有偶,唐代诗人卢仝,曾“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烹吃”来品味独饮之趣。他独自感受到“一碗喉吻润”,两碗三碗后,便“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喝到五碗七碗后,便“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飘飘欲仙了。他写的《茶歌》,可谓是独品得神的神来之作。

今天的不少大家,都是凭着独品的工夫,让茶香氤氲出神采的飞扬,如作家姚雪垠,他总是端坐在明窗净几前,手抱一壶爽茶,让文思在茶香中流淌出来,他得之神,全化作了《李自成》那部泱泱大作。还有不少作家诗人,他们的大作都是在独品中“啜”出来的,“泡”出来的,可谓“一壶香茶一篇文,茶香浸出神来笔”。看来只有独品幽啜,才能得此“神运”之旨啊!

对饮得趣或曰“二客得胜”,这也是一种极妙的人文环境。品茶,不仅是人与自然的沟通与和谐,亦是和茶人之间沟通相融的方式。品茶亦如饮酒,相约一志趣相投的知己为友,在一幽雅的茶室里,边慢品名茶,边推心置腹地倾述衷肠,抑或品诗论道推弈听曲,抑或谈古论今纵览天下。品得茶香袅袅,谈得灵犀通畅,不知素月东升,但闻晚钟悠悠;不辨竹影横斜,但觉夜露浸窗。这兴致雅情,可谓世间对饮者方能得之。

据传唐玄宗与梅妃斗茶,是君王与爱妃之间的对啜佳话。钱起诗中“柴门兼竹静,山月与僧来。心莹红莲水,言忘绿茗杯。煎峰曙更早,斜汉俗西回”,写的是诗人与山僧对饮的情趣。戴叔伦的“远访山中客,分泉漫煮茶。相携林下坐,共惜鬓边华”,这是诗人与隐者的相邀对饮,以至“候门童子问,游乐到谁家”,乐得身客不知何处了。南宋女词人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常常边品啜香茗,边说诗论文,其胜趣雅致,世间鲜矣。就是今天的文人学士挚友茶侣,也常于对啜之中,妙趣横生雅韵四溢,茶香和着真情而氤氲出浪漫的人生。

三人为众共饮得慧,也有不少飞扬的精神浪花和脍炙人口的佳话。就说三人共饮,这对潮州工夫茶来说,是最相宜的。故潮州谚语曰:“茶三酒四踢跎二。”可见饮工夫茶时,三人是为最胜之数。孔夫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若从交流信息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益智得慧而言,三人以上共饮,实在是一个较好的机缘。

唐大历九年(774年)春,颜真卿与陆羽、皎然、李萼、裴修、房盖等十九位名人聚会于长兴竹山寺,品茶吟诗论书议道,他们乘着茶兴吟下了精彩的佳句,遂成为千古美谈。

白居易也曾在古稀之年,兴邀“洛中九老”,相聚品茗,也在后世的茶人中传为佳话。此外,相传唐代宫廷中的清明茶宴,寺庙中的茶礼、茶仪,宋代的斗茶品水等,都是多人参与,其间的名人侏儒,借着茶兴高谈阔论,飞扬文采,在这样的茶时幸会中,每一位茶人一定是收获多多兴致多多,乐在其中益在其中矣。

当今,三五知己,八九同行,相聚在茶馆茶厅,在浓浓的茶香滋润下,在袅袅乐曲的销魂中,收获的一定是友谊、知识、启迪和睿智,缘此,我们说“众饮得慧”,也是有其道理的。

在我国的茶道中,茶时人境虽有不在多少之说,但务必忌杂。所谓杂,是指相聚的茶侣,品德修养、志趣爱好、文化水平、举止谈吐参差不齐文野不一,从而影响到茶时的气氛和茶人的感情,甚至滋生出不和谐的音符。因此,唐代屠隆在《考槃余事》中写道:“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修德之人……使佳茗而饮非其人,犹汲泉以蒿莱,罪莫大焉。”这段话虽说得有点过分,但也不失为真言善语。

关于茶侣,古人陆树声在《茶察记》中这样写道:“翰卿墨客,缁沅羽士,逸老散人或轩冕之徒,超然世味者。”这些人有修养有学识,识礼义淡名利,是合心相宜的茶侣。这样的茶侣,无论多少,相聚品茶时,都能得其神得其趣得其慧,那是最理想的相伴茶人了。

故此,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中写道:“一个人在这种神清气爽,心气平静,知己满前的境地中,方能领略到茶的滋味。”这便是茶时人境最好诠释了。

茶叶常识:喝茶,得学会这五个步骤才不会被坑


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人对茶叶存在“畏惧”的心态。很多时候,他们会觉得,自己不懂茶,茶叶的水太深了。可其实,品茶也没有太难。今天我们将教大家正确的品茶程序!

一、先看外形

可以说,外形是茶叶的重要标签,许多名优茶,尤其是名优绿茶,都可以通过外形得以识别,例如西湖龙井、碧螺春等。一般来说,外形讲究条索、色泽的统一,以及是否干净,匀整度是否一致。

二、再观汤色

汤色是我们观察茶叶品质的重要途径。品质好的茶,茶汤通常是透亮的、清澈的、油润的;而品质不佳的茶叶,汤色多数是浑浊的、昏暗的、枯涩的。

三、先闻香气

好的香气,例如花香、兰花香、蜜香,往往是优质茶品才具有的特征。而香气平淡或带有异杂味的,往往品质不过硬。日常生活中,怎么判断茶叶的香气呢?那些与自然界接近的,或者使人愉悦的香气,一般都是好的。

四、再品滋味

茶叶的滋味,相对较难判别。茶叶具有的苦涩味具有较强的迷惑性,因为我们的口腔是天然排斥这些让人不舒服的感官的,而所有的茶叶都带有枯涩感。看一款茶品质是否优质,往往需要判断苦涩感与汤感厚度、甜度以及带汤香之间的协调性,协调性越高,则品质越高。

先苦后甜是好茶的表现,就像人生,会苦一阵子,绝不会苦一辈子。品茶时,如果苦涩味久久无法消散,一直留在口腔中,苦涩不化,就是所谓的“盯舌头了“,基本上就不算是好茶了。而苦后回甘,甘苦交叠,好茶也。

五、观察叶底

对于不喝茶的人来说,许多人围着一堆泡过的茶渣看来看去,会觉得很莫名其妙。但对于专业人士来说,叶底可以说是至宝。它包含着一款茶叶的生长环境、制作工艺、品质高低等信息。通常来说,柔软、亮色的茶会比较好。

怎么样?看完是不是发现,喝茶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呢?茶是生活的,被喝掉才能体现它的价值!

茶叶相关知识:想要喝好茶,你得学会鉴别好茶的方法!


品茶和评茶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层次。品茶是一种休闲,喝自己喜欢的茶,享受闲暇时光。而评茶则是更专业的层次,需要去分析茶叶的品质特征,并用专业术语来描述。对于普通茶友来说,也无需要求自己达到评茶的水准,能够通过品茶来对茶叶品质做出基本的判断,也就可以了。

对于普通茶友来说,该如何去判断一款茶好不好呢?这几个点您得注意:

1、外形

从感官上来说,茶叶最起码看起来要好看。如饼面紧实圆整,条索均匀,茶条粗细长短一致,嫩度高、茶毫显露,这些都是给人最直观的印象。而且茶叶要完整,不能有太多碎渣,茶叶太碎泡出来容易浑浊、苦涩。

2、香气

香气的种类也有很多,绿茶的清香,红茶的甜香,普洱茶的陈香等等,各有其特色。好的普洱茶有荷香、兰香、樟香和青香等香气,香气闻起来浓郁、清爽、高扬,冲泡几次后,香味犹存。所以好茶的香气是持久的。

3、汤色

茶的种类较多,各类茶的汤色不尽相同。就拿普洱生茶和熟茶来说,是完全不一样的汤色。但是不管是什么茶,好茶的汤色基本上都要“亮”,好的颜色是靓丽、艳丽的,而不会发黑发暗。好的茶的茶汤还要“透”,茶汤清澈见底,无杂质,而较差的茶汤浑浊不清,沉底的碎末多。

4、滋味

苦涩是茶的真味,茶的苦涩度和投茶量、冲泡时间息息相关。苦涩是茶汤浓度和强度的构成,只要在能接受的范围内,都属于正常

但是好茶回甘比较快而且持久,如果苦涩味久久不能消散,长留在口腔之中,那就是所谓的“盯舌头“,基本上也就可以判定为非好茶。好茶的茶气强劲,且喉韵令人久久不忘。

5、叶底

正所谓“干看外形,湿看叶底”,其实叶底能暴露很多信息。比如茶叶的完整度,嫩度等等都容易在叶底中看出来。将泡过的茶叶倒入杯盖中,将叶底均匀铺开,颜色好、有光泽、柔软有韧性是好茶的共同特征。如果叶底粗老、暗褐、焦黑,或者特别碎(当然普洱熟茶容易碎一点),特别硬,都不会是什么好茶。

所以大家在喝茶的时候可以通过以上几点来判断茶叶的品质。当然我们还得重视有没有异味,普洱茶越陈越香不假,但是上了年头的老茶一定不能受潮或染上异味。另外喝茶应该是一件惬意的事情,保持心态的宁静,不受琐事影响,才能让杯中的茶更有滋味。

本文就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提供的关于《古人品茶重“得趣”、 “得味”、“ 得神”》的精彩内容,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精彩的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网站,每天不定时更新大量精彩内容!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54279.html

上一篇:大麦茶怎么泡才好喝

下一篇:秋天饮乌龙茶 冬天喝红茶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