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丹阳茶叶生产劲吹“清洁”风

2019-11-13

微微起伏的丘陵间遍植着望不到尽头的茶树,泼洒着盛夏时节的浓浓茵绿,一座园林式的院落静泊在这片“绿海”之中,更显出白墙紫瓦耀眼的亮色。穿过用各种茶树绿化装饰的院落,换上一次性鞋套,经过消毒间,进入一座足有100米长的车间,只见三四个工人分别巡守在茶叶加工流水线上,看着这边脆绿的鲜叶从流水线的入口“走”上传送带,很快,那边出口处便有成形的新茶按照不同等级簌簌落进了细丝竹筐。

上面的一切,是记者6月9日在江苏省丹阳市云阳迈春茶场的茶叶加工基地看到的真实场景。看着眼前的场景,前来丹阳参加“全国茶叶清洁加工高级论坛”的国内各大茶叶主产省区的政府、企业代表纷纷驻足,一边很专业地观察,一边向茶场负责人询问各项工艺流程和功效。著名茶叶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概括说,这种“不落地式”的茶叶机械化加工方式,就属于当今正在兴起的现代加工方式,也就是“茶叶清洁化加工”。

丹阳市现有茶园面积1万多亩,云阳迈春茶场位于该市上风上水的珥陵镇,这里环境优美,生态良好,土壤水质完全符合培植生产高档有机茶。2005年,茶场就已实现了茶园耕作、鲜叶采摘的机械化管理,今年又从浙江绿峰茶机有限公司引进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茶叶加工清洁化流水线,完成了茶叶加工全过程的设备整装运转。这套流水线用工业手段继承了我国传统名茶生产工艺精髓,囊括茶叶的贮青-杀青-冷却-摊凉回潮-捻揉-初烘-回潮-复烘-提香等多种名茶加工工艺,每天可生产成品干茶400公斤。这套设备不仅使丹阳茶叶从整体上提升了质量水平,而且从加工工艺上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所生产的“吟春碧芽”茶叶,如今已进入全国茶叶知名品牌行列。

结合云阳迈春茶场的茶叶清洁化加工,陈宗懋院士在论坛演讲中不仅着重强调了茶叶清洁化加工的重要性,同时还详细解释了茶叶生产全程清洁化所应包含的范畴。他说,除了清洁化加工,茶叶生产的清洁化还应包括:茶园环境、种植、包装、销售、保管贮存等各个方面。

据专家介绍,我国茶叶清洁化生产理念的提出起于2003年,目前全国不少产茶省份已经建立了一批符合清洁化要求的加工企业,其中有的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从茶叶生产全程来看,清洁化管理还需要在茶园环境、茶树种植、加工过程、包装贮存运输乃至销售过程中进一步强化清洁化意识,完善生产管理水平,从而使我国茶产业各个生产环节在现有基础上,尽快完成从传统到现代的提升转变。

cy316.cOM编辑推荐

茶叶生产的全程清洁化管理


陈宗懋

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0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生于1933年10月,浙江省城市海盐县人,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所学专业农艺系。曾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6项,省部级二等奖以上2项,专利1项。获中国科协授予的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和中华农业科教贡献奖,两次获浙江省政府授予的农业科技先进个人称号,17次应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作报告,3次作为中国首席代表参加联合国政府间茶叶会议。

文献及其它: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20余篇。在国内外出版专着7部,其中《中国茶经》重印17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茶叶大辞典》,获国家辞书一等奖和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2003年在茶叶生产中提出了清洁化生产的理念以来,已有两年了。在这两年中从探索到实践,全国的茶叶生产在清洁化生产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内容上有很大的丰富,全国不少产茶省已建立了一批符合清洁化要求的加工企业。这些企业已经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从茶叶生产全程来看,全程的清洁化管理还有待完善。在这里就茶叶全程的清洁化问题进行讨论。

一. 清洁化生产的产生背景

2002年12月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清洁化生产法》,这标志着我国的工农业生产步入了一个新阶段。茶叶生产清洁化的概念实际上在1999年下半年就已经提出。这主要是和如下背景有密切关系。

1. 人民生活水平和科学素质的提高对食品的卫生和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

2. 2000年中国政府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及改革开放迫使中国在各个方面与国际接轨;

3. 世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提高了对商品、特别是出口商品,有更高和更广的要求。

4. 茶叶商品的特殊性产生特殊的要求。

二. 茶叶生产全程清洁化的范畴

茶叶生产全程清洁化应包括茶园环境、茶树种植、茶叶生产加工、茶叶包装、茶叶销售、茶叶保管贮存等几个方面。现分别就以上几个方面清洁化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1. 茶园环境中的清洁化问题:

茶园本身环境和周围环境的质量直接影响茶树鲜叶的清洁化程度。它包括:《1》土壤:土壤中的农药残留、重金属、环境污染物都会通过茶树根系的吸收或挥发到周围大气中而影响茶树鲜叶的清洁化;《2》大气:大气中的污染物会通过本身的沉降和茶树叶片的吸收而使得茶树鲜叶产生污染。周围环境的污染会通过空气漂移而转到茶园和茶树上。 因此,在发展新茶园时,除了对计划种植茶树的地块要进行土壤分析(特别是其中农药和重金属含量)外,还要对周围环境进行考察。

2. 茶树种植中的清洁化问题:

茶树种植过程中的清洁化是目前茶叶生产全程清洁化中最薄弱的环节。它包括:《1》农药喷施后造成的农药残留超标?包括农药喷施引起的直接污染和周围农药喷施漂移而带来的间接污染。《2》重金属引起的污染:当前重金属中引起污染主要的是铅。它的污染源主要来自土壤中蓄积的铅慢慢溶出而被茶树所吸收,化肥施用量增加会使土壤酸度增加而有利于铅的溶出。此外,空气中的汽车尾气中含有高量的铅以及燃煤中的铅都会成为茶树鲜叶和茶叶中铅污染的来源。除了铅以外,氟、铝和砷都有可能构成茶叶的污染。这决定于不同的地质条件和土壤情况。《3》其他环境污染物:如土壤中的硝酸盐、亚硝酸盐,在炼油厂、茶厂中柴油、汽油燃烧和垃圾燃烧的环境下会在大气中出现高含量的多环芳烃,都会构成茶树鲜叶的污染。

3. 茶叶加工过程中的清洁化问题:

茶叶加工过程中的清洁化问题包括有:《1》鲜叶原料从茶园中采摘下后摊放时由于直接接触地面,引起鲜叶的细菌和其他污染。《2》茶厂的开放式设计,非生产人员的自由出入、加工车间接近厕所,茶厂中机械设备的卫生情况等均会影响加工原料的污染。《3》茶厂工具、用煤作能源、茶厂机械用的润滑油、茶厂中的尘埃、机械的所用原料均有可能构成加工叶的污染。《4》茶叶加工工艺的过程中人的接触,加工叶的落地也会造成加工叶的污染。

4. 茶叶包装、贮存和运输过程中的清洁化问题:

包装过程中人的接触、包装材料是否可用于食品包装、包装材料是否有异味、包装场所是否有其他异味来源以及茶叶的贮存用的材料、贮存场所和运输工具的卫生和环境等都有可能造成茶叶的污染。

5. 茶叶销售过程中的清洁化问题:

销售场所的环境、茶叶存放器皿的用材、销售人员的卫生状况、茶叶与外界环境的接触都会影响茶叶的清洁化程度。

三. 茶叶生产的全程清洁化管理

2002年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清洁化生产法”是指导我国茶叶清洁化生产的原则。茶叶的清洁化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从茶园选择、种植中的清洁化、茶叶加工中的清洁化、加工厂的清洁化、包装和运输过程的清洁化的全过程。

1. 茶园选择

茶园的选择要考虑到茶园与工厂、矿区、居民区、其他农田的隔离。要对拟选用地的土壤、大气、水源进行检测,掌握其中农药、重金属和其他污染物的污染程度。要发展有机茶园时更要注意和考虑附近可能的污染来源。

2. 茶叶种植中的清洁化

重点是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污染的控制以及土壤的改良。

要合理选用农药,继续贯彻禁止使用国家禁用的农药种类(如氰戊菊酯、三氯杀螨醇、乐果、甲胺磷、乙酰甲胺磷、甲氰菊酯等)。严格实施安全间隔期规定。

要摸请不同地区铅污染的来源,针对性的采取措施降低污染。对酸化严重的土壤进行改造。施肥要掌握肥源的质量,禁止使用垃圾肥。要重视肥料的清洁化问题。

3.加工过程中的清洁化

茶厂的建设要参考食品厂的设计,要有隔离室,工作人员进入要通过隔离室,生产人员要按食品厂加工的要求进行卫生防护。要贯彻食品卫生法。

茶叶加工尽量采用连续化流水生产线,实现不落地生产,减少人工操作带来的污染。在没有条件实现连续化生产的厂,可借鉴其他食品流水加工线的经验,通过中间衔接设备研制,实现连续加工。

解决清洁燃料是茶叶加工清洁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我国大多数的茶厂采用煤作为燃料。燃煤炉最大特点是刚投入煤时,空气不足,燃烧不充分,烟囱冒黑烟。当煤快燃尽时,空气又过剩,空气过量使热效率下降。所以不但热效率低而且污染大。烟尘对环境和加工的茶叶会带来污染。因此应改用清洁燃料。采用石油液化气、柴油、电等清洁燃料作能源。

茶厂中的茶叶加工机械应采用清洁化的材料,避免因材料不当而给茶叶带来污染。各种茶叶机械部件通常要加用机器润滑油,这也会污染茶叶。要改变机器零件结构或封闭需润滑零件使润滑油不泄漏,或用不用润滑油的非金属材料制造机器零件,也可考虑用食品级机器润滑油。

严格堵绝茶叶中加入添加剂和注意夹杂物的进入。

茶叶的深加工过程也要注意清洁化,注意溶剂残留问题,向“绿色产业”的方向发展。

4.包装和运输过程的清洁化

包装材料要严格注意,非食品用包装材料不可用于茶叶包装。运输过程中要避免和其他有异味的物品一起存放或一起运输。

茶叶的安全质量和清洁化生产


茶叶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全国有茶园面积118万ha,茶叶产量2003年为75.2万吨,出口量2003年为25.99万吨,茶叶及与茶有关的产业总产值在320亿以上。茶也是全国人民的生活必需品,有6亿人口饮茶。尤其是茶与健康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因此茶产业在新世纪中已经有很大发展并将继续以较大的速度发展。新世纪来,食品的安全质量问题引起广泛重视。所谓安全质量实际上包括量的安全和质的安全问题两个方面。本文主要从茶叶的质的安全问题进行讨论。

一、我国茶产业发展的特点

1、生产持续发展,出口稳步增长

我国茶叶产量在1950年为5万吨, 1980年30.3万吨, 2000年67.6万吨,2003年为76.2万吨。以2003年产量与1950年相比,增长14倍,目前产量居世界第二位,茶园面积90年代来基本保持稳定,2003年茶园面积119万ha,居世界第一。我国茶叶出口量从1950年为1.13万吨,到1980年超过10万吨,1995年起超过20万吨,2000年22.8万吨,2002年为25.99万吨,目前出口量已超过肯尼亚居世界第二位。尽管在世纪之交的年份,由于国际茶叶市场疲软和绿色壁垒的压力,但我国出口量仍保持增长趋势。

2、名优茶仍然是我国茶叶生产的核心

90年代以来名优茶的迅速发展是我国茶业发展的一个转折点,近十年来各地茶园面积保持稳定,生产量增长也不显著,但产值有明显增加。90年全国名优茶产量为1.7万吨,占全国茶叶产量的3.4%,产值4.3亿,占茶叶总产量的14%。95年增至6.9万吨,占全国茶叶产量的11.9%,产值23亿,占全国茶叶总产值的21%。2003年名优茶产量20.39万吨,产值达70亿元。名优茶的迅速发展促进了茶产业的发展。

3、无公害茶、绿茶色食品茶、有机茶成为中国茶业的主流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质量问题的要求日益提高以及我国加入WTO,茶叶中的安全质量问题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2000年农业部作为政府行为提出了无公害作为茶叶生产的基本要求,并要求在2005年达标,这样无公害茶就成为我国茶叶生产的安全最低要求和市场准入标准。有机茶和绿色食品茶也在九十年代在我国出现,尽管上述几种茶在技术要求上并不完全相同,但都属生态安全型食品,这也使得我国的茶叶生产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4、茶业结构发生巨大调整,产品多样化已初见端倪

一是经济结构的调整。茶业属竞争性行业,在经济结构上国家所有制企业已大量转变为股份制或其他公司制企业,国有小企业改变为私人企业或集体企业,非国有企业有很大发展。

二是茶类结构调整,名优茶增加,大宗茶减少。2003年76.2万吨中,名优茶有20.39万吨,比2002年增加9.0%,目前有的省份名优茶产量已占茶叶总产量的70%,已成为高效农业,是区域性经济发展和茶区强县富民的支柱茶类。在茶类结构上也发生明显变化, 2003年的76.2万吨中绿茶为55.96万吨,比2002年增加2.3%,乌龙茶7.7万吨,与2002年持平,花茶9.0万吨,比2002年减10%,红茶4.39万吨,比2002年增1 .0%。

三是产品多样化初见端倪。除了各种传统茶类外,茶饮料近几年来增长非常显著,几乎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发展。1997年起步时不足20万吨,到2003年已发展至400万吨,6年时间增加了19倍。其他如果茶味茶、加香茶、泡腾茶、药茶、抹茶、速溶茶也都有一定增长。袋泡茶目前只占茶叶总量的3%,约2万吨左右,主要用于旅馆业和餐饮业,而世界上袋泡茶约占23%。此外有效组份的提取在我国也已有五十余家之多,并具有一定规模。

二、我国茶叶安全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安全性评价

1. 茶叶安全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农药残留

欧盟从1999年来已先后颁布了四次茶叶农残标准,有如下几个变化:

A、检验农药的种类越来越多,由99年前的7种扩大为2003年的193种,不仅有农药,目前已包括有增效剂,如八氯二丙醚(S―421)。

B、MRL标准日趋严格化,用食品最小检出量(LOD)作为MRL标准由99年的0%至2003年的93.8%。

C、从2003年7月25日起规定了第一批320种农药停止在市场上销售,其中也包括一些我国茶叶应用的品种,这些农药的MRL估计都将按LOD标准执行。

目前农药残留超标情况由于各级部门的重视,目前情况有所好转。总体超标率已由1999年的>80%,降到2003年的18%左右。从不同茶类来看,乌龙茶、花茶高于红、绿茶。超标的农药种类目前以氰戊菊酯、S421、甲氰菊酯居前三位。

但还存在如下问题:

※ 氰戊菊酯仍然居超标农药的首位,2003年与2002年相比,超标率有些回升。

※ S421的超标率要引起重视,由于它的MRL标准非常低(0.01mg/kg),因此只要有检出,就会超标,对于S421的来源问题还须进一步研究后予以控制。

※ 乐果的MRL标准在新标准中已由过去的0.2mg/kg降至0.05mg/kg,在我国茶叶生产中应予停用。

②铅。是一项在茶叶中问题日益突出的重金属,由于我国的茶叶国家标准规定得过严,为2mg/kg,因此超过2mg/kg的茶样仍然较高,但最近国家标准将改为5mg/kg,国际上的标准大多为5mg/kg,因此铅的污染来源问题将会有明显改善。铅在不同地区的污染源并不相同,应加以明确,然后采取措施控制。

③细菌污染。这在欧盟、日本、美国等茶叶进口国有的已列入检验标准,有的即将列入标准,我国茶叶中超标率很高,应引起重视。

④其他污染物。

福建茶叶生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闽东的茶农采摘茶叶的传统方法是,每株茶树除留几条枝梢外,老嫩茶叶一把抓,一年只采4―6次,夏茶过后即停采,产量低、质量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力推广合理采摘技术,绝大部分茶区推行及时采、分批干、留鱼叶采,既省工又增加收人。红绿茶常规采以一芽二三叶为标准,优质高档茶则以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采,做到采中有养、采养结合。幼龄茶树以养树为主。结合打顶。青壮龄茶树以采为主,结合养树。老龄茶树留鱼叶采,对夹叶全采光。台州后再萌发的茶树,以打顶为主,次年始行正常的留鱼叶采。闽东茶区各季采摘的比例为 春茶占年产量的55%,夏茶占25%,秋茶占20%。

60年代后,经过试验示范和结合树冠的培养技术以及采茶技术的培训。逐步改变只采不养的习惯O 70年代,福安王家茶场总结出茶叶的“五采五养’(采面养底、采中养侧、采高养低、采密养稀采大养小)的采摘技术。即在采摘面上集中采,采摘面下集中养的采养结合技术,达到产量、质量、养树三兼顾Q 嗣后,各茶农在此基础上又总结出新的“一标准,三不留,五不采 的经验,即按茶类的采摘标准采,不留霸王芽,不留标准梢,不留对夹叶,不采粗老叶,不干梗蒂,不采花蕾,不采鱼叶.下采幼嫩芽梢,进一步改进茶叶采摘技术。

80年代,试制采茶机在部分茶区使用,替代人工采摘,提高工效。1990年后,闽东茶区茶叶采摘已从单纯的采茶过渡到采养结合,进而又发展为“剪、采、养的综合配套。

茶叶生产与气象


茶叶属喜温、喜湿、爱荫的树种。它的生长发育与外界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年生育期内要求的基本气候条件是:年平均气温12-28度,10度的年活动积温在3500-4000度以上,年总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

1、气温: 茶叶喜温暖,其生育以年平均气温15-23度为宜。它在一年内生育的长短,主要由温度决定。一般认为:日平均气温在10度以上,茶芽开始萌动逐渐伸展;15-20度生长旺盛;20-30度生长虽快,但芽叶易衰老。另外,过高过低的温度也会使茶树正常生育受到不良影响。一般能忍耐的最高温度虽较高,但当日平均气温>35度,又持续数天,对茶树生长就有较大影响。茶树在没有干冻的情况下,能忍耐-15--17度的最低温度。

2、雨量、湿度: 茶树是一种叶用作物,雨量和湿度直接关系到茶叶能否高产优质。在其生长期间,嫩芽不断被采取,新芽叶又不断的生长,所以对水、湿有特殊的要求。 适宜茶树生长的降水量年平均在1000-2000毫米,并要求月平均降水量100毫米以上;相对湿度一般以80-90为宜,土壤相对含水量以70-80为宜。此外茶树不同的生长阶段和时期对水分的要求不同。一般在生长旺季,需要较多的雨水,如果雨水少、空气干燥,就影响茶树生育。

3、光 照: 茶树喜荫。光照对茶树的影响主要是光的强度和性质。漫射光对茶树生长最有利。 根据茶树对气候条件的要求,我们在实际生产中应注意做好抗旱、防寒、防霜、防风等工作。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582880.html

上一篇:解决茶叶农药残留的几点建议

下一篇:高级龙井茶如何炒?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