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有机茶基地的选择与建设

2019-11-13
M.cY316.CoM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矛盾。随着我国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增强,无污染、纯天然、高品位、安全优质、营养、保健的有机茶日益成为茶叶消费的主流。一方面,有机茶高质高产高效低耗和可持续发展,卖价比大宗茶高,市场前景诱人;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国际市场的开放性、竞争性、规则性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和欧美等国设置的绿色壁垒,又使我国茶叶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面临更大机遇和挑战。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我国茶叶生产、消费的无公害化,发展有机茶是振兴我国茶业的重要途径。 一、基地选择 有机茶基地是有机茶生产的基础,科学地选择好基地具有重要意义。有机茶基地的选择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绿色食品产品环境技术条件》的规定,对基地周边环境、大气、水质、土壤等有严格的要求。 1、有机茶生产基地宜选择在远离城镇、居民区、工业区、交通干道等没有废水、灰尘和过多人为活动给茶叶生产带来的污染,特别是上风口、河道上游等无明显和潜在的污染源;基地大气环境质量应符合GB3095—1996中规定的一级标准要求,要求大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总悬浮微粒、氟等的浓度必须在标准限值内,即日平均浓度限值[毫克/立方米(标准状态)]:二氧化硫0·15,氮氧化合物0·10,总悬浮颗粒物0·30,氟化物7·00微克/立方米。茶园内外空气清新,生物植物丰富,周围有较丰富的有机肥源。 2、茶园用水应符合GB5084—1992中规定的旱作农田灌溉用水水质要求,即各项污染物的浓度限值(毫克/升):总汞0·001,总镉0·005,总砷0·005,总铅0·10,六价铬0·10,氟化物2·00,粪大肠菌群10000个/升,PH值5·5—8·5,并且要求水源充足。 3、基地土壤环境质量要符合GB15618—1995中规定的一类土壤环境质量要求,主要污染物的含量限值(毫克/公斤):汞≤0·15,镉≤2·00,砷≤15·0,铅≤35·0,铜≤50·0,铬≤90·0。要求茶园周围没有有害金属、非金属矿山,茶园土壤没有严重的化学农药、肥料、除草剂、重金属等污染的历史;DDT、六六六等化学农药不检出,不含除草剂成分。 4、茶园土壤自然肥力高,土层深厚,土体疏松,质地砂壤,通透性良好,不积水,有机质含量高,营养元素丰富而平衡,酸性或微酸性,地下水位低,排水性能良好,未种过薯类、芥麦、荷兰豆等作物,连片集中,交通方便的地块选择为生产茶园。要求土壤有效层>80厘米,PH值4·5—6·5,0—45厘米土层内平均指标:有机质含量>15克/公斤,有效氮含量>1克/公斤,有效磷含量>10毫克/公斤,有效钾含量>80毫克/公斤,有效镁含量>40毫克/公斤,有效锌含量1—5毫克/公斤,交换性铝含量30—50毫摩/公斤,交换性钙含量<50毫摩/公斤,透水系数0·01毫米/秒;土壤容重表土层1—1·2克/立方厘米,心土和表土1·2—1·4克/立方厘米;土壤空隙度表土50%—60%,心土和表土45%—55%。 二、基地建设 1、茶场规划 有机茶园是采用自然和生态法则相协调种植的基地,因此茶场的规划宜应用生态学原理,建立以茶为主,多种经营,立体种植,生态管理,产出绿色食品,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新型茶场。宜山水田林路综合规划,农林牧副渔肥统一安排。茶场内宜根据地形地貌、生产规模、经营模式,科学而合理地安排好总场和分场、办公区与住宿区、厂房区与养殖区、商业区与文化区、绿化区与休闲区、茶园与绿肥区、林区与水果区、道路网络与水利系统等规划安排好。总场以交通方便的茶区中心区为宜,场区周边应与茶园设置50—100米的隔离带;茶厂宜安排在几个作业区中心、交通方便的地方,茶厂周边与茶园应设30—50米的隔离带;养殖场宜安排在茶园周边较隐蔽的地方,规模按一亩茶一条猪或一条牛来安排,同时应安排好粪便的无公害化处理场所。其它安排则因地制宜来安排。 2、种植规划 有机茶生产技术的应用强调使茶园的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既要考虑茶树生长发育对温度、光照、水分、热量、土壤等生态条件的要求,又要考虑构成生物多样性生态农业结构要求进行规划。要求坡度25度以上的山地规划植树造林,坡度25度以下集中连片的缓坡地规划为茶园,零星地块、瘠瘦地等规划种植绿肥、牧草、饲料、花卉、药材、豆科作物,低洼积水地宜规划修建水库或鱼塘,茶园梯壁、道路两旁、水沟边、地边角和房前屋后、池塘边等规划种植水果、观赏树、风景树或经济树种,风口处或茶园北面规划为防风林带,有机茶园与常规农业之间必须规划隔离带,包括地理的或人工林带。树种要多样化,乔木与灌木,阔叶与针叶相结合,高一排低一排。林带与隔离带一般宽8—12米,株距2—5米。同时茶园内规划种植遮阴树,茶行空隙较大时规划种植绿肥或豆科作物,使茶场内外成为一个人工生态群落区。 3、茶园规划 宜以保水、保土、保肥和适应茶树生长发育的生态条件来规划,坡度25度以下、10度以上的地块规划建立反倾斜的梯级茶园,梯面宽不能小于150厘米;坡度10度以下地块规划建立棋盘式长方型茶园。规划时宜按地形地貌和原植被状况,有选择地规划保留一部分面积不等的植被种类不同的林区;南方茶园宜按8—10行茶规划种植一行遮阴树,株距宜根据所选择树种枝叶疏密、树冠宽窄而定,宜以成年后遮阴度在30%—50%之间为原则,一般亩植8—12株为宜,树种以深根、树冠宽大、不与茶树争夺水肥、病虫害少、枝叶疏密适中、冬天落叶的果树、观赏树、风景树、经济树种、豆科乔木树为宜,以便维持生物多样性的良好生态环境。规划茶行时应尽量南北走向和沿等高线走向,茶行间尽量保持平行,避免出现断行和闭合行。整个茶园宜按10—20亩划分为一个作业区,茶行长以50—60米较为合适。 4、道路规划 为提高工作效率、便于管理作业和方便运输以及水土保持等要求来规划道路网络。一般要求有机茶生产茶园500亩以上宜规划主道,宽7—9米;500亩以下只规划支道,宽6—7米;步道按作业区界来规划,10—20亩设立一条步道,宽1—2米。梯级茶园一般以8—10行茶(梯级)规划一条横向步道,宜水平规划;纵向步道宜根据山形来规划,可以规划成直道也可规划成S道。主道、支道、步道宜纵横排列,路路相通。 5、水利规划 水利系统的规划宜以有利于供水、灌水、排水、蓄水、防洪和水土保持等为原则进行。供水沟、供水管与山塘、水库或抽水、蓄水站连接;灌水系统宜以滴灌、喷灌、流灌等规划;排水沟设在茶园低洼处和道路两侧,防洪沟规划在茶园上方与山林交界处;蓄水池用于蓄水和沤制水肥用,一般每5亩茶园建一个,规划在路边或近供水处,深宽度以每亩蓄水1—2立方米为宜;排蓄水沟既可排水又可蓄水,以每隔一定距离规划设置一个低于沟面5—10厘米的梯级小土坝为标志,一般规划在茶行上方。水沟的深宽度和水管的条数宜视需水量和排水量而定。规划要纵横有序,大小相通。 6、茶园开垦 有机茶园的开垦要求分步进行:第一步先将园内地面的杂树、竹子、荆棘、乱石、土堆等清理,但是在清园中应改变常规茶园清园时将全树木一扫光的做法。宜保留一些大树、名贵树和有观赏价值、经济收益大的树种,有利于茶园生态建设。第二步开垦种植沟,开垦前首先将表土层表土、杂草、腐叶等肥力较高的表土层约5—10厘米开挖作基肥堆放在不影响开垦种植沟又利于填回沟底的一侧堆放,在清挖表土肥泥时注意将暗石、树头、竹兜、茅根、恶草等清挖干净并堆放出园外。因茶树一经种植,中途不易改变,为使茶行整齐美观和方便采摘管理作业,开挖种植沟前宜先用石灰粉划线,然后按规格、顺序开挖,以便提高劳动效率。开垦时一人一个作业区,从第一行至第二行,每开挖好一条茶沟则回沟一行,可以较好地解决泥土堆放难的问题。种植沟之间距离为120—200厘米,目前大多采用150厘米的规格,种植沟深度60—70厘米,种植宽度单行植为50—60厘米,双行植为70—80厘米,多行植宽度相应增大,目前大多数采用双行植。第三步填土回沟,开垦种植沟时最底层约5—10厘米的松土留沟底作为第一层,第二层填入表土层肥泥5—10厘米,第三层填入经无公害化处理的无污染基肥,包括厩肥、饼肥、绿肥、草渣、堆肥、沤肥、泥肥、鱼肥、沼气液肥、人畜禽粪尿、作物秸秆等有机肥和矿物钾肥、矿物磷肥、钙镁磷肥、焦泥炭土、生物菌肥等无机矿物肥料、复合微生物肥料等基肥20—25厘米;第四层填入普通泥土5—10厘米,余下10—15厘米暂不填土,待种植苗木时再填满,整理平整。 7、茶树种植 茶树为多年生作物,一经种植几十年内一般不会改变。因此,一是要选择好良种;二是要种植符合出圃标准的苗木;三是要高标准、科学种植。 良种是实现高质高产高效低耗的基础,必须按市场的需求、创新、创名牌的需要和远景规划、发展的眼光、地域的优势等科学选择和搭配好茶树良种。同时还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加工的茶类品种选择适应性广、抗病抗虫抗寒能力强、农艺性佳、适制2—3个茶类品种或一个特优茶类品种的高香、多毫、味佳、适应机械化采摘、管理、加工的无性系、非转基因的茶树良种为有机茶种植品种。 种植的苗木要符合国家GB11767—1989《茶树种子和苗木》标准的一、二类标准苗木要求,并经过严格检疫。 种植规格:株距,单行植大叶种40—50厘米,中小叶种30—40厘米;小叶种23—33厘米;小行距,双行植33—43厘米,多行植23—28厘米。每穴(丛)定值株数:大叶种1—2株,中小叶种2—3株。种植适期以秋植(霜降前后)和春植(雨水前后)为宜。种植前起苗要尽量带土移栽,减少损伤根系。种植时先按行株距划线或拉绳确定种植穴位,穴位深宽20—25厘米,施足豆饼、菜。

Cy316.com延伸阅读

有机茶基地如何建设


1、茶场规划 有机茶园是采用自然和生态法则相协调种植的基地,因此茶场的规划宜应用生态学原理,建立以茶为主,多种经营,立体种植,生态管理,产出绿色食品,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新型茶场。宜山水田林路综合规划,农林牧副渔肥统一安排。茶场内宜根据地形地貌、生产规模、经营模式,科学而合理地安排好总场和分场、办公区与住宿区、厂房区与养殖区、商业区与文化区、绿化区与休闲区、茶园与绿肥区、林区与水果区、道路网络与水利系统等规划安排好。总场以交通方便的茶区中心区为宜,场区周边应与茶园设置50~100米的隔离带;茶厂宜安排在几个作业区中心、交通方便的地方,茶厂周边与茶园应设30~50米的隔离带;养殖场宜安排在茶园周边较隐蔽的地方,规模按一亩茶一条猪或一条牛来安排,同时应安排好粪便的无公害化处理场所。其它安排则因地制宜来安排。

2、种植规划 有机茶生产技术的应用强调使茶园的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既要考虑茶树生长发育对温度、光照、水分、热量、土壤等生态条件的要求,又要考虑构成生物多样性生态农业结构要求进行规划。要求坡度25度以上的山地规划植树造林,坡度25度以下集中连片的缓坡地规划为茶园,零星地块、瘠瘦地等规划种植绿肥、牧草、饲料、花卉、药材、豆科作物,低洼积水地宜规划修建水库或鱼塘,茶园梯壁、道路两旁、水沟边、地边角和房前屋后、池塘边等规划种植水果、观赏树、风景树或经济树种,风口处或茶园北面规划为防风林带,有机茶园与常规农业之间必须规划隔离带,包括地理的或人工林带。树种要多样化,乔木与灌木,阔叶与针叶相结合,高一排低一排。林带与隔离带一般宽8~12米,株距2~5米。同时茶园内规划种植遮阴树,茶行空隙较大时规划种植绿肥或豆科作物,使茶场内外成为一个人工生态群落区。

3、茶园规划 宜以保水、保土、保肥和适应茶树生长发育的生态条件来规划,坡度25度以下、10度以上的地块规划建立反倾斜的梯级茶园,梯面宽不能小于150厘米;坡度10度以下地块规划建立棋盘式长方型茶园。规划时宜按地形地貌和原植被状况,有选择地规划保留一部分面积不等的植被种类不同的林区;南方茶园宜按8~10行茶规划种植一行遮阴树,株距宜根据所选择树种枝叶疏密、树冠宽窄而定,宜以成年后遮阴度在30%~50%之间为原则,一般亩植8~12株为宜,树种以深根、树冠宽大、不与茶树争夺水肥、病虫害少、枝叶疏密适中、冬天落叶的果树、观赏树、风景树、经济树种、豆科乔木树为宜,以便维持生物多样性的良好生态环境。规划茶行时应尽量南北走向和沿等高线走向,茶行间尽量保持平行,避免出现断行和闭合行。整个茶园宜按10~20亩划分为一个作业区,茶行长以50~60米较为合适。

4、道路规划 为提高工作效率、便于管理作业和方便运输以及水土保持等要求来规划道路网络。一般要求有机茶生产茶园500亩以上宜规划主道,宽7~9米;500亩以下只规划支道,宽6~7米;步道按作业区界来规划,10~20亩设立一条步道,宽1~2米。梯级茶园一般以8~10行茶(梯级)规划一条横向步道,宜水平规划;纵向步道宜根据山形来规划,可以规划成直道也可规划成S道。主道、支道、步道宜纵横排列,路路相通。

5、水利规划 水利系统的规划宜以有利于供水、灌水、排水、蓄水、防洪和水土保持等为原则进行。供水沟、供水管与山塘、水库或抽水、蓄水站连接;灌水系统宜以滴灌、喷灌、流灌等规划;排水沟设在茶园低洼处和道路两侧,防洪沟规划在茶园上方与山林交界处;蓄水池用于蓄水和沤制水肥用,一般每5亩茶园建一个,规划在路边或近供水处,深宽度以每亩蓄水1~2立方米为宜;排蓄水沟既可排水又可蓄水,以每隔一定距离规划设置一个低于沟面5~10厘米的梯级小土坝为标志,一般规划在茶行上方。水沟的深宽度和水管的条数宜视需水量和排水量而定。规划要纵横有序,大小相通。

6、茶园开垦 有机茶园的开垦要求分步进行:第一步先将园内地面的杂树、竹子、荆棘、乱石、土堆等清理,但是在清园中应改变常规茶园清园时将全树木一扫光的做法。宜保留一些大树、名贵树和有观赏价值、经济收益大的树种,有利于茶园生态建设。第二步开垦种植沟,开垦前首先将表土层表土、杂草、腐叶等肥力较高的表土层约5~10厘米开挖作基肥堆放在不影响开垦种植沟又利于填回沟底的一侧堆放,在清挖表土肥泥时注意将暗石、树头、竹兜、茅根、恶草等清挖干净并堆放出园外。因茶树一经种植,中途不易改变,为使茶行整齐美观和方便采摘管理作业,开挖种植沟前宜先用石灰粉划线,然后按规格、顺序开挖,以便提高劳动效率。开垦时一人一个作业区,从第一行至第二行,每开挖好一条茶沟则回沟一行,可以较好地解决泥土堆放难的问题。种植沟之间距离为120~200厘米,目前大多采用150厘米的规格,种植沟深度60~70厘米,种植宽度单行植为50~60厘米,双行植为70~80厘米,多行植宽度相应增大,目前大多数采用双行植。第三步填土回沟,开垦种植沟时最底层约5~10厘米的松土留沟底作为第一层,第二层填入表土层肥泥5~10厘米,第三层填入经无公害化处理的无污染基肥,包括厩肥、饼肥、绿肥、草渣、堆肥、沤肥、泥肥、鱼肥、沼气液肥、人畜禽粪尿、作物秸秆等有机肥和矿物钾肥、矿物磷肥、钙镁磷肥、焦泥炭土、生物菌肥等无机矿物肥料、复合微生物肥料等基肥20~25厘米;第四层填入普通泥土5~10厘米,余下10~15厘米暂不填土,待种植苗木时再填满,整理平整。

7、茶树种植 茶树为多年生作物,一经种植几十年内一般不会改变。因此,一是要选择好良种;二是要种植符合出圃标准的苗木;三是要高标准、科学种植。良种是实现高质高产高效低耗的基础,必须按市场的需求、创新、创名牌的需要和远景规划、发展的眼光、地域的优势等科学选择和搭配好茶树良种。同时还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加工的茶类品种选择适应性广、抗病抗虫抗寒能力强、农艺性佳、适制2~3个茶类品种或一个特优茶类品种的高香、多毫、味佳、适应机械化采摘、管理、加工的无性系、非转基因的茶树良种为有机茶种植品种。种植的苗木要符合国家GB11767~1989《茶树种子和苗木》标准的一、二类标准苗木要求,并经过严格检疫。

种植规格:株距,单行植大叶种40~50厘米,中小叶种30~40厘米;小叶种22~33厘米;小行距,双行植33~43厘米,多行植23~28厘米。每穴(丛)定值株数:大叶种1~2株,中小叶种2~3株。种植适期以秋植(霜降前后)和春植(雨水前后)为宜。种植前起苗要尽量带土移栽,减少损伤根系。种植时先按行株距划线或拉绳确定种植穴位,穴位深宽20~25厘米,施足豆饼、菜子饼类粒状肥拌火炼烧土为基肥,每亩150~200公斤,然后种植。种植时注意根系伸展,不接触基肥,茶苗要垂直,株行距要准确,整齐美观,填土至原育苗泥土处,填土后要压实,压实后于茶株四周覆盖一层草,淋足定根水。

在茶苗种植的同时种植茶园遮阴树、防风林带、隔离林带、路沟两旁植树和山上的造林、房前屋后的美化等。

8、植后管理 茶苗种植后宜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在茶苗成活前每2~7天淋水一次,确保茶苗成活。茶行间全园铺草或种植绿肥、豆科作物等,减少杂草滋生和防止水土流失。茶园梯坎宜适时种植护坡绿肥。

适时浅耕除草,勤除杂草,减少杂草与茶树争夺肥。

适时追肥,勤施薄施,少量多次,肥料为沤制熟化的无公害有机肥,如豆饼、人畜禽粪尿、沼气液肥等。

及时补缺,防止断行缺株。

有机茶基地如何建设,有机茶园的土壤管理技术


有机茶园的土壤管理技术:

行间铺草有机茶园行间铺草,每亩每年不要少于1000公斤。茶园行间铺草可以增加土层蓄水量,抑制杂草生长,提高土壤肥力。此外还具有抗旱保墒、增温防冻的作用。

精耕细作、勤除杂草一般春茶采前要进行一次浅耕,深约10厘米,并清除越冬杂草;春茶采后再次浅耕削草。秋、冬季要结合施基肥进行一次行间深耕,深20-30厘米,把覆盖草料深埋土中。深耕时采用行中深、根际浅的方法,做到不伤根或少伤根。

其具体做法一般分两个步骤:1、虫种培养。在茶园地边挖长3-4米、宽1-1.5米、深30-40厘米的坑,坑底铺上约10厘米厚的较肥壤土。壤土上放一层稍经堆腐的枯枝烂叶、畜栏粪便等做成蚯蚓床。在食料上再铺上10-15厘米厚的肥土,每天浇水使蚯蚓床保持50-60%的含水量。把蚯蚓接种到蚯蚓床内,每平方米接种30-50条。经常浇水保持床内湿润。2、放养茶园。先在茶园行间开一条宽30-40厘米、深30厘米的放养沟,沟里铺放堆沤肥、茶树枯枝落叶、稻草等,加上少量表土拌和均匀。然后挖出蚯蚓、蚯蚓粪便及剩余的枯枝落叶等,分撒到放养沟中,盖上松土后浇水,让蚯蚓自然生长繁衍。每年检查一次蚯蚓生长情况并加蚯蚓食料。

间作绿肥要因地制宜地选好绿肥种类和品种。对1-2年生幼龄茶园要选用矮生或匍匐型绿肥,如伏花生、绿豆等;对3-4年生茶园,可选用早熟、矮生的绿肥,如乌豇豆、黑毛豆、小绿豆等;既作肥料又作土壤保湿用的绿肥,可选用毛叶苕子。

有机茶园间作绿肥要掌握好:

1、不误农时、适时播种,在适宜的播种期内,如水分和气候条件许可要力争早播。

2、因地制宜、合理密植,如果间作密度过大,会影响茶树的生长。反之,绿肥产量低。条栽茶园夏季绿肥宜采用"1、2、3对应3、2、1"的间作法,即1年生茶园间作3行绿肥,2年生茶园间作2行绿肥,3年生茶园间作1行绿肥,4年生茶园不再种绿肥。冬季,可适当密植,如油菜、肥田萝卜、紫云英、苕子混播或豌豆、肥田萝卜、黄花苜蓿混播。

3、接种根瘤菌。在新垦茶园或换种改植茶园土壤中,要选用相应的根瘤菌接种。此外,在一般红壤茶园中钼的含量低,如果在根瘤菌接种时拌以钼肥,可大大提高绿肥固氮能力。

4、及时刈青。夏季绿肥中的高秆绿肥,生长迅速、吸收能力强,常会妨碍茶树正常生长。

有机茶基地如何建设:

1、茶场规划 有机茶园是采用自然和生态法则相协调种植的基地,因此茶场的规划宜应用生态学原理,建立以茶为主,多种经营,立体种植,生态管理,产出绿色食品,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新型茶场。宜山水田林路综合规划,农林牧副渔肥统一安排。茶场内宜根据地形地貌、生产规模、经营模式,科学而合理地安排好总场和分场、办公区与住宿区、厂房区与养殖区、商业区与文化区、绿化区与休闲区、茶园与绿肥区、林区与水果区、道路网络与水利系统等规划安排好。总场以交通方便的茶区中心区为宜,场区周边应与茶园设置50~100米的隔离带;茶厂宜安排在几个作业区中心、交通方便的地方,茶厂周边与茶园应设30~50米的隔离带;养殖场宜安排在茶园周边较隐蔽的地方,规模按一亩茶一条猪或一条牛来安排,同时应安排好粪便的无公害化处理场所。其它安排则因地制宜来安排。

2、种植规划 有机茶生产技术的应用强调使茶园的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既要考虑茶树生长发育对温度、光照、水分、热量、土壤等生态条件的要求,又要考虑构成生物多样性生态农业结构要求进行规划。要求坡度25度以上的山地规划植树造林,坡度25度以下集中连片的缓坡地规划为茶园,零星地块、瘠瘦地等规划种植绿肥、牧草、饲料、花卉、药材、豆科作物,低洼积水地宜规划修建水库或鱼塘,茶园梯壁、道路两旁、水沟边、地边角和房前屋后、池塘边等规划种植水果、观赏树、风景树或经济树种,风口处或茶园北面规划为防风林带,有机茶园与常规农业之间必须规划隔离带,包括地理的或人工林带。树种要多样化,乔木与灌木,阔叶与针叶相结合,高一排低一排。林带与隔离带一般宽8~12米,株距2~5米。同时茶园内规划种植遮阴树,茶行空隙较大时规划种植绿肥或豆科作物,使茶场内外成为一个人工生态群落区。

3、茶园规划 宜以保水、保土、保肥和适应茶树生长发育的生态条件来规划,坡度25度以下、10度以上的地块规划建立反倾斜的梯级茶园,梯面宽不能小于150厘米;坡度10度以下地块规划建立棋盘式长方型茶园。规划时宜按地形地貌和原植被状况,有选择地规划保留一部分面积不等的植被种类不同的林区;南方茶园宜按8~10行茶规划种植一行遮阴树,株距宜根据所选择树种枝叶疏密、树冠宽窄而定,宜以成年后遮阴度在30%~50%之间为原则,一般亩植8~12株为宜,树种以深根、树冠宽大、不与茶树争夺水肥、病虫害少、枝叶疏密适中、冬天落叶的果树、观赏树、风景树、经济树种、豆科乔木树为宜,以便维持生物多样性的良好生态环境。规划茶行时应尽量南北走向和沿等高线走向,茶行间尽量保持平行,避免出现断行和闭合行。整个茶园宜按10~20亩划分为一个作业区,茶行长以50~60米较为合适。

4、道路规划 为提高工作效率、便于管理作业和方便运输以及水土保持等要求来规划道路网络。一般要求有机茶生产茶园500亩以上宜规划主道,宽7~9米;500亩以下只规划支道,宽6~7米;步道按作业区界来规划,10~20亩设立一条步道,宽1~2米。梯级茶园一般以8~10行茶(梯级)规划一条横向步道,宜水平规划;纵向步道宜根据山形来规划,可以规划成直道也可规划成S道。主道、支道、步道宜纵横排列,路路相通。

5、水利规划 水利系统的规划宜以有利于供水、灌水、排水、蓄水、防洪和水土保持等为原则进行。供水沟、供水管与山塘、水库或抽水、蓄水站连接;灌水系统宜以滴灌、喷灌、流灌等规划;排水沟设在茶园低洼处和道路两侧,防洪沟规划在茶园上方与山林交界处;蓄水池用于蓄水和沤制水肥用,一般每5亩茶园建一个,规划在路边或近供水处,深宽度以每亩蓄水1~2立方米为宜;排蓄水沟既可排水又可蓄水,以每隔一定距离规划设置一个低于沟面5~10厘米的梯级小土坝为标志,一般规划在茶行上方。水沟的深宽度和水管的条数宜视需水量和排水量而定。规划要纵横有序,大小相通。

6、茶园开垦 有机茶园的开垦要求分步进行:第一步先将园内地面的杂树、竹子、荆棘、乱石、土堆等清理,但是在清园中应改变常规茶园清园时将全树木一扫光的做法。宜保留一些大树、名贵树和有观赏价值、经济收益大的树种,有利于茶园生态建设。第二步开垦种植沟,开垦前首先将表土层表土、杂草、腐叶等肥力较高的表土层约5~10厘米开挖作基肥堆放在不影响开垦种植沟又利于填回沟底的一侧堆放,在清挖表土肥泥时注意将暗石、树头、竹兜、茅根、恶草等清挖干净并堆放出园外。因茶树一经种植,中途不易改变,为使茶行整齐美观和方便采摘管理作业,开挖种植沟前宜先用石灰粉划线,然后按规格、顺序开挖,以便提高劳动效率。开垦时一人一个作业区,从第一行至第二行,每开挖好一条茶沟则回沟一行,可以较好地解决泥土堆放难的问题。种植沟之间距离为120~200厘米,目前大多采用150厘米的规格,种植沟深度60~70厘米,种植宽度单行植为50~60厘米,双行植为70~80厘米,多行植宽度相应增大,目前大多数采用双行植。第三步填土回沟,开垦种植沟时最底层约5~10厘米的松土留沟底作为第一层,第二层填入表土层肥泥5~10厘米,第三层填入经无公害化处理的无污染基肥,包括厩肥、饼肥、绿肥、草渣、堆肥、沤肥、泥肥、鱼肥、沼气液肥、人畜禽粪尿、作物秸秆等有机肥和矿物钾肥、矿物磷肥、钙镁磷肥、焦泥炭土、生物菌肥等无机矿物肥料、复合微生物肥料等基肥20~25厘米;第四层填入普通泥土5~10厘米,余下10~15厘米暂不填土,待种植苗木时再填满,整理平整。

7、茶树种植 茶树为多年生作物,一经种植几十年内一般不会改变。因此,一是要选择好良种;二是要种植符合出圃标准的苗木;三是要高标准、科学种植。良种是实现高质高产高效低耗的基础,必须按市场的需求、创新、创名牌的需要和远景规划、发展的眼光、地域的优势等科学选择和搭配好茶树良种。同时还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加工的茶类品种选择适应性广、抗病抗虫抗寒能力强、农艺性佳、适制2~3个茶类品种或一个特优茶类品种的高香、多毫、味佳、适应机械化采摘、管理、加工的无性系、非转基因的茶树良种为有机茶种植品种。种植的苗木要符合国家GB11767~1989《茶树种子和苗木》标准的一、二类标准苗木要求,并经过严格检疫。

种植规格:株距,单行植大叶种40~50厘米,中小叶种30~40厘米;小叶种22~33厘米;小行距,双行植33~43厘米,多行植23~28厘米。每穴(丛)定值株数:大叶种1~2株,中小叶种2~3株。种植适期以秋植(霜降前后)和春植(雨水前后)为宜。种植前起苗要尽量带土移栽,减少损伤根系。种植时先按行株距划线或拉绳确定种植穴位,穴位深宽20~25厘米,施足豆饼、菜子饼类粒状肥拌火炼烧土为基肥,每亩150~200公斤,然后种植。种植时注意根系伸展,不接触基肥,茶苗要垂直,株行距要准确,整齐美观,填土至原育苗泥土处,填土后要压实,压实后于茶株四周覆盖一层草,淋足定根水。

在茶苗种植的同时种植茶园遮阴树、防风林带、隔离林带、路沟两旁植树和山上的造林、房前屋后的美化等。

8、植后管理 茶苗种植后宜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在茶苗成活前每2~7天淋水一次,确保茶苗成活。

茶行间全园铺草或种植绿肥、豆科作物等,减少杂草滋生和防止水土流失。茶园梯坎宜适时种植护坡绿肥。

适时浅耕除草,勤除杂草,减少杂草与茶树争夺肥。

适时追肥,勤施薄施,少量多次,肥料为沤制熟化的无公害有机肥,如豆饼、人畜禽粪尿、沼气液肥等。

及时补缺,防止断行缺株。

有机茶简介——第二章 有机茶园基地建设


1.有机茶园的生态环境质量

有机茶园基地建设是有机茶生产的基础,有机茶园是采用与自然和生态法则相协调种植的茶园,其生产技术的应用强调使茶园的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有机茶园基地可以是常规茶园的转换,也可以是荒芜茶园的改造恢复,或是新种植茶园。有机茶园必须符合生态环境质量,要求远离城市和工业区以及村庄与公路,以防止城乡垃圾、灰尘、废水、废气及过多人为活动给茶叶带来污染。茶地周围林木繁茂,具有生物多样性;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未受污染,土质肥沃。具体要求:

茶地的大气环境质量应符合GB3095—1996中规定的一级标准的要求;

茶地的灌溉水质量应符合GB5084—1992中规定的旱作农田灌溉水质要求;

茶地的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GBl5618—1995中规定的I类土壤环境质量,主要污染物的含量限值(mg/kg)为:镉Cd≤0.20,汞Hg≤0.15,砷As≤15,铜Cu≤50,铅Pb≤35,铬Cr≤90。

2.有机茶园的土壤要求

有机茶园土壤要求自然肥力高,土层深厚,土体疏松,质地砂壤,通透性能良好,不积水,营养元素丰富而平衡,最好是油沙土、乌沙土、香灰土等等,其具体指标要求见表。

有机茶园土壤要求

3.有机茶园的生态环境保护

有机茶园与常规农业区之问必须有隔离带。隔离带以山、河流、湖泊、自然植被等天然屏障为宜,也可以是道路、人工树林和作物,但隔离带宽度不得小于9米。如果隔离带上种植的系作物,必须按有机方式栽培。对基地周围原有的林木,要严格实行保护,使它成为基地的一道防护林带。若基地周围原有的林木稀少,要营造防护林带。

对茶园中原有的树木,只要对茶树生长无不良影响,应当保留并加以护育,使之成为茶园的行道树或遮荫树。茶园中原有树木稀少的,要适当补种行道树或遮荫树。在山坡上种植茶树,山顶、山谷、溪边须留自然植被,不得开垦或消除。在坡地种植茶树要沿等高线或修梯田进行栽种,对梯地茶园梯壁上的杂草要以割代锄,或在梯壁上种植绿肥、护梯植物。新建茶园坡度不超过25度。

4.常规茶园向有机茶园转换

若常规茶园的生态环境质量符合有机茶标准,经24~36个月的转化期,可以从常规茶园转化为有机茶园。在转换期间,按有机茶标准的要求进行有机种植,不使用任何禁止使用的物质。同时,生产者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完善的、可操作的转化方案,该方案包括:

茶园及其栽培管理前三年的历史情况;

保护和改善茶园生态环境的技术措施;

能持续供应茶园肥料、增加土壤肥力的计划和措施;

防治和减少茶园病虫害的计划和措施。

经有机认证机构认证,可以颁发“转换期有机茶”证书。在转化计划执行期间,有机认证机构将对其进行检查,若不能达到颁证标准要求,将延长转化期。

生产者的第一块茶园获得有机颁证后,其余的茶园原则上应在三年内全部转换成有机茶园。已转换的有机茶园不得在有机茶园和常规茶园之间来回反复。

荒芜三年以上重新改造的茶园可视为符合最低要求而减免转化期,新开垦荒地种植的茶园也可减免转化期,可以直接申请认证。如果有可以信服的证明材料证明近三年内的生产管理技术符合有机茶标准最低要求,可以申请认证。

5.有机新茶园的发展

(1)茶园规划

道路系统的设置。为使茶园管理和运输方便,根据整体布局,需设置主干道和次干道,并相互连接成网。

排水系统的设置。在茶园上方与山林交界处横向设置隔离沟,以隔绝雨水径流,两端与天然沟渠相连;顺坡设置纵沟,可利用原有溪沟,以排除茶园中多余的地面水;与茶行平行设置横沟,坡地茶园每隔10一15行开一条横沟.以蓄积雨水浸润茶地,并排泄多余雨水入纵沟。

茶园地块划分。一般以不超过10亩为宜,茶行长度以不超过50米为宜。

坡地茶园的等高梯级设计。坡度15度以上的山地宜开成水平梯级茶园,梯面宽度最小1.5米,种植2行的应为3米左右。

(2)茶园开垦

首先地貌清理,清理零星树木、竹子、小灌木、乱石、土堆等;然后初垦,开垦深度50cm以上,除尽树根、竹鞭、杂草宿根等;在种植前进行一次复垦,进一步清理地面,复垦深度30cm以上。

(3)茶树种植

有机茶园栽种品种应适合当地的环境条件,并表现出多样性,根据生产需要考虑品种搭配。禁止使用基因改良工程生产的种子、种苗。引进茶苗、种子应严格按国家标准检疫。

种植方式以单行条栽或双行条栽为宜,其中单行条栽:150×33cm,每丛定植2—3株,约4000株/亩;双行条栽:150×40×33cm,每丛定植2—3株,约6000株/亩。

种植时期以秋季和早春为好,即霜降前后或惊蛰至春分。种植前按茶行行距划线开沟,深25cm,施足有机肥,如菜籽饼150—200Kg/亩。尽量带土移栽,减少伤根;移栽时土壤要踏实,浇足定根水,盖土与泥门相平;移栽后及时定剪,留苗高15—20cm。

(4)苗期管理

根据天气情况,成活前每5—7天浇水一次,防止干旱;

行间铺草或种植绿肥,防止杂草生长和水土流失;

冬季培土壅根,根部铺草防冻;

浅耕松土,勤除杂草,防止草荒;

如有缺苗及时补苗,防止缺株断行。

无性系良种有机茶生产技术之一基地的选择


所选定的有机茶基地必须符合生产有机(天然)食品的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即应该选择在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未受污染、土质肥沃、茶种优良、周围林木繁茂,具生物多样性的边远山区,尽量避开繁华都市的工业区和交通要道。

1、大气要求

基地周围不能有大气污染源,特别是茶园上风口要没有污染源,有害气体的排放应达到国家大气环境一级标准。生产、生活用的燃煤锅炉需配有除尘防硫设备,符合有机 (天然)食品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2、水源要求

地表水、地下水和水质清洁无污染,基地上游无污染源,生产、生活用水符合有机(天然)食品的水质标准。

3、土壤要求

基地土壤元素位于背景值正常区域,周围没有金属或非金属矿山或农药的污染,土壤肥力较高,符合有机( 天然)食品的土壤标准。

4、茶树品种要求

最主要是抗逆性(抗病虫、抗寒冷、抗干旱等)要好,生长势要强,同时要求选择种性纯、发芽整齐的茶园作为基地。若是规划新种茶园,还应考虑采用无性系良种,并以早、中、晚品种合理搭配。种苗可选用本省选育的无性系茶树新品种有:上梅州、大面白、赣茶1号、宁洲2号、九曲783;

其他的新品种的有:乌牛早、平阳特早、浙农113、福鼎大毫、白毫早等,均具有良好的经济性状,适宜在全省范围种植、推广。

有机茶加工厂的环境建设


近几年随着有机茶的发展,相应地推动了茶叶加工厂的建设与改造。由于环境对于加工厂的卫生质量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在有机茶加工厂的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对加工厂的环境进行评估,在农业部颁布的《有机茶加工技术规程》(NY/T5198-2002)标准中对有机茶加工厂的环境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它包括了加工厂的外部环境和加工厂的厂区环境。本文结合笔者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情况,就有机茶加工厂的环境建设谈一些个人看法,以供参考。 一、外部环境 有机茶加工厂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周边环境、大气和水源3个因素。 1、周边环境 首先,有机茶加工属食品加工范畴,加工厂的环境条件应符合食品类加工厂的环境要求。根据茶叶生产的实际情况,有机茶加工厂应选择在地势相对高而干燥、交通方便、离茶园不太远的地方。要求离开垃圾处理场、各类医院200m以外;离开经常性喷洒农药的作业区100m以外;离开交通主干道20m以外;离开各种排放“三废”和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500m以外;远离各类开采的矿山以及产生粉尘的采石场;要尽量离开居民生活区,避免生活垃圾、家禽和各种人为因素的污染。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地都在进行经济开发园区的建设,一些茶叶企业为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享受有关优惠政策,将加工厂建在经济开发区内,因此要求有机茶加工厂除达到上述要求外,还应注意其周边企业的污染源,防止废水、废气对环境的污染,特别要注意和防范有害异味气体的漂移。通常茶叶加工厂应建在食品加工园区或农业园区内,谨慎建在经济开发区内。另外,有机茶加工厂在生产时不能对周边环境构成污染。 有机茶加工厂是企业的活动中心,通常一些团购客户要对生产厂和供货商进行实地考察或上门采购,因此在选址时应考虑便于客户采购和参观,以吸引客户。另外,还要便于成品茶的运输发货、员工上下班、通讯联络等。有便捷可靠的能源来源,包括输电线路、变电站、煤气站、加油站等。另外应获得规划、土地、建设等政府管理部门的批准,以免在加工厂选址后或建造时,面临被停工、搬迁的局面。不能把加工厂建在通讯电缆的地面上和自然保护区等国家有关法令、法规所规定的禁区内。 2、水源 有机茶加工厂一般都需要用水,包括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其水质必须达到GB5749-1985《生活用水卫生标准》,加工厂周围的水源至少应达到《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1988)的要求。 生产用水指茶叶在加工过程、清洗加工设备和冲洗加工场地中所需的生产性用水。如红茶在发酵时需用水来调节空气的湿度;砖茶、砣茶加工中要把水直接加到茶叶中;虽然绿茶和乌龙茶在加工过程中用水极少,但随着蒸汽杀青机的使用,已使水成为加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载体,可见在茶叶加工过程中水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与茶叶接触。根据有机茶的加工要求,在茶季开始时,要对所有的加工设备和加工场所进行彻底的清洗,因此生产用水将直接影响有机茶的质量。 生活用水指加工厂人员进行日常活动的用水。提倡使用符合标准的、统一供水的自来水。有些加工厂位于山区或半山区,可使用的水源为山泉水或井水,须采取铺设管道和过滤或消毒处理,其水质也要达到GB5749-1985所规定的标准。 3、大气 大气环境应符合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规定的二级标准要求。目前大多数有机茶园基本分布在无工业污染的乡村或山区和半山区,并且都建在距离茶园不太远的地带,基本能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要求。 二、厂区环境 1、厂区环境建设应与厂房建设结合考虑,要有一定的超前性,以适应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与需求。加工区应与办公区、生活区隔离,各区要有明显的标识,包括各种诸如“禁止吸烟”、“禁止无关人员进入”等警示牌,并按消防条例规定设立相应的消防设施。一些规模较小的有机茶加工厂,加工区和经营活动等都在同一幢楼中,则须按楼层进行分区,禁止将加工区和生活区安排在同一层楼中。 2、有机茶加工厂应设厂区围墙,使整个加工厂相对封闭,以便于管理和提高安全性。厂区道路应合理设置,保证人员、物资、鲜叶和产品的顺畅流动,路面必须硬化、平整,以减少灰尘、泥土引起的污染;要有相应的排水、排污系统,保证雨天不积水,无蚊蝇滋生地;厂区内应设绿化区或绿化带美化环境,降低噪音。 3、加工厂的电源线、通讯线及其他管线,应按电力设备和通讯电缆及相关要求统一布线,不得随意乱拉、乱接,以免造成安全隐患;提倡在厂区内设立照明灯,方便夜间工作和生活。 总之,有机茶加工厂的环境建设应符合有机茶及相关标准,它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形象、管理水平及产品的质量,要避免只重视加工厂房建设而忽视整个厂区环境建设的情况。

建设有机生态茶园的技术


有机茶园是采用自然与生态法则相协调种植的茶园,它以先进的生产应用技术使茶园的生态系统能保持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有机茶园基地可以是常规茶园的转换,也可以是荒凉茶园的改造,或是新种植茶园。无论是哪一种,都必须符合生态环境质量要求,远离城市和产业区以及村庄与公路,以防止城乡垃圾、灰尘、废水、废气及过多人为活动给茶树带来污染。

在茶园建设上,有机茶园的坡度最好在15度以内,土层深厚,土壤酸性,土地比较集中,成片的地块,可划分为茶区,开垦茶园之前先清除障碍物,坡度为15度以下的缓坡采用等高线开垦,5度以上的建成内倾等高梯级雷锋地,有硬盘层的地坡,须先打破硬盘层,初垦深度50百米以上,复垦40百米以上,夏、冬季深翻改土,抽槽换土,早春施有机肥改良土壤,并足施底肥,回填沟土,做好梯壁的养护。

基地连块面积60公顷以上须建立道路网,包括干道、支道、步道和地头道。茶树是常绿乔木,喜湿,怕旱,忌涝,建园时要考虑茶园水利系统的建设,包括保水、供水和排水,做到沟渠相通,渠塘(坝)相连,满足旱时能浇,涝时能排。

在茶树种植上,要根据茶产品规划,选择适种的茶树品种,尽量选择无性系优良苗木,生产毛尖绿茶的,宜选择茸毛较多,发芽早,产量高的茶树品种。为便于机械操作,种植要按双行双株模式,要及时起苗并及时移栽。长途运输的种苗要经过特殊处理,快运快栽,当天栽培不完的必须假植,栽培时要带土移栽,栽植前施足基肥,栽时深沟浅栽,使根系舒展,踏实。

茶苗成活前,每隔5-7天浇1次水,地面覆盖稻草或麦秸,谷雨前后对幼苗进行1次浅锄松土,立夏后,每半个月中耕除草1次,做好防旱排涝工作,科学施肥。以深施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分期进行,基肥包括饼肥,绿肥,厩肥,堆沤肥或商品有机肥等,广辟肥源,配施磷、钾肥,套种的豆科绿肥,秋冬季深埋回园,实行全园铺草(或覆盖薄膜、泥炭等),以改善土壤生物,增加有机质和生物活性,提高土壤肥力。

为充分利用环境条件,可进行茶园套种,实现以短养长,减少投资,增加收入的目的,春季宜套种花生、绿豆、赤豆、无支架红豆、大叶猪屎豆、田箐等豆科作物和绿肥、伙冬季宜种植苕子、紫云英、满园花等绿肥。

遇到干旱天气,要及时浇水,掌握田间“贝干贝湿”原则,适量浇水、少浇、勤浇,满足茶苗生长的需要,不提倡温灌、透浇。有条件的,每10天浇足1次,最好采用喷灌或滴灌。无浇水施肥的,在离苗10厘米的上方坡面开沟浇水,沟深10厘米,水干后覆土填平,浇水和喷灌适宜在上午9时前或下午5时后进行。

遮阳也是常用的抗旱保苗措施之一,可就地取材,西向斜插松枝,高秸干,狼萁等,能起到防止太阳光直射的效果,如条件允许,可采用遮阴网。铺草可起到防日灼,抑制杂草,保湿,改善土壤结构等作用,晒干的秸杆如麦秸、稻草、树叶、杂草等均可作为茶园田间铺草原料,提倡全园铺草。

幼年茶树须进行3-4次定型修剪,根据茶树树龄、长势和目的分别采用定型修剪,轻修剪,深修剪,重修剪和台刈等方法,培养优化树型冠,复壮树势。密度大的茶园,每年进行茶行边缘修剪,茶行间保留20厘米宽的间隙修剪的叶,病虫枝和粗干枝要清除出园,其他枝叶留园,病虫枝待寄生蜂等天地飞出后再行销毁。

鲜叶采摘必须采养结合,注意及时分批留叶,幼龄茶树采摘以养为主,适当打顶,青年茶树采摘以养为主,采养并举,壮年茶树以采为主,采养结合。

贵州贵阳: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加大茶叶基地建设


各种类的茶叶产地为了保证重点名优茶生产质量和数量,也划定一定生产区域范围作为生产基地。近日,贵州省贵阳市农委表示,贵阳市全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大茶叶基地建设力度,2018年春茶产量预计达5000吨以上,计划于2019年实现全市茶叶种植面积达100万亩。

目前,贵阳市茶园面积超过30万亩,投产茶园21余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28.5万余亩。眼下,随着气温回升,贵阳市的茶园迎来了采茶高峰。预计全年茶叶总产量将达1.35万吨,茶叶总产值26亿余元。

据介绍,贵阳将合理规划布局茶产业,在大力发展中高端名优茶的同时,鼓励企业提高茶青下树率,增加大宗茶产量。加强茶叶生产管理,对从业人员及茶农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提高生产效率。

为延伸农业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贵阳将深入发展特色高效经济作物的景观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将以开阳县为核心,乌当、花溪、清镇、观山湖等区(市、县)为重点,围绕田园综合体、富美乡村和特色小镇等,打造“多彩茶带”“茶旅一体化示范区”,到2019年形成12个茶旅一体化示范区,建成15个茶叶专业乡(镇),全市茶叶种植面积达100万亩。

在茶叶基地建设上,贵阳将通过科学合理规划,在建园前期对物种差异、色彩差异等因素统筹考虑发展休闲农业体验园、采摘园、创意农业园、共享庄园等农业新业态,带动乡村旅游发展,为市民提供多样化旅游体验。

贵州有1500多个乡镇,将近400个乡镇是种茶的。专业村庄占乡镇数三分之一。在400个乡镇中,上万亩的茶园以乡镇为单位的有200多个,以村为单位的有100多个。专业的村庄、专业的乡镇、专业的县是贵州茶园的主力。此外,贵州88个县,其中茶园重点县有42个,占到一半。

贵州在清明时期就已经开始生产茶叶,只是因为交通不方便,那时候的茶叶就没有名气。到后来的抗战时期,中国茶叶科研所搬到了贵州湄潭后贵州菜开始有了大规模的种茶历史。

广东省开阳县:多举措推进茶叶基地建设


开阳县,广东省罗定境内的一个行政县,作为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古县,开阳县拥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文化,据史料记载,开阳县在我国汉代时期就已经存在,后来在历朝历代中逐渐发展下来,成为当时重要的行政以及商贸中心。而开阳县的南江乡则是一个具有深厚茶叶历史的产茶基地,在很久以前就有种植茶叶的历史。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南江乡也形成了颇具规模的茶产业。

南江乡茶园

开阳县南江乡抢抓时节忙农事,利用春耕生产的有利时机,坚决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攻坚战,田间地头处处呈现繁忙景象。其中茶叶基地建设在春节后迅速复工,多举措强力推进,全面奏响产业结构调整攻坚战的冲锋号。

一是党建引领,坚强组织保障。成立以乡党委书记、乡长为组长,分管领导、包村工作联系村领导为副组长,平台公司、相关部门负责人、村支书、主任为成员的茶叶示范基地建设工作专班,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调动群众的干事热情,发动一切力量,全力推动茶叶示范基地的建设。确保基地一天一个样,确保茶叶产业项目成为带领群众致富的好门路、成为南江大地的靓丽名片。

二是责任到村到人,有效统筹调度。按照党政统筹,村、部门具体抓落实,责任具体明确到部门、到人,定期召开推进会,剖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措施。明确乡平台公司调动15台挖掘机开挖土地,以每天100亩的进度推进;组建5个茶叶种植专班共200人,开展规范化种植;乡农业中心负责苗木考察,择优选取供苗商;种植过程中负责查看督促,统筹调度苗木和指导种植技术,并每两天报一次工作进度。

三是强化区域布局,倾力示范创富。以做强产业、做精产品、做美环境为核心,做好规划、精心布局,采取集中连片适度规模化发展。以农村“三变”改革为统揽,坚持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大力推进“村社合一”,由乡平台公司牵头,指导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发展茶叶和经果林,建设主比、山口、新隆3个茶叶示范点,培育主导产业,形成区域优势品牌,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做到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批群众的效果。

四是开展技术培训,注入强大智力。为提高苗木成活率,加快工作进度,保证茶叶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乡农业服务中心负责对种植管理开展技术培训,同时聘请农科所和县农业局茶办相关专家到基地进行技术指导,召开群众会及培训次数达27次,参与人数达1370人次。

五是强化督查考核,落实问责机制。为使产业结构调整工作落到实处,有序推进,乡监察室不定期对各村、相关部门责任人进行督查,督查结果作为年终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三月份完成5340亩茶叶种植是产业结构调整攻坚战的死命令。目前已完成整地2000亩,茶苗到位30万株。时不我待,全乡上下“干”字当头,全力以赴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扶贫,把省、市、县2018年脱贫攻坚“春风行动”落实到实处。

陕西西乡县六项措施提升茶园基地建设水平


陕西西乡县六项措施提升茶园基地建设水平

一是科学规划布局。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的原则,重点围绕高速公路、国道沿线、旅游景点、集镇规划区,选择土壤适宜、用水条件较好的田地发展新茶园,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优势茶叶产业带。按照茶园面积规模分布,科学合理布点设置茶叶初制加工厂,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旅游一体化格局,提高茶叶综合效益。

二是改良茶树品种。全面推行无性系良种茶苗移栽,在茶叶主产乡镇建立2至3个200亩以上的无性系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加大龙井长叶、平阳特早、乌牛早、舒茶早、翠峰等无性系良种苗木的推广种植力度,切实提高茶园良种化程度。

三是强化基地建设。积极推广标准化建园及管理技术,改造低产茶园,集中力量建设一批500亩以上,高质量、高标准的茶叶精品示范基地,配套茶园管理机械2500余台(套),建成节水灌溉丰产茶园4万亩,为茶叶产业提供优质安全的原料保证。

四是加快茶园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茶区公路、机耕路、水利设施、茶叶生产用电等配套设施建设步伐,着力提升茶产业基础装备水平。

五是深化产权改革。对现有国有、集体及管护责任不明确的茶园,实施以拍卖为主的产权制度改革,明确责、权、利,确保管精管细,实现高产。积极探索建立土地流转机制,完善市场体系,促进茶叶产业发展。

为什么要选择有机种植方式?


长期从事常规农业种植和畜禽养殖,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1 )长期使用农用化学品导致环境污染, 害虫更多,抗性更强 ;( 2 ) 土壤板结、退化导致产量下降;( 3 )自然资源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4 )周围环境的生物多样性下降……

撇开上述问题不谈,就种植者自身而言,首先是利润问题,由于外部投入(用于购买农药、化肥等物质)成本过高导致种植者生产利润低下,为什么我们不选择利用中国相对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减少农场外物质的投入,综合利用农场内部资源从而降低种植的成本。对于种植者担心的产量问题,根据美国 Rodale Institute 长达 15 年的研究发现,有机农业系统的产量在四年后便与常规种植的相若,在遇上干旱天气时,有机种植甚至更胜一筹。而在市场上,有机产品的价格一般是常规农产品的两倍左右。由此可见,种植者采用有机种植方式是有利可图的。

其次是种植者的自身健康问题,现在,人们在强调作物的农药残留对食用者有危害的同时,忽略了更直接的受害者——种植者自己。种植者在喷施农用化学品时是最先受到伤害、也是受最大被伤害者。 一所国际性癌症研究机构发现,一个长期接触除草剂的种植者患癌症的机率是一般人的六倍。 所以我们选择更环保科学、更有利润、更安全的有机种植方式。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583164.html

上一篇:茶树旱害的预防和补救措施

下一篇:茶园秋冬管理抓四条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