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喝茶要的是心静 而心的静,如天边浮云

2019-12-23

原标题:佛本无言 茶已入心

喝茶要的是心静,也就是在心无杂念之中,慢慢的看杯中茶叶沉浮,细品茶味的清淡,那样茶味入喉,在齿颊留香之中,可以默默的相坐,把一天当作一生,或者把一生当作一时。皆是因为心情随着茶水的浮沉,所以时间流逝,不管能否抓住。

而心的静,如天边浮云,本是在无垠的天边飘着,偶尔落脚,投影在心海的一角,如是有风来,吹开白云离去,也没有什么心痛。去就去吧,一切的,来时珍惜,去时无法挽留。也就明白,在滚滚红尘中终日奔波,难得把心与脚步一起停下来,不是不想,有时实在是不能。

若是能有个净土多好,我可以脱下满是征尘的五月衣,换一身青衣皂袍,在五月的春浓里,看落下的松针掉进碧绿的茶杯,然后转过山门,施施然离去,到转回首时,看柏影深重里的你的身影。

当某一天,与你相遇。一起携手穿过层林尽染的西山,到这一片佛的清净世界,看过黄墙黑瓦的庙落,转过菩提舒展的阴凉,到烟火寥落的佛前,浅浅的拜下,做双掌合十的虔诚,我心已经沉浸。转回头,你也一样,轻轻挽起的发髻,斜插玉簪,那碎玉淡雅的光在这样的大殿里有着一种岁月流逝的光影,以及俯首看佛,能否让佛回答这心与欲的剥离?

最是那庙墙后的茶寮,长廊悬空,掩映在白云之中,人坐下,也是如身在云中。要一杯铁观音,可能在此处,没有其他名目的茶与这佛名的相近更适合做涤清心地的甘泉。当穿着皂衣的女子在云雾的缥缈中,款移莲步,轻轻的放下细瓷的茶盏,茶杯揭开,看茶雾袅绕,飘散后,竟是与白云融合。想问,是这茶香的飘散,还是因为白云的充斥天地,将一杯茶包容了。

原本把茶当作相逢时的点缀,未想到茶已入心,在这样的佛的境地,佛本无言,只是要有缘人参透。

cy316.com扩展阅读

品茶,品的是茶,静的是心


喝茶是随性的,而茶有多种类型。人们在首先接触茶时,大多数人会因味觉第一感觉而确定对茶的偏好,这就是“入茶门”。

如果你第一次用心喝的茶是花茶,那你多半这一生就爱上花茶了;如果你第一次用心喝的是红茶,那你可能会一生都爱红茶。

茶越浓,甘甜就会更悠长。四季都浸渍在人生清水里,便有了春的清新,夏的炙热,秋的舒畅,冬天的羞涩,这些都能茶里尝到,越浓越明楚。

我们也别人茶的里一片茶叶子,不知道浸染过多少杯茶,我们不知道,在别人茶里,我们是苦的那片茶叶,还是甜的那片,即遇即别便成了整个人生。

人生就是一杯茶,还是苦茶。有时候宁愿独自浅尝,也不想和他人分享,即使同人一起品味,也断然不是同一种苦涩与心境。

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成了茶叶,苦、乐、甜参杂在人生的清水里,渐渐的这水便有了道味。他们终究还是匆匆离出,等待的又是下一片茶叶即遇即逝,如此反反复复。

一般来说,花茶,为保持香气,宜用壶泡茶,然后斟入瓷杯饮用;大宗红茶和绿茶,注重茶的韵味,可选用有盖的壶、杯或碗泡茶;

乌龙茶重在“啜”,宜用紫砂茶具泡茶;红碎茶与工夫红茶,可用瓷壶或紫砂壶泡茶,然后将茶汤倒入白瓷杯饮用;西湖龙井等细嫩名茶,用玻璃杯直接冲泡最为理想。

岁月沉淀了许多美好的记忆,清茶浸泡沉静的心情,闭上眼晴,啜饮一口,清香扑鼻,甘冽润喉。

看着一片片茶叶,悠然绽放,化凡俗为淡雅,变嘈杂为安宁。生活就像一杯茶,淡淡的,从未浓烈过,但却千丝万缕。

心素如简,人淡如茶


“心素如简,人淡如茶”做个淡雅的女人

但慧没事从来不给男人发短信打电话,我问她怎么想的?她说:他若不忙,自然会和我联系。他若正忙,我打扰他不妥。他若不忙也不和我联系,那我联系他有什么意思?望着慧坚毅、清澈的眼眸,我想到了当下流行的一个词:淡定。

慧的淡定,让我想起曾在书里看到过的一段话:女人是水,你用0度遇见我,我即刻成冰。你用100度爱我,我才会立即沸腾。你用50度对我,我便不冷不热。所以,女人的温度就是男人对女人的态度,冷暖自知。深情的男人会让女人越来越温柔,无情的男人只会让女人越来越从容、淡雅。

世间女子,风情万种,她们或美丽,或温柔,或妩媚,或飘逸,或智慧,或时尚,或淡雅,或迷人,千姿百态,姹紫嫣红。都显彰着自己独特的个性,是靓丽生活的一道风景线。

影视明星秦海璐饰演的每一个角色,体现出来的从容和淡雅让老公一度着迷。虽然秦海璐没有沉鱼落雁的美貌,但她从容又淡定的神态确实令人赞赏、敬佩!

在这个世上,并非每一个女人都有闭花羞月、沉鱼落雁的美貌,而上天赐予的容颜再美丽也敌不过岁月的无情侵袭,唯一能让女人美丽永驻的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淡雅气质,与五官漂亮无关,而举手投足之间,彰显出来淡雅韵致,有着迷人的魅力。

“心素如简,人淡如茶”做个淡雅的女人,并非没有追求,没有理想,而是从容却不急趋,自如而不窘迫,慎密而不狂躁,恬淡而不凡庸,以淡定从容的态度面对人生,这种境界使人难以企及。

淡雅的女人,温柔善良却不懦弱,贤惠端庄却不矫饰,恬静淡然,却不屈从,这是一种他人不能轻易取代的特质,是一个女人异于常人之处,也是经历过太多风雨洗礼之后,才能人淡如菊。

淡雅的女人知道用知识来提升自己的气质,即使素面,依然有着不可小觑的魅力。女人因有淡定的气质才会千种风情,万般浪漫,因此,女人不要因为没有美丽而自卑,也不要因失去美丽而不再自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只要你愿意,同样可以成为一个气质高雅、淡定、散发出无穷魅力的女人,关键是要给自己信心和勇气,只有自己塑造好了自己,才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天地。

淡雅的女人亦如一本书,让人爱不释手,叫人百读不厌;亦如一杯茶,慢慢啜饮,散发出缕缕幽香,生活永远是淡而有味,幸福无比。淡雅的女人是一首诗,能给你诗一样的情怀,让你在多年后,在一个幽静的夜晚,痴痴的想起,甜甜的回味。淡雅的女人不虚华,像一朵淡淡的紫丁香花,悄然绽放,散发幽香;淡雅的女人眉宇间总是带着淡淡的忧郁,让你有种想去怜爱呵护的冲动。

淡雅的女人喜欢孤独,与世无争,就像秋夜里的月儿给人以宁静,给人以淡淡的欲望。淡雅的女人如一杯香茗幽香清醇,当我们默默品味,蓦然回首的感悟中,体验到:“淡淡的一丝香甜,柔柔的一缕心音,暖暖的一份真情,美美的一段幽梦”.

茶如道:独自品茗 心静如水


酒奔放、浓烈、刺激,是宣泄物,也是麻醉品。而茶,平中见滋味,淡里有幽香,苦中有甜,涩里有醇。之于口感,是回味绵长;之于感受,是恬淡宁静,之于心情,是悠然自得;之于韵律,如同爵士的音符,低沉婉转,凝重深厚。

绿茶淡雅,红茶深沉,茉莉香,乌龙醇,龙井如西湖引人神往遐思,普洱使人倍感亲切,铁观音茶如其名,似乎也染上了一丝历史沧桑。好茶未必需好水,要的是好心情、好品味、好境界。最好还要有一份洒脱,“飘萧我是孤飞雁,不与红尘结怨”。

者,饮茶之道也。其炊茶用具、煮茶方法、茶室布置、礼节礼貌、交谈话题等一系列高雅考究的道道,都有极为严格的规定,一招一数、一板一眼都马虎不得,其刻板程度比起孔孟之道来恐怕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乃日本民族特有的一种饮茶艺术,讲究“四规七则”,以体现“和、敬、清、寂”的精神。据说,它已成为日本促进家庭和睦、人人相亲,以及教育子女讲究礼仪、尊敬师长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和手段。对于,周作人曾做过这样的解释:“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是日本之‘象征的文化’里的一种代表艺术。”

中国最终没有发展出像日本那样精致的“”,但有“茶艺”。道可道,非常道。而“艺”是大众文化,既可意会,又能言传,不需技巧、不溯渊源,不分高低,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随心所欲,这或许也是一种禅意。可以在喧哗中七嘴八舌,喋喋不休;可以几人对坐,高谈阔论,古今付之于笑谈;可以两人相对,或轻言细语,或不致一词而心有灵犀;更可以一杯在手,独自品茗,茶洗尘埃,不觉心静如水,物我两忘。

夜深人静,独处一室,沏上一杯清茶,那蒸腾的氤氲,如同清明时节迷朦飘渺的雨露,透过城聊如雾袅袅上升的水汽,人不知不觉会陷入一种无限的遐思,一种入禅的意境,浓淡相宜的泼墨山水画,江南小桥流水的景致萦绕于怀。茶叶不同,杯中的茶水亦不相同,色彩变幻,深浅纷呈。鹅黄清澈,淡雅素净,恰似久藏琥珀;汤明色绿,清新可人,宛若水洗翡翠。苏东坡言:“从来佳茗似佳人”,在轻盈升腾的水雾中观看佳茗,婀娜多姿,美不胜收。杯中的茶叶沉浮不定,茶香也随之飘飘渺渺,在空中悄悄弥漫。茶香好似深谷幽兰,若隐若现。用力嗅之,不留痕迹;不经意间,却清香宜人,沁人心脾。茶喝得久了,看得久了,便慢慢地有所感悟,人生如茶,品茶如品人生。

茶道“心处静境自然清”


佛云:身心绝烦恼,曰“静”;使心造作,曰“思”,心处静境,而进入思维,曰“静思”。今吾之静之思,非藏喜怒于无形之矜持,亦非含而不露之城府,是所谓心清则静,心执着即思也——风清月白,心清佛现。

但凡慈悲者,必怀恻隐之心;但凡慈善者,必行和善之举。佛曰:慈即是爱,一种清净之爱。窃以为:那些日日烧香拜佛之人却并非一心向善之徒,唯清心在,爱才清净。朱光潜尝言:当年的佛祖正是以一种出世的精神来成就这番入世之事业的。只是太多的人正在反其道而行之,更把那“慈悲”一词当作了一句口号来喊。

信仰或者是信念,本该是人一生的事业之所在。人,就是这个信仰的载体,是这个信念的物化,没有信仰的人也许就像是一条空的无人撑舵的船。人皆有佛性,只是有的人尚未知觉罢了,要知道,真正的菩萨绝非庙里的泥塑之像,唯能救人者,才堪称真正的菩萨。佛曰:心即是佛!佛又曰:直接体证!但,大多的人拜佛只是为脱己孽。

我们总是喜欢说: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其实那都只不过是以己之私心去度佛陀之胸腹罢了,最终自是难越重重尘障。佛陀说:无我,亦即无我之物。那么又何来这一“争”之说呢?只是这“无我无物”一如无法想象的宇宙之无限,实非吾等凡俗者们心力所能及也。然而,至少我知道了“四大皆空”并非只是教人做一个空心人。

人时常地要说“我迷失了自己”,于是,便去寻找那个自我。殊不知,这个寻找的行为已即与佛相背道而驰了。不要以为念上几句经文即可消除今生之罪孽,念经最多只能使人静下心来看清自己人生的方向罢了。心怀功德,那本就是一种错失,凡有所得必先要肯舍,身无所有,心才能无所求,放下执着之心,才得现祥和之怀。

能舍才能得,这一句话我们早已耳熟能详。唯舍得烦恼,才得拥有快乐;唯舍得贪婪,才能拥有福德。在我们苦叹人生无常的时候,不要忘了“万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世间万物皆是生灭随缘,那么,死生亦是缘。勿以缘喜,勿以缘悲。唯超越了悲喜,超越了善恶,方能净身清心。若想使心无所束缚,唯有跳出执着。

佛曰:欲知过去因,现在受者是;欲知未来果,现在作者是。人常说“一念之差”,岂不知,这一念即因缘,要知道,天堂与地狱也只是一念之隔。人在起心动念间即为自己播下了业种,拔剑出鞘即入地狱之门,归剑入鞘即跨天堂之槛。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福田由己造,苦海亦自渡。切记,唯自己才是真正能渡自己的佛。

人生其实本是一只只破漏的桶,装得再满,总要泄漏,不管是荣华还是富贵,不论是爱恨或是聚散,也许,精卫可以填海,然一定无法填补人之欲。欲无止境,人即患得患失,一意执取,于是,更陷痛苦之源。那么,我们先要做的,也许是修补这只千疮百孔了的破桶。识其根本,才得解脱,使之不漏,方能圆满。

想那失眠之人总觉夜太长,想那疲倦的旅人,也觉路太长。心静即是佛,心躁则是魔,所有的烦恼和困顿皆来自人的内心。圣人曰:人之初,性本善。佛亦云:人心似镜,轻安自在。不是吗?想那镜子,物来影现,物去影灭,境转心不转,景转镜不转,来去无痕,不失亦不得,慧命自安在。只是,吾辈凡俗者的心镜却时常地就要被蒙尘、被沾染。

凡此种种,其实归根结底一句话:拜佛容易修佛难,为佛容易为人难,懂理容易懂事难,静心容易清心难。有多少容易就有多少难!

如茶人生 喝的是茶,养的是心,求的是一种境界


原标题:如茶人生

弟妹们问我怎样概括父亲的一生,我说四个字足矣——如茶人生。

父亲饮茶,始于童年。10岁那年,迫于生计,身高不到1.5米的父亲,就随大人下煤窑挖煤。累困交加,有时干着活就睡着了。大人们就用泡得极浓的茶把他灌醒。后来,父亲就爱上了茶,每天下窑干活时,就随身带上一竹筒茶水,饮后既解渴又防困。

解放后,父亲参加了工作,一直保持着喝茶的习惯。每天天蒙蒙亮,他就起床捅开煤炉子,坐上一壶水,待水烧开后,抓一撮茶叶,放进搪瓷杯里,沸水冲泡,盖上杯盖,焖一焖,茶香就氤氲着,满屋飘香。到了晚上,父亲还要沏一杯茶,在昏暗的煤油灯下,茶香伴着书香,学文化,学专业知识……儿时的我,有时一觉醒来,看到父亲还在灯下苦读,空气中弥漫着煤油和茶香混合的味儿。

父亲是供销合作社的干部,经常要下乡。老家酒文化盛行,来了客人不倒茶先敬酒。父亲生性随和,爱交农民朋友,但在喝酒上,他从不“入乡随俗”。来到农民家里,首先声明不会喝酒,接着拿出自己随身带的茶叶,泡上一杯浓浓的茶,以茶代酒与人对饮。在对饮和促膝交谈中,谁家缺种子、化肥,谁家的农机需要维修保养,谁家准备扩大烟叶种植面积……都一一记在父亲的脑海中。回到单位后,父亲都会及时协调,为农民兄弟排忧解难。

如何帮助辖区农民增加收入,走上致富之路,一直是父亲思考的问题。我们老家也是产茶之地,但茶的品质较低,制作工艺也比较落后,农户制作的茶大都自己留用,偶有拿到集市上出售,也只能卖个白菜价。喝了几十年茶的父亲,看到好山好水的家乡,出产的茶叶竟无法飘香到山外,心里好不甘。在那段日子里,他买来茶书研读,背着干粮访问茶农,学茶经,还在自家后山试种,买来茶青试制……经过几年的努力,父亲熟练地掌握了种茶、制茶技术和工艺,并依托供销社办班培训,传授技术和工艺。茶叶丰收后,父亲又组织人员收购、精选、包装,让山里的野茶走出了大山,成为城里人喜爱的饮品。

“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是苏东坡的名句。清欢不是寡欢,也不是狂欢,而是洗尽铅华、放慢脚步之后难得的一份轻松、宁静和愉悦。父亲喜欢饮茶,乃至达到“不可一日无此君”的境界,除了他几十年养成的喝茶习惯外,更多的是他深谙“人生如茶,茶如人生”的要义。

与父亲相比,虽然都爱茶、饮茶,但我是肤浅的、感性的,父亲是深刻的、理性的。父亲懂得茶之本,乃是俭;茶之性,乃是洁;茶之功,乃是醒;茶之境,乃是静。因此,他一生恪守做人的本分和清廉,保持平和谦让的心态,喝的是茶,养的是心,求的是一种境界。

茶意在于调心 懂得了喝茶,要调整茶心


开阔茶意在于调心

买了新壶,比原先盈手一握的紫砂壶略大些。

放茶的时候,心下有些犹豫,茶量肯定要比平时一茶匙多一些,可是应该多多少呢?

大概估摸了一下,多放了半匙。

水煮好了。照例,冲杯,洗茶,热壶身,舍掉第一泡。然而茶却有些苦了。

有些浓,怎么办呢?

茶友说,两个办法,一是让水在壶中停留的时间再短些,一是把茶舀出来些,待喝第二道时,与新茶一起再泡。

嗯,是了。茶放多了,我们泡茶的方法就要变。这是对策。

喝茶的对策很多。

没有哪一泡茶能够重现前一泡茶的滋味。

冲泡的时间有长短,冲泡的人有更换,茶具、茶量和水的冷热都随时在发生变化,那么,这一颗茶心,也要应时、应机地来体现对策。

对策,是让我们遵循茶礼和茶规之外的一种灵活应变。

一定之规,是必要的。它帮助我们不离茶道太远。但在死规矩之下,错漏和偏差难免造成不同的情境,这个时候,懂得进退,懂得调整,就是茶人的智慧。

也见过喝茶喝得生了气的人。每时每分都遗憾着此境的偏离,回味着曾经的完美。有人说,曾经沧海难为水,再要找回那一泡的甘醇,多年而不可得。

我理解用情深,难舍当初的茶癖。但却要劝慰这情深的人,因着这茶的千姿百态,培养出开阔的茶心来。

人曾遇见最好的茶味,自当珍惜。

不过,如果因此成了执著,苛责后来者的平淡与浓酽,甚至为此伤心伤神,那珍爱就成了利刃。

茶味如同人生的风景,随着境界的变迁而潜移默化。

风景里,有攀越高峰时的艰辛,就有登高望远时的陶醉,更有高峰不再,下山路的寥落。

能够欣赏美景的眼睛,也应该看惯平实的闪失。对美景珍惜,对平实接纳,对闪失宽容,就是我们的茶心。

前些日子看见报道说,一位老艺术家一生爱惜羽毛,年事已高时曾被某演艺单位请去演出,结果本来给他休息用的房间,由于主办方的唯利是图,让给了正走红的毛头小子。老艺术家受到冷遇,回到家大病一场。

这则消息让我十分感慨。毋庸置疑,主办方做错了。不管换作谁,都不可能对这种势利的对待心平气和。但是,如果为此气病了,伤害的却是自己。很多时候,并不能让所有人、所有事,所有时势都能顺应我们理解的道德、礼仪和教养。总会有不如意的事情,来令我们的心产生波动。

产生波动没关系,记得要调整,要有内求自心平衡的对策。

有句老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见尽如人意,并非生活常态。修行人修的是心宽,他们把这句话引申成:常想一二,少看八九。凡事看好处,看如意的部分,知足感恩,心地自然会锤炼得坚忍而宽阔。

环境和他人的改善,是我们期待的。但如果他们尚未改善,我们也不能自伤。

我能想见爱惜羽毛的人曾有的辉煌,对那辉煌有多留恋,对冷清的现境就有多不适应。

不适应的人很多。成功未来时,不适应艰难,不适应同样起点的人已经尝到了美好滋味;成功到来时,不适应高处不胜寒,担忧每况愈下;成功过去时,那成功本身和后来人都成了劲敌。人一辈子,遇到的山,并非外在的那座山峰,而是内心里随时打翻的五味瓶。

不是有许多不能自解的人,活着活着,就活伤了吗?

喝茶,尚有诸多对策,来让这颗动荡不安的心开阔。

走人生路,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父母给我们的教育,多少年来都是说,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奋斗。但我们看到了,奋斗不出成绩的人不平衡,奋斗出成绩的人也不平衡。不安,心有患,患得又患失,人人无解。

懂得了喝茶,要调整茶心,也应该知道,那教诲该好好地改一下:

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奋斗,是调整。

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过激,不当真,不生气,不钻牛角尖,不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随时宽容,随时豁达,随时转换角色,随时海阔天空。

记得《四十二章经》里曾有一个章节,讲一个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声音悲切紧张,产生了退意。佛陀就问他未出家前爱做什么事情,他回答说,爱弹琴。佛陀就问他,弦如果松会怎样?如果紧又会怎样?沙门回答,琴弦太松,曲不成调,如果太紧,弦断声绝。佛陀又问他,那么,“急缓得中如何?”沙门明白了:松紧适中的话,声音协调。佛陀因此开示说,学道的人也是这样,如果这颗心调适得当,道可得。

茶味的浓淡,如同明镜,可以照见我们心态的起伏,帮助我们了解什么是安心的方法。

老者去矣,来者芸芸。若能解得茶意,调心于安适,浓茶淡茶,杯杯香醇;通透人生,处处美景。

寻一杯茶,静而不争


余生很贵,不想活得太累,更不舍得浪费。

生命就是一场场的别离,对过去的事、对远去的人。没有人能测量出生命的长短,但却可以决定生命的价值。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态越发的平和,与时间的流逝一同安静下来。

余生有茶,更要有茶“静而不争”的态度,不惊不扰,从容且共。

余生的一切,只分为两种:与自己有关,与自己无关。

1.三观不合的人,余生不留

一生很长,形形色色的人来来往往,没有明确规定我们必须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但“三观不合”的人,真的没必要请进余生。

你说这茶好喝,他说这茶还没饮料有味道;你说这杯子真精致,他说都是装水的,卖那么贵没意思;你说周末给自己泡壶茶犒劳一下,他说现在都流行去咖啡店发个自拍了......三观不一致,聊都聊不到一起,更别说待在一起了。

其实茶不在好坏,也不在贵贱,而是贵在那一份喝茶的心情,也是贵在与你分享时相伴的时光。

一生中会遇到那么多人,其实只有少数人对你而言是特别的。

不是谁都值得请进生命里来,不是身边的人越多越好,在你需要的时候,有一个温柔的声音说:“没关系,有我在”,也就够了。

和相处不累的人,度过一段舒服的时光,才是余生最想要的生活。

2.追悔莫及的情,余生不念

缘分注定有些人是为了相遇,也会注定有些人是为了错过。缘分不是永久不变的线,它可能轻细易断,也可能随风易逝。

陪你走了一段的人,也是一段的情分。在相知的时候,珍惜彼此;在陌路的时候,祝福对方。

总要喝过很多很多的茶,才能辨得出喜爱。什么样的茶香都引人向往,却只有那么几杯,会令你难忘。

没有缘分领会到这杯茶的味美,茶人能理解,对于那些离开了的人、错过的情,也需要这份理解。

念念不忘,不一定有回响,反而还可能影响了当下的生活。

这也警示着我们,别把最好的留在未来,别等到无话可说的时候,才想着掏心挽留。

对于那些追悔莫及的感情,放下才是最好的解脱,发自内心的祝安好才是最有用的拯救。余生没有彼此,也要过得幸福。

3.无法改变的事,余生随缘

浓淡总相宜,喝下这一口,汤味已定,心味未定。是淡是浓,其实还是看喝的人是什么口味。

不如意的事情难免会发生,悲也是一天,喜也是一天。凡事皆有变数,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变内心对事的态度。

随便是一种放弃,但随缘却是一种珍惜。正是因为尽力争取过,才有说出“随缘”的勇气;也正是爱得太深,才有“随缘”的豁达。

未来的日子,阴晴圆缺皆是明月,云淡风轻尽满美景,只想在一杯茶里寻一方安宁,凡事都能开看,都试着去接受。

人生只有两件大事:生和死。

既然一件事已经完成,另一件事又何必着急?生死都不急,还有哪些闲事值得你生烦恼丝呢?

余生,随缘便是自在,安心过好小日子。

4.余生宝贵,静而不争

前半生折腾自己,当繁华落尽,激情褪去,余生只求安静。到了一定年纪,不是没有脾气,而是不屑再去生气。

把余生的时间还给自己,还给快乐。不争芬芳,自带清香,有好茶喝,会喝好茶,就是宝贵的清福。

余生,我只想安安静静做自己,不惧岁月,不畏风霜。

余生,你想邀谁一起回归如茶生活呢?记得要好好珍惜他们。

未来的日子,阴晴圆缺皆是明月,云淡风轻尽满美景,只想在一杯茶里寻一方安宁,凡事都能开看,都试着去接受。

是啊,那些放不下的人和事儿,都要试着去放下,去接受,余生有茶,静而不争。

泡茶时不走心,喝茶时要伤心


经常有茶友说,在茶叶店买茶,试饮时喝到的茶明明很好喝,但是买回家自己泡,不是又苦又涩就是一点香气也没有,不像是同一种茶,怀疑是不是商家以次充好了;有的茶友甚至认为,茶本来就是这样又苦又涩、不好喝的。

泡茶,是一门技艺和修行。在茶叶品质大抵相同的情况下,冲泡得当的,自会让人得到更好的品饮体验。相反,如果泡茶时不走心,那喝茶的时候,可就要伤心了。

对于日常品饮而言,所谓泡茶,无非就是采取合适的方式,将茶叶中的可溶物质,用水将其溶解成均匀的茶汤。所以,泡茶无定式,只需综合把握好投茶量、水温和冲泡时间这三要素。

投茶量。按照饮茶“宜淡忌浓”的原则,总体来说,茶水比一般为1:50~1:30,即3~5克茶叶150毫升水。这个投茶量基本保证了比例的协调,可根据品饮人数、口味等因素自行调整,同时调整每泡时间,加以配合。

比如1~2人时,通常3~5克;3~5人时,一般5~8克;希望多泡几巡的可以加大投茶量,同时在开始几泡尽量快速出水;等等。

水温。水温影响到茶叶内含物质的浸出,茶汤温度影响到香气和滋味的呈现。通常情况下,芽叶细嫩的,水温宜低,在85℃上下;叶子偏成熟的,水温宜稍高;焙火类的茶,水温宜稍高。

冲泡时间。在几十秒至3分钟之间,根据投茶量、茶叶的老嫩、茶叶的形状和紧结度、茶叶的揉捻和发酵程度、以及水温灵活掌握。比如叶子嫩的,时间短些;紧压茶类,时间需长一些;等等。此外,第1泡、第2泡、第3泡等不同泡次的冲泡时间,可视情况适当调节。

也许是因为茶对于中国人来说太常见、普通了,很多人常喝茶,却没有真正去体会茶,泡起茶来也很随意。

(1)一把茶叶泡半天

很多茶友喝茶,特别是中年茶友们,经常都是一个大茶杯,一把茶叶泡大半天甚至要泡一天。这样品尝不到茶的真味。很多茶,应该说绝大部分的茶叶,都会因为长时间浸泡而导致茶汤滋味偏苦涩,且香气散失。而且长期浸泡容易使茶中的重金属析出,不利健康。

(2)茶水不分离

为了品尝到一杯清香醇韵的茶,茶水分离是泡茶时不可忽略的关键环节。但在普通大众的日常饮茶情境中,很多并不能及时做到茶水分离,比如用保温杯、马克杯、普通玻璃杯等来泡茶。

在没有条件采用整套工夫茶具冲泡茶叶时,比如在多数办公场合,可以通过采用类似飘逸杯或者快客杯之类的泡茶用具,关键是做到茶水分离,从而控制冲泡时间。

(3)对于茶水比完全没有概念

很多人泡茶对茶水比完全没有概念,放多少茶完全凭感觉,甚至根据茶叶的价格,价格贵的少放点,便宜不心疼的就多放点。茶水比说不重要也不重要,因为个人口感浓淡的喜好不一;说它重要又真的重要,因为它是影响茶汤口感很重要的因素,另外,长期喝浓茶,对健康也不好。

(4)不管什么茶,都用开水冲

很多朋友泡茶,不管什么茶,直接开水倒入。其实泡茶的水温不仅影响出汤口感,而且有损茶叶营养。高水温会使茶汤中的咖啡碱和茶多酚快速浸出,而咖啡碱和茶多酚是茶汤苦涩味的来源,如果含量过高,那么茶汤苦涩味就会很明显。高温还会使茶叶维生素类物质遭到破坏,降低了茶的营养。

日本茶道大师千利休说:所谓茶道,其之本,亦不过是烧水、点茶。夏天如何使茶室凉爽,冬天如何使茶室温暖,炭要放得适当,利于烧水,茶要点得可口。这就是茶道的秘诀。

拿到一款茶,分辨它的种类、特征,回忆相关的泡茶要点,再用一份期待的心情开始泡茶,就已足够。泡茶、泡好茶,并不很多人想象中的那般复杂。就像吃货会期待和要求厨师认真对待料理食材一样,用一份愿意静下来享受茶的心情来泡茶,自然会有水到渠成的所得。

心之灵,茶之静 放空心灵


原标题:禅色 在一卷经书中沏茶

对于方外之人而言,一盏茶要尽可能沏到淡而又淡。古人言:“天不禁人富贵,而禁人清闲,人自不闲耳。”人的富贵荣华自古以来就不是老天可以左右的,亦如杯中的茶一般,有人执着于个中滋味,所以不得清闲。若能安安静静地泡上一壶茶,你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是不必要的,要像一杯茶一样,学会在平淡处享受返璞归真。

心之灵,茶之静,一如在石上听水声,浩浩潺潺,粼粼冷冷,恰似一部天然的乐韵,茶的韵味,就在于沏茶者的百般冲泡,品茶人的万般思虑,茶在纷纷扰扰之中保留了一份干净,心在娑婆世界中需要水的灵性去滋润,心的空灵在茶的滋润之后,眼前的世界会欣然蕴藉。

古人说耳目宽则天地窄,或许是因为众生太多地去用眼耳看世界,这世界就变小了,人的欲望正是因为看过太多繁华而愈发增多,倒不如在海潮之中,或学憨山大师,一心聆听山涧潺潺流水之声,或学观世音,聆听海潮之空旷。

放下万缘,拂去尘埃,放空心灵,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沏一盏百味之后,酝酿成只有淡泊味道的茶,蓦然发现,所有的人情、经济、贤德,在一盏清茶中淡淡地消融。那时候你才明白,所有的束缚并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的心境把眼前的世界框了起来。

或许在这盏茶中,隐约中看到一位千年前的曹溪禅者,这盏没有任何繁杂味道的茶杯中,散发出平常心的智慧,或许一如他说的那般:“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当纷扰过后,心中宁静,嘴边净虑的是那盏清茶,渐渐明白,一切都是外缘。

有人钟爱茶器的奢华,有人偏好茶叶的滋味,或许对于质朴的人而言,一盏茶滋润之后,最难得的是那颗淡定之心。在繁华场中,我们扮演过很多角色,几番博取直到无能为力,才发现原来自己永远只是别人的配角,这一刻你怀揣着满身的疲倦,与这盏茶相遇,这盏茶会一直默默无闻地滋润着你。

当一切都洗涤之后,那一刻你的心就会随着茶而变得古朴高远。一场与茶水的相逢,纵然是外面的世界或与你邂逅,或与你擦肩而过,你也会豁然开朗。原来这一切的不如意都是外在的形式,内在的精神世界被那盏朴素的茶滋润之后,在消融中与慈悲化作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原来此刻,生命在不同的状态中担负着不同的角色使命,一如古人那般“梅边之石宜古,松下之石宜拙,竹傍之石宜瘦,盆内之石宜巧”,每个生命有每个生命的神韵,每个生命都有每个生命的风骨,这杯茶,倒映着每一个生命,相聚在这几盏茶之中,让你内外明彻,识自本心。

茶如古人,如同陈列在店铺之中的玉石,瑕瑜不掩,不论是沏茶还是饮茶,都一如古人那般,不追既往,不蔽目前,一颗直心便是茶桌上的道场。

一盏茶见本来面目,洗尽千年尘土肠胃,一壶水,在冲泡中宛如一派山水清音。一杯茶,或浓或淡,或甜或涩,在饮食中学会谙练世味,浓不欣,淡不厌,在瓦枕石榻、清茶一盏中扫去三斗尘土,便可清凉在口,一味圆融。

心素如简,人淡如茶 淡雅之美


心素如简 人淡如茶

生活中,有的人喜欢华丽,有的喜欢古朴,有的喜欢淡雅。而禅者偏偏喜欢淡雅。

淡者平淡,雅者雅致。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淡比之浓,或许由于接近天然,似春雨,润物无声,容易被人接受。有人说:用心素如简,人淡如茶,也别有滋味,不是吗?淡是态度,雅是品味。

记得苏东坡的一句诗“淡妆浓抹总相宜”。一般说,浓到好处,不易;不过,淡而韵味犹存,似乎更难。由此,想到了咖啡与茶。咖啡是浓的,从色泽到给中枢神经的兴奋作用,以强烈为主调。茶则是淡的了,尤其新摘的龙井,就更淡了。咖啡与茶,是无法加以比较的。喜欢咖啡的人生活中多是性情中人,激情与刺激。而喜欢茶的人刚好相反,多是在喧闹中寻求平静,平淡与知足。绿茶的清香、典雅,清澈中透着馨香,甘醇而又解渴,让人一眼看得透彻。人生,其实也是这个道理。浓,是一种生存方式;淡,也是一种生存方式。两者,因人而异,是不能简单地以是或非来判断的。

或许生活中不能缺少激情,但是每个人的激情都是一刹那的事,生活终将归于平淡。觉得淡一点,于身心似乎更有裨益。淡雅是一道最美丽,最凝重,最隽永的诗。如果你用心解读,会拥有一种心境,它是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正如徐志摩说的“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以……”看得淡一点,可为而为之,不可为而不强为之的话,那么,得和失,成和败,就能够淡然处之,也免掉许多不必要的烦恼。心放平了,人的步子也就不踉跄了。

心素如简,人淡如茶,很好的一句话。淡雅之美,某种程度近乎古人所说的禅,而那些禅机中所展示的智慧,实际上是在追求这种淡雅之美的境界。人生在世,求淡雅之美,得禅趣,不亦乐乎?淡淡的一丝香甜,柔柔的一缕心音,暖暖的一份真情,美美的一段幽梦,像一条小小的溪,缓缓的润着万物,不会使观者痴迷,不会使赏者沉沦,更不会使恋者疯狂。淡名,淡利,无争,无夺。一切自然了,一切脱俗了,一切入了幽美邈远的意境了。方为一盏无味而至味的茶。那份幽香,那份清醇,那份淡雅,都在默默地品味之中,都在那蓦然回首的感悟里。

做个淡雅的人,并非没有追求,没有理想,没有奋斗。从容而不急趋,自如而不窘迫,审慎而不狷躁,恬淡而不凡庸,也未始不是一种积极。

以淡定从容的态度面对人生,这种境界也许难以企及,淡雅,吾之所求。淡雅,吾之所愿!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021247.html

上一篇:唐宋那些事儿:关于煎茶、点茶、茶道

下一篇:人生是一杯茶 慢慢品尝,才能尝到人生清香淡远的滋味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