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桐城小花:文都香茗,蕙质兰姿

2022-03-05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桐城小花:文都香茗,蕙质兰姿”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桐城小花:文都香茗,蕙质兰姿”相关知识!

“桐城好,谷雨试茶铛,椒园异种分辽蓟,石鼎连枝贩霍英,活火带云烹。”

这是清人姚兴泉在《龙眠杂忆》中的记载,娓娓道出有“文都”之称的桐城茶事和品茗意境,以茶之灵而孕育出人之杰、物之丰,文章华彩,翰墨飘香,安徽省桐城市向以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桐城文派”发祥地和黄梅戏的故乡而蜚声海内外。

桐城小花为历史名茶,属绿茶类,创制于明朝,主产区位于皖西南的桐城市龙眠山等山区,峰高谷深,气候温和,雨水充沛,云遮雾绕,茶区多为砂土和砂壤土,野生兰草充盈山坡,兰香自然浸润入茶。

桐城种茶历史悠久,史载明朝大司马孙鲁山公(孙晋)宦游时得异茶籽,植于龙眠山之椒园。于是椒园茶与顾渚、蒙顶并称,跻身“贡品”之列,时称椒园茶,又因其冲泡后形似初展花朵,亭亭玉立,又称“桐城小花”。桐城小花属皖西兰花茶品系,一般在谷雨前开始采摘,选一芽二、三叶,肥壮、匀整、茸毛显露的芽叶,经摊放、杀青、理条、初烘、摊凉、复烘、剔拣等工序精制而成。每500克成品茶有芽头8000~10000支,具有外形条索舒展,芽叶完整,形似兰花吐蕊,色泽翠绿,碧绿清汤,兰茶香气馥郁,滋味醇厚鲜爽持久,沁人心脾。《桐城风物记》亦载桐城小花“品不减龙井”。旧时桐城人品茶讲究色香味俱佳,有“龙眠山上茶,紫来桥下水”之爱。

改革开放以后,通过引进良种,改造茶园,实行机械化制茶,传承传统制作工艺,桐城小花产量大增,品质提升,盛名远播,被评为省级名茶,并获“国际名茶博览会名牌推荐产品”等称号,在茶博会和各大茶市都能见识其芳容,领略其芳香。

今年初因遭受历史罕见的冰冻雪灾,茶树生长发育普遍受到严重影响,为把雪冻自然灾害给茶叶生产带来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该市供销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茶叶专业合作社和茶场的载体功能与群体优势,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茶农抗灾救灾,指导茶农对遭受冻害的茶树进行适度修剪整枝、茶园浅耕、适时追施有机肥料,促进春茶能早发芽、发壮芽,确保今年春茶品质不降、产量不减、茶农收入稳中有升。今年清明前,该市近万公顷有机茶园已陆续开园采摘,各茶场也全面投入春茶生产,清新碧绿的桐城小花茶叶已批量上市,供不应求。

cy316.com延伸阅读

我要几瓣落花为香茗


我要几瓣落花为香茗

我要一朵百合做杯盏

我要唐诗里那只红泥小炭炉

我要入深山拾一裙松针燃火

再钓一壶人迹未至幽谷中的──晨露

还要三分易安的婉约、三分稼轩的豪放、三分老庄的淡泊

一段放浪于形骸之外的板桥心情,凑成十分的惬意之后,且来品茶。

矿泉水太浅淡,果汁太甜腻,咖啡太香浓。惟有茶有若无的幽香,是深藏不露的,是恬淡隽永的。那种玄奥的喉韵与舌感,好像低音号或萨克斯管,微微在胸腔中流动,有着玄远而沉实的魅力。

日本茶道鼻祖绍鸥曾经说过一句很动人的话:“放茶具的手,要有和爱人分离的心情。”这种心情在茶道里叫“残心”。就是在品茶的行为上应绵绵密密,即使简单如放茶具的动作,也要有深沉的心思与情感,才算是懂茶的人。

何谓“清欢”?

不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恣情率性;也不是“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自我放逐;更不同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悲观沉沦。

静品一盏茶,感觉比参加一席喧闹的晚宴更有情趣,是清欢;

咀嚼一颗青橄榄,吮吸一朵花尾部的清甜,是清欢;

放一只误入居室的蝴蝶回家,是清欢;

戴一串野果,或一串原木项链,认为比金银珠宝更有品位,也是清欢。

茶文茶史的眼光


今天开这样一个座谈会,使我感觉到湄潭具有两个眼光:一个是文化的眼光,一个是历史的眼光。别人没有的,湄潭保护下来了,这就叫做文化的眼光。说实在的,这句话谈起很容易。很多同志经常和我交换意见:在当前来讲,社会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得到了很大的进步,但不容否认,物欲横流是当今社会弊病之一。物欲横流就是缺乏文化的眼光,只看到物质,只看到金钱,而湄潭站得更高,看文化。当然,我们不否定物质,但没有文化的物质算什么?虽然,这个文化的眼光说起容易,就这么简单,但很多东西正在逐渐毁掉,对我们的文物,对我们的文化,我们这些老同志有一种紧迫感。湄潭做得很好,就是因为这个文化的眼光,保留得那么多,那么好,那么完整,那么系统,确实少见。什么是历史的眼光呢?历史的眼光在刚才同志们的发言里,湄潭的介绍,《茶经》怎么讲?你们不仅是看到了历史,而且看到了过去的历史是怎样在启发我们的现在,在照耀我们的未来,这就是历史的眼光。

在纪念中央实验茶场建立72周年之际,提出了要建一个茶文化生态博物馆的想法,前面很多专家谈得很好,条件是充分具备了。湄潭的历史积淀是丰厚的,历史遗址的保护是完好的。在湄潭,既有可移动的,也有不可移动的,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既有科技生产留下来的,也有文化遗存下来的,还有民间习俗等等,非常丰厚。有了这个丰厚的积淀,我认为在湄潭建设茶文化生态博物馆是毫无问题的。

历史选择了湄潭,是湄潭的幸运。抗日战争期间,国家危难之际,中央实验茶场办在这里,要生产茶叶,它不是一般商品,而是紧缺商品,还可以说是政治商品,当年要用它去换外汇,换飞机大炮,来拯救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看了这些历史材料和已经发现的遗产,感觉非常好,在茶史的问题上,大家没有分歧意见了。中央实验茶场那一段,就好比长征当中的遵义会议,是整个历程当中最闪光、最景耀的一点,是序言,但抓住序言,还可以往前和往后推。往前推湄潭的同志们已经做了很好的工作,他们做了几个月的调查,还发现了几处明代的茶园。既然在民国年间茶叶就作为紧缺商品,这肯定是有传统的。中央实验茶场是序言,往前推最早可推到唐代陆羽的《茶经》中提及的夷州,湄潭就是当时的夷州地带。到了明代,西南四大茶仓(成都、重庆、保宁、扬州)之一--播州茶仓建在遵义,湄潭茶叶就是在那儿供国家调配的。明代末期,当时来了一批朝廷大臣,有范鑛、钱邦芑、程源等等,按我们现在的说法,从官位来讲都是当时的省部级干部,就学问来讲,相当于东阁大学士、学府委员这一级。这些人在湄潭,他们除了讲学外,除了发展教育文化,也和茶叶有关,《琴洲记》中讲他们在琴州扫叶烹茗。湄潭在茶文化方面的历史是丰厚的,抗战这一段是辉煌的,现代就不消说了,当代发展也很快,湄潭要建生态博物馆没有问题。而且历史底蕴很丰厚,怎样建?刚才,专家们说了很好的意见。尽管多次来湄潭,但今天感到非常震撼,我震撼在哪点?就是湄潭同志的文化的眼光,就是湄潭同志的历史的眼光。

总结一句话:湄潭的历史是丰厚的,而现代是光辉的--走在全国前头,当代湄潭的茶、湄潭的茶文化底蕴很好。有了历史,有了现代,有了当代,这样丰富的历史,未来非他莫属。感谢湄潭的同志们已经做了很好的工作,希望以后的工作能够做得更好,下一步需要做什么的地方,我作为一个遵义人,应当尽到自己的责任。

(曾祥铣,遵义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市政协原副主席,此稿系根据作者在纪念中央实验茶场落户贵州湄潭72周年暨茶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座谈会上发言录音整理。)

文徵明竹符调水


文徵明(1470- 1559年),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初名璧(一作壁),以字行,更字徵仲,号衡山居士。他是明代“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才艺双全,对于书画、诗文无不精通。

文徵明性情正直倔犟,不和权贵官府交往。时人说他“四方乞诗文、书画者接踵于道,而富贵人家不易得片楮,尤不肯与王府中人”。他有诗也说:“门前尘土三千丈,不到薰炉茗碗旁”。正德七年(1512年),宁王朱宸濠(朱权的后裔)为了蓄谋造反就曾经以重金聘请文徵明,文徵明以重病推却了,并且分文不受。事后,他在诗中写道:“未裁帖子试芳草,且覆茶杯觅淡欢”。表达了他不愿涉足豪门,只愿清茶一杯的乐趣。

文徵明一生嗜茶,绘有《惠山茶会图》(作于1518年)和《茶具十咏图》(作于1534年)等名画,还写过一百五十多首茶诗。为了躲避宁王之流的骚扰,他常常沉浸在茶中,甚至达到了“人魔”的程度。举个例子说,他对水的要求卜分严格,常派人到山里面去取宝云泉,可是他还怕挑夫贪图近便,随便到其他水源取水来交差,因此他就把“竹符”(一种竹制的筹码)作为信物交由泉边寺中的僧人掌管,挑夫过来取水的时候,把竹符和水一起带回来。这就是传说中的“竹符调水”,据说这个办法是宋代苏东坡发明的。

“竹符调水”一事在文徵明的《煎茶》诗也有反映:“竹符漏水沙泉活,瓦鼎燃松翠鬣香”。有一次,他在宜兴的朋友吴大本给他送来了一种叫“阳羡月”的新茶,文徵明非常高兴,随即就要“松根自汲山泉煮,一洗诗肠万斛泥”。他本来想“竹符调水”,没想到遭遇连日大雪,山路难通。正当他因有好茶而无好水而烦恼的时候,他的另一位好朋友郑太吉雪中送炭,给他送来了有“天下第二泉”称号的惠山泉水。这不禁令他兴奋不已,于是诗思泉涌,创作了一首《雪夜郑太吉送惠山泉》,诗是这样写的:“有客遥分第二泉,分明身在惠山前。两年不挹松风面,百里初回雪夜船。青箬小壶冰共裹,寒灯薪茗月同煎……”这天夜里,他就用这名泉烹新茶。品味之余,他还写下了《是夜酌泉试宜兴吴大本所寄茶》:“醉思雪乳不能眠,活火沙瓶夜自煎。白绢旋开阳羡月,竹符新调惠山泉……”可见文徵明的嗜茶已经到了入魔的地步。

手执香茗,用心品尝,让生活更舒心


想了解《手执香茗,用心品尝,让生活更舒心》知识吗,丰富的《手执香茗,用心品尝,让生活更舒心》内容等你来看!

茶,可闻,可饮,可读,可观,亦可听可语。喝茶能喝出好心情,能品出生活的真味。手执香茗,用心品尝,让生活更舒心。

常言道: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品茶之味,悟茶之道,就是要用雅性去品,用心去品悟。茶味即生活之味、人生之味,它随生活阅历和人生境界而替滋暗长。同一壶茶,不同的人品出不同味道。茶味不可渴求,独饮者知其味,懂生活乐趣者,悟人生修养者,其茶味才是无穷,意蕴才当高远。

《茶赋》序云:浓茶解烈酒,淡茶养精神,清茶滤心尘。午饮可解燥,慢品能娱情。当一杯香茗在手,品茶可清心,忘却几许烦忧,让生活更舒心。手执一杯香茗,用心尝其味,一颗心便也如茶汤般渐渐地清澄起来,忘记了钢筋水泥筑就的红尘繁华、看透了功名利禄的虚无与引诱,心也便随着壶中的茶叶慢慢舒展开来,渐次沉静。

高顶清雅涵养型新品——清风蓬莱,为您送来习习清风

鲁迅先生言: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试想一下,冬日暖阳,若拾一藤椅于暖阳下小憩,再有佳茗一壶作伴,望天际云卷云舒,与云蒸霞蔚之间,享齿间轮回之韵,悦心养性,可谓怡然自得矣。

喝茶,不止在于止渴,喝茶在于享受;喝茶能喝出好心情,能品出生活的真味,或甘或甜或苦或涩。闲暇时,简单摆设一方干泡茶席,无需过多的修饰,沏上一壶普洱茶,闻香,品茗,一种恬淡似水的安详心境也油然而生,心绪也如缕缕茶香,随烟轻扬,袅袅升腾。茶,于爱茶之人而言,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一种享受与福气。

手执香茗,感其清洌香醇,念其茶韵清苦,于细细的回味之中去珍藏起却无尽的甘甜;若再伴一曲古典乐,品的是茶,静的是心,悟的是人生,涤的是灵魂。生活如茶,,可以浓烈亦可淡雅;情似茶香,于默然之中沁入你我的肌理。纵然是人生喧嚣不绝,不如于一盏茶中轻笑忘尘,只让余香牵系,让一切的俗事纷争远离。

关于本文《手执香茗,用心品尝,让生活更舒心》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白芽奇兰|平和白芽奇兰介绍


白芽奇兰|平和白芽奇兰介绍

越来越在生活中占有一定分量,我每次与朋友聚会或到异地旅游,都会遇到一两种当地很有名的叶。我本来很少喝了,见到新又忍不住想品尝一杯,感受那香。

这次我去浙江,本来是为了寻找现代文人的童年足迹和成长岁月,到他们的故居寻访一些作家生活的细枝末叶,写进我的书中。在浙江省平和县,我遇上了一种,询问间才知道是林语堂故乡的奇兰,因为长白芽,所以叫。

平和县大芹山麓的崎岭、九峰一带,山峦起伏,林木茂密,云雾缭绕,山云相连,像缥缈的云海。山谷幽深,溪流潺潺,有股人间净土的味道。在山坡与山谷间,肥沃的土壤上,长着让人生奇的白芽树,延绵成片,与云海交织,相映成趣。

是的新良种,属中叶种种。对地理要求极严,生长在海拔八百米以上的山地,要经过严寒的考验和露水的侵染,才可发挥的优性。春天树生长,枝头新梢白毫满冠,就像一顶雪白的毛茸茸帽子扣在土地上。树势中等,树冠半开张,分枝稠密,发芽力强,产量较高,着生部位较低。每年三月下旬,树开始抽芽萌发,四月底五月初,叶初长成,两片毛茸茸的对叶攀满枝头,女围着蔸,采摘那带着露珠的白芽,这景这情,有事情更有画意。

育芽能力强,长的芽非常嫩,还特别持久,生脆易断。奇兰芽尖有白毫,叶张开与竹叶奇兰相似,鲜叶在制做过程中有股奇特的兰花香味,因此取名“白芽奇兰”。

内质香气清高爽悦,兰香幽长,滋味醇爽,香溢飘荡,久久无法散去。取十余枚叶可以冲一杯开水,汤色橙黄明亮,叶悬浮杯中,叶底软亮可见,甚是雅观可爱,与林语堂的“需静品”有异曲同工之妙,边观边品,可以达到喝的最高境界。

制作,工艺相当精湛,制优率特高。以烘焙为主,采用的制做方法合二为一,包括晾青、晒青、摇青、杀青、揉捻、初烘、初包揉、复烘、复包揉、足干。这样制作,才饱含多种维生素和稀有元素,有提神益思、解酒消滞、降压、消烦解暑、生津活血、延年益寿等。经过数道工艺之后,外形坚实匀称,叶片深绿油润,叶底红绿相映,成为青中真正的极品。

的出现也是一个偶然。明朝成化年间,陈元和游走到崎岭彭溪水井边,发现一株树,枝稠叶茂,芽梢白绿色,叶片青翠欲滴,散发香,气味似兰,清沁心脾,采其芯叶精心炒焙,清香浓郁,后香气徐发,飘散兰花的芬芳,抿上一口,满口清香,片刻清甘醇爽,精神舒畅,筋骨轻松。后来用种与之嫁接,培育成现在的。

用林语堂的喝妙论来品味、、武夷,我们可以发觉:香气高飘,武夷香气浓郁,淡雅清香,带着兰花味。论口感,滑顺,清纯飘逸,回甘明显,集香甘浓爽于一身,叶底柔软肥厚, 叶缘稍透点红, 耐,喝完后觉得小泉涌上喉咙,久久不能退去;稍带苦涩涨口,柔润舒张,回味时才能感觉其真味;武夷轻柔润滑,水甘甜回味,有越喝越甜的感。按林语堂的闲适,捧一把壶,把这三种煎熬到最本质的精髓,那才真正可以感觉到的快乐和舒适。

茶叶的魅力:千姿百态 形美味绝


谈了茶香、茶色、茶味,茶叶的魅力还集中体现在茶形美上。由于品种、采制技艺不同,茶叶可分为花朵形、长条形、卷曲形、片末形等不同形状和形态,有的纤嫩如雀舌,有的含苞似鸟嘴,有的挺直赛松针,有的卷曲如海螺,有的浑圆似珠宝,有的满身披银毫,可谓千姿百态,争艳斗芳。本来一瓣微不足道的茶叶芽叶,因其形状的多样化成了形美味绝的珍品。

外形呈长条状的茶叶品种较多,如绿茶中的炒青、烘青、特珍、珍眉、雨茶、信阳毛尖、庐山云雾等等;红茶中的条形红毛茶、功夫红茶、小种红茶及红碎茶中的叶茶等;黑茶中的黑毛茶、湘尖茶、六堡茶等;青茶中的水仙、岩茶等等。形状系条索紧细卷曲的茶叶,有绿茶中的洞庭碧螺春、都匀毛尖、高桥银峰等;外形扁平挺直的茶叶,有绿茶中的龙井、旗枪、大方等茶;外形似针状的茶叶,有黄茶中的君山银针、白茶中的白毫银针、绿茶中的安化松针等茶叶。外形像圆珠形的茶叶,有绿茶中的涌溪火青、平水珠茶、蟹目香珠等。茶条顶端扭转成螺丝钉形的茶叶,有青茶中的铁观音、乌龙等茶叶。芽叶相连形似花朵的茶叶,有绿茶中的舒城小兰花,白茶中的白牡丹等。另外,绿牡丹茶是用结实的消毒细线把理顺的茶叶捆扎成的茶,所以叫束形茶。毛茶复制后经蒸压造型呈团块形状(可分为砖形、碗形、饼形、枕形等)的茶,有黑砖茶、花砖茶、茯砖茶、青砖茶、紧茶、米砖茶、沱茶、七子饼茶、金尖茶等。

闲暇时,手捧一杯清茶,坐在阳台上细细品茗,手中再有一本最喜爱的书,看茶叶在水中舒展着身躯,观其形色,品其味香,像极了佛家坐禅时才有的韵味。鲁迅先生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必须有工夫,其次是练出来的特别的感觉。斯言诚哉!

欧阳修的茶诗茶文


宋代茶风盛行,达官贵人、文人雅士无不讲究品茶之道,欧阳修也不例外,精通茶道,并留下了很多咏茶的诗文,写有论茶的专文《大明水记》,还为蔡襄的《茶录》作了后序。

景佑三年,欧阳修受范仲淹的牵连,被贬夷陵做县令(今湖北宜昌)。当时任知州的朱庆基是欧阳修的旧友,他在州府东边为欧阳修建了一所新房。欧阳修把寓居命名为“至喜堂”,取“至而后喜”之意,并作《夷陵县至喜堂记》一文,其中写道:“夷陵风俗朴野,少盗争,而令之日食有稻与鱼,又有桔柚茶笋四时之味,江山秀美,而邑居缮完,无不可爱。”足见他对茶的喜爱。

欧阳修与北宋诗人梅尧臣相交深厚,两人皆爱品茶,经常在一起品茗赋诗,互相对答,交流品茗感受。一次在品新茶之后,欧阳修赋诗《尝新茶呈圣喻》,寄予梅尧臣,诗中赞美建安龙凤团茶:“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师三月尝新茶。年穷腊尽春欲动,蛰雷未起驱龙蛇。夜间击鼓满山谷,千人助叫声喊呀。万木寒凝睡不醒,唯有此树先萌发。”诗中对烹茶、品茶的器具、人物也有讲究:“鞍泉甘器洁天色好,坐是拣择客亦嘉。”可见欧阳修认为品茶需水甘、器洁、天气好以及共同品茶的客人也要投缘,再加上新茶,才可达到品茶的高境界。梅尧臣在回应欧阳修的诗中称赞他对茶品的鉴赏力:“欧阳翰林最识别,品第高下无欹斜。”

欧阳修很喜欢诗人黄庭坚家乡江西修水的双井茶,在他所著的《归田录》中,认为此茶是“草茶第一”。他晚年辞官隐居后,在诗文《双井茶》中,以茶品讽喻人品,讽刺那些世俗之人,认为君子之质犹如佳茗,即使被人淡忘,其幽香犹存,本质不变。

“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饮茶。”这是欧阳修晚年时写下的诗句,在感叹宦海沉浮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一生嗜茶的癖好。

徽宗《文会图》说宋茶


宋徽宗赵佶是北宋第八代皇帝(10821135),作为帝皇,他在政治上昏庸无能,但作为一个文人,他的书画均可彪炳史册。宋徽宗一生嗜茶,著有著名的《大观茶论》,也留下不少与茶有关的字画,其中,《文会图》就值得一说。

《文会图》描绘的是北宋时期文人雅士品茗雅集的一个场景,环桌而坐的文士,正进行着茶会。地点应该是一所庭园,旁临曲池,石脚显露。四周栏楯围护,垂柳修竹,树影婆娑。树下设一大案,案上摆设有果盘、酒樽、杯盏等。八九位文士围坐案旁,或端坐,或谈论,或持盏,或私语,儒衣纶巾,意态闲雅。

竹边树下有两位文士正在寒暄,拱手行礼,神情和蔼。垂柳后设一石几,几上横仲尼式瑶琴一张,香炉一尊,琴谱数页,琴囊已解,似乎刚刚按弹过。

大案前设小桌、茶床,小桌上放置酒樽、菜肴等物,一童子正在桌边忙碌,装点食盘。

茶床上陈列茶盏、盏托、茶瓯等物,一童子手提汤瓶,意在点茶;另一童子手持长柄茶杓,正在将点好的茶汤从茶瓯中盛入茶盏。床旁设有茶炉、茶箱等物,炉上放置茶瓶,炉火正炽,显然正在煎水。

有意思的是画幅左下方坐着一位青衣短发的小茶童,也许是渴极了,他左手端茶碗,右手扶膝,正在品饮。

赵佶《大观茶论》论及茶器时曾说: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采色也。茶筅以箸竹老者为之,身欲厚重,筅欲疏劲,本欲壮而末必眇,当如剑瘠之状。瓶宜金银,小大之制,惟所裁给。勺之大小,当以可受一盏茶为量。文中所说这些器具几乎在《文会图》中均能看到实物,是宋代点茶法场景的真实再现,有很高的艺术欣赏和史料参考价值。

煎茶、点茶,一直是中国历代文人雅士消闲人生的最佳方式,也是太平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除了必要的环境和器具外,重要的是要有优雅的情怀和洁净茶心。千百年后当我们真正静下心来,煎一炉水,瀹一瓯茶,焚香展卷,细细品读《大观茶论》或许能从字里行间和点染勾勒处,感受到那份曾经存在过的精致与儒雅。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79846.html

上一篇:洋蓟茶简介

下一篇:品俄罗斯历史茶香-推荐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