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代表队在贵州省茶艺职业技术大赛勇夺桂冠

2020-06-03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代表队在贵州省茶艺职业技术大赛勇夺桂冠”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代表队在贵州省茶艺职业技术大赛勇夺桂冠”相关知识!

想了解《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代表队在贵州省茶艺职业技术大赛勇夺桂冠》知识吗,丰富的《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代表队在贵州省茶艺职业技术大赛勇夺桂冠》内容等你来看!

8月29日,贵州省茶艺职业技术大赛进入尾声,我州茶艺师勇夺桂冠,分别斩获个人赛第一名,包揽团体赛前四名。

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16岁女孩谢婷凭借娴熟而曼妙的茶叶冲泡技艺,赢得了评委老师的一致认可,夺得大赛一等奖。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代表队,以纪念都匀毛尖1915获巴拿马金奖100周年为主题,其参赛作品《百年茶情香飘全球》,活泼生动的演绎了苗家姐妹欢愉采摘、制作、冲泡都匀毛尖的过程,给全场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荣获团体赛金奖;龙里县兰亭茶坊代表队表演的《四世同堂》,慈祥的白胡须太爷爷打着太极,茶艺精湛的小孙女跟贤惠的母亲学泡茶,祥和的父亲安静地练习书法,向在场观众展现了一副其乐融融的温馨画卷,荣获团体赛银奖;罗甸职业技术学校代表队的自创歌曲《一品幽香毛尖茶》,将感人至深的军中爱情故事与浓醇的茶香融合一体,绵绵情意结合精湛表演,征服了现场观众,获得团体赛最佳创意奖;平塘县农村工作局代表队以出色的茶艺表演,展示了都匀毛尖白毫隐翠、纤细卷曲的仙姿,阐述了对都匀毛尖挚爱之情,安静却沁入人心,获得团体赛最佳表演奖。CY316.cOM

此外,来自惠水、都匀、龙里等等地的代表们也喜获丰收,分别夺得个人赛优秀奖、团体优秀奖等奖项。州茶叶产业化发展办公室获最佳组织奖。

本次大赛由省农委、省人社局、省茶叶学位联合举办,旨在贯彻落实全省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精神,普及茶知识、茶文化,全面展示和提升茶艺人员的技术水平,引导形成饮茶、爱茶的良好社会氛围,推动贵州茶产业更好更快发展。大赛设个人赛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优秀奖十名,团体赛金奖一名、银奖一名、最佳创意奖一名、最佳表演奖一名、优秀团体奖十名。

7月30日,我州举办选拔赛,经过激烈角逐,拔出5名个人赛参赛选手及5支团体赛参赛队伍赴省参赛。备战省赛过程中,辅导老师积极策划、设计和编排,不辞劳苦耐心指导,全体参赛学员夜以继日刻苦训练。通过共同努力,在省城的赛场上,我州代表队奉献了一场场内涵丰富、充满时代情感的参赛作品,以精彩的表现和精谌的茶艺技艺,折服了赛场评委和观众。比赛结束,十支参赛队伍纷纷载誉而归。

本文《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代表队在贵州省茶艺职业技术大赛勇夺桂冠》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cy316.com延伸阅读

潮州工夫茶艺标准化技术规程


“潮州工夫茶艺”标准化技术规程正式出炉

“潮州工夫茶艺”标准化的技术规程正式出炉了!近日,笔者从潮州市质监局了解到,由潮州菜标准联盟制定的《潮州工夫茶艺冲泡技术规程》正式发布,为“潮州工夫茶艺”这一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提供了标准支持。

在潮州饮食文化中,工夫茶是潮州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成为潮人接待宾客一种民俗礼仪。2008年,潮州工夫茶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州工夫茶艺”非遗传承人、该标准主要起草人叶汉钟告诉记者,《潮州工夫茶艺冲泡技术规程》由市质监局牵头,市标准协会、潮州工夫茶艺专家参与,从去年底开始起草,历经半年完成。工作的开展采用了“政府+标准联盟+企业+专家”方式推进,通过走访相关企业、院校等,了解工夫茶行业的现状。期间共收到修改意见41项,全部采纳24项,部分采纳意见6项,提交各个专家讨论意见3项,不采纳意见8项。

据市质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发布的《潮州工夫茶艺冲泡技术规程》分为《潮州工夫茶艺》和《商务潮州工夫茶艺》两部分。其中,对茶壶把握手法、茶水比例、烹茶步骤、品饮方式等作出了相应的规范,对商务接待用潮州工夫茶艺也作了相应的规定。此外,工夫茶泡法也附录上,其中包括备器、生火、温壶、纳茶、点茶、请茶、闻香等21道程序。与以往流传的冲泡程序相比,此标准更为细致,特别是还增加了品茶的环节。叶汉钟表示,正确的品茶方式有助于更好地享用潮州工夫茶。

该负责人表示,《潮州工夫茶艺冲泡技术规程》的制定发布,将为潮州茶艺界提供一个具有广泛适用性和一致性的平台,使潮州工夫茶艺能规范、有序、健康地发展,也为“潮州工夫茶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打下良好的基础。

临沧23种民族原味茶艺


临沧境内居住着佤、傣、彝、布朗、德昂、拉祜等23个少数民族,多元化、多形式、多层面文化互通共存。勤劳勇敢的临沧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的以茶为中心的物质文明和以茶文化为载体的精神文明。

茶的功效表现在可食用、治痛、解渴、醒目、提神等方面,研究成果表明茶具有24种功能,它与文学艺术结合后,在精神生活上便表现出强烈而广泛的审美情趣,正是这种审美情趣使茶文学艺术、茶艺茶道呈现出绚丽多彩的光辉。感知临沧,一样可以领略到烟波浩瀚而又博大精深的茶文化。

占世界佤族人口达60%以上的临沧,以沧源佤族自治县为代表的佤族用茶习俗深远中透露着古朴与祥和,他们以茶为信、为令、为状;以茶待客、迎亲、送礼;以茶祭祖、奉神、驱邪。竹筒、烤、铁板、火碳、生煮、煮鲜叶、过夜、嚼、盐咸茶9大类茶俗,涵盖了佤民族极为别致的茶技茶艺。

国家重要口岸镇康县境内的德昂族不但种茶、制茶、饮茶,而且知茶、懂茶、爱茶、善茶,是茶的民族,被誉为“古老的茶农”。民间广泛流传着茶树仙子、思念妻子、阿奶茶、德昂王子茶四大传说。德昂人有自己的茶具、茶器,形成了自身的茶礼、茶艺、茶俗。传情、择偶、友谊、订婚、迎亲、拜堂、拆棚茶7大茶序构成了德昂人的“茶婚”;迎客、敬客、送客、回心、和睦、亲家、调解、拜师、择算、葬礼、献龙、献穑、佛杆、平安、浴佛茶15种茶艺构成了德昂人的茶礼;竹筒、泥缸、陶腌、竹腌、砂罐、嚼酸、凉拌茶7种加工制作方法构成了德昂人独特的制茶工艺。

太阳转身的地方——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境内的青竹、糊米、竹筒、蜂蜜、毛酸茶5大制茶工艺更是令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感受临沧,11个世居少数民族对茶都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

回味临沧,被临沧绚丽多姿的茶文化所感动。沧源佤族自治县“佤山映象”的茶艺表演娓娓拉开序幕:“葫芦王地”山连山,潺潺流水淌清泉。木鼓铓锣长发舞,浓雾清风绕茶山。佤家少女摘新绿,唤起朝阳来作伴。洗茶——莹彻无尘,纯清淡如;泡茶——水抱静山;出汤、分茶——清月醉枫;品茶——天香天外;收杯谢客,自品其香——心韵清圆。真是玉蕊片片称绝品,清香不随岁月变。金樽玉液腾细浪,洗尽尘心忘人寰。问君何时能尽兴,飘飘欲仙醉未眠。

有四季“春城”之美誉的永德县,其竹筒雷响茶茶艺表演使人魂牵梦萦,当地俐侎人拿出芽叶肥嫩、粗壮显毫的青毛茶、红茶、普洱茶等山寨中的当家品种,用传统沿袭的温水、破竹、打茶、洗具、雷响、苦渡、敬茶、收具8道工序,泡制出香而不焦,回味悠长,饱含着俐侎人浓浓情意,深深祝福的“雷响茶”。

在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糯米香茶”过去是敬奉土司府的贡茶,如今它已成为傣家人迎宾待客、馈赠亲友的礼仪礼品。在傣家人的心目中,茶饮要源于自然、亲近自然、贴近自然,“土缸储水土锅烧,土罐烤茶味道好”。“糯米香茶”的泡制采用的完全都是本地傣族烧制的土缸、土锅、土茶罐、土茶杯等土陶器,用它们泡出的茶,不仅能让您分别品尝到糯米和茶的清香,还能让您咀嚼到大自然泥土的芬芳。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云县彝族原生态茶艺表演让人留连忘返,原生茶原料选自茶树原产地、原生态的自然环境,经手工采摘嫩梢,运用世界先进高智能绿茶制造设备,通过瞬间高温杀青、冷却固色、叶打、粗揉、中揉、精揉、干燥等科学工序制作而成。她来自山野,具有山野的纯朴与甘爽,保持了茶叶的原汁原味。伴随着彝家少女婀娜多姿、端庄娴熟的备水、涤器、取茶、泡茶、敬茶、品茶、收具等7道茶序,让你在温馨柔和中回味无穷。原生绿茶之精品——“东方淑女”茶冲泡在透明玻璃杯中,水温在60—80℃左右,冲泡的茶叶尤如苏醒的睡美人体态。

全国唯一的主体民族冠名最多的双江自治县,千百年来与茶有着相濡以沫的唇齿之缘。茶艺表演使人赏心悦目,其中布朗族敬奉宾客的礼仪茶饮,素有头泡献天地,二泡敬宾朋之说。糊米香茶就是一道待客的传统茶饮之一,配料有糯米、扫把叶、红糖和采自千年古茶园的晒青毛茶以及甘甜清澈的纯天然山泉溪水,泡制程序先将土制茶罐烘烤备热,放入糯米,炒至发出浓烈的糊香余味,再加入晒青毛茶和适量的红糖以及加入扫把叶,进行综合拌炒,炒至茶梗发黄、发泡,然后倒入沸腾的山泉溪水,烤煮片刻,即可饮用。按中医理论:这是一道具有消炎、解疲、消食健胃等功效的药膳用茶。

“滇红”集团的茶道是集苗族古老民俗和现代茶艺于一身的示范性茶艺表演,通过品味原茶、果味茶、酸荚茶、奶茶四道茶,采寓意人生的苦、冷、酸、甜都是值得回忆的哲学含意,既展示了“滇红”的形美、色艳、香高、味浓的优良品质,同时通过对茶的调配,来表达苗族人民热情好客和对人生的美好追求。表演过程中的迎宾——滇红苗寨迎客来;净手——洗去风尘心自清;涤器——梅花照眼出浴来;选茶——金芽细芽落玉盘;入茶——落红皆是有情物;品茶——接风洗尘回味来;果茶——冰心玫瑰捧玉杯;二品——红英落尽青梅小;上点——冷暖常事开心颜;酸茶——感月吟风多少事;三品——三杯渐觉纷华远;奶茶——真心祝福忘归意;四品——奶茶飘香王子冠;谢茶——高流端得茶叶趣;收具——滇红之乡再相聚。滇红对茶文化的演绎对人生的顿悟,无不让人茅塞顿开。

在临沧,那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无不迸射出原生的茶文化渊源,飞溅出茶文化思想碰撞的火花。感悟茶的生命力量,茶文化和其它文化一样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面对全省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旅游大省的重要发展机遇期,临沧这块文化资源的富矿带,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以“最后的秘境”立意,临沧突出佤文化、茶文化两大特色,凸现“边地”——北金三角地景观;“江河”——澜沧江、怒江、南滚河、南汀河自然、人工景观;“风俗”——12个世居民族的奇风异俗景观;“茶酒”——茶文化、酒文化传统和人文景观。这些都是构成“秘境临沧”的主要元素。以“世界佤乡”为临沧的核心定位,以“心歌魂舞,世界佤乡,击鼓通灵,纵情临沧”为临沧统一的广告语,以文化与经济力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成为临沧经济腾飞的强力驱动器。

“邛崃黑茶杯”茶艺大赛决赛获成功收官


“邛崃黑茶杯”茶艺大赛决赛获成功收官

11月12日上午,2017年中国·成都秋季国际茶业博览会暨“邛崃黑茶杯”茶艺大赛决赛在成都世纪城国际会展中心拉开帷幕。

大赛经过激烈的角逐过后,2017年中国·成都秋季国际茶业博览会暨“邛崃黑茶杯”茶艺大赛决赛取得圆满成功。在评委的总结环节中,四川农业大学茶学系主任李品武表示,本次茶大赛十分精彩,有现代的家庭茶艺,也有代表着茶文化未来的少儿茶艺,但总体上来看,茶艺题材略显单一,细节也需要选手们加以注意。天下茶友网CEO杨健也提出,本次大赛决赛相比于初赛而言,选手们的表现有很大的提升,但如何表现茶艺的深度、如何做“走心”的茶艺,这仍是大家需要探索的要点。

据悉,2017中国·成都秋季国际茶业博览会以“邛崃黑茶”为主线举办茶艺大赛、斗茶大赛、邛崃黑茶品鉴会、邛崃黑茶微商推介会等,推动了全社会、企业、爱茶人及华夏茶学全校师生的积极参与。“邛崃黑茶杯”茶艺大赛,以华夏茶学与文君茶业共同搭建的首期学徒制“师徒班”学员为主力军,这是一次师徒班实战现场与阶段成果展,更是师徒班推广邛崃黑茶,活跃茶经济促进四川乃至中国茶业走向世界舞台的新起点,它将带动茶企业、学校、学员、社会一体化茶文化传播,弘扬华夏民族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本次茶艺大赛非常圆满,这离不开茶行业协会的鼓励、国家鉴定中心的支持与人社局的政策颁布。相信明年的茶艺大赛我们会做得更加成功!”华夏茶学余良校长对未来信心满满。

在史上借用外力进一步发展茶的技术


继两晋后,茶文化又有了新的发展。而人们对炼茶,揉茶等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

唐朝一统天下,修文息武,重视农作,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由于国内太平,社会安定,随着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茶叶的生产和贸易也迅速兴盛起来了,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峰,饮茶的人遍及全国,有的地方,户户饮茶已成习俗.茶叶产地分布长江.珠江流域和陜西.河南等十四个区的许多州郡,当时以武夷山茶采制而成的蒸青团茶,极负盛名.中唐以后,全国有七十多州产茶,辖三百四十多县,分布在现今的十四个省.市.自治区.两宋的茶叶生产,在唐朝至五代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全国茶叶产区又有所扩大,各地精制的名茶繁多,茶叶产量也有增加。

元朝,茶叶生产有了更大的发展,至元朝中期,老百姓做茶技术不断提高,讲究制茶功夫,有些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茗茶,当时视为珍品,在南方极受欢迎.元时在茶叶生产上的另一成就,是用机械来制茶叶,据王桢记载,当时有些地区采用了水转连磨,即利用水力带动茶磨和椎具碎茶,显然较宋朝的碾茶又前进了一步。

唐元两朝中,茶叶新的发展有有了历史性的进步。

把普洱茶“有机”进行到底——记新型职业农民企业家董祖祥


1998年,董祖祥在家乡普洱市思茅区南屏镇整碗村种植茶叶30亩,坚持不施化肥、不打农药,他很坦然地说,自己种的茶叶自己敢喝,投放市场也放心。自2000年7月,董祖祥创立普洱祖祥高山茶园有限公司以来,运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多赢”的目标,“祖祥”生态有机茶成为普洱绿色经济的一张靓丽名片,董祖祥也成为了新型职业农民企业家的典范。

生产研发有机茶远销欧美

2000年7月,董祖祥创办的普洱祖祥高山茶园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茶叶种植管理、鲜叶收购、成品加工、销售服务、进出口贸易为一体的民营企业。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董祖祥从创业初期就始终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在第一位,以高标准、高起点,发展有机茶叶种植。通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茶叶生产经营规模从30亩到2000亩,通过欧盟、美国、日本和中国的有机茶基地认证,带动当地发展生态有机茶园近20000亩,其中通过欧盟有机转换认证茶园面积达10000亩。

董祖祥说:“为了确保有机茶园的品质,保证欧盟的检测机构在任何时间任何条件下的抽查都能达标,公司坚持不用任何农药化肥。为了杀灭虫害,按标准在茶园里配置了杀虫灯和粘虫板,在茶园中养鸡,甚至按每抓到一条虫就支付五分钱的办法来灭虫。在肥料使用上,我们选择用羊粪、塘泥及其他生物制剂渥堆发酵的自有配方农家肥,再配合使用经有机认证的有机肥,每年最少使用两次。同时,为了缓解干旱带来的压力,公司建了水坝,在茶园里安装了滴灌系统。因此,茶园里的茶保持了一贯的风味特色,茶香持久温和,口感饱满回甜,带有优雅香气,得到全国各地消费者的好评。”

2010年,董祖祥生产经营的2000亩茶园,通过了欧盟、美国、日本和中国的有机认证。在狠抓产品质量的同时,董祖祥注重创品牌,提升企业形象,注册了“祖祥+TEA+图形”“祖祥”“无量翠环”“无量剑兰”“无量雪龙”“无量尊红”等商标。其中“无量翠环”“祖祥+TEA+图形”先后获“云南省著名商标”“普洱市知名商标”认定,“无量翠环”产品先后获第八届国际名茶评比银奖,第四届中国民营企业科技产品博览会科技创新成果金奖。公司“祖祥”宫廷普洱茶(熟饼)产品先后荣获“新中国六十华诞‘国庆杯’”云南名优茶金鼎奖,“云南茶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辉煌杯’云南名优茶金奖”。产品也远销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茶叶出口在普洱占有重要地位。

“有机认证”来之不易,如何保证认证质量与效益双赢,是所有认证茶园面临的共同问题。董祖祥说:“有机认证每年都要检测,不但要检测鲜叶、成品茶,连茶园的水、土壤、空气都要检。”为了保证茶原料的质量,必须在生产管理上有技术创新,要让茶农的培训成为常态化工作。

为此,董祖祥每年都会定期邀请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院校的专家来基地授课、传授技术,特别是有机肥发酵制作、使用、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方面的先进技术的推广使用方面,得到了专家的系统指导,为领跑有机茶生产管理抢占了制高点。2012年,董祖祥的茶园基地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认证,2016年12月普洱市思茅区有机茶示范培训基地在工厂揭牌,2017年5月云南省农业广播学校“田间学校”在工厂挂牌。

带动周边村寨数千人脱贫致富

十多年间,在公司的带动下,整碗村的老百姓种植茶园近2万亩。2009年4月,公司和本村百姓共同创建普洱市思茅区高山茶园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农民和公司连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合作社牵头与公司、农户签订了协议,明确了责、权、利关系。2014年12月,合作社被国家农业部门认定为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被云南省农业厅认定为云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

多年来,公司依托普洱的环境和气候优势,以优质高山绿茶为发展方向,认真细致开发种植基地、选择种植品种、精研高档绿茶加工技术,以品牌取胜,以发展国际有机茶叶为产业核心,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带领同村农民和外来脱贫的移民开发茶产业,实现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多赢”,达到了建起一个龙头、开发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建设和谐社会的目的。

截至目前,公司带领整碗村民种茶2万亩,带动整碗村及周边村寨700多户2800多人脱贫致富。截至2017年底,公司向农户收购茶叶鲜叶近3000吨,鲜叶全年平均价18元/公斤,比市场平均价每公斤高4元,直接带动当地325户茶农增收。

第2页/(共2页)

董祖祥富了,不忘邻里群众,积极参与扶贫帮困。他自有茶园的133户茶工家庭共500多人,大都来自生存条件恶劣的地方。公司免费为每户提供80平方米住房,同时购买意外和伤残保险,解决新农合、解决他们子女教育等切身问题,还免费为大家提供茶园管护能力培训,邀请他们加入基地管理人员的队伍。他们在管理茶园、采摘鲜叶过程中,可以有多个来源的家庭收入,茶工家庭年人均收入平均超过3.5万元。

不忘初心真情回报社会

多年来,董祖祥带领公司员工,不忘初心,通过修路、兴修水利,资助教育、关爱残疾人、扶贫帮困等累计捐赠资金近500万元,支持公益活动,回报社会。

董祖祥先后出资250多万元用于村庄道路硬化和路灯安装建设;出资近200万元解决长久以来困扰整碗村百姓的季节性缺水问题,有600户人家、近3000人受益;免费向合作社社员提供了100万元的有机肥及60万元的粘虫板。向整碗中心小学、龙潭中心小学、南本小学等开展爱心捐赠,从2003年起累计捐款20余万元,用于改善当地办学条件,支持当地教育事业。

公司不断发展壮大,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平台,公司成立以来,先后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1000余人、大中专毕业生100多名,为当地年轻人提供了良好的就业环境,让越来越多人通过自己的奋斗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在谈到今后发展目标时,董祖祥说:“今后,我还打算成立养猪专业合作社,把猪粪制作成有机肥,施入茶园,解决肥源问题,实现良性循环,带动更多的百姓富起来。”

此外,公司还与普洱市思茅区农广校挂牌合作,多次与农广校联合组织思茅、腾冲、德宏、弥渡、临沧等地区的种茶大户、加工大户到公司进行有机茶种植技术、经验交流、培训,助推有机茶产业发展,为多个地区培养茶产业人才,传播种植、加工经验,为茶产业助脱贫工作奠定基础。公司还与普洱市职教中心、云南农业大学热带作物学院、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结成合作办学单位,积极支持教学发展,为学生提供教育教学、实践学习基地,并参与爱心公益捐茶助学行动。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高燕文/图)

全国茶艺大赛5月决战四川国际茶博会


全国茶艺大赛5月决战四川国际茶博会

2017第六届中国·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将于5月5日至8日在成都世纪城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本届茶博会规模大、档次高、活动多、专业性强,中国十大名茶、著名茶器都将登场。今年茶博会上将举行全国茶艺大赛总决赛。届时,通过预赛选拔出来的全国各地茶艺师,将以古风古韵、茶服艺人的形象,齐聚四川国际茶博会,汇成一道独特而靓丽的风景线。

参赛人员年龄段全覆盖突出不同主题

从此次茶艺大赛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本届“峨眉雪芽杯”全国茶艺大赛由第六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组委会主办,四川华夏茶艺培训学校、四川茶为国饮茶业有限公司承办,峨眉雪芽茶业集团、四川省博览经济发展有限公司等赞助。参赛者们将通过演讲、茶艺冲泡、形象展示、茶艺表演等展示茶技茶艺,最终由专家和茶艺爱好者代表组成的评委团评出获奖者。

大赛将于4月26日进行初赛选拔,胜出的20支队伍,在5月6日四川国际茶博会现场进行茶艺决赛。此次茶艺大赛参赛选手按年龄阶段划分为:10岁以内的少儿茶艺组——着重比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11-17岁的青少年茶艺组——旨在强调青少年的孝道文化;18-22岁的大学生茶艺组——专为考察大学生创就业技能;22岁以上的成人茶艺——宣传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外在和谐之美。参赛人员年龄段全覆盖,真正倡导茶为国饮的全民饮茶。

“今后,全国茶艺大赛活动将作为茶博会的重要活动,每年如期举行。”华夏茶艺学校余良校长告诉记者,本次大赛决出的茶艺大师,有望参加明年的国际茶艺师大赛。未来还将引进国外的高水准茶艺师参赛,以提升大赛水平和规模,使之成为今后茶博会上最引人注目的茶艺活动。

奖项诱人:万元现金+技能等级提升

此次比赛得到了六大茶类各茶企的高度关注。包括峨眉雪芽集团、成都龙和国际茶城、福建玉鼎堂、四川水润天府、西双版纳岁月知味公司等在内的多家茶企的大力支持。

本次比赛特设一等奖奖金8888元,参赛选手不仅可以评出金银铜三大奖项,组委会还特别设置了最佳才艺奖、最佳创意奖、最佳服饰奖、最美茶艺师、茶席设计奖等奖项,力争从多方面展现茶艺师的才艺。

除各大奖项外,获奖选手还可在原先的茶艺师资格证书上,获得成都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给予的职业技能晋升资格(最高限定在高级茶艺师)。

目前,大赛赛事正处于紧锣密鼓的准备工作中。据相关人员透露,目前报名参赛的茶艺师中,以青少年和大学生居多。其中不泛众多美女帅哥,才子才女,他们的功夫茶艺也是相当了得,穿上茶服后,更凸显独特的古典之美。

据悉,本次茶博会将设四川名茶馆、中国名茶馆、国际名茶馆、茶具茶器馆、茶文化馆。组委会特别邀请了联合国粮农组织政府间茶叶小组参会。来自日本、韩国等二十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团体和企业也将组团参会,国内众多参展茶企等都将莅临盛会。除茶艺大赛之外,茶博会上还有许多精彩活动。包括天府龙芽国际茶业高峰论坛、“消费者最喜欢的茶叶”、“六大茶类金奖产品”以及“十大川茶”颁奖典礼、四川首届茶馆营销论坛、“蒙顶山杯”黄茶斗茶大赛、世界茗茶专场品鉴会等精彩活动等你来参加。

中国制茶技术的发展


茶性味苦,古时也曾叫"苦菜"。茶叶转变为普遍饮料,就需要经过加工,改变它的性质。在加工过程中,技术不断革新和演变,经过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历代干干万万劳动人民辛苦实践和研究改进,才逐步提高品质,为广大人民作日常饮料。

制茶工业的发展,大约可分为4个时期:制茶起源时期、制茶变革时期、制茶发展时期、制茶机械化时期。

一、制茶技术演变

公元前六干多年,仰韶文化时代,已有茶树了。到公元前二干多年神农时期才被劳动人民发现野生茶树的鲜叶,可解七十二毒,就人工加以繁殖。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说,周武王联合巴蜀少数民族伐商纣时,巴蜀园庭中已有人工栽培的茶树,并作为贡品。

茶叶作为贡品是经过加工的,如一般的中草药晒于收藏。鲜叶经过晒干,由于光热的作用,品质起了很大变化,如现时的白茶具有特别风味。中国制茶历史至少也有三干多年了。

(一)制茶起源时期从神农时期公元前二千多年到唐朝末期,公元960年,自野生茶树的鲜叶晒干到唐朝的蒸青团茶。这段时间很长,自发现野生茶树一直到唐朝作为普遍饮料,其间经过很复杂的变革。开始生煮羹饮,继而晒干收藏。到了魏朝(公元220-264年)才制饼烘干,饮用时碾碎冲泡。

通过制造饼茶的实践,认识饼茶青草气味很浓,由物质变精神,经过推理,产生了去掉青草味的认识,再实践,发明蒸青制法。即把鲜叶蒸后,捣碎制饼穿孔,贯穿烘于,茶叶品质有了改进。

由制造饼茶去青气的实践,又产生了茶汁苦涩味的认识,再通过实践,鲜叶先洗涤而后蒸青。蒸后压榨,除去叶汁,然后制饼,降低苦涩味。印度现时制绿茶挤掉一部分叶汁,就是学习我国唐朝的制法。

贡茶制造分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等工序。制作精细,茶芽采下来,先放入水中浸泡,然后蒸。蒸后用冷水冲洗,使其很快冷却,保持绿色。冷后先用小榨去水,再用大榨压去叶汁,榨水榨汁的次数有多有少。去汁后,放入瓦盆内兑水研细,造饼烘干;烘干次数根据饼片厚薄而定。10一15次不等。

这些技术措施,有好有坏。好的方面,用冷水很快冲洗,保持绿色,为现时制蒸青绿茶所取法;冷水改为风吹,是在这个基础上改进的。坏的方面,榨水榨汁,夺茶真味,降低茶叶质量。蒸青团茶制法被淘汰就在于此。

(二)制茶变革时期从公元961年到1368年,蒸青团茶到炒青散茶。这个阶段自宋朝至元朝约经三百多年。先是由蒸青团茶改为蒸青散茶,后由蒸青散茶改进为炒青散茶。通过蒸青团茶的实践,得到苦味未能完全去掉,茶香不正的认识,再实践改革。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蒸青团茶改为蒸青散茶,保持茶叶的原有香味。日本现时制造碾茶,就是中国当时的蒸青散茶。所不同的,饮用时,不碾成碎末,而是全叶冲泡。饮用相当普遍,并订立鉴赏的方法,以辨别茶叶品质好坏。蒸青团茶的制法,至此而终结。

经过无数往复循环的实践认识,到12世纪末叶,由蒸青散茶改进为炒青散茶。利用于热发挥茶叶优良香味,改掉蒸青香气不高、滋味不浓的缺点,是制茶技术的变革。

(三〕制茶发展时期从公元1368年至1700年前后,自明朝到清朝,这个阶段,虽然也是三百多年,但发展很快。自炒青绿茶发展到各种茶类,花色齐全。

由于炒制烘青绿茶的实践,认识烘干香气不如炒干。通过炒干的实践,发明了炒青绿茶的制法。通过多次实践,认识往复循环,制茶技术逐步变革,新的发明创造也随之不断出现,制茶花色就越来越多。如松萝、珠茶、龙井、瓜片、毛峰等名茶相继先后出现,都属烘青和炒青绿茶,各有特点,丰富多彩。由此推进,又发明黄、黑、白、青、红五大茶类。

(四)制茶机械化时期中国利用水车动力碾磨制造团茶,在唐宋时期早已实行。近代利用机械制茶,国外是从20世纪初开始。中国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中国发明制茶法后,有条件发展茶叶生产的国家,先后来中国学习茶叶生产技术知识,大力发展茶叶生产。根据自然条件的适应,日本最先发展绿茶生产,其次印度(包括现在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以及印度尼西亚先后发展红茶生产。印度茶叶生产都属英国资本家所有,技术改进较快,于20世纪初,首先应用机器生产分级红茶,继之,日本应用机械生产蒸青绿茶。

我国茶树栽培技术的发展


茶树的人工栽培,是茶叶生产史上第一次也是最有决定意义的一次飞跃。如果说茶树的栽培是由于茶被人们用作饮料以后的事情,那么,茶之成为一种普遍的饮料和专业生产,则是茶树为人们栽培以后历史发展的结果。采集野生茶叶,受到野生茶树分布和资源的严格限制,栽培茶树以后,人们就可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要,把茶树引种到一切适于种茶的任何地方,从而赢得发展茶叶生产的某种主动。关于茶树栽培技术对茶叶生产、茶业以至整个茶叶文化的意义和重要,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可惜我们的古人,在我国的古代特别是上古的文献中,并没有因为重要而给我们留下更多的资料。所以,本文对我国茶树栽培早期的历史受史料的限制,不得不作些推测。

(一)茶树栽培之始和最早的栽培技术

记载茶树栽培技术的发生、发展,是和饮茶的需要与制茶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相互促进的。我国饮茶,大概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尝试栽培茶树,可能也出现在随后的原始时期。

在原始阶段,提出栽培茶树的希望是容易的,但从试种到成功地把茶树培育为一种作物,关山迢递,倒可能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因为对原始人来说,他们试种茶树,开始只能是蹈常袭故,其结果,往往是使他们的试种以失败而告终。然而,一人一次的失败,不可能框束其他人或后人对栽培茶树的强烈希望;可能在这种偶然情况下,人们的实践,最后终于取得了栽培多年生茶树的经验。掠夺经营的原始农业,往往是通过搬迁住所的办法,来解决他们种植与地力枯竭的矛盾的。在一次他们试验播下茶种以后,又适巧遇到迁移,使他们播种的茶苗,免遭了毁灭性的采摘。几年后当他们路过旧址,发现他们播种的茶树生长十分茂盛时,便悟出了幼龄茶树不宜滥采的重要,从他们过去失败的教训中,摸索出了栽培茶树的原始方法。上述假设不错的话,我国是在原始末期就掌握了栽培茶树的简单经验。但在原始乃至整个奴隶制社会阶段,由于历史条件的种种限制,茶树的栽培,最多也只是为了自己的消费和作为野生采集的补充,所以,它始终是闭锁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到了也只有等到农业、手工业和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特别是在茶叶的加工制造采用了铁锅以后,由于制茶能力和茶叶质量的提高,随着饮茶人数和社会对茶叶需要的日益增加,茶树栽培,才作为一桩新的生产事业迅速向外传播开来。

上述推论,没有任何文字的直接记载,主要是根据有关传说及考古和民族学资料所作的可能推测。这一茶树栽培的发生和最初发展情况,我国古籍虽然未能为其提供直接的论据,但它记载的早期茶叶史料所反映的奇怪现象,倒可作为上述推论的某种印证。秦汉以前,我国古籍中关于茶的记载很少,有也是一字半句,对当时的茶业,根本看不出什么眉目。可是到西汉王褒《僮约》,可以说是豁然开朗,所记武阳买荼,烹荼尽具,一下子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四川茶业生气盎然的情景。我国早期茶叶史料这种断缺又突乎其来兴盛的这种情况,与我们上面所说的我国茶业最初长期局限在边陲一隅,秦汉时随封建经济的发展首先在四川兴起的论点,是互可印合的。

我国古籍对茶树栽培技术的记载,一般都是晚于现实,低于现实的,从它们的产生到见诸记载,往往要经过几十年、几百年、甚至更多的时间。所以,古籍中关于某项茶树栽培技术的最早记载,并不是这项技术形成和产生的最早年代;它不是源,而是流,可以也只能作为当时社会所达到的水平的一种根据。

三国以前,我国古籍中没有任何茶作知识和栽培技术的记载。如果把对茶树外部形态的认识,也可纳入茶树栽培技术知识的范畴的话,那么,我国有关茶树栽培技术的最早记载,可上溯到西晋的《广志》。广义地说,我国古籍对茶作技术知识的记载,是从描述茶树的形态特征开始的。但是,可能是因为我国古代种茶人没有文化,文化人不谙种茶,古籍中最初对于茶树形态的记载,从西晋开始,一直到唐朝陆羽《茶经》才叙说完整。这里,不妨将这方面的资料摘录于下。

《广志》(西晋郭义恭著,原书佚):茶,丛生;东晋郭璞《尔雅》苦荼注:树小如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桐君录》(原书佚,约成书于5世纪):茶花状似子,其色稍白;《述异记》(传说为梁天监时任。著):巴东有真香茗,其花白色如蔷薇;《魏王花木志》(据考,可能是后魏元欣撰,原书佚):茶,叶似子,可煮为饮;《茶经》(唐陆羽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揲担?ト缍悖??绾?摇!?引述上刊史料,不在指出我国古籍最初对茶树认识的迟缓发展过程,而主要在于说明陆羽及其《茶经》在学术上的卓越贡献。因为,《茶经》从整体说到局部,从花叶一直说到种子、根、茎,完成了前代许多学者四五个世纪要说而没有说完整的茶树形态问题。

陆羽《茶经》在茶叶科学技术上的贡献还不只这些,此外,它还对茶树的某些生物学特性、栽制技术和饮用方法,也都作了最早的记载。但关于茶树的栽培,陆羽只说法如种瓜。可惜太简单了。我国茶树栽培的具体记载,首先见于唐末五代之间的《四时纂要》。《四时纂要》说,种茶:二月中,于树下或北阴之地,开坎,圆三尺,深一尺,熟''敝?嗪屯痢C靠又至?呤?颗子,盖土厚一寸强,任生草不得耘。相去二尺种一方,旱即以米泔浇。此物畏日,桑下竹阴地种之皆可。二年外方可耘治,以小便稀粪蚕沙浇``恚ㄛ眨┲?徊娌豢商?啵?指?酃室病4蟾?宜山中带坡峻,若于平地,即须于两畔深开沟垄泄水。水浸根必死。三年后每科收茶八两,每亩计二百四十科,计收茶一百二十斤。茶未成开(时),四面不妨种雄麻黍穄等。收茶子:熟时收取,子和湿沙土拌,笸笼盛之,穰草盖,不尔即乃冻不生。至二月出种之。

显而易见,《四时纂要》所说的这些内容,基本是唐朝后期群众栽培茶树经验的记录,陆羽《茶经》,加上后来《四时纂要》记载的有关内容,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唐朝茶作学说和栽培技术的实际情况。

有人根据上述一些现象,认为唐以前没有栽培茶树的记载,到唐朝经陆羽的倡导,才开始纷纷种植茶树,才有茶树栽培法的记载。这显然是反因为果。不错,唐以前的确未见茶树栽培的记载,栽培茶树的方法最初是见之于《茶经》。但唐以前没有栽培茶树的记载,不等于唐朝以前就不会栽培茶树和不存在栽培技术。另外,恰恰相反,不是陆羽的倡导群众才纷纷种茶的,而倒是唐朝茶业的发展,由于社会和生产的需要,才促使陆羽编纂《茶经》的。当然,这样说,决不是否认陆羽及其《茶经》在当时和之后对促进我国茶叶生产发展上的巨大作用。

唐以前有茶树栽培,那为什么我国古籍中直到陆羽时才有具体栽培方法记载呢?这可能主要是由茶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和地位决定的。在唐以前,特别是长江中下游新的茶区,茶园面积有限,茶叶生产只能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交流自给,这时北方除少数统治阶级以外,尚不知道饮茶,南方一些文人虽都嗜茶,但当时社会还不存在引起他们关心生产技术的前提,所以无人搜录。到了唐朝,特别是开元年间因北方大兴禅教,晚上坐禅不睡、不吃,只准喝茶,饮茶的习惯才迅速在北方流传。随着北方对茶叶需要量的不断增加,南方的茶叶生产也日甚一日地扩大,在这种饮茶、种茶大发展的形势之下,社会需要有关茶叶的知识,生产希望有具体的栽培记载,陆羽适应形势的需要,撰写了《茶经》;出于同样的情况,韩鄂把茶树栽培作为一项重要生产技术,编进了他的《四时纂要》。列宁指出:在资本主义这个高级阶段以前,所保持的仍是手工生产与原始技术,这种技术的进步纯粹是自发的,极端缓慢的。根据列宁所说的这一古代技术发展的特点,可以明显看出,唐朝记述的茶树栽培技术,绝不是唐朝某个人或一个短期内一蹴而就的创造,而是对前人在这方面的智慧和劳动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我国古代茶树栽培技术的进步尽管缓慢,但每隔一段时间以后,在栽培技术的某些方面,总还是有所突破和发展的。

如宋朝在茶叶采摘和茶园除草方面,就较《茶经》和《四时纂要》的记载,更加具体并有所发展;明朝前期,主要在茶园的经营管理方面,后期,突出在茶树育苗和修剪方面,又较过去增添了不少新的内容和创造;清朝,可能由于贸易对名贵茶叶的特需,又在花卉无性繁殖的基础上,创造出了茶树的压条繁殖法。我国古代茶树栽培技术,就是这样不断汇集劳动人民的一点一滴的创造,一步一个脚印地缓慢向前发展的。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166487.html

上一篇:年轻人学茶艺有哪些好处

下一篇:有别于铁观音的乌龙茶中又一极品---黄金桂的特点、品尝及其保存 ...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