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有机茶简介——第二章 有机茶园基地建设

2021-01-11

1.有机茶园的生态环境质量

有机茶园基地建设是有机茶生产的基础,有机茶园是采用与自然和生态法则相协调种植的茶园,其生产技术的应用强调使茶园的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有机茶园基地可以是常规茶园的转换,也可以是荒芜茶园的改造恢复,或是新种植茶园。有机茶园必须符合生态环境质量,要求远离城市和工业区以及村庄与公路,以防止城乡垃圾、灰尘、废水、废气及过多人为活动给茶叶带来污染。茶地周围林木繁茂,具有生物多样性;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未受污染,土质肥沃。具体要求:

茶地的大气环境质量应符合GB3095—1996中规定的一级标准的要求;

茶地的灌溉水质量应符合GB5084—1992中规定的旱作农田灌溉水质要求;

茶地的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GBl5618—1995中规定的I类土壤环境质量,主要污染物的含量限值(mg/kg)为:镉Cd≤0.20,汞Hg≤0.15,砷As≤15,铜Cu≤50,铅Pb≤35,铬Cr≤90。

2.有机茶园的土壤要求

有机茶园土壤要求自然肥力高,土层深厚,土体疏松,质地砂壤,通透性能良好,不积水,营养元素丰富而平衡,最好是油沙土、乌沙土、香灰土等等,其具体指标要求见表。

有机茶园土壤要求

3.有机茶园的生态环境保护

有机茶园与常规农业区之问必须有隔离带。隔离带以山、河流、湖泊、自然植被等天然屏障为宜,也可以是道路、人工树林和作物,但隔离带宽度不得小于9米。如果隔离带上种植的系作物,必须按有机方式栽培。对基地周围原有的林木,要严格实行保护,使它成为基地的一道防护林带。若基地周围原有的林木稀少,要营造防护林带。

对茶园中原有的树木,只要对茶树生长无不良影响,应当保留并加以护育,使之成为茶园的行道树或遮荫树。茶园中原有树木稀少的,要适当补种行道树或遮荫树。在山坡上种植茶树,山顶、山谷、溪边须留自然植被,不得开垦或消除。在坡地种植茶树要沿等高线或修梯田进行栽种,对梯地茶园梯壁上的杂草要以割代锄,或在梯壁上种植绿肥、护梯植物。新建茶园坡度不超过25度。

4.常规茶园向有机茶园转换

若常规茶园的生态环境质量符合有机茶标准,经24~36个月的转化期,可以从常规茶园转化为有机茶园。在转换期间,按有机茶标准的要求进行有机种植,不使用任何禁止使用的物质。同时,生产者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完善的、可操作的转化方案,该方案包括:

茶园及其栽培管理前三年的历史情况;

保护和改善茶园生态环境的技术措施;

能持续供应茶园肥料、增加土壤肥力的计划和措施;

防治和减少茶园病虫害的计划和措施。

经有机认证机构认证,可以颁发“转换期有机茶”证书。在转化计划执行期间,有机认证机构将对其进行检查,若不能达到颁证标准要求,将延长转化期。

生产者的第一块茶园获得有机颁证后,其余的茶园原则上应在三年内全部转换成有机茶园。已转换的有机茶园不得在有机茶园和常规茶园之间来回反复。

荒芜三年以上重新改造的茶园可视为符合最低要求而减免转化期,新开垦荒地种植的茶园也可减免转化期,可以直接申请认证。如果有可以信服的证明材料证明近三年内的生产管理技术符合有机茶标准最低要求,可以申请认证。

5.有机新茶园的发展

(1)茶园规划

道路系统的设置。为使茶园管理和运输方便,根据整体布局,需设置主干道和次干道,并相互连接成网。

排水系统的设置。在茶园上方与山林交界处横向设置隔离沟,以隔绝雨水径流,两端与天然沟渠相连;顺坡设置纵沟,可利用原有溪沟,以排除茶园中多余的地面水;与茶行平行设置横沟,坡地茶园每隔10一15行开一条横沟.以蓄积雨水浸润茶地,并排泄多余雨水入纵沟。

茶园地块划分。一般以不超过10亩为宜,茶行长度以不超过50米为宜。

坡地茶园的等高梯级设计。坡度15度以上的山地宜开成水平梯级茶园,梯面宽度最小1.5米,种植2行的应为3米左右。

(2)茶园开垦

首先地貌清理,清理零星树木、竹子、小灌木、乱石、土堆等;然后初垦,开垦深度50cm以上,除尽树根、竹鞭、杂草宿根等;在种植前进行一次复垦,进一步清理地面,复垦深度30cm以上。

(3)茶树种植

有机茶园栽种品种应适合当地的环境条件,并表现出多样性,根据生产需要考虑品种搭配。禁止使用基因改良工程生产的种子、种苗。引进茶苗、种子应严格按国家标准检疫。

种植方式以单行条栽或双行条栽为宜,其中单行条栽:150×33cm,每丛定植2—3株,约4000株/亩;双行条栽:150×40×33cm,每丛定植2—3株,约6000株/亩。

种植时期以秋季和早春为好,即霜降前后或惊蛰至春分。种植前按茶行行距划线开沟,深25cm,施足有机肥,如菜籽饼150—200Kg/亩。尽量带土移栽,减少伤根;移栽时土壤要踏实,浇足定根水,盖土与泥门相平;移栽后及时定剪,留苗高15—20cm。

(4)苗期管理

根据天气情况,成活前每5—7天浇水一次,防止干旱;

行间铺草或种植绿肥,防止杂草生长和水土流失;

冬季培土壅根,根部铺草防冻;

浅耕松土,勤除杂草,防止草荒;

如有缺苗及时补苗,防止缺株断行。

Cy316.com延伸阅读

有机茶基地如何建设,有机茶园的土壤管理技术


有机茶园的土壤管理技术:

行间铺草有机茶园行间铺草,每亩每年不要少于1000公斤。茶园行间铺草可以增加土层蓄水量,抑制杂草生长,提高土壤肥力。此外还具有抗旱保墒、增温防冻的作用。

精耕细作、勤除杂草一般春茶采前要进行一次浅耕,深约10厘米,并清除越冬杂草;春茶采后再次浅耕削草。秋、冬季要结合施基肥进行一次行间深耕,深20-30厘米,把覆盖草料深埋土中。深耕时采用行中深、根际浅的方法,做到不伤根或少伤根。

其具体做法一般分两个步骤:1、虫种培养。在茶园地边挖长3-4米、宽1-1.5米、深30-40厘米的坑,坑底铺上约10厘米厚的较肥壤土。壤土上放一层稍经堆腐的枯枝烂叶、畜栏粪便等做成蚯蚓床。在食料上再铺上10-15厘米厚的肥土,每天浇水使蚯蚓床保持50-60%的含水量。把蚯蚓接种到蚯蚓床内,每平方米接种30-50条。经常浇水保持床内湿润。2、放养茶园。先在茶园行间开一条宽30-40厘米、深30厘米的放养沟,沟里铺放堆沤肥、茶树枯枝落叶、稻草等,加上少量表土拌和均匀。然后挖出蚯蚓、蚯蚓粪便及剩余的枯枝落叶等,分撒到放养沟中,盖上松土后浇水,让蚯蚓自然生长繁衍。每年检查一次蚯蚓生长情况并加蚯蚓食料。

间作绿肥要因地制宜地选好绿肥种类和品种。对1-2年生幼龄茶园要选用矮生或匍匐型绿肥,如伏花生、绿豆等;对3-4年生茶园,可选用早熟、矮生的绿肥,如乌豇豆、黑毛豆、小绿豆等;既作肥料又作土壤保湿用的绿肥,可选用毛叶苕子。

有机茶园间作绿肥要掌握好:

1、不误农时、适时播种,在适宜的播种期内,如水分和气候条件许可要力争早播。

2、因地制宜、合理密植,如果间作密度过大,会影响茶树的生长。反之,绿肥产量低。条栽茶园夏季绿肥宜采用"1、2、3对应3、2、1"的间作法,即1年生茶园间作3行绿肥,2年生茶园间作2行绿肥,3年生茶园间作1行绿肥,4年生茶园不再种绿肥。冬季,可适当密植,如油菜、肥田萝卜、紫云英、苕子混播或豌豆、肥田萝卜、黄花苜蓿混播。

3、接种根瘤菌。在新垦茶园或换种改植茶园土壤中,要选用相应的根瘤菌接种。此外,在一般红壤茶园中钼的含量低,如果在根瘤菌接种时拌以钼肥,可大大提高绿肥固氮能力。

4、及时刈青。夏季绿肥中的高秆绿肥,生长迅速、吸收能力强,常会妨碍茶树正常生长。

有机茶基地如何建设:

1、茶场规划 有机茶园是采用自然和生态法则相协调种植的基地,因此茶场的规划宜应用生态学原理,建立以茶为主,多种经营,立体种植,生态管理,产出绿色食品,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新型茶场。宜山水田林路综合规划,农林牧副渔肥统一安排。茶场内宜根据地形地貌、生产规模、经营模式,科学而合理地安排好总场和分场、办公区与住宿区、厂房区与养殖区、商业区与文化区、绿化区与休闲区、茶园与绿肥区、林区与水果区、道路网络与水利系统等规划安排好。总场以交通方便的茶区中心区为宜,场区周边应与茶园设置50~100米的隔离带;茶厂宜安排在几个作业区中心、交通方便的地方,茶厂周边与茶园应设30~50米的隔离带;养殖场宜安排在茶园周边较隐蔽的地方,规模按一亩茶一条猪或一条牛来安排,同时应安排好粪便的无公害化处理场所。其它安排则因地制宜来安排。

2、种植规划 有机茶生产技术的应用强调使茶园的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既要考虑茶树生长发育对温度、光照、水分、热量、土壤等生态条件的要求,又要考虑构成生物多样性生态农业结构要求进行规划。要求坡度25度以上的山地规划植树造林,坡度25度以下集中连片的缓坡地规划为茶园,零星地块、瘠瘦地等规划种植绿肥、牧草、饲料、花卉、药材、豆科作物,低洼积水地宜规划修建水库或鱼塘,茶园梯壁、道路两旁、水沟边、地边角和房前屋后、池塘边等规划种植水果、观赏树、风景树或经济树种,风口处或茶园北面规划为防风林带,有机茶园与常规农业之间必须规划隔离带,包括地理的或人工林带。树种要多样化,乔木与灌木,阔叶与针叶相结合,高一排低一排。林带与隔离带一般宽8~12米,株距2~5米。同时茶园内规划种植遮阴树,茶行空隙较大时规划种植绿肥或豆科作物,使茶场内外成为一个人工生态群落区。

3、茶园规划 宜以保水、保土、保肥和适应茶树生长发育的生态条件来规划,坡度25度以下、10度以上的地块规划建立反倾斜的梯级茶园,梯面宽不能小于150厘米;坡度10度以下地块规划建立棋盘式长方型茶园。规划时宜按地形地貌和原植被状况,有选择地规划保留一部分面积不等的植被种类不同的林区;南方茶园宜按8~10行茶规划种植一行遮阴树,株距宜根据所选择树种枝叶疏密、树冠宽窄而定,宜以成年后遮阴度在30%~50%之间为原则,一般亩植8~12株为宜,树种以深根、树冠宽大、不与茶树争夺水肥、病虫害少、枝叶疏密适中、冬天落叶的果树、观赏树、风景树、经济树种、豆科乔木树为宜,以便维持生物多样性的良好生态环境。规划茶行时应尽量南北走向和沿等高线走向,茶行间尽量保持平行,避免出现断行和闭合行。整个茶园宜按10~20亩划分为一个作业区,茶行长以50~60米较为合适。

4、道路规划 为提高工作效率、便于管理作业和方便运输以及水土保持等要求来规划道路网络。一般要求有机茶生产茶园500亩以上宜规划主道,宽7~9米;500亩以下只规划支道,宽6~7米;步道按作业区界来规划,10~20亩设立一条步道,宽1~2米。梯级茶园一般以8~10行茶(梯级)规划一条横向步道,宜水平规划;纵向步道宜根据山形来规划,可以规划成直道也可规划成S道。主道、支道、步道宜纵横排列,路路相通。

5、水利规划 水利系统的规划宜以有利于供水、灌水、排水、蓄水、防洪和水土保持等为原则进行。供水沟、供水管与山塘、水库或抽水、蓄水站连接;灌水系统宜以滴灌、喷灌、流灌等规划;排水沟设在茶园低洼处和道路两侧,防洪沟规划在茶园上方与山林交界处;蓄水池用于蓄水和沤制水肥用,一般每5亩茶园建一个,规划在路边或近供水处,深宽度以每亩蓄水1~2立方米为宜;排蓄水沟既可排水又可蓄水,以每隔一定距离规划设置一个低于沟面5~10厘米的梯级小土坝为标志,一般规划在茶行上方。水沟的深宽度和水管的条数宜视需水量和排水量而定。规划要纵横有序,大小相通。

6、茶园开垦 有机茶园的开垦要求分步进行:第一步先将园内地面的杂树、竹子、荆棘、乱石、土堆等清理,但是在清园中应改变常规茶园清园时将全树木一扫光的做法。宜保留一些大树、名贵树和有观赏价值、经济收益大的树种,有利于茶园生态建设。第二步开垦种植沟,开垦前首先将表土层表土、杂草、腐叶等肥力较高的表土层约5~10厘米开挖作基肥堆放在不影响开垦种植沟又利于填回沟底的一侧堆放,在清挖表土肥泥时注意将暗石、树头、竹兜、茅根、恶草等清挖干净并堆放出园外。因茶树一经种植,中途不易改变,为使茶行整齐美观和方便采摘管理作业,开挖种植沟前宜先用石灰粉划线,然后按规格、顺序开挖,以便提高劳动效率。开垦时一人一个作业区,从第一行至第二行,每开挖好一条茶沟则回沟一行,可以较好地解决泥土堆放难的问题。种植沟之间距离为120~200厘米,目前大多采用150厘米的规格,种植沟深度60~70厘米,种植宽度单行植为50~60厘米,双行植为70~80厘米,多行植宽度相应增大,目前大多数采用双行植。第三步填土回沟,开垦种植沟时最底层约5~10厘米的松土留沟底作为第一层,第二层填入表土层肥泥5~10厘米,第三层填入经无公害化处理的无污染基肥,包括厩肥、饼肥、绿肥、草渣、堆肥、沤肥、泥肥、鱼肥、沼气液肥、人畜禽粪尿、作物秸秆等有机肥和矿物钾肥、矿物磷肥、钙镁磷肥、焦泥炭土、生物菌肥等无机矿物肥料、复合微生物肥料等基肥20~25厘米;第四层填入普通泥土5~10厘米,余下10~15厘米暂不填土,待种植苗木时再填满,整理平整。

7、茶树种植 茶树为多年生作物,一经种植几十年内一般不会改变。因此,一是要选择好良种;二是要种植符合出圃标准的苗木;三是要高标准、科学种植。良种是实现高质高产高效低耗的基础,必须按市场的需求、创新、创名牌的需要和远景规划、发展的眼光、地域的优势等科学选择和搭配好茶树良种。同时还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加工的茶类品种选择适应性广、抗病抗虫抗寒能力强、农艺性佳、适制2~3个茶类品种或一个特优茶类品种的高香、多毫、味佳、适应机械化采摘、管理、加工的无性系、非转基因的茶树良种为有机茶种植品种。种植的苗木要符合国家GB11767~1989《茶树种子和苗木》标准的一、二类标准苗木要求,并经过严格检疫。

种植规格:株距,单行植大叶种40~50厘米,中小叶种30~40厘米;小叶种22~33厘米;小行距,双行植33~43厘米,多行植23~28厘米。每穴(丛)定值株数:大叶种1~2株,中小叶种2~3株。种植适期以秋植(霜降前后)和春植(雨水前后)为宜。种植前起苗要尽量带土移栽,减少损伤根系。种植时先按行株距划线或拉绳确定种植穴位,穴位深宽20~25厘米,施足豆饼、菜子饼类粒状肥拌火炼烧土为基肥,每亩150~200公斤,然后种植。种植时注意根系伸展,不接触基肥,茶苗要垂直,株行距要准确,整齐美观,填土至原育苗泥土处,填土后要压实,压实后于茶株四周覆盖一层草,淋足定根水。

在茶苗种植的同时种植茶园遮阴树、防风林带、隔离林带、路沟两旁植树和山上的造林、房前屋后的美化等。

8、植后管理 茶苗种植后宜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在茶苗成活前每2~7天淋水一次,确保茶苗成活。

茶行间全园铺草或种植绿肥、豆科作物等,减少杂草滋生和防止水土流失。茶园梯坎宜适时种植护坡绿肥。

适时浅耕除草,勤除杂草,减少杂草与茶树争夺肥。

适时追肥,勤施薄施,少量多次,肥料为沤制熟化的无公害有机肥,如豆饼、人畜禽粪尿、沼气液肥等。

及时补缺,防止断行缺株。

有机茶基地如何建设


1、茶场规划 有机茶园是采用自然和生态法则相协调种植的基地,因此茶场的规划宜应用生态学原理,建立以茶为主,多种经营,立体种植,生态管理,产出绿色食品,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新型茶场。宜山水田林路综合规划,农林牧副渔肥统一安排。茶场内宜根据地形地貌、生产规模、经营模式,科学而合理地安排好总场和分场、办公区与住宿区、厂房区与养殖区、商业区与文化区、绿化区与休闲区、茶园与绿肥区、林区与水果区、道路网络与水利系统等规划安排好。总场以交通方便的茶区中心区为宜,场区周边应与茶园设置50~100米的隔离带;茶厂宜安排在几个作业区中心、交通方便的地方,茶厂周边与茶园应设30~50米的隔离带;养殖场宜安排在茶园周边较隐蔽的地方,规模按一亩茶一条猪或一条牛来安排,同时应安排好粪便的无公害化处理场所。其它安排则因地制宜来安排。

2、种植规划 有机茶生产技术的应用强调使茶园的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既要考虑茶树生长发育对温度、光照、水分、热量、土壤等生态条件的要求,又要考虑构成生物多样性生态农业结构要求进行规划。要求坡度25度以上的山地规划植树造林,坡度25度以下集中连片的缓坡地规划为茶园,零星地块、瘠瘦地等规划种植绿肥、牧草、饲料、花卉、药材、豆科作物,低洼积水地宜规划修建水库或鱼塘,茶园梯壁、道路两旁、水沟边、地边角和房前屋后、池塘边等规划种植水果、观赏树、风景树或经济树种,风口处或茶园北面规划为防风林带,有机茶园与常规农业之间必须规划隔离带,包括地理的或人工林带。树种要多样化,乔木与灌木,阔叶与针叶相结合,高一排低一排。林带与隔离带一般宽8~12米,株距2~5米。同时茶园内规划种植遮阴树,茶行空隙较大时规划种植绿肥或豆科作物,使茶场内外成为一个人工生态群落区。

3、茶园规划 宜以保水、保土、保肥和适应茶树生长发育的生态条件来规划,坡度25度以下、10度以上的地块规划建立反倾斜的梯级茶园,梯面宽不能小于150厘米;坡度10度以下地块规划建立棋盘式长方型茶园。规划时宜按地形地貌和原植被状况,有选择地规划保留一部分面积不等的植被种类不同的林区;南方茶园宜按8~10行茶规划种植一行遮阴树,株距宜根据所选择树种枝叶疏密、树冠宽窄而定,宜以成年后遮阴度在30%~50%之间为原则,一般亩植8~12株为宜,树种以深根、树冠宽大、不与茶树争夺水肥、病虫害少、枝叶疏密适中、冬天落叶的果树、观赏树、风景树、经济树种、豆科乔木树为宜,以便维持生物多样性的良好生态环境。规划茶行时应尽量南北走向和沿等高线走向,茶行间尽量保持平行,避免出现断行和闭合行。整个茶园宜按10~20亩划分为一个作业区,茶行长以50~60米较为合适。

4、道路规划 为提高工作效率、便于管理作业和方便运输以及水土保持等要求来规划道路网络。一般要求有机茶生产茶园500亩以上宜规划主道,宽7~9米;500亩以下只规划支道,宽6~7米;步道按作业区界来规划,10~20亩设立一条步道,宽1~2米。梯级茶园一般以8~10行茶(梯级)规划一条横向步道,宜水平规划;纵向步道宜根据山形来规划,可以规划成直道也可规划成S道。主道、支道、步道宜纵横排列,路路相通。

5、水利规划 水利系统的规划宜以有利于供水、灌水、排水、蓄水、防洪和水土保持等为原则进行。供水沟、供水管与山塘、水库或抽水、蓄水站连接;灌水系统宜以滴灌、喷灌、流灌等规划;排水沟设在茶园低洼处和道路两侧,防洪沟规划在茶园上方与山林交界处;蓄水池用于蓄水和沤制水肥用,一般每5亩茶园建一个,规划在路边或近供水处,深宽度以每亩蓄水1~2立方米为宜;排蓄水沟既可排水又可蓄水,以每隔一定距离规划设置一个低于沟面5~10厘米的梯级小土坝为标志,一般规划在茶行上方。水沟的深宽度和水管的条数宜视需水量和排水量而定。规划要纵横有序,大小相通。

6、茶园开垦 有机茶园的开垦要求分步进行:第一步先将园内地面的杂树、竹子、荆棘、乱石、土堆等清理,但是在清园中应改变常规茶园清园时将全树木一扫光的做法。宜保留一些大树、名贵树和有观赏价值、经济收益大的树种,有利于茶园生态建设。第二步开垦种植沟,开垦前首先将表土层表土、杂草、腐叶等肥力较高的表土层约5~10厘米开挖作基肥堆放在不影响开垦种植沟又利于填回沟底的一侧堆放,在清挖表土肥泥时注意将暗石、树头、竹兜、茅根、恶草等清挖干净并堆放出园外。因茶树一经种植,中途不易改变,为使茶行整齐美观和方便采摘管理作业,开挖种植沟前宜先用石灰粉划线,然后按规格、顺序开挖,以便提高劳动效率。开垦时一人一个作业区,从第一行至第二行,每开挖好一条茶沟则回沟一行,可以较好地解决泥土堆放难的问题。种植沟之间距离为120~200厘米,目前大多采用150厘米的规格,种植沟深度60~70厘米,种植宽度单行植为50~60厘米,双行植为70~80厘米,多行植宽度相应增大,目前大多数采用双行植。第三步填土回沟,开垦种植沟时最底层约5~10厘米的松土留沟底作为第一层,第二层填入表土层肥泥5~10厘米,第三层填入经无公害化处理的无污染基肥,包括厩肥、饼肥、绿肥、草渣、堆肥、沤肥、泥肥、鱼肥、沼气液肥、人畜禽粪尿、作物秸秆等有机肥和矿物钾肥、矿物磷肥、钙镁磷肥、焦泥炭土、生物菌肥等无机矿物肥料、复合微生物肥料等基肥20~25厘米;第四层填入普通泥土5~10厘米,余下10~15厘米暂不填土,待种植苗木时再填满,整理平整。

7、茶树种植 茶树为多年生作物,一经种植几十年内一般不会改变。因此,一是要选择好良种;二是要种植符合出圃标准的苗木;三是要高标准、科学种植。良种是实现高质高产高效低耗的基础,必须按市场的需求、创新、创名牌的需要和远景规划、发展的眼光、地域的优势等科学选择和搭配好茶树良种。同时还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加工的茶类品种选择适应性广、抗病抗虫抗寒能力强、农艺性佳、适制2~3个茶类品种或一个特优茶类品种的高香、多毫、味佳、适应机械化采摘、管理、加工的无性系、非转基因的茶树良种为有机茶种植品种。种植的苗木要符合国家GB11767~1989《茶树种子和苗木》标准的一、二类标准苗木要求,并经过严格检疫。

种植规格:株距,单行植大叶种40~50厘米,中小叶种30~40厘米;小叶种22~33厘米;小行距,双行植33~43厘米,多行植23~28厘米。每穴(丛)定值株数:大叶种1~2株,中小叶种2~3株。种植适期以秋植(霜降前后)和春植(雨水前后)为宜。种植前起苗要尽量带土移栽,减少损伤根系。种植时先按行株距划线或拉绳确定种植穴位,穴位深宽20~25厘米,施足豆饼、菜子饼类粒状肥拌火炼烧土为基肥,每亩150~200公斤,然后种植。种植时注意根系伸展,不接触基肥,茶苗要垂直,株行距要准确,整齐美观,填土至原育苗泥土处,填土后要压实,压实后于茶株四周覆盖一层草,淋足定根水。

在茶苗种植的同时种植茶园遮阴树、防风林带、隔离林带、路沟两旁植树和山上的造林、房前屋后的美化等。

8、植后管理 茶苗种植后宜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在茶苗成活前每2~7天淋水一次,确保茶苗成活。茶行间全园铺草或种植绿肥、豆科作物等,减少杂草滋生和防止水土流失。茶园梯坎宜适时种植护坡绿肥。

适时浅耕除草,勤除杂草,减少杂草与茶树争夺肥。

适时追肥,勤施薄施,少量多次,肥料为沤制熟化的无公害有机肥,如豆饼、人畜禽粪尿、沼气液肥等。

及时补缺,防止断行缺株。

有机茶基地的选择与建设


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矛盾。随着我国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增强,无污染、纯天然、高品位、安全优质、营养、保健的有机茶日益成为茶叶消费的主流。一方面,有机茶高质高产高效低耗和可持续发展,卖价比大宗茶高,市场前景诱人;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国际市场的开放性、竞争性、规则性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和欧美等国设置的绿色壁垒,又使我国茶叶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面临更大机遇和挑战。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我国茶叶生产、消费的无公害化,发展有机茶是振兴我国茶业的重要途径。 一、基地选择 有机茶基地是有机茶生产的基础,科学地选择好基地具有重要意义。有机茶基地的选择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绿色食品产品环境技术条件》的规定,对基地周边环境、大气、水质、土壤等有严格的要求。 1、有机茶生产基地宜选择在远离城镇、居民区、工业区、交通干道等没有废水、灰尘和过多人为活动给茶叶生产带来的污染,特别是上风口、河道上游等无明显和潜在的污染源;基地大气环境质量应符合GB3095—1996中规定的一级标准要求,要求大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总悬浮微粒、氟等的浓度必须在标准限值内,即日平均浓度限值[毫克/立方米(标准状态)]:二氧化硫0·15,氮氧化合物0·10,总悬浮颗粒物0·30,氟化物7·00微克/立方米。茶园内外空气清新,生物植物丰富,周围有较丰富的有机肥源。 2、茶园用水应符合GB5084—1992中规定的旱作农田灌溉用水水质要求,即各项污染物的浓度限值(毫克/升):总汞0·001,总镉0·005,总砷0·005,总铅0·10,六价铬0·10,氟化物2·00,粪大肠菌群10000个/升,PH值5·5—8·5,并且要求水源充足。 3、基地土壤环境质量要符合GB15618—1995中规定的一类土壤环境质量要求,主要污染物的含量限值(毫克/公斤):汞≤0·15,镉≤2·00,砷≤15·0,铅≤35·0,铜≤50·0,铬≤90·0。要求茶园周围没有有害金属、非金属矿山,茶园土壤没有严重的化学农药、肥料、除草剂、重金属等污染的历史;DDT、六六六等化学农药不检出,不含除草剂成分。 4、茶园土壤自然肥力高,土层深厚,土体疏松,质地砂壤,通透性良好,不积水,有机质含量高,营养元素丰富而平衡,酸性或微酸性,地下水位低,排水性能良好,未种过薯类、芥麦、荷兰豆等作物,连片集中,交通方便的地块选择为生产茶园。要求土壤有效层>80厘米,PH值4·5—6·5,0—45厘米土层内平均指标:有机质含量>15克/公斤,有效氮含量>1克/公斤,有效磷含量>10毫克/公斤,有效钾含量>80毫克/公斤,有效镁含量>40毫克/公斤,有效锌含量1—5毫克/公斤,交换性铝含量30—50毫摩/公斤,交换性钙含量<50毫摩/公斤,透水系数0·01毫米/秒;土壤容重表土层1—1·2克/立方厘米,心土和表土1·2—1·4克/立方厘米;土壤空隙度表土50%—60%,心土和表土45%—55%。 二、基地建设 1、茶场规划 有机茶园是采用自然和生态法则相协调种植的基地,因此茶场的规划宜应用生态学原理,建立以茶为主,多种经营,立体种植,生态管理,产出绿色食品,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新型茶场。宜山水田林路综合规划,农林牧副渔肥统一安排。茶场内宜根据地形地貌、生产规模、经营模式,科学而合理地安排好总场和分场、办公区与住宿区、厂房区与养殖区、商业区与文化区、绿化区与休闲区、茶园与绿肥区、林区与水果区、道路网络与水利系统等规划安排好。总场以交通方便的茶区中心区为宜,场区周边应与茶园设置50—100米的隔离带;茶厂宜安排在几个作业区中心、交通方便的地方,茶厂周边与茶园应设30—50米的隔离带;养殖场宜安排在茶园周边较隐蔽的地方,规模按一亩茶一条猪或一条牛来安排,同时应安排好粪便的无公害化处理场所。其它安排则因地制宜来安排。 2、种植规划 有机茶生产技术的应用强调使茶园的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既要考虑茶树生长发育对温度、光照、水分、热量、土壤等生态条件的要求,又要考虑构成生物多样性生态农业结构要求进行规划。要求坡度25度以上的山地规划植树造林,坡度25度以下集中连片的缓坡地规划为茶园,零星地块、瘠瘦地等规划种植绿肥、牧草、饲料、花卉、药材、豆科作物,低洼积水地宜规划修建水库或鱼塘,茶园梯壁、道路两旁、水沟边、地边角和房前屋后、池塘边等规划种植水果、观赏树、风景树或经济树种,风口处或茶园北面规划为防风林带,有机茶园与常规农业之间必须规划隔离带,包括地理的或人工林带。树种要多样化,乔木与灌木,阔叶与针叶相结合,高一排低一排。林带与隔离带一般宽8—12米,株距2—5米。同时茶园内规划种植遮阴树,茶行空隙较大时规划种植绿肥或豆科作物,使茶场内外成为一个人工生态群落区。 3、茶园规划 宜以保水、保土、保肥和适应茶树生长发育的生态条件来规划,坡度25度以下、10度以上的地块规划建立反倾斜的梯级茶园,梯面宽不能小于150厘米;坡度10度以下地块规划建立棋盘式长方型茶园。规划时宜按地形地貌和原植被状况,有选择地规划保留一部分面积不等的植被种类不同的林区;南方茶园宜按8—10行茶规划种植一行遮阴树,株距宜根据所选择树种枝叶疏密、树冠宽窄而定,宜以成年后遮阴度在30%—50%之间为原则,一般亩植8—12株为宜,树种以深根、树冠宽大、不与茶树争夺水肥、病虫害少、枝叶疏密适中、冬天落叶的果树、观赏树、风景树、经济树种、豆科乔木树为宜,以便维持生物多样性的良好生态环境。规划茶行时应尽量南北走向和沿等高线走向,茶行间尽量保持平行,避免出现断行和闭合行。整个茶园宜按10—20亩划分为一个作业区,茶行长以50—60米较为合适。 4、道路规划 为提高工作效率、便于管理作业和方便运输以及水土保持等要求来规划道路网络。一般要求有机茶生产茶园500亩以上宜规划主道,宽7—9米;500亩以下只规划支道,宽6—7米;步道按作业区界来规划,10—20亩设立一条步道,宽1—2米。梯级茶园一般以8—10行茶(梯级)规划一条横向步道,宜水平规划;纵向步道宜根据山形来规划,可以规划成直道也可规划成S道。主道、支道、步道宜纵横排列,路路相通。 5、水利规划 水利系统的规划宜以有利于供水、灌水、排水、蓄水、防洪和水土保持等为原则进行。供水沟、供水管与山塘、水库或抽水、蓄水站连接;灌水系统宜以滴灌、喷灌、流灌等规划;排水沟设在茶园低洼处和道路两侧,防洪沟规划在茶园上方与山林交界处;蓄水池用于蓄水和沤制水肥用,一般每5亩茶园建一个,规划在路边或近供水处,深宽度以每亩蓄水1—2立方米为宜;排蓄水沟既可排水又可蓄水,以每隔一定距离规划设置一个低于沟面5—10厘米的梯级小土坝为标志,一般规划在茶行上方。水沟的深宽度和水管的条数宜视需水量和排水量而定。规划要纵横有序,大小相通。 6、茶园开垦 有机茶园的开垦要求分步进行:第一步先将园内地面的杂树、竹子、荆棘、乱石、土堆等清理,但是在清园中应改变常规茶园清园时将全树木一扫光的做法。宜保留一些大树、名贵树和有观赏价值、经济收益大的树种,有利于茶园生态建设。第二步开垦种植沟,开垦前首先将表土层表土、杂草、腐叶等肥力较高的表土层约5—10厘米开挖作基肥堆放在不影响开垦种植沟又利于填回沟底的一侧堆放,在清挖表土肥泥时注意将暗石、树头、竹兜、茅根、恶草等清挖干净并堆放出园外。因茶树一经种植,中途不易改变,为使茶行整齐美观和方便采摘管理作业,开挖种植沟前宜先用石灰粉划线,然后按规格、顺序开挖,以便提高劳动效率。开垦时一人一个作业区,从第一行至第二行,每开挖好一条茶沟则回沟一行,可以较好地解决泥土堆放难的问题。种植沟之间距离为120—200厘米,目前大多采用150厘米的规格,种植沟深度60—70厘米,种植宽度单行植为50—60厘米,双行植为70—80厘米,多行植宽度相应增大,目前大多数采用双行植。第三步填土回沟,开垦种植沟时最底层约5—10厘米的松土留沟底作为第一层,第二层填入表土层肥泥5—10厘米,第三层填入经无公害化处理的无污染基肥,包括厩肥、饼肥、绿肥、草渣、堆肥、沤肥、泥肥、鱼肥、沼气液肥、人畜禽粪尿、作物秸秆等有机肥和矿物钾肥、矿物磷肥、钙镁磷肥、焦泥炭土、生物菌肥等无机矿物肥料、复合微生物肥料等基肥20—25厘米;第四层填入普通泥土5—10厘米,余下10—15厘米暂不填土,待种植苗木时再填满,整理平整。 7、茶树种植 茶树为多年生作物,一经种植几十年内一般不会改变。因此,一是要选择好良种;二是要种植符合出圃标准的苗木;三是要高标准、科学种植。 良种是实现高质高产高效低耗的基础,必须按市场的需求、创新、创名牌的需要和远景规划、发展的眼光、地域的优势等科学选择和搭配好茶树良种。同时还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加工的茶类品种选择适应性广、抗病抗虫抗寒能力强、农艺性佳、适制2—3个茶类品种或一个特优茶类品种的高香、多毫、味佳、适应机械化采摘、管理、加工的无性系、非转基因的茶树良种为有机茶种植品种。 种植的苗木要符合国家GB11767—1989《茶树种子和苗木》标准的一、二类标准苗木要求,并经过严格检疫。 种植规格:株距,单行植大叶种40—50厘米,中小叶种30—40厘米;小叶种23—33厘米;小行距,双行植33—43厘米,多行植23—28厘米。每穴(丛)定值株数:大叶种1—2株,中小叶种2—3株。种植适期以秋植(霜降前后)和春植(雨水前后)为宜。种植前起苗要尽量带土移栽,减少损伤根系。种植时先按行株距划线或拉绳确定种植穴位,穴位深宽20—25厘米,施足豆饼、菜。

有机茶简介——第五章 有机茶加工


1.茶茶叶加工厂既要加工有机茶叶,又要加工常规茶叶,必须错开加工日期,原则上两种加工不得在同一天进行。

加工工艺合理。根据各类茶叶产品标准,按鲜叶原料品种等级,采用相应的加工工艺,确保产品质量。

加工过程中只能以物理的方法处理,允许自然发酵。禁止使用任何人工合成的食品添加剂、维生素和其他添加物。可以使用以有机方式种植的天然的茉莉鲜花等。

加工废弃物如茶灰、茶渣等要妥善处理,经堆制后作茶园肥料。5.有机茶的标志

有机茶的标志(包括图案和文字)只能在有机茶认证机构颁发有机茶证书的产品上并在证书限定的范围内及有效期内使用。有机茶标志在产品包装标签上印刷,必须按正式发布的标志式样、颜色和比例制作,尺寸大小必须按标准图样放大或缩小。标志要醒目、整齐、规范、清晰、持久。6.有机茶的标签

标签是指有机茶包装容器上的一切附签、吊牌、文字、图形、符号及其他说明物。有机茶产品的包装标签应符合 GB7718—1994《食品标签通用标准》。标签主要容为:茶叶名称、质量等级、产品标准号、净含量、厂名、厂址、批号、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标志、条码等。标签内容必须清楚、间单、醒目,不得以错误的、引起误解的或欺骗性的方式描述或介绍产品。7.有机茶的包装

包装必须符合牢固、整洁、防潮、美观的要求。同批(唛)茶叶的包装、箱种、尺寸大小、包装材料、净重必须一致。接触茶叶的包装材料必须符合食品卫生要求。所有包装材料必须不受杀菌剂、防腐剂、薰蒸剂、杀虫剂等物品的污染,防止引入二次污染。

有机茶产品的包装(含大小包装)材料,必须是食品级包装材料,主要有:纸板、聚乙稀(PE)、铝箔复合膜、马口铁茶听、白板纸、内衬纸及捆扎材料等。接触茶叶产品的包装材料应具有保鲜性能(如防潮、阻氧等),无异味,并不得含有荧光染料等污染物。推荐使用无菌包装、真空包装、充氮包装。在产品包装上的印刷油墨或标签、封签中使用的粘着剂、印油、墨水等必须是无毒的。

包装材料的生产及包装物的存放必须遵循不污染环境的原则。因此,不准使用聚氯乙稀(PVC)、混有氯氟碳化合物(CFC)的膨化聚苯乙稀等作包装材料。对包装废弃物应及时清理、分类及进行无害化处理。8.有机茶的贮藏

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关于食品贮藏的规定。禁止有机茶与化学合成物质接触,严禁有机茶与有毒、有害、有异味、易污染的物品接触。

有机茶与常规产品必须分开贮藏,要求设有机茶专用仓库。仓库必须清洁、防潮、避光和无异昧,并保持通风干燥,周围环境要清洁卫生,并远离污染源。

贮藏有机茶必须保持干燥,茶叶含水量须符合要求。仓库内配备去湿机或其他去湿材料。用生石灰(包括其他可用作有机茶防潮材料)作为茶叶的防潮去湿物品时,要避免茶叶与生石灰接触,并定期更换。提倡对有机茶进行低温、充氮或真空保存。

入库的有机茶标志和批号系统要清楚、醒目、持久,严禁受到污染、变质以及标签、唛号与货物不一致的茶叶进入仓库。不同批号、日期的产品应分别存放。建立严格的仓库管理制度,详细记载出入仓库的有机茶批号、数量和时间。

保持有机茶仓库的清洁卫生,搞好防鼠、防虫、防霉工作。严禁吸烟,严禁使用人工合成的杀虫剂、灭鼠剂。9.有机茶的运输

运输有机茶的工具必须清洁卫生,干燥,无异味。严禁有毒、有害、有异味、易污染的物品混装、混运。

装运前必须进行有机茶的质量检查,在标签、批号和货物三者符合的情况下才能运输。填写的有机茶运输单据,要字迹清楚,内容正确,项目齐全。

运输包装必须牢固、整洁、防潮,并符合有机茶的包装规定。在运输包装的两端应有明显的运输标志,内容包括:始发站和到达站名称,茶叶品名、重量、件数、批号系统,收货和发货单位名址等。

运输过程中必须稳固、防雨、防潮、防曝晒。装卸时应轻装轻卸。防止碰撞。

有机茶简介——第四章 有机茶园病虫害的控制


有机茶园禁止使用一切化学合成的农药,而农药的使用源于茶园病虫害的防治。茶园病虫的发生和为害又是影响茶树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如何利用茶树自身的生长环境条件,通过采用农业措施、物理措施和生物防治等方法,建立合理的茶树生长体系和健康的生态环境,提高茶园系统内的自然生态调控能力,从而抑制茶园病虫害的爆发,不仅是有机茶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技术环节,也是有机农业的一个重要原则。

1.有机茶园病虫害控制的原理

茶树是一种多年生常绿灌木型作物,一经种植可连续生产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在现有的栽培管理条件下,一般茶园均能形成树冠茂密郁闭、小气候比较稳定的特殊生态环境,使得茶园中的生物群落结构较其他生态系统复杂,生物种类和数量要丰富得多。这些条件有利于保持茶园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种群的多样性。

农药是茶园生态系统的外来物质,有潜在的干扰生态系统的危险。长期以来在农药使用过程中,只注重在病虫防治的本身,而忽视对茶园环境的作用。从六十年代有机氯农药

在茶园中的大量使用到九十年代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普遍推广,不仅未能有效控制茶园病虫的为害,反而引起茶园病虫区系发生急剧变化,危险性病虫不断发生,茶叶中农药残留、害虫抗药性和再猖獗问题越来越突出;同时,对茶园土壤、微生物、有益昆虫直至高等动物等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干扰了茶园的次生态系统,致使茶园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因此,要保持茶园良好的生态环境,防治茶园病虫中应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乃至不使用化学农药是关键。

此外,尽管茶园中有多种病虫害存在,但通常只有l、2种或2、3种是关键性病虫,它们主要具有以下特点:①病虫的为害期与茶树芽叶生长期同步,②病虫对茶树的为害超过了茶树的补偿能力和忍受限度;③种群数量经常活动在经济闷值范围上下或完全超过。在整个茶园病虫防治中,只要把握关键性病虫的防治,就可以有效地降低由于病虫为害造成的损失。

因此,有机茶园的病虫害控制原理就是在了解茶园这种特殊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基于常规农业存在的弊端,尤其是使用农药的种种害处,本着尊重自然的原则,应用生态学的基本方法,充分发挥以茶树为主体的,以茶园环境为基础的自然生态调控作用,以农业措施为主,辅之适当的生物、物理防治技术,并利用有机茶生产标准中允许使用的植物源农药和矿物源农药控制茶园病虫害。从而保证茶树的健康生长。

2.有机茶园病虫害控制的主要技术措施

(1)保护茶园生物群落结构,维持茶园生态平衡

有机茶园一般应建立在自然条件较好、植被丰富、气候适宜的山区和半山区茶园,在这基础上要注意维持和保护生态环境。要采取植树造林、种植防风林、行道树、遮荫树,增加茶园周围的植被。部分茶园还应该退茶还林、调整茶园布局,使之成为较复杂的生态系统。从而改善茶园的生态环境,创造不利于病虫草孳生和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保持茶园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群落多样性,增强茶园自然生态调控能力。

(2)优先采用农业技术措施,加强茶园栽培管理

茶园栽培管理既是茶叶生产过程中的主要技术措施,又是害虫防治的重要手段,它具有预防和长期控制害虫的作用。有机茶园应首先向生态环境较复杂的山区和半山区发展,防止大面积单一种植,以保持较丰富的自然植被,减少病虫害大发生的机率。新植茶园应选择抗病虫品种。在秋冬季节,适时施用农家肥、沤肥、堆肥、枯饼等有机肥作为基肥,以养护土壤,培育壮树。在采摘季节要及时分批多次采摘,可减轻蚜虫、小绿叶蝉、茶细蛾、茶跗线螨、茶橙瘿螨、丽纹象甲等多种危险性病虫的为害,同时也可恶化这些害虫的营养条件,破坏害虫的产卵场所;对有虫芽叶还要注意重采、强采。秋季如果害虫多,可适当推迟封园。在农闲季节可适当中耕,使土壤通风透气,促进茶树根系生长和土壤微生物的活动,破坏地下害虫的栖息场所,有利于天敌人土觅食;对于茶园恶性杂草可采取人工或机械除草,至于一般杂草不必除草务净,保留一定数量的杂草有利于天敌栖息,调节茶园小气候,改善生态环境。

(3)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提高自然生物防治能力

在自然界,天敌对害虫的控制作用是长期存在的。充分发挥并利用天敌对害虫的自然控制效能则是害虫生态调控的重要措施之一。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给天敌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茶园周围可种植杉、棕、苦楝等防护林和行道树,或采用茶林间作,幼龄茶园间种绿肥,夏、冬季在茶树行间铺草,均可给天敌创造良好的栖息、繁殖场所;在进行茶园耕作、修剪等人为干扰较大的农活时给天敌一个缓冲地带,减少天敌的损伤。在生态环境较简单的茶园,可设置人工鸟巢,招引和保护大山雀、画眉、八哥等鸟类进园捕食害虫。

结合农业措施保护天敌,茶园修剪、台刈下来的茶树枝叶,先集中堆放在茶园附近,让天敌飞回茶园后再处理;人工采除的害虫卵块、虫苞、护囊等均有不少天敌寄生,宜分别放入寄生峰保护器内或堆放于适当地方,待寄生蜂、寄生蝇类等天敌羽化飞回茶园后,再集中处理。

利用茶园生态环境较稳定、温湿度适宜、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和流行的条件,可将苏云金杆菌、白僵菌、虫草菌、多角体病毒等各种有益微生物释放到茶园中去,使其建立种群,并造成再次侵染和流行。

建立天敌昆虫的中间寄主和补充营养基地,部份寄生性天敌昆虫(寄生蜂、寄生蝇)和捕食性天敌昆虫(食蚜蝇)羽化后,需吮吸花蜜进行补充营养,然后觅找寄主进行产卵繁殖。因此为了延长天敌昆虫的寿命和增加产卵量,可在茶园周围种植一些不同时期开花的蜜源植物,作为天敌昆虫的补充营养基地,同时也可以美化茶园环境。

(4)采用适当的生物、物理防治措施,有条件地使用植物源和矿物源农药

利用生物制剂防治茶树害虫,如苏云金杆菌(Bt)制剂防治茶毛虫、茶黑毒蛾等鳞翅目害虫,自僵菌防治茶丽纹象甲和假眼小绿叶蝉,病毒用于防治茶尺蠖、茶黑毒蛾等鳞翅目幼虫,真菌制剂防治黑刺粉虱等。

利用昆虫性信息素和互利素来诱杀和干扰昆虫的正常行为,在日本已开始利用茶卷叶蛾的性外激素干扰和防治茶卷叶蛾。

利用灯光、色板、糖醋液等诱杀害虫,目前已开发的新型杀虫灯运用了光、波、色、味4种诱杀方式,选用能避天敌习性,而对植食性害虫有极强的诱杀力的光源、波长、波段来诱杀害虫。因此对天敌相对安全,可比较有效地用于具有趋光习性的茶园害虫的防治。

根据有机茶标准可有条件地选择使用植物源农药和矿物源农药。植物源农药如苦楝素、除虫菊和鱼藤酮等均具杀虫活性,对鳞翅目害虫和假眼小绿叶蝉都有一定的防效。但植物性农药对益虫也有杀伤作用,只是在不得已时才能使用。矿物源农药如石硫合剂等可用于防治茶叶螨类、小绿叶蝉和茶树病害,但应严格控制在冬季封园等非采茶季节使用。

[1] [2] 下一页

3.茶树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

假眼小绿叶蝉

识别 该虫属不完全变态昆虫,一生只经过卵、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成虫体长3—4毫米,全身黄绿至绿色。卵长约0.8毫米,香蕉形,若虫除翅尚未形成外,体形与体色与成虫相似。该虫以成虫和若虫刺吸茶树嫩梢汁液为害。被害芽梢生长受阻,新芽不发,为害严重时幼嫩芽叶呈枯焦状,无茶可采,全年以夏茶受害最重,成虫多栖息于茶丛叶层中,无趋光性,卵产于嫩梢组织中,若虫怕阳光直射,常栖息在嫩叶背面。

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9~12代,以成虫越冬,翌年早春,成虫开始取食孕卵,茶树发芽后开始产卵繁殖。成虫有陆续孕卵和分批产卵习性,尤其是越冬代成虫的产卵期可长达1个月之久,因此各虫态混杂和世代重叠现象十分严重。全年一般有两个发生高峰,6月份和10月份。成、若虫在雨天和晨露时不活动,时晴时雨、留养及杂草丛生的茶园有利于该虫发生。

防治要点 (1)分批及时采茶或轻修剪能采除大量的卵,抑制其发展;(2)喷施白僵菌或植物源药剂进行防治;(3)叶蝉发生较大年份,冬季用石硫合剂封园。

茶毛虫

识别 成虫体长6—13毫米,雌蛾翅淡黄褐色,雄蛾翅黑褐色。卵近圆形、集产。幼虫黄褐色,各节的背面与侧面有8个绒球状毛瘤,上着生黄色毒毛、雌蛾产卵于老叶背面,幼虫有群集性,3龄前群集性很强,常数十头至数百头挤

有机茶简介——第三章 有机茶园的肥培管理


1.肥料的使用准则

禁止使用化学合成肥料。禁止使用城市垃圾和污泥、医院的粪便垃圾和含有害物质(如毒气、病原微生物、重金属等)的工业垃圾。

人畜禽粪尿等使用前必须经过无害化处理,如高温发酵,以杀灭各种寄生虫卵和病原菌、杂草种子,去除有害有机酸和有害气体,使之达到无害化卫生标准。严禁使用不腐熟的人粪尿。

有机肥原则上就地生产就地使用,外来有机肥应确认符合要求后才能使用。商品化有机肥、有机复混肥、叶面肥料、微生物肥料等在使用前必须明确已经得到有机认证机构的颁证或认可。叶面肥料最后一次喷施必须在采摘前20天进行。使用微生物肥料时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的要求操作。

所有有机或无机(矿质)肥料,应对环境和茶叶品质不造成不良后果的方法使用,同时应截断一切因施肥而携入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污染源。

2.允许使用的肥料

有机肥:畜禽粪(经过无害化处理)、绿肥(利用栽培或野生的绿肥植物作肥料)、其他(如腐殖酸类肥、饼肥、沼气液肥和残渣等)。

微生物肥料:如根瘤菌肥料、固氮菌肥料、磷细菌肥料、硝酸盐细菌肥料、复合微生物肥料等。

半有机肥料(有机复混肥):加入适量的微量营养元素制成的有机肥料。

无机(矿质)肥料:如矿物钾肥、矿物磷肥(磷矿粉)、煅烧磷酸盐(钙镁磷肥、脱氧磷肥)、石灰、石膏。

叶面肥料:微量元素的叶面肥料(以Fe、Mn、Zn、B、Mo等微量元素及有益元素为主配制的肥料)和含有植物生长辅助物质的叶面肥料(用天然有机物提取液或接种有益菌类的发酵液,再配加一些腐殖酸、藻酸、氨基酸等配制的肥料)。

其他肥料:不含有毒物质的食品、纺织工业的有机副产品,以骨粉、骨酸废渣、氨基酸残渣、家禽家畜加工废料、糖厂废料制成的肥料。

3.有机肥料无害化处理

在有机肥料中,有些如人畜粪便常常带有各种病原菌、病毒、寄生虫卵及恶臭味等,有些如杂草等常常带有各种病虫害传染体及种子等,因此用于有机茶生产一般都要经处理,变有害为无害。目前,有机肥料无害化处理方法有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3种,物理方法如曝晒、高温处理等养分损失大,工本高;化学方法如用化学物质除害,在有机农业生产中不能采用;生物方法如接菌后的堆腐和沤制,在有机食品生产过程中是唯一可采用的方法。有机肥料无害化处理的堆、沤方法也很多,如EM堆腐法,自制发酵催熟堆腐法,工厂化无害化处理。

4.有机肥料的EM堆腐法

EM是一种好氧和嫌氧有效微生物群,主要是由光合细菌、放线菌、酵母菌、乳酸菌等组成,在农业和环保上有广泛的用途,它具有除臭、杀虫、杀菌、净化环境、促进植物生长等多种功能,用它处理人畜粪便作堆肥,可以起到无害化作用。其具体方法如下:

购买EM原液,按配方稀释备用;

将人畜粪便风干至含水量约30—40%左右;

取稻草、玉米秆、青草等物,切成约1—1.5cm长的碎片,加少量米糠拌和均匀,作堆肥时的膨松剂;

将稻草等膨松物与粪便按重量10:100混合搅拌均匀,并在水泥地上铺成长约6米,宽约1.5米,厚约20—30厘米的肥堆;

在肥堆上薄薄地撒上一点米糠或麦麸等物,然后再洒上制备好的EM配方稀释液,每1000kg肥料洒1000—1500毫升;

按同样的方法,上面再铺第二层,每一堆肥料约铺3—5层后上面盖好塑料薄膜,使发酵。当肥料堆内温度升到45—50℃时翻动一次,一般要翻动3—4次才可完成。完成后,一般肥料中长有许多白色的霉毛,并有一种特别的香味,这时就可以施用了。一般夏天要7一15天可完成,春天要15—25天可完成,冬天要更长时间。水分过多会使堆肥失败,会有恶臭味。各地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条件反复试验、摸索才行。

堆肥用EM稀释配方

5.有机肥料的自制发酵催熟堆腐法

如果当地买不到EM原液,也可以采用自制发酵催熟粉代替,自制发酵堆肥催熟配方及堆肥制法如下:

准备好原料:米糠(稻米糠、小米糠等各种米糠),油粕(油料经榨油后之残渣,如菜籽油粕、花生油粕、蓖麻子油粕等),豆粕(制造豆腐等豆制品后之残渣,无论何种豆类均可),糖类(各种糖类和含糖物质均可),泥类或黑炭粉或沸石粉,酵母粉。

按以下配方配制好发酵催熟剂并进行发酵:

发酵催熟剂配料表

按上述配方,先将糖类添加于水中,搅拌溶解后,加入米糠、油粕和豆粕,经充分搅拌混合后,堆放,于60℃以上的温度保持30—50天进行发酵。然后用草炭粉或沸石粉按l:l的比例进行掺和稀释,仔细搅拌均匀,制成堆肥催熟粉。

堆肥。先将粪便风干,使至水分约达30一40%。按粪便与稻草(切碎)等膨松物按重量100:10混合,每100公斤混合肥中加入1公斤催熟粉,充分拌和使之均匀,然后堆积成高1.5—2米左右,堆放于堆肥舍,进行发酵腐熟。在此期间根据堆积肥料因腐熟而产生的温度变化,即可判定堆肥化的进程。

当气温15℃时,堆积后第3日堆积肥料表面以下30厘米处的温度可达70℃;堆积10日后进行第一次翻混。翻混前(当时)堆积肥料表面以下30厘米处的温度可达80℃,几乎无臭。10日后,第二次翻混,翻混前(当时)堆积肥料表面以下30厘米处的温度为60℃。再隔10日后,第三次翻混前(当时),堆积肥料表面以下30厘米处的温度为40℃,翻混后(当时)的温度为30℃,水分含量约达30%左右,之后不再翻混,等待后熟。后熟一般3—5天,最多10天即得。后熟完成,堆肥化过程即告结束。

这种高温堆腐也可把原粪便中的虫卵杂草种子等杀死,大肠杆菌也可大为减少,达到无害化的目的,但效果要比 EM堆腐法差。

6.有机肥料的工厂化无害化处理

如果有大型畜牧和家禽场,因粪便较多,可采用工厂化无害化处理。主要是先把粪便进行统一集中,然后进行脱水,使水份含量约达到20一30%。然后把脱过水的粪便输送到一个专门蒸气消毒房内,蒸气消毒房的温度不能太高,一般为80—100%左右,太高易使养分分解损失。肥料在消毒房内不断运转,经20—30分钟消毒,杀死全部的虫卵、杂草种子及有害的病菌等,消毒房内装有脱臭塔,臭气通过塔内排出除臭。然后将脱臭和消毒的粪便配上必要天然矿物,如磷矿粉、白云石、去母粉等进行造粒,再烘干,即成有机茶肥料。其工艺流程如下:

畜禽舍→粪便堆腐房→脱水→消毒→除臭→配方搅拌→造粒→烘干→过筛→包装→入库

7.有机茶园种植绿肥

在有机茶生产的茶园施肥中种植绿肥十分重要,因为它是有机茶园的主要肥源。茶园种植绿肥,要避免与茶树争肥、争水、争光等现象的发生,要根据绿肥习性,茶园土壤特点,茶树年龄及气候特点等因素,因地制宜地选好绿肥种类和合适的品种。对1—2年生幼龄茶园要选用矮生或匍匐型绿肥,如伏花生、绿豆等,既不妨碍茶树生长,又有利于水土保持。对于3—4年生茶园,可选用早熟、矮生的绿肥,如乌豇豆、黑毛豆、小绿豆等等,可防止与茶树产生生长竞争的矛盾。对于华南茶区,既作肥料又作茶苗遮荫物的,要选用秆高、叶疏、枝干呈伞状的山毛豆、木豆等。在长江以北茶区既作肥料又作为土壤保温用的,可选用毛叶苕子等。坎边绿肥以选用多年生绿肥为主,长江以北茶区可种紫穗槐、草木樨;华南茶区可选用爬地木兰、无刺含羞草;长江中下游广大茶区可选用紫穗槐、知风草、霜落、大叶胡枝子等等。

有机茶园可问作的绿肥品种及特性列于下表,供参考。

春播夏季绿肥:

秋播冬季绿肥:

坎边多年生绿肥:

8.有机茶园绿肥的栽培

有机茶园间作绿肥的主要目的是改良茶园土壤理化性质,不断提高茶园土壤肥力,从而促进茶树生长,为有机茶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有机茶园问作绿肥,既要使绿肥高产优质,又不妨碍茶树本身的生长发育,因此必须合理问作,掌握以下栽培技术:

不误农时,适时播种:这是茶园绿肥高产、优质的重要环节。我国大部分茶区,冬季少雨,气温较低,茶园冬季绿肥如果播种太晚,在越冬前绿肥苗幼小,根系又浅,抗寒抗旱能力弱,易遭危害,影响苗期成活率,从而也影响产量。如浙江省茶区,茶园间作紫云英,以秋分至寒露之间播种为宜。在适宜的播种期内,如水分和气候条件许可,要力争早播,有利于产量和品质。

不碍茶树,合理密植:因地制宜,合理密植是茶园间作绿肥成败的关键。如果间作密度过大,虽然可以充分利用行间,获得绿肥高产,但会影响茶树的生育,造成不良后果。反之,如果问作太稀,则不能充分利用行间空隙,绿肥产量低,改土效果受影响。如何正确处理茶树与绿肥两者之问的关系,实行合理密植极为重要。多年的实践证明,茶园间作绿肥宜采用绿肥行间适当密播,绿肥与茶树之间保持适当距离,尽量减少绿肥与茶树之问的矛盾。在长江中下游广大茶区间作绿肥,条栽茶园夏季绿肥宜采用“1、2、3对应3、2、l”的问作法,即1年生茶园问作3行绿肥,2年生茶园间作2行绿肥,3年生茶园间作1行绿肥,4年生以后,茶园不再种绿肥。至于冬季,由于茶树与绿肥之间矛盾少,可以适当密播。如采用油菜、肥田萝卜、紫云英、苕子混播或采用豌豆、肥田萝卜、黄花苜蓿混播,绿肥之间可取长补短,互相依存,有利抗寒和抗旱,产量可比单播高出40%一70%。

根瘤菌接种,提高绿肥品质:在新垦茶园或换种改植茶园土壤中,能与各种豆科绿肥共生的根瘤菌很少,茶园间作绿肥产量不高,品质也差,因此在茶园问作绿肥时,要选用相应的根瘤菌接种。据试验,新茶园问作冬季绿肥紫云英时,用根瘤菌接种的比不接种的可增产5%一10%。此外,在一般红壤茶园中,由于钼的含量低,导致绿肥根瘤菌发育不良,固氮能力弱。如果在根瘤菌接种时拌以钼肥,可大大提高绿肥固氮能力。据贵州省茶叶研究所的试验,茶园问作春大豆,用钼肥拌根瘤菌播种,绿肥的固氮能力可提高25.8%一28.5%。

及时台刈青,减少矛盾:各种绿肥,尤其是夏季绿肥中的高秆绿肥,株体高大,后期生长迅速,吸收能力强,常会妨碍茶树正常生长。这时,就需要通过刈青来解决。据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试验,在旧式茶园中间作大叶猪屎豆等高秆绿肥,如果不及时刈青利用,对夏、秋茶影响很大,可减产50%左右,如及时数次刈割埋青,可使茶叶产量提高17%~23%,效果十分显著。

9.有机茶园的土壤管理

(1)茶园行间铺草覆盖

茶园行间铺草每亩铺草量不少于1000kg,原料可利用山草、稻草、麦杆等。茶园行间铺草可以减缓地表径流速度,促使雨水向土层深处渗透,既可防止地表水土流失,又可增加土层蓄水量。茶园铺草还能抑制杂草生长,有利土壤生物繁殖,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此外,它还可以稳定土壤的热变化,夏天可防止土壤水分蒸发,具有抗旱保墒作用,冬天可保暖防止冻害。茶园行问铺草可一举多得,是有机茶生产最重要的土壤管理措施。

(2)精耕细作,勤除杂草

生产有机茶的茶园大多水热条件好,四周生态条件也好,杂草极易滋长。杂草不仅能与茶树争光、争肥、争水,又是病虫栖息的场所和传播的媒介,一有疏忽就会造成草荒,必须及时去除。由于它不能用除草剂喷杀,只能采用勤浅耕勤削草,以人工方法除灭,这对于一些没有条件铺草的茶园尤为重要。一般,春茶开采前要进行一次浅耕削草(约10厘米左右),清除越冬杂草。春茶结束后浅耕削草,可疏松被采茶踏实的表土,同时可推迟夏草生长。6月份,在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正是梅雨季节,杂草生长快,一般在梅雨结束,要进行一次浅耕除草。8—9月份是秋草生长、开花结籽时期,这时除草对防止第二年杂草生长有重要意义,要抓紧进行。因此,没有铺草条件的有机茶生产茶园,尤其是行间空间大的茶园,一年4次浅耕除草是不可少的。除草要选择晴朗的天气进行,把杂草晒干,使它失去再生能力,同时也可起到杀虫消毒作用。经过暴晒后的杂草翻埋作肥料,以提高土壤肥力。

秋冬季节,要结合施基肥进行一次行间深耕(20—30厘米),把覆盖草料深埋土壤,深耕时要做到行中深,根际浅的方法,以便做到不伤根或少伤根。

如果种植时深耕施肥的基础工作较好,成园后行间土壤根系密度大,茶行宽郁闭度高,行间杂草少,土壤较疏松的茶园,可以采取免耕的方法。所谓免耕,也不是绝对不耕。即在茶树生长的一定周期内进行耕作。一般做法是每年把大量的有机肥和枯枝落叶生草等铺在行问,防止土壤裸露。使土壤上的有机层保持松软富有弹性,防止采茶人员对土壤的直接踩踏镇压。每当茶树进行重修剪时进行一次深耕,把土表的有机层翻人土中,这样周期性地进行。

10.茶园行间饲养蚯蚓

茶园饲养蚯蚓优点很多,它可吞食茶园枯枝烂叶和未腐解的有机肥料变成粪便,促进土壤有机物的腐化分解,加速有效养分的释放,提高土壤肥力。其次,蚯蚓的大量繁殖和成活,可疏松土壤,增加土壤的孔隙度,有利茶根的生长。此外,蚯蚓躯体还是含氮很高的动物性蛋白,在土壤中死亡腐烂,是肥力很好的有机肥料。茶园饲养蚯蚓是有机茶生产的重要土壤管理措施之一。其具体做法一般分2个步骤,先蚯蚓床培养虫种,然后放养接种茶园。

虫种培养:先在茶园地边挖几个长3~4米,宽l一1.5米,深30—40厘米的坑,坑底铺上10厘米左右较肥的壤土。壤土上放稍量经堆腐的枯枝烂叶、青草、谷壳、畜栏粪便及厨房垃圾等作为蚯蚓的食料,做成蚯蚓床。在食料上再铺上约10—15厘米的肥土,每天浇点水,使蚯蚓床保持50—60%的含水量,约过半个月食料充分腐烂,然后到肥土地里挖取收集蚯蚓,挖开蚯蚓床的盖土,把收集到的蚯蚓接种到蚯蚓床内,约每平方米接种30-50条。以后经常浇水,保持床内湿润,经过数月后,蚯蚓开始在床内大量生长、繁衍,可作茶园接种用。

放养茶园:先在茶园行间开一条宽30一40厘米,深30厘米的放养沟,沟里铺放堆沤肥、草肥、栏肥、茶树枯枝落叶、稻草等物,加上少量表土拌和均匀。然后挖出事先准备好的蚯蚓床中的蚯蚓、蚯吲粪便及未吃光的剩余的枯枝落叶等杂物一起分撒到茶园放养沟中,盖上松土,浇水,让蚯蚓逐步自然生长,繁衍。每年结合茶园施基肥,检查一次蚯蚓生长情况并加稻草、杂草、枯枝落叶等蚯蚓的食料,如发现蚯蚓生长不良,要继续接种,直到继续生长为止。

总之,由于在有机茶生产中肥料品种有很大的限制,施肥技术也必须十分讲究。为了确保有机茶生产的高产优质,在幼龄期间除了施用农家有机肥之外,必须十分强调和重视间作豆科植物。一方面可防止茶园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可改善生态条件,是有机茶生产的重要措施之一。成园后要加强有机肥的施用,特别要重视含氮量高的有机肥,如菜子饼肥、鱼粉、豆子饼肥、蚕蛹、血粉及屠宰场的下脚料等等。根据土壤性质和养分含量可适当选施一些天然的矿产肥料,如磷矿粉、自云石粉、云母粉、矿产钾盐、矿硝等等。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施用有机茶专用肥。在茶树生长季节,为了促进生长,提高品质,也可以喷施用纯生物技术过程产生的氨基酸液肥等。

此外,要充分发挥茶树自身物质循环的优势,大力推广修剪枝叶回归茶园的措施。因为修剪是茶树栽培的重要措施,修剪下来的枝叶有机质含量很高,养份含量丰富,是茶园很好的有机肥源。每年修剪下来的枯枝落叶都要设法归还给土壤,可直接作肥料深翻入土,也可作茶园土壤覆盖物铺于土壤表面。这是茶树依靠自身物质循环,使无机物变有机物,自力更生解决有机茶肥源的一种有效方法,在国外许多生产有机茶的国家已广为推广应用。它经济、易行、有效,应要大力推广。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67516.html

上一篇:一粥一茶一菜防脂肪肝

下一篇:红茶啤酒保护心脏 教你DIY花式啤酒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