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茶的待客之道

2020-11-18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茶的待客之道”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电视剧中我们看到客栈的镜头时,小二招呼客人总是说“请上座”“请用茶”而不说“请喝茶”,一个“用”字,学问多多。

如今招待客人,茶已是约定成俗的物品,而在招待的过程中,是有很多讲究,如果不懂这些讲究,很可能已经惹得客人不开心了,而自己毫无所知。

客人来时,双方寒暄,落座,做主人的要根据客人的年龄、性别、个人喜好,选择合适的茶具,合适的茶。

最基本的茶具选择,如“茶色白,茶具黑”“茶色黑,茶具白。”

如果客人是一位年老的长者,那么应该用陶瓷或者青瓷,如果是年轻人,那么应该用白瓷或者玻璃器皿。

要注意基本的卫生,茶具一定要事先清理干净,尤其是白瓷、青瓷、玻璃器皿等,不能有茶渍。在茶叶的选择上,如果是年老长者,可以是条茶,适合含英咀华,慢慢品味。如果是年轻人,不会有那么多耐心,适合碎茶,出汁快。如果是女士,可以是乌龙茶或者花茶,因为有清香。

在给客人倒茶的时候,一定不要倒满,七成就可以,另外的三成是情谊。

在品茶的时候,如果是茶杯,通常是右手拿杯,左手拿盖子。如果是玻璃器皿,需要用大拇指、食指、中指握杯,无名指和尾指托住茶杯底部。

在饮茶过程中,如果茶水很烫,不要用嘴吹凉,那样很粗鲁失礼,应放到一旁让其自行变凉。当发现客人杯中茶喝掉二分之一或者三分之二时候,要及时续茶。

茶的礼仪直接反映人的素养,大意不得。

cy316.com延伸阅读

以茶待客需要遵守的礼仪


日常生活中,居家待客时我们常常忽略了一些该有的泡茶礼仪,这可能会让客人觉得不够礼貌,甚至有可能让别人误认为是一种常识的缺失,俗话说“倒茶七分满就好,‘杯满就欺人’了”,那么在饮茶时我们需要遵循哪些礼仪呢?

一、器具准备:

1.先说出准备好的茶种类,然后问客人喝什么茶。准备好几种茶后,主人简要地介绍一下所冲泡的茶叶名称、产地、品质特征、冲泡要点及文化背景等,让客人仔细欣赏茶的外形、色泽和干香。

2.冲洗器具——温杯、汤壶。

在冲茶、倒茶之前最好用90°以上的开水冲烫茶壶、茶杯。这样,既讲究卫生,又显得彬彬有礼。温壶不仅要温茶壶,还要温杯。用左手拿起碗盖,注满盖碗,接着右手拿壶,注入茶盅。本3、放置茶壶时。本帖来源:岩茶论坛

放置茶壶时,壶嘴不能正对他人。正对他人则表示请人赶快离开。

二、冲泡:本帖来源

1、将茶荷中的茶叶放入壶或盖杯中。乌龙入宫时应使用竹或木制的茶匙摄取,若没有茶匙,可将茶筒倾斜对准壶或杯轻轻抖动,使适量的茶叶落入壶或杯中。切忌用手抓茶叶,以免手气或杂味混入。

2、“浸茶”,也称为“洗茶”。是将沸水冲入盖碗或壶中,待盖碗或壶满时,用杯盖轻轻刮去碗口的泡沫。再冲洗掉残留在盖口的泡沫。高长的滚水注入盖碗使茶叶翻滚,达到温润和清洗茶叶的目的。这样不仅有利于茶叶的舒展和茶汁的浸出,使饮用者很快感觉到茶叶香味,更不失为一种礼貌的表现。切记:一定要“刮沫”,有些人泡茶时忽略这一点。

3、泡茶。

冲泡第一泡茶,倒茶时应将小茶盅一字儿排开,提起茶壶来回冲注,俗称“巡河”。切忌一杯倒满后再倒第二杯,以免浓淡不均。冲泡第二次冲泡的手法与第一次相同,只是时间要比第一泡增加15秒。还要注意高冲低斟,低斟是以免香气散失,防止茶汤溅出滴到客人的手,造成不礼貌。

三、敬茶

1、将泡好的茶端给客人时,最好使用托盘,若不用托盘,注意不要用手指接触杯沿。端至客人面前,应略躬身,说"请用茶"。也可伸手示意,同时说"请"。

2、“七茶八酒”

茶倒七分满即可,清代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斟茶时只斟七分即可,一方面暗喻了“七分茶三分情”之意,另一方面客人在拿茶杯时也不容易烫到手。

与茶相伴,有着岁月沉淀后的平静与追忆,轻捻苦涩,口中咀嚼,心内回忆。风月的往事,都挂在了嘴角那一抹笑靥上。

茶道的概念:饮茶之道和修茶之道


茶道是以养生修心为宗旨的饮茶艺术,涵蕴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三义。在中国茶道中,饮茶之道是基础,饮茶修道是过程,饮茶即道是终极。饮茶之道,重在审美艺术性;饮茶修道,重在道德实践性;饮茶即道,重在宗教哲理性。

中国茶道集宗教、哲学、美学、道德、艺术于一体,是艺术、修行、达道的结合。饮茶艺术与修道合二而一,不知艺之为道,道之为艺。

中国茶道既是生活的艺术,更是人生的艺术。

饮茶之道和修茶之道

茶道,无非就是藉饮茶而修道。当然,茶道中的饮茶与日常生活中的大众化饮茶有所不同,它包含备器、择水、取火、侯汤、习茶的一系列程序和技艺。茶道中的饮茶本质上是艺术性的饮茶,是一种饮茶艺术,这种饮茶艺术用中国传统的说法就是“饮茶之道”。修习茶道的目的在于养生修心,以提高道德素养、审美素养和人生境界,求善、求美、求真,用中国传统的说法就是“饮茶修道”。因此,可以为茶道下个定义:茶道是以养生修心为宗旨的饮茶艺术,简言之,茶道即饮茶修道。

中华茶道是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的统一,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饮茶修道,其结果在于悟道、证道、得道。悟道、证道、得道后的境界,表现为一切现成,饮茶即道。饮茶即道是茶道的最高境界,茶人的终极追求。因此,中华茶道涵蕴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三义。

(一)饮茶之道

饮茶之道即饮茶的艺术,也就是今天我们通常所说的茶艺,道在此作方式、方法、技艺。

中国历史上先后形成四类饮茶之道——茶艺,即煮茶茶艺,以陆羽《茶经》为代表的煎茶茶艺,以蔡襄《茶录》和赵佶《大观茶论》为代表的点茶茶艺,以张源《茶录》和许次纾《茶疏》为代表的泡茶茶艺。煮茶茶艺可谓源远流长,自汉至今,绵延不绝;煎茶茶艺萌芽于西晋,形成于盛唐,流行于中晚唐,衰于五代,至南宋而亡;点茶茶艺萌芽于晚唐,形成于五代,流行于两宋,衰于元,至明朝后期而亡;泡茶茶艺萌芽于南宋,形成于明朝中期,流行于明朝后期至清朝中期,近现代一度衰退,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开始复兴。

(二)饮茶修道

饮茶修道是借助饮茶活动以修行证道、体道悟道,此道指道德、规律、真理、本源、生命本体、终极实在等。

壶居士《食忌》:“苦荼久食,羽化。”壶居士又称壶公,传说是道教的真人之一,认为人长久饮茶可以得道而羽化飞升。

陶弘景《杂录》:“苦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陶弘景(456—536),秣陵(今江苏江宁县)人,道教著名的理论家、医药家,齐梁时隐居句容茅山修道,号华阳真逸,曾撰《真诰》、《神农本草经集注》等道书、药书数十种。他从道教修炼的理论角度,提出饮茶能使人轻身换骨、羽化成仙。

唐释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云:“一饮涤昏寐”,“再饮清我神”,“三饮便得道”,“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愚者反此。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庄子·渔父》)道家的“真”是指不事雕琢、质直平淡的自然状态,又与性、德义近。“真者,即人人具足之真性命也”(张伯端《悟真篇》朱云阳注),“全真”,就是保全“真性”。真者受于天、秉于道,所以“全真”就是全我之真,以应天地之真,也唯有得道才能全真、全德、全性。皎然作为中华茶道的倡导者、开拓者之一,认为通过饮茶可以涤昏寐、清心神、得道、全真,揭示了茶道的修行宗旨。他在另一首诗《饮茶歌·送郑容》中表达了同样的观念,即丹丘子就是饮茶而羽化成仙的:“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名藏仙府世空知,骨化云宫人不识。”

中唐裴汶《茶述》指出:“茶,起于东晋,盛于国朝。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烹之鼎水,和以虎形。人人服之,永永不厌。得之则安,不得则病。”茶叶性清、味淡,其功用涤烦、致和,茶超越所有的饮品而独高,人得茶则身心俱安,否则则疲病。

中唐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脍炙人口,“七碗茶”流传千古,“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清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卢仝细致地描写了饮茶的身心感受和心灵境界,特别是五碗茶肌骨俱清,六碗茶通仙灵,七碗茶得道成仙、羽化飞升。

晚唐薛能《蜀州郑史君寄鸟觜茶,因以赠答八韵》诗有“……得来抛道药,携去就僧家。旋觉前瓯浅,还愁后信赊。千惭故人意,此惠敌丹砂。”薛能认为得茶就可以抛却一切道药,饮茶的功效可敌服食金丹大药。

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序记:“至若茶之为物,……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之。”“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徽宗笃信道教,自号“教主道君皇帝”。他认为茶禀清、和、淡、洁、韵、静之性,饮茶能致清导和、熏陶德化,籍茶可修道立德。

明代朱权《茶谱》序曰:“予故取烹茶之法、末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乃与客清谈欸话,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卢仝吃七碗,老苏不禁三碗,予以一瓯,足可通仙灵矣”。朱权晚而学净明道,自号臞仙,成祖封其为“涵虚真人”。他认为籍饮茶可以探虚玄大道,参天地造化,清心出尘,一瓯通仙,终而得道。

明代罗廪《茶解》:“茶通仙灵,久服能令升举。”长久饮茶可以羽化飞升。

清初杜濬在其《茶喜》诗的序言里阐明茶具有湛、幽、灵、远四妙,与澡、美、改、导四用,藉茶可以提升心灵境界。“夫予论茶四妙:曰湛,曰幽,曰灵,曰远。用以澡吾根器,美吾智意,改吾闻见,导吾杳冥。”所谓茶之四妙,是说茶艺具有四个美妙的特性。“湛”者精湛、深湛,“幽”者幽静、幽深,“灵”者灵妙、灵性,“远”者高远、玄远、旷远。这四者都与饮茶时物质的需求无关,属于审美意境,是对茶道美学和精神的一种概括。“根器”指人的心脑,澡吾根器乃指清心、爽神、涤虑。“美吾智意”是说可以使自己的智识、意志更完美。“改吾闻见”是说可以开阔视野,改善气质。“杳冥”原指深暗幽静之境,这里是指不可思议的神奇境界。“导吾杳冥”则是说可以使人彻悟人生真谛而进入一个空灵的境界,进入淡泊宁静、闲雅率远、超凡入圣的人生境界。

由上述可知,饮茶是养生、修心的津梁,是求道、证道的门径。一言以蔽之,饮茶可资修道。茶道所修之道为何道?可为儒家之道,可为道家、道教之道,也可为禅宗及佛教之道,因修行者的追求不同而异。一般说来,茶道中所修之道为综合之道,不拘泥于某一家。

(三)饮茶即道

饮茶即道意乃饮茶即修道,即茶即道,此道指本源、生命本体、宇宙根本、终极实在等。

老子认为:“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二十七章)。庄子认为:“道”普遍地内在于万事万物,“在蝼蚁”、“在稊稗”、“在屎溺”、“在瓦甓”,“无所不在”,“无逃乎物”,“周、遍、咸”(《庄子·知北游》)。禅宗有“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之说,一切现成、触目菩提。马祖道一禅师主张“即心即佛”、“平常心是道”(《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道一》),其弟子庞蕴居士则说:“神通并妙用,运水与搬柴”(《五灯会元》庞居士),其另一弟子大珠慧海禅师则认为修道在于“饥来吃饭,困来即眠”(《五灯会元》大珠慧海禅师)。道一的三传弟子、临济宗开山义玄禅师又说:“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饭,困来即眠”(《古尊宿语录》卷四《临济义玄》)。道不用修,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道不离于日常生活,修道不必于日用平常之事外用功夫,只须于日常生活中无心而为,顺任自然。自然地生活,自然地作事,不修而修。运水搬柴,著衣吃饭,涤器煮水,煎茶饮茶,道在其中。饮茶即修道,即茶即道。道就寓于饮茶的日常生活之中,吃茶即参禅,吃茶即修道,即境求悟。仰山慧寂禅师有一偈:“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酽茶三两碗,意在钁头边”(《五灯会元》仰山慧寂禅师)。不须持戒,亦无须坐禅,饮茶、劳作便是修道。赵州从谂禅师有“吃茶去”法语,开“茶禅一味”的先河。赵朴初诗曰:“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随缘任运,日用是道,道就体现在担水、砍柴、饮茶的平常生活之中。

道法自然,平常心是道。大道至简,不修乃修。取火侯汤,烧水煎茶,无非是道。顺乎自然,无心而为,于自然的饮茶活动中默契天真、冥合大道。法无定法,不要拘泥于饮茶的程序、礼法、规则,贵在朴素、简单,要饮则饮,从心所欲,自然无为。

饮茶即道,是修道的结果,是悟道后的智慧,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茶的自然之道


茶叶吸收天地灵气,不为世俗污浊所染,细心品饮,可洗涤自身,净化自我。茶有天地自然之妙,需细细感悟。

茶向与禅紧密相连,禅的要求是用静的思想泡茶、品茶,茶性本自然,只有懂得自然之道,不带丝毫浮躁之心,身正心静,才能于茶中自然得道。

饮茶时要注意充分了解茶的基本知识,要仔细分辨茶的种类,尤其是一些生长在特殊环境下的茶,比如牛肉,马肉,武夷山,狮峰,普洱等,因为特殊的生长环境,赋予了茶特有的一些品质,要将这些品质在饮茶时品味出来。

饮茶时要懂得茶性的轻重,如云南的大叶种生茶为重,乌龙茶次之,再然后是龙井碧螺春等明显的“轻”茶,轻重为自然,要在品饮中加深对轻重的理解。

在闻香时需要闭眼,静心,将喧嚣排除在外,轻吸或者深吸,感悟茶香的自然香型。

在冲泡的时候,要注意茶汤不能太冷太热,要讲求适中。在喝时一次不可太少,太少不足以浸润味觉,感官上难以辨别茶中真味。咽下时顺其自然,顺喉而下,回味其韵。好茶,茶汤当清亮,香中有韵,舌下生津,回甘味浓。

在品茶时要注意环境,或独处小院,或开阔茶席,需能看到清明天地,天地中最好有鸟语花香,这等环境中品茶,能更为自然的借茶生慧,通达天地。一杯茶是一个契机,当我们心中所想,与茶契合一处,便可逍遥。

以茶待客 注意细节


茶在我国,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更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客来宾至,清茶一杯,可以表敬意、洗风尘、叙友情,以茶待客,成为我国最普及、最具平民性的日常生活礼仪,关于待客的细节,你留心了吗?

——茶具清洁泡茶之前,一定要把茶具洗干净,尤其是久置未用的茶具,难免沾上灰尘、污垢,更要细心地用清水洗刷一遍。在冲茶、倒茶之前最好用开水烫一下茶壶、茶杯。如果用一次性纸杯,在倒茶前要注意给一次性纸杯套上杯托。

——取茶之法如果家里或办公场所是用大袋子装的一包散茶,给客人取茶时千万不要用手去抓茶,要用茶匙。或先倒一部分茶在茶荷里再把茶分到客人的杯中。

冲泡茶叶要适量,茶叶过多,茶味过浓;茶叶太少,冲出的茶没啥味道。假如客人主动介绍自己喜欢喝浓茶或淡茶的习惯,那就按照客人的口胃把茶冲好。

——端茶之法右手持杯,左手托杯底,双手奉出才为敬;持杯时不能抓杯口;不要边奉茶边说话,以防唾沫溅入杯中。

——奉茶之法注意先后顺序,先长后幼、先客后主,应依身份的高低顺序奉茶;放置茶壶时壶嘴不能正对他人,否则表示请人赶快离开;从客人的右方奉上茶,在奉有柄茶杯时,一定要注意茶杯柄要朝向客人的顺手面比如右面,这样有利于客人手拿茶杯的柄,并礼貌地请客人喝茶;如果房间里在开会或很安静,奉茶时不要出声,放下瓷杯子的同时要用小指垫在杯底以防瓷杯发出响声。

——添茶之法如果客人的杯子里需要添茶了,你要义不容辞地去做。当然,添茶的时候要先给客人添茶,最后再给自己添茶。

——收茶之法必须要等客人走后才能收茶,把茶具清洗干净收好,以备下次待客之用。

茶人之道


历史上有记载的茶事典故实在是太多了,三国志中的"以茶代酒";晋人陆纳为教训其侄不节俭而打他四十大板;王安石泡茶验水,识破苏东坡取水地点上的破绽;明太祖朱元璋将私贩茶叶的女婿斩首示众;清高宗乾隆皇帝以银斗量水评等级,并创造了以水洗水之法。这些历史故事,有的耐人寻味,有的读来新奇。凡此种种,不失为增长知识,引以为戒的读物。

孙皓赐茶代酒

据《三国志?吴志?韦曜传》载:吴国的第四代国君孙皓,嗜好饮酒,每次设宴,来客至少饮酒七升。但是他对博学多闻而酒量不大的朝臣韦曜甚为器重,常常破例。每当韦曜难以下台时,他便"密赐茶荈以代酒"。这是"以茶代酒"的最早记载。

陆纳杖侄

晋人陆纳,曾任吴兴太守,累迁尚书令,有"恪勤贞固,始终勿渝",的口碑,是一个以俭德著称的人。有一次,卫将军谢安要去拜访陆纳,陆纳的侄子陆俶对叔父招待之品仅仅为茶果而不满。陆纳便自作主张,暗暗备下丰盛的菜肴。待谢安来了,陆俶便献上了这桌丰筵。客人走后,陆纳愤责陆俶"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并打了侄子四十大板,狠狠教训了一顿。事见陆羽《茶经》转引晋《中兴书》。

单道开饮茶苏

陆羽《茶经七之事》引《艺术传》曰:"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而已。"单道开,姓孟,晋代人。好隐栖,修行辟谷,七年后,他逐渐达到冬能自暖,夏能自凉,昼夜不卧,一日可行七百余里。后来移居河南临漳县昭德寺,设禅室坐禅,以饮茶驱睡。后入广东罗浮山百余岁而卒。

所谓"茶苏",是一种用茶和紫苏调剂的饮料。

王濛与"水厄"

王濛是晋代人,官至司徒长史,他特别喜欢茶,不仅自己一日数次地喝茶,而且,有客人来,便一定要客同饮。当时,士大夫中还多不习惯于饮茶。因此,去王濛家时,大家总有些害怕,每次临行前,就戏称"今日有水厄"。

王肃与"酪奴"

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卷三载:

"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京师士子见肃一饮一斗,号为漏,经数年已后,肃与高祖殿会,食羊肉酪粥甚多。高祖怪之,谓肃曰"卿中国之味也,羊肉何如鱼羹,茗饮何如酪浆?"肃对曰"羊者是陆产之最,鱼者乃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以味言之,是有优劣,羊比齐鲁大邦,鱼比邾莒小国,惟茗不中与酪作奴"。

肃,即王肃,字恭懿,琅邪(今山东临沂)人。曾在南朝齐任秘书丞。因父亲王奂被齐国所杀,便从建康(今江苏南京)投奔魏国(今山西大同,是其国都)。魏孝帝随即授他为大将军长史,后来,王肃为魏立下战功,得"镇南将军"之号。魏宣武帝时,官居宰辅,累封昌国县侯,官终扬州刺史。

王肃在南朝时,喜欢饮茶,到了北魏后,虽然没有改变原来的嗜好,但同时也很会吃羊肉奶酪之类的北方食品。

当人问"茗饮何如酪浆?"时,他则认为茶是不能给酪浆做奴隶的。意思是茶的品位并不在奶酪之下。但是,后来人们却把茶茗称作"酪奴",将王肃的本意完全弄反了。

李德裕与惠山泉

李德裕,是唐武宗时的宰相,他善于鉴水别泉。

尉迟偓的《中朝故事》中记述:

李德裕居庙廊日,有亲知奉使说口(注今江苏镇江)。李曰:"还日,金山下扬子江中急水,取置一壶来"。其人忘之,舟上石头城,方忆及,汲一瓶归京献之。李饮后,叹讶非常,曰:"江南水味,有异于顷岁,此颇似建业石头城下水"。其人谢过,不敢隐。

唐庚《斗茶记》载:"唐相李卫公,好饮惠山泉,置驿传送不远数千里"。这种送水的驿站称为"水递"。时隔不久,有一位老僧拜见李德裕,说相公要饮惠泉水,不必到无锡去专递,只要取京城的昊天观后的水就行。李德裕大笑其荒唐,便暗地让人取一罐惠泉水和昊天观水一罐,做好记号,并与其他各种泉水一起送到老僧处请他品鉴,找出惠泉水来,老僧一一品赏之后,从中取出两罐。李德裕揭开记号一看,正是惠泉水和昊天观水,李德裕大为惊奇,不得不信。于是,再也不用"水递"来运输惠泉水了。

苦口师

苦口师是茶的别名。

晚唐著名诗人皮日休之子皮光业(字文通),自幼聪慧,十岁能作诗文,颇有家风。皮光业容仪俊秀,善谈论,气质倜傥,如神仙中人。吴越天福二年(公元937年)拜丞相。

有一天,皮光业的中表兄弟请他品赏新柑,并设宴款待。那天,朝廷显贵云集,筵席殊丰。皮光业一进门,对新鲜甘美的橙子视而不见,急呼要茶喝。于是,侍者只好捧上一大瓯茶汤,皮光业手持茶碗,即兴吟到:"未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此后,茶就有了"苦口师"的雅号。

谦师得茶三昧

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苏东坡第二次来杭州上任,这年的十二月二十七日,他正游览西湖葛岭的寿星寺。南屏山麓净慈寺的谦师听到这个消息,便赶到北山,为苏东坡点茶。

苏轼品尝谦师的茶后,感到非同一般,专门为之作诗一首,记述此事,诗的名称是《送南屏谦师》,诗中对谦师的茶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

忽惊午盏兔毛斑,打作春瓮鹅儿酒。

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凤液今安有。

先生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

谦师治茶,有独特之处,但他自己说,烹茶之事,"得之于心,应之于手,非可以言传学到者。"他的茶艺在宋代很有名气,不少诗人对此加以赞誉,如北宋的史学家刘攽有诗句曰:"泻汤夺得茶三昧,觅句还窥诗一斑"。是很妙的概括。后来,人们便把谦师称为"点茶三昧手"。

贡茶得官

北宋徽宗时期,宫廷里的斗茶活动非常盛行,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为了满足帝皇大臣们的欲望,贡茶的征收名目越来越多,制作越来越"新奇"。

据《苕溪渔隐丛话》等记载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漕臣郑可简创制了一种以"银丝水芽"制成的"方寸新"。这种团茶色如白雪,故名为"龙园胜雪"。郑可简即因此而受到宠幸,官升至福建路转运使。

后来,郑可简又命他的侄子千里到各地山谷去搜集名茶奇品,千里后来发现了一种叫做"朱草"的名茶,郑可简便将"朱草"拿来,让自己的儿子待问去进贡。于是,他的儿子待问也果然因贡茶有功而得了官职。当时有人讥讽说"父贵因茶白,儿荣为草朱"。

郑可简等儿子荣归故里时,便大办宴席,热闹非凡,在宴会期间,郑可简得意地说"一门侥幸"。此时他的侄子千里,因为"朱草"被夺正愤愤不平,立即对上一句"千里埋怨"。

你是这样以茶待客的吗


中国素来有礼仪之邦的称号,来者是客,便要以家中最好的茶叶、美酒和食物来招待,生怕招待不周,落下话柄。要说到以茶待客,可不是简单地烧水泡茶,其中的讲究我们不得不去学习。

以茶待客须知的三大讲究。一是茶具的清洁,一套满是茶垢的茶具会令来客心生不悦,对于接下来的品茶和闲聊便也了无生趣;二是端茶要得法。饮茶不同于饮酒,饮酒讲究豪爽,一干而尽便是最大的礼数。品茶则不同,讲究循序渐进,端茶时需两手奉上,受茶者则需要懂得扣手礼;三是要注意给客人添茶。作为主人,在与客人闲聊之时,必须要时刻关注客人眼前茶杯是否已经饮尽了,若茶水已空,需及时地为客人添茶水,否则便会令客人觉得不受主人待见,这是主人下的逐客令。

除此之外,小编要特别提醒大家的一点是,千万别用一次性杯子当茶具,为客人斟茶。

近来,只因家中的茶杯数量不足,并且来客较多,清洗茶具相当不方便,有人便买了一些一次性的塑料杯子当茶杯用。在他们看来,一次性杯子用完后即可扔掉,无论来客几许,总不会落得茶杯不够的尴尬。

但是,我们认真地想一想,便会明白这是不可取的。首先,一次性杯子的使用有违可持续的发展观,不利于环保;其次,一次性杯子用完即扔,不正暗示着主人与客人关系亦是“一次性的关系”,无法长久。

因此,我们不建议大家用一次性杯子当茶杯待客。

茶之道,在于心


世间万事万物皆有道。在中国的哲学当中,道即代表着“终极真理”。在道教中,“道”指的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及其运动规律。老子曾说过,道可道,非常道。可见,当任一事物引入到“道”中去的时候,它必然成为了一种看似玄乎的准则。茶道,就是如此。

茶道,亦是非常之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茶之道,虽具有局限性,却可从小处见大界,从细节见真谛。好茶者必然是一位谦逊之人;制茶者,必然是一位质朴之人;习茶者,必然是一位纯粹之人。陆羽被称为茶圣,并用尽毕生精力写出了《茶经》一书,尽管如此,他仍虚心求教,孜孜不倦地学习茶叶知识。

生于茶山,依赖茶山。制茶人对茶树有着一颗敬畏的心,他们感激每一株茶树世世代代的哺育之情,他们珍惜每一片经过搓揉出来的茶叶。他们的生活或许不富裕,但精神却很是富足。习茶者,或求于修身养性,或只简单地为学习茶叶知识。他们毫无私欲之心,他们不为有利可图。

或许,这一切与茶有关的美好,皆是出自于茶道的感染。

茶之道,在于心。亲近茶道,就愈能亲近最真实的自己。茶道,仿若一片深无止境的海洋,亦如高耸入云的山峰,深有几许,高有几许,皆不得而知,唯一可做的是,一点一滴的感悟,长长久久地陪伴,锲而不舍地学习。一颗恭敬的心,一颗谦逊的心,一颗淡泊的心,便是茶道之心。

茶民俗以茶待客的习俗礼节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以茶待客是中国民族由来已久的传统,并且也是最常见的礼节。早在旧时,不管饮茶的方法多么简陋,作为一种日常侍客的必备饮品,客人一进屋,敬上一杯(碗)热茶,总能表达主人的一片盛情。在我国历史上,不管是富贵之家还是贫困之户,不管是上层官宦或下层百姓,无不以茶作为应酬品。

敬茶,除了要讲究茶叶的质量和泡茶的艺术外,还在礼仪上有讲究。比如说不可以看人“下茶”。传说,清代书画大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到一个寺院云游,方丈看他衣着寒酸,就认为他是一般俗客,于是冷淡地对他说了个“坐”字,又对小和尚说了个“茶”字。经过交谈后发现郑板桥谈吐不俗于是将他让到厢房,并分别对他和小和尚说“请坐”、“敬茶”。又经详谈,得知郑板桥真实身份后,连忙将郑板桥请进雅洁清静的方丈室,于是又分别对他和小和尚说“请上坐”、“敬香茶”。郑板桥临走,方丈再三恳请他题词留念,郑板桥略加思索,挥笔写下了一副妙联,上联就是方丈对他说的“坐,请坐,请上坐”;下联就是对小和尚说的“茶,敬茶,敬香茶”。方丈看罢顿时满面羞愧。其实,敬茶是应分对象的,比如客人来自北方特别是东北,敬上一杯上等绿茶倒不如敬上一杯上等的茉莉花茶,而像故事中方丈这样以身份地位作区分是极不可取的。

以茶待客的习俗,将我国人民重情好客的传统美德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在我国的广大农村,每逢新春佳节,人们到亲友家拜年时,主人都会泡上热腾腾的茶,端出一大堆糖果点心,散发着浓浓的温情。我国的少数民族也同样热情好客,如果到蒙古人的蒙古包去做客,主人都会以高贵的礼节躬身迎接,并将最好的铺位让出,还会把香美的奶茶、糖果、点心摆在你面前。

如今,中国以茶待客的习俗对世界产生了影响。在国外很多地方,客来敬茶成了当地人的普遍习惯。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60479.html

上一篇:冲泡六堡茶的技巧六堡茶怎么喝

下一篇:六堡茶是否有抗菌消炎作用?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