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茶酒争胜 三教论衡

2020-09-29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茶酒争胜 三教论衡”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茶酒争胜 三教论衡”相关知识!

茶和酒在争吵时都具有不同的文化身份,援引不同的文化传统来为自家张本。茶与酒的争吵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冲突。文化有冲突有斗争是好事,不参与文化竞争,一味地强调多元文化并存,并不现实,往往会陷入文化孤立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

茶和酒是中国人生活中最普遍的两种传统饮料。很多传统的生活物品都被西方或现代的东西代替,可是,茶与酒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地位并没有多少撼动,茶酒的贸易也是国民经济中的稳定项目,其原因之一在于它们是精神文化的载体。一种文化,往往分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次,物质易变,制度次之,精神难变。今天我们就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谈谈茶酒之道。

茶与酒的百年“争吵”

《易经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然而“百姓日用而不知”。在中国人的饮食之道中,茶可以说是阴的,代表着安静、自我、沉思、智慧;酒可以说是阳的,代表着热烈、群体、抒情、超越。但由于我们和它们朝夕相处,习以为常,不知其所以然。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编过一本《广笑府》的笑话集,当中有一个“茶酒争胜”的故事:茶对着酒自夸:“战退睡魔功不少,助成吟兴更堪夸。亡家败国皆因酒,待客如何只饮茶。”酒却反驳说:“瑶台紫府荐琼浆,息讼和亲意味长。祭祀筵宾先用我,何曾说着淡黄汤(茶水)?”

可别以为这故事是冯梦龙的原创,其原作其实是唐代俗赋《茶酒论》,唐人编的故事比冯梦龙编的复杂得多,在《茶酒论》中,茶与酒反复进行了五次辩难,仍争斗不下。

虽然《茶酒论》从五代之后就被历史的尘埃掩埋,直到19世纪才重见于敦煌石室,但茶酒争斗的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着,不然,冯梦龙等何以知晓?可以说,从《茶酒论》到《广笑府》,茶与酒已经争吵了好几百年。

如果我们仔细“审理”一下他们的百年诉讼,就不难发现,茶与酒的争吵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冲突。

茶:从道家的仙药到佛慧的普及

中国人饮茶的历史比饮酒晚,中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里还没有“茶”字。茶在最开始,是被人们当做药吃的。大约在汉代时,南方人开始饮茶。《神农本草》说茶“味苦,生川谷,治五脏邪气。”东汉名医华佗说:“苦茶久食益意思。”魏人张揖《广雅》说:“其饮,醒酒,令人不眠。”由于是药,中国的神仙道教便对茶发生了兴趣。因为道教要成仙飞升,身子太胖、太重就飞不起来,于是他们就提倡饮茶减肥,把茶当作仙药。《神异记》载湖北武陵有“丹丘山大茗,服之生羽翼。”东晋陶宏景说:“苦茶换骨轻身,丹黄石君服之仙去。”

一件东西被神秘化之后,就不容易普及。我们今天能喝上茶,其实还要感谢佛教。

据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的记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由于佛教过午不食,长时间坐禅吃不消,降魔师便让他们饮茶。此后北方寺院转相仿效,成为风气,王公朝士乃至边塞邻国从此开始喝茶。

目前出土的唐代茶具,往往以莲花为纹饰,这也是佛教审美的影响。《茶酒论》中,茶自夸道:“供养弥勒,奉献观音,千劫万劫,诸佛相钦。”茶俨然就以佛教的代表自居。

由于佛教在唐代的兴盛,佛教的人生智慧为百姓所接受,佛教徒的生活习惯渐渐流入民间,茶馆便与酒肆一样多了起来。从唐人诗文中可以看到,茶还是诗人与僧侣之间交往的媒介,佛教与中土的思想在这样的交往中必然有冲突,但也培养起了友谊。

酒:儒家道家的寄托

佛教是外来文化,其中的“五戒”之一便是禁酒。所以《茶酒论》中说:“酒能破家散宅,广作邪淫。”

一些诗人在给僧人写诗时也往往顺从佛教的立场,如柳宗元《巽上人以竹间自采新茶见赠酬以诗》说:“咄此蓬瀛侣,无乃贵流霞。”从唐代起,文人对茶文化开始研究,《茶经》的作者陆羽在唐代被奉为茶神,他是一个由僧人养大的弃婴,寺院的饮茶生活深深地影响了他。至宋代蔡襄、米芾、苏轼等皆有专著或笔记涉茶论。

儒家与道教对酒都赋予了很多文化内涵。

在《茶酒论》中,酒自夸道:“君王饮之,叫呼万岁,群臣饮之,赐卿无畏。”“致酒谢坐,礼让周旋”;又说“有酒有令,仁义礼智。”

儒家倡导行酒尊礼,所谓“礼让乡闾”,指的是儒家利用饮酒来制作祭祀典礼以表彰孝道,制作“乡饮酒礼”用来表示尊老,“投壶礼”,用来和睦朋友、君臣等。唐太宗贞观六年就曾下诏,令州县官吏每年在地方举行“乡饮酒礼”。

“玉酒琼浆,仙人杯觞。”品酒养生,是道家的风范。道教经典《神异经》中说:“西北荒中有酒泉,饮此酒,人长生不死。”《十洲记》中说:“瀛洲有玉膏,如酒味,名曰玉酒,饮数升辄醉,乃令人长生。”

唐人饮酒的酒具大多有道教的装饰,道教是一个注重养生与感官享受的宗教,茶和酒都被当作长生不死、达到自由的精神境地的重要工具。

水与帝王:政治礼仪中的“三教圆融”

在《茶酒论》中的茶和酒论争不休,各夸己能的时候,水出场了。“茶不得水,作何相貌?酒不得水,作甚形容?”水不急不缓地说,“万物须水,五谷之宗。”“(犹)自不说能圣,两个何用争功?从今以后,切须和同。”

我们知道,中国汉赋中的对话方式往往是所谓的“抑客伸主”,但《茶酒论》却是第三者出来仲裁。这是从唐代“三教论衡”的仪式中脱衍而来的形式。从以上所说的茶酒争吵现象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儒、道、释,都赋予了茶和酒深厚的文化内涵。他们在争吵时都以不同的文化代表的身份出现,援引不同的文化价值来为自家张本。但最后还是由水出来调和。而水的理论其实很简单,一是没有我就没有你们;二是希望茶酒和同,和睦相处。

在中国历史上,儒、道、释有过不少争吵,佛教没有进入中国时,儒、道二家吵得厉害,佛教进来后,二者又反对佛教。这种理论斗争一直存在。正由于有这种理论上的斗争,才有魏晋玄学、才有中国的禅宗、才有吸收了道、释精华的宋明理学。这三者都是中国古代哲学和思想的巅峰,是中国文化的骄傲。

文化有冲突有斗争是好事,不参与文化竞争,一味地强调多元文化并存,往往会陷入文化孤立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的观点,文化只有通过交流、竞争才能相互融合,共同为人类的文化供献普世价值,其自身才能发展进步。

只是交流的形式是受历史、时代的影响的,有时受到专制政策和文化偏见的影响,文化交流便会蒙受灾难,在中国历史上,有过秦始皇焚书坑儒,北朝至唐代也有过政府组织的灭佛运动。但在中国古代也发展出过百家争鸣和三教论衡等比较文明的文化交流与对话方式,这种交流也可以通过政治手段来仲裁:这就是《茶酒论》中表现出的茶酒辩论方式以及水的调解方式。

到了唐代,帝王渐渐倾向于调和三教。采取的方式就是举行“三教论衡”的仪式。帝王承认三教对国计民生和道德教化皆有作用。这种辩论往往在皇帝的生日或重要的节日举行,三教名流辩论到最后,总是由皇帝出来进行评议、调和,对三教均予以肯定。《册府元龟诞圣》记“三教论衡”说:“数十人迭升讲座论三教。初若矛戟森然相向,后类江河同归于海。”到中晚唐时,“三教论衡”,同样流为形式甚至谐谑,因此,《茶酒论》中,具有儒佛道文化内涵的茶和酒,采取了这种戏剧化的争论方式。正是这种行礼如仪,不必较真的方式,才使得“三教论衡”成为“三教圆融”,争论是形式,圆融才是目标。

(根据徐兴无在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纪念讲座上的演讲整理)本报记者杨频萍整理

茶经网扩展阅读

王敷《茶酒论》欣赏


茶酒论

窃见神农曾尝百草,五谷从此得分。轩辕制其衣服,流传教示后人。仓颉致(制)其文字,孔丘阐化儒因。不可从头细说,撮其枢要之陈。暂问茶之与酒,两个谁有功勋?阿谁即合卑小,阿谁即合称尊?今日各须立理,强者先(光)饰一门。

茶乃出来言曰: "诸人莫闹,听说些些。百草之首,万木之花。贵之取蕊,重之摘芽。呼之茗草,号之作茶。贡五侯宅,奉帝王家。时新献入,一世荣华。自然尊贵,何用论夸!"

酒乃出来:"可笑词说!自古至今,茶贱酒贵。单(箪)醪投河,三军告醉。君王饮之,叫呼万岁,群臣饮之,赐卿无畏。和死定生,神明歆气。酒食向人,终无恶意。有酒有令,仁义礼智。自合称尊,何劳比类!"

茶为酒曰:"阿你不闻道:浮梁歙州,万国来求。蜀川(山)流(蒙)顶,其(登)山蓦岭。舒城太湖,买婢买奴。越郡余杭,金帛为囊。素紫天子,人间亦少。商客来求,舡车塞绍。据此踪由,阿谁合少?"

酒为茶曰: "阿你不闻道,剂(齐)酒干和,博锦博罗。蒲桃九酝,于身有润。玉酒琼浆,仙人杯觞。菊花竹叶,君王交接。中山赵母,甘甜美苦。一醉三年,流传今古。礼让乡闾,调和军府。阿你头恼(脑),不须干努。"

茶为酒曰: "我之茗草,万木之心。或白如玉,或似黄金。名僧大德,幽隐禅林。饮之语话,能去昏沉。供养弥勒,奉献观音。千劫万劫,诸佛相钦。酒能破家散宅,广作邪淫。打却三盏已(以)后,令人只是罪深。"

酒为茶曰: "三文一缸,何年得富?酒通贵人,公卿所慕。曾道(遣)赵主弹琴,秦王击缶。不可把茶请歌,不可为茶交(教)舞。茶吃只是腰疼,多吃令人患肚。一日打却十杯,肠胀又同衙鼓。若也服之三年,养虾蟆得水病报。"

茶为酒曰: "我三十成名,束带巾栉。蓦海其(骑)江,来朝今(金)室。将到市廛,安排未毕。人来买之,钱财盈溢。言下便得富饶,不在明朝后日。阿你酒能昏乱,吃了多饶啾唧。街中罗织平人,脊上少须十七。"

酒为茶曰:"岂不见古人才子,吟诗尽道:渴来一盏,能养性命。又道:酒是消愁药。又道:酒能养贤。古人糟粕,今乃流传。茶贱三文五碗,酒贱盅半七文。致酒谢坐,礼让周旋。国家音乐,本为酒泉。终朝吃你茶水,敢动些些管弦!"

茶为酒曰:"阿你不见道:男儿十四五,莫与酒家亲。君不见生生(狌狌)鸟,为酒丧其身。阿你即道:茶吃发病,酒吃养贤。即见道有酒黄酒病,不见道有茶疯茶癫。阿阇世王为酒煞父害母,刘零为酒一死三年。吃了张眉竖眼,怒斗宣拳。状上只言粗豪酒醉,不曾有茶醉相言。不免求(囚)首杖子,本典索钱。大枷( )项,背上抛椽。便即烧香断酒,念佛求天,终生不吃,望免迍。"

两个政争人我,不知水在旁边。

水为茶酒曰:"阿你两个,何用忿忿?阿谁许你,各拟论功!言词相毁,道西说东。人生四大,地水火风。茶不得水,作何相貌?酒不得水,作甚形容?米曲干吃,损人肠胃。茶片干吃,只粝(砺)破喉咙。万物须水,五谷之宗。上应干象,下顺吉凶。江河淮济,有我即通。亦能漂荡天地,亦能涸煞鱼龙。尧时九年灾迹,只缘我在其中。感得天下钦奉,万姓依从。由(犹)自不说能圣,两个何用争功?从今已(以)后,切须和同。酒让发富,茶坊不穷。长为兄弟,须得始终。若人读之一本,永世不害酒癫茶风(疯)。"

茶“道法自然”的时令茶酒


“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这是我们江浙一带的端午节谚语。我总认为,很多传统习俗的产生不是没有缘由的,也不仅仅只是传说、迷信那么轻巧,而是有更加科学的季节依据,顺节气行事,就是从前农业社会“道法自然”的智慧。端午节饮雄黄酒也不是《白蛇传》中“白蛇喝了雄黄酒以后显出原形”一个故事而已,雄黄含硫化砷,具有抗菌与驱逐吸血虫的作用,在这个蛇虫百脚齐出动的季节,喝一点点雄黄酒不是抗菌解毒的民间偏方吗?那么端午茶呢?绍兴的传说端午茶是为解端午酒而设的“时令茶”,杭州人没有喝端午茶的习惯,而来自浙南遂昌的同事又说她小时候听说过端午茶,为此我去拜访了方回春堂的老中药师陈学群师傅。

【端午茶没听说,清热消暑茶倒有不少】

陈师傅六十开外,在中药行业工作了40多年,现在方回春堂药店担任“头柜”,老字号大药铺都设有头柜、二柜、三柜,头柜是第一个面对顾客的专业服务人员,精通业务知识,对顾客提出的任何问题都要能对答如流。我也是第一次领教头柜的厉害。打开话匣子,一下子想起了很多小时候的事情,我对陈师傅说自己是嵊州人,以前夏天家里喝一种茶,用方言发音叫“牛季露”,有一股浓浓的药味。陈师傅马上说,“有的,学名叫‘刘寄奴’,口感是不太好,我们这里也有的。”果然是对答如流啊!

【雄黄酒不能喝,但可以拿来消毒外用】

先请教端午酒。陈师傅说,雄黄有毒,现在都不建议喝雄黄酒,以前的人喝雄黄酒也只是喝一点点而已,主要是喷洒消毒用的。雄黄的消毒功效真的很好,蛇闻到雄黄的味道都要昏掉的,所以啊,一些住在花园别墅或者楼房底楼的人家,如果附近有蛇虫百脚出没,端午节这天在地下车库、房前屋后洒点雄黄酒还是有用的。除此以外,可以自制一瓶雄黄药水备在家里,有蚊虫叮咬或无名疱疹,蘸取一点雄黄药水搽一搽就好了。端午节前后,很多老年人都要来问问的,有没有雄黄卖,以前家家户户都要备一瓶雄黄酒的,我们家里现在都有的,具体做法是把一包雄黄粉泡到一小瓶白酒里面,再放一个大蒜头进去就好了。

由于《药品法》对雄黄销售有严格的规定,普通市民平时很难买到雄黄。一些大药店为了尊重民俗,往往会在端午节这天临时出售雄黄。方回春堂也是在每年的端午节“极限量”供应雄黄,原则上每人限买两包,每包1.5克,价格也很便宜,只要一元一包。

雄黄酒的药用:无名肿毒、带状疱疹(民间俗称蛇缠,是一种神经性病毒)、蜈蚣蚊虫蜜蜂叮咬等等,有消肿祛毒之效。

【端午茶没听说,清热消暑茶倒有不少】

陈师傅说杭州人不喝端午茶的,所以没有一个端午茶的正宗配方,但是浙南东阳、义乌一带有一种端午茶,是用六月霜和青蒿作为配方,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关于端午茶虽然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但“端午临中夏”,天气一天比一天热了,我希望陈师傅给我们推荐一些凉茶配方,端午节能喝,端午之后喝了也有好处的凉茶。陈师傅说我前面提到的“刘寄奴”,也叫消饭花,它有消食祛暑的功效,如果端午节这天粽子吃多了喝喝刘寄奴作为端午茶消食也是不错的,哈哈。

讲到凉茶,方回春堂的春夏季礼数茶(从每年的5月1日到10月1日)就是一种名为“六月神仙茶”的药茶,配方由青蒿、六一散(滑石粉和甘草按6∶1兑成)、荷叶组成,有清热解毒消暑降浊利湿的功效。让客人进门便有口茶喝是老底子药铺的待客礼数,“六月神仙茶”是方回春堂春夏季的礼数茶,秋冬季的礼数茶选的是“决明子苦丁茶”。

方回春堂供应免费凉茶已经有些年头了,药店一楼进门边上有个茶桶,病人、街坊或过往游客皆可自取一次性杯子倒一杯清凉药茶饮用,闻着清香四溢的中药味,喝一口“六月神仙茶”,是一种很特别的享受吧?盛夏时日,“六月神仙茶”茶桶旁的垃圾箱里一天可以积起三四千只杯子。

也有的顾客在喝完免费凉茶后,顺便买上几包“六月神仙茶”配方带回家喝,一元一包,倒入水壶煮一煮或直接用开水泡,作为夏日的饮用茶,比喝白开水好多了。另外还有消暑茶(刘寄奴、银花组方),三花清凉茶(杭白菊、黄菊花和金银花组方),莲心茶(莲心)等凉茶配方,都能清热解毒、利湿消暑和泻心火。

【杨梅酒可消暑,很多中药都不能入酒】

眼下杨梅开始上市了,看着这种紫红色浆果,就会令人产生嘴巴吃到酸味的条件反射。买来杨梅浸酒也是这个季节许多家庭都要做的一件事情,我问陈师傅,杨梅酒的功效到底如何?陈师傅说,杨梅在百果中是最没有禁忌的一种水果,比如有些人不能多吃桃子,但吃杨梅没有问题,多食不仅无伤脾胃,且有解毒祛寒之功效。杨梅有多种药用价值,具有消食、御寒、消暑、止泻、利尿、治痢疾以及生津止渴、健脾开胃、除烦愤恶气等作用。腹泻时,取杨梅熬浓汤喝下即可止泻,具有收敛作用。因为杨梅是季节性水果,用白酒浸泡便于长时间保存。大热天感到胸闷乏力时喝一点杨梅酒,有一种特别舒服的感受,会顿觉气舒神爽,消暑解腻。

最后,向陈师傅请教有没有中药可以入酒消暑,陈师傅说,芳香型的东西一般不能泡酒,因为中药是上升的物质,而酒属于下沉的物质,在中医当中,阴阳不调就不好了。

茶艺之教您如何选好水


想了解《茶艺之教您如何选好水》知识吗,丰富的《茶艺之教您如何选好水》内容等你来看!

品茶是一种精神和艺术的享受,它让我们忘却人间的烦扰,感受一丝轻松愉悦,浅啜细品,苦涩与清香映射出人生沉浮,那种清浅浓淡的茶香,使我们悠然自乐,就像一句话茶如人生,人生如茶!

选水对茶汤的重要性

茶圣陆羽在其著作《茶经》中将水的选取定为“九难”之一。(九难:造、别、器、水、灸、末、煮、饮)品茶品的是茶汤,可见水的选择直接影响茶汤品质的好坏。一杯好茶需要经过水煮、冲泡、品尝判别其优劣。因此,水对于茶来说,是密不可分的挚友。

水的选用要符合清、轻、甘、活、冽的标准。

由于环境的污染,现代人无法像古人般蠲取梅花上的雪水、收集秋天的雨水冲泡茶叶。历代论水的标准要求水质要满足5个字即清、轻、甘、活、冽。现代人用自来水、纯净水乃至矿泉水泡饮。

1自来水:经过人工净化、处理过的江(河)水或湖水。自来水一般都符合饮用水的卫生标准,适合泡茶。但有时自来水用过量的氯化物消毒,气味很重,如果直接用来泡茶会影响茶的品质。

2纯净水:利用自来水经过一定的生产流程制成的优质净化水。其生产原理是去除原水中水分子之外的一切成分,不添加任何物质,水质清澈、甘甜、爽口,易被人体吸收。

3矿泉水:矿泉水也和搁置过的自来水一样缺少空气,失去了空气的水,不能造成茶叶在茶壶中跳跃的现象,水色暗沉,失去了茶叶应有的香味。一般来说,市面上包装出售的矿泉水不适合用来泡茶。因为水中矿物质的增加,影响水质本身的口感。若以矿泉水泡茶,茶汤真正的味道势必受水影响。另外,按照国家规定,只要有几项物质含量达到标准就可称为矿泉水,这样,有的矿泉水中矿物质含量偏高,如果水中含有过多的钙镁等物质,即硬水,那就更不适宜用作泡茶。

本文《茶艺之教您如何选好水》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茶酒同尽兴 笔墨写春秋”活动在什刹海盛大开幕


8月15日作为北京市西城区第九届文化旅游节的重要内容“茶酒同尽兴,笔墨写春秋”活动在什刹海盛大开幕。什刹海素有“北方水乡”之称,它不仅是京城内老北京风貌保存最完好的地方,也是原老北京主要的商业活动区。此次“茶酒同尽兴,笔墨写春秋”活动在什刹海举办,将充分展现老北京文化的内涵。为充分打造“古都一翼”的传统文化气息,展现北京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新风貌,此次文化旅游节将安排笔墨书画、茶艺文化、调酒技艺等系列活动。

其中,笔墨三海书画展将在前海小广场、后海小广场、荷花市场广场三处设立艺术长廊,国内20余名书画大师为此次活动创作的新作品将第一次向市民展出,市民可以到什刹海免费参观锦绣书画。

在建筑大师张开济先生设计的仿古建筑“楠书房”将举办精彩的茶艺表演和“无我茶会”等系列茶艺活动。届时,北京顶尖的茶艺师将云集至此,争香斗艺,为游客打造一场盛大的香茗盛宴。

同时,在银锭桥畔的夜色酒吧将举办调酒大赛,技艺高超的调酒师带来风靡全球的花式调酒,在给游客以叹为观止的视觉享受的同时,亦带来精彩纷呈的各式饮品,满足了游客的多个角度的需求。

此外,在宋庆龄故居还将安排丰富多彩的艺术画展及拍卖活动。出自名家之手的30余幅作品将被拍卖,拍卖所得将捐献给西城区的公益事业。

此次活动得到了西城区委区政府及什刹海街道办事处和北京银行的大力支持。西城区什刹海商会倾全力承办此次文化旅游节,以此来塑造什刹海品牌,展现老北京风情,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据悉,此次活动将持续到8月31日。

“春三茶”


春天,是采茶、制茶的黄金季节。古人把春天采制的茶精品分为三种,即“社前茶”“火前茶”和“雨前茶”。这“春三茶”,因为历史悠久,文化沉积深厚,宛如一杯陈酒,醇厚芳香。

“春三茶”,从严格的概念上来说,是以时间来划分的。

所谓“社前茶”,即春社前采制的茶。我国古时有一传统节期活动叫“社日”。“社日”即古代在立春后第五个戍日祭祀土神之日。按干支排列计算,“社日”在立春后的41天至50天间。农谚曰:“春至清明六十齐”,即立春到清明整整60天,因此社前茶比火前(清明)茶要早一旬以上,是春茶中最早的。

“火前茶”,也叫(清)明前茶。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这天不得动火。火前茶即在寒食节前所制之茶。

“雨前茶”,即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谷雨前所制之茶。

在国人的传统意识中,春季采茶,最为上乘。陆羽在《茶经》中曰:“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本草纲目》曰:“清明前采者上,谷雨前次之,此后皆老茗尔。”所以,很讲究茶品位与质量的唐代,人们只采春茶。

但是,由于清明前特别社前气温普遍较低,茶树发芽数量有限,而且生长速度较慢,采制产量很少。物以稀为贵,明前茶尤其社前茶就更显珍贵了。

在“春三茶”中,古时最为精贵的要数四川蒙山“仙茶”,自唐代到清代,代代被选为贡茶。“仙茶”之所以特别,是因为它从采摘选日、仪式、人员、数量等都有严格的程序与规矩。

古时,“春三茶”中的精品,大都被选为贡品。在众多的“春三茶”贡品中,最被历代皇帝看好的是“骑火”(即火前)。据《茶道》中说:“清乾隆皇帝提出茶以‘骑火’为最好。”清乾隆十六年,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杭州,去天竺观看了茶叶的采制,乘兴作了《观采茶作歌》云:“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骑火即寒食节当日)。”(吴思强)

《茶经》 三之造


《三之造》

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茶之笋者生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

茶之牙者,发于丛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

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茶有千万状,卤莽而言,如胡人靴者蹙缩然,犎牛臆者廉檐然,浮云出山者轮菌然,轻飚拂水者涵澹然。有如陶家之子罗,膏土以水澄泚之。又如新治地者,遇暴雨流潦之所经,此皆茶之精腴。

有如竹箨者,枝干坚实,艰于蒸捣,故其形⺮丽簁然;有如霜荷者,至叶凋,沮易其状貌,故厥状委萃然,此皆茶之瘠老者也。

自采至于封七经目,自胡靴至于霜荷八等,或以光黑平正,言嘉者,斯鉴之下也;以皱黄坳垤言佳者;鉴之次也。

若皆言嘉及皆言不嘉者,鉴之上也。何者?出膏者光,含膏者皱,宿制者则黑,日成者则黄,蒸压则平正,纵之则坳垤,此茶与草木叶一也,茶之否臧,存于口诀。

【译文】

三、茶叶采制

采茶都在(唐历)二月、三月、四月间。

肥壮如笋的芽叶,生长在有风化石碎块的土壤上,长达四至五寸,好像刚刚破土而出的薇、蕨嫩茎,清晨带着露水采摘它。次一等的芽叶(短而瘦小),发生在草木夹杂的茶树枝上。从一老枝上发生三枝、四枝、五枝的,选择其中长得挺拔的采摘。

当天有雨不采,晴天有云也不采,晴天才能采,采摘的芽叶,把它们上甑蒸熟,用忤臼捣烂,放到模型里用手拍压成一定的形状,接着焙干,最后穿成串,包装好,茶就可以保持干燥了。

茶的形状千姿百态,粗略地说,有的像(唐代)胡人的靴子,皮革皱缩着;有的像封牛的胸部,有细微的褶痕;有的像浮云出山,团团盘曲;

有的像轻风拂水,微波涟漪;有的像陶匠筛出细土,再用水沉淀出的泥膏那么光滑润泽;有的又像新整的土地,被暴雨急流冲刷而高低不平。

这些都是精美上等的茶。有的叶像笋壳,枝梗坚硬,很难蒸捣,所以制成的茶叶形状像箩筛;有的像经霜的荷叶,茎叶凋败,变了样子,所以制成的茶外貌枯干。这些都是坏茶、老茶。

从采摘到封装,经过七道工序;从类似靴子的皱缩状到类似经霜荷叶的衰萎状,共八个等级。

(对于成茶)有的人把光亮、黑色、平整作为好茶的标志,这是下等的鉴别方法。

把皱缩、黄色、凸凹不平作为好茶的特征,这是次等的鉴别方法。

若既能指出茶的佳处,又能道出不好处,才是最会鉴别茶的。为什么呢?因为压出了茶汁的就光亮,含着茶汁的就皱缩;过了夜制成的色黑,当天制成的色黄;蒸后压得紧的就平整,任其自然的就凸凹不平。这是茶和草木叶子共同的特点。茶制得好坏,有一套口头传授的鉴别方法。

泡茶三要素


想要泡出一杯好茶,不光茶要好、水要好、茶具要好,还得掌握好泡茶技术。所谓的泡茶技术包含三个要素,即茶叶用量、泡茶水温和冲泡时间。

一、茶叶用量。泡茶时,茶叶用量的多少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主要依据茶叶种类、茶具大小以及个人习惯而定。茶叶不同,用量也不同。如冲泡绿茶,茶与水的比例大致在1:50左右,即4克左右的茶叶,需要加入200毫升左右的沸水。若是冲泡乌龙茶,则用茶量较多,每次投入约茶壶容积的二分之一的茶叶,甚至更多。总之,冲泡茶叶时关键是掌握好茶与水的比例,茶量多则浓,茶量少则淡。

二、泡茶水温。一般来说,泡茶的水温以刚煮沸时最佳,此时的水泡茶,茶的色香味俱佳,沸腾太久的水与未煮沸的水都不适合泡茶。泡茶的水温则依据茶类而定,如绿茶属未发酵茶类,水温在80度左右最好;普洱茶则必须用100度的沸水冲泡。冲泡同等用量的茶叶,水温高,则茶汤较浓,水温低,则茶汤较淡。

三、冲泡时间和次数。茶叶冲泡时间的长短与次数的多少,直接影响茶的口感。茶叶冲泡次数增加,则茶汤浓度变淡,需适当增加冲泡时间。据测定,一般茶叶第一次冲泡时,其可溶性物质能浸出50~55%;第二次冲泡时,能浸出30%左右,第三次冲泡时,能浸出10%左右,第四次冲泡时,则所剩无几了。所以,通常茶叶以冲泡三次为宜。

茶之三要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茶之三要》,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俄罗斯总统普京是柔道高手,对于柔道他概括出三点核心,一是移动,二是平衡,三是杠杆。不仅在柔道中普京将这三点运用得出神入化,在治理国家的时候同样运用得娴熟无比。其实这三者在茶中同样有所体现,移动是茶艺表演,是在一系列的移动中找准茶的位置,也找准生活中自己的位置。平衡是不贪不欠,恰到好处,包括水温,包括茶量的投放。至于杠杆则是把握要点,泡茶时把握要点可以使茶香更浓,生活中把握要点可以使梦想更真。

在外行人看来,茶艺表演像是花拳绣腿,再怎么美轮美奂,也不过是一种表演而已,其实不然,茶艺的一行一动流畅自如,代表的是虔诚以及圆满。茶艺不为娱人,只为娱己,就好像古琴弹奏,在外人看来声音不如古筝响亮清越,可是古琴只是弹给自己听的,是抒发自己心绪的手段,茶也是如此,虔诚的做好每一步,茶道可圆满,生活状态也可圆满。

饮茶的时候要注重平衡,茶汤过浓不喝,水温不够不喝,心情过于阴郁不喝,精神过于亢奋不喝,只在心镜无尘的时候才适合饮茶。饮茶便是拂拭心镜的过程,从容饮茶,才可从容打理生活。

不同的茶有不同的冲泡方法,细嫩的茶如何泡,老茶如何泡,各有讲究。生活中面对不同的问题,需要保持头脑清醒,找准解决问题的关键,有条不紊得行事。不做无用功,生活中的每一步,都必须迈得精确而有力量。

关于本文《茶之三要》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50160.html

上一篇:茶叶都有哪些功效

下一篇:如何辨别新茶和旧茶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