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三位圣贤的饮茶故事

2020-09-29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三位圣贤的饮茶故事”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三位圣贤的饮茶故事”相关知识!

玄为郑家第七世祖先,郑板桥、郑和都是郑家名人。一日,三人相约往郑家某大户品茶,主人不在,家中茶童必然要沏茶相待。

郑家有一种老茶,内涵物质丰富,可是面对三位先哲,茶童却一筹莫展,三贤人生长在不同朝代,自然不是一种口味。而主人不在家,又没有其他茶叶和茶具可供选择。茶童无奈,想起平日里自己有过玩茶体验,知道一壶茶里可以有不同茶味浓度,知道泡茶水温会由着水流粗细而变化,也知道主人家这包老茶,清淡或浓郁都有上佳香气滋味。于是,茶童拿出一把壶来,用一种独特方式给三贤人泡茶。

只见茶童先行烫洗杯壶,又展现茶叶给先贤们鉴赏,礼仪周全之后,便开始泡茶。

茶童所用扁身壶,上有太极壶盖,转动中可以标记不同型位。放入茶叶以前,他将茶中细末用罗筛去除,又用手指撮取面张和中段,他将中段置于壶底根部,又将面张置于壶中流口。提壶沏泡,热水轻击茶壶根部,迅即将壶中茶水以细水长流分入郑玄茶盏。

茶童收壶开封,又将热水注入壶中,言谈中,茶童请郑板桥喝罢好茶,为自己留下些许诗句惠劳,以便日后纪念。茶童言归正传,再次将热水淋烫在壶身四周。然后为郑板桥以巡回云手之法分茶,茶汤渐入诗人壶中,茶童以七分茶汤打住,留下三分情意。

为郑和泡茶,茶童豪气尤生,他挺直身板,再次淋烫壶身,然后启盖高冲,热水冲击壶内茶叶噗噗作响。封壶刹那,茶童又将滚烫热水巡过茶壶全身。郑和茶碗以粗陶制,型大而胎厚。由于时间搁置已久,茶童又将热水注入茶碗烫洗,稍过之后弃了碗中热水淋于壶周。茶童以含首低斟之法为郑和分茶,壶中茶精点滴尽出,茶汤浓香扑鼻。

当茶童一一奉上茶汤后,便说道:小二烹茶敬三贤,因为品茶的了兴趣,郑玄随口道:清新可以炼神丹,郑和也道:苦涩随人扬帆去,三居闲话有些韵律,令诗人兴致更高,郑板桥道:难得糊涂两随缘。随后便是一派笑声。

言谈笑语过后,三贤人正要起身告辞,主人回府,他询问三位贤人可喝到了好茶?结果三位都说极致满意。

主人不信,请茶童出来问究竟,为何你用一把壶,泡一种茶,却会让三位不同朝代之先贤,品过茶后这等满足?

三贤人惊诧:莫非我等三位茶汤竟会有大不同?m.Cy316.COM

茶童笑道:小的平日练茶不专心,常有奇思妙想意欲尝试,如今遇到难题,就大胆了些,请大人原谅。茶童继续道,其实一壶茶泡不同香味,只是按着主人平日教导,记住了斟茶高低、水流大小、茶叶粗细、茶胆形制、茶器形制、水温高低、时间长短都会影响茶汤浓度。我只是都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而已。今日所泡之茶汤,一杯清淡,一杯浓酽,一杯适中。分别为了迎合着三位贤人爱好。

cy316.com编辑推荐

东至茶叶与三位名人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东至茶叶与三位名人》内容,感谢阅读!

东至是个老茶区,早在唐代官港的茶叶就火爆商邦,白居易笔下的“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指的就是当时隶属于浮梁地区的官港。据史料记载,东至的茶叶有三个鼎盛时期,一是元代,官港的仙芝、嫩蕊名列《文献通考》十大名茶;二是清代,东至出产的“千两珠兰茶”,名扬西欧,被誉为上等货,曾受到马克思的高度评价。1916年“祁红茶叶”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三是近年来推出的“东至云尖”系列茶,有5种品牌,荣获国家农业博览会金奖。东至茶叶出现这三次鼎盛时期,是与历史上的三位名人的关心、扶持、推动分不开的。。

宋景佑年间,著名诗人梅尧臣任建德县令,自称为“采茶官”,并著《南有佳茗赋》,他在这篇文章中说:建德南边的山峦,通天地之灵气,春雷响过,吐乎纤萌,做成佳茗。雀舌露掇的,进贡朝廷;鸟啄长撷的,献给公卿;枪摩而炕的,市场卖钱;嫩茎茂团的,充乎赋征。当时,女的放下蚕织,男的放下农耕,夜不得息,昼不得停,摘取一叶而至一掬制之,士农工商日饮不厌,富贵贫贱不啜而不宁。……由此可见,梅公对东至的茶叶是推崇备至的,而后又作诗曰“山茗烹仍绿,池莲摘更繁”,把茶叶与池莲并为建德之美,所以北宋以后建德的茶叶就已负盛名。到了元代,就成了十大名茶之一。

清光绪元年(1875)黟县人余干臣由福建罢官回籍,鉴于红茶畅销利丰,便在至德县(即今东至县尧渡街)设立茶庄,采摘官港山上的茶叶,仿照福建方法试制红茶,使东至成了祁门红茶的发祥地。次年他又在祁门设茶庄,扩大红茶生产,以后又扩展到石台、贵池、黟县等地,所制红茶统以“祁门红茶”称之,简称“祁红”。这种茶叶外形紧秀鸟润、色泽鲜亮、香气清鲜而持久,似果香又含兰花香,故被国际市场誉为“祁门香”。冲泡后汤色红艳,饮之醇和,回味隽厚。主要销往欧美,销售旺年达300多万公斤。

20世纪80年代末,当代“茶圣”——安徽省农业大学教授陈椽,根据当时市场上出现的“绿肥红瘦”,即红茶滞销,绿茶走俏的情况,专程从合肥赶到东至茶区考察,登上石城乡民主村的大王山顶,但见云雾缭绕,茶树葱绿,山花烂漫,鸟语花香,他十分高兴地说:“好一个适应优质名茶生长的好地方!”兴之所至,亲自采摘茶叶,亲手为茶农示范制作出外形成条,色泽葱绿,清香鲜醇的绿茶,并定名为“大王云尖”。随着“大王云尖”的诞生,接鍾而来的是“天鹅云尖”、“紫石剑兰”、“玉露银锋”、“云雾雀舌”等绿茶品牌纷纷问世。在1994年首届“中茶杯”名优茶评比会上,“甘露青峰”、“龙泉玉剑”获特等奖,“神泉珍珠绿”、“香山云尖”获一等奖。从此,东至县委、县政府及时抓住机遇,攥紧五指成拳头,众星捧月树“云尖”。陈椽教授获悉后,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兴奋地铺纸研墨,为“东至云尖”题字,使“东至云尖”迅速打出了品牌,推向了市场。

东至茶区人民,世世代代都不会忘记为东至茶叶作出重大贡献的三位名人。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东至茶叶与三位名人》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梁实秋饮茶故事


梁实秋饮茶故事

梁实秋(1902年-1987年)﹐原名治华﹐笔名秋郎﹐原籍浙江杭县﹐现代作家﹑理论批评家和翻译家﹐新月社的主要成员。梁实秋自称不善﹐不通经﹐更不懂什么道﹐从无两腋之下习习生风的经验。但其实于特讲究。他在其小品文《喝》中说﹐平素喝不是香片就是﹐在北平时经常自己去买﹐在柜台前面一站﹐徒弟搬来凳子让坐﹐看伙计秤叶﹐分成若干小包﹐包得见棱见角﹐那份手艺只有药铺伙计可以媲美。茉莉花窨过的叶﹐临卖的时候再抓一把鲜茉莉放在表面上﹐叫作“双窨”。于是店里经常是香花香﹐郁郁菲菲。在这样的店里买﹐也是一种和享受。梁实秋还介绍了他私家秘传﹐外人无由得知的一种特别饮法。他父辈朋友有位叫玉贵的旗人﹐精于饮馔﹐经常以一半香片和一半混合沏之﹐既有香片的浓馥﹐兼有的清苦甘美。于是梁家也仿效这种饮方法﹐饮者无不称善。后来梁家便将此叫作“玉贵”﹐列入秘传之物。梁实秋多次陪同其父亲游览西湖﹐每次来从不忘记要品尝当地的。就在平湖秋月坐赏湖光山色﹐细啜清﹐读亭前楹联“穿牖而来﹐夏日清风冬日日﹔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梁实秋以为风味绝佳。同样﹐他到洞庭湖﹐舟泊岳阳楼下﹐必购君山﹐以沸水沏之﹐先观赏杯中每片叶如针状直立漂浮﹐然后再品味其不俗之香。粗粗数来﹐除了上述几种之外﹐梁实秋还品饮过天津的大叶﹑六安的瓜片﹑四川的沱﹑云南的﹑武夷山的等好。但真正让他在饮上讲究起来﹐却是他初到台湾时在买中碰到的一件事。有一次﹐梁实秋想倾阮囊之所有在饮上豪华一下﹐便走进一家店﹐索买上好。店主将他上下打量了一番后﹐取出八元一斤的。梁实秋表示不满。店主便取出十二元的。梁实秋仍然不满。这时店主勃然色变﹐厉声说﹕“买东西﹐看货色﹐不能专以价钱定上下。提高价格﹐自欺欺人耳﹗先生奈何不察﹖”店主这番话犹如一记棒喝﹐让梁实秋顿然有悟。从此以后﹐他于饮但论品味﹐不问价钱。这种但求的本质和内蕴﹐追求的真善美﹐即是一种更为讲究的饮﹐完全有别于并且更高于他在这之前于饮上的所有讲究。

饮茶的故事“智常不让南泉吃茶”的故事


《景德传灯录》,成书于北宋景德(1004- 1007年)年间,为北宋禅僧道源编撰,在这部书里面记载有很多关于僧人饮茶的故事。其中卷七讲述了一个“智常不让南泉吃茶”的故事。

样师智常和南泉一同云游四方。这一天,两个人即将告别的时候,共同煎茶晶茗,作为临别前的最后一会。烧茶的时候南泉向智常问道:“从前和师兄探讨过一些禅浯,现在大都已经明白了,日后要是有人向我问起悟道大事,我应当如何回答?”智常望着眼前的一片地说道:“这块地方非常适合建一座庵堂!”南泉说:“筑庵的事我们暂且先不讨论,这个悟道大事应该如何?”智常一听,一下子就把正在煎茶的茶铫打翻,自顾站了起来。 南泉非常纳闷地说:“师兄这是做什么?你已经喝了茶,我却还没喝呢!”不料智常却说:“讲出这样话的人,连一滴茶水都小可以享用!”

禅宗讲究的是个“悟”,说到悟道的事情,那就应当自己去悟,而不是去问。这就好比一块旷地,适合不适合建庵,也是需要自己去感悟的,只是向旁人问,那是问不出来什么的。智常一看南泉还在问悟道之事,当即就知道他们两人平时所讨论的禅旨机语他根本就没懂,白白跟他浪费这么多脑筋和口舌,因此盛怒之下,就将茶铫打翻,表面上说是不让他享用茶水,实际上却是在说不值得和他讲禅。

智常禅师,生卒年不详,大约是在8世纪下半叶至9L纪上半叶,俗姓陈,江陵(今属湖北)人。他从马祖道一禅师得法,元和年间(806-820年)居住在庐山归宗寺。因为他的眼睛有重瞳,曾经用药去除,导致双日皆赤,所以人们称他为“赤服归宗”。智常禅师圆寂后,唐文宗给他的谥号是至真禅师。

南泉禅师(748-834年)法号为普愿,俗姓王,郑州新郑(今属河南)人。他也是得法于马祖道一掸师,后来居住在池雕(今属安徽)南泉院,所以叫做南泉掸师。南泉后来成了禅学大师,非常善于启发后学,他的示众之语曾经广泛流传于各地禅院中。

茶典三贤茶故事


郑玄为郑家第七世祖先,郑板桥、郑和都是郑家名人。一日,三人相约往郑家某大户品茶,主人不在,家中茶童必然要沏茶相待。

郑家有一种老茶,内涵物质丰富,可是面对三位先哲,茶童却一筹莫展,三贤人生长在不同朝代,自然不是一种口味。而主人不在家,又没有其他茶叶和茶具可供选择。茶童无奈,想起平日里自己有过玩茶体验,知道一壶茶里可以有不同茶味浓度,知道泡茶水温会由着水流粗细而变化,也知道主人家这包老茶,清淡或浓郁都有上佳香气滋味。于是,茶童拿出一把壶来,用一种独特方式给三贤人泡茶。

只见茶童先行烫洗杯壶,又展现茶叶给先贤们鉴赏,礼仪周全之后,便开始泡茶。

茶童所用扁身壶,上有太极壶盖,转动中可以标记不同型位。放入茶叶以前,他将茶中细末用罗筛去除,又用手指撮取面张和中段,他将中段置于壶底根部,又将面张置于壶中流口。提壶沏泡,热水轻击茶壶根部,迅即将壶中茶水以细水长流分入郑玄茶盏。

茶童收壶开封,又将热水注入壶中,言谈中,茶童请郑板桥喝罢好茶,为自己留下些许诗句惠劳,以便日后纪念。茶童言归正传,再次将热水淋烫在壶身四周。然后为郑板桥以巡回云手之法分茶,茶汤渐入诗人壶中,茶童以七分茶汤打住,留下三分情意。

为郑和泡茶,茶童豪气尤生,他挺直身板,再次淋烫壶身,然后启盖高冲,热水冲击壶内茶叶噗噗作响。封壶刹那,茶童又将滚烫热水巡过茶壶全身。郑和茶碗以粗陶制,型大而胎厚。由于时间搁置已久,茶童又将热水注入茶碗烫洗,稍过之后弃了碗中热水淋于壶周。茶童以含首低斟之法为郑和分茶,壶中茶精点滴尽出,茶汤浓香扑鼻。

当茶童一一奉上茶汤后,便说道:小二烹茶敬三贤,因为品茶的了兴趣,郑玄随口道:清新可以炼神丹,郑和也道:苦涩随人扬帆去,三居闲话有些韵律,令诗人兴致更高,郑板桥道:难得糊涂两随缘。随后便是一派笑声。

言谈笑语过后,三贤人正要起身告辞,主人回府,他询问三位贤人可喝到了好茶?结果三位都说极致满意。

主人不信,请茶童出来问究竟,为何你用一把壶,泡一种茶,却会让三位不同朝代之先贤,品过茶后这等满足?三贤人惊诧:莫非我等三位茶汤竟会有大不同?

茶童笑道:小的平日练茶不专心,常有奇思妙想意欲尝试,如今遇到难题,就大胆了些,请大人原谅。茶童继续道,其实一壶茶泡不同香味,只是按着主人平日教导,记住了斟茶高低、水流大小、茶叶粗细、茶胆形制、茶器形制、水温高低、时间长短都会影响茶汤浓度。我只是都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而已。今日所泡之茶汤,一杯清淡,一杯浓酽,一杯适中。分别为了迎合着三位贤人爱好。

茶故事(连载)三:大红袍


从前有个穷秀才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病倒在路上,被天心庙的老方丈救起。老方丈见秀才面色苍白,体瘦腹涨,便从一个小锡罐中取出一小撮茶叶,用水熬煮后,让秀才喝下汤汁。秀才感觉有一股桂花的清香钻心透肺,腹涨渐渐消退,精神也舒爽了起来。不几日,秀才全愈,拜别老方丈说:多谢老方丈见义相救,倘若小生今科得中,定返此修整庙宇,重塑金身!,拜别后就赴京赶考去了。不久,秀才金榜题名,中了状元,并被皇上招为附马。他虽春风得意,仍未忘报恩之事。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春天,状元离开京城,回到武夷山天心庙还愿。在天心庙状元见到了方丈,谈及当年治病之事,问是何仙药,方丈说那不是仙药,而是九龙窠的茶叶,状元听了,认为这是救命的神茶,意欲带些回京。此时正值茶叶摘采季节,老方丈就带领庙内的大小和尚同状元一起来到九龙窠,采来茶叶,由最好的茶师加工,并用特制的小锡罐盛装,让状元带回京城。状元回到京城,恰逢皇后生病,百医无效,上下慌乱。状元问明病情,乃肚痛腹涨、食无味、寝不安,于是向皇上陈述从前的经历,并取出那罐茶叶呈上。皇上马上命人将茶叶熬煮,让皇后服下茶汤。皇后饮茶之后顿觉荡气回肠,精神渐爽,身体不仅逐渐复原,而且日渐美丽健康。皇上大喜,赐大红袍一件,命状元亲自去九龙窠披在树上,以示龙恩。同时,派专人看管茶树,每年采下茶叶,悉数进贡朝廷,不得私匿。从此,人们称这颗茶树为大红袍,它的叶子成为贡品。

古人饮茶的“三得”之说


古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生活在现今社会的人们,工作繁忙,很少有古人的闲情逸致,然而,品茶也并非全不可能,有人能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

古人饮茶注重六境:择茶、选水、佳人、配具、环境和饮者的修养,其核心都在把握一个品字,十分强调饮茶者的意境,故有三得之说:得趣、得神、得味。

一曰得趣。饮茶可清心,能给人以满足和享受,增添生活的情趣。饮茶讲究活火活水,水以泉水为佳,因为泉水经过沙石岩土的过滤,吸收二氧化碳,溶解了钠、钾、钙等60多种元素,使水质洁净甘洌,营养丰富;火以木炭为上,火候以状如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的三沸水为好。品茶要依靠视觉、触觉、嗅觉和味觉,凭藉自己有素的训练与长时间的体验,通过对茶叶色、香、味、形的鉴赏,才能品尝出茶汤的芳香与滋味。饮茶对人有造境、通理、体性和怡神的作用。亲朋故旧聚首,泡壶好茶,含英咀华、细细啜饮,边谈边饮、谈古道今、越谈越饮、融合轻松、意得情新,别有一番尘心洗尽兴难尽的雅趣,给人以一种不是神仙胜似神仙的感觉!

二曰得神。《神农食经》上记载: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其意思是饮茶能使人精力饱满、兴奋愉悦。饮茶的妙处在于清虚和睦。它崇尚简质恬淡,不迎合世俗的习气,而在于申明无我的意识,帮助人们洗胸中之积滞、致清和之精气,给人以一个自信而含蓄、祥和而清丽的文化氛围。人们如有机会在武夷山水濂洞下的茶馆里,用山顶活源流下的泉水沏一杯岩茶,观飞瀑山色,品甘冽香茗,自有一种太和之气,使人眼福口福兼而得之,顿生气荡空谷、魂销青山的心神胸臆!饮茶还能以清醇恬静、自然澹泊的神韵,使人们从古朴雄浑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感悟以茶可行道的国饮精华,其主旨是劝告人们尊重茶礼、恪守茶德: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城处世、敬爱为人,有助于社会文化的教化、和谐与稳定。

三曰得味。饮茶最讲究的就是一个味字。在我国宋代,人们饮茶有一条法则,谓新茶、甘泉、器皿干净为一;天气景色宜人为二;风流儒雅、心性相同者为三。这就是说,努力做到茶要新、香、纯,水要清、洌、甘,茶具要小、雅、古,环境要清、朴、静,才能得其真味,领悟其清高之道。它还要求随季节时序的更替而选择搭配茶叶和茶具。这里以八闽人士和本土产茶为例,春季饮茉莉花茶或玫瑰花茶,用青色瓷盖碗冲沏为宜;夏季饮菊花茶或玫瑰茄茶,用白瓷盖碗斟酌为好;秋季饮铁观音或水仙茶,用紫砂壶泡为上;冬季饮三大工夫茶(政和工夫茶、坦洋工夫茶、白琳工夫茶),用紫砂壶煨煮,做到天心、人心、茶心互相感应、贯通合一,使人们从饮茶的禅机诗意中,饮尝享有东方美人之称的中国茶叶的风华韵味,传承其芳泽爱心。

古老的三座茶山和它们的故事


大雪山雄踞双江县勐库镇西北,是孕育勐库大叶茶的摇篮。在大雪山中上部,海拔2200至2750米,人迹难至的原始森林中,分布着目前已发现的海拔最高、密度最大的野生古茶树群落,大部分树龄在千年以上。经过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叶研究所等科研部门的植物专家和茶叶专家的鉴定,双江县大雪山野生古茶园是茶树起源中心之一。

大雪山正山古树茶:大雪山位于云南临沧地区双江县勐库镇。若论普洱茶,必言大叶种,勐库大叶茶,品种称英豪,云南双江勐库镇是云南大叶种茶的发源地。勐库大叶种茶属乔木型、特大叶类、早芽种,在茶业界享有较高的美誉度。1984年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评定了第一批30个茶树良种,勐库大叶茶、勐海大叶茶、凤庆大叶茶榜上有名。

大雪山正山古茶、大雪山正山古树春茶饼均系选用勐库大雪山野生古茶制成,外观油润呈深墨绿色、无毫。闻之有浓郁的山野夜来香的香气,茶性劲足霸道,存放时间短不宜多饮,特别适宜长期收藏贮存。因地处高山密林,原料采摘艰难,故产量极少。

攸乐山正山古树茶:攸乐山在云南普洱茶历史上辈分很高,曾位居六大茶山之首。现今,攸乐山行政名称为基诺山,主要聚居着基诺族。攸乐山区属北来势带高原气候,是云南大叶茶的中心产地之一,早在1700多年前就有栽培著作权,历史上最高产量达到2000担以上。老茶树一年一生的叶芽呈黄绿色,发芽早,多茸毛,是优良的普洱茶种。晒青毛茶为棕红色,茶质较硬,条索分明,青茶味酽,生津味甘;熟普醇厚甘滑,沙化怡爽。

攸乐山古茶园毁坏严重,在世不多,只有深入茶区,用心采集,才能采收到为数有限的优质茶叶,偶得一片攸乐正山古树大春饼茶,亦仅够茶友一尝而已。

老班章正山古树茶:老班章地处布朗山深处。布朗山位于西双版纳勐海县的境内,靠近中缅边境,是著名的普洱茶产区,也是古茶园保留得最多的地区之一。

布朗山乡包括班章、老曼峨、曼新龙等树寨,其中,最古老的老曼峨寨子已有1400年历史。布朗族是百濮的后裔,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布朗山,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制作和饮用茶叶的民族。老班章所产的茶叶,滋味厚重、浓烈、霸道,初饮如伟岸的汉子,风骨刚健,气势雄浑,回味则有刚中有柔、强中有媚的风情。有茶人称赞老班章茶是普洱茶的王中之王,是最优质的普洱茶原料。老章班正山古树春茶饼,白毫显著,叶芽肥壮,是绝佳的收藏品,因产量少而一饼难求。

三说中国饮茶起源


文明古国,礼仪之邦,重礼节。来了客人,沏茶、敬茶...

中国饮茶起源却是众说纷纭。起于上古?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代?

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唐代以前无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记载,直到茶经的作者陆羽,方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的说法。其它则尚有起源于神农、起源于秦汉等说法。

神农说

根据陆羽茶经的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另有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会,说是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查来查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字,而成为茶的起源。

秦汉说

现存最早较可靠的茶学资料是在汉代,以王褒撰的《僮约》为主要依据。此文撰于汉宣帝三年(公元前五十九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经之前,茶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其文内笔墨间说明了当时茶文化的发展状况,内容如下:舍中有客。提壶行酤。汲水作餔。涤杯整案。园中拔蒜。斲苏切脯。筑肉臛芋。脍鱼炰鳌。烹茶尽具。餔已盖藏。舍后有树。当裁作船。上至江州。下到煎主。为府椽求用钱。推纺恶败。傻索绵亭。买席往来都洛。当为妇女求脂泽。贩于小市。归都担枲。转出旁蹉。牵牛贩鹅。武阳买茶。杨氏池中担荷。往来市聚。慎护奸偷。由文中可知,茶已成为当时社会饮食的一环,且为待客以礼的珍稀之物,由此可知茶在当时社会地位的重要。

六朝说

中国饮茶起于六朝的说法,有人认为起于孙皓以茶代酒,有人认为系王肃提倡茗饮而始,日本、印度则流传饮茶系起于达摩禅定的说法:传说菩提达摩自印度东使中国,誓言以九年时间停止睡眠进行禅定,前三年达摩如愿成功,但后来渐不支终于熟睡,达摩醒来后羞愤交加,遂割下眼皮,掷于地上。不久后掷眼皮处生出小树,枝叶扶疏,生意盎然。此后五年,达摩相当清醒,然还差一年又遭睡魔侵入,达摩采食了身旁的树叶,食后立刻脑清目明,心志清楚,方得以完成九年禅定的誓言,达摩采食的树叶即为后代的茶,此乃饮茶起于六朝达摩的说法。故事中掌握了茶的特性,并说明了茶素提神的效果,然因秦汉说具有史料证据确凿可考,因而削弱了六朝说的地位。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50062.html

上一篇:锡兰红茶等级划分

下一篇:云南的古濮人是茶祖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