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详解道家茶道的泡茶标准

2020-09-29

道家品茶不讲究太多的规矩,而是从养生贵生的目的出发,以茶来助长功行内力。正因为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融入了精神之中,在中国茶人心里充满着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中国茶人有着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强烈渴望,下面就详解道家的泡茶标准。

道家泡茶流程程序一:取水罐时,双手抱起水罐取水,取水为五罐方可,放于茶桌四周规定的位置上,主水罐放于桌面规定的位置,最后自己才落座,再次鞠躬示礼。程序二:洁手,在座的所有客人在落座座位上伸出双手,由师前来一一帮助清洗双手,之后由师呈上热茶水巾,供客人薰洗脸面。师摆开的毛巾上,先手心后手背,再展示给客人手心、手背。客人也照此方式亮出手心和手背。程序三:加水,先揭开烧水壶盖,左手盖于内部向。

程序一:取水罐时,双手抱起水罐取水,取水为五罐方可,放于茶桌四周规定的位置上,主水罐放于桌面规定的位置,最后自己才落座,再次鞠躬示礼。

程序二:洁手,在座的所有客人在落座座位上伸出双手,由师前来一一帮助清洗双手,之后由师呈上热茶水巾,供客人薰洗脸面。师摆开的毛巾上,先手心后手背,再展示给客人手心、手背。客人也照此方式亮出手心和手背。

程序三:加水,先揭开烧水壶盖,左手盖于内部向上。水缸盖双手,揭盖向着自己,盖置于右边。

程序四:分水,右手持勺柄末端,左手轻托勺柄三分之一处,取水五勺,将水勺放回原处,左手拿烧水壶盖,右手轻扶盖上烧水壶,双手取水缸盖,将水缸盖上。

程序五:生火薰香,烧水,左手揭右手扶着火,再以相同的动作盖上壶盖。

程序六:师采用右手引导客人观赏室内每一样物件,后伸出左手引导客人对每一道五行文了解,了解完以后双手收回。

程序七:师示意每位客人向自己的方式演示(同上)或展示毛巾,然后放下。

程序八:叠毛巾时,从外向内,从右至左,两条茶巾分别为白色放左,绿色放在右。以左边的毛巾擦茶具内部,右边的擦茶具外部。擦时从上至下,茶具由里向外转动。

程序九:茶具的擦洗分类为,由小到大。先茶勺,双手取勺,左手握勺尾,勺头向上,置于视线前方,右手去茶巾,先下(由左至右)后下(由右至左),擦拭后,左手持勺尾右手用茶巾托勺头,由左至右展示(用左边的毛巾)展示完后,右手扶着放回原位,放下毛巾。

程序十:取夹,左手持夹子左端,右手持夹子右端,镊子朝上,右手取毛巾,按照从左到右,先擦夹子侧面内部、再外部、再中间。展示放回原处(同上)。

程序十一:取茶,双手取夹(同上)右手持镊子,从石壶内取出绿茶小包,置于左手五指中端,之后右手将镊子放回原处,右手再取茶巾,由内向外擦小茶包五次,并由上至下,顺带将包平放茶桌正中间规定位置,再取出竹片条两根,双手呈环抱型将茶包托起。放入各客人的杯中。

程序十二:水勺(小的)双手托起水勺,左手持勺尾,右手托勺头,平行于视线,右手取茶巾,先内后外,再下后上依次擦拭,然后左手持于勺柄三分之一处,右手托勺底,然后慢慢地擦勺体一下(由内至外),勺底由内至外,勺底有内至外转一圈,换茶巾(左边的)擦勺内壁和底部三圈(顺时针方向)放下茶巾,取大水勺(同上)擦拭茶碗(小)双手取碗,置于左手,左手取茶巾,正方对着自己,擦拭一周,一方擦一下,最后一下将底部带过擦完,正方对着自己。将碗侧立,口对右手方,取左边茶巾擦拭四下:由内向外、与外侧同。左手持碗侧,右手持茶巾托碗底,由左向右向大家展示。双手扶碗两侧轻放于桌面上,此时正方向朝自己,然后顺时针旋转一周,正方向朝向客人,放下茶巾,漱口碗(同上)。

程序十三:双手取茶罐,平行于视线,然后左手五指张开,大拇指持于罐底,剩四指压住罐盖及周围,右手取右茶巾,擦拭四周5下完成,再擦盖1下,底部1下,双手持罐两侧,轻放于原处,放下茶巾。

程序十四:双手取玻璃茶杯,杯口向着自己翻开,双手托于视线平行处,置茶杯于左手,四指托杯底,大拇指扶侧面,右手取右边茶巾,正方向自己,外侧由内至外擦拭6下,顺手带过杯底,侧立杯,杯口向右,放下右茶巾,取左茶巾,擦主杯内侧6下,顺带过杯底,正方向仍朝向自己,展示与放置(同小茶碗)将正面朝向客人,放下茶巾。

程序十五:取大杯于正前面,双手揭开水罐盖,方法同前,用小水勺垂直取水少许,倒入大碗中,放下小水勺盖上水缸盖(方法同上),双手取茶罐于茶杯左侧,左手揭开茶盖(内部朝上)双手取茶勺,取茶包中的茶叶放于主杯(左手扶右手取),双手放茶勺于原处,盖上茶罐盖,将茶罐放回原处。

程序十六:用镊子取出茶点,用右手托起点盘,分左手取出点心按左至右呈给客人。之后收回所有点心残渣,将点心放回原处。左手提茶壶,倒适量水于客人茶杯中,放下茶壶于原位,壶口朝向自己,再取一包最好的绿茶,将绿茶置于右手,左手取出一玻璃杯,将杯放于左手托起摆动,然后放下,将绿茶放入杯中,加入六分之一的6度以下没结冰的水,直至使绿茶呈垂直向时,加入85度开水。待茶叶全部上升呈现出三起三落时,师采用小勺垂直于杯中取出茶水,一一分给客人。

程序十七:接上一程序,分好茶水后,将茶杯双手于杯底托起,由左至右展示给客人。最后放回茶桌正中间。双手拿茶巾靠右侧展开,提示客人二次漱口,二次漱口的水为茶水,由左手用小勺取出来呈给客人,随即呈上漱口罐,待客人漱完口后,将漱口罐及漱口杯放回原处。

程序十八:将小茶杯置于大茶杯前边,取小水勺,将最好的绿茶水全部均匀分到客人面前的小茶杯中。对右边的客人用左手向内捂着胸口,低下头,表示希望得到客人的谅解,对于左边的客人则正面示意可以正式品茶了。

程序十九:双手托起茶杯,举于齐眉处,敬天地,然后双手从左至右对着客人们依次品一小口。

程序二十:第一轮茶品完了,第二轮品茶是重复程序七再次开始到程序十九。一共有五次轮回,一台完整的峨眉道家才算正式完成。

程序二十一:送客,师躬身起立,先装好茶残渣,后装好各种用过水,小步走到茶室门边,抬起头来庄重地将茶水和茶渣一一分给客人带起。

以上就是对道家的泡茶标准的详细介绍,希望对大家了解这一知识有所帮助。

cy316.com扩展阅读

茶道中的道家思想


茶道中的道家思想

一、尊人

中国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现形式上常见于对茶具的命名以及对茶的认识上。茶人们习惯于把有托盘的盖杯称为“三才杯”。杯托为“地”、杯盖为“天”,杯子为“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如果连杯子、托盘、杯盖一同端起来品茗,这种拿杯手法称为“三才合一”

二、贵生

贵生是道家为茶道注入的功利主义思想。在道家贵生、养生、乐生思想的影响下,中国茶道特别注重“茶之功”,即注重茶的保健养生的功能,以及怡情养性的功能。

道家品茶不讲究太多的规矩,而是从养生贵生的目的出发,以茶来助长功行内力。如马钰的一首《长思仁·茶》中写道:一枪茶,二枪茶,休献机心名利家,无眠未作差。

无为茶,自然茶,天赐休心与道家,无眠功行加。

可见,道家饮茶与世俗热心于名利的人品茶不同,贪图功利名禄的人饮茶会失眠,这表明他们的精神境界太差。而茶是天赐给道家的琼浆仙露,饮了茶更有精神,不嗜睡就更能体道悟道,增添功力和道行。

更多的道家高人都把茶当作忘却红尘烦恼,逍遥享乐精神的一大乐事。对此,道教南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在《水调歌头·咏茶》一词中写得很妙。

二月一番雨,昨夜一声雷。

枪旗争展,建溪春色占先魁。

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炼作紫金堆。

碾破春无限,飞起绿尘埃。

汲新泉,烹活火,试将来,放下兔毫瓯子,滋味舌头回。

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

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三、坐忘

“坐忘”石道家为了要在茶道达到“至虚极,守静笃”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静法门。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中国茶道把“静”视为“四谛”之一。如何使自己在品茗时心境达到“一私不留”、一尘不染,一妄不存的空灵境界呢?道家也为茶道提供了入静的法门,这称之为“坐忘”,即,忘掉自己的肉身,忘掉自己的聪明。茶道提倡人与自然的相互沟通,融化物我之间的界限,以及“涤除玄鉴”“澄心味象”的审美观照,均可通过“坐忘”来实现。

四、无己

道家不拘名教,纯任自然,旷达逍遥的厨师态度也是中国茶道的处世之道。道家所说的“无己”就是茶道中追求的“无我”。无我,并非是从肉体上消灭自我,而是从精神上泯灭物我的对立,达到契合自然、心纳万物。“无我”是中国茶道对心境的最高追求,近几年来台湾海峡两岸茶人频频联合举办国际“无我”茶会,日本、韩国茶人也积极参与,这正是对”无我“境界的一种有益尝试。

五、道法自然,返朴归真

中国茶道强调“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质、行为、精神三个层次。

物质方面,中国茶道认为:“茶是南方之嘉木”。是大自然恩赐的“珍木灵芽”,在种茶、采茶、制茶时必须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才能产出好茶,行为方面,中国茶道讲究在茶事活动中,一切要以自然味美,一朴实味美,东则行云流水,静如山岳磐石,笑则如春花自开,言则如山泉吟诉,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应发自自然,任由心性,好不造作。

精神方面,道法自然,返朴归真,表现为自己的性心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静、恬淡、寂寞、无为,使自己的心灵随茶香弥漫,仿佛自己与宇宙融合,升华到“悟我“的境界。

茶道与道家的传说


古时,相传浙江的天台山,位仙山。在《神异记》中记载,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着三头青牛,把虞洪领到一个大瀑布下,说:“我是神仙丹丘子,听说你很会煮茶,常想得到你的惠赐。”便指示给他一棵大茶树,从此虞洪常以茶祭丹丘子。晋时著名炼丹之士葛洪,据说就在天台山种过茶,至今留有遗迹。

道家中有许多关于成仙飞升的故事,往往与茶有关。《广陵耆老传》里记载,晋代有个卖茶的老婆婆,每天都提壶卖茶,但壶中茶仍不减,官吏将其看作为邪道,把她抓了起来,到了夜间,她带了茶具从窗户飞走了。后世茶人在诗中常说到饮茶而羽化成仙的故事。

如唐代诗僧皎然在《饮茶歌送邓容》中记载,“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赏君此茶祛我疾,使人胸中荡忧栗”,淋漓尽致地描绘了饮茶而羽化成仙的道家理想,以一个超然潇洒、自由自在似僧非僧的文人茶道家的身份,把茶道精神推到极高的境界,充分体现了”自然之道”的玄妙,成为茶文化中的经典之作。

南北朝著名道家思想家、大医学家陶弘景也是一位茶人。这位时人称为“山中宰相”的人,曾整理古代的《神农本草》。在《茶录》中说:“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

中国茶道与道家


天人和一 中国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华。佛教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在从茶中体味苦寂的同时,也在中注入佛理禅机,这对茶人以为修身养性的途径,借以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有好处。而道家的学说则为茶人的注入了“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的灵魂。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和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

一、人化自然

人化自然,在中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回归渴望,以及人对“道”的体认。具体地说,人化自然表现为在品茶时乐于于自然亲近,在思想情感上能与自然交流,在人格上能与自然相比拟并通过茶事实践去体悟自然的规律。这种人化自然,是道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思想的典型表现。中国与日本不同,中国“人化自然”的渴求特别强烈,表现味茶人们在品茶时追求寄情于山水,忘情与山水,心融于山水的境界。元好问的《茗饮》一诗,就是天人和一在品茗时的具体写照,契合自然的绝妙诗句。

宿醒来破厌觥船,紫笋分封入晓前。

槐火石泉寒食后,鬓丝禅榻落花前

一瓯春露香能永,万里清风意已便。

邂逅化胥犹可到,蓬莱未拟问群仙。

诗人以槐火石泉煎茶,对着落花品茗,一杯春露一样的茶能在诗人心中永久留香,而万里清风则送诗人梦游华胥国,并羽化成仙,神游蓬莱三山,可视为人化自然的极至。茶人也只有达到人化自然的境界,才能化自然的品格为自己的品格,才能从茶壶水沸声中听到自然的呼吸,才能以自己的“天性自然”去接近,去契合客体的自然,才能彻悟、天道、人道。

二、自然化的人

“自然化的人”也即自然界万物的人格化、人性化。中国吸收了道家的思想,把自然的万物都看成具有人的品格、人的情感,并能与人进行精神上的相互沟通的生命体,所以在中国茶人的眼里,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石一沙一草一木都显得格外可爱,格外亲切。

在中国中,自然人化不仅表现在山水草木等品茗环境的人化,而且包含了茶以及茶具的人化。

对茶境的人化,平添了茶人品茶的情趣。如曹松品茶“靠月坐苍山”,郑板桥品茶邀请“一片青山入座”,陆龟蒙品茶“绮席风开照露晴”,李郢品茶“如云正护幽人堑”,齐己品茶“谷前初晴叫杜鹃”,曹雪芹品茶“金笼鹦鹉唤茶汤”,白居易品茶“野麝林鹤是交游”,在茶人眼里,月友情、山有情、风有情、云有情,大自然的一切都是茶人的好朋友。诗圣杜甫的一首品茗诗写道

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

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诗。

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

自逢今日兴,来往亦无期。

全诗人化自然和自然人化相结合,情景交融、动静结合、声色并茂、虚实相生。

苏东坡有一首把茶人化的诗:

仙山灵雨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莫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正因为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融入了精神之中,在中国茶人心里充满着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中国茶人有着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强烈渴望,所以中国茶人最能领略到“情来爽朗满天地”的激情以及“更觉鹤心杳冥”那种与大自然达到“物我玄会”的绝妙感受。

第二节 中国中的道家理念

一、尊人

中国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现形式上常见于对茶具的命名以及对茶的认识上。茶人们习惯于把有托盘的盖杯称为“三才杯”。杯托为“地”、杯盖为“天”,杯子为“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如果连杯子、托盘、杯盖一同端起来品茗,这种拿杯手法称为“三才合一”,如果仅用杯子喝茶,而小⒈嵌挤旁诓枳郎希庵质址ǔ莆拔ㄎ叶雷稹薄6圆璧娜鲜渡希湃巳衔枋翘旌卦灾擞牧檠俊6杂诓瑁斓赜泻灾Χ擞信嘤Γ说墓妥畲蟆?/p>

二、贵生

贵生是道家为注入的功利主义思想。在道家贵生、养生、乐生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特别注重“茶之功”,即注重茶的保健养生的功能,以及怡情养性的功能。

道家品茶不讲究太多的规矩,而是从养生贵生的目的出发,以茶来助长功行内力。如马钰的一首《长思仁·茶》中写道:

一枪茶,二枪茶,休献机心名利家,无眠未作差。

无为茶,自然茶,天赐休心与道家,无眠功行加。

可见,道家饮茶与世俗热心于名利的人品茶不同,贪图功利名禄的人饮茶会失眠,这表明他们的精神境界太差。而茶是天赐给道家的琼浆仙露,饮了茶更有精神,不嗜睡就更能体道悟道,增添功力和道行。

更多的道家高人都把茶当作忘却红尘烦恼,逍遥享乐精神的一大乐事。对此,道教南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在《水调歌头·咏茶》一词中写得很妙。

二月一番雨,昨夜一声雷。

枪旗争展,建溪春色占先魁。

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炼作紫金堆。

碾破春无限,飞起绿尘埃。

汲新泉,烹活火,试将来,放下兔毫瓯子,滋味舌头回。

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

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三、坐忘

“坐忘”石道家为了要在达到“至虚极,守静笃”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静法门。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中国把“静”视为“四谛”之一。如何使自己在品茗时心境达到“一私不留”、一尘不染,一妄不存的空灵境界呢?道家也为提供了入静的法门,这称之为“坐忘”,即,忘掉自己的肉身,忘掉自己的聪明。提倡人与自然的相互沟通,融化物我之间的界限,以及“涤除玄鉴”“澄心味象”的审美观照,均可通过“坐忘”来实现。

四、无己

道家不拘名教,纯任自然,旷达逍遥的厨师态度也是中国的处世之道。道家所说的“无己”就是中追求的“无我”。无我,并非是从肉体上消灭自我,而是从精神上泯灭物我的对立,达到契合自然、心纳万物。“无我”是中国对心境的最高追求,近几年来台湾海峡两岸茶人频频联合举办国际“无我”茶会,日本、韩国茶人也积极参与,这正是对”无我“境界的一种有益尝试。

五、道法自然,返朴归真

中国强调“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质、行为、精神三个层次。

物质方面,中国认为:“茶是南方之嘉木”。是大自然恩赐的“珍木灵芽”,在种茶、采茶、制茶时必须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才能产出好茶,

行为方面,中国讲究在茶事活动中,一切要以自然味美,一朴实味美,东则行云流水,静如山岳磐石,笑则如春花自开,言则如山泉吟诉,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应发自自然,任由心性,好不造作。

精神方面,道法自然,返朴归真,表现为自己的性心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静、恬淡、寂寞、无为,使自己的心灵随茶香弥漫,仿佛自己与宇宙融合,升华到“悟我“的境界。

茶道的“道”就是道家的“道”


也许道家和茶文化的关系是最深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道家之“道”是自然之道。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此应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也认为“天地有大美”。茶文化是最具自然性质的一种文化形态,从一开始,茶文化就和中国道家思想中的自然观念相契合,是“自然之道”的一部分。茶道也就是要按照茶的“自然”要求,以“任其自然”。不去违反它的自然状态,让它的天然精华自然发散,以“合于自然”。茶道表演者必须真正地以自然而然的态度与精神去合于“自然之道”,让素朴的人性与茶之本性契台,达到天人合一。这些都是茶文化受道家思想启发所得到的。

道家既是虚静恬淡的,又是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是谓复命”,庄子说“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奈何”,因为热爱生命,所以不会去为了世俗或欲望而违反生命的本真。茶采集天地之灵气,吸收日月之精华,受到丰壤甘露之润泽,因而具有清灵、玄幽之秉性,这和道家淡泊、乐牛的心态是一致。“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中国茶道的四谛是“和、静、怡、真”四字。这四个字就源自道家淡泊、乐生的思想。当进行茶道这项高级的精神活动时,除了需要幽静环境,还必须有一种虚静的心境。当外在环境与内在心境吻合,并达到高度一致时,就会进入忘我的境地——沉浸在美的精神享受和明鉴通物的“合一”状态。

道家是隐逸的代名词,因为隐逸本身就具有道家自然主义的倾向。实际上,道家人物都是具有隐逸倾向的,神秘的老于只留下五千言《道德经》和骑青牛度函谷等零星事迹。飘逸的庄子宁可“曳尾于涂中”做一个平凡快乐的老百姓,也不到楚国去做高官。茶圣陆羽也是一位隐士,一生只和高僧隐上交游,以茶为伴。道家的隐逸情结感染了茶文化,《茶经》说“茶之为用,昧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些隐士们在生活中以茶为伴,在发展茶道的时候又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注入了茶道之中。实际上,隐士辈出的魏晋时期,也正是茶道兴起的关键时期。

茶道的“道”就是道家的“道”。

明清泡茶道


泡茶法大约始中唐,南宋末至明朝初年,泡茶多用于末茶。明初以后,泡茶用叶茶,流风至今。十六世纪末的明朝后期,张源著《茶录》,其书有藏茶、火候、汤辨、泡法、投茶、饮茶、品泉、贮水、茶具、等篇;许次纾著《茶疏》,其书有择水、贮水、舀水、煮水器、火候、烹点、汤候、瓯注、荡涤、饮啜、论客、茶所、洗茶、饮时、宜辍、不宜用、不宜近、良友、出游、权宜、宜节等篇。《茶录》和《茶蔬》,共同奠定了泡的基础。十七世纪初,程用宾撰《茶录》,罗廪撰《茶解》。十七世纪中期,冯可宾撰《岕茶笺》。十七世纪后期,清人冒襄撰《岕茶汇钞》。这些茶书进一步补充、发展、完善了泡。(一)泡茶艺泡茶艺包括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环节。1.备器泡茶艺的主要器具有茶炉、汤壶(茶铫)、茶壶、茶盏(杯)等。2.选水明清茶人对水的讲究比唐宋有过之而无不及。明代,田艺衡撰《煮泉小品》,徐献忠撰《水品》,专书论水。明清茶书中,也多有择水、贮水、品泉、养水的内容。3.取火张源《茶录》“火候”条载:“烹茶要旨,火候为先。炉火通红,茶瓢始上。扇起要轻疾,待有声稍稍重疾,新文武之候也。”4.候汤《茶录》“汤辨”条载:“汤有三大辨十五辨。一日形辨,二日声辨,三日气辨。形为内辨,声为外辨,气为捷辨。如虾眼、蟹眼、鱼眼、连珠皆为萌汤,直至涌沸如腾波鼓浪,水气全消,方是纯熟;如初声、转声、振声、骤声、皆为萌汤,直至无声。方是纯熟;如气浮一缕、二缕、三四缕,及缕乱不分,氤氲乱绕,皆是萌汤,直至气直冲贵,方是纯熟。”又“汤用老嫩”条称:“今时制茶,不假罗磨,全具元体,此汤须纯熟,元神始发。”5.习茶(1)壶泡法据《茶录》、《茶疏》、《茶解》等书,壶泡法的一般程序有:藏茶、洗茶、浴壶、泡茶(投茶、注汤)、涤盏、酾茶、品茶。(2)撮泡法陈师撰于十六世纪末的《茶考》记:“杭俗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撮泡法简便,主要有涤盏、投茶、注汤、品茶。(3)工夫茶工夫茶形成于清代,流行于广东、福建和台湾地区,是用小茶壶泡青茶(乌龙茶),主要程序有治壶、投茶、出浴、淋壶、烫杯、酾茶、品茶等,又进一步争解为孟臣沐霖、马龙入宫、悬壶高中、春风拂面、重洗仙颜、若琛出浴、游山玩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鉴赏三色、喜闻幽香、品啜甘露、领悟神韵。对泡茶艺有贡献的,除张源、许次纾、程用宾、罗廪、冯可宾、冒襄外,还有陈继舒儒、徐渭、陆树声、张大复、周高起、张岱、袁枚、屠本俊、闻龙等人。(二)茶礼中国注重自然,不拘礼法,茶书对此多有省略。(三)茶境十六世纪后期,陆树声撰《茶寮记》,其“煎茶七类”篇“茶候”条有“凉台静室、曲几明窗、僧寮道院、松风竹月”等。徐渭也撰有《煎茶七类》,内容与陆树声所撰相同。《徐文长秘集》又有“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寒宵兀坐、宜松风下、宜花鸟间、宜清流白云、宜绿鲜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装扫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瓢烟。”许次纾《茶疏》“饮时”条有“明窗净几、风日晴和、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课花责鸟、荷亭避暑、小院焚香、清幽寺院、名泉怪地石”等二十四宜。又“茶所”条记:“小斋之外,别置苛寮。高燥明爽,勿令闭寒。壁边列置两炉,炉以小雪洞覆之,止开一面,用省灰尘脱散。寮前置一几,以顿茶注、茶盂、为临时供具。别置一几,以顿他器。旁列一架,巾[巾兑]悬之。……”屠隆《茶说》“茶寮”条记:“构一斗室,相傍书斋,内设茶具,教一童子专主茶设,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张谦德《茶经》中也有“茶寮中当别贮净炭听用”、“茶炉用铜铸,如古鼎形,……置茶寮中乃不俗。”明清茶人品茗修道环境尤其讲究,设计了专门供用的茶室——茶寮,使茶事活动有了固定的场所。茶寮的发明、设计、是明清茶人对的一大贡献。(四)修道明清茶人继承了唐宋茶人的饮茶修道思想,创新不多。综上所述,泡蕴酿于元朝至明朝前期,正式形成了十六世纪末叶的明朝后期,鼎盛于明朝后期至清朝前中期,绵延至今。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50073.html

上一篇:昆明城墙外的“茶马古道”

下一篇:雨花茶的贮存要点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