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茶的发现与利用始于神农遇茶

2019-11-28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茶的发现与利用始于神农遇茶”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中也记载了茶的起源:“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即茶)而解之。”远古时代,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人类以采摘野果、捕食野兽为生,误食毒果而生病死亡的情况时有发生。据传说,部落首领神农有个像水晶一样透明的肚子,能够清楚地看到食物在胃肠里的情况,他为解除人们的痛苦,决定把所有的植物都品尝一遍。

有一次,他在品尝的时候中了毒,口干舌麻、全身乏力,便来到山脚下架起铁锅烧开水喝。可是水还没开,他就昏过去了。不知过了多久,神农在一种淡雅的清香中慢慢醒来。他听到水沸的声音,艰难地挺起身,正准备舀水喝,却发现锅里的水已经变成了黄绿色,上面飘着几片绿叶,那沁人的馨香就是从锅里飘来的。

神农舀起汤水喝下去,虽然味道有些苦涩,但顿觉舌根生津,神清气爽,他连喝了几碗,几个小时后,身上的剧毒竟然解了。神农四处寻找,发现叶片是从头上方的一棵植物上飘落下来的,于是采摘了很多绿叶带回去。通过多次煎服,神农发现汤汁有生津、解渴、利尿等很多功效。因为神农第一次品尝茶汤时,看到汁液在肚内到处流动,好像在“查来查去”,把肠胃洗得十分干净,于是将其命名为“茶”。

由此,茶正式登上了人类社会的舞台。

茶文化精选阅读

神农发现茶叶的传说故事


在古时间,神农给人治病,不光必要亲身登山越岭收罗草药,而且还要对这些草药举行熬煎试服,以切身领会、辨别草药的性能。

有一次,神农为了给人治病,到深山野岭去收罗草药。神农采来了一大包草药,把它们按已知的性能分成几堆,随后分别品尝草药。神农尝到了一种有毒的草,顿时感到口干舌麻,头晕眼花,他赶紧找一棵大树背靠着坐下,闭目苏息。

这时,一阵风吹来,树上落下几片绿油油的带着清香的叶子,神农随后拣了两片放在嘴里品味,没想到一股清香油然而生,顿时感觉舌底生津,精力奋发,刚才的不适一扫而空。

神农感到好希奇,于是,再拾起几片叶子细细观察,他发现这种树叶的叶形、叶脉、叶缘均与一样平常的树木差别,便收罗了一些带归去。回家后,神农研究半天,神农中是没有发现什么妙用。

神农预备煎药时,打开锅盖,预备放药时,一阵微风拂来,神农收罗的希奇树叶飘进水中。立即又闻到一股清香从锅中发出,神农好奇地走近细看,只见这几片叶子飘浮水面,水中汤色渐呈黄绿,并有清香随着蒸汽上升而徐徐散发。

神农用碗舀了点汁水喝,只觉昧带苦涩,清香扑鼻,喝后回味香醇甘甜,身材不累了,头脑也更苏醒了。神农大喜,遂定名为“茶”,并取其叶熬煎试服,发现确有解渴生津、提神醒脑、利尿解毒等作用。

今后,茶叶便被发现了!

神农氏尝百草遇茶


神农氏,又称炎帝,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就是为给百姓寻找良药遍尝百草,并教导人们哪些植物可以吃,哪些植物不可以吃。神农氏在尝百草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有毒的植物,《淮南子•修务训》记载:“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所幸的是,神农氏还遇到了一种能够解毒的植物,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所幸的是,神农氏还遇到了一种能够解毒的植物,这种植物就是茶。有关于此,清代学者陈元龙也在《格物镜原》中引述《本草》一书的记载:“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今人服药不饮茶,恐解药也。”

关于茶,神农氏不仅留下了很多文献记载,还残存有很多实物遗迹。湖北省西部的神农架,因神农氏曾在此架木为梯采尝树叶而得名,这是一片广袤的原始森林区,生息着数量众多的珍稀野生动植物,并且盛产药材,其中就包括茶叶。这样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神农氏尝百草,遇毒得茶而解的传说是非常吻合的。此外,在湖南省东南部的炎陵县,还存有神农墓和神农庙,而炎陵古时又属于茶陵县,且茶陵之得名亦与神农氏采茶事迹有关,由此可见茶与神农氏联系之密切。

神农与茶的故事


茶圣陆羽在一千多年前提出,茶之为饮,发于神农氏。

在原始的图腾时代,神农氏是个牛面人身的神话人物。著名的农史学家游修龄教授提出,神农氏和茶叶起源的再思考,他认为,有关神农的早期记载较可信,《庄子盗跖》篇记述:神农之世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耕而食,织而衣,神农氏正处于原始农业母系社会时期,但后来对神农的传说越传越神,神话故事越传越多。神农氏的母亲有一天外出游玩,因感应神龙之气,在河畔生下了他。他一生下来,第三天就会讲话,第五天就能行走,第七天牙齿长全,长大后,神农氏带着他的部落,沿着渭水、黄河向东南发展,期间完成了尝百草、种五谷的伟大实践。据《白虎通德论》记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到了神农时代,人口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这说明神农所处的时代,是中国从原始畜牧业向原始农

业发展的转变关头。那时,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草药和百花开在一起,哪些可以吃,哪些不可以吃,谁也分不清,神农氏就一样一样地尝,一样一样地试种,最后从中筛选出粟、黍、稻、麦、菽五谷;传说中神农氏还发明了陶器、医药和医术。他在尝百草过程中,发现了茶。

神农从现在的视角看,他的创造发明涉及农业、医药等多个领域,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在当时只能是个虚构的人物,是中华民族远古人类的化身:民间衍生的其中还有这样一个故事,神农本身是琉璃玉体水晶心,他能看到自己的心肺肝肾脾五脏。神农尝百草,尝到无毒的草时,通体晶莹透亮;尝到有毒的草时,体内就趵出乌黑的脏水来,毒性越大,肚里的黑水就越多。一天,神农中了七十几种毒,他看到自己体内先是五脏发黑,不久,蔓延全身,头脑发昏。就在他快要倒下的时候,无意中看到一种可爱的灌木,顺手扯了两片嫩叶放到口中,不料一进口,一股清香透彻心肺,他接着又采吃了几片,叶片吞咽到哪里,黑水就消除到哪里,一会儿功夫,神农又通体透明闪亮了。这树叶就是茶叶,后来神农就用它来解毒,这就是多种古书记载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故事。河姆渡的茶文化遗存与神农氏传说有许多近似之处,长期来把神农氏的年代定格在距今五千年左右已引起专家们的质疑。

如果说神农作为中华民族远古人类的化身,活动于中原及长江流域一带,那么,文物考古的科学发现,佐证了神农创造的远古文化,河姆渡遗址有其轨迹:人工栽培的水稻,大量的陶器,精美的骨针,与神农的传说相吻合。由此可推算,神农所处的年代,与河姆渡文化时代相近,距今约六七千年。1974年发现河姆渡遗址,以丰富的文物,说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河姆渡四米深的文化层如同厚厚的史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那么茶文化遗存以什么形式凸现?考古学家发现,在河姆渡人栖身的干栏式建筑居住处,有大量樟科植物叶片堆积,其中有相当多细叶香桂。大批堆积的樟科植物叶片有何用处,当时文物琳琅满目,来不及细究。后来从研究大气候的专家开始,接着经茶文化专家考证,提出樟科植物的叶片就是原始茶的遗存。

樟科植物的叶片是原始茶,以当代茶叶的眼光来衡量,难免令人费解。但从历史的视角看六七千年前的饮茶环境,我们不应以狭隘的定义出发,从概念到概念,要求原始茶和现代茶叶一个样。当时河姆渡先民,对原始茶的认识,还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原始社会人们吃生食,喝生水,居无定处,谈不上功能与当今茶叶相似的原始茶。而到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先民,他们已从渔猎生活转向农耕经济,进入聚众定居的时代,产生了农业原始文明。按照加拿大考古学家海登最早提出的竞争宴享理论,原始茶也应运而生,河姆渡先民认知、开发、利用自然性植物,在实践积累的基础上,进而形成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河姆渡遗址上不仅有稻作文化,而且有原始的茶文化遗存。

原始茶产生的条件则比较统一,即原始茶已从植物生吃到用陶器煮烧、挖井取水,研究河姆渡樟科植物、加工环境,以及湿暖期的气候,生活水平等条件,推测原始茶有充饥、解渴、医病作用,研究人员考证,堆积的樟科植物叶片,还伴有橡子、菱角、薏仁、芡实等有淀粉的果实,也是制作原始茶的辅料。认为原始茶为粥羹状食物。

粥羹状食物在当今餐桌上为人所常见,呈糊状,多水分。有人猜测,茶的古代别名又称苦檟,那樟科植物的叶片滋味良苦,而这苦味正是茶的药理作用所在。茶的防病治病效果,又使茶带上神秘色彩。传说丹丘子服茗后,轻身换骨,成仙得道。《神异记》记述瀑布仙茗为丹丘子所赐。可见陆羽当年记述茶发端于上古炎帝神农是正确的。

茶在古代有多种名称,诸如荼、诧等,对茶的概念,即使在当代还包括真茶和非茶两部分,真茶一般指的绿茶、红茶、乌龙茶等;非茶如莲心茶、桑叶茶、杜仲茶等。还有江浙一带称开水也为茶,茶淘饭即为一例。古代还有茶可疗饥的记载,由此想到,专家们把河姆渡遗址上发现的樟科植物,按古代茶的功能,定名为原始茶是十分恰当又谨慎的。

茶叶初是怎么被发现和利用的


想了解《茶叶初是怎么被发现和利用的》知识吗,丰富的《茶叶初是怎么被发现和利用的》内容等你来看!

“茶”最初是怎么被发现和利用的呢?茶树为山茶科,茶属,叶用木本植物。茶树原产于云贵高原。云贵高原位于北回归线两侧,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山茶科植物就在这一地区大量集中,追本溯源,茶树的远祖,大都起源于此。直到现在,那里还有许多茶树的野生亲属。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早在仰韶文化时代,已有野生茶树。远在人类进入文明初期,我们的祖先在从事最简单的采集、渔猎生产过程中,就已经开始学会辨别一些有用的和有害的动物和植物。唐代陆羽(728~804)在《茶经》中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在神农时代(约在公元前2737年),即已经发现了茶树的鲜叶可以解毒。《神农本草经》曾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解之”,反映的就是古代发现茶治病的起源,这说明我国利用茶叶最少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神农本草经》是西汉时代一些儒生托名神农尝百草的神话,搜集了自古以后劳动人民积累的药物知识,编辑而成的药物学典籍。

自从人类发现茶叶有解毒作用,茶就受到了社会的重视,从野生茶树而发展到人工种植,茶树栽培面积的扩大,促进了茶的迅速传播。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茶从治病的药物而逐步发展成为日常的饮料,其间经历了很长的时期。茶的功能的演变从最初的祭品、菜食到作为药用。

西汉后期到三国时代,茶发展成为宫廷的高级饮料。如在汉代《赵飞燕别传》中,有一节关于饮茶的记载,汉成帝崩,“后(即帝后)寝惊啼甚久,侍者呼问,方觉,乃言曰:适吾梦中见帝,帝自云中赐吾坐,帝命进茶。左右奏帝,后向日待不谨,不合啜此茶。”这就说明在当时,茶已成为皇室中的一种饮料了。

西晋到隋朝,茶逐渐成为普通饮料。关于饮茶的记载也日益增多。《广陵耆老传》中载有:“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之句,说明茶已逐渐成为普通饮料。晋代诗人张孟阳在成都时所作《登白兔楼》诗中,即描写当时以茶为清凉饮料,有“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之句,赞美茶叶的芳香,可为六清之冠;茶叶的美好声誉,可播及全国。

至唐、宋时代,茶已成为“人家一日不可无”的普遍饮用之品。

饮茶的历史也是很古老。饮茶起源于西南地区。在秦以前,主要是四川一带产茶和饮茶。明代顾炎武的《日知录》写道:“秦人取蜀,始知若饮事。”可见,饮茶风习是从四川传出来的。因为隔着千山万水,“蜀道”险阻,种茶、饮茶局限于四川一带。

直到秦统一了中国,促进了四川和其他地区的经济交流,种茶的饮茶才由四川逐渐向外传播。先流传至长江流域,五世纪,北方饮茶相效成风。六七世纪再传播到西北。随着饮茶习惯的广为传播,茶叶消费量迅速增加,从此,茶叶成为我国各族人民普遍喜爱的一种饮料。

本文《茶叶初是怎么被发现和利用的》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传说中炎帝神农氏茶的发现者


陆羽《茶经》里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传说中的炎帝神农氏是茶的发现者,同时他也是传说中的发明药物来治疗疾病的人。

神农氏为了辨别草物的药理作用,曾经亲口品尝百草。有一次他在野外考察休息时,用釜锅煮水,恰巧有几片叶子飘落进来,使锅里的水变成黄绿色。神农氏不以为意,喝了一点其中的汤水,却惊奇地发现,这黄绿色的水味道清香,竟是一味不可多得的药材。随着时间的推移,神农氏总结出了这种植物具有解渴生津、提神醒脑和利尿解毒的作用。

至于“茶”的名字的来源,也和神农氏有关。传说中的神农氏,长着一个玻璃一样的透明的肚子,但凡是吃进肚子里的食物都能够看得清清楚楚,因此能够知道这种食物对于身体的利弊,这也是他多次中毒不死的原因。他喝了黄绿色的水之后,看见这种水在肚子里流淌,所到之处,肠胃被擦洗得干干净净。于是他就把这种植物叫做“擦”,后来就转化为“茶”的发音。

中国古人茶叶利用早可能始于西南巴蜀


茶树的起源西南地区,在东南地区考古出现之前,大家一般认为四川巴蜀地区是中华茶文化的起源地,当然四川人民也给了我们一个惊喜。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巴蜀地区一直跟传统的中原权力中心,从地域上来说是最接近的区域,而且它也是处在茶树原产地的中心。《诗经》就不讲了,从秦汉开始,确切知道《诗经》里面的图中有一些应该就是茶。

最初茶产区的人,有植物资源地区的人,我们可能药用它,用它做药物,或者已经作为一个饮食了。我们可以从现在尚存的吃擂茶的习俗,浙江、湖南的豆子茶等等,这样的一些茶里面可以看到,其实它也是作为食物的一部分的存在。这样一种食物的存在,一开始是在南方的茶产区存在的,它是通过权力的构架,通过权力的网络最后到达了北方。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到“自秦人取蜀而后,始知有茗饮之事。”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先是秦,当然秦比较短,它早早拿下八国之后,始之有茗饮之事。

在所有上述考古文物出现之前,我们一般引用的是文字的材料。文字的材料是王褒的《僮约》,他的朋友去世了,他去看他的亡妻,可能跟她一起喝酒,让仆人吃饭喝酒调笑,让仆人去买酒,仆人就不愿意,他说我们家主人活着的时候就让我干什么的活,不包括给别的男人买酒。王褒特别生气,就说你这个奴才卖不卖?他朋友的亡妻就说“卖呀”,就卖给他。这个有文化的仆人说,你买我做什么事得说下来,我们得有一纸契约,你写下来的我都做,没有写的我都不做。难不倒我,写了一大篇,就是《僮约》,给仆人的契约。里面写了一大堆他要做的事,我看几十个人都干不了的事,其中有两句是牵涉到我们说的这个事,“武阳买荼”,就是到武阳买茶,还有一个“烹荼尽具”。

我们看司马迁的《史记》可以看到,当时的商业非常发达,这些是要到市场上去买的。虽然四川也是茶产地,但是居住在成都的人来说,也是到市场上买的,所以他说武阳买荼,而且不在成都,在成都附近。还有一个“烹荼尽具”。当然他原来用的这个是“尽”字,也有专家把它解释成干净的“净”。就是你要煮茶,而且要清洁茶具。所以在所有的这些考古材料出现之前,我们用的是文字的材料,而且是一篇游戏文字,当然游戏文字更多反映了历史的真实。

传说中的神农与茶


中国是世界茶叶的故乡。唐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相传,我国第一个发现和饮用茶叶的是远古三皇之一的炎帝神农氏。神农教民为耒、耜,以兴农业;尝百草为医药,以治疾病。《神农本草》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二毒,得荼而解之。

神农是怎样发现茶的呢?传说,神农为人民治病,亲尝试探各种草木的功效,在煮水时,偶然有茶叶由枝头飘入锅内,竟发现茶水可用来治病。另有一种传说:神农尝试草木治病的功效,在尝了金绿色的滚山珠后,中毒死在茶树下,幸有茶树上的水滴入神农口中,因而得救。当然,这些仅是传说而已,不过后人仍尊炎帝神农氏为茶王。在长沙马王堆第四号汉墓里,出土一枚石质的荼陵(即今茶陵)官印

茶陵属湖南省,是中国唯一以茶命名的县。其县名的由来与传说神农崩于茶陵有关。宋代罗泌著的《路史》写得很明白:炎帝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陸。1994年5月,国家批准划分茶陵、炎陵二县。

茶之利用与发展


茶在中国很早就被认识和利用。数千年前我国就有了茶树的种植和茶叶的采制。据考证,茶被各阶层广泛普及、品饮大致是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传世以后。唐代《封氏闻见录》中记载:“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伽,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说明茶已被世人接受的一个事实。又有唐诗人杜牧的一句“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扬落花风”,更是生动地描写了老僧煮茶时闲静雅致的情景。所以,宋代有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也就是说,茶发明以后,有一千年以上的时间并不为大众所熟知。随着茶文化逐渐被世人的接受和认同,才逐渐在各阶层中间广泛传播开来。

随着茶叶的传播,目前茶叶的生产和消费几乎遍及全国和世界五大洲的国家和地区。我国是茶叶的故乡,加之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因此茶叶的生产和消费居世界之首。我国地理环境优越,地跨六个气候带,地理区域东起台湾基隆,南沿海南琼崖,西至藏南察隅河谷,北达山东半岛,绝大部分地区均可生产茶叶。全国大致可分为四大茶区,包括江南茶区、江北茶区、华南茶区、西南茶区。全国茶叶产区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尤以浙江和湖南产量最多,其次为四川和安徽。甘肃、西藏和山东是新发展的茶区,年产量还不太多。近年来,我国茶园面积已达1600多万亩,年产茶叶40万吨左右,茶叶出口量达13.5万吨左右。

由于茶叶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广泛欢迎,并成为世界三大饮料(即茶、咖啡、可可)之一,所以世界茶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也很快。目前,世界五大洲中已有50个国家种植茶树,茶区主要集中在亚洲。茶叶产量约占世界茶叶产量的80%以上。今天,茶叶生产和饮用已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人们对茶叶的需求也出现新的要求。茶,这种天然保健饮料必将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青睐。与此同时,由于茶富含大量对人体有益的元素,经常饮用可对人体起到一定的保健和防病作用。茶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侣。

饮茗话宗教

品茗轩

饮茶歌诮雀石使君

(唐)僧皎然

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茶与宗教的关系十分密切,自古就有不解之缘。在宗教道义看来,茶的精神与宗教的教义是相融合、相通的,饮茶者的心灵似乎也完全通透。佛教颂茶为神物,向佛祖献茶,成为寺院食规;道教称茶为“仙草”,把茶看为通向仙界的“天梯”;伊斯兰教认为,茶为正心之物,符合真主旨意,以茶代酒便成为信奉伊斯兰教国家的生活习惯,而如今他们在饮茶时,往往爱加上几片新鲜的薄荷叶和冰糖,这种茶具有清凉滋阴、芳香开窍、提神健脑的功能,尤其是贵客到了,更是要先敬三杯茶,客人必须把茶喝完,算是尊重主人,合乎礼节。而茶与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的天主教关系也较密切,早在1560年葡萄牙神父把天主教传入中国的同时,也将我国茶叶和饮茶知识带回欧洲,说中国“凡上等人家皆献茶敬客,此物味略苦,呈红色,可治病。”外国的一些教士在谈起中国饮茶习俗时都会说:“主客见面,互通寒暄,即敬献一种沸水冲泡之草汁,名为茶,颇为名贵。中国人用这种药草煎汁,用以代酒,可以保健而防病。”在我国民间,自古人们便把茶当做提神醒脑、驱魔祛邪、宁静清雅、淡泊人生的和平饮料,与此同时,还用茶祭天祀祖,告慰神灵,以慰心愿。这也成为茶与宗教结下不解之缘的一个源头。

在中国宗教中,最基本的便是禅、道二教。“自然”理念导致道教淡泊超逸的心志,正与茶的自然属性极其吻合,由此也树立了茶文化虚静恬淡的本性。而儒家讲究“以茶可行道”,所以茶文化注重“以茶可雅志”的人格思想就成为儒家饮茶者自省、审己、清醒看待自我的一个出发点。其实,中国茶文化以其特有的方式真正体现出的是“禅风禅骨”。禅佛在茶的种植、饮茶习俗的推广、饮茶形式传播及美学境界的提升诸方面贡献最为巨大。

“天下名山僧侣多”,“自古高山出好茶”。历史上许多名茶出自禅林寺院,而禅宗之于一系列茶礼、茶宴等茶文化形式的建立,均具有高超的审美趣味,对中国茶文化的持续发展起到了互为促进的作用。可以说,品茗的重要性对于禅佛,早已超过道教。而“吃茶去”这一禅林法语所暗藏的丰富禅机,“茶禅一味”的哲理概括所浓缩的深刻涵意,都成为茶文化发展史上的思想精蕴。

佛教于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间创立于古印度,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的传播与发展,到隋唐时达到鼎盛时期。而茶兴于唐,盛于宋。创立了中国茶道,并且对世界茶道也影响深远的茶圣陆羽,相传曾被智积禅师收养,在竟陵龙盖寺学文识字、习颂佛经,其后又与唐代诗僧皎然和尚结为“生相知,死相随”的忘年之交。在陆羽的《自传》和《茶经》中都有对佛教的颂扬及对僧人嗜茶的记载。可以说,中国茶道从一开始萌芽,就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724048.html

上一篇:客来敬茶是中国的传统

下一篇:茶马古道情“茶马互市”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