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全球气候变暖带来威胁 大气候影响小茶叶

2020-11-09

全球气候变暖是个不争的事实。前不久,出席八国集团首脑会议的各国元首就此焦点议题进行了协商,应对气候变化对于人类生存的严重威胁。农业生产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显然也会给茶叶产销带来一些影响。

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统计,2006年,我国茶叶总产量突破100万吨大关,稳居世界产量第一的位置。虽然我国国内市场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需求的增长还是赶不上茶叶产量的增加,国内茶叶市场总体上趋于饱和。而且在气候变暖的影响下,茶叶产量还会进一步增长,一定程度上会加剧供过于求的趋势。安徽农业大学茶学系的詹教授告诉记者:“随着气候变暖,茶叶种植会在纬度和海拔两个方面发生变化,种植纬度向北移动,如我国的山东省的茶叶种植面积会增加,品质会更好;海拔增高,从低海拔向高海拔扩展,这种趋势会明显扩大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对于气候变暖带来的增产效应,今年,江西省名山县双河乡骑龙村双河乡农办主任、茶业员戴显臣有切身感受。他说:“气候变暖使茶叶提前生长,也让茶产量有所增加。”

据浙江省气象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2007年1月份,浙江省平均气温为6.2℃,比常年偏高0.9℃。而浙江省整个冬季(2006年12月—2007年2月)平均气温为8.3℃,比常年偏高1.8℃。该气象中心分析认为,气候变暖一方面会促进茶生长,增加产量,但另一方面却由于冷暖空气活动频繁,常出现晴冷相间的天气,还会导致越冬虫卵基数偏高,需要加大病虫害监测、防治工作。气候变暖给茶叶生产带来了虫害问题,过去冬天很冷,虫子不易存活。现在气温普遍偏高会给害虫生长带来条件。安吉县农业局茶叶站站长赖继红介绍说,今年安吉的茶叶发生“黑刺粉虱”比较严重,这种虫害一般每年的4月下旬至5月初时才会发生。但由于2006年的暖冬气候,以及越冬虫数较多等原因,才造成今年白茶采摘期间这类虫害大量繁殖。据记者了解,广大茶农目前防治茶叶虫害大都还是要依赖化学农药,使用生物农药、物理方法灭虫值得进一步的推广。特别是当前生产有机茶的呼声一阵高过一阵,如何既防虫治病,又解决农药残留超标的问题变得愈加迫切。

另外,气候变暖使得茶叶的采摘期一年比一年提前,以前清明节前后才能品尝到的新茶现在春节就露脸了。

“物以稀为贵”。过去,头一年的新茶一直要喝到第二年的4月份,尝新的心理驱使人们对新上市的新茶格外趋之若鹜,但变暖的气候催发茶叶大规模集中上市,消费者的新鲜感减少了,加上产量加大,春茶价格上升空间面临压力。

cy316.cOM编辑推荐

茶树气候


在茶树生长发育中所需要的各种适宜的气候条件,包括温度、光照和水分。

一、温度: 包括气温和土温两方面。一般日平均气温连续天数达10℃以上时,茶芽开始萌发。随温度上升,生长加快,最适宜生长的日平均温度为18-30℃。茶树生长的有效积温(>10℃)在3500-4000℃。中国茶区大于10℃的有效积温一般在4000-8000℃。茶树有效积温愈多,生长期愈长。茶树对低温的反应较敏感,茶树忍耐的极端最低温度大致在-6--18℃。二、光: 1、光与茶树生长:茶树种子在暗中萌发生长,一旦贮藏物质消耗殆尽,幼苗便饿死。暗中培养的茶树幼苗,称为黄化幼苗。光对茶树生长有抑制作用,但对细胞的分化是必需的。光对形态建成的直接作用,称为光范型作用。光强度愈高,抑制作用愈大。一般认为,光抑制生长与光对生长素的破坏有关。红光促进叶伸展,抑制茎的过度伸长,使黄化幼苗形态正常;蓝紫光抑制生长,阻止黄化;紫外线对生长的抑制作用更大。高山气温低,日照长度短,霜日多,生长期缩短,所以高山的茶树生长矮小,叶小,茸毛发达,叶绿素含量高,含氮化合物和芳香物质增加。茶树种植过密,群体内部光强度低,骨干枝细、分枝节间长、分枝少,分枝角度小,上部叶层变薄,而中、下部无叶。同一茶丛,上层叶片处于强光下,具有阳叶叶厚、机械组织发达、两层栅栏细胞的特征。下层叶片处于弱光下,具有阴叶叶薄、机械组织不发达,一层栅栏细胞的特征。过度遮荫,生长不良;适度遮荫,有效地满足茶树耐阴的习性,生长良好。叶大、色深、叶绿素含量高、叶绿素b含量相对提高,芽叶持嫩性好,叶含氮化合物增多,茶多酚、纤维素减少,绿茶品质提高。 2、光与茶树休眠:在16°S-19°N地区的茶树,全年进行生长;17°S以南和22°N以北,茶树生长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周期性。即春季休眠芽的萌发,春夏季的旺盛生长,秋季生长缓慢,冬季进入休眠。日照长度愈短,休眠期愈长。在短日照季节用赤霉素处理茶树,便刺激茶树在短日照下生长。可代替长日照的作用。三、水分: 水是茶树的最大组成部分。茶树生长旺盛的芽叶含水率达75-80%,老叶含水率65%左右;枝干含水率约45-50%;主根含水率50%左右;而吸收根含水率高达78%以上。茶树内的水分有自由水和束缚水两种状态。自由水参与代谢活动,代谢旺盛的器官自由水含量高;束缚水不参与代谢活动,一般束缚水含量高,茶树抗性较强、土壤含水量和空气相对湿度。 ①降水量:茶树生长最适宜的年降水量是1500mm左右。在生长期中,月降水量有100mm就能满足茶树生长的需要。中国大部分茶区年降水量在1200-1800mm之间。

②土壤含水量:适于茶树生长的土壤含水量,上限是田间持水量的90%,下限是田间持水量的60%,以田间持水量的75-80%为 最好。土壤水分不足,阻碍细胞伸长,芽梢短,提早出现蛀芽而老化,叶小质硬。茶季结束后,需要保持适宜的土壤水分,以利秋末茶树根系生长、水肥吸收、光合作用正常进行和养分贮藏。冬季茶树休眠,仍需要满足生理需水; ③空气相对湿度:茶树对空气湿度要求较高,茶树生长最适宜的空气相对湿度为80%以上。相对湿度高,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降低茶树蒸腾作用,从而减少水分消耗,起着补偿降水量不足的作用;特别是云雾多,空气相对湿度高,便减少对茶树生长不利的直射光,降低了光强度,改变了光质,增加漫射光比重,茶树新梢中纤维素含量少,芽叶柔嫩,咖啡碱、氨基酸、蛋白质较多,高山云雾茶因而成为优质名茶。中国一些名茶区,如黄山毛峰、庐山云雾、西湖龙井、六安瓜片、君山银针、洞庭碧螺春等。多由于山高云雾萦绕,空气湿度大,或近江河湖泽、水分交融,茶叶品质极佳。阿

茶叶的色香味是否受气候的影响?


世界上产茶、制茶、饮茶最早的国家,国是茶叶的故乡。大量的名优茶在国际市场享有很高的声誉。东自台湾,西至云南,南自海南宝岛,北到山东蓬莱,广大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均有茶树栽培,气候丰富多样。根据茶树生长对气候条件的要求,采取科学栽培管理措施,充分合理地利用各地优越的气候资源,改善茶区的气候生态环境和小气候条件,建立高产优质茶园,茶叶生产上的一个重要课题。

除与品种、土壤、肥料、管理和采制水平有关外,茶叶是一种商品性很强的饮料。香气高醇、味美爽口、外形美观、色泽光润是优质茶必备的条件。茶叶的色、香、味、形。很大水平上受着气候或小气候条件的影响和制约。

高温多雨、日照强烈,纬度较低的南方茶区。利于碳水化合物和多酚类物质的合成,茶叶中水浸出物、多酚类、儿茶素含量多,酶的活性强。这样的鲜叶制成红茶,汤色及叶底红艳绚丽,香高味浓;若制成绿茶,则色泽深暗,汤色及叶底均较黄,香低味苦,品质远不如红茶。纬度较高的南方茶区,气温较低,水湿较宜,鲜叶中叶绿素、蛋白质含量高,多酚类物质较少,酶活性弱。制作绿茶,汤色、叶底绿亮,香高味爽;但不宜用以制成红茶,否则味淡、色暗、香气差。

雨量充分,高山云雾弥漫。空气湿度大,日照时间短,光照较弱且漫射光为辐射的主要成分,昼夜温差大,最宜茶树生长。这样的气候条件下,茶树叶片肥厚,叶质柔软,持嫩性好,内含蛋白质、氨基酸及芳香油等物质较多。制成干茶,色泽特别光润,耐冲泡,汤色明亮,香味醇厚。但做成红茶香气不如绿茶。一般平地茶园,多直射光线,气温较高而湿度较低,茶树叶片易老化,持嫩性差,叶质硬,纤维素含量多,制成干茶一般色枯而不活,品质较差。

气候条件各异,茶树生长的季节不同。茶叶品质也有明显差别。春季温度逐渐上升,气候温暖,日照适度,水湿条件好,鲜叶肉厚,叶质柔软,芽毫肥壮,新梢上下叶形大小相近;蛋白质、氨基酸、果胶质含量高,多酚类少,并含有乙烯醛、戊烯醇等清香物质,且鲜叶可塑性高,粘合力大,利于做形。故春茶一般香气诱人,滋味醇厚、鲜爽,尤以早期春茶更佳。做成红茶,乌亮油润,叶底红匀;做成绿茶,色泽绿润,叶底绿匀,汤色绿亮。

条索紧结,用春茶做成条形茶。有锋苗,老嫩均匀,身骨重实,嫩梗略扁,梗端卷曲,叶脉平滑而不突起。所以,大多数名茶都是用春茶制成。夏茶生长季节温度高,光照强,茶树生长快,纤维素含量高,易老化;叶肉薄而叶质粗硬,叶脉突出芽头小,新梢上下吐形大小与叶质老嫩差别明显。内含较多的多酚类、花青素和儿茶素,蛋白质、氨基酸、果胶质含量少,可塑性差,粘合力低,做形困难。一般夏茶香气较差,用以制作红茶,汤色尚红亮,滋味尚浓厚;但做成绿茶则香淡味苦,色泽青绿带暗。外形上,干茶条索松紧不一,朴片较多,身骨轻飘,梗基圆形,木质化,形状差。秋季天高气爽,日照较强,雨水较少,茶树蒸腾作用强,往往导致体内水分失调,对夹叶增多,正常芽少,叶薄质硬,鲜叶易老化。制成干茶形似夏茶,红茶汤色尚可,绿茶则青绿不匀,汤色浅暗。若秋季雨水调匀,秋茶的品质介于春、夏茶之间。

茶的生长气候条件影响主要成因


为常绿灌木,适应力极强。但欲产量高、品质高,就必须注意其生长、栽培的各项条件。

亚热带及热带地区的气候为宜;年降雨量1500毫米至2500毫米均适合。温度以20~25℃生长最旺,海拔自数十米至2000米,表土深,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或砂质黏土为佳。

茶树的分布,主要受雨量、温度、海拔、风力与日光等自然环境的支配,自北纬40度至南纬30度之间,均可栽培。下述四种条件,为影响其分布的主要成因:

(一)雨量

茶树性喜潮湿,需要多量而均匀的雨水,湿度太低,或雨量少于1500毫米,都不适合茶树生长。依测验分析,成木茶园1年间耗水量集中在春夏季,倘若年降雨量超过3000毫米,而蒸发量不及1/2~1/3,即湿度太大时,茶易发生霉病、茶饼病等病症。换言之,雨量及湿度对茶叶的生长影响很大。世界著名茶区,如印度阿萨密邦年降雨量在1500~3000毫米;大吉岭在2000毫米以上,四季都不太明显;锡兰受东北季风及西南季风之赐,雨量高达6000毫米。

(二)温度

茶树生长最适宜的温度在18~25℃度之间,低于5℃时,茶树停止生长,高于40℃时容易死亡。其适应性视品种而异,一般来说小叶种生命力较大叶种强。

温度较低的茶区,茶产量不及温度较高的区域,但品质却较优。茶区气候差异并不十分显著,平均温度在21℃左右,气温垂直分布差异也不大。如海拔10米的林口及800米的鱼池茶区,温差不足2℃,冬季气温最低多在10℃以上。因此茶叶不但品质佳而且产量丰富。

(三)海拔

海拔高低决定茶叶品质的好坏。高山茶叶品质之所以较平地优良,主要是因为云雾笼罩、湿度足够且气压低、日照长,使得茶庐山云雾芽柔嫩,芬芳物质增多,因此醇化而不苦涩;另外紫外光照射多,对茶叶的水色及出芽影响极大。以武夷山茶而论,同样品种可分成三种等级,山岭的“正岩茶”、半山腰的“半岩茶”、平茶而论,同样品种可分成三种等级,山岭的“正岩茶”、半山腰的“半岩茶”、平地溪谷的“洲茶”,品质迥异,价格悬殊。

温度与海拔成反比,海拔愈高、温度愈低,在适合茶树生长的温度之下,海拔当然愈高愈理想,但这是鱼与熊掌,无法兼得。判定茶叶品质,除海拔外,更要顾及其他因素,如湿度、雨量、土壤及品种适应性,如鱼池茶区,冬暖夏凉,雨量2500毫米,分布均匀,年平均气温15.4℃,生长大叶种阿萨姆或台茶7号、8号,品质产量均佳,生长清心乌龙小叶种却品质产量俱差。

海拔高的地区,影响茶树生长的另一因素为降霜期,降霜在150日以上,则非优良茶,如梨山地区海拔高达2000米,虽已植茶成功,但受此限制,产量不高,不符合经济栽培效益。在非洲,茶园以1000~1500米最佳,锡兰茶园则在1800~2100米,大吉岭高达3600米,因受其他条件影响,产量品质均为上乘。中国的高山茶也非常著名,如六安茶的产地,安徽的霍山茶区,海拔在1500米,湖南的楼峒山,海拔也在1200米以上,所谓高山秀岭之灵气、以茶最能体现。

(四)风与日光

风速每秒达10米以上(约二级风),则非经济植茶区,大叶种茶树,更须选无暴风的山地为宜。台湾省新竹全年暴风日数高达40~50天,台东25~30天,花莲15~25天,所以新竹茶区全部种小叶种,台东、花莲,则在避风区,宜种杂交新品种。

日光的长短强弱直接影响茶叶的品质和产量,在日光充足照射下茶树生长健全,单宁增多,适制红茶;在弱光之下,如适当遮阴,则单宁减少,叶内组织发育被抑制,叶质属软,叶绿素含氮量提高,适制绿茶。对半发酵茶来说,日光尤其重要到可支配茶叶品质,一般以上午10时至下午3时采摘的品质最优,日光温度在31℃时最适制包种,在37.2℃较适制乌龙茶。

茶虽为灌木植物,在理论上适合各种土壤,但人工培植为求产量及品质达到要求标准,必须考虑到最合适的土壤条件。

优良茶区土壤首先需排水良好,表土深厚,在成分方面以含腐殖质及矿物质为佳,在化学反应方面,以pH值pH值为土壤酸碱度之测定,凡是多雨区必是酸性,少雨区则属碱性,对茶的影响属于间接性,它首先影响植物营养溶解度及有效性,再影响植物生长,茶园在调整土壤pH值时,以石灰作调整。4.5~6最适合。

地球上的土壤,湿而多雨的地区,化学反应呈现酸性,干燥少雨则呈碱性。酸性土类,由低纬到高纬又分成五种(1)赤红壤(2)热带红壤(3)灰棕壤(4)灰壤(5)冰沼土,一般茶园分布在前三种。

彩农茶详解气候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气候主要表现是三个方面指标,一是雨水,二是光照,三是气温。雨水多则光照、气温降低;雨水少则光照、气温升高。茶树是耐荫喜湿、多年生、常绿、叶用作物,气候对于茶叶品质的形成,影响是非常大的,茶树最佳的生长土壤持水量在70-90%是最为适宜的,过多或过少,对茶叶品质都是不利的。气候变化直接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

天旱少雨的年份,土壤水份亏缺,气温上升,日照强度增强,茶树自适应变化,叶片细胞膨压下降,气孔关闭以减少水份蒸腾,进入叶片中的CO2(二氧化碳)量减少,同时降低原生质的水合作用,导致光合强度及合成代谢减弱,缺水2%,光合强度即下降5%,缺水10-12%时,光合作用就会受到明显抑制,当严重缺水导致叶片萎蔫时,光合作用将严重下降到72%左右,长期严重过度缺水时,茶树叶片气孔闭合,阻断CO2渗入,并且抑制酶的活性,使叶片角质层、表皮和细胞壁失水硬化并降低CO2的透性,碳素同化作用几乎也停止。光合作用的下降,将直接导致茶叶干物质的积累,淀粉、儿茶素、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等减少,在干旱缺水下,叶片组织中高浓度的可溶性糖类物质会大量消耗在抵抗不良外界环境方面。所以,干旱缺水对茶叶的优良品质形成是不利的。

水涝多雨的年份,土壤水份增多,气温下降、日照强度减弱,茶叶光合作用、新陈代谢加速,不利于茶叶内含物质的积淀,这就是为什么夏茶内质较弱的原因。

气候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过旱或过涝气候,都不利于茶叶优良品质的形成,所以说茶叶是看天吃饭的行当。每一个年份,气候变化总是不一样的,或许是干旱少雨,或许是水涝多雨,风调雨顺还是相对较少的。另一方面,云南产茶区又是一个综合立体气候显著的山区,素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所以,云南气候变化是比较复杂的,这里倾盆大雨,走几步就是阳光明媚。不同气候变化下,茶树所产出的新梢茶鲜都是不一样的,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如何针对不同的气候环境下,调整适合的制作工艺,将茶叶最佳表现发挥出来,这就要求制茶师傅有较高的制茶技术和经验水准。这就是为什么彩农茶要在各产区,建立自己的生产平台,并培养自己的优秀制茶技术骨干,这样才能更加稳定的全程控制茶品品质。

茶叶生长气候条件利弊分析


金溪县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丰沛、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为17.9 ℃,4~10月月平均气温为17.8~29.5 ℃,历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0.8 ℃,最低气温为-11.1 ℃;日最低气温≤-7.0 ℃的日数历年平均为0.2 d,1967年和1991年最多为2 d;≥10 ℃积温为5 651 ℃。年降雨量为1 787 mm,除当年9月至翌年1月期间的5个月月平均降雨量在93~57 mm之外,其余各月平均降雨量都在100 mm以上,每月平均雨日>10 d。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9%,各月平均相对湿度为71%~83%。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 697 h。 有利气候因素(1) 3月上旬平均气温为10.2 ℃,降雨量为58 mm,此后逐旬增多,有利于茶芽萌动生长。(2) 3月中、下旬平均气温为12.1~13.3 ℃。旬降雨量为62~77 mm,有利于鱼叶迅速展开,茶芽、叶片生长加快,可开始采摘优质名茶银毫、龙井等。(3) 4月上旬开始,旬平均气温为15.6 ℃,旬平均降雨量为96 mm,茶芽、叶片生长快,是春茶采摘旺盛期,此时仍可采摘少量优质名茶和大量优质毛峰、炒青绿茶等。(4) 5月中旬平均气温为22.3 ℃,旬平均降雨量为90 mm,有利于夏茶采摘。(5) 7月中、下旬平均气温为29.8 ℃,旬平均降雨量为35 mm。此时虽适宜秋茶生长,但量少质差。 不利气候因素(1) 3月中、下旬<10 ℃低温阴雨天气≥3 d时,茶芽停止生长,叶片生长缓慢。如1998年3月15~30日连续16 d出现低温阴雨天气,致使春茶采摘期推迟到4月5日,采茶次数减少,优质名茶少且总产量低。(2) 夏、秋日最高温度>35 ℃的天气持续10 d左右时,茶树生产受到抑制。如1978年6月25日~9月8日,出现了52 d日平均气温≥30 ℃、69 d日最高温度≥35 ℃的强日照高温少雨天气,尤其是7月16日最高温度达40.8 ℃(为历年之最),导致夏秋茶难以抽梢,即使有少量抽梢,也因易老化而造成严重欠收。1978年茶叶总产量为75.6 t,比1979年减少39.2 t。(3) 秋旱多使秋茶量少质差。金溪县1959~1999年共出现不同程度的伏秋旱、秋旱34 a,机率为83%。(4) 冻害不利茶树越冬,严重的年份可导致茶树死亡。1991年12月28~30日连续3 d最低温度分别为-7.3 ℃、-11.1 ℃、-5.4 ℃,尤其是12月29日出现的异常奇寒低温天气,最低温度下降到-11.1 ℃(为历年之最)。此次低温维持时间较长,且地面(0 cm)最低温度下降到-16.1 ℃(为历年之最),此时天寒地冻,滴水成冰,致使全县有40%的茶树受到不同程度的冻害,有20%左右的茶树冻死。根据金溪气候特点,我们认为影响金溪茶叶生产的主要气候因子是温度。因此,根据1959~2000年的气候资料,采用数学期望公式P=(M/N+1)×100%来计算茶叶生产关键期的温度保证率,从而得出:3月上、中、下旬平均气温≥10 ℃的保证率分别为58%、81%、86%;4月上旬平均气温≥12 ℃、≥14 ℃的保证率分别为91%、84%;冬季>-10 ℃的保证率为95%。

茶叶对气候条件的要求


温度茶叶属亚热带耐阴性的多年生植物,喜温喜湿,要求年平均气温、生产期间月平均气温均在15 ℃以上。3月上旬连续≥3 d日平均气温≥10 ℃时,茶芽萌动生长、鱼叶迅速展开;气温稳定在10 ℃以上时,茶芽、叶片生长加快,并抽出新梢;15~20 ℃时生长较快;20~30 ℃时生长最旺盛,但易老化,因而有“茶到立夏一夜粗”的说法;最高温度在35 ℃以上时,生长停止;秋冬季气温下降到10 ℃以下时停止生长,进入休眠;茶叶生存的最低下限温度因品种差异而不同,为-12~-8 ℃。 水分水是茶株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茶叶采摘过程中,新梢不断萌发,茶叶相继采摘,需要连续地补充水分,因而茶叶生产中要求年降雨量在1 500 mm左右,月降雨量在100 mm以上;灌溉条件好的茶园,年降雨量在1 000 mm以上,相对湿度保持在80%左右为宜。 光照茶树有机体中90%~95%的干物质是靠光合作用合成的。光对茶树生长、茶叶质量有较大的影响,红光、黄光易被茶树吸收利用。在海拔500~800 m的中山区,随着高度的增加,云雾、降雨日也相应增加,因而多漫射光,且所含红、黄光多有利于氨基酸、维生素形成,茶叶芽嫩、叶肥、香味浓,这正是“高山出好茶”的气候原因。 灾害性天气春季低温阴雨,盛夏高温少雨、干旱都会影响茶叶的产量和质量。但在高温强日照条件下生长的鲜叶,多酚类含量却较高。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58466.html

上一篇:教你如何挑普洱

下一篇:如何品鉴龙井茶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