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禅茶即心茶 非是以茶清心,而是以心清茶

2019-12-23

禅茶即心茶

茶乃禅者之必需,在古时,僧人们坐禅时,通常会放一壶茶在身边,以对治昏沉。到今天,“禅茶”已经成了可以与“道”相契合的一种境界,成了高品位的文化人一种高雅气质的体现。而现在的僧人也还保留着喝茶的习惯。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茶才配得上这“禅茶”之名呢?有人说是龙井,有人云是毛尖,有的猜是碧螺春,有的则断言是铁观音……

其实,禅者无分别,其所饮之茶,我称之为清净无染之“心茶”!真正的禅者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禅的境界中,都在品味心中之清茗,黄檗希运禅师云:“终日吃饭,未曾嚼得一粒米;整日行,未曾踏得一片地。”禅者只观自心,不问外境,古德云“饥来吃饭,困来即眠”,不破一法,而又不为境所缚。禅者饮茶亦复如是,其意不在茶,而在乎自性清净之心也!世间之茶,可以色、味分别其优劣,“禅茶”看的却是禅者的境界。高者如赵州老僧,可以以茶为剑,斩断学人之妄想。《五灯会元》卷四记载:师(赵州从谂禅师)问新到∶“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赵州禅师语带禅机,“到此间”即可以指所住之寺院,也可指修行之境界,僧答“曾到”,如果是说曾来过此寺院,那根本未入禅门,也只能到门外喝口清茶了,如果是自认已到了禅者的境界,则“吃茶去”则是让其安心修道,照顾自己的“心茶”,院主以分别心,不明赵州之意,则“赵州茶”即是“德山棒”,痛打院主之妄想心,如目连之开山救母,赵州古德可谓是敲碎凡尘救心出,可惜院主根机未熟,不会师意。赵州以茶度人,可谓禅茶之最高境界也!

后来之禅师,虽少有赵州之境界,但亦重心不重茶,此心无所住,无来亦无去,随处都是“和、敬、清、寂”,非是以茶清心,而是以心清茶。二者冥契,顿入禅境。而凡俗之人,但求茶之外相,观其色、嗅其香、品其味,一念心起,早堕凡尘,去禅远矣!

禅者之茶,但可用心品,不可以相求。

cy316.com扩展阅读

心清可茶,茶可清心;若要清心,惟有香茗


心清可茶茶可清心

心清可茶,茶可清心;若要清心,惟有香茗。在这喧嚣的尘世间,人们最难做到的恐怕就是这“清心”二字。难怪古今圣贤、文人骚客,皆对茶赞之不绝,爱之难舍。尤其陆羽,更是对茶情有独钟,居然在1200多年前便著就了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被世人尊奉为“茶圣”。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古往今来,芸芸众生,每家每户,概莫如是。有客造访,坐定后第一件事便是上茶。

然而,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这功利的世界上,人人都在为生存而奔波,某种程度上对生命的忽视已无法回避。我们往往容易忽视或淡漠那些生活中原本十分美好的东西,甚至错误地理解快乐与幸福的含义。紧绷的心弦听得见喘息,沉重的日子让骆驼都感到吃力。人们渴望心静、心安、心清的诉求,好似水中捞月;祈盼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愿景,恰如海市蜃楼。蓦然回首,方才意识到真正值得我们为之追求与向往的东西其实很简单,那便是我们平时极易忽视的健康的身体和自由的精神。于是,茶便成了我等放松心情的最佳载体。

据说当今著名“神探”李昌钰,每每破案前定要喝一杯妻子泡的茶,说明这茶的功效的确非同一般。它不仅能让人神清气爽,更能让人宁静致远。鉴此,我说茶可滋养人你可能不信,我说茶可清心你不可能不信。我曾想,茶之所以能够成为泱泱大国的国饮,这恐怕主要因为茶的特殊功用吧。当你感到困惑时,茶可为你解乏提神;当你感到郁闷时,茶可为你祛郁生津;当你感到忧愁时,茶可为你释怀宽心。茶的宁静淡泊,茶的自然清爽,以及茶中的禅悟与品位,更是我等崇尚的境界。足见“心清可茶,茶可清心”然非谬传。

茶心|茶心的贮存方法|茶心的调配


铁观音茶心

茶心的贮存方法:冰箱贮存法:放入冰箱内低温贮存,如温度控制在5℃以下,保存茶叶质量效果较好,一般可保持1年以上茶叶风味不变。如已为小的听、罐、筒、盒包装,一般密闭性较好,只要外套个干净的塑料袋扎,可直接放入冰箱内贮存。对于散装茶,可先放入干净、洁净、无味的棕色瓶或马口铁罐或筒内,装满装实、盖严,用胶布封口并蜡熔涂封,外面再套上塑料袋扎好,可放入冰箱贮存。

茶叶储存要低温,干燥,避光三点比较重要,低温在4度左右最好,不是零度,所以冷藏就好了,用能隔绝水气的牛皮纸袋,塑料袋严密包裹,能抽成真空最好,现在许多超市有卖家用储藏被子用抽真空的工具。放吧,铁观音隔年陈茶香气馥郁、滋味醇厚。

在做茶生意的时候,发现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茶心进行调配这样的茶比较好卖 但是就是不知道怎样调配才好呢要注意哪些呢?

比如铁观音,丹桂,黄金桂,本山.它们之间怎样进行调配 这样调配品种也多了好几种了也有很多的口味了.

茶叶拼配是指将二种以上形质不一,具有一定共性和茶叶(如眉茶和雨茶),拼合在一起的作业。是一种常用的提高茶叶品质、稳定茶叶品质、扩大货源、增加数量、获取较高经济效益的方法。

茶叶拼配,是通过评茶师的感官经验和拼配技术把具有一定共性而形质不一的产品,择其所短,或美其形,或匀其色,或提其香,或浓其味;对部分不符合拼配要求的茶叶,则通过筛、切、扇或复火等措施,使其符合要求,以达到货样相符的目的。

茶与道品茶韵心禅坐


品茶韵心禅坐韵魂

茶与茶道,能作为领悟人生系一大苦聚集的理路,以“和静怡真”,以“静”作为达到心斋座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之道,从“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中体会生活的平凡、感悟宇宙的奥秘、人生的哲理。从品茗的身心放松中,体悟到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

当然,我们可以更将“茶禅一味”之说追索到大唐时代。唐代轰动一时的禅宗公案“赵州吃茶去”,正是“茶禅一味”的早期表现。《五灯会元》卷四赵州从谂禅师条下有言:“师问新到:‘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阿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赵州对三个不同者均以“吃茶去”作回答,正是反映了茶道与禅心的默契,其意在消除学人的妄想分别,即谓“佛法但平常,莫作奇特想,”不论来过还是没来过,或者相识不相识,只要真心诚意以平常心在一起“吃茶”,就可进入“茶禅一味”、“茶禅一体”的境界。而圜悟克勤禅师在其着作《圜悟佛果禅师语录》卷八中有“示众曰”:“于一切时遇茶吃茶遇饭吃饭”。“遇饭吃饭不知是饭。遇茶吃茶不知是茶”。这是圜悟克勤禅师对于茶与禅之关系,所能找到的文献资料,与禅门之“平常心是道”,“饥来吃饭,困来睡觉”的禅理相吻合,是对“随缘”悟境的难得的甚深参悟。但其中所渗透的“禅茶一味”的观念,却更有对机功效。在禅境中以中国传统饮料茶为媒介,借茶性悟禅意,借禅理参茶道,可谓相得益彰。

当代柏林寺住持、临济宗第四十五代传人海法师书就的“茶之六度”,颇得“茶禅一味”之三昧:“遇水舍己,而成茶饮,是为布施;叶蕴茶香,犹如戒香,是为持戒;忍蒸炒酵,受挤压揉,是为忍辱;除懒去惰,醒神益思,是为精进;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为禅定;行方便法,济人无数,是为智慧”。总之,以禅之悟,茶之雅的融合,消释众生之迷、之俗。禅是禅,茶是茶;清者清,浊者浊;雅是雅,俗是俗。一念觉悟,茶即禅,禅即茶;清化浊,浊变清;雅化俗,俗化雅。更有禅师将禅茶一味总结为“正、清、和、雅”;禅茶文化的功能“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将正气溶入感恩中,将清气溶入包容中,将和气溶入分享中,将雅气溶入结缘中。

本文摘编自上海佛学院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客座教授金易明的论文《茶、禅与“茶禅一味”境矫椿议》。

茶,清净茶 心,平常心


以清净茶养平常心

自古茶禅一味,清香的茶叶,秀雅的茶具,宴坐把盏时悠然的氛围,都不觉间,给饮茶人,带来一丝绵长的淡定、宁静的感觉,真是充满禅意的怡悦。“茶”泛指茶文化,而“禅”是“禅那”略称,意为“静虑”、“修心”。“一味”之说则是指茶文化与禅文化有共通之处。这个共通之处在于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所谓尘心洗尽兴难尽,世事之浊我可清。茶,品人生浮沉:禅,悟涅槃境界。

茶与禅定的联姻,是禅定借助了茶的物质属性中有益于人摄心入定的一面。这里所指的禅定之禅不是禅宗之禅,禅定分为四禅八定,是渐次法;而禅宗是达摩祖师所传,乃祖师禅,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圆顿法门,不是一步步走的渐次法

坐禅用茶的最早记载,约见于《晋书·艺术传》:僧人单道开在后赵的都城邺城昭德寺内禅修,昼夜不卧,“日服镇守药数丸,大如梧子,药有松蜜姜桂伏苓之气,时饮茶苏一二升而已”,说明至迟迄于东晋,佛教禅定已与用茶结缘。

“茶具三德”的观念,仅为修定僧人对饮茶裨益坐禅所具功效的初步理解,此时,佛教并未赋予茶文化形而上的虚灵内涵,真正催使饮茶由物质领域向精神,乃至性灵层次的升华,那还是“茶禅和合一味”以后的事。所谓云水禅心,就是在一盏清茶中,品出生者必死,聚者必散,荣者必枯的真意。须知任何悲伤都是喜悦,任何失去都是得到。一个人对自己慈悲,才是对万物慈悲。

禅境和品茶的精神意趣相通,茶的清净淡泊、朴素自然、韵味隽永,恰是禅所要求的天真、自然的人性体验和顿悟的归宿。茶之韵味千万种,说不清道不明,正如禅宗“拈花微笑”,可意会不可言传。品茶品出味,是一种悟,是得道,故茶中有道,茶中有禅。

修禅要参透生死,看破红尘,大彻大悟,求得解脱;茶性苦寒,能降火祛病,苦后回甘,苦中有甜,品茶有助参禅者品味人生,参破苦谛。

修禅求静,和静怡真,心斋坐忘,涤除玄鉴,澄怀方能悟道;品茶亦需求静,茶道精神“和、敬、清、寂”,静中方能晶出茶之韵、茶之美。“普事故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茶之为物,……冲淡闲洁,韵高致静”。

“佛法存于茶汤”,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在一杯茶中感受到禅意,吃茶时吃茶,将我们的身心安住于当下,同时终日吃茶不沾一滴水,洒脱无执,即可将生命的每一个瞬间化为永恒,“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就是“茶禅一味”的三昧。

茶,清净茶;心,平常心。以平常心品清净茶,以清净茶养平常心。佛法、禅机,人生的妙谛,尽在区区的杯茶之中了。

禅茶一味:茶之心、感恩的心


禅茶一味:茶之心

记起喝茶,儿时的记忆是又苦又涩的一种液体,大人们怎能咽下去呢?

自我16岁参加工作,进入铁路机务段,当上了机车乘务员,成为一名司炉工,在烟薰火燎没白没黑的洗礼中,挥汗如雨,身如屉中。一个班下来,和副司机要向炉瞳中投入10余吨煤,喝茶真如《红楼梦》中妙玉所言的牛饮,说是牛饮也丝毫不过分,喝茶无非是解渴、提神而已,从师傅们的茶杯中看出了酽酽的茶和厚厚的垢。那时的我似乎和茶结下了一个朦胧的缘吧!

工作之余,颇喜爱书法,篆刻、写书法免不了写一些唐诗、宋词类的传统美文。诗词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描写茶的诗句,从中偶得:茶是件雅事,此时心中窃喜,原来一不小心又附庸了茶的风雅。在长年的书写中,茶香、墨香变相荤绕我身边,谁也说不清我的书法作品中是墨香伴茶香呢?还是茶香伴墨香?一切都在那里。我喝茶不太讲究,不管红、绿;不问出处,不讲究茶具、水质。只要是酽酽的、苦的,一口下去,能激得身上微起鸡皮疙瘩,那才叫一个妙字。

学佛后才知道佛教界有一位赫赫有名的“禅茶”祖师赵州和尚。他对一切来参访者,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贩夫走卒,不加分别的一句话:吃茶去……使茶文化遇上佛法,即使茶文化锦上添花,又使佛法因茶的“媒介”演绎出一枝独秀的不息自己,真是叹为观止,一切尽在不言中……是呀,茶就是生长在大自然中,参天地之化育,汲日月之灵气而成。木无贵贱、高下,可是人们却都活生生的将茶分为三六九等。岂不哀哉!茶不言,烹出自然之灵气,人有别,生出苦恼无量,难怪赵州和尚一句“吃茶去”,让无数人当下开悟,苦恼变清凉,了生死于当下,重新体悟宇宙人生。

从科学,养生、医学的角度去说饮茶的益处,简直是不胜枚举。总而言之,茶是越喝越明白,越喝越清醒,不是吗?第一杯茶似新友相逢,淡淡若水,似有似无,新鲜与青涩相伴,缘已结下;第二杯茶,酽酽入喉,提神醒眸,似诤友谔谔之言,如久违之人被人棒喝一般;第三杯茶如二位菩萨相见——一语不发,为何?君心似我心,如释尊拈花,迦叶微笑一秀,心心相印,还说什么?人平不语,水平不流。回归平淡和本来面目。品茶,岂不是在时刻品味自己吗?在对茶的品头论足同时,自己的“贡高我慢”和分别的当下显露,是茶之过?还是人之过?可谓一口清茶一洗心,一口清茶一提神呀!

什么茶,不重要,重要的是怀一颗什么样的心去品;什么茶具不重要,而是让人生尽量展现自己的超自性;什么水不重要,只是始终有一颗知足、感恩的心。

茶的心,谁知道?

天之道,地知道,茶知道。

一物一心 感悟禅茶


[摘要说明]一物一心 感悟禅茶

主讲本灿法师

禅茶一味

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二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碗便成道,何需苦心破烦恼。这是一个禅意盎然的下午,华侨新村11号在悠悠茶香中迎来了此次“禅茶一味”主题茶席的主讲本灿法师,以及嘉宾鹅峰寺住持法持法师。

禅味茶席随心而动

庭中席上,深色青布铺就,举手间,九品莲开正盛,花下一尊白瓷观世音,法相庄严。一幅唐卡上遍撒花瓣做供养,炉香乍热,法师落座,古琴声起,身后衬着一方蓝似海水般的纱幔,五凤山琴馆馆主李榕老师抚出一曲《梅花》,在琴声悠扬中,斑驳的阳光洒下昏黄的剪影,淡淡的香云随风而起,古朴而厚重的琴上,让在场的茶友们都感受了弦动心动。

参禅饮茶明心见性

参禅与饮茶,为佛门永远之话题。说到禅,人们就会想到青灯古佛、远离世事、读经打坐的佛门修持。本灿法师说,禅是梵文的音译,意译为“思维修”、“静思虑”,是通过静坐调节身心,超越狭隘自我的修习方法。禅是一面镜子,它可以照明人的心境,也可以指引人的心路。就茶而言,中华乃茶叶之原产国,茶圣陆羽著《茶经》,世人皆知。然而,陆羽本为一弃婴,由江南龙盖寺智积禅师抚养成人一节,却未必尽人知晓。陆羽之为《茶经》,洋洋洒洒七千言,穷本究末,极为精细,至为根本。

茶之成道,亦在佛门。本灿法师谈道,陆羽挚友高僧皎然,为中华“肇始”。皎然师好茶好诗,中年参禅,融禅学、诗学、儒学三位于一体,统之通之,进而悟出禅茶一味之真谛。还有赵州祖师待客,无不关照其“吃茶去”。以茶接引初机,怀平常心,行平常事,直往心内取,不向身外求,明心而见性。可谓是“迎来送往皆为禅,担柴运水悉圆通”。因此,“饮茶之风,初兴佛门。一为可以提神。参禅人饮茶,夜不思寐,益于静思;二乃用助消食。禅门僧众,整日静坐,极易积食。饮茶消食,方便易行。”

感悟禅茶活在当下

这次茶席上还有一位特邀的嘉宾———福州鹅峰寺住持法持法师也谈起了他对禅与茶的见解。茶香缭绕,祥和之气充盈,来宾悉数沉浸在禅悦之中,活动现场,还有鸟儿忽飞而至,给茶席增添了几分活泼的色彩。

法持法师说,茶清静纯洁的品质内涵与妙香流溢的佛法禅机相映生辉,茶的自然属性被赋予人文的理想,成为“修身养性,开慧益智”的正信之道,感悟禅茶,也需要品茶人去感悟一份立足现实之心,在生活的当下完成觉悟与解脱。

茶禅文化 一茶一禅,一物一心


茶禅文化相融

茶文化,禅文化,融成茶禅文化,是我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相传神农尝百草,即知茶有解毒药效。史传记载,东晋僧人,已于庐山植茶,敦煌行人,以饮茶苏(将茶与姜、桂、桔、枣等香料一起煮成茶汤)助修。随着华夏文明之发展,演至唐代,而茶文化兴起。制茶法由唐饼茶、宋团茶、明叶茶、至清工夫茶;饮茶法从唐煮茶、宋点茶、明泡茶、而清沏茶。茶由药用而饮用、而艺用、而禅用;由上层社会“雅玩”入俗为民间“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事。

茶渗透于文化生活而产生茶具、茶厂、茶行、茶室、茶馆、茶经、茶书、茶诗、茶画、茶歌以至茶道,不一而足。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定亲,以茶馈礼,以茶贸易,民情风俗,均与茶不可分离。茶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释迦牟尼佛拈花示众,迦叶微笑,遂有以心传心之教外别传,南北朝时由达摩传来中国。传说达摩少林面壁,揭眼皮堕地而成茶树,其事近诞,而其所寓禅茶不离生活之旨,则有甚深意义。嗣后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禅僧以茶当饭,资养清修,以茶飨客,广结善缘,渐修顿悟,明心见性,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禅宗,演至唐代,而禅文化兴起。禅渗透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于语言历史而有禅话、禅史、语录、灯录;于文学艺术而有禅文、禅诗、禅乐、禅画;于建筑工艺而有禅寺、禅塔、禅室、禅具;于学术思想而有禅理、禅学、禅道、禅风。禅是中国佛教的特质之一,禅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茶一禅,两种文化,有同有别,非一非异。一物一心,两种法数,有相无相,不即不离。茶文化与禅文化同兴于唐,其使茶由饮而艺而道,融茶禅一味者,则始自唐代禅僧抚养、禅寺成长之茶圣陆羽。其所著《茶经》,开演一代茶艺新风。佛教禅寺多在高山丛林,得天独厚,云里雾里,极宜茶树生长。农禅并重为佛教优良传统。禅僧务农,大都植树造林,种地栽茶。制茶饮茶,相沿成习。许多名茶,最初皆出于禅僧之手。如佛茶、铁观音,即禅僧所命名。其于茶之种植、采撷、焙制、煎泡、品酌之法,多有创造。中国佛教不仅开创了自身特有的禅文化,而且成熟了中国本有的茶文化,且使茶禅融为一体而成为中国的茶禅文化。茶不仅为助修之资、养生之术,而且成为悟禅之机,显道表法之具。盖水为天下至清之物,茶为水中至清之味,其“本色滋味”,与禅家之淡泊自然、远离执著之“平常心境”相契相符。一啜一饮,甘露润心,一酬一和,心心相印。茶禅文化之潜移默化,其增益于世道人心者多矣。

茶中有禅,茶禅一心,更能清静人的灵魂


茶禅荷韵浮生若茶

喜欢做一个生活简单的人,喜欢用一些简单的文字来诠释自己的生活。就如同放在我面前的这一杯茶水,没有繁锁的泡茶工序。放茶,倒水,然后等待,茶好了,干萎的茶丝也舒展开来,变成一片片饱满的茶叶,释放着清新的气息。水是万物之灵,精神萎靡的茶丝也在水中获得了新的生命,欢快地在水中沉浮不定,最终平静下来。冒着带有浓郁茶香的热气,沁人心脾。简单至极,却乐在其中。

常幻想在清爽的早晨,手里拿着一杯冒着热气的茶水,缕缕茶香缠绕着古老而悠长的钟声回荡在晨雾中,绵延不绝。那弥漫在空气中的茶香夹在那远处古刹里传来的悠远的钟声之中,直达人的心灵,静心,清心,明心。可惜的是,我没听到过那充盈着无尽禅意的钟声。还只是以为这一杯茶也许就已经够了,毕竟,有心则灵。

人的灵魂总是被太多太多的事情束缚着。回到家,静静的泡一杯茶,使灵魂获得短暂的释放。当你从忙碌的生活中解脱出来的时候,哪怕只有一瞬间,这杯茶,也是值得的。

茶中有禅,茶禅一心,更能清静人的灵魂。茶能清心去火,禅能静心明性。茶禅一味,却是人间难得的境界,多少人一生向往的境界。其实真正的境界,不需要向往,而是感受。曾经见过许多人炫耀自己的茶是在佛祖菩萨面前祈福过的,而我却认为那不过是人心里的一点自我安慰而已。禅,无处不在。心,才是最重要的。

同一种茶,可品出迥然有别的意味,笔者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失意的年轻人来到古刹,慕名寻找一位高僧问禅事,以解烦忧。入定般端坐的老僧静静地听着失意人的倾吐,一句话也没有说。稍顷,老僧吩咐小和尚拿来一壶温水一壶开水。老僧先给失意人用温水沏了一壶茶,年轻人不解其意,呷了一口,摇摇头,抱怨茶叶无味。老僧微微一笑,又用开水沏了一壶茶。片刻,禅房里氤氲着茶的醇香,经久不散。失意人再次尝茶,顿时一股略带苦涩的清甜在舌尖弥漫开来,失意人不禁满满地饮了一大杯。老僧笑道:温水沏茶,茶叶只浮在水面;而沸水冲茶,茶叶屡经沉浮,茶的原味与清香自然散逸开来。失意人顿悟:原来这世间芸芸众生与茶无异,只有栉风浴雨、饱经风霜且经得起岁月沉浮的人,才能散发出生命的清香啊!

是啊,浮生若茶,就像歌里唱那样:“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也许,只有遭遇一次又一次的挫败,像茶叶一样顶得起炽热的沸水,才能释放生命本身所深蕴的内涵和力量。

茶心禅意


世界各国的人们在同样的规则前,竞技、输赢,然后在比赛一结束的时候,微笑着握手告别……。在奥林匹克能够看见如此之美的运动员形象。激战、拼斗,然后握手,如此之美的情景何处还有?没有什么比这样的情景更令我尊敬的事情了。这乃是人间之美的极至。

这个世间的事情越是复杂,我们在这世间越是不知为何地不能悠闲地生活而趋于冷漠。这是当今的一种趋势。但是,这一次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却好像送来了一阵清爽的风,真正让人感受到了清心的快乐。

特别是这样的竞争让我们尽情地领略了难得的和平之美。协调之美、均衡之美所包含的力量是强大的。用体育术语来说,是战略配合的默契所成就的美和力量。体育告诉我们,无论多么富于个体力量,多么优秀的技术,如果欠缺了这样的协调性,便不能抓住获胜的机会。体育还告诉我们,最佳的竞技状态,是所有的能力都协调到极至的时候才会出现。这也是我这个茶人的最大的心得和经验。

虽然这种体育运动所表现出来的和谐之美不见得非要和连结起来,但是,在我们的中,“和”正是最基本的道心。就是人道。虽然没有体育运动那样的竞技场,然而,于品味一碗茶的行为之中,却能够悟道、养德。以至于形成一种综合的文化。而贯穿其中的正是“和”的精神。那的确是人的最高之道、是德、是文化。

古时候,中国唐代有一位大禅师叫百丈怀海。有一次,一位叫云水的和尚问百丈:“如何是奇特事?”百丈当即坐着回答说:“独坐大雄峰。”就是说,百丈面对什么是这世间最卓越的、最伟大的事情这个问题,当即回答说:活在当下,是最宝贵的最值得珍惜的伟大事情。如此一针见血地排除一切虚饰,道出活着的尊严和意义,我还不知有其他的更切实的例子。

换言之,什么是世间最值得珍惜的事情,我们彼此相对而坐地来喝上一碗茶,还有比这更美的人间景象吗?这样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事情,原本是最奇特美好的啊。

禅茶一味:一茶一禅一物一心


禅茶一味:茶蕴万象

品茶,是为了修心,在无尘的净水中彻悟禅意。让我们不为表象迷惑,免去那些无谓的漂泊,及早抵达清静的彼岸。

禅是梵文音译,意译作“静虑”解。就禅而言,茶本身没有贵贱之分,而需要茶客做的仅有两点:一是心静,二是体悟。在烹茶品茗过程中,领悟茶之静,茶之逸,茶之真。吴越茶客徜徉于山水田园,释然于物我两忘的情境,可以说进入了茶禅悟境;天府百姓认定富在今世,乐在眼前,其安逸恬然也算得禅;陇东老农坦然淡泊,得度人时且度人,有隐忍慈悯的宽厚胸怀,也算茶之得味者。只不过他们生存境况不同、体味厚薄有差异罢了。

茶道中,不可不说佛道,茶亦不离佛道。在茶文化的成形、推广过程中,僧人这个群体功不可没。年代久远,大部分茶僧的生平已做传奇说,但其中亦有弥足珍贵的历史痕迹,让我们一一结识它们。禅茶一味,共参禅机、茶理。静为佛之首,空为佛之本,苦为佛之身,隐为佛之理,佛是茶的升华,茶是佛的禅心。佛与茶的共同诉求是心,是感悟,是顿想,是自我修行,是生命协调。

佛要清除人类心灵的杂尘,茶则是洗净上面的污垢,不留一丝细痕。茶是人、神、佛共同的饮品,是天堂、人间、地狱一致的灵魂净化精、身体洗礼水。

一茶一禅,两种文化,有同有别,非一非异。一物一心,两种法数,有相无相,不即不离。茶文化与禅文化同兴于唐,其使茶由饮而艺而道,融茶禅一味者,则始自唐代禅僧抚养、禅寺成长之茶圣陆羽。其所着《茶经》,开演一代茶艺新风。佛教禅寺多在高山丛林,得天独厚,云里雾里,极宜茶树生长。农禅并重为佛教传统。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021173.html

上一篇:从禅茶的慈悲,到慈悲的茶禅锻炼行人得禅真谛

下一篇:“吃茶去”蕴含着人生智慧,清淡而幽远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