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宋朝人怎么喝茶?你绝对想不到

2021-08-07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宋朝人怎么喝茶?你绝对想不到”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宋朝人怎么喝茶?你绝对想不到”相关知识!

►上周,我们欣赏到涤烦茶寮的空间之美,涤烦主人王介宏有二十多年古玩经验,除了玉器,他还专门收藏茶、香道具。和很多喜爱收藏日本茶道具的朋友不同,王介宏对中国自己的茶道具非常有感觉,他会专门去寻找带有文人墨迹、刻款的茶道具。

把玩不同年份的器物,让王介宏对中国传统的精致美学,很是向往,于是就慢慢从茶里面去找寻这样的感觉。他把自己收藏的香道具、茶道具,还有些字画,安置在涤烦茶寮,和朋友一起点茶,挂画,品香,赏玩。

在非常要好的朋友过世之后,回想起曾在涤烦茶寮里,朋友留下的只言片语,王介宏的内心十分感慨:能够和好朋友在一起分享片刻的宁静,是一生难求的。

德化窑茶杯清初

香盒明代

锡罐清中期

茶道具清

►王介宏觉得在当下喝茶,应该找到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文化氛围。无论是要学习宋代的美学,还是明代的喝茶习惯,都要去实践。

比如,宋代的抹茶,讲究喝茶的仪式,要想学习这一时期的美感,就得拿宋代的老道具,用自己磨制的茶粉,打抹一碗茶汤。

选用老班章(一种普洱茶),挑出最好的茶叶,用火把茶叶里的水分烤干,再用纸包起来,槌碎。

将捶碎的茶叶,倒入茶碾中,再磨制成粉末状。

将茶粉,倒进茶入(存放浓茶粉的罐子)保存。

取一只建窑盏,用来盛放打抹茶汤。这种茶盏壁厚,利于保温,非常适合点茶之用。

取出茶入,舀一点茶粉(约2克),放进建盏。

水微沸时,即取来冲点碗中的茶。

用茶筅先将茶汤打匀,之后,稍微使力,来回,将茶汤打散,打几十下,直到打出乳泡来。

当茶汤跟乳泡融合在一起,泛起一层很漂亮的乳花,就可以奉茶给客人了。

台湾茶空间 涤烦茶寮

每当有客人来,茶室内外,都由主人王介宏亲自整理。从院子开始,拔除长草,清理水塘,修整竹林。再回到室内,先储一点山泉,再来备碳,备茶,备茶席,燃一炷香,等待客人的到来。

台湾茶家 周渝

周渝的紫藤庐是台湾著名的文化地标,几十年来,溥心畬、胡适、殷海光、雷震、罗家伦、白崇禧、朱家骅、李敖、白先勇、陈文茜都是紫藤庐的常客。

微信编辑:付筱婧

cy316.com延伸阅读

中国贡茶之,你一定想不到是紫笋茶吧


紫笋茶产于浙江省长兴县。唐陆羽著《茶经》称:“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紫笋茶制茶工艺精湛,茶芽细嫩,色泽带紫,其形如笋,唐代广德年间至明洪武八年间紫笋茶被列为贡茶。

紫笋茶,"笋"字的由来,一般亦有两层含义。一者,取自紫笋茶之形,其形如小笋状,故而取"笋"字;二者,取自茶饼初时制作之模具。初时,制作茶饼之模具犹如笋状,故而取"笋"字,一直沿用至今。后来由于制作难度比较大,因此,茶饼的形状由笋状,又改为方形,然后梅花形,最后又改为圆形,但"笋"字却保留了下来。

最早出紫笋贡茶的是当时的阳羡(现今的宜兴)。又唐代进贡阳羡紫笋茶,同时进贡金沙泉水。清嘉庆二年《重刊宜兴县旧志》载:“唐贡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临罨画溪(今宜兴湖父),以唐时产茶入贡故名。金沙泉即在其下。”

紫笋茶,从唐肃宗年间(公元757-761)起被定为贡茶。是因为茶圣陆羽品尝了阳羡(宜兴)紫笋茶后向宫廷推荐。后来因为宜兴贡茶数量大,才由长兴顾渚分造。

长兴作为茶圣陆羽的第二故乡,古代许多文人墨客都涉足于紫笋茶原产地顾渚山,留下了许多诗篇和摩崖石刻,成为珍贵的中华茶文化遗产。“紫笋”一名,也由陆羽《茶经》“紫者上,笋者上”而得名。随着紫笋茶贡额的增加,在顾渚山建造了第一座规模宏大的皇家茶厂——贡茶院。每年谷雨前,皇帝诏命湖长两州刺史督造贡茶,顾渚山立旗张幕,太湖里画舫遍布,盛况空前。龙袱包茶,银瓶盛水,限定清明前将贡茶送到长安。故有“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和“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吴兴紫笋来”等诗句。当时采茶役工约三万,工匠千余,累月方毕。

顾渚紫笋茶在唐代连续进贡八十多年,会昌中(公元843年)进贡紫笋茶数量近二万余斤,朝廷将贡额勒石立碑,定名为“顾渚焙贡”。自唐朝经过宋、元,至明末,连续进贡876年。顾渚紫笋茶作为贡茶可谓进贡历史最久、制作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品质最好、进贡时间最长的贡茶,顾渚紫笋是中国贡茶之最。

白居易怎么喝茶


原标题:白居易怎么喝茶

书案上,一本线装版的《白居易诗集》。茶台前,一杯陈年普洱茶。在茶杯的热气缭绕中,我对面似乎坐着的是白居易。他刚从午睡中醒来,约我一起品茶,这茶喝出了盛唐的味道。

暖床斜卧日曛腰,

一觉闲眠百病销。

尽日一餐茶两碗,

更无所要到明朝。

——白居易诗《闲眠》

我记得幼儿时学背唐诗,第一首既不是“春眠不觉晓”,也不是“红豆生南国”,更不是“锄禾日当午”。而是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是和四合院里的一位老先生学的。虽然不懂什么意思,只是觉得上口、好读、因此也就知道了白居易。

唐代的白居易和宋代的苏东坡都是爱茶懂茶之人,两个人有许多相同之处。都曾在朝中为官,都曾被贬谪至杭州,都在西湖上修堤。而且二人都将诗、禅、酒、茶作为自己的至好。并都以乐观心态面对官场经历中的人生动荡。白居易留下的茶诗约有五十多首。苏东坡也留下七十多篇咏茶诗赋。两位的诗词集都是我案上的常摆常读之书。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署号香山居士。其祖籍也算是我的同乡,山西太原人氏。白居易从幼年起就苦读诗书。读到嘴生疮、手生茧、早生华发。《全唐诗话》说,白乐天未及成年便去京城闯荡,拿着自己的文章到处请教。一日,来到朝中秘书郎顾况家,投一个帖子进去。顾况一看,对身边人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戏谐白居易年轻不知深浅。可当他读到白居易芳草诗中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十分惊讶:我本以为斯文已绝,今天遇到此人,前面说的该是玩笑了。可见白居易从小文采过人,自信满满。白居易不仅自信,而且乐观。曾有诗句说“无事日月长,不羁天地阔。”乐观旷达是其性格所在。

白居易喜欢喝茶与其在杭州做刺史有关。喝茶成了他官场之外的闲情雅事。而且总结出一套喝茶的方法和体会。以茶交友,多与品茶高手相交。以茶解酒,多在醉后饮茶。以茶解腻,多在饱餐后饮茶。以茶提醒,多在午睡后饮茶。另一首白居易的诗更容易引起我的共鸣:“年年衰老交游少,处处萧条书信稀。唯有巢兄不相忘,春茶未断寄秋衣。”一位朋友曾在杭州一家酒店任总经理多年,每年清明时给我寄一斤明前龙井。每次收到茶,我就会想起这首诗。

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与灵隐山韬光寺的高僧韬光禅师过往甚密。有些像苏东坡与佛印之间的关系,引出了许多有意思的禅事。一次,白居易备好一顿斋饭,想请韬光禅师来官衙品茶就餐。白居易以一首诗盛情邀请:“白屋炊香饭,荤膻不入家。滤泉澄葛粉,洗手摘藤花。青芥除黄叶,红姜带紫芽。命师相伴食,斋罢一瓯茶。”谁知韬光禅师不买账,回了一首诗婉言谢绝:“山僧野性好林泉,每向岩阿依石眠。不解栽松陪玉勒,唯能引水种金莲,白云乍可来青嶂,明月难教下碧天。城市不能飞锡去,恐妨莺啭翠楼前。”身在山野,远离市尘,笑说白居易的不解风尘,而成为禅宗佳话。我喜欢白居易的闲情生活。特别是他晚年在洛阳定居后,笃信佛教,研究茶事,诗也就更有禅茶味了。白居易有一首诗《营闲事》说:“自笑营闲事,从朝到日斜。浇畦引泉脉,扫径避兰芽。暖变墙衣色,晴催木笔花,桃根知酒渴,晚送一瓯茶。”

书案上,一本线装版的《白居易诗集》。茶台前,一杯陈年普洱茶。在茶杯的热气缭绕中,我对面似乎坐着的是白居易。他刚从午睡中醒来,约我一起品茶,这茶喝出了盛唐的味道。

宋人怎么喝茶?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宋朝的人是如何喝茶的,他们的喝茶的习惯及禁忌分别都是什么?

烧水、投茶、泡茶、喝茶,这个几个茶叶的冲饮步骤,在当今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占据了绝对主流,为人所共知。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展演变过程,茶饮也有,作为茶文化的发源地,在我国历史上,茶曾有远比现在酸爽的喝法,“油茶”、“三道茶”、“日本抹茶”等就是古代茶文化投射到当今的影子。

想当年,南朝SC著名美女星星老师曾经发过一条关于广西油茶的微博,深深的震撼或者说伤害了我幼小的心灵...........

我从来不知道茶还有这种吃法,其制作的大致流程是锅内倒油,而后放入姜片、茶叶煸炒后打出汁,加水熬煮后过滤加糖加盐,最后放入葱花炒米花生小油果子等材料一锅烩了,据说回味无穷,颇令人好奇。这种油茶做法看似惊悚,其实最富皇宋遗风,因为在当年,人们喝茶的方法和这个差不多。

宋人不喝散茶,他们做茶饼;青叶处理方式也非炒制,而是上锅蒸青。讲真,欧尔君也不知道以这种方式做出来的茶饼该不该归类到发酵茶里。宋代最有名的的茶饼相信大家都听过——贡茶“龙凤团”,因表面以模具印有精美的龙凤图案而得名,据说有些甚至以纯金作为装饰,不由令人担心历代官家会不会出现重金属中毒的情况。

既然皇家开风气之先,文人大头巾们也是不甘落后的,毕竟我皇宋号称天下乃”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嘛。有宋一朝,只要带上大头巾,哪个不是有大把时间悠游林泉,流连于勾栏瓦舍。别说没有官身的社会名流,朝廷的文官们也是一样,公务再大也是小事,享受再小也是大事!这些人因为雪夜通宵宴饮连兵变都闹出来过。对不起扯远了,我们转回正题。名流作耍子肯定不能和市井一钱汉一样,空虚寂寞冷的时候邀三五好友写写诗词喝喝茶,很风雅的!

先以小刃切割茶饼,将切下的茶饼置于小臼中,细细碾为茶末,同时开始用壶煎水,至今日本茶道第一步也是如此。茶末成型后,注入一点煎好的热水将茶末调成膏状物,谓之“茶膏”,、再次加水后,用一个小刷把一样的东西一边匀速转动茶碗,一边使劲搅合,打出沫来,茶汤以纯白为上,沫以久聚不散咬住碗边为强,高手还能将那个沫打出花鸟鱼虫形象来,就和咖啡拉花似的,

斗茶味道在其次,没有谁会单单为了喝那一盏茶而大费周章,茗战是交流的媒介,人们因为斗茶而汇聚成一个个小沙龙,成为了当时的一种普遍文化现象,甚至深刻影响了周边文化圈,下图便是自称同为华夏正朔的契丹贵族进行斗茶比赛的场景。

土豪是怎么喝茶的,你是土豪么?


突然间,土豪这个词就热了。网友们纷纷调侃,和土豪做朋友才是正经事!并在微博上发起如何快速变身土豪、如何和土豪做朋友等话题。网民们最初用土豪来形容游戏中舍得花钱的玩家,用于讽刺那些有钱又很喜欢炫耀的人,尤其是通过装穷来炫耀自己有钱的人。逐渐,土豪的称呼蔓延到了现实世界,成为当代一类中国富人的群体标签。土豪这个原本带有明确历史意涵和贬义色彩的词,经过网络造词运动的重新赋义,如今这个词成为眼下最热门、颇具调侃味道的关于中国富人的群体标签。而几年前,人们还习惯用暴发户来称呼这一人群。

真是风水轮流转,今天国人再谈土豪时,已然不是你死我活的社会氛围了,却还是有对立的眼光和无法言说的莫名感,网上围观的人们也无所依从地嘲笑着土豪,但眼睛里却闪烁着难以掩饰的

打着飞的去喝茶

新土豪喝茶,讲究去原产地,要是没有去过那些出名茶的原产地,那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喜欢喝茶的。至于交通工具吗,在天则为飞的,在地上则为路虎,因而被人戏称为飞泡一族。就是国内有一片好水的名山大川,也一律都在土豪的飞行名单上。

有位土豪朋友在喝茶飞行日记中写道,我更喜欢简单一点,带上茶,一个空杯。因为有低压反应,也会把茶膏带着,在飞机降落时,嚼嚼茶膏来舒缓下耳朵的失聪和耳鸣。但身边那些过分讲究的朋友却不那么看,他们到高海拔区域,会带上日本铁壶,一个大箱子里,全是各种茶器。

一路上随身带着水质监测仪的,算是比较省心的了。最过分的是那种还随时要空运水的。有一次在宾馆刚住下,一土豪朋友惊呼道:这里的TDS值这么高,怎么能泡茶啊?便随手拿起手机要求速递矿泉水。

还有随身带着电子秤称茶的,那就太没品了。讲究的土豪随身带着价值不菲的象牙小秤,以便掌控投茶量。随身携带的茶起码也要有十几种,老白茶啊老岩茶啊老普洱茶啊,都有专业的茶袋密封,按照行程准备茶量。

如果每人带着电磁炉也罢,四五个人都带着的话,最悲剧的就是宾馆,提供不了充足电量,只好专门分配出一个服务员,来回送水。因为这样,他们甚至研究出来,哪个牌子的行李箱,最适合装这些物件。

说到茶本身,大家都知道有六大茶类,土豪要想装的话,岩茶是不错的选择,因为贵啊,不过现在大家都知道大红袍,肉桂,老枞水仙了,要喝就装到底,人家问这什么茶?土豪一般这样说,武夷山野生老树岩茶,生于乱石之上,来来来,坐下喝两杯。

遇到喜欢原生态的土豪,现在白茶很时髦。不过这需要一定的底蕴,如果手里没有年份老的白茶,千万别拿寿眉、贡眉出来丢人,至少也得是牡丹,不是白毫银针不放个十年八载的,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玩白茶的!

喜欢仙风道骨范儿的土豪,那喝绿茶,必须要装备一个专门放绿茶的冰箱,明前龙井、安吉白茶、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就不用说了,还一定要有点小众茶,比如新茶西涧春雪,味道也很好,而且没人见过,装起行家来效果奇佳。还有,岩茶、普洱这种工艺性非常强的茶,这些茶一定不是从市场上买的,怎么说也是名家或者朋友所赠。如果是花钱买的,也最好是自己定制的,至少可以对朋友说,这茶是做茶的师傅按我口味做的,市场上没有。透着牛。要说到普洱,要是你家里没几饼八八青饼,都不好意思说爱喝普洱,转身走吧。

土豪家里绝对会置办上好的茶架子,从改革开放开始各种年份的普洱,到日本、台湾地区回流的茶,都有,茶叶罐也绝对考究,景德镇大师做的青花为上选,最次也得是紫砂的。摆放的架子如果不是黄花梨,也是小叶檀的,如果连这水准都达不到,那真不好意思拍照秀照片啦,要追求比作家的书房还拉风。

要经常出席各种茶会和雅集

如果能在高手如云的地方装,那就是绝世高手。出席茶会和雅集,土豪评茶的时候一针见血只评茶不评人,都是出来混的,批评泡茶人的水准,不如从火候和韵味上来说道。茶一上口,如果能立刻指出茶的坑口或者山头,是老茶还要指出年份,那现场效果才能达到极致。不过此项甚难,若无多年功力,土豪一般还是达不到这需要真功夫的境界。

平时要多读诗,无病呻吟的句子多记得一点,喝着喝着就来一句,最好是自己写的,才更有效果。《茶经》如果你背不下来或者念错字的话,还是别提这茬了。

喝茶总得有地方,土豪的家里都会有一间屋子装修成茶室。茶桌要那种巨大树根雕的貌似很拉风,器具一定是越古雅越好。土豪一般桌子上至少有3把紫砂壶,不要传统器型,一定要是名家的创意新器型。杯子要更加考究,用台湾晓芳窑的,实在太大众了,不过很贵就是了。当代人有些名家的青瓷和建盏,以及景德镇名家的青花都不错。我见过最装的,有土豪用南宋龙泉窑莲花粉青杯喝茶的,直接把人雷倒。盖碗的话可以选择清三代的东西,以康熙为上。杯子要看似随意的一放,在身后红酸枝或者小叶檀的博古架上,如果有人问起来,土豪一般是漫不经心的回答,以彰显知识的渊博和收藏的水准。

如果你还在用随手泡或者热得快烧水,那么你实在是太家常了土豪们讲究的是日本铁壶,银壶都要有几把,盏托最好也是银的,上面如果还有家族的家徽绝对加分。风炉要用上好的红泥,炭火一定要是橄榄炭!同时要深刻地指出,电煮出的水和炭煮出的水有着本质的区别。

喝茶用的水也很重要,用纯净水的话,您就别提了。最好每周都开车五十公里出去拉一些山泉回来,然后自己用大水缸沉静一周后饮用,实在不行用昆仑山这个牌子,勉强可用。茶室的通风和空气湿度一定要注意,茶都喝到这份上了,能不玩香么?檀香就别提了,土豪点的都是沉香!最好是与茶席的设计配合,那香气,暗自低回,对,还要有一把有来历的老杉木古琴。

要经常请人来家里喝茶,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新手请教如何泡茶时,绝口不提技法,只说以古为法,以朴为道。多牛!

还有更艰巨细碎的秀

微博是很重要的工具,一定要用。微博上装土豪的高手众多,大家切磋才能有进步。对土豪来说发微博可不是那么简单的。首先,你需要有一部全幅的单反,用爱疯4S拍照的小片,麻烦您就别发了。

如果再能懂插花的话,那就会大大加分。如果不是高帅富,也不是白富美,那是绝对禁止出现在镜头上,否则苦心经营的一切都将被秒杀。

现在的新土豪要是有诗文功底又要加分啦,写点尽量文艺忧伤又不烂俗的小文字,发到微博立刻就能赚来大把的粉丝。如果平时喜欢画个小画写个书法啥的就更牛啦。

宋朝以前没有茶壶怎样喝茶?


在中国文明史上,自水壶到酒壶,然后自酒壶发展到茶壶,是很有趣的生活器物演变的写照。在今天所见的,自上古到中古的壶,大多是酒壶,因为那些时代,古人的生活与酒是分不开的。

今天看来,在造型上酒壶与茶壶几乎是相同的。在各种生活器物中,若以陶器为例,壶的造型最为生动可观,所以也最引人注意。我注意到现代的陶艺家喜欢在壶上动脑筋,创造出各式各样的形状来。

壶之妙就在它有一个壶身,一个壶盖,一个壶嘴,一个把手,共同组成一件器物。形状、大小、饰物的变化非常丰富,时代的特征也很容易辨别。可是其基本形状自南北朝以来到近代都没有改变。今天的人很难辨认酒壶与茶壶之分别,实在是因为两者极为相似的缘故。

其实宋朝以前是没有茶壶的。中国人喝茶自南北朝开始,原先是把茶当药吃,逐渐演变为清脾、提神的饮料,到唐朝与佛教的思想相结合,才有陆羽的《茶经》出现,多方讲究起来,当成生活修养的仪式,但是这个传统到宋代都没有平民化、普及化。

大家都知道,宋代以前,喝茶是用碗,不用杯。他们把茶叶放在钵子里煮,烧开后倒在茶碗里。所以茶碗是主要的茶具。南宋时福建产的黑釉茶碗,上有兔毫,高级的更有油滴等视觉效果,为日本僧人带回日本,因此“天目碗”之名大盛,传世品被日人视为国宝。用黑碗,是因为点茶的细腻泡沫,黑底较能衬出其美感。

茶壶产生于何时?当然是在茶道改变之后的事。但后世的茶壶应该是以酒壶为原型改变而成。古人喝酒的方法有粗、细两类:以瓮为壶,倒酒易倾出,必然用大碗,是水浒英雄之类草莽人物的喝法,豪放为其特色;文人雅士讲究气氛,喝酒时要细酌,就非用酒壶不可。唐朝的酒壶的短流,恐怕是民用陶的传统,贵族人士喝酒应该是用金银器吧!到了宋代就很明朗了,酒壶有明显的金属器的特色,尤其是景德镇制造的青白器酒壶,非常细致美观,完全可以反映早期金银器的原型。它的流细长优雅,曲柄也很称手,盖上通常做个漂亮的狮纽。这样的壶被后代人误认为茶壶是可以想象得到的。其实宋代酒壶是近代供桌上的锡壶的祖先。鹿港若干年前所生产的锡器有宋器的影子。

中国人为什么改变了喝茶的习惯呢?没看到什么研究资料。大体说来,中国文化自宋代到明代凡有显著改变者,大多与金、元两代文化有关。以陶瓷来说,宋代原是以青、黑、白瓷等原色釉为主的文化,品位淡雅,到了明代竟完全为青花瓷与彩色瓷所取代,瓷画的内容也通俗化、大众化。这固然与引进了中东的材料与技术有关,可是在外族统治下,民间的品位逐渐为统治者接受,取代了上流社会的原有的品位,恐怕是很重要的原因。

磨茶为粉,煮熟后倒到碗中饮用的煎茶法,改变为用开水冲泡茶叶,饮用茶汁的点茶法,是很根本的改变。以泡茶的方式吃茶,应是王公贵族等有闲阶级的享受,不仅考究茶的品质,整个制茶的过程就是一种仪典。所以饮茶的道具很多。我曾为科博馆收到一组唐代茶具的小模型,其中甚至包括一只茶碾子,说明自把茶叶碾粉开始,都是茶道的一个步骤,更不用谈陆羽《茶经》中对煮水与茶碗的讲究了。日本人保持了宋代的抹茶传统,成为僧侣、贵族的生活点缀,逐渐发展为茶道。因为茶是绿色,所以他们不再用黑色的天目碗,改用灰、白色调的茶碗。至今不用茶壶,只有用来煮水的铁制水壶。

在中国的北方,喝茶渐渐大众化,甚至取代了部分喝酒的社会功能。南宋之后,全国出现了茶馆。运作方式是由茶博士煮好了茶,倒在客人的碗里。茶道中的仪典性完全被丢弃了,只是为了饮茶。这种方式是饮茶普及化的必然发展,再返回来影响上流社会的品茶习惯。

为了便于服务顾客,便需要大茶壶。茶壶太大,手执曲柄不易,就发明了提梁壶,也就是手提的柄做在壶的上面。因此后来的茶壶就分为两类:提梁壶与手执壶。

在宋代故事书上就说,“乘晓露剪拂云芽”,自甘泉中汲水烧汤以烹之。这是说现采现泡,其味无穷,既然是新芽,就不可能碾粉了,可知在宋代民间已经有了今天的饮茶法,而且故事发生在北方的赵州。

在陶瓷器上,茶壶的出现应该是在明中叶以后了。我曾在图录上看到明末的万历官窑五彩提梁壶,以及民间宜兴的提梁壶,都很精彩,可是相对于酒瓶,传下来的数量并不多。也可以说,提梁壶因为壶上有一提把,在设计上不容易成功。尤其是中、小型的壶,执壶的把手在一边,容易设计为一和谐的整体,也不妨碍使用,实在没有改为提梁的理由。

明末清初之后,民间使用茶壶的数量大幅地增长,民窑的茶壶就成为常见的器物了。饮酒待客之风渐被饮茶所取代,茶壶、茶杯成为家家必备之物。到了晚清,提梁壶少见了,出现铜把手的瓷壶。壶的肩上做上两个或四个纽,古人称系,用来安装铜把手。

这种壶大概于民国后流行于江南及北方,南方的茶壶大多像个有壶嘴的小罐子,以青花瓷较多,肩上有四个系,造型素朴,所画山水或花鸟粗犷有力,艺术价值高。

南方的雅人喝茶就考究了。自从江南的宜兴生产茶壶以来,似乎配合着中国茶艺迈进了新的一步,那就是用小壶喝浓茶。中国人原本是喝不发酵的绿茶,慢慢要喝经发酵的乌龙茶了。茶艺在文人主导下,不但讲究茶香,还要讲究茶具的美感,壶的造型就成为主要的创造标的。由于宜兴的泥非常细致,烧出的陶壶手感良好,在历代名师的创造下,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设计,有几种典型的样子,可称得上经典之作,非常精致,令人爱不释手。这一波茶壶热在一百年间,使中国人成为最爱壶的民族,也是拥有茶壶造型最丰富的民族。到了18世纪,全世界都在喝茶了。西方文明国家自中国的出口瓷中学到茶具的应用,慢慢也设计出自己的风格。

宜兴小茶壶,式样多,又制作了三百多年,所以数量大,年代不易判断。只有最高明的鉴赏家才分得出大体的年代。要分也不过分为清早期、中期、晚期而已,而大部分的式样,为了供应市场的需要,一直做到民国。

台湾有喝老人茶的文化,我们的包种茶、乌龙茶都是名茶,所以战后,到上世纪70年代已恢复了喝茶的风气,茶壶的讲究也恢复了。大陆开放后,台湾人到宜兴去买壶,发现几位师傅新设计的壶形,就加以控制、炒作,使造型远不如传统式样的新壶,在台湾收藏市场上卖到数百万台币,一时风靡,热度过去,就无人问津了。

(来源:范淼)

古人是怎么喝茶的?


茶,静默不语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生息不止,为人类所用。让我们跟随这片叶子穿越时空,去感受下古人的喝茶方式吧!

一、茶叶当做零食吃

历史上有记载的吃茶鼻祖是上古时期的神农氏。《神农本草》有云:“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里的“荼”应该就是我们所认为的茶了。

先秦时代的人在神农氏的引导下,估计是拿茶当作一种休闲食品来吃,他们会把茶叶直接放进嘴里嚼,虽然入口苦苦的,但到后面竟然可以生津,而且可以消除劳累之后的疲乏。

二、加了葱姜蒜的老火汤

到了春秋时期,人们开始采摘茶树枝条和芽叶,一起放在水中烧煮,然后将茶汤一饮而尽,这就是古人说的“粥茶法”,即把茶叶像煮菜叶一样煮成菜汤。别误会,不是把茶叶和米放在一起熬粥哦。《膳夫经手录》有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

到了西汉时期,人们觉得之前的那种茶汤饮起来比较苦涩,于是想着怎么改良粥茶法。他们会将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和茶叶一起熬煮,用这些佐料和刺激性调味品的气味来掩盖茶叶的苦涩,其实就是加了些调味品的粥茶法。这让我想起了现代还在饮用的擂茶,主要流传于益阳安化、桃江、常德等地,起于汉,盛于明清。擂茶一般以大米、花生、芝麻、绿豆、食盐、茶叶、山苍子、生姜等为原料,用擂钵捣烂成糊状,冲入开水和匀,加上炒米,清香可口。

三、茶叶糊糊

很少有人知道,中国茶叶史上第一篇完整记载茶叶从种植到品饮的文章叫《荈赋》,诞生于晋代,是由品茶大神杜育所写。“惟兹初成,沫成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看看这句美轮美奂的句子,不把茶叶碾成粉末熬煮怎么出来这个效果呢?从此,饮茶之风慢慢进入上流社会,孙皓、桓温、左思、刘琨等都留下了与饮茶有关的轶事。

茶就这么走进了唐代,时代也成就了一位茶圣陆羽和他写的《茶经》。书中记载了“煎茶法”,即先在风炉上的茶釜中煮水,等水微沸之后,就将碾好的茶末投入釜心之中,即刻用特制的竹笑搅动,可以适当加入盐来调和茶的苦涩味,等到茶沫满溢之后,将茶汁酌入茶碗中饮用。用煎茶法饮茶时,以舀出的第一碗茶汤为最好,称为“隽永”,以后依次递减,到第四五碗以后,如果不是为了口渴而饮,那就可以作罢了。

在《茶经》中,陆羽开始说了不少器皿,尤其是他所设计的风炉。其状如古鼎,有三足两耳,多为铜或铁铸造。炉内为泥壁,炉腹有三具窗口,用以通风,因而称为“风炉”。

在制茶方面,唐朝人开始玩新花样了,制作一款茶样要经过七道工序,分为采、蒸、捣、拍、焙、穿、封。需要在春季的晴天清晨,趁太阳还没升起,露水未干之时,“采’’下茶口十,放进专用的甑釜中“蒸”煮,随后将蒸好的茶叶用杵臼“捣”碎,再把它“拍”成团饼“焙”干,最后将茶饼“穿”起,“封”存。

唐朝拍制茶饼,必须使用相应的模具,称为“规承”。这其中,“规”为铁制,形状为圆或方,“承”也称“台”,一般用石头做成。如此复杂的工艺,称为“贡茶”,就不是一般老百姓能喝的。

四、精英们的游戏——点茶

到了唐代后期,一种更为新颖的饮茶方法被创造了出来,就是将茶末置于茶盏之中,另在茶瓶之中煮水,待水煮沸后,再持茶瓶注入茶盏中冲点,此法被称为“点茶法”。

点茶法格外重视点汤的技法,强调注水时水流的通畅、水量的适度和落水点的精准。在点茶的过程中,还要用特定的工具不停地击拂,以求生成浓郁而悬浮的泡沫,如细腻的积雪般覆盖在茶面上,经久不散。

我们看宋代的一些古画,如宋徽宗的《文会图》,就重现了当时宫廷盛行点茶的种种画面,继而在宋代民间上流社会、文人雅士之中流行一種叫“斗茶”的茶事活动游戏。当然,那时的斗茶和我们现在所说的斗茶完全是两个概念。现代人拿着来自不同地方的昂贵的茶,在没有标准的情况下的所谓“斗”,最后往往以价格和稀缺成了斗之结果。而古人“斗茶”比的是三昧手、安静心和在这个基础上的点茶技术:一比茶汤表面的色泽与均匀程度,汤花越白越厚越好;二比汤花与盏内壁相接处出现水痕的快慢,汤花紧贴盏壁不散退叫“咬盏”,汤花散退后在盏壁留下水痕叫“云脚散”,为了延长“咬盏”时间,茶人必须掌握高超的点茶技巧,使茶与水交融似乳。谁先现水痕便输了“一水”,比赛规则一般是三局二胜。以上两条标准以第二条更为重要。

回到现在,人们饮茶的方式从原先的熬煮茶汤变成了只将沸水冲入干制的茶叶以得茶汤。不管哪个时代,不管什么样的冲泡方式,茶成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交流的一个媒介,一种纽带。人们喜欢因茶聚在一起,泡壶好茶,彼此映照,吟诗作乐,享受美好时光。

唐朝和宋朝是如何喝茶的


唐人煮茶,宋人点茶,今人冲茶。每个时代的人喝茶都有自己的特色,尤其以唐朝和宋朝较为讲究。

唐朝人喝茶全是煮:先用茶碾子把茶砖碾碎,碾成粉面状的茶末,再用茶筛把茶末过滤一下,然后把茶末投放到滚水里,像煮饺子一样煮上三滚,最后喝那一锅茶汤。

宋朝人喝茶,比唐朝有所改进,他们用小勺把茶末分到几个碗里,冲入滚水,一边冲一边搅,快速搅动,让茶末跟滚水充分混合,这叫点茶。点好的茶汤上面还会泛出一层乳白色的泡沫,好像卡布奇诺咖啡。在宋朝的茶道中,烧水是很关键的一步。宋朝人点茶一般不用铁锅烧水,而用瓷瓶烧水。烧水的瓷瓶是特制的,宋朝人叫它砂瓶,耐高温,可以直接架在炭火上烤,砂瓶里装大半瓶水,一会儿就烧开了。由于瓶壁是不透明的,所以看不见水开,只能听声。听声辨水,是宋朝茶艺界的绝活儿。

宋朝茶瓶是瓷的,茶碗有时候也用瓷。早在唐朝,上流社会鄙视瓷器,喝茶用铜碗、银碗或者金碗,甚至用铁碗,拒绝用瓷碗。后来出了一个叫卢廙的茶道高手,他说金银太贵重,铜铁太俗气,这些金属茶碗还都有腥味儿,影响茶汤的口感和成色,只有瓷碗才是压倒一切的理想茶具(参见苏廙《仙芽传》,该书已散佚,今存于《说郛》)。卢廙的见解非常科学,开启了宋朝用瓷碗喝茶的风气。

宋朝已经可以烧造紫砂茶具了,但是紫砂并不被宋朝士大夫喜欢,一是因为紫砂透气性太强,茶汤很容易渗透进去,喝完茶不容易刷干净(现在流行紫砂壶,人们常说茶能养壶,其实就是指紫砂的细孔里填充了茶叶渣子,既不卫生,又会影响下一道茶的表现);二是因为紫砂天然有一种土腥味儿。

唐人煮茶,宋人点茶,今人冲茶。点茶无需茶壶,故此宋朝并不生产茶壶,只烧造茶碗。茶碗又分很多种,南宋景德镇烧造的茶碗属于影青瓷,胎很薄,釉很白,半透明,很好看,但是这种茶碗并不受欢迎。宋朝人最喜欢的茶碗是建州窑出产的小黑碗,胎特别厚,造型古朴,看起来很笨重,但是耐高温,导热慢,适合点茶。并且宋朝最好的茶汤都是乳白色的,只有用黑碗才能凸显茶汤的乳白。如果用白瓷碗、白瓷杯或者透明的玻璃杯,就体现不出茶汤的优劣了。

温馨提示:黑茶适宜用紫砂、玻璃或瓷类茶具。紫砂茶具可以吸收茶叶的精华,有利于将茶叶的芳香完整的保留住,但最好一款茶用固定的一个紫砂壶,不要重复泡多类茶叶,避免茶叶的串味。玻璃茶具和瓷茶具则可以观察黑茶的汤色,而且也便于清洗。

古画上的人是怎么喝茶的?


茶画,在中国艺术文化里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文人墨客可以以茶来表明自己淡泊的心志、也可以用茶来悟禅得道。在我国绘画史上,有许多关于用茶、品茶、斗茶的图画,表现了我国茶人积极乐观、谦虚礼让的精神,也就是和的精神。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绢本,宽28.7厘米,长335.5厘米,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琵琶声起,江南寂静的夜被铮然拨动,夜宴开始了。

画中,条几上茶壶、茶碗和茶点,散放宾客面前,主人坐榻上,宾客有坐有站,左边一妇人弹琴,宾客们一边品茶,一边听琴。

韩熙载原为北海(今山东潍坊)人,出身官宦名门,投南唐后屡献国策却不被信用,面临北宋大兵压境,苟延残喘的后主李煜想用他为相,自知回天无力的韩熙载为避免南唐后主李煜的猜疑,天天欢宴,夜夜声色,藉此表示对于政治了无兴趣。李后主闻听后派出画家顾闳中和周文矩夜入韩府了解实情,画家以韩熙载夜宴的场景默画成图,李后主看后,唏嘘之余,发出了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慨叹。

《调琴啜茗图卷》(听琴图)[唐]周昉

《调琴啜茗图卷》,绢本设色、纵28厘米、横75.3厘米,描绘唐代仕女弹古琴饮茶的生活情景,现由美国纳尔逊艾京斯艺术博物馆藏。

图中共画五人,中间三人为贵族妇女,一人于石上调琴,另两位一边啜茗,一边侧耳静听琴声。两侧侍者,一人手端茶托,一人执茶杯。人物神念娴静端庄。人物组合有坐有立,疏密得体,富有变化,画中的妇女丰颊曲眉,浓丽多姿,整个画面表现出唐代贵族妇女悠闲自得的情态。

《斗茶图卷》[南宋]刘松年《斗茶图卷》著录于《石渠宝笈二编重华宫藏》。

斗茶最早出现于唐代中期。据无名氏《梅妃傅》载:开元年间,(唐)玄宗与妃斗茶。顾诸王戏曰:此梅精也。吹白玉笛,作惊鸿舞,一座光辉。斗茶今又胜我点。这是斗茶的最早记录。不过,在历史上最讲究、最热衷于斗茶的则要算宋代,斗茶之风在宋代达到高峰。

宋代唐庚的《斗茶记》写得较为详细:二三人聚集在一起,献出各自所藏的珍茗,烹水沏茶,互斗次第。到了南宋,不仅名茶产地及寺院有斗茶之举,就连民间也普遍开展。南宋画家刘松年的《斗茶图卷》更是生动地展现了集市买卖茶叶民间斗茶的景象。这种斗茶,很有些现时评茶的味道,并与茶叶市场交易联系在一起。

《斗茶图卷》着录于《石渠宝笈二编重华宫藏》。此图卷描绘的是民间斗茶情景:几个茶贩在买卖之余,巧遇或相约一起,息肩于树荫下,各自拿出绝招,斗试较量,个个神态专注,动作自如,还原了当时的斗茶场景。

《陆羽烹茶图》(元)赵原

《陆羽烹茶图》属纸本水墨,纵27厘米,横78厘米,现由中国台湾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幅画表现了唐代著名茶人陆羽的故事。

陆羽一直是淡泊清高的文人崇拜的偶像。此图为水墨画,山石皴法侧笔圆转,树点粗厚,画风学董源而有所变化。以陆羽烹茶为题材,用水墨山水画反映优雅恬静的环境,远山近水,有一山岩平缓突出水面,一轩宏敞,茅檐数座,屋内峨冠博带、倚坐榻上者即为陆羽,前有一童子焙炉烹茶。

画家自题名为《陆羽烹茶图》,并赋诗一首:山中茅屋是谁家?兀坐闲吟到日斜。俗客不来山鸟散,呼童汲水煮新茶。图文并茂,铸造了士大夫烟霞痼疾与泉石膏肓的精神世界,也从一个侧面折射了元代的社会思潮。

《惠山茶会图》局部[明]文征明

《惠山茶会图》纵22厘米,横67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代正德十三年(1518年),清明时节,春意萌发。时年四十九岁的文征明,和好友蔡羽、王守、王宠、汤珍等人,结伴游览无锡惠山,在天下第二泉的二泉亭下,注泉于王氏鼎,三沸而三啜之,他们品茶畅谈、吟诗唱和。事后,文征明画了一幅《惠山茶会图》,描绘此次聚会。

一三九一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废团茶,改制芽茶,自此中国的茶艺由唐代用来煎煮的茶饼到宋代用来拂击的茶末,到明代演变为用来冲泡的茶叶。

明代茶叶制作方法的变动,引动茶具的转变,茶席布置趋向隐逸清静。嗜好茗饮、品鉴名茶,研讨茶艺成为文人雅士所追求的一种时代风尚。品茶成为明代文人追求生活情趣、在日常生活中舒放性灵的重要手段。

明代以前的绘画作品中也有不少茶元素的参与,但是却唯独没有明代这种专门的以茶事或以茶会为题材的作品,文人雅集活动到明代以后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大量茶会题材的绘画作品问世。

《烹茶洗砚图》(清)钱慧安

《烹茶洗砚图》为立轴,纸本,设色,纵62.1厘米,横59.2厘米。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

这幅作品的背景选择着力地突出了一个雅字。画中主人公置身在一个苍松掩映之下的水榭当中,凭栏远眺,给人以高雅脱俗之感。榭中的琴案上摆放着一张瑶琴,旁边的图书、茶具、鼎彝、赏瓶一一陈列,井然有序。

院中两个小童,一个正蹲在水榭下的石阶上,小心翼翼地刷洗着一方石砚,几尾金鱼围拢过来,在水中欢快地游着;另一个小童正站在火炉边烹茶,红泥小火炉上架着一把东坡提梁壶,炉边还放有一个色彩古雅的茶叶罐,而这时的小童正侧头观看一只飞起的仙鹤。此情此景正画出了那幅名联所描绘的意境: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71699.html

上一篇:盖碗君的前世今生

下一篇:我国古代十大茶经典故事,你知道吗?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