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陕西汉中至今保有的茶馆与茶俗

2021-10-09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陕西汉中至今保有的茶馆与茶俗”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陕西汉中至今保有的茶馆与茶俗”相关知识!

汉中城乡除了商店每日顾客人来人往,红火的地方就算茶馆了。茶馆是人们谈心议事和会友的好地方,许多生意人以饮茶为名寻信息,谈买卖,讲价格,拍板成交。也有远地农民进城办事,坐进茶馆歇息片刻,顺便倒一碗茶提神解乏。至于闲老无事者,更是茶馆的常客。

解放前后,汉中的茶馆设备很简单,仅有桌凳、火炉、水壶和茶具,但店家招徕茶客十分殷勤,语言谦恭、态度和蔼,使人有宾至如归之感。近几年有些茶馆新设棋类、纸牌、画报、书刊、收播新闻、音乐节目,或邀请艺人说书,活跃茶客文化生活。这类文艺茶馆增添了茶客的雅兴,是一种崭新的茶俗,很受欢迎。

在乡村,一家一户也是一个茶馆,不仅自己养成喝茶的习惯,还形成客来先敬茶的风尚。宾客登门,茶水当先,为客沏泡名茶,连茶具也很讲究。献茶时双手捧杯,轻递轻放,亲切招呼,颇有茶礼。

随着文化科学知识的普及,群众对饮茶解渴、消食、清热、降火、益思等性能有了认识,不饮茶的也饮起来了。茶客们又总结出这样的茶诀:姜茶能治痢,糖茶能和胃。菊茶可明目,烫茶伤五内。饭后共消食,酒后茶解醉。午茶长精神,晚茶难入睡。空腹饮茶心发慌,隔夜剩茶伤脾胃,过量饮茶人黄瘦,淡茶慢饮增年岁。

茶经网扩展阅读

霞浦茶俗文化历史悠久沿袭至今


建霞浦建县历史悠久。千百年来,霞浦悠久的种茶、饮茶历史与福宁古地深厚的人文底蕴相融合,深深渗透于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中,孕育、催生并定格为一幕幕生动鲜活的茶俗文化。

茶俗是民间风俗的一种,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它以茶事活动为中心贯穿于人们的生活中,并且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演变,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它内容丰富,异彩纷呈。据载,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就是按本民族的礼节带茶进藏的,唐时霞浦长溪饮茶之风甚盛,贵茶融于社会风俗,茶的地位甚至高于霞浦群众的主食大米,故霞浦一直有着“茶哥米弟”之说。

霞浦茶俗印记最为鲜明的莫过于畲族村落了,畲族先民从闽粤赣结合部原住区移居霞浦后,筚路蓝缕,开荒拓土,这种“依山结庐”、“窜居山坳”、“久住青山幽岩石壁之中”的生活环境和生产条件,种植茶叶便成为畲民刀耕火种、“遇山开产为业”的主要内容。茶,不仅是畲民赖以生存劳动生产的主业与生计所在,也是畲民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托,并因此演化为许多约定俗成的民族茶俗。茶性纯洁,常被喻为男女爱情冰清玉洁的蕴意;茶果多籽,又被视为祈求子孙繁盛、家庭兴旺的象征。故历史上霞浦无论是山区还是沿海地区的畲民,世代将茶引入婚嫁习俗中,至今仍严格沿袭着从定亲到结婚的“三道茶礼”。一是订婚称“下茶礼”;二是新婚之夜的“新娘茶”;三是夫妻洞房的“合房礼”。而在女方的陪嫁物中,金属所铸制的锡茶壶却是必不可少的礼品,以示婚姻坚如磐石、永不变心。畲族男女新婚拜堂,先要用茶、酒、五果、摆香案。新婚当日傍晚开桌宴请六亲九眷。酒过三巡,头戴珠冠、身穿袄裙的新娘,便会在伴娘妈牵引下,微笑着逐个向厅堂亲属依辈分施礼,礼毕便端出备好的糖茶。

而在畲族白事中,畲民同样重视茶道,特别是地处偏僻边远的畲族村落,在办丧礼时以茶为祭却是不可少的,畲民去世后须在大厅灵堂前案桌上置放祭奠逝者的茶、米(或饭)、水、酒等食物以敬之。奔丧客人来临亦以茶相待,以示安神节哀。人们借茶寄托生者对死者的哀思,送殡亲友返回时,必定要拗一茶枝携之,以示吉祥避邪。

除畲族外,霞浦汉族中也有以“和、敬、怡、真”为内涵的“迎宾茶”、“留客茶”、“祝福茶”以及“端茶送客”之俗例。由于茶性不二,即使茶树开花时茶籽尚在,故茶具有忠贞不移、多子多福涵义,因而将茶引入汉族婚嫁习俗也是屡见不鲜。过去霞浦农村的婚嫁仪式中,也把订婚、结婚称为“受茶”、“吃茶”,把订婚的定金称为“茶金”,男女方“下定”(订婚)时,男方“下定”彩礼中的“茶饼”却是必须的,亦将彩礼称为“茶礼”。其中结婚时“以献茶代跪拜”在汉族中有着长久沿袭至今的习俗。过去新婚宴席上,城关汉族的习俗是中席时,便会由伴娘婆(或叫牵下轿阿婆)引领着新郎新娘,伴娘婆手提垫拜物,置放于需新婚夫妇跪拜的亲戚身旁,新婚夫妇就地面向亲戚跪拜,拜毕,受拜人便会将预先备好的红包塞入新郎新娘手中,一般是先拜娘舅,后依辈分逐拜。但早先霞浦南路高罗、积石一带新郎新娘却没有行下拜礼,而是以敬茶形式代跪拜礼,当酒过半席时,新娘由伴娘婆引领,按辈份逐个双手捧托茶杯,逐一向长辈亲戚献茶,一般茶盘里放十盅糖茶(糖、枣、茶叶泡冲),名曰“捧茶”,受拜者在接茶的同时,须将预先备好的红包放入茶盘,以示谢意,新娘依次进行二盘、三盘逐个向长辈亲戚献茶,然后将“回谢礼”依次送出,答谢要看红包里的彩(钱)多寡而定,有的只回一条毛巾或一块布料等。近代来,随着文明风气之开,这种婚礼中简约实在的“捧茶”仪式已逐渐在县内广泛推行,其过程虽较高罗、积石等地简约,却是渲染婚宴气氛的一个高潮,成为婚礼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此外,过去在结婚次日的一早,新媳妇一定要在拜见公公、公婆时敬上“新妇茶”,以为敬重。

正因为霞浦人的“茶哥米弟”之说透着对茶的尊崇,古往今来,以茶待客从来是约定俗成的待客习俗,在霞浦农村如今还流传着“客至莫嫌茶当酒”的风俗,大抵客至,寒暄问候,邀请入座,主人的家人立即洗涤壶盏,升火烹茶,冲沏茶水,敬上一碗绿茶。在城镇,遇客则同样要以茶相待,只是不须升火烹茶而已,否则便会冷遇客人。一些人家还讲究“端、斟、请”,来客则留意“接、饮、端”之举,客人坐定上茶,主人以左手托杯底,右拇指、食指和中指扶住杯身微笑地说:“请吃茶”,客人则双手接杯,道声谢谢,端杯细啜,赞主人茶叶如何之好,一道茶后,寒暄叙话,主人复斟茶,饮毕主人不可将余泽倾倒,要待客人离去方可清理、洗涤茶具。而在许多饭局中,“以茶代酒”亦屡见不鲜。而今走亲访友,轻便、实用、易储存的佳茗已成为重要馈品,近年来随着各种泡茶机的出现,茶道花样日见翻新。如今,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联谊已成为人们社会交流的重要形式并衍化为约定俗成的交往习俗。

茶馆:可俗可雅可共存


近年来,茶馆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休闲场所在洛阳市逐渐兴起,相当一部分是以经营大众棋牌娱乐为主,品茶业务为辅;也有一些茶馆,坚持将高雅茶艺文化作为经营主题。

对此,一些茶友认为,以经营棋牌娱乐为主的茶馆偏离了茶文化的高雅,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茶馆;有专家认为,茶馆在中国的历史悠久,且具有不同阶层的鲜明特性,通俗与高雅应当并存。

通俗拥护者:迎合大众口味也很有特色

经营一家纯粹意义上的茶馆,成本较高,而且回报也不好说。开茶馆两年多的张先生说,这样的茶馆需要营造独特的氛围吸引消费者,设计要有灵感,筹备费时费力,而且装修费用比较高。但如果将茶馆改为以棋牌娱乐为主、喝茶为辅的场所,不仅成本低,还能吸引更多顾客,经营起来更省心。

另一家茶馆的经营者孙先生说,他早些年开茶馆时,由于没有经验,以为茶馆就是单纯喝茶、品茶的地方,但后来慢慢发现,许多光顾茶馆的消费者,更喜欢一边喝茶,一边玩牌娱乐。为了迎合消费者的需求,他的茶馆便开始提供棋牌娱乐项目,生意还不错。

周末时经常和朋友一起到茶馆玩牌的郑先生说,自己和身边的几个朋友一样,不喜欢跳舞、不喜欢唱歌,就是喜欢到茶馆一边喝茶一边打扑克牌,觉得这样的休闲方式也挺好,既能打发时间,又能放松心情。

高雅拥护者:走高雅路线才能体现茶文化

一壶清茶,两盘甜点,再加上几位知心朋友,大家坐在茶馆的包间里一起品茶聊天,该是多么惬意的场景。只可惜,现在市区内很多茶馆都将棋牌娱乐作为主要经营业务。平日里喜欢品茶交友的宋维新说,坐在那样的茶馆内听着周围牌友们的吵闹声,根本没有品茶的心情。

在赛博电脑城附近一家茶馆内,记者发现,店内的桌子是由四处淘来的老门板、老船木改造而成,各个包间的布置也不尽相同,处处透出一种雅致的气息。茶馆经营者是几名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

店内不提供任何棋牌娱乐服务,来这里的顾客都是地地道道的茶文化爱好者。该店负责人吴迪说,如今喜欢品茶的人越来越多,这些茶友需要这样一个休闲场所。现在该店已经积累了不少固定客户,生意也一天天好起来。

其实只要静下心去经营一家茶馆,不愁没有相应的消费群体。吴迪说,中国的茶馆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两晋时期。茶馆一直是品茶者的乐园,也是人们修心、怡情、交际的场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不断提高,茶文化一定能在茶馆行业内得到传承和发扬。

专家意见:雅俗应并存

洛阳市社科联副主席蔡幼鹏说,茶馆这一行业在我国历史悠久,茶馆分川派、粤派、京派等不同派别,其表现形式也不同。以京派茶馆为例,自古以来,北京人从王公贵族到普通百姓,都有饮茶的习惯,当然,不同阶层的消费群体消费习惯也不同。正是由于各阶层次人群鲜明的消费特点,才形成了风格迥异的茶文化。

对于现代城市中的茶馆来说,经营者定位不同,欲雅欲俗皆可,同一家茶馆也可雅俗并存。蔡幼鹏说,对于以兼营棋牌娱乐活动的茶馆来说,其面对的是大众化的消费群体,此类茶馆的存在,也能丰富一部分人的日常文化娱乐需求。对于一些注重文化内涵以及茶馆环境品位的经营者来说,虽然其面对的消费群体较少,但对高雅茶文化的传承能起到重要作用。

茶史漫谈——西汉


茶叶本为偶中得

古代有一位神农氏,立誓遍尝百草,用来制药,以解除百姓疾病之苦,因此数次中毒,但都凭借丰富的自救经验而死里逃生。

有一天,神农氏又进山采药,翻山越岭,不辞辛劳。到了中午,火辣辣的太阳在天上照着,不觉有些口干舌噪起来,便寻找就近的水源,以解口渴之苦。忽然一片树叶飘到眼前,拾起一看,竟不知何物。

神农氏本就有遍尝百草之誓,这次当然也不会错过。但由于几次教训,也不由得慎重起来,看看叶子,颜色清绿可爱,还有一股清香扑鼻而来。凭着丰富的经验,神农氏知道它应该属于无毒的一种,便伸出舌头舔了舔,竟是苦涩异常。神农氏马上断定它是一种止渴提神的药,就是这种药,衍生出后来品类繁多的茶叶家族和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这肯定是神农氏所始料未及的。

西汉

虽然,在唐代以前对茶字有多种说法,但我们由古书上的记载,可确信中国人最早发现了茶。

由种种史料显示,在西汉时有些地方已经开始喝茶了。如汉宣帝时代,王褒写过一篇僮约(买卖奴隶的契约文书)的押韵文字,其中谈到他从寡妇杨惠家中买进一位仆役叫便了,规定便了应该服务的几件事:除了炒菜、煮饭之外,还须烹、武阳买荼等。当然,在汉代是没有茶字的;但是武阳买荼的武阳,今为四川省成才市西南的彭山县,於唐时属於剑南道,而剑南就是茶的着名出产地。我们可以推测:王褒派仆役从驻守的益州到老远的武阳去买当地的物产茶,来待客或自享,是说得通的。

由王褒在僮约所提到的烹荼、武阳买荼等事,可知汉代已经有人喝茶了。

《红楼梦》茶俗与西溪茶俗


《红楼梦》中的饮茶活动展示了独特的地域风俗,如以茶祭祀、以茶待客、以茶论婚等等,这些饮茶风俗与西溪的饮茶风俗有不少相似之处。

《红楼梦》中曾多次写到以茶祭祀。第14回写王熙凤分派宁府男女仆役时说道:这四十个人也分作两班,单在灵前上香添油,挂幔守灵,供饭供茶,随起举哀,别的事也不与他们相干。第53回写贾府全家人祭宗祠的情景,其中也有供茶的情节。第58回写芳官祭尊菂官,宝玉告诉他不要烧纸钱,随便有清茶便供一钟茶,也是把茶作为祭品。从小说中的描写来看,人们都将茶作为一种纯洁的祭品,以寄托哀思。

以茶祭祀也是西溪地区的民俗。茶叶是西溪种植业中名列第二的大宗产品,西溪沿山的留下、龙坞都是重点产茶乡镇,从东部的法华山至西南的小和山、东穆坞环山丘陵也都种植茶叶。西溪产茶历史悠久,可上溯到明朝。明代黄汝亨《永兴寺碑记》载:西溪十八里梅花,春时上有焙茶,香闻十余里。明代冯梦祯也说:西溪茶利之厚,十倍于龙井,至石坞之佳,不啻胜之。盖其生于幽岩仄径,逼近兰松梅竹之香,真龙井之伯仲也。

安乐山茶曾被列为西溪特产之最,光绪四年《西湖志》20册卷24物产载:安乐山春日焙茶石坞,香闻十里。由此可见西溪茶的产量之多和品质之高。而茶在西溪居民的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茶农除夕请年菩萨要把每年采摘的头茶作为供品,祈求神灵保佑;每年大年初一清晨,每家每户都会沏一杯新茶、拿两个金团放在灶神堂前,祭祀天地神灵;在新茶采摘前要祭祀山公山母,开采之日全家要吃青团子;当第一锅新茶炒制完成,先要将第一杯新茶敬供在灶君菩萨的面前,旁边放一枝翠柏,取新茶新收,似柏常青之意。凡此种种,都是以茶祭祀的民俗。

除了以茶祭祀外,《红楼梦》中还提到了以茶论婚。第25回写林黛玉一日去怡红院正好遇到凤姐等一干人都在,于是凤姐问起日前赠茶之事,林黛玉听了笑道:你们听听,这是吃了他们家一点子茶叶,就来使唤人了。凤姐笑道:倒求你,你倒说这些闲话,吃茶吃水的。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众人听了一齐都笑起来。由此看来这茶还有定亲的功用。

西溪茶农也习惯以茶为媒结良缘,有民谚为证:吃了那家茶,就是那家人。一女不吃两家茶。这里吃茶即定亲之意,女方接受男方聘礼叫下茶或定茶,也叫受茶或吃茶。因种茶树必下籽,移值则不生,借喻婚姻之矢志不移与与定有子。此外,旧时还将整个婚嫁礼仪称为三茶六礼。三茶指订婚时之下茶、结婚时之定茶、洞房时之合茶,定茶就是男方向女方送聘礼,《梦梁录》中有记载,男方下聘时其它礼品可多可少,但是茶是绝对不能少的。现在的结婚仪式上,新郎新娘对长辈行拜见礼时,除向长辈三叩首外,也要献上香茗。

《红楼梦》中写到以茶待客的情节不胜枚举。第82回写贾宝玉下学到潇湘馆看望林黛玉,黛玉忙吩咐丫鬟紫鹃道:把我的龙井茶给二爷沏一碗,二爷如今念书了,比不得头里。宝黛之间的情谊是无须多叙的,宝玉放学就先到潇湘馆看黛玉,可见黛玉在他心目中的重要性,自然黛玉也心领其意,用自己喜受的龙井茶招待宝玉,从中亦可知宝玉在黛玉心中的位置。第19回写贾宝玉和茗烟来到花袭人家:宝玉见房中三五个女孩儿,见他进来,都低了头,羞脸通红。花自芳母子忙着请贾宝玉上炕,又忙另摆果桌,又忙倒好茶可见无论是平日里还是节庆时分,茶都是必不可少的待客之物。

在西溪以茶待客的礼仪由来已久,以茶待客是西溪的普遍习俗,有客来,端上一杯芳香四溢的香茗,诚而待之,是对客人的极大尊重。西溪民间还有敬元宝茶的习俗,从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五,至亲好友相互往来、恭贺新喜,首先要互敬一杯元宝茶。元宝茶中加有两颗青橄榄或金桔,以取新春吉利的意思。饮茶而佐以橄榄、金桔,清脆可口,茶味更香。唐代茶道倡导者皎然在法华寺曾留下诗三首:路入松声远更奇,山光水色共参差。中峰禅寂一僧在,坐对梁朝老桂枝。至道无机但杳冥,孤灯寒竹自青荧。不如何处小乘客,一夜风前闻诵经。峰色秋天见,松声静夜闻。影孤长不出,行道在深云。

茶馆·茶多酚与时尚


不可否认茶是一种可以很浑厚,也可以很缥缈的文化,但是在这里我想不妨很功利主义地对待一下茶。剖析开来说,茶就是一种含有茶多酚的植物,而关于它健康养生的一系列美名大半都是源自于此。也正因为此茶除了喝还有更丰富的衍生用途,而且可以这样说,它给了许多标榜健康的产品不少的创意灵感。即使你不喝茶,也总能在不经意间接触到与茶有关的一切,吃的、用的、美容的……一个时尚人士的生活中,又怎么能离开“茶”的影子?

茶多酚,茶的密码钥匙

茶多酚这个词屡屡在提到茶的时候被提及,说它抗氧化抗癌抗……仿佛就是仙丹的别称,它究竟是什么?茶多酚(TeaPolyphenols)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包括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其中以黄烷醇类物质(儿茶素)最为重要。茶多酚是茶叶中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分之一。茶多酚能清除体内过剩的自由基、阻止脂质过氧化,提高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而最新研究还表明茶多酚等活性物质具解毒和抗辐射作用,能有效地阻止放射性物质侵入骨髓,并可使锶90和钴60迅速排出体外,被健康及医学界誉为“辐射克星”。

千万别叫它“抹茶粉”

普通茶虽然含茶多酚有极高的营养,但是茶叶里真正溶于水的部分仅仅为35%,大量的不溶于水的有效成分都被人们当做茶渣扔掉。实验证明,吃茶比之喝茶能够汲取更多的营养。一说到能吃的茶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抹茶,现在几乎所有吃的东西都能找到抹茶口味的那一款,抹茶蛋糕、抹茶冰淇淋、抹茶月饼……但是,抹茶究竟是什么?很多人都以为绿茶磨成粉就是抹茶(Matcha),也有的人以为抹茶和绿茶粉的区别仅仅是粗细的不同。甚至还有不少人把抹茶叫做“抹茶粉”,叫它“抹茶粉”就如同把旗袍叫做“旗袍裙”,叫“可口可乐”为“可口可乐水”一样,谬也。抹茶有严格的界定,春茶在采摘前一个月左右必须搭设棚架进行覆盖成为“碾茶”,然后采摘下的新鲜茶叶当天杀青干燥制成,采用的是蒸汽杀青法,再利用石磨磨成粉末状并低温干燥。抹茶可以直接冲泡饮用,近年作为一种营养强化剂和天然色素添加剂,被广泛用于食品、保健品和化妆品等诸多行业,衍生了品种繁多的商品。

抹茶总让人联想到日本,其实抹茶源于中国隋朝,兴起于唐朝,鼎盛于宋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是唐代诗人卢仝对抹茶的赞美,诗句中对抹茶泡沫的形状、颜色做了描述和赞美。但中国自明代以来,开始流行冲泡饮茶,中国抹茶茶道遂告失传,相反,九世纪末随遣唐使进入日本的中国抹茶,在日本却得到了发扬光大。

为了适应一些厂家薄利多销、降低成本的需求,市场上便出现了拿普通炒青用金属球磨机加工而成的绿茶粉。这也是一种“吃茶”的方式,但很多人把绿茶粉称为抹茶。在日本这有着严格的区分,那些采用绿茶粉的产品是禁止标注“抹茶”字样的。绿茶粉虽然也含有茶多酚等多种营养,但是在冲泡中产生的泡沫要比抹茶少得多,香气和色泽上也远远逊于抹茶,价格相差也很大,在国际市场上,一公斤的绿茶粉售价为70~110元,而抹茶的售价为1800~18000元/公斤。

为了把时尚需要与茶馆经营有机结合起来,太极茶道会所就保留着一些非常时尚却绝对传统健康的服务项目:茶面膜、茶浸浴、茶足浴,为痴迷于茶的会员们提供地地道道全身心的“茶文化”服务。

茶馆系列之四:明代茶馆得名与繁荣


茶馆古称茶坊、茶肆、茶舍、茶房等,直到明末才有人称“茶馆”。之前提到的“茶馆”一词,在现有的明以前的古籍资料中未出现过,研究茶馆的学者只是借此词指代有茶馆作用的场所,说明茶馆的名称最迟在明代才出现。

明代的杭州茶馆较之宋代有了更大的发展,无论城市、乡村到处可见茶馆。明张岱《陶庵梦忆》记载:“崇祯癸酉(公元1633年),有好事者开茶馆。泉实玉带,茶实兰雪,汤以旋煮,无老汤;器以时涤,无秽器。其火候汤候,亦时有天合之者,余嘉之,名其馆曰:‘露兄’。”

明代茶馆发展之快,嘉靖年间《杭州府志》有这样的记载:旬月之间开五十余所,今则大小茶坊八百所,各茶坊均有说书人,所说皆《水浒》、《三国》、《岳传》、《施公案》等等。清人范祖述在他的《杭俗遗风》中记述吴山茶室:“吴山茶室,正对钱江。各庙房头,后临湖山,仰视俯察,胜景无穷。下雪初晴之候,或品茗于茶室之内,或饮酒于房头之中,不啻至于玻璃世界矣。”其发展之快,风气之盛,可以想见。

明代茶坊的景况,吴敬梓在他的《儒林外史》中有唯妙唯肖的描绘:

又转过两个弯,上了几层阶段,只见平坦的的一条大路,左边靠着山,一路有几个庙字。右边一路,一间一间的房子,都有两进。屋后一进,窗子大开着,空空阔阔,一眼隐隐望得见钱塘江。那房子,也有卖酒的,也有卖耍货的,也有卖饺儿的,也有卖面的,也有卖菜了,也有测字算命的。庙门口摆的是茶桌子。这一条街,单是卖茶就有三十多处,十分热闹。

明代茶馆的发展同样体现在数量上,出现明显超过酒馆的数量的局面。被誉为“十六世纪社会风俗史卷”的小说《金瓶梅》中,涉及到茶的多达629处,谈到茶馆的数量就可想而知。

明代茶馆最大的特点是更为雅致精纯,人们至茶馆饮茶对水、茶、器的要求较高,水讲究水质和水味,以泉水为最佳,天水次之。要求茶要明茶,十分注重茶的香气。所以出现了各种档次的茶馆,高档次的茶馆使用的茶、以及茶具都十分讲究,提供优质服务。低端的茶馆就是茶摊,仅仅几张凳子,摆于街头巷尾,摆一些粗瓷碗,被称为碗茶,而且还创造出了招牌,这也是茶馆大众化的具体表现,也是茶艺作为一门专门的特色艺术开始。

明代的茶馆应该是自嘉靖时期开始,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复兴。此后,茶馆迅速自江南蔓延开来,成为晚明城市商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茶馆的发展趋势一直是向前的。其原因有一下两点:

一是作为根本原因的经济,明代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相对于历朝历代的农业社会来说是高度发展的,兼之城市的发展,致使社会风气的变化,文人们逐渐改变原来不屑于商贾平民往来的想法,进入市井。文商相结合以及各行各业的相互影响,体现了融合性。而茶馆就是具备了兼容这种“融合性”的的功能,满足了“融合性”的新需求。

二是统治集团对思想领域控制的放松致使王派心学的广泛流传,间接肯定了茶馆这一文商结合的消费需求。“目极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之鲜,口极世间之谭。”这就肯定了世俗人欲、赞扬人生享乐的潮流,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压抑的对生活享受的欲望。

明代茶馆的兴衰既是经济社会和茶文化发展水到渠成的结果,同时,又折射出经济发展以及社会思潮、心态的变迁。明代茶馆成为艺术活动的理想场所,南方流行的说书,北方流行的大鼓书和评书,被搬进了茶馆,由于文人的聚集,以文字的方式将茶馆的环境与文学艺术相结合,也就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南北特色文化的发展。

茶俗、茶艺、茶道与介绍


茶俗是指在长期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以茶为主题或以茶为媒体的风俗、习惯、礼仪。事实上,人类最早认识到的茶,只是将其作为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茶可以疗疾、果腹、止渴等,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了茶与大众生活的息息相关之处。

茶艺则是茶文化的形象表述,是其表层意韵。无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丰富多彩的茶事活动,还是深奥玄妙的茶道精神都必须通过茶艺这扇玲珑剔透的茶文化之窗来展示。

然而,若是光有“原始存在”的茶俗、精致美妙的茶艺,而不将茶文化的内涵进行系统化、凝练化,从而提出“茶道”的话,茶文化就不能征服那么多的人。正是由于有了这让人捉摸不透确又实实在在的“道”,茶才从平凡走向经典,从粗鄙走向了典雅,从遥远的远古走向了绚丽的今世,从中国走向了世界。

从大的方面着眼,则一切茶艺也无非是茶俗二字。茶俗或者说大众的茶事活动,就是催生茶艺的土壤,也是培育茶道理论的基础。 “俗”为根本,“艺”为表征,“道”是精髓,至此,中国茶文化逐稳健、精实地矗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在茶文化中,饮茶文化是主体,茶艺和茶道又是饮茶文化的主体。茶艺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均小于茶文化。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艺为载体,依存于茶艺。茶艺重点在“艺”,重在习茶艺术,以获得审美享受;茶道的重点在“道”,旨在通过茶艺修身养性、参悟大道。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茶道的内涵包容茶艺。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其外延介于茶道与茶文化之间。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

茶馆的时尚与品位


在京城,茶馆、酒吧、咖啡屋被称为三大休闲场所。虽然同是休闲,但是酒吧和咖啡屋给人的感觉总是有点洋气,且始终弥漫着青春时尚的气息。在酒吧和咖啡屋的帅哥靓妹们不仅打扮入时,而且举止优雅,谈吐不凡。所以上了年纪的中年人,除非是Business的需要,一般不选择那里做自己的休闲去处。当然海归们要除外,他们有时单是为了追忆一些往日的浪漫时光,也需要专门去嗅一嗅那浓浓的咖啡香味。茶馆则不同,由于特殊的文化背景,茶馆始终透散着东方文化的韵致。在茶馆里,即使是少男少女,也很少发出朗朗的笑声,更没有谁粗声大气地高谈阔论或旁若无人地打喷嚏。清净和幽雅是茶馆的主旋律:话语是低低的,笑声是浅浅的,环境是幽静的,连音乐都是古典的和慢节奏的。这大抵是一种特殊的品位。

如此说来,并不等于说茶馆不追求时尚。古代的咱没有感受过,即以当代而论,当年尹盛喜在前门摆的大碗茶,谁人能不说是一种时尚?虽然现在看来似乎有些简单粗陋,但在那个年代,就是这大碗茶在引领着一种时尚,以至于在后来的歌词里,人们还像白居易忆江南一样去追忆前门的大碗茶。时代在变化,茶文化也在发展,茶馆自然也须在追求时尚中前进。还是这个尹盛喜就是随了时代的发展创办了后来驰名中外的老舍茶馆。而正是这老舍茶馆凝聚了京味文化的精华,形成了一种新的时尚。如今,北京的茶馆已经颇为发达,大大小小有数百家。值得称道的是,茶馆在追求时尚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自己的茶文化特色,从不去迎合某些虽然时尚却十分低俗的东西。正是这种清净高雅的格调,不仅引领着一种时尚,而且保持着一种品位。

我每常想,北京的茶馆其实就是一休闲的场所,连娱乐都谈不上,何以要标榜时尚和品位呢?可是在喧闹的都市里疲于奔波的人们,即使是创造时尚的青年男女,也乐于到茶馆里喝杯清茶,会会朋友,诉诉衷情,放松一下终日紧绷的神经。在SARS肆虐的日子里,人们更是拒绝卡拉OK的噪音和龌龊的空气,主动选择露天茶馆来放松心情。足见时尚无非是在特殊的时期人们的一种特殊选择。如果适应了这种选择,你就时尚了;而品位则是一种难以替代的特色。

茶馆无意去迎合时尚,却在保持自己品位的同时,创造和引领了时尚。从大碗茶到老舍茶馆,尹盛喜创造了,也引领了,他无愧于他所处的这个时代,毕竟他贡献了。如今尹盛喜匆匆辞世,人们怀念他,也正是因为他创造了,引领了。如此说来,尹盛喜也算得上是一位真心英雄。茶馆不需要去迎合时尚,更需要以保持自身品位去创造和引领时尚。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74868.html

上一篇:湄潭茶文物调查简述

下一篇:宫廷茶文化和民间的茶馆文化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