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评茶员的审评工作要求

2019-11-13

对于一名茶叶审评工作者来说,应当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注意保持好自己的视觉、嗅觉和味觉器官的灵敏度,避免受到某些食物和药物的干扰与伤害。任何粗心大意都会失去感觉的敏锐性,给评茶工作带来不公正的评价。

(一)工作前切忌饮酒、吸烟和食用刺激性食物

在进行审评前1小时开始,要求评茶人员不得饮酒、吸烟和食用各种刺激性食物。点燃的烟叶气味浓重,在口腔和上呼吸道滞留时间较长,评茶时茶香和茶味易被烟气味掩盖,特别是对具有烟杂异味的茶叶审评,会难以辨评。酒质愈好,酒中含的芳香物质愈多,酒的香味也愈浓,饮后“留香”更浓,更会干扰评茶的准确性。饮酒后会令人精神亢奋,随后很快使身体和精神产生疲乏,饮用不同种类的酒,按等量酒精而言,干扰程度是黄酒>葡萄酒>啤酒>白酒。辣椒、大蒜、韭菜、葱之类,都含有挥发油,主要是硫醚化合物、大蒜素等成分,具有辛辣味和特殊的气味,食用后会刺激感觉器官,不但影响对茶叶的评定,而且由于气味在口腔内滞留时间较长,也影响对茶叶香味的评审。所以,食用了这类蔬菜,应待口腔内刺激气味消失、恢复正常后才能评茶。吃了过甜食品,常感口味发腻、味觉下降、食欲减退,有时还会返胃吐酸水。原因是食糖过多,影响消化液的正常分泌,产生消化不良反应。因此,食用过多的甜食,不利于茶叶滋味的评审。油条、油饼、油氽花生之类的食品,含脂肪较多,食后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如果饱食这类食品,则易出现消化不良,泛胃酸,会影响评茶的准确性,所以,一次不宜多吃。

(二)慎用药物

土霉素、红霉素、螺旋霉素、灰黄霉素等抗生素类药物,如果连续服药2天(8次)后对中枢神经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出现味觉严重下降,口腔产生特别多的白色唾液泡沫,此时几乎失去滋味辨别能力,当然也就谈不上审评茶叶了。因此,评茶工作者不要轻易服用或注射抗生素药物。对于一般小炎症疾病,最好改用磺胺类药物,可减轻不良反应。

不少中成药服用后会暖气,产生较浓烈的药物气味。例如,服用牛黄解毒丸、大黄苏打片、复方丹参片、当归浸膏等中成药,其气味反渗到口腔,药味甚重,在服药后1小时以内是难以准确审评茶叶的。所以,最好改用药效相当的其他药物,或者将评茶改在服药之前进行或拉大评茶与服药的时间间隔。

(三)审评室内不使用有气味的清洁剂、化妆品

在审评室内,其他的有别于茶叶散发的气味,实际上都可能对审评工作造成影响,因此不应忽视可能的干扰气味。审评器具使用后必然要进行清洗,同时评茶人员自己也要清洗双手,所使用的洗涤用品如果带有芳香味或其他气味,就可能对后续的审评操作和审评结果造成影响。

在社交、商务场所使用化妆品体现的是对他人的尊重和礼貌,但在审评室内,带有香味的化妆品,必然会干扰审评工作,应予以注意。

Cy316.com延伸阅读

如何成为优秀的评茶员


用感觉器官评定茶叶的品质(色、香、味、形)高低优次的人员叫做评茶员。评茶员是经过国家认证的、以评茶为职业的人员,也是一种职业的名称。按照《评茶员国家职业标准》的规定,可分为五个等级:初级、中级、高级评茶员、评茶师、高级评茶师。专业考试机构常年开展评茶员(师)、茶艺师等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鉴定,主要授课内容有理论知识课:茶叶感官审评与品质记录、茶叶基础知识(包括加工工艺流程、茶叶精制与拼配、茶叶品种识别、贮藏及常见保健等基本知识)、茶文化、茶叶营销、茶事服务礼仪、茶艺常识等等课程。

一、评茶员应具备的基础知识

1、大宗茶类的基本分类及形成茶叶不同品质特征的关键加工工序;茶叶感官审评的基础知识包括:茶叶感官审评室的环境条件要求;评查设施的规格要求;实物标准样的定义;大宗茶类的审评方法。

2、熟悉茶叶的标准知识,如有关茶叶及检验方法的标准(企业标准)和有关茶叶质量的国家强制性标准(茶叶卫生标准)等。

3、茶叶感官审评技术知识,包括评茶的基本功知识、双杯找对技术知识、评茶术语的定义知识及大宗茶类毛茶等级的判定原则。

4、茶叶包装标识的基本知识

5、称量器具使用的基本知识,如天平及其他计量器的使用方法。

6、相关的安全知识及有关法律法规知识。

二、评茶员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1、以超然的姿态接纳各种茶,把各类茶作为独立的个体,重视它的风格,无好恶之心。

2、多品茗茶充分了解各类茶的品质特征,以及其制作工艺。

3、就该壶茶现状的鉴定与欣赏,包括采制的季节、生产环境、制作技术等等,而不是只看结果的高低。

三、具体品评的训练方法

想成为一名优秀合格的评茶员就必须反复实验,例如认识欣赏各种不同种类的茶,可以找几个小壶(大约150cc),利用大杯子作茶碗,自行操作,联系自己的评茶能力。如果没有那么多小壶,就拿饭碗或者汤碗来充当也行,以三个作为一组,一个泡茶一个当盖子,另个放在旁边备用,浸泡所需的时间,打开盖子。这样,放茶叶的碗可以闻香,放茶汤的碗可以观色评滋味,如此循环反复练习,累计评茶经验和能力,注重茶叶内质各个因素的相关性,并加以总结,举一反三,方能取得很大的进步。

评茶师:工作基本要求高 醉茶不比酒醉轻松


外行人眼里的评茶师,每天饮茶、品茶、鉴茶,访茶是一件幸福的工作。但是,评茶师工作基本要求高,不仅要无色盲、没鼻炎史,在评茶之前不能碰烟酒,也不能吃辛辣食物等。作为评茶师,还要不断地积累知识。喝酒会醉,饮茶过量也同样会醉,但醉茶实在不比酒醉轻松。

赵子刚

采访天津茶业协会副会长、高级茶叶审评技师赵子刚那天,他正在和几位朋友评茶聊天。在当评茶师的这十几年中,他生活中的一切都跟茶叶有关,走到哪里都是“茶不离手”。

在外行人眼中,评茶师的工作是幸福的。每天喝茶、品茶、鉴茶,全国各地游走,四处访茶,他们熟悉各种茶叶的香气滋味、生长周期、化学成分,能够对不同茶类的冲泡水温、茶水比例、冲泡时间、评茶器具等对茶叶品质的影响程度进行深入研究。事实上,评茶师的工作对于一个人是有着很高要求的,评茶师不仅要身体健康、眼睛无色盲、没有鼻炎史,而且在评茶之前不能接触烟酒,也不能吃辛辣的食物,女性则是不可以擦香水的。

赵子刚说,在视觉和嗅觉敏感的基础之上,茶叶的各种香型是可以通过专业培训来提高评茶师对其辨识水平的,“简单说来,茶的口感是五种味道的混合,分别为品种香、工艺香、季节香、地域香、年份香,通过训练,你会知道好茶是什么样的口感,只有喝过标准口感,你才会知道做得过火的茶是什么样的,没做到位的茶是什么样的口感。”

评茶师将待评审的样茶分别在电子秤上称取3克,用评茶使用的标准容量的杯子冲泡5分钟后,再将茶水和茶叶分开。“评茶师冲泡茶叶和普通人品茶不同,有的品种的茶叶,一般人喝茶时只冲泡几十秒就可以喝了,但评茶时必须遵守规定的时长。经过5分钟冲泡后,一些茶叶已经有苦味儿了,对于一般喝茶的人来说,这种口感并不算好,然而对于评茶师来说,这才是评茶需要的口感。”赵子刚说。

赵子刚将冲泡好茶水的茶杯打开一个小口,闻了闻茶汤的气味,又看了看茶水的汤色。接着,他舀出一小杯茶水入口,让茶在舌头上打转,细细品味。随后,他将泡过的茶渣倒出来,仔细查看叶底的外形和颜色。他拿出其中一份儿茶渣中的几片叶子展示给记者,解释说:“其中叶面平整、色泽比较鲜嫩的是嫩叶,颜色深、外观看起来有些糟烂的是老叶子。也就是说,这份样品中的茶叶并非都是嫩叶,而是掺杂了老叶子。”就这样,赵子刚判断出了几种茶叶的品质高下。

赵子刚

虽说喝茶是一种享受,但对于评茶师来说有时却是一种折磨,尤其是最初接受训练的时候,一天喝上几十杯甚至上百杯茶,那种滋味并不舒服。赵子刚说,他喜欢在夜深人静时进行评茶工作,细细品味每种茶的滋味,“虽说评茶师评茶时一般是不咽茶水的,但遇到好茶,还是会控制不住自己直接喝下去。茶能提神,喝多了的时候我会失眠。”

喝酒会醉,饮茶过量也同样会醉。醉茶实在不比酒醉轻松,与赵子刚相识的评茶师中,就有人因为喝了太多茶而“醉茶”住院的情况。对此,他开玩笑说:“评茶师是一个高危行业。”

赵子刚也曾碰到喝茶导致身体不适的情况。有一次,一位朋友带来一些黑茶请他品评,爱茶之人都知道,黑茶越“老”价值越高,“虽说陈年黑茶价值高,但是仓储环境对其品质也会产生极大影响。起初我只是觉得这茶不好喝,并没有认为茶本身有问题,便喝了下去,没想到肚子疼了一宿。后来想想,肯定是这份黑茶有霉变的情况,只是我当时没有发觉而已。”

“在这个行业里,你会懂得何为学无止境,每一年都会有茶叶的新品种、新工艺诞生,因此这行不能仅凭书本知识,需要的是大量的亲自体悟和感受。”赵子刚说,或许终其一生,他也无法尝遍中国茶,但正是茶文化这样的特点,吸引着他每一天都要学习,每一年都要四处走访,而这恰恰是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之处和魅力所在。

的要求与审评


保健茶是具有保健功能的一类食品,而不是治病的药品。生产保健茶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

是:只能采用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与茶叶拼和,而不能采用药品与茶叶拼和,因此审评保健

茶,首先须看其配方是否符合同家标准,再审评其品质。如配方或包装上文字宣传不符合国家

标准,则属不合格产品。一、保健食品的含义与要求由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强制性国家标准

GB16740一1997《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标准》已于1997年5月1日开始实施,这标志着我国保

健食品生产、销售、管理进一步纳入法制轨道。

标准中对保健(功能)食品作了科学的定义,“保健(功能)食品是食品的一个种类,具

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调节人体的机能,适于特定的人群食用,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保

健(功能)食品分为调节免疫功能,延缓衰老,改善记忆、促进生长发育,抗疲劳,减肥等13

大类,对保健食品的要求是“一种保健食品至少应具有调节人体机能作用的某一种功能”。

保健食品的标签除必须符合通用的食品标签要求外,还应标明有效成分和营养成分,以及

保健功能,此外,根据标准的规定,保健食品是功能性食品而不是药品,所以,保健食品不得

以药品名称或类似药品名称来命名。生产保健茶同样也需要执行GR16740的规定,这才有可能

使产品被批准上市。

自1998年1月1日起,凡市场上销售的保健食品,均须印上蓝色的“保健食品”标识,无此

标识的不得在市场上销售。

由于受传统的影响,目前我国市场上称之为保健茶的实际上有两类:一类是将某种或数种

保健(功能)食品的原料,与茶叶按一定比例拼和而成,另一类是单纯地将某一种或数种保健

(功能)食品的原料进行加工,不与茶叶拼和,但通常也称“XX(主要原料名)茶”,此时

的“茶”字,其含意乃是“饮料”一词的代称。

在主产中,对于前者,必须注意原料与茶叶的品质是否协调,以风味融合,相得益彰为

佳。对于后者,须注意原料品质是否纯正、具应有的风味,不论哪种保健茶,都要求品质正

常,具应有的品质表现,而个能夹杂异味,或带陈腐味。

二、可与茶叶拼和的药食同源食品据卫生部的确定,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材料共有69种:

八角茴香、小茴香、刀豆、姜、枣、山药、山楂、白扁豆、百合、花椒、芡实,赤小豆、龙

眼、木瓜、佛手柑、杏仁、昆布、桃仁、莲子、桑椹、榧子、淡豆豉、黑芝麻、黑胡椒,蜂

蜜、薏苡仁、枸杞子、乌梢蛇、蝮蛇、酸枣仁、牡蛎、桅子、甘草、玳玳花、罗汉果、肉桂、

决明子、莱菔子、陈皮、砂仁、乌梅、肉豆寇、血芷、菊花、藿香、沙棘、郁李仁、青果、白

果、薤白、薄荷、丁香、高良姜、香椽、火麻仁、桔红、茯苓、香薷、红花、紫苏、麦芽、黄

芥子、鲜白茅根、荷叶、桑叶、莴苣、鸡内金、马齿苋、鲜芦根。用以上的一种或数种材料

(通常是植物)按一定比例与茶叶拼和制得的保健茶,只要符合茶叶卫生标准,原则上不受审

批限制,但对产品进行说明时,只能标明某种保健作用,而不能称有何种药物疗敛。三,其他

保健茶制备材料除了选用上述69种药食同源的材料外,采用其它植物或动物材料,不论是否与

茶叶拼和,加工成的“保健茶”,都要首先完成试验报告,确有保健效果的,经报卫生部门鉴

定,在认可批准后,才能投产面市。但对在民间已形成饮用习惯,经饮用三年以上时间是安全

的、且具有保健效果的“保健茶”也不一定强制禁饮,如金银花茶,有清凉解毒的作用,是常

见的一种面市保健茶;银杏保健茶,因银杏叶所含的黄酮类化合物,对人体心脑血管有保健作

用,市场上有单独用银杏叶加工以及与茶叶拼和的制品:柿叶茶的原料也含有黄酮类化合物,

具有与银杏茶相似的保健效果;据实验,杜仲叶所合成分与杜仲皮相似,其制品经高血脂、高

血压患者服用,具有良好的降血脂、降血压作用,可作治疗这两种病的辅助保健品,福建、陕

西、贵州等地生产的杜仲茶,已行销市场十余年,且大量出口,深受部分饮者的欢迎,此外,

在西北地区还有用罗布麻叶制成的“罗布麻茶”,在市场上已行销了30余年,为部分高血压患

者视为日常饮品,也是降低血压的辅助保健品。

在这些保健制品中添加茶叶,除茶叶本身具有保健作用外,也还有另外的重要作用,就是

以人们熟悉的茶叶风味去调和某些原料的特殊味道,使之口感更易于被消费者所接受。

四、保健茶的审评审评保健茶采用茶叶通用的感官审评方法,即在审评外形后,使用通用

的际准审评杯、碗,称取3克样品倒入150毫升的审评杯内,冲入沸水至满,浸泡五分钟后,将

茶汤沥入审评碗内,逐项审评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

对外形的审评,主要内容之一是检评包装用料及文字说明,其用词必须符合GB16740的规

定,不得只有可能被视为药物“疗效”的虚构宣传。

审评保健茶并不是评定其保健效果,而是审评其用料配比恰当与否、口感是否符合所销售

市场大多数人的爱好,强调内质风味的纯正与协调。若是内销的保健茶,就不宜带有严重的青

草味或过浓的苦涩味,因这种味道难以被消费者所接受。在审评中发现此类情况,应向生产者

指出,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若是外销,因国外消费者口味的喜好各异,就应区分对待,如

西欧的部分年轻人,对甜、酸、苦、辣等具有特异气味的保健茶反而欢迎,认为有刺激性,而

有些地区则认为香、味浓烈的制品品质好,所以,评判保健茶的风味优劣还应根据市场要求来

确定。

茶叶审评人员要求


茶叶感官审评最终是以人为中心来完成的,要消除审评可能出现的误差,评茶人员自身的因素应放在首位。除了针对工作、生活中的基本要求外,从技术角度看,同样有一些方面应予以注意。

(一)不因个人偏好影响审评结果

茶叶本身是一种偏好型消费饮品。我国茶叶种类繁多而特色各异,各地的饮用习俗也存在很大差异,在评审过程中,评茶人员必须注意评茶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客观的结论,因此不能将地域习惯和个人爱好带入审评过程,并因此影响到审评的结果。

(二)坚持训练,克服感官疲劳

茶叶感官审评是一项需要评茶人员全神贯注、始终保持感觉器官高度敏感性的工作。在审评过程中,评茶人员产生生理和心理的疲劳是自然的。已有的研究发现,感觉器官产生疲劳致使敏感性降低,也是人体对环境的一种本能的适应,这种适应现象不利于审评工作的进行。审评人员有目的地进行长期针对性训练,可以提高感觉器官在相关方面的灵敏程度,而且也有助于在长时间、高密度的审评过程中保持感觉器官的敏感性。因此,评茶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就需要针对自己的不足之处,坚持进行审评训练。只有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提高感觉器官抵抗疲劳的能力,达到保持感觉器官敏锐的目的。

(三)积极交流,修正感官认识的系统性误差

简练、准确的品质术语便于评茶人员相互交流。评茶术语的熟练使用建立在对茶叶品质的系统化认识之上。这种系统化的认识最初会因每个人感觉器官的感受不同而存在差异,在使用含意相近的术语时,就可能引起理解上的混淆。因此,在掌握、运用评茶术语的过程中,积极开展交流,有助于取得对茶叶品质的共识,获得对术语一致、准确的理解,消除系统性的误差,从而建立规范、统一的茶叶评判体系。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581961.html

上一篇:茶叶包装材料的种类

下一篇:对茶叶包装材料的要求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