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各地茶风茶俗之——巴蜀茶馆习俗

2019-11-30

巴蜀就是我国四川、重庆一带的简称。据《茶经》记载,茶最早起源于滇、贵、川,巴蜀在很早以前就是我国重要的茶树产地,这里常年气候湿润,降水量多,加上土壤肥沃、地形适宜,因此特别适合茶树的种植。发展至现在,在巴蜀已然有很多专门喝茶的茶馆。那么,巴蜀的茶馆文化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巴蜀”茶馆习俗甚多,常去茶馆,就会有众多的体验:

1.茶叶叫做“叶子”。茶碗中茶叶多称作“饱”,反之则为“啬”。饮茶叫作“吃茶”。把开水第一次冲进茶碗叫“发叶子”,再向茶碗内冲水则叫“掺茶”。“一道”(“一开”)、“二道”(“二开”)是吃茶之常用语,“开”即指掺水时揭开茶盖。“才喝一道(一开)”是指时间较短,才掺水一次。品茶之人最忌别人来喝其二道茶,因其色、香、味正佳,故有“头道水,二道茶”之说。

2.如是讨茶喝,因是别人喝过的茶,故称为“加班茶”。每道茶只能饮一半,茶碗中所剩之茶水称为“茶母子”。

3.茶馆中常有人“喊茶钱”,即某人走进茶馆时,熟人便喊“茶钱我这里会了”。喊茶钱的人越多,来人的面子就越大。其要口称“挨过,挨过”以致谢。

以上就是关于巴蜀茶馆文化的介绍。从上面我们知道,巴蜀的茶馆文化非常具有地域性特征,当地人在原有的文化基础之上,发展出具有自身特色的茶馆文化。对于当地人来说,喝茶已经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而对于外地人来说,在经过巴蜀之时,参观、了解一下当地的茶馆文化,从中窥探出巴蜀文化的渊源。以上内容由小编为您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cy316.cOM编辑推荐

各地茶风茶俗之——梅州大埔茶文化习俗


大埔县是广东省梅州市下辖的一个县城。大埔县历史文化悠久,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大埔县有“华侨之乡、文化之乡、陶瓷之乡、名茶之乡”之誉,大埔盛产名茶,饮茶文化在当地已经十分浓厚。那么,大埔县的饮茶文化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大埔县茶园

大埔县茶文化也就是客家人文化,大埔盛产名茶,自然有饮茶习俗。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叶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的物品。

人们称茶为“茶米”,还有“宁可一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谚语。的确,古往今来,饮茶已进入大埔的婚丧喜庆等礼仪中,如婚礼中有一道“敬茶”的大礼,也是很讲究的;大埔人自古就有好客风气,客来敬茶,以茶联谊,以茶代酒屡见不鲜,不论那方亲友来访,总是以先请人饮茶为上礼,真可谓到了“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的程度;在传统节日中也有饮茶的习俗,如每年中秋节晚上,皓月东升,家家户户在门前摆上香茶、月饼、果品之类叫“接月华”,拜完之后,大家围坐在桌前饮茶、吃月饼等赏月,合家同乐。

大埔人饮茶,讲究一个“品”字,尤其对品工夫茶作为注重茶艺、领略品茶情韵的一种生活艺术。在品茶中讲究六境,即择茶、选水、侯火、配具、环境和品饮者的修养,其一招一式有极严格的要求,和相应的规范。如品工夫茶工序就有高冲、刮沫、淋盖、汤罐、热杯、澄清、滤歹、低斟这八道。品茶讲究独特的礼节,如主人斟茶时要用双手,即一手提壶,一手按壶盖表示恭敬,还要壶嘴对准客人,表示有礼貌,切忌背手斟茶,斟茶时也不能把茶斟得过满,常言道:“七分茶八分酒”,过满则被认为欺客;主人续斟时,客人还兴用中指轻点桌面表示谢意等。而品茶者“看色闻香徐啜味,审韵别种品次第”是茶师总结出来的两句名言。按一般经验谈,叫做“眼鼻、口并用,色、香、味同辩”。品茶要有工夫,才能使味觉、嗅觉、视觉都得都得到美的享受,领略到品茗的神韵。不过一般贫苦农民以乾芭乐叶泡共茶饮也不少。

品茶还讲究茶具。好茶须用好的茶具泡饮,这与“鲜花需要绿叶扶持”有同样的道理。茶具的好坏,对茶汤的质量和品饮者的心情,都会发生直接影响。故自古到今,人们对茶具的制造和应用,极为重视。如工夫茶的茶具就有茶壹、茶杯、茶盘、茶洗、茶垫、水钵、炭灶、砂铫、羽扇等九种。大埔生产的茶具品种极为丰富,其中以陶瓷制作的茶具为主。如高陂生产的白玉令茶具,玲珑剔透,轻巧秀丽,被誉为“广东陶瓷之花”。大麻等地生产的紫砂壹茶具,外形小巧,淳朴古雅,泡茶不走味,使用的年代越久,色泽越加光润雅致,泡出来的茶汤出越加醇郁芳馨、既是实用品、又是观赏品,兼有收藏价值。

茶室、茶馆是老百姓进行饮茶品茗和精神交流的好场所。建国后,商业供销部门在县城、乡镇设有茶室,颇具有地方色彩,成为赴圩群众、亲友、旅游者聚会坐谈或商价谈生意经的好去处,客来随意落座,泡茶外加茶点,边饮边谈,不无悠然自得,深受茶客欢迎。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提高,县城梅河宾馆等到餐厅茶室设早茶,茶客盈门,饮早茶吃早点,已成饮茶新习俗。

我国各地茶风茶俗之——福建南平的“叫茶”习俗


福建南平市地处福建北部山区,也叫闽北。南平是福建省著名的茶乡,这里依山傍水,气候湿润,非常适合茶叶的种植。擂茶是南平人喜爱的一种茶饮料。关于南平的茶风茶俗,这里倒是有一个“叫茶”的传说。

福建南平市的光泽县,地处闽赣边境,素有“瓯闽西户”之称。这里山川俊秀、物产丰富、民风古朴,民间擂茶更是当地一绝。据有关史料记载:“乡间邑人待客佐以擂茶,妇人聚会之饮。为茶内入药草,擂棒擂钵工具而制。”这里的民间擂茶用料很讲究,工序也很精细,是当地农家妇女用当地产的上好茶叶按一定比例加入炒熟的大米、豆、花生、芝麻和甘草、菊花、陈皮、艾叶等中草药,放进陶制的大钵(又叫擂钵)里,用茶枝做成的圆头木棒(又叫擂棒),加少许的水,细细地研碎,一直磨成泥状,然后倒进茶钵里,冷饮用山泉水冲泡,热饮用开水冲泡,放置沉淀,即可饮用。色泽成棕灰,清洌甘醇,香气四溢,喝后甜润在口,余味无穷。

“叫茶”风俗便是在喝擂茶过程中形成的。过去由于妇女地位低下,经常受气。这种情况下,她们希望能找人来诉说,就会邀请平时要好的几个姐妹来家里喝擂茶。主人会先擂好茶,用土钵装好,放在进门的正厅大桌上。旁边放一摞土碗,摆上花生、瓜子、糍片、米粑等,然后挨家去叫平时要好的姐妹。等大家到齐后,主人便倒好茶,大家就可以喝茶、吃东西、拉家常,所谈话题不外乎孩子、老人、衣服鞋帽、饭菜米面、田园庄稼等生活琐事。高兴的事,大家陪乐;伤心的事,大家一起难过;疑难的事,大家帮忙出主意;出力的事,大家帮忙一起做。据说,这一风俗来源于一个民间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童养媳,丈夫年纪小不懂事,公婆从来不把她当人看。她每天早上鸡叫头遍就得起床,晚上到十一二点才能去睡,烧饭、喂猪、洗衣、挑水、砍柴、推磨,加上带孩子,每天难得歇一下,日积月累攒了不少苦水没地方倒。有一天公婆外出,她在家擂了茶,就去叫了同村几位当童养媳的姐妹来家,大家围坐在桌子前,你一言,我一语,把多年受的苦都倒出来,互相安慰,出主意,再喝上理气消火的擂茶,觉得心里舒服多了。后来当地妇女就定期以喝擂茶为名相互“叫茶”,此后慢慢形成一种习俗流传下来。

现在妇女地位提高了,“叫茶”也不需要偷偷摸摸了。叫茶的事由也不再是为了诉苦,遇到喜事如生日、盖房、婚嫁、儿女上大学、外出工作等也都会挨门去“叫茶”,邀请姐妹来坐。聚会时的内容也有了新的变化,除了之前的讲故事、拉家常之外,还加入了唱三角戏、交流致富经验等。如今,“叫茶”更被当做定期聚会的一种形式,为当地妇女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

以上就是关于南平“叫茶”习俗的历史来源以及发展过程,从上面我们知道,南平的叫茶风俗的由来是离不开当时的历史背景,现在随着妇女社会地位逐渐提高,叫茶这种风俗已经逐渐失去了往日的作用,当时也成为了一种饮茶的风俗而得以流传下来。现在在南平市光泽县,仍存在着叫茶的风俗传统。以上内容由小编为您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各地茶风茶俗之——港式饮茶茶俗


香港临近广东,因此在饮食在深受广东饮食文化的影响,再加上移居香港的大部分为广东人,因此在文化上自是和广东茶文化有一脉相承之感。说到香港,就不得不说香港的茶文化。香港茶文化,人们也习惯称之为港式饮茶。

提到港式饮茶,除了联想到精致美味的点心外,也不能忽视「茶」的存在。 一开始,香港其实是先只有供应茶水的「茶寮」,来消费的就是一般普罗大众,在工作时补充水份,或是提供行人歇脚止渴之用,并没有供应点心。后来,小型的「茶居」及大型的「茶楼」慢慢形成,加入了各式点心,慢慢演化,具备正餐功能的茶楼就形成了。茶楼通常有两层楼,楼下叫做「地厅」,茶资是三厘六,楼上叫做「楼座」,茶资是七厘,也形成一种贫富相对应的情况。到了现在,因为消费能力慢慢增加,不管是谁都能消费得起,也就没有区分楼上楼下的必要了。后来香港茶楼愈来愈普遍,原来以茶为主角,只搭配一、二样点心的型态,因为竞争太过激烈的原因,所以点心的形式也愈来愈多,后来就慢慢演变成以点心为主角了。

现在饮茶餐厅也有以酒楼称呼的,这是因为餐厅通常不单单只有饮茶及点心,还兼卖粤菜、海鲜等,当然也供应酒类饮料,综合经营下,自然也将餐厅名字改为「酒楼」了。不过,一般人上酒楼吃点心,大部分都是点壶热茶,来达到去油腻的效果,尤其是普洱,更能消脂去腻,与酒类饮料相比,自然有效许多 茶的分类法 茶的分类法中,比较常用的有两种,第一种是台湾所使用的分类法,以茶叶的发酵程度来区分。另一种是大陆所使用的分类法,以茶叶冲泡后的茶汁颜色来区分。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778079.html

上一篇:少数民族茶风茶俗——苗族的八宝油茶汤

下一篇:普洱茶越久越好 只是一个误区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