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宜兴“ 唐人红”

2021-08-28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宜兴“ 唐人红””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宜兴“ 唐人红””相关知识!

宜兴唐人红

甲午惊蛰,来到宜兴。早就知道宜兴是个好地方,宜兴人都不愿意到外面去生活工作。这次我切身感受到了在宜兴生活的安逸,以及这里深厚的文化底蕴带给我的精神享受。

宜兴市区有东氿湖、西氿湖、团氿湖。我住在环湖的酒店里,每天都能感受到怡人的湖光胜景。宜兴地处长江中游弯弯曲曲的大环抱之中,是众水众湖汇流太湖的必经之路。东氿湖直接向东汇入太湖,西北面是众星拱月般的扇形水系分布。宜兴的风水格局是聚水型,得到水龙护佑,南面又有龙背山,西南靠近浙江、安徽的大片平原,钟灵毓秀,现在都建成茶场了。去茶场的路上,我们经过星云法师的佛光祖庭,气势恢宏的大觉寺。这里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尤其出文人和商人。宜兴有教授市的美称,这里也是艺术大家徐悲鸿和吴冠中的故乡,当代还出了丁俊晖等等杰出人才。

在好友佳如的引荐下,我认识了唐人陶艺紫砂的掌门人唐朝霞女士。

唐老师一早送女儿上学,顺便接我去她在丁山的工作室。她的女儿上小学一年级,儿子已经是大学生了,也在学习艺术,学习做紫砂壶,天赐唐老师儿女成好。一路上,她开讲他们荆溪唐门五代制紫砂壶的故事,还兴致勃勃地带我回到她在蜀山老街上的老家,那片出现在吴冠中画里的粉墙黛瓦,青石板路延伸到河边。在她出嫁前做壶、生活的屋里屋外,我感受了她经历的四十年苦乐交融的壶里春秋。沿途经过的地方,那些建筑的历史,在她的口述中,仿如展现出宜兴紫砂壶发展的生动史篇。

宜兴紫砂制壶业始于北宋,兴于明朝中期,起源于宜兴市丁蜀镇上袁村。上袁村从宋代开始就有龙窑,清代存有十座龙窑,到解放初还剩两座龙窑能烧制紫砂。唐氏陶艺开始于清代道光年间,紫砂技艺代代相传,留存许多紫砂名作,驰名中外。

唐朝霞的祖父唐祝和,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创办了紫砂陶业社(宜兴紫砂工艺厂前身)并担任生产技术科长,八十年代初创建宜兴紫砂二厂并担任第一任厂长。祖伯父唐凤芝、唐树林、唐树芝,在民国期间都是制壶名家,有上袁四杰(上袁村现改名为紫砂村)之称。

唐朝霞的伯父唐凤芝,在民国时期是很有名气的紫砂大师,当时的社会名流都以能够拥有唐凤芝的壶为自豪。唐凤芝曾经做了把抗战胜利壶送给蒋介石,现在这把壶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宋美龄也曾收藏唐凤芝的天鸡壶,2010年在太原出现,已经天价。这些传奇,到了文革时期,这些年月,社会对蜀山唐氏制壶人的不公,你懂的

近年,唐朝霞从各大拍卖行,陆续收回七把她祖辈唐凤芝,唐祝和的传世作品,连她儿子也说,这是我们的传家宝,人家出多少钱也不卖。唐朝霞的舅公史新泉,将家传的两座龙窑和史生记紫砂陶器行在解放初公私合营了。她的外婆现在九十多岁,健康快乐,是唐朝霞家的老宝贝。唐朝霞的父亲唐永良兄弟姐妹九人,老大是大学教授,其他八个都在传承壶艺,唐门是紫砂界的大家属,现在从业人数有百余人。

唐朝霞是位勇于创新的巾帼俊才,双目炯炯,思路敏捷,有着秀外慧中的大家风范。她凭着扎实稳健的童子功和坚韧不拔的毅力,还有对大局的把握力,以及对具体事物的操作力,使得唐门紫砂在她手上添枝开花,得到提升。她的作品,到现在已经获得过二十五个全国金奖,四个银奖和四个铜奖。

许多人喜欢紫砂,停留在对器物的迷恋阶段。唐朝霞做了这么多传世作品,她始终恪守祖训:用作品说话。她的壶,气韵丰茂,神形兼备;她注册了唐人陶艺商标,是许四海大师题的字;她还悉心制作唐人红茶叶,阳羡早春贡茶,从制茶到包装,唐朝霞老师亲力亲为,她已经从制壶的创造新形式,扩展为培育唐人红茶叶,发扬禅茶韵味的文化精神。

我曾经和唐老师谈论,关于壶和茶的精神。她说,紫砂的精神是:圆、稳、正、和;禅茶的精神是:清、和、静、寂。我问她:用什么水泡茶好?她说:水用得越好,茶就越好。她还特意提醒我:用她的紫砂壶泡她的唐人红,不需要开壶,因为她的壶紫砂用得好;这个早春红茶比较嫩,冲泡时建议留汤,不宜干壶;她的唐人红在制作发酵时有特殊的工艺,而且用特别的工艺去掉茶叶上的绒毛,所以泡到八、九泡,汤色还是那样的清澈如琥珀,茶汤仍然香醇回甘。我说,喝茶时有好心情,那就是好得不得了。正如一位茶友,品茶后情不自禁赋诗一首以赞。其诗曰:阳羡名流茶舍记,唐人红贡焙茗香。山僧奉客情真切,陆羽尝之回味长。細品纯甘神采奕,悠悠余韵齿留芳。远方朋友如相问,一叶春芽四海扬。

唐老师把她对人生的感悟,她的精神特质,全部融入她的作品,她的一双儿女,她的唐人陶艺紫砂茶壶,她的唐人红阳羡早春红茶。比如她的《母子情深》组壶,就凝聚了她紫砂陶艺的情愫。精品以桃形为壶、杯、托的主体。盖的子以猴年生肖母子猴为载体(母子生肖均属猴)。蕴含着一位慈母对儿子眷眷深情,紫砂情结和母子情深在作品中融为一体,其艺术效果,人性的共鸣着实令人感到无比温馨。到女儿出生时(生肖属猪),她又创作了《珠亊圆满》壶。其情其艺可见一斑。她和其先生,一个专注于创作,一个精心经营,可谓珠联璧合,家庭、事业美美满满。

唐,是中国繁盛的时代。唐人,在世界上就是中国人的称谓。唐装,也是现代中国人的标识。

许慎的说文解字里有云:唐,大美言也。从口庚聲。唐姓,是中国的大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64位。寻根索源,

帝尧,号陶唐氏,应该是以烧陶为业的部落首领。唐的甲骨文和商代青铜器铭文中的字形,好像在陶之上有一个枝条编织的盖子,为了在内煮物时,不会因汤沸而翻滚出外。汤沸时,声响大,所以唐与汤音义相通。唐作为地名和姓氏,仍旧保留了声响大的本义。唐氏族与陶唐氏有关,唐即以陶器煮汤之意,说明这个氏族已经用熟食代替了野蛮的生食,是文明的进步。陶唐氏族是以制烧陶器的职业作为氏族名和族徽的,进而发展深化出陶、唐、汤、荡等相应氏族和新的族徽。唐氏族所在的地就称唐,最终形成唐国和姓氏。

尧舜是帝尧的谥号。帝尧是轩辕的六世孙,他最初被封于陶,后来迁于唐,所以被称为陶唐氏。成为天子后,开始以唐为国号,所以又称唐尧。尧做了100年天子后禅位给舜,尧死后,舜封他的儿子丹朱为唐(今山西省翼城县)侯。到周武王时,唐侯作乱被成王所灭,唐国之地就被改封给成王之弟唐叔虞,原来帝尧的后裔则被迁往杜国,称唐杜氏。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国为氏的,称唐氏。另外唐叔虞的子孙也以国为氏,后来就姓了唐。同时周昭王时,曾封丹朱之后在鲁县为唐侯,被楚灭后,其子孙也姓唐。春秋时,又有一支姬姓唐诸侯国,被楚昭王灭后,其后人也称为唐氏。还有复姓唐山姓、北唐姓改为唐姓。以上这五支唐氏,均源自轩辕氏。

有缘的是,渊远流长,唐姓当今也在制陶业获得了丰厚的成就,是宜兴唐门几代陶人辛苦耕耘的果报。友人曾为唐朝霞的硕果累累紫砂壶题一首藏头诗:

《硕果》

唐院传人灵秀钟,朝勤夕惕岁峥嵘。

霞光渐欲迷人醉,陶技高超生气浓。

艺苑奇葩承古韵,夺标硕果树新风。

天机云锦丰碑立,工力非凡旷世荣。

(赵丹红)

茶文化精选阅读

唐人谈种茶方法


茶叶是多年生长的木本作物。陆羽说,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33】植茶的土壤以酸性土腐植质多,土壤疏松者为优;其次,排水良好的砂壤土以及丘陵地区的红土、黄土都可以种茶。茶树由茶籽播种繁殖,每年农历霜降节前后,采摘已成熟的茶籽,阴干去壳贮藏,以便适时播种。如何下种.他仅简单提示,法如种瓜,三岁可采。没有讲明具体载的栽种方法。

陆羽以后,经过百多年的社会生产实践,经验更为丰富了,韩鄂便比较详尽具体地谈到了茶树的种植方法:

种茶:二月中,于树下或北阴之地开坎,圆三尺,深一尺,熟所著粪,和土,每坑种六七十颗子,盖土厚一寸,强任生草,不得耘。相去二尺种一方,旱即以米泔浇。此物畏日.桑下、竹阴地种之皆可。二年外,方可耘治,以小便、稀粪、蚕沙浇拥之,又不可太多,恐根嫩故也。大概宜山中带坡峻,若于平地,即须畔深开沟垄泄水,水浸根必死。三年后,每科收茶八两.每亩计二百四十科,计收茶一百二十斤。茶未成开。四面不妨种雄麻、黍、傺等。收茶子:熟时,收取子和湿沙土拌,筐笼盛之,穰草盖,不尔,即力冻不生,至二月出种之。【34】

韩鄂所介绍的是穴播种茶法,它谈到了保护种子、选择耕地、施肥、下种、中耕、追肥、收获等几个重要环节。特别着重谈到了种茶适宜的地方。树下或北阴之地、桑下、竹阴地、宜山中带坡峻。若于平地即须于两畔深开沟垄泄水,水浸根必死。这是因为茶树生长需要较高的气温,但又不能长期烈日暴晒,尤其是幼嫩的茶苗,不能经受高温的太阳照射,所以在北阴的地方或者树阴下开穴播种为良。茶树需要充足的水分,但不适宜积水多的土壤,所以低洼平坦排水不畅的平原地区并非茶树的乐园。宜山中带坡峻,这种倾斜缓慢的山地既能排水畅通,又能水土保持和防止强风,以免强风损害嫩芽。因此,我国南方广大丘陵和山坡地是茶树的理想生长环境。宋代赵汝砺的《北苑别录》也说,茶性恶水,宜肥地斜坡阴地走水处。可见唐宋人对茶树的认识也比较一致,直到现代,我国产茶地区的分布情况也还是如此。

韩鄂说,秋收后的茶于要用湿沙土拌,穰草覆盖,至明年二月出种。否则便将经冬冻坏不生。由此可以看出,他所介绍的可能是江淮间即较北地区的情形,如果在长江以南是不需要如此护理而不会冻坏的。湿沙土拌,又覆盖草,既是妥善保藏了种子。而且用筐笼盛之,是避免种子含水多了,容易发霉,三者结合处理,可以保持种子的一定水分和适宜的温度,促进种子发芽,以便到农历仲春月开坎下种。每坑种六七十棵,覆土寸厚,茶籽聚集在一块,在适当气候条件下易于突破土层,较快地出苗。

施肥可以改良土壤,又可供给植物所需养料,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都不能缺肥。茶籽下种时和以粪土,中耕时也要上肥。一般说来,下种前最好用腐熟的堆肥作基肥,中耕时用沤熟的小便、稀粪作追肥,以便促使茶叶迅速生长。但由于茶树苗嫩,一次不能施肥太多,以免肥多伤害嫩苗,因此,在小便中多加些水使之稀释是必要的。

书中还提到茶园内可以间种套种雄麻、黍、穄等作物,既是合理利用土地以增加农业收入,又可以对幼嫩茶苗起着蔽阴和助长的作用。另外,穴播的树苗到一定时期需要间苗和移栽,茶园内还要中耕除草,这里不一一赘述了。

韩鄂同样提到了人工栽植茶树三年后便可采摘。但是,他没有谈如何采摘以及如何加工茶叶。陆羽和唐宋其他人士谈到了不少,本文将在下节讨论它。就种茶方法来说,正如前面注文所已指出的,《四时纂要》所介绍的办法自五代经两宋以至于元是一直沿袭了下来。因此,它在我国植茶历史上有着重大的影响。

注释:

【33】《茶经》卷上《一之源》。

【34】《四时纂要》卷2。泽咸案,《四时纂要》全书四万余字.体例略同汉代的《四民月令》,逐月列举所做的事情,综观全书所载农事。大多偏重于北方有关农业技术的内容,经过查对,也以引自《齐民要术》者为主,但文字常有变动。还有一些是《齐民要术》所没有的。种茶法便是很突出的事例。此书自五代至宋、元,很受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册府元龟》卷553《献替》,《宋史》卷263《窦俨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95天禧四年四月癸卯,《玉海》卷178《食货》.王祯《农书》卷10《茶》。都很强调《四时纂要》的重要性。有的还删节其中部分文字入其书。(《农书》引作《四时类要》.从引文看,实即《四时纂要》)王毓瑚《中国农学书录》(1958年中华书局印本)说,《四时纂要》似南宋末年已然少见,后世流传更少.清马国翰曾有辑本。现在只在《太平御览》中尚得见原书的点滴。这部在国内早佚的农书.日本昭和三十六年(1961年)已据万历十八年(1590年)朝鲜重刻本影印。本文所引该书.即依据影印本。

浅析宜兴茶史茶艺


宜兴,濒临太湖,层峦叠嶂,风光绮丽,更兼有善卷、张公、灵谷三洞之胜,吸引着无数海内外游客。不少慕名而来的旅游者,在饱览了宜兴的湖光山色、洞天奇景之后,都忘不了沏上一杯阳羡茶来品尝一番。泡出来的茶汤清色浓,味香而甜,堪称茶中佳品。

宜兴产茶历史久远,古时就称之为阳羡贡茶、毗陵茶、阳羡紫笋和晋陵紫笋.早在三国孙吴时代,就名弛江南,当时称为国山茶.国山,即今之离墨山。据《宜兴县志》载:离墨山在县西南五十里山顶产佳茗,芳香冠他种.到了唐代,被称为茶圣的陆羽,为了研究茶的种植、采摘、焙制和品茗,曾在阳羡(今宜兴的古称)南山进行了长时间的考察,为撰写茶经一书积累了丰富的原始资料。陆羽在他的《茶经、一之源》中记及: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陆羽在品尝同僧进献的佳苟后,认为阳羡茶确是芳香冠世,推为上品,可供上方.由于陆羽的推荐,阳羡茶因此名扬全国,声噪一时。从此,阳羡茶被选人贡茶之列,故有阳羡贡茶之称。

大致在唐代肃宗年间,常州剌史李栖筠开始,每当茶汛季节,常州、湖州两地太守集会宜兴茶区,并且唐皇特派茶吏、专使、太监到宜兴设立贡茶院、茶舍,专司监制、品尝和鉴定贡茶的任务。采下来的嫩茶,经焙炒好后,立即分批通过驿道,快马日夜兼程送往就京城,赶上朝迁的清蝗宴.当时称此种茶为急程茶,一刻也不能延误。

诚可知,江苏宜兴距京城(今北京)有数千里之遥,不知累坏了多少驿役?累死了多少骏马?正如唐代诗人李郢(茶山焙焙歌)诗曰:

凌烟触露不停采,官家赤印连贴催,驿路鞭声砉流电,半夜驱夫谁复见;十里皇程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

阳羡贡茶,产于宜兴的唐贡山、南岳寺、离墨山、茗岭等地。阳羡茶以汤清、芳香、味醇的特点而誉满全国。明代周高起,在他的《洞山茶系》中赞曰:阳羡茶以淡黄不绿,叶茎淡白而厚,制成梗极少,入汤色柔白如玉露,味甘,芳香藏味中,空深永,啜之愈出,致在有无之外。

至于阳羡茶的始源,据《宜兴县志》载,饮茶的创始人却是一位叫潘三的农民,后来被尊之为宜兴的土地神.宋代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引重修义兴茶舍记:有一位和尚把阳羡山中产的野茶送给当时的常州太守李栖筠,经他请陆羽鉴定后,建议当作佳物进贡给唐代宗皇帝,时间是大历年间(766年左右).仅次于陆羽的第二位茶圣.诗人卢仝,写下了天子爱喝阳羡茶,百昌不敢先开花的咏茶名句,明末清初刘继庄的《广阳杂记》记有天下茶品,阳羡为最.明代袁中郎(宏道)在评茶小品中指出:武夷茶有药味,龙井茶有豆味,而阳羡茶有\\'金不味\\',够得上茶中上品.东邻日本十分慕名阳羡茶。

宜兴茶艺

1、特色:此种泡法是融合各地的方法,研究出的一套合乎逻辑的流畅泡法,讲究水的温度。

2、冲泡步骤:

赏茶:由茶罐直接将茶倒入茶荷(一种盛茶的专用器皿,类似小碟).由专人奉至饮者面前,以供其观看茶形,闻取茶香。

温壶:将热水冲入壶中至半满即可,再将壶内的水倒出到茶池中。

置茶:将茶荷的茶叶拨入壶中。

温润泡:注水入壶到满为至,盖上壶盖后立将水倒入茶公道杯中。(目的是为茶叶吸收水份并可洗去茶的不洁之嫌。)

温杯烫盏:将公道杯中的水再倒入茶盅中,以提高杯的温度,有利于更好的泡制茶叶。

第一泡:将适温的热水冲入壶中,注意时间以所泡茶叶的品质而定。

干壶:执起茶壶,先将壶底部在茶巾上沾一下,拭去壶底的水滴。

倒茶:将茶汤倒入公道杯中。

分茶:将公道杯的茶汤倒入茶杯中,以七分满为宜。

洗壶、去渣:先将壶中的残茶取出,再冲八水将剩余茶渣清出倒入池中。

倒水:将茶池中的水倒掉。清洗一切用具,以备再用。

茶道文化|唐人对“茶道”的理解


茶道文化|唐人对“茶道”的理解

喝茶喝到现代,喝出“热”了。人们发现因对“茶道”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言人人殊,难免“歧路亡羊”。

今人对茶道理解的分歧,追根溯源,源于唐人对“茶道”见解的不同。

“茶道”一词最早见于唐代皎然和封演的文章。

皎然,俗姓谢,字昼,又字清昼。湖州长城县北杨桥人。“茶道”一词初见于他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 皎然的“茶道”是“三饮论”:“一饮涤昏昧”,“再饮清我神”,“三饮便得道”,全诗收煞时画龙点睛:“孰知茶道全尔真,惟有丹丘得如此。”皎然将茶事与“道”连在了一起。他对“茶道”的理解已触及到饮的深层次,即饮茶的义理、灵魂。他是有学问的茶僧,由“禅”入“茶”,引“禅”入“茶”,故能高人一筹,深入到饮茶的精神层面。这是陆羽及同时代的所不可企及的。迄今尚无新的文字资料说明有谁比皎然更早一些使用“茶道”一词。

封演是唐玄宗天宝末年进士,著《封氏闻见记》10卷,内云:“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并煎茶、炙茶之法。造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封演的“茶道”是指“饮茶”,包括茶的制作、烹煮及,未言及茶理。他对茶道的理解是“形而下”,所言“茶道”与“”、“茶技”并无区别。

宋人林洪《山家清供》云:“古人嗜茶者,无如玉川子。”玉川子即中唐诗人卢仝,他继承了皎然的茶道思想,引“道”入“茶”,发展成为“七碗论”。此人会煎茶,会品茗,深悟茶趣。他写了一首《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全诗31句,行文洒脱,一气呵成,算得上古今最好的一首茶诗,诗中说饮茶的效果是:“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虽无“茶道”二字却紧贴“茶道”。

晚唐刘贞亮概括茶有“十德”,内有“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刘贞亮没明确提出“茶道”,而以“茶德”代之,“以茶可行道”仅是其一。他的“茶德”包括茶功、茶礼、茶情、茶理。刘贞亮的“茶德”诠释了“茶道”的思想要素,着眼于“形而上”,不包括“形而下”的“”或“茶技”。

无论皎然、封演,还是刘贞亮,都没说清“茶道”的含义。陆羽虽尊为茶圣,《茶经》7000言中却无“茶道”二字。

唐人对“茶道”并无统一的理解。千余年里为啥无人去界说“茶道”?这一方面由于人做学问多是直觉思维,悟而后得,不习惯于下定义并运用概念术语进行逻辑推理;另一方面,只要挂上“道”,古代的学者们就难免心慌气短、噤若寒蝉,连伟大的老子也说“道可道,非常道”,谁还敢造次!

古人认为,“道”是总规律,是最高的真理,也是最真实的存在。正因为这样,便不可能用任何有限的概念、语言来界定“道”、表达“道”和说明“道”。一落言筌,便成有限,便不是那个无限整体和绝对真理了。不仅不敢去界说大“道”,即就茶中小“道”也不敢去界说,因为“道”无论大小都是“无限整体和绝对真理”的一部分,绝不能落言筌。──当然,“道”不能分大小,一分大小便不是“无限”的“绝对”的了。这种逻辑上的自相矛盾,原本存在,但无人去推敲。

检索今人对“茶道”的不同见解,大体说来也是如此:或者是“”加“道”,或者等于“”,或者等于“茶德”。

宜兴前墅古龙窑


宜兴前墅古龙窑创烧于明代,延烧至今,是宜兴地区目前仍以传统方法烧造陶瓷的唯一一座古龙窑,被称为宜兴最后的活龙窑。据悉,国内目前仅存两座还在烧制陶瓷品的明代古窑,一处是广东佛山石湾的“南风古灶”,另一处就是宜兴丁山的前墅古龙窑,如今该窑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龙窑处于丁山前墅村。该龙窑利用自然山坡建成,远远望去,像一条蜿蜒而上的巨龙。这座古龙窑头北尾南,长约50米,窑身内壁以耐火砖砌成拱形,外壁由石块和太湖边上特有的白土构成,窑身左右设投柴孔42对,该洞是投放燃料和观察火焰温度的窗口。烧成温度在1150摄氏度左右。西侧设装窑用的壶口5个,是窑工进出取放陶制品的通道,窑身上方建有窑棚,花岗石柱,上覆以木质梁架及小板瓦。燃料主要为煤、松、竹枝等。前墅龙窑是烧制紫砂器皿时间最长,历史最为悠久的一个龙窑,现在主要烧制壶、盆、罐、瓮等一些粗陶日用品。龙窑的“龙脊”上堆着厚厚的竹枝,两边堆着碧绿的松枝。千百年来,龙窑烧成完全依靠松枝和竹枝作为燃料,这确保了陶器的品质和个性。这种呈32度斜坡的龙窑,它的烧制原理是可以让火自下而上自然升温的,非常节能。窑尾还在烧着,窑头就可以出窑了,出空的窑位又放入新的泥坯,利用余热进行干燥加热。

前墅龙窑薪火不熄,渐渐引起人们的兴趣,也引起宜兴市文物部门关注。1970年古龙窑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受到各级政府重视。宜兴市文物部门为使这座全国罕见、尚在生产的古龙窑保持它特有的古风古貌,准备拨专款进一步进行修缮。大家正做着种种努力让龙窑的生命继续延长。

宜兴紫砂产业谋嬗变升级


宜兴紫砂产业谋嬗变升级

编者按:随着近年来文化产业的兴盛,原先一些小众领域的文化艺术品也日益受到市场追捧,宜兴紫砂壶就是典型之一。“世间茶具称为首”的紫砂茶壶由于其突出的发源地文化特征,不仅是宜兴名片,也成为当地老百姓的生计所依。名家大师的作品价值近年更是成倍增长,一把壶动辄百万元,引起众多投资收藏人士的关注。

但是,整个宜兴的紫砂生产经营市场却呈现出小而散的特点,带来诸多监管问题,也制约了整个紫砂产业价值的进一步发挥。为摸清产业实际情况,证券时报记者实地走访了举世闻名的“陶都”——宜兴丁蜀,了解到在规范和促进紫砂产业的健康发展方面,宜兴当地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紫砂企业曾有过诸多探索。

“青烟白菜炒米饭,氐壶天水菊花茶”,这是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曾写下的著名诗句,“氐壶”说的便是提梁紫砂壶。与7300年的宜兴陶瓷史相比,宜兴紫砂的历史并不太长,从文字记载看,始于北宋,真正存世的紫砂传世器始于明中晚期。

紫砂为茶而生,因茶而起。宜兴很早就是重要茶叶产区,宜兴茶叶唐代就成为贡茶。明代起,人们喝茶方式逐渐改变,开始沸水冲泡茶叶、芽茶,茶壶应运而生。在众多材质的茶壶中,人们又发现用紫砂茶壶泡茶最佳,因此宜兴紫砂茶具倍受推崇。由于茶文化的浸淫,作为陶瓷重要产区的宜兴,派生出紫砂陶茶壶也就不足为怪了。

整合缺乏内生动力

早在明清时期,艺人们制壶便能“取用配合,各有心法,秘不相授,种种变异,妙出心裁。”如今宜兴丁蜀镇手工艺者众多,几乎家家制坯,户户捶泥,门派林立,行业高度分散。市场整合难度较大,但探索之路却未因此止步。

宜兴市文广新局产业科科长张和平向记者表示:“紫砂产业是富民工程,由于小、散、多,艺人们的生产、销售规模难以统计,监管有一定难度。”

据介绍,宜兴目前拥有19位国家级大师、50位省级大师、200位高级工艺师、800位工艺美术师、近1000位助理工艺师、3000位工艺技术人员,以及5000多位小有名气的艺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经济体,也是宣传弘扬紫砂文化的平台。

而紫砂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力支出在整个紫砂生产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大,增值税法定扣除金额在产品生产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小。这就导致紫砂企业增值税中,一般纳税人税负重于小规模纳税人。

张和平介绍,2009年市地税局出台的税收标准延用至今,从普通工艺员到国家级大师,按职称划分为7个等级,每年纳税从1600元到33600元不等。同时,按照现行标准,生产企业年销售额超过50万元、流通企业年销售额超过80万元必须认定为一般纳税人。这使得紫砂界一大批知名艺人不敢兴办企业,进而选择小作坊、工作室形式从业,以临商户形式纳税。因为他们一把壶的价格往往就超过了上述标准,客观上导致企业“做不大”、“做不强”。

在走访中,有部分业内人士认为可以走标准化行业整合之路,以满足日用消费品需求。但由于标准化制壶使得艺术价值降低,部分艺术家们对此并不以为然。

江苏省陶瓷协会副会长、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介绍:“作为民间传统工艺,紫砂行业是充分展现个性化的市场。脱离工艺和文化,紫砂泥料是一文不值的。”史俊棠认为,作为受大众喜爱的、具有高附加值的小众文化产业,艺术创作应与经营销售分离,小众文化产业,更应创新销售和经营模式,以激发大众的认可和爱好,扩大需求、增加购买。

上游紫砂矿的“禁采令”

宜兴市政府对于紫砂壶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视,一方面积极主动地对外宣传宜兴紫砂壶的品牌。宜兴市政府在2006年就把“宜兴紫砂工艺”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大地提高了品牌知名度,同时积极筹办陶瓷文化艺术节,“陶都风”艺术展已连续五年分别在北京、上海、深圳、无锡和台北等地成功举办。另一方面,宜兴市政府对宜兴紫砂这个独特文化的载体也有规模扩大与产业整合突破的渴求。

产业整合首先要从上游紫砂矿做起。宜兴市政府曾于2005年下达紫砂矿“禁采令”,封矿消息一出,市场众说纷纭,有关紫砂矿料所剩无几之言甚嚣尘上,同时直接引发人们对于紫砂制品的真假质疑。

记者带着同样的疑问走访小手工艺者们的工作室,发现许多制壶艺人库存了大量紫砂。据了解,宜兴世代做壶的人家里,囤积有小山堆一样大量紫砂原矿石或泥料的不在少数。一位年近30岁的工艺师表示,家中的泥料至少够用到60岁。而另一位紫砂制品商家告诉记者,自己家中亲戚当年不惜借高利贷,囤料近5000吨。

宜兴有丰富的紫砂矿藏。在丁蜀镇黄龙山一带的岩石之中,有天然化学成分较合理的紫砂泥,质地细腻,可塑性强,渗透性好,品质极优。这些紫砂泥都可以单独或者相互拼制调砂后做壶。所以,紫砂矿料暂无枯竭之虞。然而,业内人士介绍,紫砂泥矿产毕竟属不可再生资源,紫砂矿藏开采一度出现乱象,无序的矿山开采、乱采滥挖行为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资源,而且破坏了生态环境。与此同时,紫砂制作工艺也因大批粗制滥造的制品出现在市场上,严重影响了产业健康发展。

为了科学规划、合理开采,2003年元旦开始,宜兴市境内的矿山开采权一律以招标、拍卖挂牌、协议出让的形式有偿出让。2004年,为进一步整顿规范紫砂资源开发管理秩序,宜兴市政府实施了《关于加强宜兴紫砂保护和发展议案》。紧接着,在2005年4月中旬下达了紫砂矿“禁采令”,确定丁蜀镇黄龙山为紫砂陶土资源保护区,暂时冻结紫砂泥开采。与此同时,宜兴市成立了有国土资源、公安、城管和安监等部门人员参加的联合执法巡查队,使不法分子不敢再明目张胆地乱采滥挖。直到2010年,由地方政府主导对蕴藏大量优质紫砂矿藏的黄龙山矿脉进行修复性开采。

史俊棠说,保护紫砂矿,保证原料的合理供应量,能促使市场对原料的有效合理定价。高端矿料价高,自然只有技艺精湛的高级工艺师们采购,减少了浪费和无度使用,从源头上整合资源。

据悉,未来宜兴市政府也有意借力资本保护利用紫砂矿这一独特资源,当地少数具备经济实力的企业也正与政府洽谈合作开发之道。

“经纪人”制度有待建立

随着紫砂壶艺术价值的不断凸显,名人名壶的价格一路飞涨,巨大的利润空间使得市场上仿制、代工、贴牌等乱象也随之出现。用业内人士的话说,“利益已经把紫砂市场的水搅浑了”。而这些问题的存在,正是限制紫砂壶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为了使这个行业更为健康、更为规范地成长,宜兴紫砂一直在进行产业整合的探索。“十一五”期间,在政府引导下,中国陶都陶瓷城在宜兴丁蜀镇顺利落成。陶瓷城以陶文化为特色,不仅有容纳数千家店铺的紫砂商业街,还引进全国各地的瓷器精品,成为中国最大的陶瓷文化商旅城。据了解,陶瓷城对于当地紫砂产业的聚合已经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不少商户也表示,确实感受到了规模效应对于销售的帮助。

但在谈起陶瓷城的现状时,宜兴市政府文化局官员却仍有遗憾:“陶瓷城虽然将商户都聚集在了一起,但每家各自为营、不易管理的问题仍难以解决。”

对此,史俊棠向记者谈了有关行业整合的思考。对于紫砂产业的整合,需要建立品牌经销的商业渠道,类似于人们熟知的经纪公司和“经纪人”模式。一方面,由专门的企业来为这些紫砂大师、工艺师进行销售和运作,让制壶者可以更加专心、专注于艺术创作;另一方面,好的作品也需要通过商业运作,才能更好地体现出价值。

“艺术创造应该与经营分离,这属于高级的社会分工。”史俊棠如是说。而形成品牌效应的“经纪人”企业,可以同时起到“把关人”的作用,促进整个紫砂行业健康化发展。

目前,当地上市公司中超电缆已开始进行这方面尝试。董事长杨飞是资本市场上为数不多的“70后”老总,当年他变卖家产创立中超电缆,仅用3年时间就将年销售额做到10亿元,投产5年即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而上市后3年,公司销售额已逾50亿元。杨飞是宜兴本地人,因酷爱紫砂,多年来专注于紫砂壶的收藏,在业内圈里小有名气。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中超电缆正从四个方面推动紫砂产业发展。首先,打造高端品牌,中超2012年恢复了有上百年历史的紫砂老字号“利永”,成立中超利永紫砂陶瓷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亿元。其次,中超利永成立第三方紫砂鉴定机构与工艺师资质评定机构,聘请国内文物鉴定专家、陶瓷研究专家、紫砂资深国家级大家及业内行业专家,成为紫砂界的鉴定权威。同时,建立国内顶级的紫砂设计中心、创作中心,让公司的设计创作水平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第三,深挖文化价值。中超利永将对紫砂文化进一步推广,包括创办《紫砂汇》杂志赢得行业话语权;在丁山建立生产与展示中心,将生产与旅游观光有机结合起来。第四,创新商业运作模式。建立具有电子商务(B2C)功能的企业品牌门户网站,并与其他主流电商平台实现对接;建立全球紫砂连锁俱乐部,使紫砂会所成为一个展示、交流与交付的平台,首批选址拟定为国内一线城市;与业内资深工艺师签约合作,全权负责这些紫砂精英的作品推广、销售,打造小众艺术的大众化交流与推广平台,掌控行业至高点。

记者了解到,作为紫砂矿唯一的出产地,宜兴下游生产企业众多,目前共有各类陶瓷企业700余家,年产值超110亿元,其中紫砂壶产值30亿元,未来产值还能成倍翻番。但总体而言,目前单个企业规模仍然有限,需要具备一定资源整合能力的企业发挥更大作用。

宜兴红茶 养在深闺人未识


这年头是事都讲究知名度,有没有名气很重要。现成例子是紫砂壶,一提到,立刻想起它的出产地。我惦记的是宜兴红茶,怎么都忘不了第一次喝时的惊喜。是个老茶客推荐的,喝了以后,满嘴生香,久久不能忘怀。我对喝什么茶,一向没什么讲究,只要是好茶,都爱喝,都能喝。喝好茶就像上馆子,图的是嘴上快活,犯不着死盯上一家饭店不放。一年四季气候不同,环境各异,用心去品,是好茶都能喝出味道来。

知道宜兴出红茶的人不多,知道宜兴红茶是好茶的人更不多。说到喝茶,时髦话题是这茶多少钱一斤,昂贵成了衡量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最新,最嫩,更要包装好看。一个朋友告诉我,如今的茶农都知道往茶树上喷药,这药作用神奇,能让茶树立刻长出新芽,结果吃新茶犹如喝春药,得了病,都不知道怎么回事。人往高处走,话往大处说,宜兴红茶价格便宜,便宜了反而无人问津。

听说最初喝红茶的都是些窑工。所谓窑工,就是烧紫砂壶的人,由此可见红茶本来已有民间基础。老茶客让我好好琢磨琢磨,仔细想想紫砂壶与红茶的关系。绿叶衬红花,骏马配好鞍,凡事都要考虑一个合适。紫砂壶泡龙井碧螺春,那是暴殄天物,是老牛吃嫩草。紫砂壶天生是为红茶准备的,要用紫砂壶,就得喝红茶。要想品味好红茶,必须是紫砂壶。

这就好比生了周瑜,就应该再有个诸葛亮,否则拔剑四顾无对手,只能孤独求败了。上个世纪的80年代,紫砂壶非常风光。台湾商人一窝蜂涌向宜兴,一时间,好多人暴富,有把好手艺的趁机赚钱,闷声大发财。紫砂壶和红茶,按说应该共生共灭,共同繁荣和发展,事实却是,紫砂壶成了白天鹅,红茶仍然还是丑小鸭。紫砂壶孤军深入,名声越来越响,价格越来越高。高不一定是好事,爬得高,摔得也重。谁都知道,现在的紫砂壶市场已经惨不忍睹。

一把紫砂壶可以卖出天价,卖了也就卖了。人们大约不会想到忽视宜兴红茶的恶果,唇亡而齿寒。紫砂壶在台湾能够风光,显然与乌龙茶的冲泡方法有关。我不明白宜兴人为什么不隆重推出自己的红茶?江南人爱喝绿茶,这不错,爱喝并不意味着只喝。茶有许多种喝法,非明前雨前不喝,一味追求尝鲜是时尚,用紫砂壶泡红茶,同样可以赏心悦目。价廉而物美,又有古风,何乐不为。

忍不住要为宜兴红茶吆喝一声。“养在深闺人未识”,不是好事。酒香也怕巷子深,西施不是进了吴宫才成为美女的,要是不被夫差宠幸,她到死也只能是个默默无闻的浣纱女。

宜兴式紫砂壶泡茶的妙处


想了解《宜兴式紫砂壶泡茶的妙处》知识吗,丰富的《宜兴式紫砂壶泡茶的妙处》内容等你来看!

关于紫砂壶泡茶的妙处,说法千篇一律,我认为有的原因很牵强,其实只要抓住紫砂壶独有的特性就最有说服力了,宜兴泡法是融合各地的方法,研究出的一套合乎逻辑的流畅泡法,讲究水的温度。

一、特色:

此种泡法是融合各地的方法,研究出的一套合乎逻辑的流畅泡法,讲究水的温度。

二、冲泡步骤:

赏茶:由茶罐直接将茶倒入茶荷(一种盛茶的专用器皿,类似小碟)。由专人奉至饮者面前,以供其观看茶形,闻取茶香.

温壶:将热水冲入壶中至半满即可,再将壶内的水倒出到茶池中。

置茶:将茶荷的茶叶拨入壶中。

温润泡:注水入壶到满为至,盖上壶盖后立将水倒入茶公道杯中。(目的是为茶叶吸收水份并可洗去茶的不洁之嫌。)

温杯烫盏:将公道杯中的水再倒入茶盅中,以提高杯的温度,有利于更好的泡制茶叶。

第一泡:将适温的热水冲入壶中,注意时间以所泡茶叶的品质而定。

干壶:执起茶壶,先将壶底部在茶巾上沾一下,拭去壶底的水滴。

倒茶:将茶汤倒入公道杯中。

分茶:将公道杯的茶汤倒入茶杯中,以七分满为宜。

洗壶,去渣:先将壶中的残茶取出,再冲八水将剩余茶渣清出倒入池中。

倒水:将茶池中的水倒掉。清洗一切用具,以备再用。

本文《宜兴式紫砂壶泡茶的妙处》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为何偏偏宜兴盛产紫砂陶器


紫砂陶是中国陶瓷中的一朵奇葩,是陶都宜兴(古称阳羡)特有的陶器品种,其材质独一无二。紫砂陶的出现,是其特殊材质使然,也是社会多样化的必然选择。而作为紫砂陶最重要的门类——紫砂壶的出现,其发展则是历代文士们参与的结果。历代文人赏玩紫砂,并参与造型、装饰,集文学、绘画、书法、金石等传统艺术于茶壶一体,从而使茶壶充满了文化气息,成为陶器中一个特殊的“文人化”门类。

■本版整理:收藏周刊记者韩帮文

爱茶爱壶之人更青睐精良单纯紫砂泥

紫砂陶是不挂釉的紫红色陶器。其原料是单矿原成泥,不需要加配其他黏性或脊性原料就能单独成陶。紫砂泥制成器物,烧成之后,表面光滑平整之中含有小颗粒状的变化,表现出一种砂质效果,断面就更为明显,故称之为“紫砂”。

清代有人这样称颂紫砂陶:“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这种神奇的、能与黄金珠宝比价的物质,是上天赋予宜兴鼎蜀镇一带独特的矿产蕴藏。

紫砂原矿泥含铁量较高,由于地质的原因,每处泥矿含铁量、化学成分等各有差异,其外观呈多种色彩。传统所称紫砂泥共有三种基泥:紫泥、红泥和本土绿泥,每种基泥中也有色彩差异,一如典籍所描述:“果备五色,灿若披锦。”因此,文人在典籍中称紫砂矿泥为“五色土”。紫砂矿泥出品不易,它是深埋在黄石山下下面的岩矿,明代的《阳羡茗壶系》就说:“皆深入数十丈乃得”,现今采矿深已有二三千米。开采出来的矿土质如烂石,经风吹雨淋、磨碾粉碎、不断锤炼后,才能成为制作紫砂器皿的原料——熟泥。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运用,泥色变化的科技含量在不断提高,紫砂泥料的色彩变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丰富,但爱茶爱壶的人们还是青睐原矿资源中品质精良的单纯紫砂泥。

泥料烧制讲究温度差10℃就太老或太嫩

一件紫砂工艺品的成功,要经过十道甚至几十道成型工序。要完成这些工序,一是有赖于艺人们的制作技艺,二是需要繁多的制作工具。现在,紫砂手工成型工艺已形成了一整套自成体系的工具,大小有几百种,质地有铜、铁、木、竹、牛角、皮革、塑料等各种材料。

自明代正德年以来,紫砂陶的制作手段日趋完备。除了纯手工之外,还增加了石膏模挡坯、注浆法及辘轳车拉坯等加工方法。无论是全手工成型,还是借助于其他方法,其工艺的关键都在泥坯表面的精加工,即用拍子、明针、刀具等专用工具,对已经加上颈、脚、嘴、把手的壶身整体、壶盖或其他产品的表面,进行精细的括平修整。

紫砂陶器烧成所用窑炉的发展过程中,有龙窑、倒焰窑、隧道窑、推板窑和现今普遍采用的梭式窑和电窑。紫砂泥的烧成温度一般在1100℃至1180℃,采用氧化气氛或中性气氛烧成。每种泥料都有一定的烧成温度,若与自身最佳温度有高低10℃之差,就会出现太老、太嫩的缺陷。

紫砂陶造型丰富,产品多样,可大致归纳为茶壶和茶具、花盆、花瓶、文房雅玩、雕塑人物和物象塑品、餐饮器皿、现代紫砂陶艺七大类。其中,紫砂壶是紫砂陶中的大类产品。从某种角度而言,紫砂陶就是紫砂壶,紫砂壶也代表着紫砂陶。

紫砂壶款识讲究布局得当呼应与和谐

紫砂陶性质质朴文静,素面素心,浮艳基本与它无缘,但也有一定的装饰风格。装饰手法除了壶身造型之外,还有镶嵌装饰(包括镶嵌金、银、玉),包银、包锡装饰,满釉装饰,粉彩装饰,绞泥装饰、泥绘、印板装饰,和最为普遍使用的、专设生产工种的陶刻装饰等。

在紫砂陶上刻有作者的名款、印章,这个特色是中国其他陶瓷少有的,是对自己作品的一种尊重和承认。从这个角度而言,紫砂陶是最具个人风格的陶艺作品。

紫砂陶制作始终采取个人制作、集中烧成的方法。人们最早是为了在窑中烧成后的器物中区别各自的作品而在壶底铭印,后来演变成人们鉴赏紫砂壶的特殊款识。这种款识是人们确认作者的根据,一件紫砂壶作品也因此成为作者艺术修养和人格魅力的直接体现。

好的紫砂壶的款识是十分讲究的,如同书画作品的题款、钤印,讲究布局得当、呼应、和谐一样,反映出作者的艺术素养和壶外功夫。

紫砂陶印款的钤盖,与书画作品的用章一样,有以下几点要求:印章大小要相宜,钤印位置要适当,风格要协调,钤印轻重要适宜,运用闲章。闲章是作者心志的寄寓,书画作品中常用,而在紫砂陶上并不广泛,加之空间有限,更要注重谋篇布局以及钤盖主体对象。如“才胆力识”之类闲章,盖在纤巧的小件上,就有负荷过重的不当之嫌。

书画名家与紫砂

任伯年

清末著名画家任伯年不仅自己能制壶,亦曾用紫砂塑其父任湘云的全身像。在吴昌硕的案头上,常放一把提梁紫砂壶。壶壁上所刻的两只龟,即出自任伯年的手笔。

吴昌硕

吴昌硕与当时的壶坛名家黄玉麟合作了《弧棱壶》,壶面刻有吴昌硕手书的铭文。下钤吴昌硕印,壶底有“黄玉麟作”的篆文方印。

于右任

宜兴紫砂工艺厂藏有“汉君壶”一具,邵陆大制壶,于右任书。淡紫泥,制作周正,工整质朴,壶身镌“汉文先生,右任”六字行楷。通高8.1厘米、口径6.6厘米。《宜兴紫砂》一书有收录。

黄宾虹

国画大师黄宾虹为中华民族保留了历史上第一把紫砂壶供春壶(树瘿壶)。1928年,储南强在苏州街上溜达,无意间发现一家杂货摊上有把紫砂壶,发现壶把下的款识赫然是“供春”二字,不动声色地以一元大洋的价格买了下来。

为了考证此壶的来历,储南强找到黄宾虹。黄宾虹对这把壶赞不绝口,说这就是树瘿壶。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人知道了这件国宝,请人找到了黄虹宾,开价八千块大洋要买。为防不测,黄宾虹带着那把供春壶躲进了深山老林。

新中国成立后,黄宾虹把壶捐给国家。现在,这把壶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72958.html

上一篇:与都“叫兽”一同领略与众不同的韩国传统茶

下一篇:苦荞茶的历史故事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