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妙曼普洱 历史悠久

2019-11-13

沐浴在花丛,徜徉在雨林,天空流淌着芦笙的旋律,大地激荡着木鼓的轰鸣。舞动着脚步,追逐着歌声,美酒中饱含着祝福,茶盅里洋溢着真情。这就是——妙曼普洱,养生天堂。

普洱,地处祖国西南边陲,辖9县1区,103个乡镇,总人口259万,国土面积4.5万平方公里,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州市。

悠悠李仙江

妙曼普洱 历史悠久

普洱商周时属彻里地,唐南诏时置银生节度;明万历年间始称普洱;清雍正年间设普洱府,建国初设立普洱区专员公署,1953年改为思茅专员公署,1971年改称思茅地区,2003年10月,撤销思茅地区,设立思茅市,2007年1月更名为普洱市。

江城中、老、越三国界碑

妙曼普洱 区位独特

普洱具有“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的区位优势,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国境线长486公里,被誉为“东方多瑙河”的澜沧江——湄公河纵贯全境,有国家级一类水路口岸思茅港,国家级二类口岸孟连及18条边境通道。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推进、昆曼大通道的全线贯通、泛亚铁路中线的建成,普洱将成为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黄金前沿。

孟连邦康口岸

妙曼普洱 资源富集

普洱自然资源丰富,有“怀金孕宝”之誉。已探明黄金储量103.7吨,铁储量仅惠民铁矿就达21亿吨,铜储量253万吨,铅储量35.5万吨,江城钾盐矿是全国唯一的可溶固体钾盐矿,储量达2000多万吨。全市水能蕴藏量1500万千瓦,是“西电东送”、“云电外送”的重要基地。全市林业用地面积4656万亩,是云南省重点林区、重要的商品用材林基地和林产工业基地。全市热区面积达250万公顷,占云南省的28.6%,位居第一。

普洱城中盆景-倒生根公园(曾俊摄)

妙曼普洱 生态良好

普洱山川秀丽,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享有“绿海明珠”、“天然氧吧”之美誉。全市海拔在317—3370米之间,中心城区海拔1302米,全市年均气温15℃—20.3℃,年无霜期在315天以上,年降雨量1100—2780毫米,负氧离子含量在七级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高达67%,有2个国家级、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是云南“动植物王国”的缩影,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是北回归线上最大的绿洲,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被联合国环境署称为“世界的天堂,天堂的世界”。m.CY316.cOm

妆-杨丽仙

妙曼普洱 风情万种

普洱民族文化多姿多彩,极具魅力。全市有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居住着汉、哈尼、彝、拉祜、佤、傣等14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60%。有被称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的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有反映傣族历史文化的孟连宣抚司署;还有《婚誓》、《阿佤人民唱新歌》等一批脍炙人口的民族歌舞。原生态民族文化和民风民俗原始而神秘、古朴而奇异;佤族木鼓节、拉祜族葫芦节、彝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等民族传统节日传承千年、魅力独具,让人流连忘返。世界旅游组织的专家感言:普洱是一个诗情的城市、浪漫的地方,就连空气都洋溢着浪漫。

妙曼普洱 茶源圣地

普洱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普洱茶”的故乡,茶马古道的源头。境内有距今3540万年前的茶树始祖——宽叶木兰化石,有2700余年的野生古茶树王,有1700多年的过渡型古茶树,有千年万亩栽培型古茶树。全市茶园面积325万亩,其中现代茶园136万亩,野生古茶群落118万亩,古茶树18万亩,茶树林53万亩。普洱茶以独特的品位、特殊的保健功能和收藏价值,被人们称为可以喝的“古董”。近年来,普洱市委、市政府围绕数字化、标准化、功效化、品牌化、规模化、国际化目标,全面实施“科学普洱”行动计划,普洱茶降血糖、降血脂等功能研究取得突破,“帝泊洱”速溶茶珍全面上市,普洱茶及普洱茶文化已成为普洱靓丽的一张名片。

万人体育场-曾俊

妙曼普洱 前景无限

展望未来,普洱将牢牢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云南省实施“两强一堡”战略机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着力建设国家“桥头堡”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和特色生物产业、国际性旅游度假休闲养生、清洁能源、现代林产业四大基地,做强茶、林、电、矿、文化旅游养生五大支柱产业,做大咖啡、烟草、蚕桑、橡胶、生物药、渔牧六大骨干特色产业,全力推进生态普洱、和谐普洱、妙曼普洱建设,打造中国著名、世界闻名、世人瞩目的普洱国际品牌和“妙曼普洱、养生天堂”的城市品牌,推动普洱走向世界、融入世界,让世界走进普洱、亲近普洱。

高大的参天古木中,间杂着绿意盎然的茶树;野鸭、鹭鸶在湿地边的河流里悠然自得地游弋;大街两旁的树木郁郁葱葱,有些还挂着层层果实,偶尔几只小猴子、小松鼠快乐地上窜下跳;夜深人静的时候,还能听到各种不知名的昆虫的“聒噪声”。这就是普洱着力构建的生态生命景观系统支撑的妙曼城市,这就是普洱着力建设的旅游、度假、休闲、养生天堂。

普洱,不得不看,不得不品,不得不爱。既然不能与她长相厮守,就永远把她留在心里。

Cy316.com延伸阅读

陕西生产官茶、贡茶历史悠久


想了解《陕西生产官茶、贡茶历史悠久》知识吗,丰富的《陕西生产官茶、贡茶历史悠久》内容等你来看!

陕西拥有丰富的茶叶资源和悠久的茶文化历史。陕西关中地区的茯茶可追溯到公元1368年,当时因为生产、购销由官府严控而亦称“官茶”。陕南位于秦巴山区,是国内茶树原生地、优生区之一,是中国最早种茶和生产贡茶的地方,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也是我国江北茶区最大的绿茶生产基地。

据中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华阳国志》记载,约在公元前12世纪,古巴国献茶周武王,其茶“形似月亮,紧压成团,名曰西乡月团”。这大概是有据可考的最早的贡茶了。

从唐代至清代,陕南延续了千年“以茶易马”的历史。盛唐时期“丝绸之路”将茶叶远销世界各地,因此才有“丝绸之路”也有“丝茶之路”一说。

《宋史》记载:“汉中买茶,熙河易马。”茶马互市,使汉中成为与成都、开封并列的三大财源城市之一。

明代每年以“汉中茶三万担易边马三万匹……”,汉中茶叶是当时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之一。

茶在中国历史上还一直与宗教特别是佛家有不解之缘。“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名人多泛酒,谁解劲茶香?”便是极好的例子。

1988年,扶风法门寺出土了迄今世界上发现最早、最完善、保存最完整、最精致的一套茶具。茶具制成于咸通9年到12年,为熹宗皇帝御用真品,包括烘焙器、碾罗器、贮茶器、烹煮器和饮茶器。

宫廷是封建社会的最高层,既是时尚与文明的典范,又是文化思想传播的中心。当时皇帝讲究饮茶之道,御用茶具金碧辉煌、华美富丽到极致,社会饮茶的风靡可想而知,陕茶的珍贵也就可想而知了。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陕西生产官茶、贡茶历史悠久》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绿茶概况绿茶是历史最悠久的茶类


绿茶概况

绿茶是历史最悠久的茶类。古时,人类采集野生茶树芽叶晒干后收藏,这在广义上可以看做是绿茶加工的开始,距今已经有3000多年。然而真正意义上的绿茶加工。则始于8世纪发明的蒸青制法,在12世纪时发明并一直沿用至今的炒青制法,则标志着绿茶加工技术达到成熟阶段。

绿茶在我国各大茶类中产量是最大的,其生产遍布于各产茶省、市、自治区。其中浙江、安徽、江西三省的产量是最高,质量也是最优的,为我国绿茶生产的主要基地。在国际市场上,我国绿茶在国际绿茶贸易量中占70 %以上,行销于北非、西非、法国、美国、阿富汗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市场上,绿茶的销量占茶类销售总量的l/3以上。同时,绿茶又是生产花茶的主要原料。

绿茶,也称不发酵茶,是以适宜茶树的新梢为原料,经过杀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程序制作而成的茶叶。其干茶的色泽和冲泡之后的茶汤、叶底均以绿色为主调,因此得名。

存放绿茶的四忌

忌潮湿:绿茶有疏松多孔的特点,这使得绿茶具有很强的吸湿性,进而变潮。所以为了防止变质,储存绿茶 的相对湿度应在70%以下。

忌高温与阳光过高的温度能够加速绿茶中氨基酸、糖类、维生素和芳香性物质的分解,阳光能够破坏绿茶中 的叶绿素和酯类物质,使绿茶的品质降低。保存绿茶的最佳温度是0— 5℃且避免阳光照射。

忌氧气氧气能够与绿荣中的叶绿素、醛类、酯类、维生素C等发生氧化反应,使绿茶变质,氧化后绿茶的汤 色会变红、变深,营养价值大大下降。

忌异昧绿茶中的高分子棕榈酶和萜烯类化合物生性非常活波,很不稳定,极易吸收各种异昧。所以,当茶叶 接触异味的时候,就会吸收这些异昧,很难去除。生索的损失也很少,因而绿茶具有“清汤绿叶,滋味收敛性强”的特点。经科学研究发现,绿茶中所保留的天然物质成分,具有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等特殊效果,这是其他茶类所不及的。

绿茶分类 烘青、晒青、蒸青

绿茶按照干燥和杀青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烘青绿茶、晒青绿茶、蒸青绿茶、和炒青绿茶。

烘青绿茶

烘青绿茶,是用烘笼进行烘干制成的。烘青毛茶经过再加工精制之后大多用作熏制花茶的茶坯,其香气一般不如炒青高。烘青名茶中也有少数品质特优的,主要有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敬亭绿雪、天山绿茶、顾诸 紫笋、江山绿牡丹、蛾眉毛峰、金水翠 峰、峡州碧峰、南糯白毫等。烘青按外形可以分为条形茶、尖形茶、片形茶、针形茶等。条形烘青,在我国主要产茶区都有生产;尖形和片形茶主要是在安 徽、浙江等省市生产。

晒青绿茶

晒青绿茶,是用日光进行晒干制 作而成的,多数分布在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也有 少量的生产。晒青绿茶中数云南大叶种的品质最好,被称作“滇青”;其他的 川青、黔青、桂青、鄂青等品质各有千秋,但都不如滇青。

蒸青绿茶

蒸青绿茶,是以蒸汽杀青制作而成的。这种方法是我国古代的发明,唐朝时传到了日本,沿传至今;而我国则从明代开始就改为以锅炒杀青。蒸青是利 用蒸汽的热量来破坏鲜叶中酶活性的方法,形成千茶色泽深绿、茶汤浅绿和茶底青绿的热量来破坏鲜叶中酶活性的方法,形成千茶色泽深绿、茶汤浅绿和茶底青绿——“三绿”的品质特征,然而 其香气较闷带青气,涩昧也较重,不如锅炒杀青绿茶鲜爽。由于对外贸易的需要,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也生产一些蒸青绿茶,主要品种有:恩施玉露,产于湖北恩施;中国煎茶,产于浙江、福建和安徽三省。

炒青绿茶

炒青绿茶,由于在干燥的时候受到机械或手工操力作用的不同,成茶形状又有长条形、圆珠形、扇平形、针形、螺形等不同的形状,所以又可以分为长 炒青、圆炒青、扁炒青等。

长炒青精制后的茶称为眉茶,成品的花色义有珍眉、贡熙、雨茶、针眉、秀眉等,这些花色各自具有不同的品质 特征。如:珍眉,条索细紧挺直,形状如同仕女的秀眉,色泽绿润起霜,香气高鲜,滋味浓爽,汤色、叶底绿微黄明亮;贡熙是圆形茶,精制成后,外形颗粒近似珠茶,圆叶底尚嫩匀;雨茶,原本是从珠茶中分圆形茶,精制成后,外形颗粒近似珠茶,圆叶底尚嫩匀;雨茶,原本是从珠茶中分离出来的长形茶,现在的雨茶多是从眉茶中获取,其外形条索细短、尚紧,色泽绿匀,香气纯正,滋味尚浓,汤色黄绿,叶底尚嫩匀。

圆炒青,颗粒外形圆紧,按产地和采制方法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平炒青、前岗辉白和涌溪火青等。平炒青,产于浙江嵊州、新昌、上虞等地。历史上毛茶集中在绍兴的平水镇精制、集散,其成品的外形细圈紧结好似珍珠,所以称为“平水珠茶”或平绿,毛茶则称为平炒青。

绿茶名称

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惠明茶、顾渚紫笋、黄山毛峰、午子仙毫、信阳毛尖、平水珠茶、上饶白眉、宝洪茶、径山茶、南安石亭绿、蛾眉竹叶青、蒙顶茶、仰天雪绿、涌溪火青、仙人掌茶、永川秀芽、天山绿茶、休宁松萝、都匀毛尖、恩施玉露、鸠坑毛尖、前岗辉白、桂平西山茶、安吉白片、老竹大方、敬亭绿雪、眉茶、滩茶、南京雨花茶、太平猴魁、天尊贡芽、源茗茶、双龙银针、开化龙须、峡州碧峰、安化松针、秦巴雾毫、紫阳毛尖、庐山云雾、日铸雪芽、六安瓜片、江山绿牡丹、汉水银梭、云峰与蟠毫、云南白毫、舒城兰花、遵义毛峰、九华毛峰、井岗翠绿、高桥银峰、韶峰、古劳茶、郴州碧云、车云山毛尖、小布岩茶、华顶云雾、南山白毛芽、五盖山米茶、天柱剑毫、遂昌银猴、麻姑茶、花果山云雾茶、桂林毛尖、瑞州黄檗茶、苍山雪绿、双桥毛尖、新江羽绒茶、罩塘毛尖、东湖银毫、江华毛尖、龙舞茶、桂东玲珑茶、无锡毫茶、天目青顶、金水翠峰、金坛雀舌、古丈毛尖、普陀佛荣、双井绿、文君嫩绿、龟山岩绿、周打铁茶、前峰雪莲、九龙茶、雁荡毛峰、狮口银芽、蛾眉毛峰、山岩翠绿、湘波绿、南山寿眉、晒青、瑞革魁、蒙顶甘露、宝顶绿茶、河西圆茶、雪峰毛尖、隆中茶、青城雪芽、龙岩斜背茶、松阳银猴、兰溪毛峰、梅龙茶、云海白毫、官庄毛尖、金山翠芽、莲心茶、峨蕊、贵定云雾茶、牛抵茶、通天岩茶、化佛茶、天池茗毫、蒸青煎茶、凌云白茶、云林茶、东白春芽、盘安云峰、绿春玛玉茶、千岛玉叶、太白顶芽、清溪玉芽、仙居碧绿、攒林茶、大关翠华茶、七境堂绿茶、湄江翠片、南岳云雾茶、水仙茸勾茶、窝坑茶、翠螺、余姚瀑布茶、建德苞茶、象棋云雾、黄竹白毫、墨江云针。

红茶妙曼滋味背后的酷烈传奇


19世纪的中期,福建福州的茶叶作坊,茶农们正在制作红茶。

1725年,英国诗人埃德华·扬在诗歌《热爱声誉,一种普遍的酷爱》中写道:“她两片红红的嘴唇装作轻轻吹起微风,吹凉武夷茶却激起了男友的心;当大拇指和另外一只洁白的手指端起茶杯时,令世界钦佩。”这令世人倾倒的武夷茶不是别的,正是那茶色乌亮、茶汤如琥珀的武夷红茶。但你可知道,这让英国人深深着迷的饮料,起先不过是中国人意外的发现,它不曾得到中国人的青睐,却漂洋过海到了欧洲和美洲,引发了一场又一场轩然大波。这一片小小的茶叶背后到底隐藏着多少惊心动魄的故事?

茶与鸦片:天使与恶魔

故事得从中国人最熟知的第一次鸦片战争说起。一直以来,中国人都对这场战争的起因熟稔于心:英国人向中国倾销鸦片,中国人掀起禁烟运动。然而,英国人为何会向中国输入这种不道德的上瘾品呢?更深刻的原因却与中国茶有关。

英国著名的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说:“茶是中国继火药、造纸、印刷、指南针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贡献。”此话非虚,如今,世界五大洲有50多个国家种茶,有120个国家从中国进口茶叶,茶文化覆盖全球。18世纪中期之前,中国更是世界上最大的产茶国与茶叶出口国。虽然中国茶早在17世纪就已经进入了欧洲,但欧洲人并不知晓种茶与产茶的技术。如果对于茶只是显示出了一般的爱好,也不至于令英国人感觉痛苦了;18世纪初开始,中国茶开始从英国的王公贵族向广大平民普及,英国的茶叶需求量急遽增加,这让不能种植茶叶的英国遭受了巨大的贸易逆差。英国人为了应付窘局,一边寻找可以使中国人同样迷恋的英国产品——鸦片便是他们欣喜的发现,一边也在积极寻找种植茶叶的方法。

鸦片战争之前,虽然中英茶叶贸易为清政府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但清政府并未多加重视,他们认为茶叶出口只是天朝上国对外的恩赐。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震碎了清廷的迷梦,清廷开始觉悟到茶叶之于中英关系之利害,并将之视为抵御外洋的武器。林则徐说:“茶叶大黄,外国所不可一日无也,中国若靳其利,而不恤其害,则洋人何以为生?”因此,茶树和茶种被列为禁止对外贸易的商品,对走私茶树茶种者,最高可处以死刑。

正是在清廷严格的管控之下,英国东印度公司悄悄派出植物间谍罗伯特·福琼来到了中国,目的只有一个:找到最优秀的茶种,获取中国种茶和制茶的秘密,并将之带到英国当时的殖民地印度。福琼在1848年来到中国,他身穿中国服装,行走在福建到上海的山山水水之间,每到一处村庄和寺庙,便仔细地向当地人询问种花、种茶乃至泡茶、饮茶的种种方法和心得,并细心地记下笔记。中国人热情接待了他,却无法想象,多年以后正是他们传授给“洋鬼子”的种茶知识,尤其是武夷山的红茶制茶技术,彻底改变了中国种茶人的命运。

失败的绿茶与抢手的红艳

说起来,让英国人如此疯狂追逐的中国茶与中国人喜爱的茶,却有几分不同。中国人向来喜饮绿茶,而英国人却喜爱红茶。中国人饮绿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隋朝,然而红茶却直到明朝才诞生。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史书详细记载过红茶是何时且如何诞生的,最早关于红茶的记载出现在《清代通史》中:“葡荷两国,与我国通商较早。明末崇祯十三年(1640年),红茶(工夫红茶、武夷茶、小种茶、白毫茶)始由荷兰转至英伦。”

在福琼窃取中国红茶的制茶技术之前,英国人一直以为红茶与绿茶是不同茶树上生长出来的。其实,红茶与绿茶相比,只是制法不同,绿茶经过杀青、揉捻、烘焙三道工序制成,而红茶不经杀青,直接在揉捻之后多加了一道发酵的工序再进行烘焙。就是这多加入的一道工序,使绿色的茶叶发生红变呈现乌亮的色泽,泡出的茶汤也变成鲜艳明媚的红亮色,茶汤的滋味较绿茶更为醇厚,香气也更为浓郁。

这发酵的技术是何人发明的,我们现在也不得而知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最早的红茶产地位于福建,特别是产于武夷山市星村镇桐木村的正山小种红茶被公认为红茶的鼻祖。桐木村世代经营茶叶的江姓家族第24代传人江元勋先生曾这样讲述过红茶诞生的经历:明末清初,时局动荡、战争频仍。桐木村作为江西入闽的咽喉要道,时有军队经过。一次,一支江西军队过境桐木庙湾,占驻了茶厂,军人们睡在茶青上。待军队开拔后,茶农发现茶青发红,为挽回损失,茶农将茶叶搓揉后,用当地盛产的马尾松柴块烘干。烘干的茶叶呈乌黑油润状(所以在英文中,红茶被称为 blacktea而不是redtea),口感中有一股特有的浓醇松香味。

这“失败的绿茶”,当地人自是不喝的,于是就将它挑到星村茶市(古时武夷山三大茶市之一,另两个是下梅和赤石)上贱卖,谁知第二年竟然又有人来订购。后来,这些茶叶渐渐被星村茶市的闽南行商购买后运到了厦门,由专营厦门至海外贸易的漳泉商人乘10月、11月的季风运到巴达维亚(现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与恰好在那时到达的荷兰商人进行贸易,荷兰人又将茶叶带到了欧洲。这些茶因产地在武夷山,被英国人称为武夷茶(Bohea)。到18世纪初,武夷茶出口上百万斤,桐木村的产量已经无法满足急遽的需求,武夷茶的种植遂开始向武夷周边地区拓展。为了区别桐木村和武夷周边地区出产的红茶,桐木村的红茶被称为“正山小种”,周边地区的则被称为“外山小种”。

从荷兰到英国 从皇宫到民间

当欧洲人第一次接触武夷茶的时候,自然无法得知,红茶其实是制作绿茶时出现的副产品,他们也就不会像中国人那样一开始就对红茶产生偏见。相反,17、 18世纪,中国对于欧洲人而言仍然是一个神秘而富足的东方国度,来自这一国度的任何物品自然也就被赋予了高贵的气息。何况,这小小的茶叶,从东方来到西方,跨越了千山万水的旅程,很多时候甚至需要一整年的时间才能到达,就更显珍贵。

最早认识并购买红茶的是葡萄牙人,所以当他们于 1662年将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皇查理二世的时候,带来的嫁妆里就包括221磅红茶和精美的中国茶具,而正是从凯瑟琳公主开始,嗜饮红茶的习惯才在英国皇宫贵族中成为风尚。但是饮茶之风并没有最先在葡萄牙兴起,或许因为葡萄牙早已深深浸淫在地中海的葡萄酒文化之中,又或许这门生意很快就被荷兰人抢走之故—— 红茶大约在17世纪初就已经进入欧洲,但直到1684年清政府第一次解除海禁之前,欧洲各国只能假荷兰人之手买到珍贵的武夷红茶。自然的,饮茶之风最先在荷兰兴盛,并很快发展出荷兰贵族式饮茶之风和文化;许多欧洲人对茶叶充满幻想,欧洲妇女甚至把能够像荷兰贵妇人那样每天喝到一杯茶看作自己的梦想。

当然,欧洲各国对红茶的喜爱,无人能比得上英国人,如今遍及全世界的红茶文化便诞生于此。1666年,奥索雷和阿灵顿公爵把他们在荷兰购买的茶叶带到伦敦时,他们带给英国公众的不是一种新奇品,而是推动了初期的茶叶贸易,用他们带有头衔的顾客身份抬高了茶叶的身价。从那时起到今天,茶叶从来没有像肥皂和砂糖那样被看作一种粗俗的商品。

茶叶是如此珍贵,尽管到了17世纪晚期,茶已经在英国贵族中流行,但也是一种必须珍而重之看护的物品。贵妇人们往往用装饰华美的茶箱装茶叶,茶箱上配有锁,钥匙掌握在自己手里,客人来时才亲手打开箱子取茶。

不过,红茶如不是普及到英国的大众当中,想必无法产生后来如此巨大的影响。到了18世纪中期,茶叶在英国的消费已超过啤酒和麦酒;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茶叶基本普及到工人、农民、佣人等社会各个阶层。英国文学家迪斯拉利于1790年发表的《文学之珍异》一文中这样评论道:“(茶)这种知名植物的发展过程颇类似真理的发展,喝过茶的人认为很美味,但茶叶初始则被质疑;刚立足时则被抵制;将要传播渐广时则被辱骂;最终,经过漫长的时间考验和自身美德的优势而取得胜利,全国上下从宫廷到村舍一片喝彩欢呼声。”

有意思的是,在红茶进入英国的时候,一同输入的还有绿茶,为何英国人没有爱上受到中国人追捧的绿茶,而是选择了红茶呢?其实,英国人一开始也是以喝绿茶为主,18世纪初的英国茶叶市场上,绿茶的喜爱程度仍然显著占上风,白毫和贡茶等绿茶品种非常流行,1715年绿茶价格下跌后,更加畅销。但18世纪中后期,随着茶叶在英国民间的普及,掺假的茶叶开始大规模出现,相比红茶,绿茶的掺假更加容易。结果,欧洲人失去了对绿茶的信任,转而喜欢喝红茶,一方面,掺假茶改变了英国人喝茶的品种和口味。另一方面,掺假茶奠定了英国红茶文化发展的基础。

武夷茶与美利坚的独立

荷兰和英国先后成为北美的殖民者,宗主国的饮茶嗜好,也就很快风靡了北美。尤其是英国人喜欢武夷红茶,这个嗜好便在北美更为流行。1770年左右,波士顿富商马士·汉考克就在他的大商店里出售武夷茶。他在传单广告中说:“如果武夷茶不合女士们的口味,她们可以退货并退回她们的钞票。”只不过当时输入北美殖民地的茶叶,一部分是通过英国政府经营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以官方渠道输入的,而另一部分却是民间盛行的走私茶。

因为私茶如此盛行,致使东印度公司的茶叶销量一落千丈。英国国会遂于1773年颁布《茶叶法案》,允许东印度公司直接到北美市场销售,这样可以把价格降到比走私茶还低,以帮助英国本土商人。这一法案引起了北美殖民地人民的不满。1773年11月,7艘载有茶叶的大型英国商船开往北美殖民地,有2艘分别前往纽约和费城的商船遭到当地抵制,不得不开回英国;其中的4艘于12月16日抵达波士顿港口,波士顿革命分子塞缪尔·亚当斯领导当地人打扮成印第安人的模样偷偷摸到船上,将船上货物捣毁,并将342箱茶叶倒入港口内,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这一事件很快就激怒了英国政府,他们认定这是一种挑衅行为,并于1774年通过了一系列的“强制法案”,旨在加强对北美殖民地的控制。北美居民将其称为 “不可容忍的法案”,终于导致了1775年4月的美国独立战争。

为了支持革命,当时曾有很多美国妇女不得不忍痛放弃喝茶的习惯。在波士顿就有500名妇女集会约定不再饮茶,其他城市的妇女也响应号召加入抗茶的队伍。不过,茶的诱惑毕竟难挡,美国独立之后的第二年就重开与中国的茶贸易。第一艘中美贸易船“中国皇后号”于1783年开出,回航之时运回数百吨红茶、绿茶,四五十吨瓷器,还有丝绸、桂皮、牙雕、漆器等一大批中国土特产。当“中国皇后号”回到纽约时,船上的货物立即被抢购一空。其中,一只绘有中国飞龙图案的茶壶,被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看中,他如获至宝,珍藏起来,这把茶壶现已成为美国国家博物馆的珍藏品。

来自俄国的迷恋

除了海路为欧洲人送去中国红茶,还有一条鲜为人知的漫长陆路向俄国输入茶叶。不过比起具有冒险精神的葡萄牙人和荷兰人,俄国人最初对这种新鲜事物多少抱着点怀疑的态度。1654年,沙皇曾派出使团出访中国,使团回国时,清顺治帝赠给沙皇的礼物里有十普特茶叶,使团竟然在北京将这十普特茶叶就地卖了。不过,后来那些抵达俄国的茶叶,却很快受到了俄国宫廷贵族的喜爱。与中国红茶在英国的传播相似,这种稀有的饮料在俄国也经历了从贵族向民间普及的过程,大约也是在18世纪中后期,俄国全民族都养成了饮茶的习惯。

俄罗斯的近代经济学家瓦西里·帕尔申在《外贝加尔边区纪行》中写道:“涅尔琴斯克(尼布楚)的所有居民,不论贫富、年长或年幼都嗜饮砖茶(以红茶为原料)……早晨就面包喝茶,当作早餐,不喝茶就不上工。午饭后必须有茶。每天喝茶可达5次之多,爱好喝茶的人能喝10至15杯。”俄国人喝红茶不喜欢在茶中放入牛奶,却喜欢加入一片柠檬,或是放入果酱或者糖,寒冷的冬季,还会掺入一匙甜酒以防感冒。

中俄两国稳定的茶贸易始于1728年中俄签订的《恰克图条约》,条约规定中俄的两国贸易只能在蒙古边境集镇恰克图进行。从此以后,一条起始自福建,途经江西、湖北、山西、河北、内蒙古到达恰克图,之后再转运莫斯科、彼得堡的漫漫茶路便开通了。负责这单生意的中国人是有名的晋商,他们越秦岭、过戈壁、躲避西伯利亚地区的极寒气候,运送一趟茶叶常常需要耗时一年之久。运茶的路上,车帮、马帮、骆驼帮组成的运茶队,经常是累百上千,首尾难望,车铃之声数里可闻。

而中俄交易的中心恰克图,也因茶叶的贸易而兴盛,成为18世纪初到19世纪后期与我国南方广州遥相呼应的第二大码头,被誉为“沙漠威尼斯”,名噪一时。在恰克图交易茶叶时,中俄双方的商人通常边喝茶边谈论价格,价格商定好后即可互换货物。最为神奇的是,他们之间几乎不需要翻译,中国商人说着近乎汉语的生硬俄语,俄国商人竟然能听懂,而俄国商人为了让华商理解,也有意说着带中国腔的俄语。久而久之,居然形成了一种只有在恰克图才有的买卖方言。

普洱的历史分类有那些


普洱茶是一个系列,不是单独的其定位是黑茶,因为在成百上千茶类中只有普洱茶含有---黑茶素,变由此而得名。黑茶素是一种微生物,当普洱茶晒干后会进行繁殖,吃掉其内部的杂质并与空气充分接触,这就是普洱茶的独特之处,与香水和一些有腐蚀性的药品放在一起都不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原因就是普洱茶的是一种具有“放味”的属性,而其他种类的茶皆是“吸味”。

普洱茶与红茶的区别:

1 、普洱茶手触有扎手的感觉,而红茶触感软绵。

2、同样的方法泡茶,普洱茶的茶汤中间透明,杯中晶莹剔透。而红茶则是满杯淡或浓,没有层次感。

3、红茶的茶底越泡越红即满缸红,而越老的普洱茶越泡越黑,黑中透亮,不可混淆。

黑茶有“七姊妹”:普洱、普凤、普因、普果、普及、普升、普峰。其中普洱茶偏热性,有驱寒之效;普凤偏凉性;普因,普果都产自峨眉。普及,普升,普峰在高山庙宇周边可寻,后因为战乱普洱树木耐烧可以军用等原因,大量砍伐,目前只幸存于世的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普洱茶了。普洱茶能够在“七姊妹”中仅存于世,独树一帜到今天就是因为普洱生长在深山,而且越是普洱茶茂密生长的区域越是会产生瘴气----从而在这种自然条件下,人的密度比较低,且属于军区保护和管辖,所以便被完整的保护下来至今。

普洱茶只是其中一种,而这七种茶中我们却没有找到目前市面所售的“安化黑茶”,在中国几千年的茶文化中并没有安化黑茶的演变,它是一种以绿茶为基础的发酵茶,并不含有黑茶素。

历史上普洱茶的制作


历史上普洱茶制作的基本流程是:采撷→萎凋→杀青→揉捻→日晒→压饼→包装。

采撷

采茶一般没有特别讲究,一年四季有新芽都可以采。但在实际操作时则要有一些要注意的,一是采撷是要注意采撷位置和数量,要保证新芽的发芽。二是采撷时间以早上日出后最佳,日出后茶叶上露水干后采,采后稍加萎凋进行杀青、揉捻、日晒,当日晒干最好,至少半干。如果中午后采茶则当日不能晒干,揉后的茶堆在一起容易闷红。三是五月以后雨季到来天阴无法晒茶就不能采茶了。在贡茶的年代贡茶区采茶有先采制贡茶后才能采制民间用茶的规定。

萎凋

萎凋在过去普洱茶制作时不一定是一种特定的制作程序,萎凋的形成一是因茶地与制作地距离大,运送过程长而形成,二是茶树零星分布使采撷时间过长而形成,三是采撷时间过晚,当日不能加工而形成。在实践中发现,适度萎凋可以降低苦涩,提高香气。萎凋的脱水过程会让茶叶内部发生生化反应,改变茶的滋味,提升茶香。乌龙茶制作中萎凋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杀青

杀青的作用有二,一是高温杀死茶叶中的微生物,避免茶的发酵。二是让鲜叶软化便于揉捻同时让茶叶不易揉碎。早期的杀青有锅炒、蒸、开水捞、日晒、火烧等方法。火烧在解放前攸乐族制作中存在,其法用一种称“冬叶”的大叶子将茶鲜叶包起来放到火中烧。2001年龙园生态茶厂曾用此法制作过一批产品。火烧有杀青度难于控制问题,易有烟火味。蒸及水捞发会使揉捻不便,且水分过多。日晒法杀青严重不足。曾有广东客商在2004、2005年在易武定制过日晒杀青的产品。传统制法中锅炒法最为合理,但要控制好锅温,过高会炒糊,过低会杀青不足或炒长闷红。

普洱茶:以怀古之心冲泡历史岁月


茶,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也是琴棋书画诗酒花的茶。俗着饮一口初苦回甘,雅着品一口历史悠悠,普洱亦然。

在遥远而神秘的“云的南方”,傍近澜沧江流域的西双版纳和思茅地区,这里是世界茶树的发源地。在茂密的原始热带雨林,终年云雾缭绕,雨量充沛,却日照充足,正所谓“高山去雾出名茶”!它的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丰富厚实,土层深达数公尺,含砂量高,保水透气性良好,适宜茶树生长。百万年来,超过七千种发上的高等植物在这里蕴育著,其中更有五百多种具有药用成份。这里正是普洱茶的主产区。

得天独厚的历史名茶

普洱茶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东汉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年历史。最早见诸史册是在唐代咸通三年(862年)出使南诏的唐使樊绰所著《蛮书》载曰:“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姜、椒、桂和烹而饮之。” 普洱茶在唐代便已广销四方,宋、元时期,歌詠普洱茶的文人诗句更是比比皆是。到了明代,原为集散地的“普洱”,正式载入史册,成为云南六大茶山所产茶品的代名词。明末清初,普洱茶大量外销日本、东南亚,且随着普洱茶成为皇室贡茶,发展更为蓬勃。

茶文化

在普洱茶的重要消费地之一的康藏地区,自古畜牧,以肉为主食,最重要的饮料为“酥油茶”,这种添加茶叶的乳品,藉由茶叶有助消化、解油腻、去热止痰的作用,维护着藏人的健康,所以《明史·朵甘傅》载:“其地皆食肉,倚茶为命”。有清一朝,虽然来自全国的贡茶甚多,但皆为小叶种茶,由于清廷的皇亲国戚多是游牧民族出身,对于来自原始森林的大叶种茶那种浓酽的茶味,性温气烈,消食解腻最为喜爱,因此多次赐匾(今日易武车顺来茶庄尚保有“瑞贡天朝”匾额)。清人阮福在《普洱茶记》中曰:“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当时清廷规定,六大茶山每年需上缴“八色贡茶”(五斤重砖茶、三斤重砖茶、一斤重砖茶、四两重砖茶、一两五钱重砖茶、瓶盛芽茶、蕊茶、匣盛茶膏),每年上贡高达六万六千六百六十六斤。

清雍正七年,清廷在普洱设置“普洱府治”徵收茶捐,并驻军防守茶山,由此可见官府对云南茶业的重视。到了乾隆元年,进而在思茅设“官茶局”,并在六大茶山分设“官茶子局”,将以往的民间交易转由官府掌控,从此,确立了普洱茶在中国茶业的重要地位。

六大茶山虽地处偏僻,但在官府的辅导下,茶市益盛,清人檀萃《滇海虞衡志》“……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可谓大钱矣。”到了清道光、光绪年间,普洱市集仍极繁盛,内销川藏,外销印缅、泰柬,每年有五万多匹骡马牛帮穿梭奔走于千山万水间,商途塞旅,络绎不绝。今日“普洱郡八景”之一的“茶庵马道”还可看到宽约二公尺,长六公里的茶马古道上,石面已被踏出二公分深的马蹄印,可见当时茶事之盛。

如今我国古文化没落,这茶却是依然如故只因它不仅是琴棋书画诗酒花的茶,也是茶,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普洱亦然。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582199.html

上一篇:减压养生花草茶

下一篇:享受花草茶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