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茶树树冠与根系生长的相关性

2019-11-13
茶树的地上部与地下部、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个体与群体之间,既有各自独立的生长发育规律,同时也有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这些关系统称为茶树生长发育的相关性。 茶树树冠与根系生长的相关性 茶树树冠与根系的生长,在外部形态上有一定的比例关系。从茶籽萌发后,根系生长和枝叶生长是齐头并进,进入幼苗期后,“根冠比”(即根重与枝叶重之比)值基本上在1左右。随着生长的延续,由于地上部光合能力增强,枝叶生长加速,其生长总量逐渐超过地下部,树冠比例相应增大,在自然条件下,根冠比常在1:1.5的范围内。在生产上常采用相应的技术措施来促进或抑制树冠或根系的生长,例如,修剪或采摘可打破地上部与地下部的平衡,使地上部生长较旺盛,其生长总量常可超过根系生长量的2~3倍。施用氮肥能促进树冠枝叶生长,而磷肥可增加根系的生长量。在生长的高(深)幅度上,亦有类似趋势。随着树龄增加,地上部树高、树幅与根系分布范围之间,仍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通常根系扩张面大于树幅,而根系垂直生长的深度常小于树高,上下形态之间也具有较强的对应关系。 其次表现在茶树地上部与地下部的生长,在时间上有交替的关系。即当地上部相对静止时,地下部生长最活跃,当地上部生长旺盛时,地下部则生长缓慢。茶籽萌发后,地上部、地下部生长量,在年生育周期中,出现多次的交替生长现象,萌发当年不太明显,随着幼苗的成长,交替生长趋势逐渐明显。成年茶树地上部与地下部之间,一年有2次明显的交替生长现象,即当4~5月份地上部新梢生长旺盛时,根系生长相对缓慢,而当10月份后新稍生长相对休止时,根系生长又趋向活跃。 另外,还表现在树冠与根系物质转化机理上的依存关系。茶树体内产生的许多新物质,都是在树冠与根系密切配合、互为因果的条件下合成与转化的,这些物质的形成,又促进了茶树的生长与发育。例如,糖类(或称碳水化合物)是构成茶树有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是光合作用合成、代谢、转化的产物,是器官结构和细胞壁的主要成份,也是茶树根、茎中主要的贮藏物质。如果没有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把光合产物源源运向根系,根系的生命活动就要受到影响;相反,如果没有根系及时提供水分和矿质营养,地上部分的光合作用就会受到阻碍,各种生理代谢活动也无法进行。又如,氨基酸是茶叶中的重要含氮物质,也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而氨基酸的前期化合物是在叶片内形成的,并从叶片转移到根部,在根部进一步完成氨基酸的合成,再从根部运向地上部,供树冠生长需要。经研究验证,茶树新梢中全氮含量在萌发生长期明显上升,以后虽有起伏,但总趋势呈渐降变化,根系中的含氮量以3月新梢萌动前达到最高,新梢生长期又逐月下降。茶树体内经常进行着代谢物质的向下或向上的运输,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在正常的生育过程中,保持着一定的动态平衡关系。

Cy316.com延伸阅读

茶树生物学特征:根系的生长活动


根系是茶树树体生长在地下的营养器官,它的生育特性既与茶树的遗传性有关,也因根系所处的生态环境的变化而有差异。

茶树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具有不同的根系类型。一般一、二年生的茶树,为典型的直根系,三年生侧根开始向四周发展,四、五年后侧根生长旺盛。侧根在垂直主根上呈螺旋状排列,但排列并不匀称,在螺旋周的轮次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使侧根分布成为层状结构。当进入青壮年期,一般主根深达1米左右,可分为3~4层。根系渐由直根系类型而转为分枝根系类型,有的侧根生长甚至已超过主根。进入衰老期后,主、侧根的生长能力明显衰退,渐渐局部萎枯死亡。但茶根的再生力极强,最后尽管根系衰退,或只保留分枝根系的骨架,在地上部树冠改造的同时,通过深耕,切断部分衰老根,仍可促使新根再生。新生的吸收根多数云集在根颈部或在老根断头切口愈合个,由此形成新的不定根层,成为茶树的衰老根系。由于茶树根系具有向肥、向水和向土壤阻力小的方向生长的特点,因此在株与株之间,为了充分利用土壤水分和养料,其侧根的生长常有镶嵌或连生的现象出现。但生长在干燥的沙质土壤的直根系可一直保持到壮年期。当地下水位高、土层浅时,主根因渍水或遇硬盘层而停止向深处生长,侧根生长加强,并多呈丛状分布于土壤表层。这些都说明茶树根系生长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极大。

茶树生长过程中的根系形态变化(图略)

1.2.幼年期根系3.壮年期根系4.衰老期根系

从根系生长分布规律来看,根系生长与茶树生物学年龄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如在幼功、幼年期是直根系类型,垂直分布大于水平分布。从幼年期到壮年期,吸收根与侧根愈来愈多,已成为根系组成中的主要成份,垂直分布加深到30厘米以下,水平分布范围扩展到行间40厘米左右。一般壮年茶树根系在正常生育下,垂直分布可达1米以上,水平分布交叉地密布茶树行间,根系幅度大于树冠幅度。当进入衰老期,由于根系衰退,垂直与水平分布范围都渐缩小,根幅小于树冠。衰老茶树经台刈更新后,吸收根又会向外、向下发展。此外,茶树根系的分布受种植方式、品种类型、生态环境的影响。

从茶树根系的生长活动规律来看,在年生长周期内,由于气候条件和剪、采等技术措施的不同,茶树根系活动各地观察的结果并不完全一致,但在一年中发生新根的高峰季节,总是在一定的温湿度条件下和树体内部营养物质有相当数量的积累时开始,因而根系的生长活动又和地上部器官的生长活动有密切的协调关系。茶树根系生长休止时,吸收根死亡较多,而在生长活跃时期,也正是根系呼吸作用和吸收能力较强的阶段,这时吸收根生长旺盛,对营养吸收明显加强,从而促进根系的进一步发展。

茶树树冠管理


1.茶树修剪

茶树修剪是树冠管理中的一项重要措施修剪包括幼龄期的定型修剪、成年茶园的轻修剪和深修剪、衰老茶园的重修剪和台刈。

(1)茶树幼龄期的定型修剪在茶树幼龄期进行3~4次定型修剪,可抑制幼龄茶树主干的顶端优势,促进腋芽萌发,增加骨干枝数量,迅速形成健壮的具一定高幅的采摘面①第一次定型修剪在扦插苗移栽后进行。当移栽苗高达25厘米以上时,在离地面15~20厘米处留1~2个分枝,剪去顶端新梢.部分茶苗高度不足25厘米时,可留到5月中旬。修剪工具宜用锋利的整枝剪逐株修剪。只剪主枝,不剪侧枝,剪口要平滑,剪后留柄宜短。②第二次定型修剪:一般在翌年春茶萌动前的2月下旬~3月上旬进行。肥水管理条件和生长势比较好的茶苗,也可在旱季结束后的10月前后进行用整枝剪在第一次定型修剪的剪口上提高15~20厘米,剪去上部枝梢,剪后茶树高度为30~40厘米。修剪时注意剪去内侧芽,保留外侧芽,以促使茶树向外分枝伸展,同时剪去根颈处的下垂枝及弱小分枝③第三次定型修剪:在第二次定型修剪一年后进行,若茶苗生长势旺盛也可提前。用篱剪在第二次剪口上提高10~15厘米,即离地面40~55厘米处水平剪除上部枝梢,并用整枝剪将根颈和树蓬内的下垂枝、弱技剪去,促进骨干枝正常生长通过三次定型修剪后的幼龄茶树,可形成树高40~55厘米、树幅60~100厘米,具有一定数量的、粗壮的骨干枝层,然后采用“春、夏茶打顶轻采,蓄枝养蓬”的技术措施。秋茶后进行轻修剪,即在上次剪口上提高5~10厘米,用篱剪剪成平顶形或略带弧形。经过两年打顶轻采养蓬,在茶树高达60~80厘米,树幅达100厘米以上时即可正式投产,进行成年茶树修剪管理。

(2)成年茶树的修剪成年茶树需每年进行一次修剪,以保证茶树不断萌发生长较粗壮的新梢。①轻修剪每年进行一次,一般在秋茶停采后的10月中下旬~11月上中旬进行,但封园较晚的茶园和有冻害的山地茶园,则宜在春茶前进行,且宜早不宜迟,以免推迟春茶开采期,影响春茶效益。为了控制采摘面,促使茶树发芽整齐,提高产量、鲜叶品质和采茶工效,—般用篱剪在原有剪口上提高3~5厘米,修剪宜轻不宜重,否则会推迟春茶开田期,造成春茶减产。②深修剪:每隔3~5年进行一次深修剪,通过深修剪适当降低树势,剪除树冠面上细弱的生产枝,培养健壮树势,提高育芽能力。深修剪一般在秋茶结束后进行,为了减少当年经济损失,也可在春茶结束后进行。用篱剪或修剪机剪去树冠上部10~15厘米处的细弱枝条,再用整技剪清除茶蓬中的弱枝、病技、枯枝及下垂枝。

2.茶树的采摘

合理采摘是茶叶获得稳产、高产、优质的重要措施之一。合理采茶就是要根据茶树品种、气候条件、树龄、生长势及不同肥培水平等因素,结合市场需求采摘茶叶,采茶和留养结合,既收茶叶,又能保证茶树正常生长,达到持续高产优质的目的。

(1)幼龄茶树的采摘在正常肥培管理条件下,经过两次定型修剪后幼龄茶树,在春茶后期树高可达45厘米以上,经过第三次定型修剪,茶树高达60厘米左右,均可采用“打顶留叶”的方法采荼。其采留标准是春茶留二、三叶,采一芽一、二叶;夏茶留二叶,采一芽一二叶;秋茶留一叶,采—芽一、二叶。在幼龄茶树采摘过程中应注意“采顶养边、采高养低、采密养稀”的原则。经过三次定型修剪和打顶留叶采摘后的幼龄茶树,在树高达60~80厘米,树幅达130厘米左右时,即可用成年树采摘措施管理。

(2)成年茶树的采摘成年茶树应坚持“以采为主、采留结合、及时开采”的原则,才有可能在较长时间内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春茶采名优茶原料,多为单芽,一芽一叶初展或一芽一叶展,如有5%达到开采标准时即可采茶采名茶要求原料细嫩匀整,一般采摘一芽一叶初展、一芽一叶展或采单芽。大宗红条茶、绿茶、红碎茶要求原料为中等嫩度,一般以采一芽二、三叶为主及采嫩的对夹叶。打油茶和六堡茶则要求采基本成熟的新梢和对夹二至三叶一般可采用“全年留鱼叶”或“春、夏茶留鱼叶,秋茶留一叶,及时、分批、按标准采留”的方法采茶。

(3)机械采茶近年来,在我国大型茶场推广试用的采茶机,有双人担架式、机动型、螺旋滚刀切割式采,茶机及水平旋转刀切割式采茶机两种。这两种采茶机的采摘质量好,操作方便,能适应各种地形的茶园作业,比手工采茶提高工效约10倍。在试用推广采茶机采茶的茶园,其肥培措施也需适当加强。

(4)鲜叶管理采下的鲜叶及时运到茶叶加工厂,经专人验收后尽快摊放在清洁荫凉的室内。运送鲜叶的容器采用透气性好、清洁的竹编筐,筐的容量以50~100千克为宜,运送途中避免挤压,减少损伤一般要求鲜叶采摘后4小时内就要进厂,万一不能及时送到茶厂,一定要避免日晒雨淋,并在干净通风处摊放保鲜,然后尽快送往加工厂。

茶叶品质优良与茶树生长环境相关


茶树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地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既受环境制约,又影响周围环境。茶树的生长环境是决定茶叶品质优良与否的重要因素。

1.气 候

茶树性喜温暖、湿润,在南纬45。与北纬38。之间都可以种植,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8℃-25℃,不同品种对于温度的适应性有所差别。

茶树生长需要年降水量在1500毫米左右,且分布均匀,早晚有雾,相对湿度保持在85%左右的地区,较有利于茶芽发育及茶青品质。若长期干旱或湿度过高均不适于茶树经济栽培。2.日 照

茶作为叶用作物,极需要日光。日照时间长、光度强时,茶树生长迅速,发育健全,不易罹患病虫害,且叶中多酚类化合物含量增加,适于制造红茶;反之,茶叶受日光照射少,则茶质薄,不易硬化,叶色富有光泽,叶绿质细,多酚类化合物少,适制绿茶。

光带中的紫外线对于提高茶汤的水色及香气有一定影响。高山所受紫外线的辐射较平地多,且气温低,霜日多,生长期短,所以高山茶树矮小,叶片亦小,茸毛发达,叶片中含氮化合物和芳香物质增加,故高山茶香气优于平地茶。

3.土 壤

茶树适宜在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排水、透气良好的微酸性土壤中生长。虽在不同种类的土壤中都可生长,但以酸碱度(pH值)在4.5-5.5为最佳。

茶树根系


茶树根系是茶树的营养器官之一,由胚根发育而来的体轴的地下部分,是构成茶树整体的重要部分。根系分布于地下,主要功能是把茶树固定于土壤和支持地上部,并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溶于水中的无机养料,贮藏生命活动所形成的营养物质。

根系生长特性:茶树根系由主根、侧根、细根和根毛组成,主根由种子的胚根发育而成。生长时其生长点细胞向外形成根冠组织,向内形成伸长组织,使根尖在土壤内伸展。主根能不断深入土层,侧根也不断发生,即由主根上分生侧根和细根,细根上生出根毛,使主轴形成分枝。

茶树的侧根在主根上呈螺旋状排列。在垂直根上的螺旋状排列有不匀称的现象,即在螺旋周的轮次之间有一定的距离,致使侧根分布成为层状结构。一般根系深度分布在1m左右,可分为3-4层。3年生茶树根系就有两层侧根,第一层侧根分布于离地面12-18cm处,不甚发达;第二层侧根一般分布于离地面20-25cm处,而且外围的吸收根生长极为旺盛,厚度为10cm或更厚。

茶根的再生能力极强,可以通过地上部树冠的改造,也可通过深耕,促使根系的更新,从而达到茶树复壮。

茶树根系的生长有向水、向肥和向阻力最小的方向伸长的特性。在株与株、丛与丛之间,有镶嵌或连生现象。有的茶树根颈部自然地靠接在一起。

根系的分布规律:茶树根系幼苗期、幼年期有明显主根,而且垂直分布大于水平分布。在一般情况下,1年生茶树主根长20cm;2年生茶树垂直分布深40cm,水平分布宽度30cm;3年生茶树根系垂直分布深55cm,水平分布宽度60cm;4年生茶树根系垂直分布深70cm,水平分布宽度60cm,这时根幅与冠幅相对称。成年期的茶树,侧根的数量愈来愈多,有的侧根变得很粗壮,与主根大小相似,这时根系垂直分布都在1m以上,水平分布已交叉密布行间。

茶树吸收根的分布范围,主要分布在土壤层10-30cm,吸收根量占总吸收根量的50%。幼年期到成年期吸收根垂直分布集中在20-30cm,水平分布集中在20-40cm,即由树干附近向行间发展。

茶树根系生长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土壤里,茶树主根常因渍水不能正常地向深处生长,有的甚至引起主根腐烂,并出现以侧根呈丛状分布于土壤表层,成为丛生根类型。在土层浅薄和有硬盘结构的土壤里,丛生根系较为普遍,干燥沙质土壤,茶树根系一直保持直根系。

种植方式的不同,茶树占地范围不一样,根系生长受到株与株,丛与丛的限制。丛植的茶树侧根可向丛四周匀称的伸展;单条植的茶树根系向两侧行间伸展范围较广,而丛间伸展范围较窄;双条植茶树,根系向大行一侧伸展较好,而向小行与丛间的伸展就较差。

加强土壤管理是促进根系生育的关键性栽培技术。

根表的微生物和菌根:茶树根系的生育常与菌根共生,即根表富有微生物并有菌根共生。茶树根表微生物有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同龄茶树根的不同部位上则表现为活力较强、分泌物较多的吸收根表的微生物较多,而侧根上相对较少。成年茶树根系的活力和代谢机能最强,因而成年茶树根表上真菌和细菌也最多。茶树根系中有菌根存在,茶树的菌根可分为内生苏根、外生菌根和外内生菌根。

茶树根系吸收矿质元素(absorption of mineral elements by the root system of tea plant)

茶树根系从土壤和水中吸收离子状态元素的过程。根系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一个生理过程。是吸收矿质元素的主要器官。茶树根系吸收矿质元素以根尖为多,离幼根尖端2-3cm处磷的移动量为最大。根毛部是根尖吸收矿质离子最活跃的区域。一般说来,主动吸收是根系吸收矿质的主要形式。

成龄茶树的吸收利用率,氮是50%,磷是22.5%,钾是45%。幼龄茶树分别为25%、4%、7.5%。在全年中,氮和钾的吸收主要集中在4-11月;磷则集中在4-6月和9月,各占总吸收量的49%和38%。

土壤条件影响茶树根系对矿质的吸收。

①土壤水分和氧气:土壤通气良好,氧气充足,CO2浓度减少,呼吸增强,促进根系生长和对水、肥的吸收;

②土壤溶液浓度:在一定范围内,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数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提高,但超过一定量时,离子载体与矿质离子结合达到饱和,根系吸收矿质离子不再增加。每500g氮可收获鲜叶25kg左右,亩产鲜叶一吨左右,年施氮以20-30kg为宜,超过30kg,虽能提高产量,但利用率不高。

③土壤温度:根系吸收矿质随土温升高而加快,以25℃-30℃为宜。

④土壤pH:宜茶的土壤pH为4.5-6.5,以pH5.2-5.6最好。阳离子的吸收随土壤pH上升而增加,阴离子的吸收随pH的上升而降低。土壤酸性增强,磷、钾、钙、镁易溶解,易被雨水淋洗,有效度降低;铁、铜、锌、锰、铅有效度增加。铝浓度在15ppm,有助于茶树对磷的吸收。随铝浓度增加,根系对钙、镁、钾的吸收下降;土壤锰过高,易发生缺铁;磷过高,根系吸收锌、镁、铁少;钾过高,抑制氮、镁、钙的吸收。土壤酸性过强,会引起土壤结构恶化,土壤有益微生物活动受抑制,有机物质分解不良。土壤碱性增强,铁、磷、钙、镁、铜、锌逐渐形成不溶解状态,能被茶树利用的减少。

茶树根系吸水


茶树根系吸水指茶树根系从土壤中吸水的过程。根系吸水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土壤因子直接影响根系吸水。

茶树根系吸水以根毛区和未木质化白根吸水能力为最强。有主动吸水和被动吸水。主动吸水是由根压引起的,根系吸水的快慢决定于根导管汁液与土壤溶液之间的水势差异大小。被动吸水是由于叶蒸腾作用产生的蒸拉力引起的。蒸腾拉力是被动吸水的动力。通常被动吸水占主要地位,茶树蒸腾作用弱(如云雾天气、夜晚),主动吸水才成为根系吸水的主要方式。

土壤因子直接影响茶树的主动吸水,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被动吸水。

①土壤水分:茶树能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是田间持水量与永久萎蔫系数之间的水分。适宜茶树生育的水分,上限是田间持水量的90%,下限是田间持水量的60%。降低到田间持水量的45%,茶树发生旱害;超过田间持水量、茶树发生湿害。

②土壤氧气:氧气是茶树根系生育和吸收水、肥的重要条件。土壤板结或水分过多,造成土壤氧气缺系和CO2浓度增高,短期内可使根呼吸速率降低,限制根系吸水;较长时间后,根系进行无氧呼吸、危害根系,整株枯死。

③土壤温度:土温低,水的粘性增加,扩散速率降低;细胞原生质粘性增大,透性降低;根呼吸速率减弱,限制根系吸水;根系生长缓慢,有碍吸收面的增加,吸水量小。土温升高,根系吸水加快;茶树根系生长最适温约25-30℃,吸水最快;30℃以上,加速根的成熟和老化,使幼嫩的细根木质化、栓质化,降低吸水能力;同时,会使细胞原生质结构部分遭受破坏,透性加大,造成一些离子外渗,根吸水速率变慢。

④土壤溶液浓度:茶树根系要从土壤中吸水,根细胞水势必须低于土壤溶液的水势。施用化学肥料过量,土壤溶液的水势过低,便阻碍根系吸水,甚至引起根系水分外渗,造成生理干旱。

茶树的生长环境与茶树种植条件


茶树是我国最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作为茶叶大国,你知道有哪些因素影响着茶树的生长吗?茶树都喜欢什么环境,茶树的种植条件有哪些呢?下面小编为您介绍茶树的生长环境与茶树种植条件。

酸性土壤

1、土壤:喜酸怕碱

茶树适宜生长在酸性土壤中,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排水、透气好的微酸性土壤为最佳。虽然都可以在土壤中生长,但是酸碱度在4.5-5.5之间最佳。

2、光照:喜光怕晒

光照强度直接影响着茶叶的产量,也影响着品质的形成。在一定的遮阴条件下,茶叶的氨基酸含量增多,茶多酚会减少。有利于降低绿茶的苦涩味道,提高鲜爽度。但是光照中的紫外线可以提高茶汤的水色和香气,高山受辐射的的紫外线较多,因此高山地带的茶叶会比平地的茶叶味香。

3、温度:喜温怕寒

茶树喜欢温暖的环境,一般在20-25度的气温中最适宜它的生长,但是不同的茶叶对温度的适应也是不同的,小叶种的茶叶就比较抗旱和抗寒。同时,适宜的的温度也决定了茶树的生长强壮。

茶山与梯田茶园

4、水分:喜湿怕涝

茶树喜欢湿润的土地,一般土壤的含水量在80%为最佳,年降雨量大概在1500mm左右,这样有利于提高茶叶的质量和产量。但是,雨量过大,会导致茶树的根烂掉。所以在雨雾缭绕的高山,或是江河湖泊地域,会多盛产完整的优质茶叶。

知道茶树喜欢什么样的环境,明白种植茶树需要哪些条件后,茶农就可以更好的种植茶树和管理茶园了。

调控茶树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


栽培茶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多采收嫩芽叶,因此除了用作采种子的茶树应加强保花保果外,对于采叶茶园来说,控制生殖生长,阻止或减少开花结实,这是促进营养生长,增产茶叶的有效途径。

调控茶树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技术措施主要有以下几项。

1、茶树的种植方式。采用密植茶树的方式,密度为常规茶园的3-5倍。在密植情况下,由于通风、光照等条件的改变,茶树处在比较阴湿的条件下。就能抑制生殖生长,使开花结实显著减少。由于密植茶园花果大大减少,就可使养分集中用于营养生长,多长芽叶,使不同方位的茶芽生长趋于均衡,即在发芽的数量、单芽的长度和重量上,边侧和蓬心相接近,而常规茶园则差异较大。

2、用施肥方式来调控。一般来说,在茶园增施氮肥比例可促进营养生长和抑制生殖生长。茶树叶子中的氮磷钾的平均比例时4.5:0.8:1.2,因此一般幼龄茶园采用1:1:1或1:1.5:1.5为宜,3-4年生茶园以2:1:1或2.5:2:1为宜,正式投产后提高氮素比例,以4:1:1(绿茶)或3:1.5:1(红茶)较好。

3、用修剪措施来调控。修剪能抑制花芽的形成,修剪时期不同,抑制程度也有差别,夏季是孕蕾的盛期,在这之前,修剪越迟则抑制程度越强。根据实测,如将春茶后修剪的现蕾数作为基数,则春茶前修剪的现蕾数为1.95倍,不修剪的现蕾数为6.15倍。

4、以采调控。按标准及时分批留一叶或二叶采摘的方法有利于抑制花芽分化,促进营养生长。不采茶的枝条,花芽分化率多为 2成左右,而采时仅留二叶的枝条,花芽分化率只有0.5成左右,枝条养得越长,花芽越多。

5、采取疏花疏果来调控。疏花疏果可以促进茶树的营养生长,因此除人工采花采果以外,还可采用化学除花果的办法。在生产上疏花可用1000-2000倍的乙烯利药液,在盛花期隔7-10天连续喷药2次,基本上可以达到疏花疏果,助长茶树多萌发芽叶,可增产1成以上。

6、采用茶园喷灌来调控。在旱季,茶园喷灌可以调节茶园的生态环境,促进营养生长而抑制生殖生长,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

茶树个体与群体生长的关系


茶园经济产量的高低,取决于单位土地面积上茶树群体对有机物质的积累、转化和分配能力,而群体的发展,又奠基于个体数目的多少和个体生产能力的大小。因此要研究茶树群体的发展,首先应了解群体中个体的生长变化。茶园由于种植行距、株距或丛距的不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群体结构,或条栽,或丛栽,茶树个体在这些不同的群体环境中生长,在形态特征上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个体的形态主要取决于种植排列方式。在单条栽(丛播)的群体中,单株形态向两例呈平展状发展;在双行条栽或锯齿形相间排列的条栽群体中,株形常向偏侧方向发展;在丛栽群体中,株形因三面受毗邻茶树发展的影响,也常呈明显的偏测发展趋势;在单株条栽群体中,茶树向两侧发展的空间较大,而株间的距离较小,发展受到限制,因此株形常呈扁平状生长,单株之间交叉重叠。 二是个体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种植密度。茶树个体形态的大小,与个体在群体中占有的营养空间大小关系密切。当群体密度大时,个体占有的营养空间就小,茶树生长到一定时期就受到限制,体形小,生长量也少;反之,在较稀的群体中,个体生长条件好,植株高大,生长量也多。较密群体苗期的表现,不管是出苗率,还是齐苗速度和幼苗的生长状况,均比低密度的群体好。但二年以后,茶苗个体生长量有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随着个体的生长发育,形态上的差异日益显著。在种植密度相差不大时,种植方式对茶树个体和群体的生长发育有一定影响,单株条栽的群体比单行丛栽的群体树幅大,骨干枝粗壮。 茶树个体与群体的生长关系,还体现在个体生长与群体产量的演变方面。茶树群体产量是由个体的产量组成的。在较稀的群体中,个体的产量,逐年增长幅度较大;而在较密的群体中,个体产量却增长较慢。茶树在现行种植密度的范围内,稀密不同的群体,随着发展进程,表现出密植群体初期产量较高,以后增产速度渐趋缓慢;而较稀群体初期产量低,以后增产幅度渐大,使群体产量与前者逐渐接近持平。于是决定群体产量高低的主导因素,就由个体的疏密逐渐转为个体产量的高低,亦即个体的生育状况,在群体产量演变中逐渐占优势地位。

弯枝法培养茶树丰产型树冠


茶树树冠培养,以往是采用定型修剪法。定型修剪每年进行一次,共需进行3次,这要花去3年时间,而且每次都剪去大量枝叶,给茶树带来严重机械创伤,削弱了树势,影响树体生长,甚至造成茶苗死亡。因此,斯里兰卡和东非各产茶国都已广泛采用“弯枝法”来培养茶树丰产型树冠,我国南方茶区也有应用。实践证明,弯技法是培养茶树丰产型树冠的一种好方法,很有推广前途。一、弯枝法养蓬的优越性 幼龄茶树采用弯校法养蓬,与定型修剪法相比,具有以下优越性。

1.保护了幼龄茶树的生物产量,可有效地利用土地和光能,尽快转化为经济产量,促进茶树快速成园,早期丰产。一般能提早一年半到两年时间投产。

2.避免了茶树因修剪造成创伤和对树势的削弱,有利维护茶树正常生长发育。

3.可使茶丛骨干枝增多,主干粗壮,分枝能力增强,迅速扩大覆盖面。据试验观察,四足龄茶园覆盖度可达90%,比定型修剪茶园覆盖度60%提高30个百分点,茶蓬分枝数比修剪的增加一倍以上。

4.可使茶树分枝部位降低,有利于矮化栽培。分枝部位一般在离地面5cm左右,而这一部位是主干阶段发育上的最幼处,生理机能强,并能最先获得从根部输送来的养分和水分,因而抽发新梢强壮,叶片肥大,生长比较迅速,有利于形成矮、宽、密、壮的丰产型树冠。

5.弯枝法操作简单方便,又不受气候和自然条件影响,一年四季都可进行,保苗率可达100%。

二、弯枝养蓬的具体做法 弯枝一般在茶树长到2龄后于腋芽萌动前10~20天进行。每丛茶树选出生长健壮、半木质化、高度达40cm、茎粗达0.5cm以上的枝条4根,向茶行两边各弯下2根,弯枝角度90~110”(弯枝角度指弯枝与主干所交的下位角),用一根长15cm的小树叉固定在地上,使枝条呈水平卧伏状。弯枝距地面6cm左右,弯枝材料可用小竹、木叉,并用胶丝线绑牢固紧。茶丛中如果符合标准的枝条较多,可多弯枝。如果一次选不出4枝,可以先少弯几枝,以后再补。弯枝以后,要经常检查,发现松脱的要及时固定好。弯枝后的新梢长到离地40cm时,即可打顶养蓬。

茶树生物学特征:茶树个体与群体的生长关系


茶园经济产量的高低,取决于单位土地面积上茶树群体对有机物质的积累、转化和分配能力,而群体的发展,又奠基于个体数目的多少和个体生产能力的大小。因此要研究茶树群体的发展,首先应了解群体中个体的生长变化。茶园由于种植行距、株距或丛距的不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群体结构,或条栽,或丛栽,茶树个体在这些不同的群体环境中生长,在形态特征上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个体的形态主要取决于种植排列方式。在单条栽(丛播)的群体中,单株形态向两侧呈平展状发展;在双行条栽或齿形相间排列的条栽群体中,株形常向偏侧方向发展;在丛栽群体中,株形因三面受毗邻茶树发展的影响,也常呈明显的偏侧发展趋势;在单株条栽群体中,茶树向两侧发展的空间较大,而株间的距离较小,发展受到限制,因此株形常呈扁平状生长,单株之间交叉重叠。

二是个体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种植密度。茶树个体形态的大小,与个体在群体中占有的营养空间大小关系密切。当群体密度大时,个体占有的营养空间就小,茶树生长到一定时期就受到限制,体形小,生长量也少;反之,在较稀的群体中,个体生长条件好,植株高大,生长量也多。较密群体苗期的表现,不管是出苗率,还是齐苗速度和幼苗的生长状况,均比低密度的群体好。但二年以后,茶苗个体生长量有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随着个体的生长发育,形态上的差异日益显著。在种植密度相差不大时,种植方式对茶树个体和群体的生长发育有一定影响,单株条栽的群体比单行丛栽的群体树幅大,骨干枝粗壮。

茶树个体与群体的生长关系,还体现在个体生长与群体产量的演变方面。茶树群体产量是由个体的产量组成的。在较稀的群体中,个体的产量,逐年增长幅度较大;而在较密的群体中,个体的产量却增长较慢。茶树在现行种植密度的范围内,稀密不同的群体,随着发展进程,表现出密植群体初期产量较高,以后增产速度渐趋缓慢;而较稀群体初期产量低,以后增产幅度渐大,使群体产量与前者逐渐接近持平。于是决定群体产量高低的主导因素,就由个体的疏密逐渐较为个体产量的高低,亦即个体的生育状况,在群体产量演变中逐渐占优势地位。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583652.html

上一篇:春茶期间的茶园管理要点

下一篇:叶片的生长特点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