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云南省墨江县茶业概况简述(一)

2019-11-16

一、茶产业发展情况

全县有茶园面积23万亩,其中,野生群落及古茶树面积5万亩,现代茶园面积18万余亩(有性系茶园面积5万亩,无性系茶园面积13万余亩,品种有云抗10号、长叶白毫、雪芽100号、短节白毫、矮丰、云梅、云瑰、鸟龙茶)。茶农涉及15个乡(镇)、48011户、22万余人;有茶叶初加工厂及企业146家,有8家企业通过了QS认证;主要有“迷帝”“凤凰窝”“云针茶”“须立贡茶”“女儿红”“哈尼双子茶”“露水白毫”等产品:产品销往广州、深圳、上海、北京、西安、青海、宁夏等城市及周边国家。至2015年,全县共有茶园面积180500亩、采摘面积180500亩、茶叶总产量12100吨、亩均产量67.04千克/亩、无性系茶园面积130000亩、有机茶园面积20000亩、初制所数量147个、专业合作社数量92个。

二、生态茶园建设情况

(一)生态茶园建设实现全覆盖全县累计投入生态茶园建设资金3034万元(其中:市级投入资金1138.6万元;县级投入资金1093.5万元;省、市、县、乡及各挂钩部门投入资金401.9万元),完成生态茶园面积18.05万亩,共实施15个乡(镇)164个村,种植树苗200余万株,2013年全部通过市级验收。

(二)高密度留养实施成效显着

着三年来,根据茶地实际情况,采取5种模式实施高密度留养,留养面积达4700亩,其中:新抚镇实施1800亩、那哈乡实施2100亩景星镇实施500亩,通关镇实施300亩。通过实施高密度留养,产值比改造前大大增加。

(三)违禁农药和农资市场得到规范

根据普茶联发(2013)1号《关于印发2013年在普洱市生态茶园中推荐和禁止使用农药及肥料目录的通知》文件要求,县委、政府高度重视,要求各农资规范点做好销售台帐登记工作,加强茶叶农资管理,严禁销售和使用违禁化肥农药,规范农资专柜18个,发放违禁农药宣传册5万余册,保证茶叶从源头产品原料的质量安全。

(四)茶叶专业合作社作用逐渐发挥

全县建立健全了89个合作社章程等有关制度,不断加大对专业合作社支持、培训指导力度。引导合作社规范运作。打造出了哀牢山系的迷帝茶,景星老树茶凤凰窝、临安文化山系的须立贡茶、他郎女儿红等茶叶品牌,提高了墨江茶叶品牌效应。

(五)完成了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基地登记和发放工作

全县认真组织开展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基地登记工作,现已完成登记面积18.05万亩。规范了茶园管理,建立可追溯制度,有效保护和提升普洱茶质量安全。

(六)茶叶初制所建设基础扎实

全县已投入1550万元资金(其中:市级补助资金340万;县级补助资金340万,企业自筹870万)建设卫生清洁标准化茶叶初制加工厂13间。其中:市、县级投资60万元建筑面积在1500平方米以上的有8家(墨江哈尼太阳茶厂、墨江新华大平掌茶厂、墨江三康茶厂、景星怕连茶厂、通关荣平茶厂、通关景坝茶厂、新抚她那布茶厂、新抚大山茶厂):市、县投资40万元建筑面积在1200平方米以上的有5家(新抚京平育恒茶厂、景星老黄日茶厂、那哈刺竹林茶厂、新抚米地茶厂、联珠他郎茶厂)。通过茶叶初制所建设,清洁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Cy316.com延伸阅读

云南省墨江县茶业概况简述(二)


三、墨江县古茶山(园)

(一)迷帝贡茶古茶山

1.迷帝贡茶古茶山

迷帝古茶山分布于在哀牢山墨江段的团田、新抚、景星、通关等乡镇占茶区,海拔1250米至1940米,年平均气温14.2℃~18.3℃,年降水1290毫米。现有茶园8万多迷帝贡茶的原产地是米地古茶园,而米地茶的产地是界牌村,过去是镇沅、新平与墨江三县的交界处(新抚以前属于镇沅,后来划归墨江),故名界牌,这里是古代的交通要道,有着繁盛的集市。

茶马古道从宁洱经通关到镇沅与景东的必经之地,历史上藏区的马帮每年都要经过这里来驮运茶叶。界牌村米地古茶园距离新抚镇政府15千米,主要分布在米地、破木、会余等周边村寨,海拔1300米左右,有茶园近千亩。米地古茶园,面积逾300亩,据考证这些古茶树有近500年的历史,500年左右的现存3600多株,清代补种距今200年左右的有8000株左右。到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地百姓在稀疏的茶地里进行了间空补种,大概有6万株左右。

当地种茶的民族以哈尼族,布朗族、汉族等为主。但在解放前界牌村拥有茶园的都是汉族的地主,迷帝古茶园就属于汉族赵姓家族的,做的是“窝窝茶”之类的传统手工茶。解放后当地政府重视茶产业的发展,于1965年在这里建有村办企业米地茶厂,由墨江茶厂统购统销,并提供技术指导,做出的毛茶交给墨江县茶业公司(墨江茶厂)。界牌以前靠马帮、牛帮运输以及人背,直到1987年才修通公路。

2.“瑞贡京师”的迷帝贡茶

“募人百户,种茶千亩”,明末清初时期,“米地茶”就相当有名,“塘上街”也因米地茶成为当时最繁华的驿站。时至清朝乾隆年间,米地茶作为贡茶进贡北京,传说乾隆皇帝品米地茶,十分赞赏,说“朕品若无数,唯他色香俱佳”,并赐旨“瑞贞京师”。自此,米地茶真正成为清廷贡茶,岁岁进页,直到咸丰年间。

因为有了“瑞贲京师”的流传故事,“米地”逐渐演变成了“迷帝”。1995年,当地政府注册了“迷帝”品牌,中请了商标保护。2007年思茅更名为普洱的庆典上,第八届中国普洱茶节斗茶大赛也在紧张而热闹地举行,紫云公司制作的“迷帝茶”获得斗茶冠军,从此“迷帝茶”的名气不胫而走,闪耀在普洱茶界。

如今米地茶采用现代茶园管理技术与传统方法相结合管理,占茶园焕发出勃勃生机,茶叶产量逐年提高,品质保持了古代的遗风,香浓,回甘,色味俱佳。禁止使用农药、化肥,只用羊粪、油枯等肥料,人工锄草、翻挖茶地,管理完全按有机茶的标准进行管理。目前,新抚乡正在如火如茶打造“迷帝庄园”,探索旅游文化、茶文化相结合的道路,建成普洱市继柏联庄园之后又一个庄园经济的奇迹。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云南省景谷县茶业概况简述(一)


一、茶产业基本概况

截至2014年底,景谷县共有10个乡镇127个村1144个村民小组种植茶叶,涉茶农户15732户,共有茶农10万余人,至2015年,全县共有茶园面积!183163亩,采摘面积171702亩,茶叶总产量9820吨,亩均产量57.19千克/亩,无性系茶园面积92118亩,无公害茶园面积127000亩,绿色食品茶园面积3600亩,有机茶园面积14810亩,省级龙头企业数量1个,州市级龙头企业数量4个,初制所数量46个专业合作社数量210个,全县栽培的茶树品种主要是云南大叶群体种。

品种主要有:群体种、紫娟、景谷大白茶、雪芽100号,云抗10号,长叶白毫、矮丰等:加工产品主要有普洱茶、名优绿茶、红茶、白茶等。主要茶叶产品有:绿茶皇后一景谷雪茸:香万家一勐主大山茶:夜明珠一牛尖山月光白;银芽王一景谷大白茶:金满地一景谷大黄芽:红霸王一木兰贡茶;千年普洱缘一景谷紫珍;帝王尊叶一云春堂古茶:茶王世家一马锅头茶等

二、古茶树(园)资源基本概况

景谷有丰富的古茶树(园)资源,2006年全市同步全面开展古茶树(园)资源的野外普查工作,经普查,全县野生古茶树群落面积达59220亩,共有六大群落,主要分布在正兴镇的黄草坝和通达村、益智乡的益香村曼山和苏家山、风山镇的顺南村光山和柏林村、景谷镇的文山村大黑石岩和文东村大中山,其中正兴镇的黄草坝和通达群落面积为23120亩;风山镇顺南村光山群落面积为12100亩:柏林村群落面积为5000亩,景谷镇文山村大黑石岩群落面积为3000亩;文东村大中山群落面积为1500亩,最具代表性的野生大茶树为正兴镇黄草坝大水缸的普查编号为景谷2006-054号的野生大茶树,最大基围3.2米,树高21米,树幅11米。

具有代表性的古茶树有正兴镇黄草坝河西边村民小组编号为景谷2006-119号大茶树,最大十围2米,树高5.2米,树辐4.8米:永平镇团结村大平掌村民小组编茶号为景谷2006-019号大茶树,最大十围2米,树高4.9米,树幅5.2米:景谷镇文山村苦竹山村民小组编号为景谷2006-021号大茶树,最大干围1.47米,树高洱9.63米,树幅7.5米:威远镇训岗村徐家村民小组编疹号为景谷2006-102号大茶树,最人干围1.16米,树高8.4米,树幅4.8米。

全县人工栽培型古茶树(园)面积达36268亩。其中100年以上人工栽培型古茶树(园面积30042亩,分布在8个乡镇65个村396个村民小组,其中景谷镇古茶园面积为12994亩,凤山镇古茶园面积为5747田,咸远镇古茶园面积为4791亩,正兴镇古茶园面积为2360商,永平镇古茶园面积为2286亩,民乐镇古茶园面积为1191亩,半坡乡古茶园面积为343亩,帮安乡古茶园面积为330亩。

最具代表性古茶园有景谷镇文山村古茶园面积为3500亩,正兴镇黄草坝村古茶园面积为862亩,碧安乡上寨村古茶园面积为330亩,民乐镇大村秧塔大白茶古茶园面积为200亩。50~100年的古茶树面积6226亩,分布在全县10个乡镇67个村399个村民小组,其中景谷镇3685亩,永平镇683亩,正兴镇531亩,民乐镇525亩,威远镇242亩,凤山镇207亩益智乡150亩,半坡乡93亩,碧安乡80亩,勐班乡30亩。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云南省双江县茶业概况简述


一、双江县基本概况

双江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因澜沧江和小黑江交汇于县境东南而得名。全县国土面积2157平方公里,距省城昆明627千米,距临沧市政府所在地78千米,距临沧机场59千米,辖4乡2镇72个村3个社区2个农场管委会,总人口17万人,有少数民族23个,占总人口的45%。

双江是全国唯一由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4个民族共同自治的多民族自治县,境内居住有23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7%,是布朗族的主要聚居地和文化发祥地之一,各民族同生共荣,民族文化丰富多彩,被称为“中国多元民族文化之乡”。

双江自然条件优越,北回归线横穿县城,境内最高海拔3233米,最低海拔670米,地貌高差悬殊、山地起伏、故地相间,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属南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5℃,年均日照时数2223.3小时,年平均降雨量为1010.9毫米,无霜期352天,气候条件极适宜茶的生长,先民至少3000年前就开始种茶,史料记载:“南宋淳十二年(1250年)李兴北赴考永昌郡南300里,有濮人(布朗族)种茶,市米、布、茶、盐。”可知双江种茶、制茶、饮茶的历史悠久。

二、茶产业概况

2014年全县茶叶面积17万亩,80%的茶园分布在海拔1300米~1900米的山区,其中采摘面积12万亩,通过认证的有机茶园达2万亩,全县涉茶人口达13万人,2014年全县毛茶总产量9419.3吨;精制茶生产3643.4吨。实现茶叶工农业总产值9.2亿元,实现茶农人均茶叶收入4128元,茶叶是双江经济作物种植中涉及人口最多的产业之一。全县茶叶产品形成了以普洱茶为主,红茶、绿茶和乌龙茶为辐的4类80多个品种,注册商标74个:全县茶叶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共设置销售网点127个。

有各类茶叶加工企业814户,其中:获QS认证精制加工企业42户;组建了勐库大叶茶商会和冰岛茶友协会,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43个;建成了中茶所专家工作站、云南勐库有机茶研究院和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科研教学生产实习基地。有1户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户市级农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有“勐库戎氏”“勐康”牌获云南省著名商标:“勐库”牌荣获中国驰名商标。

2015年毛茶:滇工夫红毛茶产量77吨、产73.4万元:滇红CTC毛茶产量30.23吨产值47857.32万元。2015年精制茶:滇红工夫茶产量77吨、产值173.4万元:滇红CTC茶产量30.23吨产值78.6万元:普洱茶产量3431.5吨、产值39919.85万元:乌龙茶产量151.4吨、产值1408.02万元。

双江茶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发展为以普洱茶为主,红茶、绿茶和鸟龙茶为辅的产业发展格局双江是中国勐库大叶种茶源生地,勐库大叶种茶是有性群体优良茶树品种,品种纯度高达80%左右,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作为全国良种推广,20世纪60、80年代,勐库大叶种茶两次被全国茶树良种委员会评为国家级茶树良种,被中国茶叶界权威赞为“云南大叶茶正宗”“云南大叶茶的英豪”“普洱茶之味精”,30多年外运茶籽300余万千克,对我国茶叶发展做出了重要的页献。

1997年发现的勐库大雪山1.27万亩野生古茶树群落,是目前国内外已发现的海拔最高面积最广、密度最大、原始植被保存最完整的野生古茶树群,其原始植被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是珍贵的自然遗产和生物多样性的活基因库,它对进一步论证茶树原产于我国云南以及研究茶树的起源,演变、分类和种质创新都具有重要价值悠久的种茶历史、优越的地理环境、秀美的自然风光、多彩的民族文化赋予了勐库大叶种茶甘甜醇厚、香高味鲜、气韵悠长的优良特性。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云南省耿马县茶业概况简述


一、耿马县基本概况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地处云南西南部,位于北纬23°2东经48′~99“54′之间,东与双江交界,南与沧源接壤,北与永德、镇康、云县毗邻,西与缅甸山水相依。辖9个乡(镇)、2个农场管委会和1个管理区。全县总人口28,6万,国土面积3837平方千米,北回归线横穿县境,地貌地势复杂多变,海拔从450~3323.5米。立体气候显着,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耿马野生古茶树资源分布较广,人工开发利用茶树资源历史悠久,现代茶园标准化建设较高。

二、茶产业概况

(一)种质资源

耿马县野生古茶树资源丰富,经初步普查,野生古树分布面积达5.7万多亩,分布于怒江流城和澜沧江流域山脉中。从海拔1200米(福菜马台坡)至海拔2600米(大兴大雪山)均有分布,相对集中在海拔2200米至2400米之间,全县主要有三个野生古茶树群落大兴乡大雪山区域野生古茶树群落:分布面积约24000亩。

最大的一棵茶树树围为1.75米,树高为15米左右,树幅为10米。芒洪乡大浪坝区域野生古茶树群落:分布面积约3000亩,该区域内的原始森林、种群等生态系统保存完好。耿马大青山区域野生古茶树群落:分布面积约30000亩,其中发现最大的一棵,树基围1.64米,高30米,树幅15米,经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专家对三个区域茶树进行考证,确定该茶属大理茶种。

耿马县“石佛洞”考古发现,耿马3000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驯化栽培茶树历史悠久,世居民族中佤族、布朗族的共同祖先—濮人是最早的茶农。现在百年以上古茶园有2000亩,对大叶茶驯化栽培历史有重大影响的首推芒洪户南山古茶园、勐撒芒见古茶园、翁达古茶园、勐简大寨古茶园、贺派帮卖古茶园。

(二)茶园现状

耿马茶产业始终紧紧围绕“生态立县、绿色崛起”和“天下茶仓、红茶之都”建设发展的理念,始终重视生态茶园建设,原料基地具有一定规模。截至2014年,全县茶园面积10.2万亩,种植品种有双江勐库大叶群体种、云抗10号、香归银毫、清水三号和台茶1号等。

其中:无性系高优生态茶园面积5.3万亩,无性系良种覆盖率52%,无公害茶园认证面积3.04万亩,占全县茶园面积的30.5%。有机茶园认证面积0.3万亩。形成以勐撒为中心,辐射勐永、大兴、芒洪、四排山五个上万的茶区优势带。2014年茶叶产量10026吨。五大茶区茶园面积分别是:

(1)勐撒茶区4.3万亩。其中勐撒镇3.54万亩勐撒农场管委会0.76万亩。

(2)勐水茶区1.16万亩。

(3)大兴茶区×0.98万亩。

(4)芒洪茶区1.26万亩。

(5)四排山茶区1.22万亩。

2015年毛茶:滇工夫红毛茶产量290.1吨、产值705万元:滇红CTC毛茶产量2767吨产值5803万元;晒青毛茶产量2630吨、产值6788.57万元:蒸烘青绿毛茶产量4538.9吨、产值8370.15万元。2015年精制茶:滇红工夫茶产量30吨、产值386.4万元;滇红CTC茶产量2745吨、产值5883万元;普洱茶产量141吨、产值1171.08万元;蒸烘青绿茶产量858.4吨、产值2203.2万元。

(三)加工现状

全县有茶叶生产加工企业17个(通过工商注册),获得生产许可证的茶叶加工企业有9户,茶叶加工企业年生产加工能力达1万吨以上。有获得省级龙头企业认证1户(乾峰公司)有2个品牌荣获“云南省著名商标”称号(洛凌牌商标和回味牌商标)。勐撒管委会被列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和全国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洛凌茶厂通过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并获得HACCP认证企业,具备农产品出口备案资质。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云南省江城县茶业概况简述(上篇)


一、江城县基本概况

1.地理区位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南部普洱市东部,地处东经101“13′′~1029与北纬22°19~22°56′之间。东部与红河州绿春县为邻,东南部与越南接壤,南部与老挝交界,是“一眼望三国”的地方,西部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景洪市毗邻,西北部与思茅区、宁洱县相连,北部与墨江县隔江相望。国境线长183千米,其中:中越段67千米、中老段116千米全县国土面积3544.38平方千米。

县城动烈镇海拨1119米,距省会昆明122千米、距普洱市150千米。全县辖5乡2镇50个村(居)民委员会528个村民小组,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境内分布居住着汉、哈尼、彝、傣、瑶、拉祜等25种民族,总人凵12.4万人江城因江水环绕县境而得名,境内河流众多、溪流密布,水利资源丰富。全县最高海拔位于西北角与宁洱县交界处的狮子岩大山,海拔为2207米,最低海拔位于东部的中越界河一南马河口,海拔为317米。

2.自然条件

江城气候温和,四季如春,年平均气温19,2℃,全年无霜期在360天以上。年降雨量在2260~2680毫米之间。土壤类型主要以砖红壤和赤红壤为主,士壤有机质含量丰富,土质肥沃,是茶树生长最适宜的地区。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68%。

二、茶产业基本概况

江城县野生型古茶树群落面积1.2万亩,栽培型古茶树面积6735亩,其中以国庆乡保存最多,面积达5800多亩。国庆古茶山与古“六大茶山”之一的易武茶山同处一脉。种茶历史久远,茶性、茶质和易武茶十分相近。江城县全面推进生态茶园建设,发展绿色有机茶2014年启动认证有机茶茶园1.1万亩,计划5年时间完成有机茶五万亩。

至2015年,全县茶园面积143306亩、采摘亩积136200亩、茶叶总产量14050吨、亩均产量103.16千克/亩、无性系茶园面积61000亩、无公害茶园面积3495亩、有机茶园面积1000亩、省级龙头企业数量1个、州市级龙头企业数量2个、初制所数量130个、专业合作社数量44个。

1.“水上国际茶叶之路”

江城由于特殊的区位优势,历史上以普洱为起点的向外辐射的茶马古道主要有五条,即东北路一前路官马大道、西北路一滇藏茶马大道、东南路一宁洱江城莱州茶马大道、西南路宁洱澜沧茶马大道、南路一宁洱易武茶与大道。宁洱江城莱州茶马大道从宁洱一思茅一倚象坝一石膏箐一曼克老一圆盘山一阿树察一勐烈街一坝溜渡凵(沿李仙江而下)越南莱洲海防港口,再经海防转运香港、澳门]、南洋等各地,全程需要1个月左右的时间,在当时是普洱茶销往国外最快捷的条“水上国际茶叶之路”,是当时茶马古道连接海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县城所在地动烈古城是普洱市马背上驮出来的五座古城之一。

十九世纪末期到一一九四二年以前,从普洱、思茅、墨江和易武等地茶叶途经江城大量出口越南,不少普洱、易武的茶庄、茶号到江城勐烈开设分号,如敬昌茶号、江域号、胜利号、福泰隆茶庄、鸿顺茶号、泰来茶号、兴华祥茶庄、福泰昌茶号、同兴昌茶号、水茂昌茶庄、四合公茶庄、仁和祥茶号、群记茶庄、汇益茶号、丰顺祥、许季瑞、太和样等20余家,成为当时普洱重要的茶叶加工集散地。

2.新时期发展概况

新中国成立后,茶叶生产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江城茶产业发展有独特的自然、历史、区位、人文等资源条件。上世纪90年代,牛洛河茶厂走“三结合一体化”的茶叶开发模式,在云南推广学习。茶产业是江城的支柱产业之一,江城县委、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的发展,江城是发展茶叶极具潜力的一块宝地,真诚邀请中外茶商携手合作,共创江城茶业新辉煌!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云南省景谷县茶业概况简述(六)


(四)黄草坝古茶山

景谷黄草坝古茶山隶属于景谷县正兴镇,止兴镇东邻宁洱县梅子乡,南邻翁安行政村界,西邻风山镇海庆村,北邻凤山镇南板村,全镇共有古茶树面积26011亩,其中50~100年的531亩,100年以上的2360亩,野生茶树群落面积23120亩。黄草坝村委会的古茶树面积最大达25000余亩,村委会距镇政府所在地46千米,交通便利,距县城94千米,全村国土面积73.6平方千米,最高海拔2250米,是全县海拔最高地平均海拔1657米,年平均气温17.5℃℃,年降水量1162毫米,全村辖9个村民小组,有农户190户有乡村人口698人,该村属于绝对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黄草坝古茶山蕴含着丰富的原始森林生态资源,境内有多种野生珍稀动植物,风光奇秀、空气清新,黄草坝村远离污染源,为古茶树的天然品质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全村190户农户均种植茶叶,2013年,总产量26吨,已组建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标准化茶叶初制所正在建设中。

自清朝乾隆年间,种茶、制茶、饮茶就一直是黄草坝最重要的生产生活活动,对普洱茶了解稍微多一点的人,黄草坝大尖山一定不会是一个陌生的名字,黄草坝茶叶远销省内外,是普洱古茶树群落较为集中不可多得的村落之一,吸引着省内外喜好旅游探幽、研究古茶品茶、赏景游客纷至。

最能证明千年“资本”的就是长在古茶树上的疙瘩皱纹、青苔、寄生草(即“螃蟹脚”)黄草坝古茶树遍布青苔、寄生草,茶树枝盛叶茂,树壮者高达8.1米,树冠3米,根部径国达180厘米。树体上呈现出弯弯曲曲、坑坑洼注的皱纹,这些皱纹向人们讲述着它的沧桑,是示出它的经历。

古树茶芽肥、叶厚,芽尖有白色的毫毛,每年开春到清明节前采摘的叫“春茶”,炒、揉、晒是每一位制茶者必修的功课,但黄卓坝的制茶者也有心传的秘密,海拔、气温、水上时间、火候,那是黄草坝人千百年来的传承。古树茶叶用不同的水浸泡,泡出的味道也各不同,自米水、井水、纯净水、天落水、江河湖水、山泉水,配上一·撮黄草坝古茶,都各有一番滋味,茶叶在杯中浮浮沉沉,茶汤金黄透亮,茶香纯高浓烈,茶味甘苫厚电,散发出黄草坝的原始古味。

黄草坝古茶山是一方净士,是一处圣境,千年前一粒小小的种子落在黄草坝的泥士春吐芽、夏发枝,秋凵旺盛、冬青绿,生机渐发,缓慢生长,茶叶与泥上融合,在计苦中溶缕清香,不负千年的等待,终于带着岁刀的沉淀,凝成一晚品莹的茶汤,诉说了古老与生机,那是时间的味道。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云南省景谷县茶业概况简述(三)


2.勐主大山古荼山基本情况

碧安勐主大山古茶山位于碧安乡上寨村民委员会,乡政府北面,距乡政府所在地5千米,最高海拔1984米,是全乡海拔最高地,山上森林茂密、山清水秀、水资源丰富,建有大山水库,旅游资源丰富,登了望塔观望,可一览众山晓,尽收碧安和勐班坝子美景于眼底。

勐主大山茶因种植在勐主大山而得名,共有茶园面积1300亩,其中勐主大山茶820亩,农户自有零散茶园480亩,在碧安勐主大山茶因茶树种植年代久远,加之茶园地处山高林密,箐水环流,云雾多湿处,芽叶肥壮,条索紧结,而茶气特别清香,味醇极佳,饮之有两腔生津舌低鸣泉之感。历史上通过茶马占道,由马帮运到缅甸、泰国后由泰国流到台湾,已是远近闻名。

通过名茶效应,结合交通和环境优势打造生态、荞生、休闲茶庄园和大山茶品牌产业,构建革命老区特色产业链。随着通往普洱的南大门打通,碧安的交通网络已逐步形成,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碧安特色旅游古镇正在中报建设中,大山茶也越来越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种植规模逐渐扩大,产量不断增加,茶叶品质不断提升,为进一步发展茶叶产业,乡党委、政府抓住发展机遇、科学规划、全面部署、重抓亮点,把生态茶庄园建设纳入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进行重点规划,相信通过多方努力, 安大山茶庄园将是普洱茶庄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秧塔古茶山

1.民乐镇茶产业基本概况

(1)地理区位景谷县民乐镇位于县城部北部,距县城56千米,东南与景谷镇、威远镇相连,西南与水平镇、临沧市临翔区接壤,北与镇沅县振太镇毗邻,气候属南亚热带气候,气候温和,热量充足,雨量充沛,最高气温38.6℃,最低气温0.2℃,年平均气温20℃,年平均降雨量为141.6毫米。茶叶在全镇农村经济中占很大的比重,并且是景谷大白茶的原产地和主产区,茶叶已成为民乐镇农民致富的骨干产业,茶叶产品多次获各种展销大奖。全镇辖8个村委会,153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傣、彝、回、哈尼族等11种民族。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云南省景谷县茶业概况简述(四)


(2)茶产业概况

景谷县委、政府及镇党委、政府积极为茶叶产业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目前,全镇有古茶树面积1716亩,其中50~100年的525亩,100年以上的1191亩,现代茶圆30000余亩年茶叶产量1600余吨,属景谷县茶叶种桢大镇,已完成8个村委会76个村民小组197618166.6亩的《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茶园基木情况》登记和核发工作,组建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6个,有茶业加工企业11家,有4家茶企业通过QS认证。

景谷秧塔古茶山的秧塔大白茶源产于景谷县民乐镇海拔1800~2200米的秧塔、牛尖山带,称为“秧塔大白茶”。秧塔大白茶为独特稀有品种,大白茶以银毫显露,成茶清香显毫洁自如银,汤色清亮、香味浓郁、甘醇可凵而名扬天下。清道光年间,傣族土司命人用红丝线编成谷穗状,将从秧塔采制的大白茶认真装饰、包装后人背马驼、跋山涉水进贡皇宫“白龙须贡茶”。1981年“白龙须贡茶”在云南省名茶鉴评会上被评为云南省八大名系余并作为国家级54种名茶之一载入《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叶卷》。

据史料记载,秧塔古茶山中的大白茶种植历史有170多年,清道光20年(1840年)茶农陈六九从勐库茶山采得数十粒种子,藏于竹筒扁担中带回种植,当时种植的老树尚在,而长势良好。秧塔大白茶是一名贵单株,它树高5米,树冠幅度4.9米,主干直径0.28米,它的芽叶很有特色,嫩叶黄白色,叶柄黄中透红,肥硕的芽头和嫩叶的叶背密生茸毛。

历史上大白茶的制作方法为:清明前后,采摘一芽二、三叶初展,鲜叶采下后,随即手工杀青,然后凉揉捻,揉捻一道后,经充分解块,均匀地摊在蔑笆上,曝晒到半干时,再复揉一道(称为收二道浆),然后抖散,晒干即成。在封建王朝时为适应北京贵人喜爱高香、甘甜的茶味,二道揉茶均较轻,并将每条茶叶拉直制成白龙须茶,以红丝线扎成谷穗状,进贞朝廷,称为白龙须贡茶。秋塔村民小组行政上属景谷县民乐镇,地域上距离景谷镇16公里,故景谷镇人制茶的方法一直与大白茶的制作方法一致,并把茶叶拉成直条称为“把把茶”。

为使昔囗仅为上可用红丝线扎成谷穗状进献皇宫的贡茶—景谷大白茶走进寻常百姓家,发展景谷县大白茶产业。1993年6月,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原地区科委、思茅上海科技中心、县财政局、县林业局、县农牧局、云景林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民乐镇政府共8家股东共同投资组建景谷大白茶有限责任公司。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618422.html

上一篇:云南省墨江县茶业概况简述(三)

下一篇:云南省墨江县茶业概况简述(二)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