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茶马古道 我国最早的茶叶贸易通道

2020-09-29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茶马古道 我国最早的茶叶贸易通道”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对于我国的对外贸易通道,众所周知丝绸之路有两条,一是通过我国西北到达欧洲的丝绸之路;另一条则是起源于我国南方,经过海路到达中东、欧洲的“海上丝绸之路”,虽然作为我国对外贸易通道的两条“丝绸之路”,运输和对外贸易的商品包括茶叶,但不是茶叶运输和贸易的专用通道,而早在公元六世纪左右,我国还有一条专门的茶的运输和贸易的通道滇藏茶马古道,又被称为“南方的丝绸之路”。

“茶马古道”是唐宋至民国时期,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由于是用川滇茶叶与西藏的马匹交易,以马帮运输,故称“茶马古道”。“茶马古道”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尼泊尔、印度境内,直抵西亚、西非红海岸。它南起云南茶叶主产区思茅、普洱,中间经过今天的大理和丽江、香格里拉进入西藏,直达拉萨。有的还从西藏转口印度、尼泊尔,是古代中国与南亚地区一条重要的贸易通道。抗日战争中,当沿海沦陷和滇缅公路被日寇截断之后,“茶马古道”成为中国当时唯一的陆路国际通道。

亚洲大陆历史上是最为庞大和复杂的古代商路。它不仅是西藏与今川滇地区之间古代先民们迁移流动的一条重要通道。同时也是今川、滇、藏三地间古代文明传播和交流的重要通道,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海拔最高、通行难度最大的高原文明古道。CY316.COM

茶马古道的形成,首先是茶叶生产和贸易的大力发展,宋代东南、西南的四川、云南地区茶叶产量巨大,西南地区又与西藏为邻,茶是藏族“不可一日或无”的生活必需品,为茶马贸易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可靠的物质基础。同时,茶马古道的行程,并不仅仅是茶叶运输和贸易的需求。茶是商品,但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它的政治属性远远超过商品属性,在我国宋代,由于国家加强战备,渴求战马,积极开展茶马贸易,成为边陲要政,宋代把茶叶和战争捆在一起,茶马贸易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

茶马古道异常艰险,其作用不仅仅是茶叶运输与贸易,通过茶叶的贸易,更是藏传佛教在茶马古道上的广泛传播,还进一步促进了各兄弟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发展了经济。与此同时,沿途地区的艺术、宗教、风俗文化、意识形态也得到空前的繁荣和发展。因此,我们需要思考和探索,在未来我国茶产业和茶文化的发展中,如何突破传统思维,如何做“茶”文章,让茶对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类似茶马古道的更大作用。

茶经网扩展阅读

云南商帮开创新茶路贸易通道


云南商帮开创新茶路贸易通道的传奇故事。其中不得不提的一个名字,是丽江商人杨守其。当传统的马帮线路因历史原因被阻断,这位大胆的丽江商人集合云南其他商人,大胆开创了一条运输茶叶的新线,从云南出发,经过缅甸,到达印度,再绕回到西藏。因此,杨守其也被一些研究者誉为茶马古道上滇、缅、印、藏一线云南商帮的开山祖师。

从传统马帮运输,到陆运、航运的结合。从带着茶香风雨兼程而去,到满载英国的手表、钢笔,印度的牛黄、羊毛,斯里兰卡的藏红花而归。正是这样一条极具开拓创新的商道,开拓了云南与南亚诸国的贸易往来。

追溯茶道与商道,历史早已见证了云南商帮的智慧与胸襟。

“云南有太多的历史被堙没了。”说这话时,周智生扶了一下眼镜,思绪一下回到了上世纪。

周智生是丽江纳西族,云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2年,年轻的他在云南大学获得了由美籍华人杨丹桂女士创办的纳西历史文化奖学金。上世纪初,杨丹桂的父亲杨守其先生开辟了由中国云南经缅甸到印度,再从印度到中国西藏的新茶路。

周智生说,传统的滇藏贸易主要是通过茶马古道完成。但到了上世纪初,由于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这条传统道路已经走不通。在这种情况下,具有强烈爱国使命感的丽江商人杨守其、马铸材等首创了这条新茶路。

云南商帮开辟新茶路

2005年,杨丹桂女士回丽江市一中,参加母校百年庆典后,决定资助丽江部分家庭困难的学子。2008年10月,她选择了母校10名家庭困难的优秀学生,以自己所创办的全球保扬纳西文化学会的名义出资,正式开始资助。

丽江就是杨丹桂父亲杨守其先生的故乡。

杨以知,字守其,生于1892年,纳西族。1895年到1911年间,丽江很多纳西族商人到西藏做生意,杨聚兴就是其中知名的一个。他创立的“永聚兴”商号,当时在西藏的影响比较大。因为是本家,杨守其的父亲就被杨聚兴请到西藏桑南做分号经理,杨守其很早就跟随父亲到了西藏。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在西藏的“永聚兴”商号分号受到了很大影响,川藏与印度之间的交通被阻断,杨守其他们也受到很大冲击,又回不了丽江,便流落到印度噶伦堡,又一度到了加尔各答。

迫于生计,杨守其在印度各地游历的同时也开始做一些生意。起初,他把西藏人当时喜欢的绿松石和其他宝石,从印度运到西藏卖;也把西藏的羊毛、羊皮带到印度贩卖。这样做了一段时间后,杨守其对整个西藏和印度之间的交通都渐渐熟悉,并积累了商业贸易所需的人脉资源。

在印度的时候,杨守其还去过缅甸仰光一段时间。后来,在印度的加尔各答,杨守其娶了一个缅甸妻子。其实,那位小姐也是云南人的后代,其父亲姓黄,是云南腾冲人,曾是缅甸最后的国王锡波朝中一个很亲民的重臣。锡波国王曾率领自己的军队与英国殖民军作战,抵抗英国殖民者的侵略,不幸被英国人俘虏,被押送到印度的孟买监禁。其父亲也在那场失败的战事中逃脱出来,到了印度加尔各答。

那时的杨守其,正在加尔各答负责做生意,正值青年。就这样遇到了落难的云南老乡,也顺理成章地娶到了这位缅甸新娘,名叫黄映泰。

随后,因黄映泰的父亲很熟悉缅甸和云南的情况,他就建议杨守其做经由缅甸到云南勐海贩运茶叶的生意。翁婿俩就这样合作起来,准备探察这条线路,但当时在这一地区很乱,路根本走不通,他们只好又返回加尔各答。

后来,滇缅印边境一带情况好转,相对比较安定一些后,杨守其才联合大理鹤庆张家的恒盛公,中甸马铸材家的铸记,一起在滇缅印这条线上做起了茶叶生意,他们从普洱茶的原产地,今西双版纳勐海,与当地茶叶巨商李拂一合伙制造贩运原山茶,打通了由云南普洱经缅甸到印度再进入西藏的道路。

于是,杨守其就成了茶马古道上新茶路云南商帮的开山祖师。

新茶路绕道南亚更加便利

马铸材的后人在《回忆先父马铸材经营中印贸易》一文中,是这样描述新茶路的日程安排的:先从佛海(今勐海)至缅甸景栋8天,换汽车至洞己2天,洞己装火车至仰光2天,仰光换轮船至加尔各答3~4天,加尔各答装火车至西里古里2天,再换汽车至噶伦堡半天,从噶伦堡用骡马驮至西藏拉萨20天,全程共40多天。

杨守其先生是个商人,然而,他开辟新茶路,维持滇茶在西藏的销路,钱财并不是追求的目标。当时,英国殖民政府妄图把滇茶、川茶排挤出西藏,以切断内地与西藏最紧密的经济联系,从而为分裂西藏铺平道路。长期在藏区生活的杨守其当时就看穿了英国殖民政府的阴谋。

当时,英国人为了把云南、四川的茶叶排挤出西藏市场,拼命地在印度北部大吉岭大肆种植茶叶,用低廉的价格进入西藏,以排挤滇茶。

此外,1912年以后,传统的滇藏茶马古道面临很大的一个困难,一些冲突,造成了整个四川、云南和西藏之间传统的通道基本中断。雪上加霜的是,当时从云南到成都的路上,每隔一段距离都有一个绿营兵进行防守。但1912年以后绿营兵都跑了,要么被杀,要么逃亡,商人行走赖以生存的运输通道中断。另外,他们也感觉到要使整个滇南地区的茶叶贸易有更好地发展,也必须要进一步打开西藏市场。

基于这些因素,所以当同乡马铸材、大理鹤庆县的张家恒盛公和杨守其碰到一起聊起生意怎么做时,具有国际视野和经历的杨守其就出了个点子,把云南的普洱茶由勐海运到仰光,再用船运到加尔各答,最后再转进西藏。

因为之前与岳父探过这条线路,杨守其为此非常熟悉藏印之间的交通,包括藏印之间要打通关系的人脉。此外,张家恒盛公在此路也起了决定性作用,其创始人张泽万(张乃骞的爷爷)1902年就曾探过此路。就这样,几个人一拍即合,觉得必须维系滇茶藏销,维系西藏和整个云南之间的传统贸易联系。

最后大家做了分工:张家弟兄多,就由老六张相尧去到勐海,在那里负责采买茶叶;张相臣就住在加尔各答,负责缅甸到印度这一段;然后再由马铸材负责进西藏。马铸材这时加入了恒盛公,成为商号的一个股东。由于这条商贸运输线太长,跨越的地区太大,就由马铸材的三弟春泽(是个出家喇嘛)住在帕里,而拉萨就由张相臣请了他的一个叔伯兄弟张筱舟,从鹤庆到拉萨驻扎。这样,这条跨国跨地区的远距离商业交通线就形成了。

虽然新茶路绕道国外,但比起国内从下关至丽江,丽江至拉萨须三四个月,新茶路要快捷得多,并且一年四季都可以运输,不受气候制约。比较起来,不但缩短时间,还大大节省了运费。

穿藏服说藏话和英国人周旋

如今,杨守其家族在丽江大研镇五一街的老宅依然保存完好。这是一座典型的纳西四合院,为两层楼建筑,灰色瓦砖配以茶红色的木头屋檐。与四周的老屋相比,杨家老宅并不突出,唯独可以识别出“身份”的,是墙壁上挂着的一小块木质牌匾,上书——印度华侨杨守其故宅。据说,当时盖这幢四合院的钱,还是杨守其从缅甸寄回的。

在滇缅印藏线做生意,是非常不容易的。

当时,英国人规定,藏人作印藏之间的贸易,可以自由出入西藏和印度,而汉人(包括纳西族、白族等)则必须持有护照。

对此,当时走茶马古道的云南商人、赶马人想了一个办法。马铸材本来就是藏族,杨守其是纳西族。但纳西族和藏族之间的关系很好,杨守其自身语言能力很强,每到一个地方都能融入进去,藏话也讲得很好。他们到了噶伦堡以后就换上藏族人的衣服,讲藏话,得以在这条商路上出入。

此时,滇茶的价格虽略高于印度茶。却因滇茶销往藏区的茶是特制的老树的茶,经过压制,所以被称为紧茶。而用打碎的紧茶才能做出酥油茶特殊的香味。整个西藏中上层人士基本上还是保持喝滇茶的习惯,觉得滇茶好。而当时只有中下层会喝印度茶,但是逢年过节的时候还是会把滇茶拿出来待客。当然,如果还是走传统茶马古道的话,成本就很高,且量小不容易。

到商路打通以后,马帮们渐渐也有了回头货。一开始是英国人把西藏的羊毛运到印度,在印度拣、洗、分类,然后打成大包运到美国的费城加工制造羊毛制品。但羊毛的买卖市场却是在英国的利物浦,西藏羊毛的卖价是根据利物浦的行市来定的,从利物浦定期有电报传到噶伦堡来,通告羊毛的市价,云南马帮将茶叶拉到拉萨,卖了以后,就用那笔钱买羊毛,再将羊毛作为回头货驮到印度。恒盛公买羊毛专由张筱舟来做,他买羊毛很有两手。

从1917年到1942年,这条新茶路是整个云南茶叶进入到西藏的国际贸易通道,也使得英国殖民政府妄图运茶驱逐滇茶的阴谋破产了。

新茶路拉动滇印贸易

生意只要周转得起来,就好做多了,而且有了长期的客户,生意就会动起来。到后来,参与做新茶路藏茶叶生意和其他生意的人都发达起来,中甸马铸材离开了恒盛公,自己开起了“铸记”,独资经营。在拉萨的张筱舟也自己开设了“中和号”。杨守其则把他的“丽丰商号”开到了丽江等地。

生意一做起来,就有很多的商家加入,也就有很多的竞争。

云南商人里一些资本雄厚的大商号,想把小资本的商家挤垮,就积极在勐海、思茅一带成立茶庄(一时间仅勐海的茶商就发展到大小20多家),并将茶叶大量销往印度和西藏,像最大规模的腾冲董家“洪盛祥”,就将茶叶卖给拉萨有名的藏族商号“邦达昌”。

不仅如此,连当时云南省主席龙云也插进来做这项生意,龙云曾派人从云南发了一大批茶叶到噶伦堡,据恒盛公后人张乃骞先生回忆,负责那批茶叶的好像是聂耳家兄弟。在1938年时,他带着25000包茶叶到了噶伦堡。

当时的云南普洱茶以包计量,一包是50市斤。西藏当时每年消费云南茶叶大约15000包~20000包,大约合100万斤,需要大约10000匹骡马的运力。再说那位据说是聂耳兄弟的龙云手下将大批茶叶运到噶伦堡,西藏一下子根本消化不了,他就急匆匆将茶叶倒给了一个叫能都拉姆的印度商人。由于那人眼睛特别大,云南人都把他叫做“大眼睛”,而西藏人则把他叫“迷车”,也是大眼睛的意思。这个大眼睛其实并没有多少钱,但他却找了银行,贷款买下了那一大批茶叶,结果聂耳的兄弟只赚了一点点钱,而这个“大眼睛”却因此发了大财。

从此,云南商人和马帮才懂得找银行贷款做生意。尽管有这些十分不利的竞争,张家恒盛公并没有被挤垮。当然,也有一些小商号、小商人马帮熬不住而垮了。

1942年后,由于缅甸沦陷,杨守其首创的新茶路基本没有起到作用。1957年,他在印度去世,享年65岁。杨守其一生大部分时间呆在印度。她的女儿杨丹桂后来去了中国香港,开办进出口贸易公司,后来又辗转到了美国。杨丹桂在云南待的时间并不长,但在美国的时候,仍不忘家乡,经常为云南和美国经贸合作牵线搭桥。在改革开放后她经常回中国,在云南大学设立纳西学子奖学金,并将杨守其的骨灰从印度搬回丽江祖茔安葬。

丽江到处是南亚诸国商品

从拉萨运回丽江的货物中,有大量的英国卡叽布、灯芯绒、毛呢、毡帽以及各种日用百货,如毛巾、牙膏、牙刷等。除此之外,还有手表和钢笔,数量不多,相比之下更多的是鱼翅、海参等干海珍,进价很便宜。还有更便宜的印度牛黄、斯里兰卡藏红花等。

抗日战争时期,在印度加尔各答、噶伦堡和西藏拉萨以及云南丽江之间,已有电报通讯,在拉萨和印度之间,还能够通信,信件10天左右能收到。但在1942年,缅甸被日本占领,滇缅茶叶商路也就断了,只能由丽江至拉萨一线将茶叶运到西藏,西藏和欧美之间的羊毛生意也冷了下来,因为二战战火越烧越旺,就没人再做这个生意了。

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也有许多商人从昆明、重庆等地来到印度,有的是用马帮从丽江往返拉萨、印度,有的就用飞机运货,像有名的孔家就用中华航空公司的飞机倒运各种紧俏的物资。像铸记、恒盛公等就只有走丽江至拉萨的老路,用马帮把茶叶运到西藏,将布匹毛料山货等运到云南。这样做了3年时间(1942年~1945年),这一段生意也不错,但马帮的运力毕竟有限。张乃骞认为,以西藏亚东为终点,在拉萨至印度一线,所有骡马全部动员起来不到2000匹,这些马帮拒绝走西康和云南,因为道路实在太遥远太危险。而从云南到拉萨一线,全部运力加起来不超过5000匹,最多时顶多有10000匹骡马。当然,中间还有数以万计的牦牛放短脚。但就是这些马帮和牦牛,已经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商业运输奇迹了。

那时的丽江店铺里,到处是各种同盟国商品和南亚各国的商品。当时在丽江执行国际“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组织工作的俄国人顾彼得先生,在他《被遗忘的王国》中描述过丽江的商店:“商店相当黑暗而简陋,他们没有厚玻璃窗子,只有当街的木制柜台,下面货架上陈列着货物。要是考虑到是战争时期,商店里各种商品算是充足的。藏族马帮从加尔各答源源不断运来货物,既为了本地消费,也为了以惊人的价格转销到昆明,可以买到英国和美国制造的高级香烟和各种纺织品。甚至可以买到新的歌手牌缝纫机。当然价格是相当高的,因为马帮是世界上最昂贵的运输形式。”

感谢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茶马古道研究专家李旭,云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智生对本文的采访支持。另本文参考了李旭所著《遥远的地平线》、王明达、张锡禄所著《马帮文化》以及《云南文史资料选辑之云南进出口贸易》。

茶马古道起因于茶叶贸易


普洱茶的名号来自地名,即过去的云南普洱府,现在的思茅地区普洱县,历来是云南茶出产和加工集散的主要地方。

以滇南普洱出产的散茶为原料,蒸压加工成便于运输的紧压茶,就是非常受藏民欢迎的云南普洱茶。藏民饮用云南普洱茶的历史久远,在南宋李石《续博物志》中就记载着康藏地区的藏民饮用普茶,也就是现今的普洱茶。事实上茶叶贸易从唐朝就开始了,是无数商旅穿行在藏区汉地,走出了茶马古道。

现在丽江古城里还能找到曾走过茶马古道的老人,他们回忆说:当时运往西藏的主要是云南特产的大叶普洱茶,入藏的茶叶中,就以普洱茶打出的酥油茶香醇色好,最受藏人喜欢。普洱茶经过长途贩运和更长时间的存贮后品质会愈加地好,这也是藏人偏爱普洱茶的一个原因。

由四川供往康藏地区的茶叶称为边茶。四川边茶的生产历史同样非常久远,宋代在四川雅安、名山等地设立茶马司,由官方控管茶叶进入边区的买卖,以茶换取康藏地区的良马。茶马互市对于汉地同样重要,既为官府带来税利,同时交换所得的马匹也是军务之必需。茶马互市的贸易一直延续到清朝初年才逐步放开到民间。

我国茶叶最早的出口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茶叶生产国,大量的茶叶出口到全球各国,茶叶成为全球三大饮料(茶、咖啡、可可)之一。根据媒体报道,自2005年以来,我国茶叶出口量在30万吨以内,2009年首次突破30万吨,2010年出口量达到30.24万吨,出口金额达7.84亿美元。那么,我国的茶叶,最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作为商品出口的呢?

根据史料记载,最早的茶叶出口是在汉代,相传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出使印度半岛,所带的物品中除黄金、锦帛外还有茶叶。通过专家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兴起于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当年主要是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广州,出口的主要商品有丝绸、瓷器、茶叶和铜铁器四大宗,这也表明茶叶已经开始做出口商品,这是我国茶叶作为商品出口最早的记载了。随后,在南北朝时齐武帝永明年间,中国茶叶随出口的丝绸、瓷器传到了土耳其。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回国,将中国的茶籽带回日本。随后,茶叶从中国不断传往世界各地,使许多国家开始种茶,并且有了饮茶的习惯。

虽然我国茶叶的出口历史悠久,出口量巨大,但总的来看,仍然缺乏在国际上具有著名品牌的企业,茶叶的种植、加工、包装等没有形成统一的、国际认可的标准;出口的茶叶商品也是粗加工,获取的利润微薄,甚至不及国外负责销售的品牌企业赚取利润多;国内茶叶种植及加工企业,自主创新不强,深加工不发达,文化含量不够等,这都制约了我国茶叶产业的发展,总之,我国茶叶相关产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对于国人来说,几乎男女老幼都喜欢饮茶,特别是成功人士,喜欢边品茶边思考问题,思考茶叶发展以外的各种问题,而很少对茶叶本身的发展问题思考;每当我们慢慢品尝各种茶叶的时候,也许,我们也应该抽一些时间来思考:如何让中国的茶文化发扬光大,如何把我国的茶产业做得更大,如何增加茶叶种植和加工的科技含量,让其有更大的发展,惠及更多民众,要实现这些,还需要更多人的思路和探索。

更多内容请访问

普洱茶爱好者乐园

茶马古道之南道,即南亚的通道


茶马古道之南道,即南亚的通道

南道,即对老挝、交址(越南)、遏罗(泰国)、甘蒲(缅甸)东南亚诸国,也可出缅甸到印度、尼泊尔、不丹的国际茶马古道。掘(宋)杨佐《云南买马记》中记载:大云南绎前有《里猴题》,东至戍州、西至身毒国,东至交址,东北至成都,北至大雪山,南至海上,悉著其道之详。文中记载的交址,即越南,身毒,即天竺,今印度,说明云南在唐宋时已有交往。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大旅行家马可波罗,受元世祖忽必烈派遣由四川成都出发后.走清溪关道入云南,经哈刺章(大理)、永昌(保山)、金齿(德宏)出境至蒲甘王朝(缅甸)、交阻(越南),至(西双版纳)八百媳妇国返回云南,走步头道至押赤(昆明)由朱提道经焚道返回。明、清以来由于思普地区普洱茶兴盛,这条道则成为茶叶贸易之路。据西双版纳相关的文史资料记载共有三条,即东出老挝、安南(越南);南出缅甸、遥罗;西出缅甸、印度。即经思茅4日至车里(景洪),南行8日至八百媳妇宣慰司(景迈),又西行至老挝,西南行15日至摆古,均可乘船从海路运送京城。出境经(缅甸)景栋、仰光再溯伊洛瓦底江至印度,另普洱至动腊,出境老挝直至越南。,向南则由普洱、劲海至老挝或普洱至蒙自到越南。从滇南出思茅、车里至国外的茶叶之路或茶马古道'已形成,印度、缅甸、遥罗、老挝、柬埔寨、越南等国的商人均往来西双版纳、思茅、普洱贩运茶叶.这时滇南的元江、石屏、建水、开远、蒙自等城市兴起,成为茶马古道上的重要城市和交通枢纽。21世纪初,最后的马帮在云南的贡山消失了,但清脆悦耳的马铃声仍在山间回荡,茶马古道留下的文化将是永恒的。

天水丨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茶马古道重要通商口岸


中国西藏网讯9月21日,“一带一路看甘肃”全国百家网络媒体采访活动一行来到天水。在素以干旱缺水著称的西部省份甘肃,这里气候湿润,雨水充足,物产丰富,真不负“陇上小江南”的美誉。

“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天水,更令人惊艳的是其厚重的历史文化。你想象不到,在如今看来都稍显偏远的天水,在古代曾是古丝绸之路最繁忙的通道、进出长安的重要门户。当然,更不可思议的是,天水曾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茶马古道重要通商口岸。

茶马古道

提起茶马古道,很多人想到的是四川、云南、西藏,似乎与西北的甘肃没有什么关系。实则不然。茶马古道实际为三条:陕甘茶马古道,陕康藏茶马古道,还有滇藏茶马古道。今天,更广为人知的是后两者。

茶马古道实际源自古代的“茶马互市”。“茶马互市”是我国西部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为中心的贸易往来。

这种贸易往来出现的第一个“官方认定”机构就设立在天水。1074年,宋熙宁七年,设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茶马互市机构——秦州茶马司。天水,古称秦州。天水的茶马贸易始于唐代,在宋朝时期形成规模。

作为当时最大的茶马贸易集散地,天水繁荣到何种程度呢?

陇上江南天水

古书上记载,秦州茶马司专事以宋朝的茶帛与少数民族进行易马互市,每年交易额达4万多两白银,为朝廷换回8000多匹良马。《资治通鉴》中说“天下富庶者无如陇右”,形容的就是当时的天水。

而后,南茶北运,天水形成了延续400多年的秦州茶马古道。一直到民国初年,无论是汉中陕茶,还是蜀地川茶,都运至天水的大茶庄,由此再分发各地。

藏族人有“一日不可无茶”的说法

这种历史发展轨迹与茶叶传入西藏的历史过程也是高度吻合的。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原本不喝茶。据藏族史料记载,高原盛行饮茶之风,是从松赞干布时期与唐朝之间的茶马贸易开始的。茶马贸易是吐蕃和唐朝之间的主要贸易。茶叶一经传入西藏,其助消化、解油腻的特殊功能,深得藏族百姓喜爱,成为其日常饮品,也就有了“藏族人不可一日无茶”的说法。

随着藏族百姓饮茶需求的日益增多,宋代以来,西藏与内地之间的边茶贸易也越来越兴盛,维系两地需求的茶马古道也就应运而生。马帮的铃声也由此在蜿蜒曲折的茶马古道上响彻了千年。(中国西藏网文/翟新颖冯登宁)

我国历史深处的茶马古道


千百年来,在横断山脉的崇山峻岭和金沙江的幽深峡谷之间,在川、滇、藏三省交汇的大三角的原野丛林之中,盘曲延伸着一条神秘的古道。这条古道从四川的雅安出发,经飞仙关,过始阳,走天全,出禁门关,翻二郎山,过泸定,至康定,到西藏,然后进入尼泊尔。古道险窄幽深,斗折蛇形,曲曲折折,这就是与丝绸之路齐名天下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不仅是世界上地势最高,地理形态最为复杂的商业要道,它更是中外文化交流、文明传播的通道。

四川、云南是我国茶叶的主产区,天全边茶享誉蜀中。与盛产茶叶的川蜀地区唇齿相依的藏族同胞世世代代对茶叶却是十分的渴求,在汉文史料中多有藏人嗜茶如命,艰于粒食,以茶为命,如不得茶、非病即死之类的记载。藏族民族中也有汉家饭裹腹、藏家茶饱肚,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之说。虽然对茶情有独钟,但由于酷寒的高寒气候,茶叶根本无法种植,只能依靠于川、滇茶叶入藏供饮,中原地区少有马匹,纵有些许,也皆体弱质差,而地处高原地段的西藏康巴正好盛产良马,这种出产与需求的互补,促使两个伟大的民族走到了一起。于是茶马互市诞生了。

茶马互市的诞生,最早可以追溯到唐玄宗时期。当时,茶叶用作饮料,在全国各地皆为常事,而藏族同胞,尚未大饮。虽此前贞观十一年文成公主下嫁给藏王松赞干布,就带来了大批茶叶,其后亦有茶叶进入藏区,然而其清新明目,健脾养胃,祛劳提神的功效非常人皆知,因而饮茶之习惯尚不得善遍,全民饮用当推至后期。当然也是从官至民。唐代作家李肇在《国史补》中写道:唐朝使者常鲁公出使吐蕃,常在篷中烹茶,吐蕃赞普见后问道此为何物?,常答:此为解渴去烦之物,名茶,赞普细察,笑曰吾亦存焉,遂令从人取出大筐,常观,果为茶耳,皆为徽、闽、川之良物,然赞普不能用。后,常示之,且言其妙,至此,赞普饮之,藏胞亦然。由此可见,当时吐蕃势力强大,虽然存有大量的从外地搜罗或他人赠送作为珍贵礼物的茶叶,但除了极少赞普饮用外,常人大都不知道如何饮用,而从常鲁公在民间传以饮用之术后,喝茶的习惯也就给了藏民,茶文化开始进入藏区。藏民喝茶,汉民售之。茶马互市的兴起,无疑促进了藏汉经济的交往。唐朝在许多地方都设置了茶马司,作为市场管理机构。宋代开始,朝廷常与辽、金交战,所需军马更多,宋便将茶马交易作为一种政治手段,用以结善并控制西北各夷。当时,朝廷将茶叶的销售分为官茶和商茶,前者由政府机构采购交易,后者由茶商向户部纳税交易。但须限定数量和地域,明清两代大体沿袭旧制,只是到了清代晚期才将茶叶向民间开放。

天全是茶叶的盛产区,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更与藏区康巴相邻,因而茶马互市交易更盛,至明代经商户达60余家。天全边茶产量达2.9万担。过天全县城,出禁门,便是二郎山系,是茶马古道的必经地,相对于年代更为古老、被历代衙府称为官道的经荥经、泥头、磨西至泸定、康定的大路,此路俗称小路,所背之茶亦称小路茶,无论大路、小路一样要路经此处,一样要翻越三千二百多米的马鞍山和五千多米的二郎山,因而二郎山南麓山脚有地名曰两路。

翻山越岭,地势陡险,骡马难以通行,只有人手脚并用,方能攀援通行。所以各地古道中惟一造就了茶马古道上仅此从天全禁门关至康巴路段独有的风景奇观:人力背茶。背夫们相约十人、八人,每趟从茶商的库房里领取茶包,背往指定的地方。体力好的取20―25包,足有300―400斤。

背夫们领到手的茶包层叠摞好,用竹签串连固定,再以篾条编成背篼,套上双肩。背夫无论是谁皆自备食物,即玉米面和一小袋盐巴,仅此而已。胸前系着一个椭圆形的小篾圈,俗称汗剐子专用于刮汗,手里拄着一根丁字形的拐杖,拐尖镶有铁杵,俗称拐筢子墩拐子。茶包一旦上背,沿途一般不得卸下歇息,待有平缓处,领头背夫(有地方称拐子师,也有地方称大背师)便审势路段和背夫负力情形,需歇一歇了,便扎下拐子,一声吆喝,示意大家找地方歇息。拐杖就是支架,茶包垫在拐子上,拐子扎在石头上,背夫们便都挺直腰背歇脚片刻。日久天长,古道上便留下了铁杵扎下的痕迹。甘溪坡上、紫石关旁那些茶路上密布的拐子窝至今仍在荒弃而覆满青苔的石板道上隐隐现现。

古道是走出来的,这一走就是几千年,几千年漫长的岁月中,它历经风雨,铸就了历史和文明,虽然说现代文明替代了它,但它不是消失,更不是灭亡,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段美好的过去,它是人类向前发展史上一座闪耀着光彩的里程碑,它光彩背后的神奇,源自于人类的坚韧不屈和自强不息。

我国最早的“茶筹”


茶筹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我们会组织专家对它的年代、作用等展开研究,希望借此还原出清、民国时代的茶楼风貌,再现市井文化。

2009年7月18日,中国茶文化研究又有了新发现。一百零三枚茶筹首次亮相于中国茶叶博物馆。专家初步认为,这曾是茶馆向客人收取茶钱的凭证,上面写有茶馆商号和茶名,作用相当于现在的消费券,中国茶筹的历史由此向前推至清代至民国初年。

筹,本是算具。古代没有计算器,一般用竹木削制成筹来进行运算。有了茶筹,茶馆的掌柜不用算盘就可以结算出茶钱了。这些茶筹均由浙江宁波的收藏家陈钢捐出。他告诉记者,每枚茶筹长约十厘米,成圆柱形。根据茶价的不同,茶筹被涂上不同的颜色,用以区分。这些茶筹发现于杭州,从数量上看,有可能是成套的。

陈钢表示,虽然茶筹留存至今的很稀少,成套出现的更是难得,却有一种和它用途差不多的酒筹。和茶筹相比,关于酒筹的史料记载更多。除了能计算饮酒杯数之外,还能当行令用的筹码子,这对于研究茶筹都有借鉴意义。

同时展出的还有一百六十四件唐宋茶器精品,陈刚将其中的三十九套无偿捐赠给了中国茶叶博物馆。其中涵盖了唐宋煮茶、点茶时所用的典型茶具,特别是茶鍑、茶臼等填补了该馆馆藏空白。

浙江民间收藏力量非常雄厚。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民间收藏家总共向国家博物馆捐献十万件文物,占馆藏文物总数的六分之一。浙江省文物局博物馆处副处长沈坤荣表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民间收藏家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更愿意将文物捐献出来供众人共享,从而最大地发挥文物的价值。

茶马古道促进了那些地域的贸易往来


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由于是用川、滇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以马帮运输,故称茶马古道。茶马古道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抵达西亚、西非红海岸。根据现有的古文物及历史文献资料,早在汉唐时,这条以马帮运茶为主要特征的古道就发挥作用了。抗日战争中,当沿海沦陷和滇缅公路被日寇截断之后,茶马古道成为中国当时唯一的陆路国际通道。

茶马古道是中国西南大地上一条进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传播中国古代文明的国际通道。

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因康藏属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区,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但没有蔬菜,糌粑又燥热,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但藏区不产茶。而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但供不应求,而藏区和川、滇边地则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这样,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流动不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趋繁荣,形成一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一个有着特定含义的历史概念,它是指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汉、藏之间以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具体说来,茶马古道主要分南、北两条道,即滇藏道和川藏道。滇藏道起自云南西部洱海一带产茶区,经丽江、中甸(今天的香格里拉县)、德钦、芒康、察雅至昌都,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地区。川藏道则以今四川雅安一带产茶区为起点,首先进入康定,自康定起,川藏道又分成南、北两条支线:北线是从康定向北,经道孚、炉霍、甘孜、德格、江达、抵达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北线),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地区;南线则是从康定向南,经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贡至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南线),再由昌都通向卫藏地区。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所言只是茶马古道的主要干线,也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茶马古道的一种约定成俗的理解与认识。事实上,除以上主干线外,茶马古道还包括了若干支线,如由雅安通向松潘乃至连通甘南的支线;由川藏道北部支线经原邓柯县(今四川德格县境)通向青海玉树、西宁乃至旁通洮州(临潭)的支线;由昌都向北经类乌齐、丁青通往藏北地区的支线,等等。正因为如此,有的学者认为历史上的唐蕃古道(即今青藏线)也应包括在茶马古道范围内。也有的学者认为,虽然甘、青藏区同样是由茶马古道向藏区输茶的重要目的地,茶马古道与唐蕃古道确有交叉,但唐蕃古道毕竟是另一个特定概念,其内涵与茶马古道是有所区别的。而且甘、青藏区历史上并不处于茶马古道的主干线上,它仅是茶叶输藏的目的地之一。茶马古道与唐蕃古道这两个概念的同时存在,足以说明两者在历史上的功能与作用是不相同的。

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并不只一条,而是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它是以川藏道、滇藏道与青藏道(甘青道)三条大道为主线,辅以众多的支线、附线构成的道路系统。地跨川、滇、青、藏,向外延伸至南亚、西亚、中亚和东南亚,远达欧洲。三条大道中,以川藏道开通最早,运输量最大,历史作用较大。本文仅就川藏茶马古道论述,它道则非本文所及。

茶马古道中的滇、藏路线是:西双版纳-普洱-大理-丽江-香格里拉-德钦-察隅-邦达-林芝-拉萨。到达拉萨的茶叶,还经喜马拉雅山口运往印度加尔各达,大量行销欧亚,使得它逐渐成为一条国际大通道。这条国际大通道,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50052.html

上一篇:中国饮茶方法的四次演变

下一篇:怎样鉴别花茶的质量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