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王令《谢张仲和惠宝云茶》茶的美妙感受与无穷乐趣

2019-11-28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王令《谢张仲和惠宝云茶》茶的美妙感受与无穷乐趣”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王令(1032—1059),初字钦美,后改逢原,本元城(今河北大名)人,后居广陵(今江苏扬州)。王安石奇其才,妻以夫人吴氏之妹。有《广陵先生文集》。

【谢张仲和惠宝云茶】

故人有意真怜我,灵荈封题寄筚门。

与疗文园消渴病,还招楚客独醒魂。

烹来似带吴云脚,摘处应无谷雨痕。

果肯同尝竹林下,寒泉犹有惠山存。

【释义】 宝云茶,古代名茶。龙井茶中的一种,因产于杭州葛岭附近宝云山而得名。该茶在宋以前即负盛名。 灵荈(chuǎn),指茶。 筚(bì)门,柴门,穷苦人的住处。 “与疗”句,《史记.司马相如传》:“相如口吃而善著书,常有消渴疾。”消渴疾,今称糖尿病。 楚客,指屈原。《楚辞》有《招魂》篇。 独醒,《楚辞.渔父》:“众人皆醉我独醒。”吴,

古国名。这里指宝云茶产地杭州。

竹林,用“竹林七贤”典故。

【详解】

此诗极言用惠山泉烹宝云茶的美妙感受与无穷乐趣。

茶经网扩展阅读

茶令


在中华茶文化发展史上,出现过许多风韵雅举,茶令与分茶就是例证。这些雅举,有的虽然因历史原因而退却,但更多的则为现代人所推举。

南宋龙图阁学士王十朋,精文通诗,又好茶令,他曾在诗中写道:搜我肺肠著茶令。他还介绍行茶令的形式,注道:余归,与诸子讲茶令,每会茶,指一物为题,各举故事,不通者罚。同是南宋的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少有才名,早年助夫赵明诚搜集研究金石书画,回青州(今山东益都)故第闲居时,他俩常用行茶令形式,饮茶助学。李清照曾在她的《金石录后序》中是这样记述的:每获一书,即同共校勘,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余性隅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决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颠覆杯中,反不得饮而起?quot;李清照和赵明诚行茶令研讨学问,与用此法行酒令不同,是赢家方可饮茶,而不许输者品茗。对此,清代学者俞正燮的《易安居士事辑》中亦有详尽记载。所以,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这里所说的喝,就是品。品好茶,享清福,不仅是物质的享受,而且是精神的升华。

其实,茶令一词虽见于宋代,但这种以茶为内容的行令形式,在唐代已经出现。它以续诗接龙形式,三五诗友促膝围坐,环绕一个茶的题材续成茶诗,谁续不上诗谁就当场受罚。如有一首著名的五言联句茶诗《月夜啜茶》,作者共有六人,都是唐代人。他们是,颜真卿:著名书法家,开元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大师;陆士修:嘉兴(今属浙江)县尉;张荐:工文辞,是史官修撰;李萼:擢制科,历官庐州刺史;崔万:生平不详;昼:即僧皎然,著名诗僧。他们在一次品茗行令中,创作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联句茶诗。诗曰:

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士修)

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荐)

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萼)

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万)

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真卿)

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昼)

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修。(士修)

这首啜茶联句诗,六位诗人刮肚搜肠、别出心裁地寻索诗句,诗中还引用了诸如泛花、代饮、醒酒、月桂、流华、疏瀹、不似春醪、素瓷、芳气一系列与啜茶有关的代用词。至于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两句,更是赞美颜真卿这位尚书大臣,当为众望所归,使行茶令联句作诗的结果,更加加强了宾主间的融洽气氛,提高了饮茶的品位。

近代,作为一位旷代学人的钱钟书,他终年伏案潜心于著述,在笔耕劳作之余,则与著名文学家杨绛戏仿南宋李清照和赵明诚行茶令之雅举,不论谁输谁赢,每斗罢一局,彼此相视,捧腹大笑。如此睹茗。给他们晚年读书著说,乃至晚年生活,增添了无限乐处。难怪钱钟书先生在《槐聚诗存》中写道:翻书睹茗相随老,安稳竖牢祝此身。近年来,在台湾还时一种新的茶令游戏,叫猜返乡拳,其口诀有:一国,两制,三通(通邮、通航、通商),四海,五洲,六万(旅费),七天(签证),八件(礼物),九别(重逢),十全(团圆)。双方以睹茗形式,胜者方得茗饮,这种行令睹茗猜拳之举,颇有人情色彩。

茶令:乃是一种饮茶助兴作乐的游戏。这种风流文雅、睿智隽永的游戏,最早流行于我国的江南一带。据《中国风俗辞典》载:茶令流行于江南地区。饮茶时以一人令官,饮者皆听其号令,令官出难题,要求人解答或执行,做不到者以茶为赏罚。所以,在逢年过节、婚庆喜事、亲朋相聚时,用茶作宴,若能创制出妙趣横生的茶令,真能使人其乐融融,其情悠悠,增加喜悦气氛。

徐渭《某伯子惠虎丘茗谢之》茶诗欣赏


《某伯子惠虎丘茗谢之》(明·徐渭)

徐渭,明朝人,字文长,号青藤、天池,山阴人。他在诗文、书法、戏曲、绘画上均有独特造诣,在徐渭晚年孤独一人,贫病交加。他一生嗜茶,无日不饮茶,与茶结成终身侣伴。他饮的茶多由友人馈赠供给,每得一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友人惠赠名贵虎丘茶,作者一边煎茶饮茶,一边吹着《梅花三弄》的笛曲,大有卢仝饮茶七碗、飘飘欲仙的感觉。

虎丘春茗妙烘蒸,

七碗何愁不上升。

青箬旧封题谷雨,

紫砂新罐买宜兴。

却从梅月横三弄,

细搅松风一灯。

合向吴侬彤管说,

好将书上玉壶冰。

徐渭的茶诗中惠谢友人赠送香茗的诗颇多。

这是一首盛赞虎丘茶的好诗。虎丘茶产于苏州虎丘山,系明代江南名茶,“最为精绝,为天下冠”。诗人得到友人惠赠的虎丘茶后,极为珍惜,以青色竹箬包装。如此上等的精品,又怎么不急着品尝呢?于是,秉烛独饮,细啜品味。一把精致的宜兴紫砂茗壶,一典古韵“梅花三弄”,冲泡的茶汤澄明芬香,清如玉壶冰一般。此刻,诗人完全沉醉在茶香之中。这种茶醉的感受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只有借助于这管横笛了。

“茶令”之由来


饮酒有酒令,品茶自然也有茶令,这是中国茶史上一个极富文化意义的创举。关于茶令,《中国风俗辞典》是这样叙述的: “茶令流行于江南地区。饮茶时以一人令官,饮者皆听其号令,令官出难题,要求人解答执行。做不到者以茶为赏罚”。茶令的首创者是南宋德才兼备的女词人李清照。宋代朝野内外,遍行斗茶之风,一些文人雅士对此举更为偏爱,斗茶逐渐由单纯的论水道茶衍生出茶令这种新的形式和内容。或者可以说,茶令是宋朝斗荣之风盛行下的一种产物。

李清照与金石学家赵明诚情投意合,伉丽情深。二人婚后常常以诗词互相唱和,生活过得悠闲自得。在“洒阑更喜团茶苦”的生活中,李清照开创了我国特有的一种妙趣横生的茶令。这在她为丈夫赵明诚编著的《金石录》所写的“后序”中有所记叙。

据李清照的序文看来,夫妻二人为了撰写《金石录》,回青州(今山东益都)故所而屠。夫妻俩终日一同校勘、整理书籍,同时把玩赏析一些新得到的书画、彝鼎等文物。在治学著文的过程巾,李清照对自己的强记博学能力颇引以为傲,于是决定在夫妻二人之间推行一种以考对方经中典故知识为主的茶令。与酒令完全相反的是,茶令之行,赢者可以先饮茶一杯,输者后饮茶。于是二人每次饭后,都来到“归来堂”巾,烹卜好茶,然后其巾·人说出某一典故之后,要求对方说出典故出自何书的第几卷、第几页甚至第几行,以正确与否来判断胜负。两人在行茶令中,李清照常常获胜,有一次在双方经过激烈的“较量”之后,获胜后的李清照举杯大笑,结果得意忘形,将茶杯打翻,茶汤倾覆于怀中,非但没有喝到头口茶,还沾湿了一身衣裙。 然而,好景不长,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南下侵宋,李清照夫妇先后背井离乡,逃往江南。建炎三年(1129年),丈夫赵明诚不幸病故,李清照孑然一身,漂泊在外,晚景甚是凄凉。但由她开创的荣令却并未因李清照的落魄而销声匿迹。相反,茶令在汀南地区广为流传。茶令的出现,对于中国茶文化的丰富,功不可没。

鲍令晖,茶尽余香在


在中国古代众多的诗人、词人中,李清照是很突出的一位,她以女性独特、敏锐而又细腻的感情和手法,把我们带入了一个不同于男人诗作的清新世界,让我们欣赏到女性思维世界的唯美。在古代茶人的世界里,也因为几位能书善文的女茶人的出现,让这个群体的色彩鲜艳了不少。这一回我们要说的就是一位女茶人,而且是《茶经》女茶人中星光最璀璨的一位,她就是“鲍昭妹令晖”(唐人为避武后讳,改照为昭)。

这个鲍令晖的名气到底有多大呢?南朝梁代人钟嵘编了本叫《诗品》的书,介绍了自汉至梁的100多个诗人,其中关于宋齐两代能诗文的女子,只有两位,一位叫韩兰英,另一位就是鲍令晖。《诗品》说:“令晖歌诗,往往断绝清巧,拟古尤胜”。关于她的才华还举了个例子进行说明。有一次,孝武帝跟鲍令晖的哥哥鲍照谈话,谈到了鲍照兄妹的才华,鲍照就很谦虚地说:“我妹妹的才华不如左芬,我也不如左思。”我们之前说过了左思,他的《娇女诗》就写了两个女儿饮茶的事情,他的《三都赋》曾让“洛阳纸贵”;而左思的妹妹左芬,也因为才华出众被晋武帝召进宫中,做了皇帝的嫔妃兼文学秘书。鲍照在这里拿自己兄妹的才华跟大名鼎鼎的左思兄妹进行比较,话虽说得谦虚,意思却一点也不谦虚。这样的经历我也有过,我有一个同学刚毕业两年就在一家很有名的大公司当起了一个小头头,我们就问他一个月的工资有多少,他就很谦虚地说:“不多,不多,还不到10000呢!”“还不到10000,估计没有9000也有8000了,这还不多呢?”我在心里嘀咕着。只是比较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位同学的母亲在说他儿子收入还可以的时候,告诉我们,他一个月的工资有5000多。我们不禁觉得异常尴尬。但是,细想想其实也对,5000多确实是不到10000,同学的说法也没有错啊!

但是,鲍照说自己兄妹不如左思兄妹倒并不是自夸。在南北朝文坛上,鲍照就和谢灵运、颜延之一起被誉为“元嘉三大家”。杜甫在说李白的诗好的时候也有一句“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说李白的诗像鲍照的诗一样俊逸,拿李白比鲍照,不难看出,鲍照确实还是相当有水平的,只是现代人已经不太读他的诗作了,所以对他已经很陌生了。皇帝在跟鲍照聊天的时候把他们兄妹俩放在一起跟左思兄妹作比较,鲍照既然如此有才华,他的妹妹就是再差劲也差不了太多吧!

我们说鲍令晖星光璀璨不是因为她会哪门哪派的茶艺,也不是因为她知道什么茶“越陈越香”,甚至能品出一块茶有几年来,倒还是因为她的诗作,《茶经》将她收录进来也是因为这一点。为了证明这一点,《茶经》说她写有《香茗赋》,不过,跟介绍其他茶人的时候不太一样,《茶经》并没有引述《香茗赋》的内文,而现存的史料中也查找不到《香茗赋》的内文,估计是在唐朝的时候这篇文章就已经佚失了。现存鲍令晖的作品也仅有7首诗而已。可以举她的一首《拟青青河畔草》为例看看她的才情:“袅袅临窗竹,蔼蔼垂门桐。灼灼青轩女,泠泠高台中。明志逸秋霜,玉颜艳春红。人生谁不别,恨君早从戎。鸣弦惭夜月,绀黛羞春风。”清新之风仿佛迎面扑来,其语言文字功底也可见一斑。

令人不禁再要遗憾的是,鲍令晖的《香茗赋》佚失了,否则,又有一杯清醇的香茗可供我们享用了。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尽管它已经佚失了,这杯香茗已经被人无意倾倒了,但是杯中的余香却依然隽永。

惠明茶的传说


惠明茶因产于浙江省瓯江上游的云和县赤木山惠明寺附近而得名。传说在唐宣宗的大中年间,广东遇到几十年未见的大旱,土地龟裂,颗粒不收,灾民们只得背井离乡,逃荒求生。有一位叫雷太祖的畲族老人,眼看着4个儿子饿得面黄肌瘦,为求生路他们就沿途讨饭向北方逃难。他们来到福建,没有找到谋生的地方,后来又流离到浙江,沿着瓯江来到云和县境内。他们父子5人不会什么手艺,只有靠卖力气挣钱或者开荒种地糊口。可是当年年景不好,雇用帮工的人家很少,开垦荒地没有当地政府的允许也开垦不成。

就在这个危难时刻,一位鹤发童颜的和尚来到他们面前。雷太祖想:和尚一向是以慈悲为怀,何不请求和尚给指一明路?雷太祖向和尚施礼后,说明他们一家走投无路的景况,立即得到老和尚的同情,他说:“我是赤木山惠明寺的长老。惠明寺周围荒无人烟,要是你们父子肯跟我去开荒种茶,卖出的茶叶咱们五五分成。”雷太祖父子听了老和尚的话,喜出望外,那种久旱逢甘霖的心情,简直无法用文字加以形容。就这样,父子5人跟随老和尚来到惠明寺,开始了垦荒种茶的生涯。

几年后,他们父子经营的茶树采摘了很多茶叶,准备上市销售。他们征得惠明寺长老的同意,就将这里产的茶称作惠明茶。还有个传说与这个传说略有不同。在浙江省云和县的赤木山,有眼山泉叫浣香泉。浣香泉的泉水常年不断,喝到嘴里有种甜香清冽的感觉,在山泉旁边住着一对夫妇,人称刘二和刘二婶。他们依靠在山上采草药过活。有一天刘二下山卖药去了,刘二婶采药回来,见到一位70多岁的老和尚靠在一块打石头旁,闭着双眼,气息微弱,看样子是走累了或者患病了。刘二审知道这座赤木山没有寺院,当然也就没有和尚。刘二婶是个热心肠的人,就上前唤老和尚,询问他怎么来到了这里。老和尚吃力地睁开眼,可却说不出话来。刘二婶见此情景,立即跑回家里,用瓦罐提来一罐山泉水,用小勺喂给老和尚。老和尚喝了山泉水后,立刻就精神起来,脸色也变得好看多了。老和尚告诉刘二婶,他是在峨眉山万年寺修行50年的和尚,只有喝饱了香泉水,才能成为罗汉。为了找到香泉水,他云游四方,跋山涉水,栉风沐雨,在所不辞。后来辗转找到赤木山,得知这里有口香泉,可是没有料到,刚刚听到山泉淙淙的响声和闻到山泉的香气,就累得走不动了。老和尚十分感激地说:要不是大姐相救,我这辈子就与罗汉无缘了!

老和尚在刘家休息了几天,身体恢复过来,每天到浣香泉喝泉水。他越喝身体越结实,面色变得红润泛光,精气神更是旺盛。临走时老和尚对刘家夫妇说:“你们救了我的命,使我能够喝饱一肚子香泉水,不久就成为罗汉了。贫僧无以相报,请收下我这葫芦里的茶叶种子。”说着老和尚将随身带的葫芦交给刘二夫妇,并教给他们种茶、采摘茶芽、揉茶和烘干的方法。然后说:“这种白茶煎着喝,能醒脑、明目、清胃、润肺、洗肠,可治病,不亚于你们采的草药。”说罢,老和尚就双手合十,慢慢地闭上了双眼。

刘二婶赶忙问:“大师父,您叫什么名字?”老和尚闭着眼,声息微弱地说出两句偈语:“此心难报婶恩惠,留株白茶照山明。”稍停了一会儿又说:“我名字就在这偈语里面。”说罢,眼一闭,坐化了。

第二年,刘二夫妇在山坡上开荒种上了白茶子儿。几年后他们就开始采摘茶芽,制作白茶,卖到山下,比采药日子过得更加兴旺。他们夫妻商量,为了不忘老和尚的馈赠,就在浣香泉边修建了一座庙,塑了老和尚的金身,来祭祀他。在庙门框上镌刻上老和尚的两句偈语。后来有位秀才来庙里敬香,刘二婶顺便请教说:“老和尚坐化前说他的名字在这两句偈语里,您看应该是什么?”秀才思量了片刻说:“他叫惠明。”于是这座庙就改成了惠明寺,老和尚馈赠的这种白茶也就叫做惠明茶了。

中华茶文化之茶令


在中华茶文化发展史上,出现过许多风韵雅举,茶令与分茶就是例证。这些雅举,有的虽然因历史原因而退却,但更多的则为现代人所推举。

茶令乃是一种饮茶助兴作乐的游戏。这种风流文雅、睿智隽永的游戏,最早流行于我国的江南一带。据《中国风俗辞典》载:茶令流行于江南地区。饮茶时以一人令官,饮者皆听其号令,令官出难题,要求人解答或执行,做不到者以茶为赏罚。所以,在逢年过节、婚庆喜事、亲朋相聚时,用茶作宴,若能创制出妙趣横生的茶令,真能使人其乐融融,其情悠悠,增加喜悦气氛。

南宋龙图阁学士王十朋,精文通诗,又好茶令,他曾在诗中写道:搜我肺肠着茶令。他还介绍行茶令的形式,注道:余归,与诸子讲茶令,每会茶,指一物为题,各举故事,不通者罚。同是南宋的着名女词人李清照,少有才名,早年助夫赵明诚搜集研究金石书画,回青州(今山东益都)故第闲居时,他俩常用行茶令形式,饮茶助学。

李清照曾在她的《金石录后序》中是这样记述的:每获一书,即同共校勘,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余性隅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决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颠覆杯中,反不得饮而起。李清照和赵明诚行茶令研讨学问,与用此法行酒令不同,是赢家方可饮茶,而不许输者品茗。对此,清代学者俞正燮的《易安居士事辑》中亦有详尽记载。所以,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这里所说的喝,就是品。品好茶,享清福,不仅是物质的享受,而且是精神的升华。

其实,茶令一词虽见于宋代,但这种以茶为内容的行令形式,在唐代已经出现。它以续诗接龙形式,三五诗友促膝围坐,环绕一个茶的题材续成茶诗,谁续不上诗谁就当场受罚。如有一首着名的五言联句茶诗《月夜啜茶》,作者共有六人,都是唐代人。他们是,颜真卿:着名书法家,开元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大师;陆士修:嘉兴(今属浙江)县尉;张荐:工文辞,是史官修撰;李萼:擢制科,历官庐州刺史;崔万:生平不详;昼:即僧皎然,着名诗僧。他们在一次品茗行令中,创作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联句茶诗。诗曰:

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士修)

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荐)

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萼)

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万)

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真卿)

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昼)

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修。(士修)

这首啜茶联句诗,六位诗人刮肚搜肠、别出心裁地寻索诗句,诗中还引用了诸如泛花、代饮、醒酒、月桂、流华、疏瀹、不似春醪、素瓷、芳气一系列与啜茶有关的代用词。至于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两句,更是赞美颜真卿这位尚书大臣,当为众望所归,使行茶令联句作诗的结果,更加加强了宾主间的融洽气氛,提高了饮茶的品位。

近代,作为一位旷代学人的钱钟书,他终年伏案潜心于着述,在笔耕劳作之余,则与着名文学家杨绛戏仿南宋李清照和赵明诚行茶令之雅举,不论谁输谁赢,每斗罢一局,彼此相视,捧腹大笑。如此睹茗。给他们晚年读书着说,乃至晚年生活,增添了无限乐处。难怪钱钟书先生在《槐聚诗存》中写道:翻书睹茗相随老,安稳竖牢祝此身。近年来,在台湾还时一种新的茶令游戏,叫猜返乡拳,其口诀有:一国,两制,三通(通邮、通航、通商),四海,五洲,六万(旅费),七天(签证),八件(礼物),九别(重逢),十全(团圆)。双方以睹茗形式,胜者方得茗饮,这种行令睹茗猜拳之举,颇有人情色彩。

品茗乐趣


千百年来,茶道、茶文化显示了一种永恒的生命力,虽断犹续,无论中国茶艺、日本茶道、韩国茶礼,无不使接触者感受到她的一种魁力。奥秘何在?在于人们经由茶道获得一份真善美的陶冶。丰富多彩的茶道文化可归结为茶趣、茶德、茶禅。

茶趣即饮茶乐趣,包括物质乐趣和精神乐趣。佳茗、清泉、茶具、良辰、美境。知音,相聚品饮、雅俗共赏。茶趣有雅俗之分,无高下之别。

茶德即茶之功德。陆羽同代人刘贞亮提出的“茶十德”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驱腥气,以茶防病气,以茶养生气,以茶散闷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茶禅是以阐释茶与佛门之密切因缘。真意乃茶禅结合而达到的一种境界。禅在梵语中意为“静虑”、“思维修”、“弃恶”等。

在品茶的精神境界中,不知道有多少人能感受到一位西方诗人说:“从一粒砂看世界”。但几乎每位爱好绿茶或乌龙茶的东方人都不难体会出----从一片茶叶可品尝出山川风景与大自然的精神。

如果你嘴里含上一口西湖龙井茶,茶汤的气韵,即很容易在你眼前幻化出一片江南水乡温柔而秀丽的风光;如果你入口的是安溪乌龙茶、碧天峰铁观音,那么,你看到的将是高山顶上的蓝天白云,同时随着芬芳的茶香与茶气,让你仿佛身处高山上,呼吸到山上清朗的气息。从茶中领会山川风景,与不断地微妙变化着的真味,真香与气……不失为回归自然的一种简单法门。那么,茶是如何能给予人这一切的呢?除了自然的奥秘以外,就是人为的配合。

茶可独酌,也宜共饮,一杯在手,清香满室,消除烦虑,使人抛却是非心、名利心。

“寒夜客来茶当酒”,以茶奉客,虽不及酒后令人豪情万丈,意气风发,但三两良朋,沏茶小息,令人“六腑皆芬芳”,闲话家常、天南地北、气氛更为和乐,主客更能曲尽情意,茶的世界是一个祥和的世界!

金奖惠明茶的来源


1912年初,美国国会决定在巴拿马运河竣工之时召开国际博览会以示庆祝。1912年3月,中国政府收到美国总统塔夫托发来的邀请书。其后,美国政府还派特使来华“劝中国官商赴赛”。1913年6月,中华民国政府成立了筹备“巴拿马赛会事务局”,陈琪担任局长。各省也相继成立“赴赛出品事务所”,负责征求产品。景宁县也成立了“赴赛出品事务分所”。

景宁的参赛事务由当时在实业处任实业科主任的叶桐先生(1890-1974,字芥帆,景宁鹤溪镇人,)与洪子生先生等人负责此事。当时参赛产品要求异、精、美即地方特产、加工精细,包装精美。叶桐小时在老师的带领下,曾去惠明寺喝过僧人冲泡的惠明茶后,加上其父与惠明寺村的畲民长期交往,关系甚密,从此他对茶痴迷,对茶道很有讲究,他深知惠明寺的茶香浓舒喉,而际头茶叶醇和爽口,两者搭配,成为精品之道,加上惠明茶早就有不小的名气。早在清朝,同治十年(1872)总纂《景宁县志》中就有:“茶,随处有之,以产惠明寺、大际者为佳”的记载,清朝的景宁诗人严用光(1826-1909,字国华,景宁大际人,才气过人,曾两度赴京赶考未中,怀才不遇,)晚年还专著了《惠明寺茶歌》,在茶歌里讲到陆羽、卢仝:“二公不到南泉地,坐令异卉嗟沉伦。此山僻在东南奥,抱奇育美无由伸”。坚信有朝一日,惠明茶会“黄封红裹呈枫宸,年年纳贡旧章循”。

于是,他们积极筹备参赛茶叶,亲自督办,在清明时节,采得惠明茶芽,聘请制茶高手进行炒制。具体的工艺为:把芽茶放在烧得滚烫的铁锅中拌炒,然后起锅进行辗转搓挪,之后又放竹烙笼分次烘干,所制成的茶干色绿,表有白毛,香气高浓,送展的茶叶是用刻有花纹的大锡瓶贮藏的。送展后,通过上海《申报》得知,景宁县选送了惠明茶,荣获了博览会一等证书和金质奖章,全县人兴高采烈。1916年3月县政府派员从省里领来证书和奖章,并举行了隆重的庆祝大会。由于叶桐先生是具体的经办人,惠明茶得奖证书和奖章就存放在叶桐先生家里。不幸的是,在解放初期,因当时特殊年代,叶家住房搬家,此宝不知去向而遗失,至今未得着落。惠明茶得奖后,当时县政府为此成立了惠明茶产销合作社,并在惠明寺村垦山种植茶叶。此后也参加了一系列的展览会。

民国后期,茶园荒芜,制作技艺失传。改革开放后,于1979年恢复生产,80年代正式定名为金奖惠明茶。

“金奖惠明”茶产自国家生态示范区――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敕木山脉惠明寺一带,茶园建在海拔600―800米间,四周群山叠翠,山涧飞流,上空山风微拂,云雾缭绕,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了惠明茶独特的品质;其茶质优形美,条索细紧,白毫显露,滋味甘纯,芳香四溢,经久耐泡。惠明茶自唐代开始种植,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为南宋时期和明代成化年间的朝廷贡品。清代诗人严用光《惠明茶歌》云:敕木峰高插苍穹,山中茶树殊超伦;栖真庵接惠明寺,嫩芽初出含清真;旗枪一一相排列,满瓯色味良精醇;二公不到南泉地,坐令异卉嗟沉沦。惠明茶以其优良的品质,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我国众多名茶中的一朵奇葩,1915年选送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同贵州茅台酒一道荣获一等证书和金质奖章。“金奖惠明”茶因此而得名,在海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722791.html

上一篇:苏轼《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此诗中赞美壑源新茶,以佳茗比佳人

下一篇:词句解读“人走茶凉”背后悲凉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