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茶的发现与利用

2021-01-11

茶树为山茶科,茶属,叶用木本植物。茶树原产于云贵高原。云贵高原位于北回归线两侧,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山茶科植物就在这一地区大量集中,追本溯源,茶树的远祖,大都起源于此。直到现在,那里还有许多茶树的野生亲属。云南省励海县的大黑山森林中,有一棵高14.7米、胸围2.9米的野生大茶树,这株大茶树接待了不少中外茶叶工作者和有关专家,见证了茶树的发展。

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早在仰韶文化时代,已有野生茶树。远在人类进入文明初期,我们的祖先在从事最简单的采集、渔猎生产过程中,就已经开始学会辨别一些有用的和有害的动物和植物。唐代陆羽(728~804)在《茶经》中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在神农时代(约在公元前2737年),即已经发现了茶树的鲜叶可以解毒。《神农本草经》曾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解之”,反映的就是古代发现茶治病的起源,这说明我国利用茶叶最少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神农本草经》是西汉时代一些儒生托名神农尝百草的神话,搜集了自古以后劳动人民积累的药物知识,编辑而成的药物学典籍。

自从人类发现茶叶有解毒作用,茶就受到了社会的重视,从野生茶树而发展到人工种植,茶树栽培面积的扩大,促进了茶的迅速传播。

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茶从治病的药物而逐步发展成为日常的饮料,其间经历了很长的时期。茶的功能的演变从最初的祭品、菜食到作为药用。

西汉后期到三国时代,茶发展成为宫廷的高级饮料。如在汉代《赵飞燕别传》中,有一节关于饮茶的记载,汉成帝崩,“后(即帝后)寝惊啼甚久,侍者呼问,方觉,乃言曰:适吾梦中见帝,帝自云中赐吾坐,帝命进茶。左右奏帝,后向日待不谨,不合啜此茶。”这就说明在当时,茶已成为皇室中的一种饮料了。

西晋到隋朝,茶逐渐成为普通饮料。关于饮茶的记载也日益增多。《广陵耆老传》中载有:“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之句,说明茶已逐渐成为普通饮料。晋代诗人张孟阳在成都时所作《登白兔楼》诗中,即描写当时以茶为清凉饮料,有“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之句,赞美茶叶的芳香,可为六清之冠;茶叶的美好声誉,可播及全国。

至唐、宋时代,茶已成为“人家一日不可无”的普遍饮用之品。

饮茶的历史也是很古老。饮茶起源于西南地区。在秦以前,主要是四川一带产茶和饮茶。明代顾炎武的《日知录》写道:“秦人取蜀,始知若饮事。”可见,饮茶风习是从四川传出来的。因为隔着千山万水,“蜀道”险阻,种茶、饮茶局限于四川一带。

直到秦统一了中国,促进了四川和其他地区的经济交流,种茶的饮茶才由四川逐渐向外传播。先流传至长江流域,五世纪,北方饮茶相效成风。六七世纪再传播到西北。随着饮茶习惯的广为传播,茶叶消费量迅速增加,从此,茶叶成为我国各族人民普遍喜爱的一种饮料。

精选阅读

茶叶的深加工与综合利用


近年来,各式各样的茶制品登上了货架,袋泡茶、速溶茶、茶面包、茶月饼、茶瓜子等都已成为消费者的新宠儿。这些茶制品的大量涌现标志着茶产业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即对茶叶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

自20世纪80年代,茶叶的精深加工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茶叶深加工产业也随之崛起。茶叶深加工技术大体上可分为4种类别,它们分别是:机械加工、物理加工、化学和生物化学加工及综合技术加工。

茶叶机械加工。这种加工方法不改变茶叶的基本本质,只改变茶叶的外部形态(如形状、大小等),从而使其产品便于贮藏、冲泡,符合卫生标准,也更为美观。袋泡茶就是茶叶机械加工的典型产品。

茶叶物理加工。通过膜浓缩、真空冷冻干燥、超细粉碎等技术改变茶叶的原始形态,使其成品不再是“叶”形的固体。速溶茶、茶浓缩汁、超微茶粉就是此种加工工艺的典型产品。

茶叶化学和生物化学加工。指采用化学或生物化学的方法将茶鲜叶或成品原料加工形成具有某种特殊功能的产品的加工方法。其特点是从茶原料中分离和纯化某些特效成分加以利用,或是改变茶叶的本质制成新的产品。如茶色素系列、维生素系列、抗腐剂等等。

茶叶综合技术加工。是指综合利用上述的几种技术制成含茶制品的加工方法。目前的技术手段主要有:茶叶药物加工、茶叶食品加工和茶叶发酵工程等。通过茶叶的综合技术加工,可以拓展大批新产业原料,促进并延伸产业的发展。

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是现代茶业区别于传统茶业的关键要素,是现代和传统的分水岭。茶叶深加工产业的兴起,将新的技术和管理思想传播、渗透到传统茶叶加工业,对促进传统茶叶加工业的改造具有重大的意义。

通过茶叶深加工技术可以充分利用茶叶资源。茶叶生产过程中会产生20%左右低档茶和副产品,这部分产品常常因为没有直接的市场出路而被白白浪费,可以通过茶叶的深加工制作茶浓缩汁和茶粉等产品不需要使用数量稀少、价格很高的早芽。

通过茶叶的深加工技术,改变了茶叶的固有形态,创造出更多更新既方便又健康的茶产品,丰富了市场,满足了人们个性化消费的需要。

茶叶深加工技术可以大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茶叶深加工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广泛采用生物技术、膜技术、微胶囊技术、超高压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高新技术,同时引入了新的运行机制和先进的管理理念。

茶叶深加工技术使得茶产业得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以高新技术成果为依托的茶叶深加工产业拓展了茶叶的用途,使茶叶深加工产品成为食品、日用化工和医药工业中的重要原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我国的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均居世界前列,发展茶叶深加工业,可以培育出年产值达几亿元、甚至几十亿元的茶业龙头企业,有利于打造出茶业强势品牌,扩大茶叶的出口。因此走以精深加工为核心技术的产业化之路,是提高我国茶产品附加值、优化茶产品结构、推动茶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茶的利用源起介绍


茶的发现和利用,传说始于神农时代。茶的利用,最初当是作为食物行之于世的。道理很简单,在生存第一、果腹第一的原始社会,茶绝不会首先作为饮料,也不可能首先作为药物使用。神农时代农耕已经萌芽,但采集、渔猎仍然在经济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在当时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情况下,“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是十分自然的事。可以肯定,用植物作为果腹的食物是原始人最初的出发点,在此前提下,采集茶树芽叶烹煮食用便顺理成章。

茶叶在被先民长期食用的过程中,其药用功能逐渐被发现、认识,于是,茶叶又成为人们保健、治病的良药。茶的药用功能已为古今众多的药书和茶书所记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疑为“茶”字)而解之”(《神农本草经》),说的是茶有解毒功效,这种功效已为现代医学所证实。

古人对茶的药效进行总结,再上升为理论,写进医书和药书,这个过程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神农食经》也说到“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正因为茶能治病,所以古人又把茶归入药材一类,如司马相如在《凡将篇》中列举了20多种药材,其中就有“荈诧”,即茶叶。华佗《食论》云:“苦荼久食,益意思。”华佗是东汉名医,而他所证明的茶叶能够提神、益思的功效早在西汉的著述中就已出现。西汉及以后的论著对茶的药理作用记述更多更详,这说明茶作为药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茶在作为饮料前主要是用作药物的。

茶的饮料作用,是在食用和药用的基础上慢慢形成的。中国人什么时候开始将茶作为饮料?吴觉农主编的《茶经述评》作了“茶由药用时期发展为饮用时期,是在战国或秦代以后”的推测,这个推测应当比较可信,但先秦时期的饮茶可能只局限在巴蜀及西南地区。

脱胎于食用和药用的茶的饮用,很长时间里都带有食用和药用的烙印。“煮之百沸”,源于熬药。“采其叶煮”的“茗粥”,显然源于食用。即便唐煎宋点,也是连茶末一道饮下,所以也称“吃茶”。中国又有“药食同源”的说法,但到底是从食用还是药用演变出饮用,已无从探究,抑或兼而有之。

茶叶的综合利用


摘要详细介绍了茶叶中所含营养成分及其对人体的影响,茶饮料和17种茶叶保健食品的制作方法,从茶叶中提取茶多酚、儿茶素和咖啡碱的方法及其这些产品的用途,讨论了对云南经济的意义.

关键词 茶叶;综合利用;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茶饮料;保健食品;抗氧化剂中图分类号 S571.1

茶叶是世界性三大无醇饮料之一,被誉为“21世纪饮料”.茶叶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如茶单宁、茶素、芳香油、蛋白质、维生素、色素、果胶、酶和矿物质等,并对人们产生兴奋、益智、消食、解腻、止渴、利尿、消除疲劳、降血脂、降血压、降胆固醇、减肥、增加抗辐射、抗癌、抗衰老等作用〔1〕,是公认的健康食品之一.据文献报道〔2〕,茶叶中含有20%~35%的儿茶素类、黄酮甙类、花青甙类、酚酸等30多种具有抗氧化性能的酚类物质――茶多酚.以云南大叶茶系为例,一般含茶多酚23.76%〔3〕,咖啡碱2.71%,铅(以Pb计,mg/kg)1.75,砷(以As计,mg/kg)0.07,汞(以Hg计,mg/kg)来检出,茶皂甙:属三萜皂甙类,粗皂甙<0.09%.在云南大叶茶系中,云南普洱大叶茶的茶多酚、儿茶素总量和儿茶素中的(一)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的含量均在云南大叶茶中名列前茅,茶多酚含量高达38.37%〔4〕,每克茶叶中含儿茶素总量达198.64mg,EGCG达112.75mg,咖啡碱也高达3.98%~5.25%,其中茶多酚是一类混合物,占可溶性内含成分总量的65%左右.在茶叶中,茶多酚含量占鲜叶中干重的5%~28%左右(有报道为10%~25%),主要成分是儿茶素、黄酮、花青、酚酸,其中儿茶素的含量占茶多酚总量的60%~80%,鲜叶中干重的12%~34%是儿茶素.茶叶的取料不同,茶多酚含量也不相同,一般嫩叶高于老叶,鲜叶高于成品茶叶,在茶树生长不同时期采摘的茶叶,茶多酚(TPP)含量也不同,同一茶树,但经不同方法制作的茶叶中,其含量也有差异.据测试分析尤以绿茶含茶多酚量最高,约占茶叶干重的15%~25%.

近年来,一方面随着饮料业的发展,天然植物饮料,特别是茶叶天然饮料、茶叶保健食品,越来越受到国际上的重视和人们的广泛欢迎;另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副产品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商品化程度越来越高,深加工越来越发达,每年对食品保鲜剂的需要量很大,茶叶中所含的茶多酚就是优良的天然抗氧化剂,对霉菌生长也具有抑制能力,可从茶叶中大量提取,用来代替目前广泛使用的化学保鲜剂,使用天然保鲜剂来生产对人体安全又符合环境和保健要求的绿色食品,是今后食品工业发展的方向.此外,从茶叶中提取出来的茶多酚、儿茶素和咖啡因等,本身就是药用价值很高的药物,茶多酚、儿茶素可以作抗菌抑菌药物和抗癌降脂药物;咖啡因可用于制安钠咖(苯甲酸钠咖啡因),一种中枢兴奋药,加强大脑皮层兴奋过程,用于神经衰弱和精神抑制状态.咖啡因小剂量能振奋精神、祛除瞌睡疲乏,使动作敏捷,改善思维活动,提高工作效率,医药上可用作心脏和呼吸兴奋剂,在欧美等地区,还大量用作饮料添加剂.咖啡因也是配制复方乙酰水杨酸和氨非咖片等的主要原料.综上所述,茶叶具有很高的营养保健功效和药用价值,开发茶叶系列产品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茶叶食品的特殊风味,在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地区,茶饮料成了走俏的产品,例如,在日本,易拉罐装乌龙茶水的年销量持续保持在3亿罐以上,台湾人也非常嗜好茶饮料.我国有传统的饮茶习惯,也是茶叶生产大国之一,茶叶产品市场广阔,但是开发工作做得远远不够,茶叶深加工产业也有待进一步发展.云南是我国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茶叶品质优良,全省茶园总面积为16.33万h2,产茶6000万kg.每年在生产高档茶的同时副产大量低档茶,余下大量下脚料,其经济价值不高,茶厂对这些茶叶不好处理,成了茶厂生产中的负担.但是,如果将这些茶叶作为生产茶系列产品的原料,则可以使它们得到合理利用和升值.因此,大力开展茶叶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应该增大投入、加快发展,尽快创出名牌产品.

1 茶系列产品的生产1.1 纯茶饮料1.1.1 茶水饮料〔5,1〕茶水饮料在日本、台湾大受欢迎,销量增长迅猛,我国在茶水饮料生产方面才刚刚起步,具有广阔的前景.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茶的加工和饮法也应有所改进,茶水饮料就是为了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其生产过程如:茶叶→粉碎→浸汁→压滤→调味→保鲜→罐装→封口→杀菌→冷却→检验→合格产品合格的茶水饮料要求在感观上:色泽为茶色,香气清新、愉快、无异味,滋味上口感舒畅、有清爽感.在物化指标上:可溶性固形物≥12%(折兑计),重金属及农药残留量均在标准以下.茶水饮料生产过程中的取汁工艺是生产茶系列产品的基础,如何控制条件来保持茶水特有的清香风味还值得进一步研究.1.1.2 速溶茶〔6〕速溶茶是本世纪40年代研制成功的新型茶品,它是茶叶植物化学和化工设备密切结合的产物.速溶茶是从茶叶中浸提出茶汁经浓缩、干燥而成的一种颗粒状或粉末状晶体.它是一种方便饮料,冲水即溶,不留余渣,具有卫生无污染,运输携带方便的特点.符合现代工业发达国家快节奏生活方式的要求.现在速溶茶的种类不断扩大,产销量日益增加.速溶茶的生产分为七个工序,即取材―处理―抽提―净化―浓缩―干燥

超微茶粉利用的探讨


茶叶是一种令人喜爱的健康饮料,将茶叶作为一种食品资源的利用更是引起人们广泛兴趣,添加茶汁的冰淇淋、面包、蛋糕、月饼已相继开发,为了更为有效地利用茶叶,产生了超微茶粉并开始了在食品加工中的利用研究,然而添加茶粉的食品至今在市场上仍难觅其踪,我们想除了促销宣传因素外,茶粉利用的本身尚有很多问题,本文将试加探讨。

1 超微茶粉的物性

为了适应茶叶加工的需要对传统茶叶的物性如电特性、磁特性、光特性、形状、粒度等有过系统研究,而现在对超微茶粉的物性研究却几乎没有人涉及,这样茶粉在食品中的利用就有很大的盲目性,根本不知道哪些食品宜于添加茶粉,添加茶粉后对相应食品的理化性状、风味特色等有何影响等都无法预期。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超微茶粉的质量指标。超微茶粉据称有200,400,600目等各种粒度,但现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方法来检测它,只能凭加工者肆意宣称。

2 超微茶粉添加于食品

我们根据文献报道的添加茶汁的食品类型对其做茶粉替代茶浸出液的系列试验。

将200目的超微茶粉按1%,2%,3%的比例加入配料中按正常工艺标准制作冰淇淋,结果显示添加1%茶粉的冰淇淋色微绿,但品尝时基本上感觉不到茶味,甜味掩盖了茶叶的微苦涩的特征味感。添加2%—3%茶粉的冰淇淋,茶味明显,口感正常,但颜色过深,不受欢迎,有部分品尝者认为添加3%茶粉的冰淇淋质感变差。

将400目的茶粉按1%~5%的比例添加于面包和蛋糕,添加1%比例口感,色泽正常,茶味不明显,添加2%,色微绿,有茶味。添加比例在3%以上,面包、蛋糕色泽逐渐由绿变黄绿,色泽暗淡,质感较差,加4%~5%比例的茶粉,制出的面包、蛋糕苦味较重,隐约可见茶粉微粒;和面时面粉粘着力显著下降,成品质地甚差,易碎。

添加茶粉于面包、蛋糕,本意是想改善风味和质感,但试验结果显示加茶粉的面包,蛋糕色泽黄中泛绿,原来的那种金黄油亮的质感无法再现,据此我们认为沿用传统工艺加茶粉于面包、蛋糕中是不可行的。为解决这一问题又能充分发挥茶粉的特色,现正在研制一种夹层面包,茶粉只加在中间的夹层中,正反表面仍用单 一面粉。

3 超微茶粉饮料的试制

我们在开发螺旋藻饮料时考虑到螺旋藻藻体直径8—10um,藻丝直径0.2~1um,当茶粉粉碎至200目时,理论上其平均粒径0.127um,考虑对角线因素及倾斜下落的颗粒可以按0.18um~0.2um估计,既然螺旋藻能制成悬浮饮料,茶粉原则上也能制成悬浮饮料。我们花费了很大力气对此进行了尝试,先后用CMC,β—CD、黄原胶、明胶、琼脂、海藻酸钠、蔗糖酯、分子蒸馏单甘酯等进行了试验。考虑到作为饮料的透明、流动性好的要求,首先将悬浊液浓度设计为0.1%~0.5%,结果茶粉加在蔗糖酯、单甘酯的悬浊液中整体呈白色,茶粉掩没在胶体中,完全不透明,因此剔除。黄原胶和明胶0.1%浓度时粘性已经较大,因此设计浓度降至0.02%~0.05%,经试验将茶粉按0.5/100(M/V)的比例搅拌加入黄原胶或明胶中短时间内(约8—10h)可以悬浮,时间稍长茶粉即出现沉降。

以琼酯作试验,0.5%~2.0%的琼酯溶液均可以悬浮茶粉,考虑到饮料的流动性,建议用0.8%~1.0%的浓度,在此浓度下,加柠檬酸、苯甲酸钠、蔗糖等不改变茶粉的悬浮特征。

大于1%浓度的海藻酸钠粘稠度高,不宜。在0.5%海藻酸钠溶液中按 0.5/100(M/V)的比例加入茶粉,24h内悬浮液稳定,至30h开始出现分层,至48h显著分层,上清液体积约占2/3,下层带有茶粉的沉积层体积约占1/3。

据此设计0.3%海藻酸钠+0.5%琼脂,0.5%CMC+0.5%琼脂两种组合,可以在数日内保持茶粉悬浮液的均一性,添加山梨酸钾,苯甲酸钠及柠檬酸等不影响悬浮液的均一性。

试验时先以少量胶体溶液湿润茶粉,以免结块,将润湿的茶粉倒入剩余的液体,搅拌均匀,匀浆,静置,观察悬浮液的稳定性。

根据以上筛选的结果预期可以制成一种茶粉饮料,下一步将对茶粉加入量,其他添加剂的配比及饮料的总体品味进行试验。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67585.html

上一篇:大红袍为其名声所累,真假之辩路遇尴尬

下一篇:冬季上火高发期 嗓子难受 选对润喉茶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