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乌龙茶加工新工艺的技术探讨

2021-03-01
乌龙茶属青茶类,主产于福建、广东、台湾等产区。其采制原料特点:以叶稍伸长较完整的标准鲜叶(对夹三叶),有以春茶期、秋茶期的鲜叶原料,制成的乌龙茶,其品质更为优良。近几年来,为开发多种茶类,浙江省部分茶区也开始试产,如临安、德清等产区初获成功。乌龙茶特有的优良香味,主要是通过做青作业形成的。做青包括晒青、凉青、摇青及堆青四个工序。现就在浙江加工乌龙茶的工艺与品质的关系,作一探讨。

一、传统做青工艺与品质风格

依晒青程度的不同,做青可分如下几种:

1、重晒青摇:以务夷岩茶为代表,广东凤凰水仙、闽北水仙亦同。晒青减重在15%~18%之间,由于叶子失水多,酶活性强,叶内主要内含物茶多酚的酶性氧化程度较重,故称茶香气幽长,滋味甘醇。

2、轻晒重摇:以安溪铁观音为代表,色种茶亦同,晒青减重在10%~15%之间,贝尔工艺所制的成品,茶多酚的酶性氧化程度较轻,故成茶香气清高,滋味浓厚。

3、中晒中摇;以永春佛手、台湾乌龙及福建等研究的做青新工艺为代表,品质风格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4、中筛轻摇:以台湾包种茶为代表在。由于原料较细嫩(一芽二、三叶)并充分吸取闽南乌龙茶与名优绿茶的技术精华而制成。成茶外形紧细呈蜻蜓头,干色碧绿,香气清纯具花香,滋味甘醇有活性,茶汤自蜜绿至蜜黄,叶底嫩黄亮或略带红边。茶多酚仅氧化8%~18%,实是介于绿茶与乌龙茶质监的高香茶。

二、做青作业的新工艺技术关键

目前传统乌龙茶区均采用“看青做青”,工艺复杂,技术难度较大。为在探索适于浙江地区乌龙茶加工的新工艺,笔者在浙江临安对乌龙茶制作工艺作了一番探讨,并提出了一种通过控制乌龙茶制作过程的晒青程度和凉青时间来摇青,简化工艺,使其品质较为稳定,技术易于掌握的“看青晒青”的工艺。

1、晒青方式:采用有孔“水筛”,置于离地1m的晒青架上晒青,力求通过“开青”、薄摊、勤翻、轻翻,并通过拼筛,逐次增厚叶层,促成叶内的理化变化得以均衡进展。

2、晒青程度:一般是茶树品种而异,以顶、二叶下垂,叶色转浅绿,青气退,青香起,掌握减重率10%±2%为宜。一般通过晒青程度试验,即可得出适予如下摇青方式的晒青减重率。

3、摇青方法:分四次摇青,每次摇青转数可参照茶树品种的特性和实际晒青程度及成茶的不同要求进行掌握。

以毛蟹品种为例:可采用50→150→200转/分(手筛总转数为500转,若采用摇青机,转数可酌情减半),水仙、梅占、佛手品种则应适应晒青,青气消失的基础上进行,再摇青,摇青的转数与毛蟹品种相同,黄旦、奇兰等高香品种适当轻晒即可,摇青转数可采用30→60→90→120转,各次摊叶厚度为3.0→4.5→6.0→7.5cm为宜;每次摇后隔时为1→2→3→1小时为宜,待第五次摇完毕,凉青2小时后,需勤嗅茶香,待青气消尽后可堆青。

4、堆青作用:主要是调节叶子的酶性氧化程度,使红边适度,形成优良茶香。在摇青叶堆厚40~50cm,室温20~30℃,加盖保温的情况下,历时约为2~3小时。夏暑茶晒青要轻,室温高于27℃,则不必堆青。其作业要点是勤看叶色,嗅茶香,直至清香显现。

5、做青程度:以叶色转为黄亮,叶温比室温约升高3~5℃,青香起时,即为适度。其摇青要结合场地的温湿度,选择最适的温度和温度是摇青技术关键。试制室内环境温度为26℃,温度为80%左右。

三、新工艺炒揉与火攻

1、炒揉的技术要点:

a、炒青:与绿茶杀青相似,采用高温、阻止酶活性、固定做青过程所形成的品质特征。根据乌龙茶叶质粗、含水量少、茶汤要求橙黄的特点,炒青宜高温、少量、短时、多闷,直至茶香显现为止。

b、初揉:均采用热揉,并与重压、快速、短时相配合,新工艺一般揉时仅3min。

c、乌龙茶的复炒、复揉:除紧结特有外形外,对形成乌龙茶特有茶香具有一定的作用。

d、乌龙茶的初烘、包揉:初烘的作用与红茶打毛火相同,以进一步破坏残余酶活性,蒸发水分,为其通过包揉,完成特有外形创造条件。包揉(包括2~3次复烘、复包揉)过程,叶质先脆后韧,所以用力要“先轻后重”。

e、摊凉:每次包揉后,足火前均需充分摊晾,结合拣除梗、朴片,以增醇茶味。

2、足火火攻:临安乌龙茶足火均需低温慢烤。闽南制法后期的“墩火”;闽北岩茶后期的“吃火”与趁热后堆,形成特有的香味。

a、乌龙差一般采用焙笼,火温70~75℃,每笼约2~3kg,焙时约为1~2小时,中间翻叶2~3次,直至香气青纯时为止。主要为条形乌龙。

b、采用新工艺的温度70~100℃炒制足干后,其主要作用是提香。烘炒时15~20min,俗称“吃火”,焙炒后趁热厚堆,密闭收藏。

精选阅读

新工艺白茶的品质特征


新工艺白茶简称新白茶,是白茶类家族中最年轻的一员,其所适制的茶树品种和制作工艺已在“新工艺白茶特征与制法”中介绍过,这里不再累述。本文只在品质如要求及保健方面的作用做个介绍。新白茶由于制造工艺不同,它与其他白茶的品质要求与保健功效有明显的不同之处,其品质的基本要求列表如下:

级别

项 目

外 形

内 质

条索

色泽

整碎

净度

香气

滋味

汤色

叶底

一级

粗 松

尚卷曲

褐绿

匀整

洁 净

有嫩梗

略显

板栗香

醇厚

爽适

橙色

清澈

匀整

舒展

二级

粗张

松展

黄褐

尚整

匀净

有梗

火香带粗老气

粗爽

和淡

暗橙

尚清

尚整

粗老

其理化指标要求:水分≤6.0%,碎茶≤6.0%,粉未≤1.5%,灰分≤6.5%,水浸出物≤30.0%,粗纤维含量≤1.2%。新白茶富含茶多酚,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矿物质、微量元素、蛋白质等,对亚硝胺有强烈的抗变作用,同时具有防高血压、脂肪肝等功能,是人类最理想的茶叶饮品之一。

什么是新工艺白茶?


首先讲明一点,不是所有新加工技术做出的白茶都叫新工艺白茶。

新工艺白茶是有特定标准的,1968年福鼎白琳茶厂,为适应我国港澳市场需求,在原有工艺基础之上,增加轻揉捻工序,创制出新工艺白茶。

新工艺白茶外形呈半卷条形,色泽暗绿带褐色,味浓、汤色橙红。其基本工艺:鲜叶→萎凋(→堆积)→轻揉→烘干。

它的鲜叶原料同贡眉,嫩度要求相对较低,萎凋方式与传统萎凋方式相同,经自然萎凋或加温萎凋。轻揉捻后改变因原料偏粗老形成呆板不卷曲的特征,让其在视觉和口感上都要好一点。最后用烘干机干燥,新工艺白茶精制烘干火功要求较高,以突出火功香,主要目的为消除因原料成熟度偏高而带有粗薄感特征,所以高火功烘干茶叶也是新工艺白茶的特色之一。

与传统工艺的不同之处在于以下2点:

①揉捻,其作用是改善因鲜叶偏老而造成的外形粗松,滋味淡薄问题,以形成新白茶的条索状外形,及增强滋味的浓度;

②高火烘干也是新工艺白茶的工艺特色之一。

新工艺白茶外形叶张略有缩摺,呈半卷条形,色泽暗绿略带褐色。这种茶清香味浓,汤色橙红;叶底展开后可见其色泽青灰带黄,筋脉带红;茶汤味似绿茶但无清香,又似红茶而无酵感;其基本特征是浓醇清甘又有闽北乌龙的“馥郁”。很受东南亚人民的喜爱。

老杨说茶:新工艺白茶不是做旧白茶什么是新工艺白茶?


导读:新工艺白茶不是做旧白茶近几年来,福鼎白茶在茶圈中大火,白茶中二十年以上的老茶因为存世数量比普洱茶、六堡茶、安化黑茶的老茶数量更少、口感特色独具,尤其受到一些茶友追捧,茶价飞涨成为奢侈品。于是,市面上以白茶新茶作为原料,采用加湿、加温、渥堆发酵等人工催熟方式模仿老茶做旧的“老茶”便开始大行其道,行业内被称为“做旧茶”。这些做旧茶有的用来冒充老茶卖高价,有的冠以新工艺白茶的名目进行销售。

老杨记得以前看到茶学教科书中,专门有关于新工艺白茶的专门论述,便寻找资料和茶品一探究竟。

一、什么是新工艺白茶

新工艺白茶是1968年福鼎白琳茶厂为适应我国港澳市场需求,在原有工艺基础上,增加轻揉捻工序,创制出新工艺白茶。新工艺白茶的鲜叶釆摘标准为一芽一叶至三叶。新工艺白茶外形呈半卷条形,色泽暗绿略带褐色,清香味浓,汤色橙红,叶底色泽青灰带黄,筋脉带红,滋味浓醇清甘。

新工艺白茶的基本加工工艺为鲜叶、萎凋、堆积、轻揉、烘焙、拣剔、复焙、包装。与传统白茶工艺相比,新工艺白茶的工艺特点是轻萎凋、轻发酵、轻揉捻、高火烘焙。其中,揉捻工艺是新工艺白茶区別于传统工艺白茶的加工工艺。轻揉捻的工艺也造就了新工艺白茶独特香气口感。

综上所述,新工艺白茶是白茶加工工艺的一种创新,形成了具有自身口感特点的白茶新品种。而做旧茶釆用的类似黑茶渥堆生物发酵或类似红茶的酶促氧化发酵生产工艺,人工催化新茶陈化形成老茶口感的仿老茶茶品。这两种茶从生产工艺、口感特点等多方面是完全不同的茶品。

二、新工艺白茶的来历

新工艺白茶创制于1968年,由当时白琳茶厂的技术副厂长王亦森发明。王亦森在回忆新工艺白茶的创制时,有过这样的记述:“1966年,研制试验成功室内热风萎凋白茶。在研制过程中,发现茶叶下脚料太多,由此产生的低档茶很多,如何对低档茶进行改造?我受老茶师制造“白毛猴”茶的启发,把下脚料集中起来,复水后,揉成条形(轻揉捻),再干燥为成品茶。经过品评后,感觉口感不错,制成7箱茶,委托我在福建省外贸相熟悉的刘典秋,辗转到香港华闽公司,没想到样品很受香港酒楼、茶楼欢迎。1968年夏,由福建省军管会出介绍信,刘典秋直接到白琳公社来找我,要求生产这种新白茶,我们把它命名为‘新工艺白茶’。”

茶界专家庄任在《中国茶经》这样描述:“茶汤味似绿茶无鲜感,似红茶而无醇感,浓醇清甘是其特色。”并把它编入白茶类,录入高等教育的教材。

三、新工艺白茶品饮感受

为了能从感观上,准确的了解新工艺白茶与做旧茶的区别。老杨找到了一款王亦森老先制的新工艺白茶与一款白茶的做旧茶进了品饮对比。感受如下:

2016年的新工艺白茶具有特色明显的杏花香,汤色橙黄清亮,叶底鲜活。茶汤入口就很甜,甜舌前两侧。苦涩匀不显,舌底生津,有喉韵,给人很滑、很润的清爽感。汤感柔和,有糖香味。口感整体介于白茶与红茶之间。

做旧白茶,口感有沉香药香,有点杂味,无老茶的气韵。当年的茶就可以喝到十年茶的味道。干茶茶面红褐至棕黑,冲泡后叶底不鲜活,比较烂,发酵程度重的叶片甚至出现炭化的现象。香气发闷,茶汤厚度不足。

老杨从个人的品饮角度看,新工艺白茶的香气和口味独特,异于其他白茶茶品,值得喜爱白茶的茶一试,尤其适合女性茶友品饮。

新工艺白茶特征与制法


新工艺白茶简称新白茶,是福鼎县为适应港澳市场的需求,于1968年研制的一个新产品。现在其产品已远销欧盟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1969年正式投产时生产量才50多吨,80年代生产量为80吨左右。现在是年生产量逾250吨。消费群体日益扩大,是典型的外销茶。新白茶目前生产技术只有福鼎市少数技术人员会掌握。 新白茶对鲜叶的原料要求同贡(寿)眉,过去是用小叶种茶树鲜叶,现在根据国外消费者的需求,一般采用“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茶树品种的芽叶加工最适合。原料嫩度要求相对较低,其制作工艺为:萎凋、轻揉、干燥、拣剔、过筛、打堆、烘焙、装箱。在初制时,原料鲜叶萎凋后,迅速进入轻度揉捻,再经过干燥工艺,使其外形叶张略有缩摺,呈半卷条形,色泽暗绿略带褐色。清香味浓,汤色橙红;叶底展开后可见其色泽青灰带黄,筋脉带红;茶汤味似绿茶但无清香,又似红茶而无酵感;其基本特征是浓醇清甘又有闽北乌龙的“馥郁”。

新白茶因其条形比贡眉更卷紧,汤味比较浓烈,汤色也比较深沉,十多年来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2002年,美国的医疗研究机构研究表明:茶叶中的“三抗三降”以白茶最显功效,而新白茶又比白茶中的其他产品来得更有效果,尤其是新白茶的防癌功效最强。因此,新白茶将是最受欢迎的白茶产品之一。

乌龙茶加工工艺


一、乌龙茶

乌龙茶亦称青茶、半发酵茶,以本茶的创始人而得名。是我国几大茶类中,独具鲜明特色的茶叶品类。

乌龙是茶由宋代贡茶龙团、凤饼演变而来,创制于1725年(清雍正年间)前后。据福建《安溪县志》记载:“安溪人于清雍正三年首先发明乌龙茶做法,以后传入闽北和台湾。”另据史料考证,1862年福州即设有经营乌龙茶的茶栈,1866年台湾乌龙茶开始外销。

品尝后齿颊留香,回味甘鲜。乌龙茶的药理作用,突出表现在分解脂肪、减肥健美等方面。在日本被称之为“美容茶”、“ 健美茶”。

乌龙茶为我国特有的茶类,主要产于福建的闽北、闽南及广东、台湾三个省。近年来四川、湖南等省也有少量生产。

乌龙茶除了内销广东、福建等省外,主要出口日本、东南亚和港澳地区。二、乌龙茶的制作工艺

乌龙茶综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制法,其品质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既有红茶浓鲜味,又有绿茶清芬香并有“绿叶红镶边”的美誉。乌龙茶的制造,其工序概括起来可分为:选菁、萎凋、做青、炒青、揉捻、干燥,其中做青是形成乌龙茶特有品质特征的关键工序,是奠定乌龙茶香气和滋味的基础。 1、选菁

选菁即选择适合制造具有乌龙茶特征显著的茶类进行茶叶加工。 2、萎凋

萎凋即是乌龙茶区所指的凉青、晒青。通过萎凋散发部分水分,提高叶子韧性,便于后续工序进行;同时伴随着失水过程,酶的活性增强,散发部分青草气,利于香气透露。乌龙茶萎凋的特殊性,区别于红茶制造的萎凋。红茶萎凋不仅失水程度大,而且萎凋、揉捻、发酵工序分开进行,而乌龙茶的萎凋和发酵工序不分开,两者相互配合进行。通过萎凋,以水分的变化,控制叶片内物质适度转化,达到适宜的发酵程度。萎凋方法有四种:凉青(室内自然萎凋)、晒青(日光萎凋)、烘青(加温萎凋)、人控条件萎凋。 3、做青

做青是乌龙茶制作的重要工序,特殊的香气和绿叶红镶边就是做青中形成的。萎凋后的茶叶置于摇青机中摇动,叶片互相碰撞,擦伤叶缘细胞,从而促进酶促氧化作用。摇动后,叶片由软变硬。再静置一段时间,氧化作用相对减缓,使叶柄叶脉中的水分慢慢扩散至叶片,此时鲜叶又逐渐膨胀,恢复弹性,叶子变软。经过如此有规律的熟悉动与静的过程,茶叶发生了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叶缘细胞的破坏,发生轻度氧化,叶片边缘呈现红色。叶片中央部分,叶色由暗绿转变为黄绿,即所谓的“绿叶红镶边”;同时水分的蒸发和运转,有利于香气、滋味的发展。 4、炒青

乌龙茶的内质已在做青阶段基本形成,炒青是承上启下的转折工序,它象绿茶的杀青一样,主要是抑制鲜叶中的酶的活性,控制氧化进程,防止叶子继续红变,固定做青形成的品质。其次,是低沸点青草气挥发和转化,形成馥郁的茶香。同时通过湿热作用破坏部分叶绿素,使叶片黄绿而亮。此外,还可挥发一部分水分,使叶子柔软,便于揉捻。 5、揉捻

通过揉捻,使叶片揉破变轻,卷转成条,体积缩小,且便于冲泡。同时部分茶汁挤溢附着在叶表面,对提高茶滋味浓度也有重要作用。 6、初干

通过初干,利用高温破坏残留在揉捻后茶叶中的酵素,使期停止发酵作用,并使茶叶体伤口收缩,改善茶叶香气及滋味。 7、布揉

通过布揉,朔做茶叶的外形。 8、解块

将上道工序布揉的茶叶进行解块,让茶叶自然伸曲及透气不会使茶叶产生闷味及水气味。 9、干燥

干燥可抑制酶性氧化,蒸发水分和软化叶子,并起热化作用,消除苦涩味,促进滋味醇厚。

机制大叶种扁茶新工艺


袁林颖 胡增旬 高飞虎

(重庆市茶叶研究所,402160)

大叶种茶树芽叶肥壮、持嫩性好、白毫多,用其芽头所制扁茶壮实挺秀、白毫多、香气清纯。目前,国内多采用手工、多功能机或多机配套制作该茶。笔者试用全程(除干燥工序外)均采用上洋牌6CH~60D型振动理条机制大叶种扁茶,经过近两年的探索,试验获得成功。用该机制大叶种扁茶,茶不离锅,一气呵成。感官审评和化学成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所制扁茶品质优秀,可与其他大叶种绿名茶媲美。

一、加工工艺

1.鲜叶摊放

将采下的大叶种芽头均匀薄摊于竹簸内4~6小时,厚约2cm,以减重率6%~8%为宜。

2.杀青

采用6CH—60D型振动理条机杀青,锅温160~170C,投叶量约1kg,历时5分钟左右。3.理条

杀青叶不出锅,继续振动理条,温度控制在85C左右,使杀青叶继续散失水分2~3分钟。

4.压扁做形

用400g重的辊压棒加压做形,温度控制在70~75C,历时2分钟。加压时忌时间过长或棒过重,以免茶芽过多扁碎,影响品质。

5.理条干燥

做形完毕后取出辊压棒,温度控制在60~65C,芽叶待理条机继续运作约3分钟后出锅。

6.烘干干燥

茶芽理条干燥出锅后随即上烘(不摊凉)。用自制烘笼或手拉百页式烘干机烘干即可。

二、机制和手工锅炒扁茶

品质比较

1.感官审评结果比较

将蜀永3号和云南大叶种的同等原料分别机制和手工锅炒,所制扁茶分别取样进行感官审评,审评结果如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机制扁茶与手工锅炒的扁茶相比,前者虽在形状和匀净度方面略逊于后者,但其色泽、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均明显优于后者。

2.内含化学成分比较

将同一批芽头分别采用机制和手工炒制,所得扁茶分别取样进行内含化学成分测定,测定结果见表2。从表中可以看出,机制扁茶多酚类含量和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比值相对手工锅炒的要高,而咖啡碱、氨基酸、水浸出物、可溶性总糖的含量相对较低。从加工工艺上看,机制过程温度相对较高,水分散失较快是以上结果的主要原因。手工锅炒杀青锅温一般在120~140C,而机制为160~170c,一方面高温杀青抑制了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另一方面,机制时茶不出锅,续后锅温相对手工锅炒的高,又抑制了多酚类的后氧化,多酚类物质损失较少,相对含量较高。高温加热过程还加快了叶绿体质体基粒内蛋白质的分解,释放出叶绿素。同时,由于高温,水分散失加快,既抑制了叶绿素的水解,又抑制了它的脱镁褐变,从而使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比值相对较高。感官审评时就表现为机制扁茶的干茶色泽、汤色和叶底等因子都明显优于手工锅炒的扁茶。咖啡碱在制茶过程中含量变化不会太大,只是受热升华而略有减少,因此,制茶温度较高的机制扁茶其咖啡碱含量相对较低。氨基酸、水浸出物、可溶性总糖的含量在整个绿茶制作过程中都呈增加趋势,水分是影响它们生成的关键因子之一,高温虽然也有利于这些物质的生成,但同时也加速了水分的散失,从而使生成反应受到抑制。所以,机制茶中氨基酸、水浸出物和可溶性总糖的含量相对较低。虽然机制扁茶和手工炒制的扁茶在内含成分含量上各有千秋,具有不同的品质特点,但总体上均符合大叶类扁形绿名茶的产品标准。

3.效益比较

采用上洋牌6CH—60D型理条机制作大叶种扁形绿茶,每台每小时可炒制5kg芽头,而手工每小时只能炒制1kg左右。可见,采用机制工效明显提高,而且质量比手工炒制的要稳定,经济效益也显著。

表1 机制和手工炒制扁茶感官审评结果

外 形

内 质

乌龙茶加工基本工序与工艺技术要求


乌龙茶属于半发酵茶,结合了红茶与绿茶初制的工艺特点,其制造工序概括起来可分为:晒青、做青(也称碰青、摇青)、杀青、揉捻、干燥。

乌龙茶的采摘标准不同于其他茶类,采摘的鲜叶要有一定的成熟度,不要太嫩,也不要过老。按老嫩程度的不同,将采摘标准分为以下3种:“小开面”采摘标准是新梢伸育形成驻芽后,顶叶的叶面积生长至第2叶面积的1/3时;“中开面”采摘标准是新梢伸育形成驻芽后,顶叶的叶面积生长至相当于第2叶的2/3时;“大开面”采摘标准是新梢伸育形成驻芽后,顶叶的叶面积与第2叶的相近时。要求雨天不采、有露水不采、

烈日下不采。最好的采摘时间是上午9:00~11: 00,下午14:00~16:OO。

(一)晒青与凉青

晒青是乌龙茶工艺的重要特点之一。晒青时利用光能热量使鲜叶适度失水,激发酶的活性,对形成乌龙茶的香气和去除青草味有良好的作用,为做(碰)青工序打下基础。雨水叶要先摊晾,去掉表面水后,方可晒青。晒青时间一般要求在15: 00~18: 00(有阳光)。要求把鲜叶置于竹筛或竹篾中,离地50厘米左右晒青,不可直接接触地面,叶片摊放厚度不超过3厘米。在晒青过程中,应轻翻2~3次,防止擦伤青叶,保证晒青均匀。一般在气温22~28℃条件下,室外晒青只需20~30分钟。中午阳光强,温度35℃以上,叶片容易灼伤,一般不宜晒青。晒青时间的长短应根据季节、叶片的厚薄、鲜叶水分含量,阳光强弱和气温的高低等因素而定。春茶鲜叶质厚、含水量高、阳光弱,晒青时间应比夏茶长;相反则较短。晒青适度标准是:叶片失去原有的光泽,叶色由青绿有光转变为暗绿无光(以顶叶下数第2片为准),嫩梢竖直时顶芽叶下垂,叶片由原来的紧张状态变成柔软,手摸茶青感到柔滑,略有香气产生,晒青叶失水减重率7%~15%。

将晒青适度的叶片移到室内进行凉青,使之萎凋均匀,主要目的是散发晒青叶的热量,让水分重新均匀发布,避免红变死青。凉青适宜环境温度为22~28℃,相对湿度为75%~85%,凉青时间一般1~2小时。当凉青温度超过30℃时,应辅以空调和增湿机加湿设备降温,并设定温度26℃,相对湿度80%,凉青时间90分钟便可。

凉青标准:以茶青热气消失,晒青叶恢复紧张状态为适度。

(二)做青

做青又称碰青或摇青,是形成乌龙茶类独特香味的关键工序。做青要掌握"看青摇青、看茶做茶"的原则。一般而言,前l~3次做青用手碰,后几次做青用筛摇或摇青机摇青。摇青次数、转数与每次间隔时间要根据品种、气候、晒青程度不同灵活掌握,在实际生产操作中应掌握摇做结合,多摇少做,先摇后做;做手先轻后重;转速先慢后快,转数先少后多;静置时间先短后长;摊叶先薄后厚等。

做青中的摇青有3种形式:用手碰青、筛摇和机摇。人工碰青是双手对筛上茶青进行抖碰,使茶青彼此摩擦碰撞。筛摇则采用竹篾制成的直径130厘米、深度28厘米、网眼05厘米×0.5厘米的摇筛,每筛投叶量3-5千克,手执筛沿前后摇动(两人对面或一人操作),使叶片呈波浪滚动,相互碰撞,叶缘细胞受损伤。机摇是用竹篾制的长方形摇笼,长200厘米、口径75厘米、网眼0.6厘米×0.6厘米,每分钟39转左右,投叶量25-35千克。凤凰水仙茶具体摇青方法见表3。

各次摇青对茶叶的作用:一般第1、2次碰青主要是促进晒青叶返活,第3、4次主要促进叶缘和叶脉红变(加速内含物变化),后面几次主要是促进叶片红度和香气的形成。

正常做青的茶青在静置时香气变化是:做青1~3次时以水青气味为主,第4、5次静置以青辣气味为主,至后期出现微花香、甜味,第6、7次静置后青气少,花果甜味较多。

(三)杀青

杀青方式有3种:一是人工锅杀青,锅的口径65~70厘米;二是电动爪齿式炒锅杀青,锅的口径72厘米,转速35转,分钟;三是滚筒(90型、110型)杀青机杀青。杀青采用高温、快速、多闷、少扬方法进行。杀青必须掌握好火温和投叶量。手工杀青时锅底温度140~160℃;电动炒青锅和滚筒杀青要求锅壁温度200~220℃,以青叶倒入锅中时可听到"啪、啪"的连续响声,说明温度合适。如果杀青温度太高,茶青会出现焦边,叶腹不熟,导致成茶内质不仅味焦且汤色浑浊;杀青温度偏低,成茶有青草味存在,汤色红浊不清,香气不清高,而且易导致揉捻时叶与梗分离,影响外形。人工锅杀青投叶量每锅1.5~2.5千克,电动爪齿式炒锅杀青投叶量4~5千克,90型和110型滚筒杀青机投叶量分别约15千克和20千克为宜。杀青时若投叶量太少,容易炒焦茶叶;投叶量太多,则成熟度不匀。

杀青时间长短视品种、季节、鲜叶老嫩,结合投叶量及火温而定。叶片大而叶质厚的茶青、春季茶青、嫩青和未经晒青的茶青,杀青时间应适当延长;冬季茶青和偏老茶青含水量较低,时间宜短。杀青时间一般在8~15分钟。

对于粗大稍老鲜叶,叶质较硬,韧性较强,可采用两次杀青,炒青与揉捻交叉进行,进行两炒两揉。当杀青叶由黏转变成千松,叶张皱卷,叶色绿明,茶梗折而不断,嗅之有清香时,杀青便可完成。适宜的杀青叶含水量为60%~62%。

(四)揉捻

杀青叶出锅之后,必须散热摊晾至30℃左右,方可人桶揉捻(温揉)。若杀青十八桶温度太高,制成的茶叶外形色泽黄褐无光,香气下降;若杀青叶人桶温度太低,则揉捻难以成条,以致茶叶外形粗松,滋味较淡。

乌龙茶揉捻工序必须注意掌握投叶量和揉捻时间。一般采用30型、35型和40型揉捻机,适宜的投叶量分别为4千克、6千克和8千克。揉捻时间一般掌握8~15分钟,但嫩原料揉捻时间可适当缩短,老原料反之。揉捻过程加压必须掌握先轻后重,加压方式为“轻-重-松-重一松”。当揉至茶叶条索紧结、茶汁揉出、细胞破坏率达20%~40%时,即可减压松揉匀条,随后便可下机解块待烘。

(五)干燥

烘干方法与技术要求:茶叶初制干燥需经初焙、二焙及复焙3次烘焙。用焙笼或焙厨初烘,温度应控制在110~120℃,烘干机进风口温度控制在120~130℃(快挡),中间翻拌1~2次;烘至六成千,即手捏茶坯不黏,稍有触手感觉便可摊晾后进行二焙。

若用焙笼或焙厨二焙,温度应掌握在90~100℃,中间翻拌2次;若用手拉式和自动烘干机二焙,温度则为95-100℃(慢挡)。当茶坯烘至八成千时,便可下烘摊晾,然后进行复焙。

复焙仅限用于烘笼或烘厨,温度控制在70~80℃,中间翻拌2次。当茶叶烘至干嗅清香,手捏叶梗容易折断和粉碎,即含水量4%~6%时,即可出焙。烘茶工序的技术要求是:初焙和二焙必须及时,以免使茶坯积压产生酸馊味;待烘的茶坯必须摊开,以免产生闷味;茶坯人焙必须薄摊勤翻,使茶叶干度均匀。

颗粒绿茶的加工技术探讨


近十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叶消费市场中对高档茶的需求不断上升,而对中、低档茶的需求不断下降,在这种市场趋势的带动下,我国名优茶生产迅猛发展,茶叶产品结构也不断优化。但是大宗茶的形势不容乐观。一是产品单调,仅以炒青、烘青为主,二是生产效率低,而且有大量的低档茶被积压,企业生产效益低下,甚至亏损。因此,为中、低档茶寻找新的用途,提高种茶经济效益,增加茶农收入,是茶业界急需解决的科技问题。

我国白20世纪70年代初就开始进行了颗粒绿茶的生产,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但是由于生产的颗粒绿茶始终存在着青气味,严重影响到我国颗粒绿茶的销售市场。90年代末,笔者经过几年的实践,分析了颗粒绿茶青气味形成的原因,通过改进加工工艺,将生产颗粒绿茶传统的加工方法,即先初制、再精制的工艺改变为初、精制交叉结合的工艺,如今已探索出一套将初、精制融为一体的较完整的颗粒绿茶新工艺,并经过了中试生产,由此工艺加工而成的颗粒绿茶基本消除了原有工艺生产的带有青气味的颗粒绿茶的弊端。下面将此工艺作一介绍,供茶叶生产者参考。

一、生产颗粒绿茶的机械设备

70型滚动杀青机一台。55型揉捻机3台。705型转子机2台。30型解块分筛机1台,配4{l筛。16型自动烘千机2台。36型平面圆筛机1台,配10、16、24、36、60孔筛。普通齿切机1台。861型高压静电拣梗机和普通风选机各1台。

二、颗粒绿茶生产加工工艺

1.鲜叶适宜于加工普通绿茶的茶鲜叶均可,考虑到生产成本和产品的经济效益,以选择春茶末期和夏、秋季较粗老(质量中下档),价格较低廉的鲜叶原料为好。

2.杀青用70型滚筒杀青机,杀青程度宜掌握在杀青叶的含水量为60%~65%之间,杀青太嫩,会产生较重的青涩味和较多的片茶,同时也不利于颗粒的成型,杀青太重,将导致碎茶量的增加,同样也不利于颗粒的成型。因此,掌握恰当的杀青程度,对颗粒绿茶的外形和经济效益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工艺白茶茶叶品鉴及冲泡要点


新工艺白茶

新工艺白茶是以一种特殊工艺制作的白茶,简称“新白茶”,是传统炒茶工艺的突破。新白茶对原材料的依赖程度很低,只需要茶叶就行,所以产量大,价钱也比较低。新工艺白茶没有经过发酵,口味醇正,茶汤汤味浓厚。

【茶叶品鉴】

新白茶经过烤箱烘烤后制成,外形微卷,成半条状,冲泡后茶汤没有清香,颜色是橙红色的,茶汤味接近绿茶,颜色有点像红茶,但没有发酵的味道,本味重,没有杂味。

很多新白茶的炒茶工艺不过关,冲泡后茶汤颜色要么发黑,要么颜色过红,口感不好,茶汤火气太重,显得干燥发涩,这是炒茶时火候没掌握好所致。

【冲泡要点】

1.新工艺白茶冲泡相对简单,所以广为流传,对茶具的要求也不高,紫砂茶具、白瓷茶具、青瓷茶具或者玻璃杯都可以。

2.经过这种特殊工艺制作的茶叶,冲泡时间会稍长,水温不超过90℃,冲泡时间不低于5分钟。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68342.html

上一篇:有效减肥的四种茶

下一篇:碧螺春产地在哪里有什么特殊的地理条件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