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你能分辨出啥是点茶、斗茶、茶百戏吗?

2021-08-06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你能分辨出啥是点茶、斗茶、茶百戏吗?”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你能分辨出啥是点茶、斗茶、茶百戏吗?”相关知识!

泡茶、煮茶都是今天人们司空见惯的饮茶方式,那么点茶是怎么回事?点茶和失传已久的传统技艺茶百戏是什么关系?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捋一捋点茶、斗茶、茶百戏有什么不同。

点茶

宋代点茶法流程图

宋代饮茶时仍用茶饼,但大多已不再直接烹煮茶叶,称为点茶。点茶时,将已经碾细的茶末直接投入茶碗,然后冲入沸水,略加搅拌后即行饮用。

点茶前,用沸水冲洗杯盏,预热饮具,以使盏热而茶难冷,难冷而茶味不变。将茶粉放进盏中,用最好的汤瓶和水加以冲点,点水时要直沏而入,水柱有力,不能时断时续。然后调膏,根据茶盏的大小,用勺挑上一定量的茶末放入茶盏,再注入瓶中沸水,调和茶末如浓膏油。最后用茶筅击拂,终成茶汤。

斗茶

正是在点茶方式的基础上,宋人创造出了一种被称为斗茶的饮茶娱乐方式。

斗茶也称茗战,就是比赛茶叶与点茶技艺的高下。斗茶之风始于五代,宋代时极为流行,从文人士大夫直至平民百姓,无不热衷此道。苏东坡就曾对盛行岭南惠州一带的斗茶有岭外惟惠俗喜斗茶的记述。

斗茶从最初以评比茶的品质为目的,后来就广为流行,成为民间百姓的一种游戏。斗茶前先要将茶末碾碎过筛,茶末越细越好,这样入水后才能漂浮起来,也容易产生汤花并聚集起来,从而尽茶之色。

追求奢华的宫廷斗茶,重视浮和色。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青白为次,同时要求斗茶用的茶粉要经过精碾细筛的工艺,必须要细。Cy316.com

注重茶的内在品质的民间斗茶,则注重茶的香和味,不计茶汤色白色绿而注重茶之香、味的品鉴。

斗茶的输赢主要是看茶面汤花的色泽、均匀度以及茶盏与茶汤相接处的水痕。汤花均匀、色泽鲜白为上品。汤花长时间紧贴盏壁而不退散,是为上好,称为咬盏,而汤花散逸较快,则称云脚涣乱。

分茶(茶百戏)

分茶是随着点茶技艺的不断提高而产生的。分茶又称茶百戏、水丹青、汤戏、茶戏等,是一种能使茶汤纹脉形成物象的古茶道,不仅能使茶汤形成丰富的泡沫,还能在茶汤中形成文字和图案,更加提高了点茶的艺术性和娱乐性,也使斗茶活动更为兴盛。

分茶这种游艺大约始见于唐,由于古时候没有微博也没有DV可供记录,我们只好在文学作品中一窥分茶游艺的盛况。

唐代刘禹锡在《西山兰若试茶歌》描述: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描述了茶汤显现图案的雏形。

在宋代,由于受到朝廷和文人的推崇,分茶十分盛行。北宋陶谷在《荈茗录》中已说到一种叫茶百戏的游艺: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陶谷所记述的茶百戏,便是后来的分茶了,玩法是一样的。

喜爱茶百戏的文人很多,其中就有著名词人李清照,她写有有生香熏袖,活火分茶,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等词句。宋徽宗赵佶也精于分茶。可见宋时,上自帝王,下至文人、僧徒,以致赶趁人,都会玩分茶。

入元以后,雅致的点茶道和分茶艺术开始衰落。但至明清仍有点茶流传和分茶余韵,据清代高鹗《茶》:瓦铫煮春雪,淡香生古瓷。晴窗分乳后,寒夜客来时。清代后期未见玩分茶的详细记载,这朵茶艺奇葩已经失传了。

总之,茶百戏是一种蕴酿于唐末五代,形成北宋初期。流行于两宋,衰于元,亡于清代后期的茶艺技艺。

小编推荐

“茶百戏”历史探幽


北宋初年人陶谷在《荈茗录》中已经说到一种叫茶百戏的游艺: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陶谷所记述的茶百戏,便是后来的分茶了,玩法是一样的。

喜爱茶百戏的文人很多,其中就有著名的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她的《满庭芳》有生香熏袖,活火分茶句;《摊破浣溪沙》有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句。宋徽宗赵佶也精于分茶。蔡京在《延福宫曲宴记》记述了这样一件事:宣和二年(1120)十二月癸巳,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宫上命近侍取茶具,亲自注汤击拂,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顾诸臣曰:此自布茶。饮毕皆顿首谢。徽宗亲自分茶让群臣观赏后,才饮茶品尝。可见宋时,上自帝王,下至文人、僧徒,以致赶趁人,都会玩分茶。分茶甚至还传入女真。《大金国志》卷七称金熙宗能分茶,以为尽失女真之态。

入元以后,起于北方的蒙古族入主中原,也因为民族矛盾的加剧,对原来流行于汉族的茶道艺术带来了不利的影响,雅致的点茶道和分茶艺术开始衰落。但至明清仍有点茶流传和分茶余韵,据清代高鹗《茶》:瓦铫煮春雪,淡香生古瓷。晴窗分乳后,寒夜客来时。清代后期未见玩分茶的详细记载,这朵茶艺奇葩已经失传了。

总之,茶百戏是一种蕴酿于唐末五代,形成北宋初期。流行于两宋,衰于元,亡于清代后期的茶艺技艺。

失传的宋代茶百戏


失传的宋代茶百戏

分这种游艺大约始见于唐,由于古时候没有微博也没有DV可供记录,我们只好在文学作品中一窥分游艺的盛况。

唐代刘禹锡在《西山兰若试歌》描述:“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描述了汤显现图案的雏形。

很多人都读过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诗中有句云:“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又有《入梅》诗:“墨试小螺看斗砚,分细乳玩毫杯。客来莫诮儿嬉事,九陌红尘更可哀。” “中兴四大诗人”之一,陆游的好友杨万里也是热爱“分”之人,他的《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有“分何似煮好,煎不似分巧。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瓯面,怪怪奇奇真善幻。纷如劈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嫖姚。”

在宋代,由于受到朝廷和文人的推崇,十分盛行。向子諲《酒边集·江北旧词》有《浣溪沙》一首,题云:“赵总持以扇头来乞词,戏有此赠。赵能著棋、写字、分、弹琴”。

北宋初年人陶谷在《荈茗录》中已经说到一种叫“百戏”的游艺:“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之变也,时人谓之百戏。”陶谷所记述的“百戏”,便是后来的分了,玩法是一样的。

喜爱“百戏”的文人很多,其中就有著名的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她的《满庭芳》有“生香熏袖,活火分”句;《摊破浣溪沙》有“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句。宋徽宗赵佶也精于分。蔡京在《延福宫曲宴记》记述了这样一件事:“宣和二年(1120)十二月癸巳,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宫……上命近侍取具,亲自注汤击拂,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顾诸臣曰:此自布。饮毕皆顿首谢。”徽宗亲自分让群臣观赏后,才饮品尝。可见宋时,上自帝王,下至文人、僧徒,以致“赶趁人”,都会玩分。分甚至还传入女真。《大金国志》卷七称金熙宗能分,以为“尽失女真之态”。

入元以后,起于北方的蒙古族入主中原,也因为民族矛盾的加剧,对原来流行于汉族的道艺术带来了不利的影响,雅致的点道和分艺术开始衰落。但至明清仍有点流传和分余韵,据清代高鹗《》:“瓦铫煮春雪,淡香生古瓷。晴窗分乳后,寒夜客来时。”清代后期未见玩分的详细记载,这朵艺奇葩已经失传了。

总之,“百戏”是一种蕴酿于唐末五代,形成北宋初期。流行于两宋,衰于元,亡于清代后期的艺技艺。

关于宋代茶百戏介绍


关于宋代茶百戏介绍

北宋初年人陶谷在《荈茗录》中已经说到一种叫茶百戏的游艺: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陶谷所记述的茶百戏,便是后来的分茶了,玩法是一样的。下面就关于宋代茶百戏做一详细介绍。

喜爱茶百戏的文人很多,其中就有著名的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她的《满庭芳》有生香熏袖,活火分茶句;《摊破浣溪沙》有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句。宋徽宗赵佶也精于分茶。蔡京在《延福宫曲宴记》记述了这样一件事:宣和二年(1120)十二月癸巳,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宫上命近侍取茶具,亲自注汤击拂,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顾诸臣曰:此自布茶。饮毕皆顿首谢。徽宗亲自分茶让群臣观赏后,才饮茶品尝。可见宋时,上自帝王,下至文人、僧徒,以致赶趁人,都会玩分茶。分茶甚至还传入女真。《大金国志》卷七称金熙宗能分茶,以为尽失女真之态。

分茶何似煮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

分茶这种游艺大约始见于唐,由于古时候没有微博也没有DV可供记录,我们只好在文学作品中一窥分茶游艺的盛况。

唐代刘禹锡在《西山兰若试茶歌》描述: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描述了茶汤显现图案的雏形。

很多人都读过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诗中有句云: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又有《入梅》诗:墨试小螺看斗砚,茶分细乳玩毫杯。客来莫诮儿嬉事,九陌红尘更可哀。中兴四大诗人之一,陆游的好友杨万里也是热爱分茶之人,他的《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有分茶何似煮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瓯面,怪怪奇奇真善幻。纷如劈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嫖姚。

在宋代,由于受到朝廷和文人的推崇,十分盛行。向子諲《酒边集江北旧词》有《浣溪沙》一首,题云:赵总持以扇头来乞词,戏有此赠。赵能著棋、写字、分茶、弹琴。

入元以后,起于北方的蒙古族入主中原,也因为民族矛盾的加剧,对原来流行于汉族的茶道艺术带来了不利的影响,雅致的点茶道和分茶艺术开始衰落。但至明清仍有点茶流传和分茶余韵,据清代高鹗《茶》:瓦铫煮春雪,淡香生古瓷。晴窗分乳后,寒夜客来时。清代后期未见玩分茶的详细记载,这朵茶艺奇葩已经失传了。

总之,茶百戏是一种蕴酿于唐末五代,形成北宋初期。流行于两宋,衰于元,亡于清代后期的茶艺技艺。

宋代神奇的分茶技艺——茶百戏


茶百戏又称分茶、水丹青、汤戏、茶戏,是采用点茶技法使茶汤纹脉形成物象的古茶艺、茶道,是宋代流行于京都开封和闽北地区的饮茶、品茶方式,是日本、韩国茶道之原型。茶道的过程是无声的音乐,是没有色彩的绘画,是没有文字的辞章,是幽妙的情境,是难以注解的禅机。

大宋官茶传承宋代宫廷制茶技艺,让沉醉千年的茗品重新开封、陈香新泛、极致再现。

《茶百戏》大宋官茶点茶程序,由茶百戏传承人章志峰老师编排整理,开封大宋官茶茶艺师表演。

茶百戏大宋官茶点茶茶艺

第一道:焚香静心。焚点檀香,陶冶心境。诗人黄庭坚在《相知拾得》一文中称赞:香能拂去污秽,清净身心。

第二道:文烹龙团。用文火烘烤饼茶。龙团是宋代闽北的重要贡茶。

第三道:臼碎圆月。用茶臼锤碎饼茶。茶臼是宋代锤碎饼茶的专用工具。饼茶呈圆形,古人雅称圆月。

第四道:石来运转。用茶磨将茶研成细粉。茶磨古人又称石运转,多以青石制成。

第五道:从事拂茶。用茶帚扫及抹茶。茶帚古人又称宗从事,是扫茶的专用工具。

第六道:枢密罗茶。用茶罗筛取抹茶。茶罗古人又称罗枢密,是筛茶的专用工具。

第七道:麯尘入宫。将筛好的抹茶装入茶盒。抹茶成粉状,古人又称麯尘。

第八道:临泉听涛,即煮水。宋人煮水靠声音辨水温,二沸至三沸最为适宜。

第九道:茶筅沐淋。用沸水冲淋茶筅。茶筅又称竹筅,是点茶的专用工具。

第十道:兔瓯出浴。用沸水烫淋茶盏,宋人点茶推崇使用闽北建窑的兔毫盏,也称兔瓯。

第十一道:麯尘出宫。取抹茶加入茶盏。

第十二道:茶瓶点冲。用茶瓶冲点抹茶。茶瓶又称汤瓶,水注,是点茶的专用工具。

第十三道:融胶初洁。将抹茶调成膏状,古人称融胶。

第十四道:周回一线。环盏周注水,势不欲猛,勿使倾茶。

第十五道:竹筅击拂。用竹筅击拂茶盏,要求手轻筅重,指绕腕转。

第十六道:持瓯献茶。将茶盏放入茶托,献给来宾。

茶百戏 我国的千年古茶艺


茶百戏又称分茶、水丹青、汤戏、茶戏,是一种能使茶汤纹脉形成物象的古茶艺,其特点就是仅用茶和水,不用其他的原料便能在茶汤中显现出文字和图案。如今,茶百戏还可以在同一茶汤中使图案由显现-消失-再显现变幻多次,形成不同图案。

茶百戏始见于唐代,在宋代由于受到宋徽宗和朝廷大臣、文人的推崇做到了极致,当时不仅盛行于朝廷,也流传于闽北武夷山一带。元代后茶百戏逐渐衰落,到清代后几近失传。2010年,茶百戏已被列入武夷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武夷茶百戏传承人章志峰介绍,点茶是茶百戏操作的基础,也是茶百戏能否成功的关键,只有通过点茶在茶汤中形成丰富泡沫,才能形成各种文字和物象。

“在古代,茶百戏仅能用绿茶演示,但如今茶百戏可以用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等其他茶类演示,表现山水、花鸟、人物和文字,图案保留的时间也从古代的瞬间逐步延长到2-6小时。”章志峰如是介绍。

此外,章志峰表示,茶百戏的茶汤不仅可供欣赏还可品饮。据称,茶百戏采用点茶法,将茶汤连茶末一同饮用,较之泡茶法,人体可获得茶中不溶于水的营养成分,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等,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保健功效。

宋徽宗喜爱的茶百戏,到底是什么?


茶百戏属于斗茶活动中的重要比赛环节,斗茶活动始于唐朝,兴于宋代,相信喜欢喝茶的朋友对于斗茶这一说法并不陌生。虽说斗茶活动现代生活中已不多见,但足以见得茶百戏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

关于斗茶的相关知识,在《关于斗茶,你了解多少?》一文已详细讲述,在此不在赘述,感兴趣的茶友可添加茶艺师个人号:dydy280查看详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什么是茶百戏。

一、什么叫做茶百戏?

说到茶百戏,笔者莫名地就会想到皮影戏,当然,茶百戏和皮影戏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所谓的茶百戏,就是仅利用茶和水,使得茶汤纹脉形成文字和图案的古茶艺。

茶百戏又称分茶、水丹青、汤戏、茶戏。发展到现代,茶百戏能使得茶汤中的图案显现、消失,如此反复变幻多次。

二、茶百戏的发展历史

有关茶百戏的来历有见于五代至北宋人陶谷(903~970年)的《清异录》,这是他杂采隋唐至五代曲故所写的一部笔记,共六卷,内分三十七门,在《荈茗录》中记载:茶百戏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

在宋代由于受到宋徽宗和朝廷大臣、文人的推崇做到了极致,当时不仅盛行于朝廷,也流传于闽北武夷山一带。元代后茶百戏逐渐衰落,到清代后几近失传。2010年,茶百戏被列入武夷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茶百戏唯一传承人--章志峰

1984年从福建农大茶学专业毕业后一直致力于茶文化研究和交流,1997年到日本冲绳留学茶叶技术,通过日本茶道初步了解了点茶法。

2004-2005受外交部选派,作为中国首位茶学专业的国际交流员到日本讲授中国茶文化期间,系统地学习了一年的日本茶道里千家流,从日本茶道的点茶法和点茶工具得到启发。

图为:章志峰老师在表演茶百戏

2005年起通过对团饼茶制作、抹茶加工和分茶技巧五年间进行几百次的试验,终于在2009年春,初步恢复了分茶技艺,可以在茶汤中现出文字和图像。

四、关于茶百戏的历史典籍

酒壮英雄胆,茶引文人思。自古以来文人便与茶百戏结下了不解之缘。文人游戏、品赏、论述和赞美茶百戏,对茶百戏的形成、发展和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图为:宋徽宗赵佶

宋代茶百戏受朝廷和大批文人的推崇达到了鼎盛时期,其突出特点就是涌现出了许多有关分茶的茶学专著。在这些茶学专著中,对点茶、茶百戏有详细的论述,其中以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蔡襄的《茶录》和南宋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最具代表性。

1、宋徽宗赵佶和《大观茶论》

图为:《大观茶论》

宋徽宗赵佶(1082~1135)是宋代的皇帝又是著名的文人,对茶百戏情有独钟。《大观茶论》是赵佶关于茶的专著,成书于大观元年(1107)。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分茶原料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加工、以及点茶、分茶等均有详细记述。宋代皇帝的热衷,给茶百戏带来了空前的地位。

2、蔡襄和《茶录》

图为:蔡襄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原籍兴化路仙游县(今福建仙游),宋代大臣和著名文人。

其著《茶录》,作于宋皇佑(1049~1053)年间,是蔡襄有感于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而特地向皇帝推荐北苑贡茶之作。全书分为两篇,上篇论茶,对点茶、分茶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下篇论器,详细论述了点茶、分茶的器具。《茶录》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最具影响的论茶专著。

3、审安老人和《茶具图赞》

图为:《茶具图赞》

《茶具图赞》是我国第一部茶具专著,绘制了宋代点茶、分茶使用的茶具,是第一部以图谱形式为主反映茶事的专著。该书作者南宋审安老人(真实姓名不详)于宋咸淳五年(公元1269年)集宋代点茶、分茶用具之大成,以传统的白描画法绘制了宋代茶具12件,分别为竹炉、茶臼、茶碾、茶磨、茶杓、茶筛、拂末、茶托、茶盏、汤瓶、茶筅、茶巾,称之为十二先生。

此外,宋代丁谓撰《北苑茶录》(亦称《建安茶录》)、宋代赵汝砺撰《北苑别录》、宋代熊蕃撰《宣和北苑贡茶录》(亦称《宜和贡茶经》)等文人的茶学专著中也记述了分茶原料(蒸青团饼茶)的采制和加工等内容。

点茶、送茶与斗茶的历史演变


点送茶是茶道与民俗的结合,颇富民间色彩。宋代文人雅士、达官贵人、浮浪子弟一方面继承唐代的品饮艺术,但另一方面却抛弃了唐代茶道基本精神,将饮茶变成了玩茶,分茶、斗茶便是他们百无聊赖的创造。

提茶瓶者沿门点送茶在"朔望日"显得最为重要,朔日是农历每月初一,望日是农历每月十五,是早晚三炷香祭祀家神的日子,茶在西周时代曾作祭祀品,南宋临安的百姓们或许以茶代酒,是否古风犹存?待考。提茶瓶者点送茶遇上本街婚丧之事还起着"往来传语"作用,北宋孟元老撰写的《东京梦华录》卷五《民俗》载:更有提茶瓶之人,每日邻里,互相支茶,相问动静,凡百吉凶之家,人皆盈门。

邓之诚的注解云:提茶瓶即是趁赴充茶酒人。寻常月旦望,每日与人传语往还,或许集人情分子。看来提茶瓶者利用点送茶之机,在本社区内传递信息,如某家老人去世,某家少壮夭折,某家嫁女,某家娶媳,某家做寿,某家乔迁……这些社区大事全靠提茶瓶人"传语往还",有时还当"分子头",歙钱集体送礼。提茶瓶者点送茶不仅给千家万户送了茶,还送去茶之精神:致清导和。于联络感情、和衷共济大有裨益。

上面所提到的东京,即今之开封,时为北宋都城。说明提茶瓶点送茶早在北宋就已有之。

点送茶另一方式是"龊茶",送茶人是"街司衙兵百司人",身份不高贵,但比寻常百姓是楼上铺晒席--高出一篾片。就因为有那么小小一点权势,他们便可借点送茶之机,敲街市商贾的竹杠。和尚道士也点送茶,以广结善缘,沽名钓誉,并借机张罗"生意"(为人办法事),以此作进身之阶。

在南宋大酒楼还有另一种点送茶。食客登楼就座,便有跑堂的"提瓶献茗",待以上礼,别具一格的是盏中加入时令鲜花,以增茶香,称之为"点花茶"。

分茶游戏始于北宋末年,蔡京著《延福宫曲宴记》记述了一件事:北宋宣和二年(1120)十二月癸巳,徽宗皇帝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宫,宴会之上徽宗露了一手:令近侍取茶具,亲自煮水煎茶,注汤击拂,其手法妙在不同于一般点茶,盏面乳白色,幻化出"疏星朗月"图象。

这便是古怪刁钻的分茶游戏。要求击拂后盏面的汤纹水脉的线条、多彩的茶汤色调、富变化的袅袅热气,经茶人臆想,组合成一幅幅朦胧画面,状若山水云雾,状若花鸟虫鱼,状若林荫草舍……称之为"水丹青"。据说僧人福全最擅此道,他甚至能将茶汤幻成一句诗,若同时点四盏,便得四句诗,并连贯成一首绝句。这位分茶能手颇有名气,常有施主请求他表演,以一饱眼福。福全骄矜自咏道:生成盏里水丹青,巧尽工夫学不成,却笑当时陆鸿渐,煎茶赢得好名声。这位僧人自视甚高,竟不把茶神陆羽往眼里瞧。社会风气如此,也难怪这位和尚自吹自擂。

宋代诗人咏分茶游戏的诗句有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矮低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杨万里的《澹庵座上观显上人分茶》写的最生动传神,诗曰:

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

蒸水老禅弄泉声,隆兴元春新玉爪。

二者相遭兔瓯面,怪怪奇奇真善幻。

纷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

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嫖姚。宋人不满足于实实在在的煮水、击拂,而将茶事升华为一种奇特的不可思议的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从茶事中"分"出一个未载入艺术史册的艺术门类。显上人就是当时颇有造诣的"分茶艺术家",巧手击拂,竟在盏面形成这样的画面:高天行云,飘飘浮浮,游离不定;万木萧索,江影幻变,不可捉摸。倾瓶点茶,线条潇洒,盏面又如现狂草,字体雄健遒劲。我们姑且称之为"分茶画",有如今之抽象画,却昙花一现;有如今之朦胧诗,却无法印成铅字。宋人游戏人生并不足取,但他们对艺术的灵性令人佩服。或许他们缺乏唐代艺术家的大气派,但丰富的想象力及细腻的艺术感觉并不逊于前人。

分茶或许过于雅奥,在宋代并不普及。蔚为全社会风尚的是斗茶。

斗茶又叫"茗战"、"点茶"、"点试",是茶事中的"兢技项目"。主要比赛煎茶、点茶和击拂之后的效果:一比茶汤表面的色泽与均匀程度。汤花面以鲜白为上,象白米粥冷凝成块后表面的形态和色泽为佳,称之为"冷粥面"。茶末在茶汤面分布均匀,形成"粥面粟纹";二比汤花与盏内壁相接处有无水痕。汤花紧贴盏壁而散退叫"咬盏",不佳;汤在散退后在盏壁留下水痕的叫"云脚涣乱",亦不佳。两条标准以第二条为最重要。比赛规则一般是三局二胜,谁水痕先出现便叫输了"一水"。苏东坡有诗云:"沙溪北苑强分别,水脚一线谁争先。"另有附加标准,是比较茶汤的色、香、味。色尚纯白、青白、灰白、黄白次之。为了便于较色,茶盏流行色以黑为佳,普遍使用的是黑色兔毫建盏。

描写斗茶的诗作如北宋晁冲之的"争新斗试夸击拂,风俗移人可深痛",一方面慨叹世风日下,一方面又欲罢不能而随波逐流,在《陆元钧宰寄日注茶》写道:"老夫病渴手自煎,嗜好悠悠亦从众。"大文豪苏东坡倒乐此不疲,《西江月》一词吟道: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汤发云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人间谁敢更争妍,斗取红窗粉面。经苏东坡这么一美化,斗茶倒成颇有诗意的雅事。

斗茶源于前朝,兴于宋代,究其原因:一由于宋代城市经济发达,丰裕的物质生活刺激了人们对茶艺的进一步探索,于是茶道社会化、大众化,并成为一门娱乐艺术。斗茶传入日本,日本僧人去其游戏人生的一面,赋予庄重严肃的主题。重新设计近乎罗嗦的程序,从而改造成今之日本茶道。在本书前面已论及。再者,宋代政治不重开放,而重"内修",治国的重心着眼于国门内之事。虽有外患内乱,大部分时间是"太平年月"。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安而忘危,连皇帝宋徽宗也有闲心著《大观茶论》,以品茶为乐,何况一般庶民百姓?所以,当时上至帝王将相、达官显贵、文人雅士,下至浮浪歌儿、市井小民,无不以斗茶为能事。

点送茶、分茶、斗茶在宋代兴盛,风光了二、三百年。宋亡于元,蒙古族入主中原,游牧民族的草原文化虽未能取代中原的农业文化,但已如洪水猛兽在中原大地冲击扫荡一番。蒙古人也要饮茶,但那因为吃了牛羊肉片,要用熬煮得发苦的茶汁化食去腥膻,并不解茶道,对斗茶之类的游戏更不感冒。皇帝忽必烈不欣赏,茶道自然遭到冷落。到明朝烹茶由煎茶变成冲茶,斗茶之类游戏随之消逝。茶宴·茶话·茶会以上三者皆由"煎茶待客"演化而成的聚饮方式。茶宴源于魏晋,兴于唐代,重在宴请;茶话是品茗清谈,重在一个"谈"字,或叫"闲聊";茶会是以茶聚会,重在社交;茶话会是后二者的结合,今已风行全国,并为世界各国所接受。

陆游 从茶百戏中得情趣


陆游,是南宋的大诗人,他也是一个茶客。

陆游对茶,一直怀有深情,他出生于茶乡,又当过茶官,晚年的时候,他又归隐回茶乡。可以说,陆游的一生与茶的缘分实在是不浅。他一生之中,写咏茶的诗达两百多首,为历代诗人之冠。

陆游一生出仕过许多地方,他到过福州、镇江、四川,后又赴赣等等。每到一处,他都对当地的茶十分关注,遇上好茶,他定要品尝的。品过这些茶后,他都要写诗。因此,他品的茶越多,写的茶诗也就越多了。

对于茶的烹饮之道,陆游非常地在行,他总是自己动手烹煮,并以为乐事,经年不辍。他在诗歌中一再这样自述道:“归来何事添幽致,小灶灯前自煮茶”,“山童亦睡熟,汲水自煎茶”,“名泉不负吾儿意,一掬丁坑手自茶”,“雪液清甘涨泉井,自携茶灶就烹煎”……从这些诗中,我们不难看出,陆游的大量闲暇时间,几乎都用在烹饮茶上了。

陆游除了爱好烹茶饮茶外,还十分喜欢分茶。分茶又称茶百戏、汤戏、或茶戏。它是在沏茶时,使茶汤的纹脉形成不同物象,有的如山水云雾,有的似花鸟虫鱼,而有的又像画图和书法,因此时人称这些图象为“水丹青”。玩分茶,须有很高的烹茶技艺才可从中获得游戏的情趣。其实,陆游玩分茶,是因为他始终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这才以玩分茶游戏来排解心中的郁闷,打发漫长的光阴。陆游在江西临川和在杭州的这些日子里,尤为喜好分茶,而且是与儿子一道玩分茶的游戏。关于玩分茶游戏,陆游在《疏山东堂昼眠》一诗中写道:“香缕萦檐断,松风逼枕寒。吾儿解原梦,为我转云团。”

晚年的陆游,不再有济世之志,满足于“饭软茶甘”,他说:“眼明身健何妨老,饭白茶甘不觉贫”。在酒与茶的选择上,他的态度很鲜明:“难从陆羽毁茶论,宁和陶潜止酒诗。”在对酒和茶的喜好上,他可以不喝酒,而茶是不能缺少的。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71651.html

上一篇:宋徽宗与茶

下一篇:雪青茶是什么茶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