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舟过新安江,鼻间皆茶香

2022-03-05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舟过新安江,鼻间皆茶香”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舟过新安江,鼻间皆茶香”相关知识!

新货上柜

“舟过新安江,鼻间皆茶香。”又到了千岛银针和新安白茶上市的季节了。

乡间的体验,总是令人难忘。很多人肯定没有上山采过茶吧,旺财小时候可有一小块茶园是属于自己的天地。每年春天,外婆家的小后山会有很多阿姨来采茶,那时候旺财不懂,树叶有什么好摘的,还个个挽着小竹篮,妈妈笑我不识货:“这可是咱们建德的宝贝,千岛银针,名扬四海呢!”

生于茶乡,长于茶乡,现在的旺财也学了点品茶之道。“清风吹绿波,壶中养心汤”,因为长期受清山秀水的滋润,品着嫩嫩绿绿的新安茶,真有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感觉。

旺财自夸

千岛银针亭亭玉立

还记得韩剧《人鱼小姐》中,雅利英在泡茶给奶奶喝时,发现有一根茶叶直直地立在杯中,忙不迭地催奶奶快喝,因为茶叶竖起来是个好兆头。而产于建德的千岛银针茶就能根根直立,好运不断哦。

千岛银针,生长在深山老林之中,终日与云雾相伴,餐清风,饮朝露。春风过后便冒出嫩嫩的肥壮心芽。采摘加工后,外形直似松针,绿翠鲜活,香气清高悠远,汤色绿澈明亮,滋味甘淳爽口,每公斤干茶约有单芽六七万个。用开水冲泡时,茶叶在杯中亭亭玉立,缓缓立于杯底,令人赏心悦目,为名茶中的珍品。据了解,目前建德市拥有许多千岛银针茶绿色基地,其中不少是有机茶基地,标准化加工,产品远销国内外。

新安白茶香气不散

寻着丝丝茶香,我们驱车来到了乾潭镇骑龙村的生态茶园,漫山的茶树让人心旷神怡。茶林间,茶娘子时不时抬头朝我们微笑,正是“春裙玉面初相识,四月茶香满山溢”。据说,这里是新安白茶的产地之一,村民们每年种茶采茶,日子过得乐悠悠。

行家介绍说,新安白茶资格虽没有千岛银针老,但也贵为珍品。选用原生于建德市下包狮峰村狼柴坞海拔800米的“狮岩白茶”良种,植于海拔500多米的深山谷地,采用有机栽培。春季幼嫩芽叶为乳白色,当气温高达25℃以上时,叶色由白渐转为绿色,年仅采茶一次,且赶在春季气温25℃之内。新安白茶外形细嫩,色泽嫩黄,香气久久不散,茶叶叶张玉白,叶脉翠绿,因而与别家不同。除了这些优点,新安白茶经国家茶叶研究所检测,其氨基酸含量高达5.8%,比普通绿茶高出近一倍。

正因白茶具有这些独特的品质特色,其被作为高档礼品茶由来已久,向为社会名流贤士厚爱。宋徽宗赵佶一生酷爱茶,在其著的《大观茶论》中这样描述白茶:“白茶,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崖林之间,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变成常品”。如加工得法,则“表里昭澈,如玉之在璞,他无与伦比。”时至今日,许多茶叶行家和白领阶层对此茶情有独钟,茶艺师们还演绎出独特的白茶茶道。

严州苞茶清澈明亮

建德还有一种苞茶,普通消费者知之不多。建德苞茶亦称严州苞茶,产于梅城、三都一带山岭峡谷中。建德茶叶历史悠久,《茶经》中记载的唐代全国八大茶区,其中就包括睦州,就是建德一带。现在,建德也是全国重点产茶基地,“建德苞茶”堪称上品。苞茶又名顶茶、莲心茶、米茶,极其细嫩。苞茶外形黄绿完整,短而壮实,茶叶上有一层细细的茸毛;内质香气清高;叶底绿中呈黄,茶汤清澈明亮。冲泡时由于重心远离芽尖,偏重在基部一端,所以芽尖向上,看起来像一朵朵含苞欲放的兰花,浮沉于清澈明亮的茶汁中,犹如玉笔凌风,十分好看,它以外形独特、品质优异、香气清幽而著称。

茶经网扩展阅读

花间一壶茶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花间一壶茶》,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百无聊赖之际翻了些小诗来看,以填补空虚的心神。“遍寻偷闲处,花间一壶茶。古来茶中最有情,性本不移味元贞。茶水意浓难相离,此生无悔只为卿。”读罢,便觉得此小诗甚妙。

听说,冬天是最适合相爱的季节,或许是因为有互相取暖的因素在吧。万物萧条,散落一地的落叶,光秃秃的树干,难以一见的艳丽花朵,空气里只留有瑟瑟的寒气,心有余,想到旷野里去翱翔,却被自己一一掐断。

遍寻偷闲处,花间一壶茶。愈是寒冷,仿若时间都变慢了一样。总觉得做了许多事,听了许多歌,时间滴答滴答的,像极了银发飘飘的老头子。夜深沉,一杯清茶,慢慢品味,你会发现,其实每一片茶叶都嵌着是一个故事,给人带来一份灵感。一壶茶,一炉香,一杯清茶一份心情。记忆的碎片丝丝缕缕,挂在眉梢,终日凝眸。

景幽,心亦幽。逛下花鸟市场,带回来一些干花,翻找出一个小口的玻璃瓶,将它们一一插进去,幽暗的室内,因为这一簇小花变得明亮起来。泡一壶茶,任思绪飞扬。这一刻,我也只是想听听故事。

每一个人都是喜欢听故事的,而喜欢讲故事给别人听的却少之又少。此刻,我带着极大的耐心与兴趣,倾听茶中的故事。黄茶的凄美,绿茶的青春恣意,铁观音的忠义,黑茶的沧桑岁月……

冬日暖茶,听听心事,茶淡,心淡,茶香,心亦香。

关于本文《花间一壶茶》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米仓旧道 茶飘喷鼻


米仓旧道距今约3500年,由殷代诸侯国方(又称巴方)的巴人在夏末商初开通,是石牛道未开通之前唯一的一条川陕通道,名曰巴岭路。

古书上记录米仓道有几条线路,而巴岭路是有史料可考的最陈腐线路,南北走向,是中国以致世界交通史上的活化石一条流淌的茶马文化长河一段可以触摸的汗青。

从汉中沿米仓旧道一起走来,在南郑县红庙镇(米仓道称黄官岭)罗帐岭茶园山坡上,漫山遍野的茶叶葱翠欲滴,阵阵清喷鼻宜人。到了四川南江县境内,青山绿水,植被旺盛,山涧云雾缭绕,是自然的种茶良地。南江种茶汗青悠长,可追溯到商周初期,盛于汉朝,是四川省重点产茶县之一,大叶茶是省级处所精良品种,是制高等名茶的优质质料。分外是南江的金碑茶,明朝万历年间作为贡品,每年朝廷派专人沿米仓旧道直接输送到宫廷,供帝王将相、达官贵人们享用。现在,全县现有茶园面积5.2万亩,大小茶场158个,重要漫衍在贵平易近、上两、南江,长赤、沙河、下两等片区。

米仓旧道上另有多处孔明井,是沏茶的上等好水,俗称甘露。据传是蜀汉时诸葛孔明带兵时沿路亲手所挖。为了防备敌军投毒,水井大都隐蔽于竹林、树林之中。现在沙南路皇柏林中另有几处古井水质依然,一年四序清亮见底,冬暖夏凉,饮之清亮甘美,沁人肺腑。传说以孔明井水沏茶,饮后能让人明目醒脑,平添伶俐。

当地黎民每有娃儿满月时,都取来孔明井水为儿子开伶俐;巴州、集州等地上京赶考墨客城市带上孔明井水,一是路上解渴,二是用孔明伶俐助金榜题名;这种习惯连续至今,每年高考之前,望子成龙的家长们特地取孔明井水为后代沏茶,熬汤,祈祷诸葛孔明保佑孩子能考上一所好大学。现在,到皇柏林旅游的人憩息停息之时,喝上一口甘冽的井水,有消暑解渴、驱赶怠倦之功能。

千百年来,运茶马帮,巴山背二哥作育了米仓旧道沿途古镇、驿站毂击肩摩的繁荣与旺盛。据年龄较高的老人回想,天天至少有100余匹马,1000多名背二哥从汉中背盐、布匹或从巴州、集州背火纸、茶叶、银耳交往穿梭于米仓旧道。薄暮,插着各家店铺大旗的马帮在镖局的护送下,和着声声响铃,进驻大小驿站。

现在,陪伴着光阴的流逝,统统都已经镇静下来,只有来到光雾山牟阳城旅游的人们,从街边古喷鼻古色的土木修建、泛着光阴光芒的青石板和优美的雕梁画栋,感觉到这个古镇往日的富贵和光阴留下来的沧桑。

顾景舟先生二三事


我认识顾老,还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一次由宜兴县委、县政府召开的各界人士迎春座谈会期间,由父亲邓荫南介绍的。当时,顾老和父亲都是县政协委员,顾老当时是工艺美术师,是紫砂界的知名人士。当时我不过是一个小字辈的县人大代表。见顾老拄一根拐杖,精神矍铄、十分慈祥。记得会前,顾老与我们,还有丁山的华荫棠、鲍增泽、高奇男几位老先生一起合了影。

此后,除有时为顾老看病外,我和顾老的接触并不太多,但记忆中有几件事至今仍使我难以忘怀。

鉴器

某次,顾老因慢性气管炎发作住进我院内科,经治疗后基本康复,他的徒弟葛陶中侍待在床边照应。我收藏有一只紫砂黄泥圆形笔洗,是老家留下来的,笔洗腹部刻有字,其中有的认识,有的不认识,心想何不拿去请教一下顾老呢?便事前与顾老说明了情况,顾老满口答应:“你拿来我看看……”某天晚上,我将笔洗带到了病房。顾老上手看后,便耐心地慢慢告诉我:“这是民国期间的东西,这只笔洗团泥鼓腹,口沿较大,稍稍内敛,圈足底,洗内敷的白釉呈冰裂纹(开片)。边上刻有篆体‘既其萬年子子孫孫用’,应是青铜器上的铭文。落款是草书‘時在丁卯春月雲石主人仿古并刻’。底部印款为‘延康圖壽’。”顾老说:“云石是陶刻手的笔名,这类名字都是泛泛而定的,很难确定是谁。这只笔洗制作上还可以,但当时做这类文玩的人比较多,丁卯应是1927年,民国卅八年。你可再查查万年历。底部印款并不是姓名,而是一种吉祥闲章……”后来,我查了一下,果真是1927年。说明顾老的历法知识很好,古文功底十分扎实,对古汉字的不同书体了如指掌,同时对历史上民国紫砂行情非常清楚。其广博的学识令我钦佩不已。

赠书

1992年1月,由顾老领衔主编,徐秀棠和李昌鸿任副主编,共同合作的《宜兴紫砂珍赏》巨著在香港出版发行。同年5月,已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顾老托人带口信给我,叫我抽空去他家坐坐,当时我不知道什么事情。

5月31日那天适逢礼拜天,下午3时许,我骑自行车从龙溪公园旁小路到顾老宅第,从后门叩入。顾老儿媳菊芬开门后,我瞥见茶叶专家张志澄老先生往顾老的书斋门口走去(后来知道张老也是应邀由无锡赶来的,刚刚到)。

顾老立即从书斋出来迎接并把我们两位引到客厅,亲自泡了一壶乌龙茶,热情招待我们入座,并把我介绍给张老,张老听说我是邓老先生之子,连连点头,说:“知道,知道。”我们边品茗边闲聊,话题涉及当时的“经济热”、“劣质产品”、“社会风气不正”等等,其中顾老对当时大片良田被出卖、侵占作他用,颇有感慨地说:“我们东南八乡的田地都是肥沃的好田啊!不种粮食,实在可惜……”

座间也言及老人保健、西洋参、张老患的腹主动脉瘤等。嗣后,顾老让其儿媳菊芬取两本《宜兴紫砂珍赏》特藏本放在书斋,顾老回到书斋,极为郑重、细致地一一题辞、签名(既用毛笔又用水笔)、盖章(用了大小6枚印章),赠送给张老和我。在给我的这本书封二上写下:“辉煌硕存的历史瑰宝断代序秩的承继沿革发扬创新的时代精神汇集器皿的造型大成陶匋斋主谨识”望着顾老一丝不苟的动作,清风瘦骨的儒者神态,不由得令我肃然起敬。顾老那种士大夫式的形象,至今深深定格在我的脑海。特藏本限定200部,赠我的藏书签是第13号,时年顾老78岁。临别时,已近下午5点10分,顾老拄拐亲自送张老和我至公园路旁,挥手道别。

送箱

1993年8月16日,我儿被上海复旦大学电子工程系录取,亲友们自是高兴。家里也为之准备上学行装。想不到在8月20日傍晚,顾老委托其爱徒葛陶中(陶中夫人李慧芳也陪来)特地送来拉竿旅行包箱一只,要他们代为转达表示祝贺。这令我十分感动,这种事怎么好惊动顾老呢?虽然我父亲与顾老彼此是老友,但我与顾老平时除看病外,交往不是太多啊!我后来打去了电话向顾老表示感谢!其实从这件小事上可看出顾老的长者风度,古代宗规、族规上有“奖游学”一说,再联系到早在几年前顾老和徐汉棠就在丁蜀镇创立过教育奖励基金……顾老是尊重知识,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培养的,更看出顾老的为人,他是一位通达情理、重情谊的长辈。

值此顾老百年诞辰之际,作为一个紫砂业外的晚辈,将几件与顾老紫砂艺术成就并不太搭界的生活琐事杂陈写出,以表示对一代紫砂宗师的深深缅怀,我以为顾老除是现当代紫砂界公认的“壶艺泰斗”、“一代宗师”外,更是一位有中国文人传统的士大夫式人物,他有个性、有风骨,同时也是十分有人情味,有生活情趣的一位值得后人敬仰的老人。

太子卖茶,江统反对


上一回,我们说了曾经做过太子洗马后来又被擢升为司隶的傅咸。接下来,《茶经》中又介绍另外一个太子洗马江统了。虽然他们都是洗马,但是太子却换了人,傅咸时的太子是白痴司马衷,到了江统,太子则是司马衷聪明过人的儿子司马遹了。有趣的是,两任太子洗马和茶发生联系的事件,都是跟摆摊设点有关,不同的是,傅咸是在谴责不让摆摊设点的做法,而江统则是反对搞摆摊设点。

关于江统与茶以及不让摆摊设点的事,《茶经》引用了江家人自己作的家传《江氏家传》:江统字应元,愍怀太子洗马,常上疏谏云:今西园卖醯面蓝子菜茶之属,亏败国体。大致意思就是,江统在做太子洗马的时候,常常上疏规劝太子不要太调皮,说东宫不是一般的地方,太子将来是要当皇上的,现在在东宫摆摊设点,太有损国家形象了。而太子摆摊设点所卖的东西中,就包括了茶。

我们知道,当初武帝让白痴儿子司马衷做皇帝,很重要的一点,正是看中了司马衷有司马遹这个聪明过人的儿子。司马遹到底有多聪明,其他的且不说,单去看他摆摊设点上的本领就可见一斑了。《晋书》说他在东宫开市时,手揣斤两,轻重不差。估计功夫也不比以前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糖果专柜售货员张秉贵差,如果他只是个普通百姓,那一定也能拿个五一劳动奖章了,可惜他是太子,不但拿不到劳动奖章,还要因此受到通报批评。

继续说太子开集市的事。太子生母的娘家是屠户,总要跟市场打交道,因此,或许是继承了母亲家族的传统,太子从小就对市场特别感兴趣。加上他又生得聪明,很得人心,不出意外,将来必定要接司马衷的班,这让丑皇后贾南风心里很不愉快,于是就密遣太监去怂恿太子极意所欲,并动用关系协助他在东宫中开办市场。有了家庭基础和一些政府资源,太子的市场终于像模像样地开起来了。市场里卖的也都是些老百姓日常生活用品,就像江统说的,有醋、面、菜,还有茶。太子办市场算是不务正业,但是站在今天我们这些茶人的角度来说,却又是善莫大焉了,至少因为他的行为和江统记述,让我们知道了:当时北方的集市上已经开始有茶卖了。

还是转回来说本篇的主人公江统。和傅咸一样,江统也是袭父爵,当上干部的。时人对他的评价是:静默有远志,嶷然稀言江应元。但是,用现在的话说,他则一定够得上是一个标准的愤青。最着名的例子,就是他曾经写了一篇很有文采的文章《徙戎论》。当时,北方地区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汉人的优势地位日益受到少数民族的威胁,于是江统就写了《徙戎论》。在这里面,他声称:关中之八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戎狄人面兽心,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强烈建议将他们迁出中原。但是,晋武帝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而就在江统上奏不到十年之后,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开始进兵中原,史称五胡乱华。

《晋书》对于江统和《徙戎论》的评价是:帝不能用。未及十年,而夷狄乱华,时服其深识。可见,《晋书》的作者房玄龄见了江统的《徙戎论》还是相当佩服他的远见卓识的。事实上,江统的《徙戎论》未也见得高明。且不说江统这种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本身就是错误的,看看当时的政局就可以知道,五胡乱华的祸根并不在于五胡,而在于晋王朝自身的种种弊病,单是一个八王之乱就让国家机器内耗得转不太动了。再进一步,如果晋武帝真的采用了江统的建议,颠沛流离的胡人也许会更早反抗起来,五胡乱华将会提早开始。

我们常常喜欢把茶和酒放在一起来比照着说。从《茶经》的引述中,我们已经了解到西晋时北方集市上已经有茶可卖了。而从江统的另一篇作品《酒诰》中我们又看到了: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夷狄,一曰杜康。有饭不尽,委之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处于此,不由奇方。据说,这可能是最早的关于酒是如何酿造的文字记录。在这里,江统则少了很多民族偏见,把华夏人和夷狄人都并作为酿酒技术的可能创始者。

看来,江统对酒的研究是远要比对茶的多的。而茶和酒一样,恰恰都是不分华夷,都是促进友谊的桥梁。

择一茶室 遁世山水间


寻一间清新雅致的小小茶室,

燃一线香,

沏壶好茶,

在行云流水的琴音中

体味淡泊的心境,

细品袅袅的茶香,

这未尝不是现代生活中

返璞归真的诗意栖居。

偌大的茶室

可以只是一处茶席,

一套茶具,

一束插花,

几张木椅,

简约到了极致,

但绝不简单。

因为,

禅茶一味的茶室气息

俘虏的不单单是你迷茫不定的眼睛,

更是那份浮躁难安的心绪。

人生是一壶禅意绵绵的清茶。

拿起抑或放下,

得到抑或失去,

都在一念之间。

所谓云水禅心,

就是克制自己贪婪的欲望,

摒除外界万般的纷扰,

安然地守护自己那颗淡泊的心,

承受万事万物的荣枯和起灭。

每个喝茶的人心中,

都有一片不染尘埃的净土,

那块净土在时间的轴里可能会越来越小,

有人品出了苦涩,

有人品出了清香,

纵有万般滋味,

都掺杂了人世间的情感。

灰间一红艳


整个来讲,我是一个灰色人。当然我不是灰姑娘,我是一个灰憨子。这一是说,我在人世间活着很是灰不溜秋,二是我的生活态度甚是灰头土脑。从小开始,我就不喜欢亮色,我的衣服,灰、蓝、黑,活了三四十年都是这样“三原色”,家中所用器物别无一长,几乎都是“灰”墨登场。所以,在我灰溜溜的书房里一只红艳艳的“中国红”茶杯放射着红魅光影,总会把初次来访的闲客惊煞:你这个老气横秋的家伙倒是绮思如火!然则,癞蛤蟆都有天鹅的企望,我这个落魄的书生其心底也是生有难以打杀的那“花间红艳”的梦想的。

这只名为“中国红”的红瓷茶杯确实红,红彤彤,红艳艳,红灿灿,红绯绯,红光焕发,红辉浴海……举凡你能想象的鲜红你都可以用来形容它,红得惊人,红得耀眼,红得那么鲜丽丽,红得那么水灵灵,红得如露珠含日,吹弹得破。小时候,我玩过电筒照指尖,就是把手指尖捂在电筒透明玻璃上,打亮电筒,照得在指间流动的血,那血色红啊,那是少年的血,那是没有任何杂质的鲜亮亮活泼泼的血红。这个“中国红”的红瓷茶杯正是这种红。

这只红茶杯摆放在我的书房里,蓬荜生辉。枯灯古卷,真正的读书人那书是灰扑扑的。那种时尚的读物,只适合在床头惊鸿一瞥,随翻随扔,只有端坐如老衲捧着发黄之书者才算是读书人的。我算半个读书人,我常枯坐于书桌上,对面是透过黑影而来的一片城市灯火,朦胧而近乎暧昧,这种朦胧与暧昧本来极可供人想象,但于我却有点遥远,不想也罢。我可想象的是,这一本书,这一杯茶,这一只茶杯。蒲松龄笔下,那书生多在荒凉古刹中用功,忽然之间,魅影一闪,身着红粉衣袂的女子穿壁而来,替书生磨墨送茶,那情景爱煞人了。现在,城市里人声鼎沸,人气旺盛,即或是夜半三更,都还是笙歌宴舞,哪里有“女鬼”?哪里有“狐狸精”?蒲松龄的梦现在恐怕是谁也做不出来了。我是一直没做过如许女鬼梦。但我有红衣少女梦,就是这只红茶杯。读书读到入神处,物我偕忘,身神分合,一只红艳茶杯里热气袅袅,犹如身着一袭薄薄绯衣的曼妙女子凌空而来,那热气仿佛是其裙裾带动的云影。真的,一个有月的夜晚,月照窗棂,雪样的月光映在鲜红的茶杯上,我神仿佛出化,梦回宋明,那红袖添香夜读书的妙境被一只红茶杯与白月亮建设出来了,构筑出来了,营造出来了,那绮丽缠绵实在是妙不可言,难以摹追。

我的梦并非“空穴来梦”,是有来头的。我与这只茶杯,是有些故事的。准确地说,是茶杯有故事,我没故事。灰头灰脑的我很少有故事。在这只茶杯的说明书上有一个介绍:“中国陶瓷,璀璨夺目,精彩纷呈,惟独难见纯正的中国红,因为红色釉料不耐高温,烧制异常困难,历史上有宋代的钧红,明清时期的祭红、郎红,但仍与纯正的大红瓷器远不可比。”这里头自然有商家的夸大其词,但大抵上也是有些根据,上红色,要经八百上千的高温,是挺困难的。那么是如何煅烧而出这般大红的呢?这里,就流传传说了。景德镇在元代烧成釉里红瓷,到明代永乐中期技艺失传,烧不出高温红瓷。然则,朝廷非进贡红釉瓷不可,并限定日期。这所谓限定日期,大概有如秦始皇叫陈胜吴广限期达到的王者霸道在里头的。日期迫近,窑工百炼不成。眼看要么民起造反,要么民坐等死,恰此时,有窑工二八少女,知晓此事,便来探望,到得窑边:“乘人不备,纵身跃入火窑。”顷刻间,红霞满天,偌大的瓷厂上空铺天盖地,一片通红。于是,奇迹产生了,“瓷器出炉,釉色殷然,晶莹似血。”看了这个传说,端起这只茶杯,又在一个容易产生幻梦的夜里,你不产生精灵与晤的恍然灵境?

这只茶杯我一直藏在箱间,如同珍藏一个老来恋佳丽的非非之梦。只是因为我的几只老色土窑或褐色紫砂茶杯或烂或残,已然不可捂住茶香,才将其起用,那情形,仿佛老寡之后,又纳新妇,真让人生发青春生气。而我这只茶杯的得来,也堪书生一记。她非买来,也非他人送来,是一篇小文换来的。去年持三两页的文章参加一个什么论坛,获得小奖,奖品有电器,有其他生活用品,奖品可自选。这只“中国红”一艳惊我,我就二话不说,抱得这只茶杯归,仿佛抱得美人归。从来文章不值钱,这回终于值了一回钱了。

紫砂一陶韵江湖 品顾茶景赏金舟


我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早在4700多年前的神农时代茶的价值就被发掘,闻于唐,盛于宋、明,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艺术。茶文化是汉族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作为茶叶之乡的我国,茶具历史也十分悠久。茶具文化也是茶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重视礼节,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史非常悠久,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并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

我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早在4700多年前的神农时代茶的价值就被发掘,闻于唐,盛于宋、明,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艺术。茶文化是汉族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作为茶叶之乡的我国,茶具历史也十分悠久。茶具文化也是茶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历史上最古老的茶具,大约可推陶土制的缶,类似今天四川、云南的烤茶罐,它既可用来煮茶,也可作盛具用,虽形状古朴,但笨重粗糙;西汉以来出现了釉陶茶具,外表光亮平滑,且色彩鲜艳,初现了茶具的艺术性;唐代时,以陶瓷茶具为主,同时贵族、富家也出现了金、银、铜、锡等金属茶具;宋代斗茶用的茶具,以黑釉盏为主;元代时青白釉茶具较多,明代中叶出现了紫砂壶;至清代,广州织金彩瓷、福州脱胎漆器等茶具相继问世;近代,则有了玻璃茶具和搪瓷茶具。

在我国的茶具林林共总、仪态万千,茶具艺术绚丽多姿。当中以明代景德镇烧制的紫砂壶和宜兴紫砂壶闻名世界。

紫砂壶是汉族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紫砂壶制作始于明朝正德年间,紫砂壶长久以来,即被人们推崇为理想的注茶器,并能发出茶之色、香、味,并且既不夺香,又煮熟汤气。因为有了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紫砂壶才这样珍贵,令人回味无穷,更加上紫砂壶泡茶的好处、和茶禅一味的文化,这就又增加了紫砂高贵不俗的雅韵。

紫砂壶在拍卖市场行情看涨,是具有收藏价值的古董,名家大师的作品往往一壶难求,正所谓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据说紫砂壶的创始人是中国明朝的供春。从明武宗正德年间以来紫砂开始制成壶,名家辈出,500年间不断有精品传世。

古来名壶,从明正德年间紫砂壶问世以来,工艺名家辈出,近代的紫砂大师顾景舟潜心紫砂陶艺六十余年,炉火纯青,登峰造极,名传遐迩。

小顾人称顾老,是我国近代杰出的紫砂陶艺家,近代宜兴有著名的七大艺人之一,其作品充份表现精、气、神、韵之美,不但深具东方特有艺术特色,更赋予时代气息,堪称为紫砂壶之一代宗师!80年代在港拍卖价已为65万元人民币。现每把壶时价均超过一百万元,广受海内外收藏家争相购藏,惜生前作品不多,能珍藏者少之又少。

顾老在其18岁时在家继承祖业,随祖母邵氏制坯,并承袭家中制壶客师的诀窍,加之读书很多,因此出手不凡。20世纪三十年代,他应上海古董商郎玉书聘请,仿古做陶,得以饱览历代紫砂精品。每遇前人名作,他都反复揣摩,悉心研究。经过多年磨炼,他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都有很大提高。抗日战争期间,窑场一片萧条,他甘守清贫,潜心研究紫砂壶的造型及成型技法,制壶艺术进入了成熟期。抗战胜利后,他与上海画家吴湖帆、江寒汀交往甚密,一起切磋陶艺。

一两紫砂一两金的说法由来已久,证明紫砂壶的珍贵。此件顾景舟款紫砂素面壶造型语言极强、气韵生动,对壶肩、颈、腹、脚、顶的权衡比例严谨推敲、而骨肉均匀;整体挺拔端庄,壶盖吻合圆刨精致。壶底脚向上对应有致,壶钮与壶体称势适体秀雅。壶泥,色泽纯正嫣红透亮、砂粒隐现。视觉上合理有趣有亮点,形神兼。顾景舟作为国内紫砂壶泰斗,其壶市场价值连年看涨,极具投资收藏价值。

顾景舟曾三次参加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作品受到国内外同仁的高度评价。1988年4月,轻工业部授予他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广州百鸿艺术市场部杨经理介绍此藏品是说道:他毕生致力于紫砂陶艺,不断进取,勇于创新,并带领几代人为紫砂事业增光添彩。他以博大的胸怀,精湛的技术,丰富的人文素养加上精练制壶技艺,蕴酿出其紫砂创作的独特艺术风格,让紫砂壶带成为收藏焦点。

紫砂发展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是中国壶艺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正如著名画家亚明所评紫砂始于明正德,至今五百年,高手不过十余人。顾兄景舟当为近代大师。顾壶可见华夏之哲学精神、文学气息、绘画神韵。人们普遍认为,顾景舟是近代以来陶艺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堪与明代的时大彬媲美,因此称他为一代宗师、壶艺泰斗。

顾景舟高虚扁壶即将上拍


顾景舟高虚扁壶

紫砂壶在拍卖市场行情看涨,是具有收藏价值的“古董”,名家大师的作品往往一壶难求,正所谓“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紫砂壶,曾是中国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现也有机器大批量制造的。制作原料为紫砂泥,原产地在江苏宜兴,又名宜兴紫砂壶。其起源可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从明武宗正德年间以来紫砂开始制成壶,名家辈出,500年间不断有精品传世。据说紫砂壶的创始人是中国明朝的供春。紫砂壶的特点是不夺茶香气又无熟汤气,壶壁吸附茶气,日久使用空壶里注入沸水也有茶香。

顾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别称:曼希、瘦萍、武陵逸人、荆南山樵。自号壶叟、老萍。宜兴紫砂名艺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被誉为“紫砂界泰斗巨匠”,其作品亦被称作紫砂界的“元青花”,为海内外各大藏家喜爱,并被各大博物馆、文物馆收藏。

顾景舟是我国近代杰出的紫砂陶艺家,近代宜兴有著名的七大艺人之一(任、吴、裴、王、朱、顾、蒋)。生前致力于创建紫砂工艺厂,其作品充份表现精、气、神、韵之美,不但深具东方特有艺术特色,更赋予时代气息,堪称为紫砂壶之一代宗师!80年代在港拍卖价已为65万元人民币。现每把壶时价均超过一百万元,广受海内外收藏家争相购藏,惜生前作品不多,能珍藏者少之又少。

2010中国嘉德的春拍中,一把创作于1948年的顾景舟制、吴湖帆书画“相明石瓢壶”,最终以高出估价5倍左右的1232万元成交,创出紫砂壶拍卖世界纪录。

此顾景舟高虚扁壶身似一端正周整的圆扁葫芦,长流的转折呼应重心略向上的环形把,使扁腹向左右延伸,而盖钮巧妙地凸起令壶的重心上移,腹似虚实有通壶显得精实有神,不致扁塌。流、的、把这三点搭配最是高明。端庄,典雅,古朴,大方,可见华夏之哲学精神、文学气息、绘画神韵。

现此顾景舟高虚扁壶珍藏于上海远大博纳拍卖有限公司,将参加上海远大博纳和香港环球国际联合举办的2014香港秋季大型艺术品拍卖会,恭候您的光临。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79848.html

上一篇:桐城小花:文都香茗,蕙质兰姿

下一篇:苏州特产:洞庭碧螺春一嫩三鲜,太湖三白美味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