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临沧凤庆:一片茶叶里的清明上河图

2019-12-09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故得名。”春和景明,天朗气清。在滇西澜沧江的南岸、而今被称作凤庆的旧时的顺宁古城,每年与清明一起如约到来的,是一年一度的“春茶会”。“‘清明’节令前五天到‘清明’节令后十五天为春茶洪峰季节,细嫩的春茶产品,或由乡、镇集市的货郎小贩运到县城,倒卖给外地商贩和当地富户,或由外地商贩直接在县城市场竞购。数以千计的茶叶生产者和数以百计的外地茶商,讨价还价,形成买卖春茶高潮,大理、下关、丽江、保山、祥云、弥渡、巍山、昆明等地茶商和驻地商竞购晒青毛茶,数十队马帮、上千匹骡马为茶商驮茶,络绎不绝,年年如是。”

那应该是古城顺宁一年一度的“清明上河图”。菜市口,又名小校场。这个听起来会让人联想到别样意味的街巷,在旧时的顺宁古城,只是单纯的青菜绿豆腐白、逗引一家一户升起日日炊烟的市井所在。这散发着人间烟火气息的所在被名为小校场,却想来只是作些操练之类罢了,并无碍春天的明媚降临到这方数百年的古城。当此之时,想必菜市里的那些青菜白菜,芫荽葱花,全都鲜鲜地绿着,带着春日田野的气色。菜市口的后面就是财神殿,在这熙熙攘攘的春茶会里,财神殿是个热闹处,南来的北往的,城里的乡下的,贩茶的卖布的,做鞋的赶马的,少不得都要进去拜一拜。一边是菜市,种菜的卖菜的心安理得取酬劳,一边是财神,各方人士心怀祈愿求吉祥。并不宽敞的街巷里,长衣短褂,车马步行,各色人流熙来攘往,演绎着千年不衰的人间市井。

大水井旁的川黔会馆自然也要比平时热闹起来。沿着千里茶马古道,被两千年蜀汉商业文明滋养出来的川黔之地商家很早便进入滇西各地,且在所到之地多建有同乡会馆,以此联结同盟,以利经营。澜沧江北岸繁华数百年的古驿名镇鲁史集上的川黔会馆,“规模宏大,斗拱飞檐,雕龙画凤。殿堂中间神台供川主大帝刘备像,左为关云长,右为张翼德,正殿左边的一面墙供有赵公元帅财神爷像。左厢房为议事厅,右厢房为商会管理人住宿,其余房间供初到鲁史尚无定居之所的川黔籍商人住宿。会馆将同乡会、生意研讨和宗教祭祀融为一体,把‘两籍’人紧紧团结在一起。”建于清光绪6年(1880)的顺宁城中川黔会馆,应该要早于鲁史古镇上的川黔会馆。古镇会馆的形制,应该正是仿顺宁城的会馆形制而建。会馆于此即时间久远,此处便被名为川黔巷。一年一度春茶会,各地精于经营的“两籍”商家自然要汇聚一城,抢得商机。当此之时,巷内巷外,但闻川韵黔音。

从城隍庙前往南再转西南到坡脚旧城街口是湖广坡,顾名思义,因有湖广籍人在此居住而得名。读地方史料,处处但见“明洪武年间屯垦戍边,始有大量汉人入滇”,其中,自然也包括了这滇西茶马古道上的顺宁府境。湖广籍人入顺宁时间未得细考,而凭着这一个“湖广坡”的称谓,想必入境不迟,后经一辈一辈,若春雨入泥一般,已渐渐融入了这片土地。唯一可确定的是,最初来到这片土地的湖广人,一定是沿着千百年来亦官亦商、亦军亦民的茶马古道走来的,从滇中昆明,一路往西,及至大理,再沿古道下线转而往南,过了澜沧江,最后,在澜沧江南岸这座浸润茶香的城池里居留了下来,年复一年,连着这个坡名一起,成为这座古城的一部分。春色和煦,住在湖广坡的人们穿上新装,若逛庙会那般,也要去逛一遭这一年一度以茶为名的春天的集市。

旧城的龙泉街上有龙泉纸坊,创始人李恒春为江西陇西郡人,于清嘉庆年间来到顺宁,后落脚旧城龙泉街,以酿酒、造纸为业。龙泉白纸“光洁松脆,着墨均匀”,为当地府衙办公及学校、民间广泛使用。1930年,龙泉白纸参加“巴拿马世界博览会”,获得铜质奖章。当此之时,龙泉纸已远销昆明、广州、缅甸等地,声名在外。城中已先后再开起周氏、宋氏、罗氏三家纸坊,亦生产龙泉纸。除了书写用纸和民间祭祀用纸,纸坊还生产雨帽、雨伞用纸。春雨入城之时,那在古城的街巷间移动着的,便多是用龙泉纸做成的油纸伞。

关庙街前往东是文明坊。文明坊往北是文庙街,往南是育贤馆。北城门外有隆恩桥。小北门街因原为义仓所在而曾被称作济民巷。从栅子门往南经赵(又新)武烈公祠至城墙脚叫武烈街。从太和巷往东是朝天门(东城门)。凤山书院前有回营街。南门外东南有泗水桥。庆云门(南城门)往南过小桥有养济院。养济院往南有铜匠坡。打铁街往西有圣谕亭,圣谕亭往西是大校场。打铁街下有小河流淌,两岸绿柳扶风。春光冉冉,车马熙熙。从东门到南门,从关庙街到北门外,从铜匠坡到打铁街,从太和巷到先生邑,这座明万历28年(1600)起便四门拱卫的古城,一城茶馆酒肆,书院庙宇,车马楼阁,小桥流水;满市茶庄银楼,绸行玉店,小吃肉铺,蓑衣铁锄;又兼香烛纸火,鞋履筐篮,看相算卦,车架马掌;官宦商贾,行脚游僧,说书卖艺,贩夫走卒,一一在这春色里活泼明媚着,借着一叶春茶,一笔一画,勾勒出一座滇西古城春日的“清明上河图”。

就着这春日的集市,粑粑卷是要吃一回的。这顺宁城里最著名的小吃,在两片薄饵中间夹上一片金黄的油粉锅巴,面上的饵上面抹上稀油粉及油辣子、蒜油、花椒油等佐料,然后将粑粑卷起来入口。逛街的小姐姐,卖茶的乡亲,赶马的小哥,过路的行客,熙熙攘攘集市上不必注意吃相,且走且行尽情饕餮着。看到有书上说,这粑粑卷是离乡的顺宁人舌尖上的乡愁,久别归乡,非得要吃到了粑粑卷,方才在滋味凌乱的舌尖上,得着了那离愁的慰藉。

又有印着这方地域独特滋味的腊肉。将二刀肉和坐墩肉洗净,抹好盐,放在用酒、盐和各种香料混合的料汁里腌制一个星期左右后拿出晾挂,晾挂一周之后,把肉取下来,再抹一次料汁,再在通风的地方晾晒十天至半月。晾晒好的腊肉,在阳光下油光红亮。当此清明之时,正是食腊肉最好的时节。一摊腊肉在市,满街的空气里都弥漫着香味,使人闻之而生馋涎。各家食馆饭铺、居城人家少不得要买一些,而尤其是各路马帮,腊肉更是行路的常备品,这时进得顺宁城来,自然要买上几块红油油的腊肉,用油纸包着,捎在马背上。

又有米凉宵(凉虾),毛豆腐,肉末饵丝,山胡椒酱,呈现出这片地域山水和季节的味道。

而茶香,而春天,是这片土地不老的乡愁。从澜沧江到黑惠江,从青龙桥到犀牛渡,从昌宁到云县,从缅宁到耿马,这片滇西高山大河之间的古老大地,在一年一度的清明里,藉着一叶春茶,一城春光,一次次与远方,与马帮,与那些寻找的目光以及怀旧的舌尖——温热重逢。

cy316.cOm扩展阅读

普洱茶知识·珍惜每一片茶叶


抓一把茶叶丢在壶里,从壶口流出了金黄色的液体,喝茶的时候我突然想到:这杯茶的每一滴水,是哥哥那一把茶叶中的每一片所释放出来的。我们喝茶的人,从来不会去分辨每一片茶叶,常常忘记一壶茶是由一片一片的茶叶所组成的。

在一壶茶里,每一片茶叶都不重要,因为少了一片,仍然是一壶茶。但是,每一片茶叶也都非常的重要,因为每一滴水的分芳,都有每一片茶叶的本质。

布施不就是这样吗?

布施,犹如加一片茶到一大壶茶里,少了我这一片,看似不影响茶的味道;其实不然,丢进我这一片,整壶茶就有了我的芳香。虽然我施的很小,也会充满每一滴水。

我们应以茶叶为师,最好的茶叶需要五六斤茶青才能制成一斤茶,而每一片茶都是泡在壶里才能还原、才能温润、才有做为茶叶的生命的意义;我们也一样,要经过许多岁月的涮洗才能锻炼我们的芬芳,而且只有在奉献时,我们才有了人的温润,有生命的意义。

一片茶叶丢到壶里就被遗忘了,喝的人在喜欢一壶茶的时候并不会去单独赞叹一片茶叶。一片茶叶是不求世间名誉的,这就是以清净的心去施,不求功德、不求福报,只是尽心尽意地奉献自己的芳香。

一壶好茶,是每一片茶叶共同创造的净土。说珍惜世界,先学习在社会这壶茶里,做一片茶叶!当我们这样想时,喝茶的时候就特别能品位其中的清香。

一片茶叶的自白:普洱茶晒青和烘青


就像人类有生老病死,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云南大叶种,也从出生那一刻有着自己的生命使命。茶树妈妈在我还是小叶子的时候,早已经告诫大家,作为茶叶的最大骄傲不是安然无恙地老死树上,而是被人类制作成普洱茶,走进千家万户里去。作为植物,在茶树上生活的我们自然需要阳光,但是若想成为一片真正意义上的茶叶,从此过度到日后的美好“茶生”,我们的内心知道,必须要经历一场被称之为“晒青”的阳光之旅才行。

但是想走到晒青这个步骤,还得一步一步来。首先,大家都会在茶树上等待着被采摘,一般这个过程会在上午完成。当雾气散去后的清晨8、9点,一些轻微的露水淋在头顶,此刻被采摘下来的我们的持嫩性非常强。接下来,我们就被放在一边“晾着”了,这一被搁置就是6到8个小时。大部分的叶子们已经纷纷不耐烦起来,但是我知道此刻需要耐心来等待。时间越久,大家开始变得没精打采起来,身上的水分也开始越来越少,每片叶子都软绵绵地瘫倒在地,本来非常有弹性的杆茎也失去了韧性……谁知道,人类们就是希望达到这样的效果,因为此刻我们正在进行“摊晾”,是在为后面杀青做准备,水分越少,破损率也会随着降低。

虽然很缓慢,有气无力的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到被空气抽走水分,当我认为已经被彻底遗忘的时候,有个人终于走过来说了一句,“再萎凋一会儿,等下揉捻起来就更容易些。”我才明白,之所以萎凋时间那么久,是让我们身上的叶和梗含水量之间达到适当的平衡。这个过程很冷,因为温度低能够保证我们萎凋的自然性,这关系到后期茶叶的品质。终于,寒冷结束了,我们被放进了热腾腾的铁锅里可以暖暖身子了。这个过程叫做杀青,铁锅杀青是云南普洱茶区传统的杀青方式,千百年来,先辈们都是这样过来的,所以我们早已经有了心理准备。

我们在铁锅中跳跃翻腾,铁锅内的温度大概在60℃—65℃以下。我们为终于重新被人类关注而感到高兴,都玩得非常高兴。铁锅的热传导作用使我的水分逐渐散发,随着翻炒,水气很快挥发掉,我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柔软。我们大量失水,青草气逐渐消失,茶香出现了。香喷喷的大家都为自己的变化而感到高兴,从锅里出来后,我们被放到竹篾上摊开。此时,有人用双手顺同方向揉捻我们,用力均匀,并无不适感。揉捻的最重要的目的,在于让我们的细胞壁破碎,使茶汁在冲泡时提高浸出率,同时使我们的身形成条。

这个时候,我忽然想起我们的一些前辈们,曾几何时也如同我们这样的热血沸腾,但是他们却是揉捻后被丧心病狂的烘干设备快速烘干。快速烘干设备温度会在80-130度,高于我们此时喜欢的60多度。他们永远等不到重被阳光洗礼的“成人礼”,快速烘干的这个过程让他们的生命大打折扣,虽然外形翠绿,香气高扬,但是苦涩度较低,水分含量在5%以下,奄奄一息的被制成普洱茶,成为了臭名昭著的“烘青茶”。这是一种不出三五年就会变成了苦味的茶,实在难以下口。

终于,我们迎来了梦寐已久的日光浴。在日光下薄摊晒到5成干,待身上的颜色由黄绿或是绿黄色转为深绿色时,然后我们会被二次复揉,抖散粘结的茶块,抖直茶条,再次在日光下晾晒。经过3~5小时的晾晒后,我们就被重新收了起来,也不能晒到太干,保持水分8%到10%左右,是为保持我们的活性及运输过程中不会损耗太大。

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新名字——晒青毛茶。此时的我摸起来略有弹性,不是很干和太脆,终于成为了合格的大叶种晒青毛茶,我看着自己卷曲自然的身体,条型蓬松适度,叶芽分明,色泽墨绿泛灰,条索肥壮,芽叶比例协调,最后被制成为了一饼优质的普洱生茶。在日后的“茶生”中,偶遇烘青普洱茶的前辈,经过晒青工艺3到5年的我,条索紧结,已经开始释放茶胶质出来,茶叶条索会变深黑颜色,茶芽会变黄色,鼻子一闻会有很明显的茶香。而烘青的可怜前辈,饼面很松散,条索会很容易脱落,闻一下更加没什么茶叶香气。

同时泡了我们喝,我带给主人的汤水比较稠,有胶质,很耐泡。喝到十泡后味道不会变化很大,而且会越喝越甜。而那位的茶汤会比较清,不耐泡,到5泡左右已经没什么茶味了,甜味很明显的不足。只看到主人皱皱眉头,就把早已经没有生命迹象的烘青前辈的“尸体”丢进了垃圾桶。

景情茶相依,秘境一片叶


高山云雾出好茶,浪漫云端茗香随。

一个好茶诞生的地方,从温度、湿度、光照、氧气、土壤配比适宜普洱茶的生长环境,有1700余年的茶叶文明,因此而繁衍发展了多元少数民族文化。它是一片净土,是以茶为媒沟通过去、现在、未来的路,它带给人们的不止是茶,更是精神世界的依托。它是茶祖的故乡,茶的故乡。

每年来景迈山,我都是住在景迈世家,女主人叫刀玉,一个如幽兰花香般的傣家女子,勤劳智慧,待人热情厚道。我们因茶结缘多年,如邻家姐妹。她带我走村寨,访村民,进茶山,亲茶树,做茶品。一来二往中,我对景迈茶山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更喜欢这得天独厚的万亩古茶园。

景迈山,“北回归线上最后一片绿洲”。那一片叶子的追寻,在步履间结成悠长悠长的梦——我愿是那山中的一棵茶树,常年与参天古木相伴。这特有的生态环境,鸟语花香的大山深处,养育了勤劳的傣族拉祜族布朗族人民,还有香樟、小叶榕、以及四季花开的树木星罗棋布于古茶树之中,花香扑鼻。林荫下的古茶树,虬枝盘曲,随处是鲜活生长的植物,空气中散发着丝丝甜香清爽气息,幽兰般的气韵。各种植物的多样性,高低错落的层次感,鸟鸣林中的清越美,阳光雨露的朗润爽,这是秘境之中与大自然的沟通,也形成了景迈山茶的山野之气。

茶是喜阴又喜阳的植物,春天,采茶季节,走进大平掌古茶园,鲜活而灵动。这吸天地灵气生长的植被,庇护着几百上千年的茶树。晴天的日子,阳光如利箭般透过林缝暖暖地照射到茶树上,草地上,茶树叶子鲜亮亮的,墨绿色的叶子极尽饱满的张力,那沉寂在脚下的落叶,软软的很舒服躺在土地上,和着阳光散发着自然的芬芳。茶树,因落叶化作春泥又护花的情怀而尽力舒展抽芽。

景迈山古茶园申遗,因为这秘境生态环境好,茶树没经过人为矮化,而且同山上原生古树混生在一起,这种混生正是景迈茶香气独特而强烈的源泉之一,由于这些茶树树龄甚高,所以在外形上都显得历尽沧桑、饱含风霜。

踏进古茶园,有一种大王叫我来巡山的感觉。每一片叶子都簇拥着,在层层叠叠的枝干上,众星拱月般捧着灵芽,迎着阳光玉露,直立于枝头。芽苞在这里饱满鼓胀,绽开的样子与我会心,似乎有一种期待。

这神奇的古茶树身上,总是那么让人惊喜。根瘤曲弯的主干差不多都寄生着各种各样的植物,有带着露珠的苔藓,有根须恣意悬挂的石斛,有悄然立在苔藓中的菌丝,还有不知名的草本植被……更为有名的在古茶树身上安然自若生长着的螃蟹脚。这螃蟹脚是一种茶树寄生植物,因其枝条为节状带毫,故被当地人称为“螃蟹脚”。螃蟹脚通常在上百年的古茶树才能找到。因其生长极为缓慢,加之过量采摘,野生螃蟹脚的数量已极为稀少。

走进古茶园,我们最喜欢找的就是螃蟹脚,每每看见,就是惊喜。因为隐藏枝干上,色如树叶,难以发现,见之不舍移步,采之不舍下手,不采不舍离开,如此让人欢喜的螃蟹脚,拍照成了爱她的方式。真感动大自然不舍的赐予——人给她环境呵护,她回馈你神奇的宝物。

在古茶园,我看到了多处参天古木树心空洞后而倒下的样子,在倒下的古木之地,茶树或许失去了庇护也变得没精打采,有的甚至枯萎,还有的或许死去了,被种上新的小茶树。物生物,万物生。茶和人一样,都逃不过自然法则,无伴生物,缺少精气神——内涵的滋养永远不是孤立无援的。

景迈山的茶,有香妃之韵。香气突显、山野之气强烈,还具有特别的、浓郁的、持久的花香。兰花香是景迈独有的香。

来这里,喝茶,喝新茶是必须的功课。无论古树大树小树茶,都是一个“喝”。舌尖味蕾才是审评师,苦涩甜香韵,山野自然来。景迈茶的甜是直接的快速来,同时又是持久的,特别是盖碗的盖香和杯底留香,让人迷恋。因为这香,景迈茶的弱苦往往忽略。喝茶前,我们喜欢欣赏她的条索紧结,较细的条索如傣家女子婀娜多姿的身材和黝黑油亮的皮肤。其茶耐冲泡,一般可以冲到二十泡,蜜兰花香储存得当,香气会越存越显。

随我上茶山的朋友,每来一次,都感叹,大自然的恩赐,一定要珍惜。好茶,从人工采摘到手工制作到捡装成茶,一路的辛苦都在杯盏里沉淀。一片叶子,得之不易,得之我幸。爱惜每一片茶叶,泡茶不浪费茶,成了习惯。

景迈山,这大山深处的灵叶啊,厚养着山民草木,繁荣着经济,延续着文明。中国科学院“澜沧景迈千年万亩古茶园保护与开发利用”项目研究曾提出: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园集生物宝库、文化宝库、生态和人文旅游宝库及艺术宝库于一身,是重要的自然和人文遗产,是世界茶文化的根和源。

普洱茶:一片叶子的四次生命


在南美洲的沙漠中,有一种神奇的植物,干旱时紧紧收缩成球状“假死”,遇水就能重生,被称为“复活草”。

这让人想起另一片神奇的东方树叶——茶,从生长在茶树的梢头,到一杯水荡开刹那的芳华,茶叶经历了多次新生,层层升华,滋味绽放,直至印在人们的心里。

初露于世的本命

茶叶的第一次生命,是天地赋予。每当春秋时节,茶树努出芽头和新叶,描绘着茶山上最好的光景。它的到来,是含着一个茶树数十年、上百年的积淀,把深厚的香韵深藏在稚嫩的外表下,等待人去发现、采撷。

塑造灵魂的使命

茶叶第二次生命是在制作后被塑造出自己特有的风骨。杀青、揉捻、日晒……每种茶叶,在每一个茶人的手中,在每一道不同的工序下,历练升华,最终脱胎换骨,生命重生。

有一个外国诗人写下这样的诗句:“从一杯中国茶里,我看到了中国的春天。”如果茶叶离开了这些磨炼身躯的过程,茶叶的内质将无法解锁,生命不会如此鲜活。

奉献真香的舍命

茶叶的第三次生命是冲泡,献出它的滋味。茶人伺水,使它最后一次舒展身姿,绽放所有,以生命菁华回报懂得欣赏它的人。

“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郑板桥的这副对联写的是实境,也是实感。“买尽”二字,化平庸为神奇,情意无限,茶叶的生命蕴含其中。茶与水相遇,在杯中有如淡雅的丹青,或似劲疾的草书。香气抒发,由口入心,茶叶终于在杯中、在我们的口中,和我们的身体里得到复活。

岁月雕琢的真命

三次生命是属于大部分的茶叶,丰富多姿,我们手持一杯佳茗,静下心来亦可静心感知。对于普洱茶来说,它的生命,还有着多一次的升华:岁月雕琢。

普洱茶工艺在于保留活力,成为一片茶后,它的生命其实并没有被被中断,而是在不断进行着漫漫升华,原有的内质转化为新的物质,不断的协调内韵滋味。

爱普洱的人眼里,它是有生命的,它不断地转化着自己的青涩,与周遭相处,学习进化,朝着圆融豁达走去。

某些时候,茶与人生的道理竟然是如此的贴切。被封存的宁静岁月,唯有沉淀自身,静然行走。

茶的本质,是奉献。茶的每一次生命,带着自然的恩赐和能量,浴火重生后,跨越着时间的限制,毫无保留的给予。寒冷时给予我们温暖,疲惫时给以我们安慰,让人端起那杯茶时,总是感到一种幸福。人若如茶,生命也会充满光彩,熠熠生辉。

红河金花茶:一片茶叶托起了群众致富梦_金花茶怎么样


滇南红河州,山高谷深,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盛产好茶。从绿春县的“玛玉茶”到元阳县的“梯田秀峰”茶,再到蒙自市的“乌龙茶”、“金花茶”,一片片“绿叶”绘就了红河州茶叶产业发展的绿色富民蓝图。

在这幅富民蓝图上,有“茶族皇后”美誉的“金花茶”最为耀眼。然而,蒙自“金花茶”之所以能从大山深处走出“闺房”,变得耀眼夺目,这背后发端于一个人怀抱的朴素理念和身体力行。

这个人就是红河五里冲生态茶业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秦晓绍。从茶山出发到重返茶山,秦晓绍与茶叶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用坚韧与执著,闯出了一条独特的茶叶品牌发展道路,“乌龙茶”和“金花茶”的成功,既丰富了云南茶业生态的多样性,也让秦晓绍从青年的心浮气躁到了“一辈子一杯茶”的从容豁达。

早在引进乌龙茶之初,秦晓绍为了攻克技术难关,干脆住在茶山上,成天独自一人一遍一遍实验。经过一年多的反复实验,他逐渐参透了其中的奥妙。他在保留台湾乌龙茶香清甜的基础上,适当添加了浓香、醇厚的滇茶特点,清淡与浓郁相互交融,使滇南乌龙茶拥有一种清雅馥郁的独特口感。

渐渐地,五里冲的乌龙茶香逐渐飘出了山谷,为更多人所喜爱。五里冲生态茶业公司注册商标“龙谷湖”获得了云南省著名商标称号,其生产的乌龙茶更在2011年(上海)国际茶叶博览会“中国名茶”评选中,获得茶界泰斗骆少君的肯定,摘得桂冠。

秦晓绍介绍,金花茶被学术界誉为花卉中的“超极明星”、“茶族皇后”。公司培育的“金花茶”,不仅茶味清香,口感特殊,芬芳爽口,还发兼具有良好的保健功效。公司与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在2009年共同成立了“金花茶研发中心”,在红河州共同对金花茶进行优良品种选育、种苗快速繁育、丰产栽培及金花茶保健系列产品开发。目前,金花茶人工驯化种植已获得成功,并已生产出高档金花茶膏和金花茶产品。

“我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农民,想把茶叶种好,带动更多农民致富。”秦晓绍在取得成功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带着大家一起致富。

秦晓绍介绍,为了带动等多的村民致富,公司与蒙自市期路白苗族乡、冷泉镇2万余户农户签订了5000亩有机茶种植生产协议,采取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引导、扶持周边农民种植茶叶,由公司无偿提供无性系良种茶苗给农户种植,并与农户签订最低保护价鲜叶回收合同,既保证了公司原料的收购又带动了农户增收。

冷泉镇楚冲村村民熊国亮就是在五里冲茶叶公司带动下的受益者之一,他说:“我家种了8亩,选择每年都有上万元的收入,自2007年以来,我们村茶叶种植面积已有260亩,大家都觉得种茶收入不错,不费工,成本小,好管理,是山区农民致富的好产业。”

“早在2005年,村里的黄光祥、黄兆林等七八户人家在自家地里各自种了八九亩茶叶,第二年就收入好几千元。大家看到种茶叶能赚钱,都跟着大量种起茶叶来。”期路白乡蚂蝗冲村委会尖山村小组村民王丽芬回忆说,现在全村家家都种了茶叶。五里冲茶叶公司还经常在村里开办“茶叶种植和采摘的学习班”,请来农校老师给大家上课,大家种茶的积极性很高。

期路白乡白猛孔小坡头村李文昌、代琼仙夫妇也是在五里冲茶叶公司的扶助下,无偿提供了11.3万株茶苗。代琼仙说:“2005年栽下40多亩茶树,第二年就采得青叶400多公斤,收入1300多元。现在每年茶叶收入已经上万元了。”

秦晓绍介绍,近年来公司抢抓机遇,积极融入红河州庄园经济发展战略中,倾力打造“金花茶庄园”,在金花庄园建设中,该公司在采茶、制茶过程中融入哈尼族的耕作和生活习惯,深挖红河州多元民俗文化,使得民俗文化能浓缩于茶庄园内,与茶文化更好地结合,丰富金花茶的文化内涵,开拓了一条茶叶与民族文化融合发展之路。

秦晓绍表示,公司将大力发展庄园经济,大力发展金花茶文化产业,实现与红河州特色旅游融合发展的目标。依托红河州内独特的哈尼风光,开发云南民俗茶文化体验、茶园观光、茶艺活动、品茶等旅游产品,推进旅游优势向茶叶优势的渗透,开创一条可持续的、独具特色的产业创新之路。

临沧凤庆茶王村:幸福生活越品越香甜


初秋的凤庆县小湾镇茶王村,村民李玉禄正忙着收购鲜叶,加工玉禄号老村长古树茶。他告诉记者:“这些年来,我们村通过各级党委、政府的扶持,特别是水泥路修到家门口后,来这里看古茶、品古茶、休闲度假的游客多起来,村民的日子更好过了。”

今年50多岁的李玉禄,生在茶王村,长在茶王村,与古茶树结下深厚的感情。“这些连片的古茶树,都有上千年树龄。我们过去以种粮食为主,不注重对古茶树资源的开发利用,导致茶叶价格偏低。自从实施扶贫攻坚工作以来,县委、政府把茶王片区列入综合帮扶,帮助群众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民居房,修通了水泥硬板路,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村容干净了,村貌变美了,山区群众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李玉禄指着房前屋后挂着牌子的古茶树说,“这些古茶树成了我们的摇钱树,每年到村里来买茶、品茶的世界各地游人络绎不绝。他们在这里吃生态火腿、山地土鸡、野生木耳,住农家小院、买特色产品,给我们增加了许多收入。今年以来,我家共接待游客7000多人次,收入突破20万元,我们的生活在党的光辉照耀下,一年一个新台阶。”

地处小湾电站南边的茶王村,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村,村民的主要收入

临沧问茶③:时间上的味道——昔归


沿着曲折的山路一直走,堵车并没有阻止队友对昔归茶的向往。两个多小时车程后,眼前浮现出昔归新寨的模样,一排排崭新的楼房,一个新农村的风采,显示出近几年昔归茶带给昔归村民不错的经济效益。

2007年以后,在以山头茶为代表的普洱茶2.0时代,澜沧江流域的班章、昔归、冰岛三种茶,在茶界名声大震,卖价都屡创新高,成为在普洱茶江湖上高大上的代表。班章出于版纳,昔归、冰岛产于临沧。昔归、冰岛,这两个名字都很美,被外地茶人、文人们赋予了很多诗意的想象。

昔归茶产于澜沧江畔的忙麓山,海拔750米,年平均气温21℃,年降水量1200毫米。昔归古茶园多分布在半山一带,混生于森林中。忙麓山是临沧大雪山向东延伸靠近澜沧江的一部分,背靠昔归山,向东延伸至澜沧江,山脚便是昔归渡口(原嘎里古渡),邦泰昔归庄园就做落与此,占据昔归茶的核心产区。

昔归是傣语音译。昔:动词,搓。归:名词,麻绳。昔归意为搓麻绳的地方。昔归村位于忙麓山脚,离此不远,便是澜沧江上著名的嘎里渡口,早些年间的茶马古道就由此经过,渡口渡船、马帮来此收购茶叶,都需大量的麻绳,因而就把这搓麻绳的地方喊作了昔归,而这地方所产之茶也就被称为昔归茶。忙麓茶就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其名有三:一为“忙麓茶”,二为“昔归茶”,三为“嘎里古茶”。

昔归茶最近两年市场热度不断高涨,如同黑马一般风生水起,但其茶之好其实是有历史可证的。清末民初《缅宁县志》记载:“种茶人户全县约六、七千户,邦东乡则蛮鹿、锡规尤特著,蛮鹿茶色味之佳,超过其他产茶区。”这里说的蛮鹿,现称为忙麓,锡规现称为昔归。1970年实行集村运动,忙麓山上的村民陆续搬到了昔归村居住。从那时起,昔归村每年精制100公斤昔归茶上交县上。当时茶农们称之为“县委茶”。可见,昔归茶的兴起,有历史渊源,当然更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土壤成份、气候条件等密切相关。总之,昔归茶确实有其独异之处。

山脚下,队友们切身体验了一把昔归茶的味蕾享受。独特的香气、回甘,柔醇中隐含着一丝丝刚烈劲道的霸气,恰如一个极具修养的君子,虽茶气强劲而毫不外敛刺激,而且极具变化性。不熟悉的,从新茶上看不出什么特别之处,但放上一段时日即会发现有了令人惊喜的变化。

6时许,北方的天已开始蒙蒙黑,而远在几千里外的我们却还走在上茶山的路上,去寻拜那颗昔归最古老的茶树。一路上,我们穿梭在古茶树之间,茶树自然生长,树枝盘曲向上,经百年的人工无意造作,形成的造型嶙峋古怪,藤条状生长,似卧龙、似飞禽展翅。沿着下山的方向,在半山处,我们终于见到了昔归最年长的茶树,领略到了昔归王的风采。

澜沧江赋予了忙麓山山清水秀的灵气,忙麓山让昔归的茶更突出。与昔归茶相关的一切,茗醉了多少爱茶之人呢?

8时许,山上天色已渐黑,我们沿着山路开始下山,在暮色中继续欣赏这边独特的山景,下山吃完宵夜已是凌晨,辛苦了一天的队友也都早早的进入梦想,回忆昔归的风采。

昔归的每一株老树,都有着自己的故事,每一片茶叶都在倾诉着这时间烙印进身体里的味道,而这味道,张扬着大叶种的独特韵味。

尽管已经有手掌这么大了,但这还不是最大的。

普洱这杯浓郁,就在这一段段时间的浸泡中,愈久越香,愈久越笃。正是这味道,沉醉了多少人,成就了多少普洱迷……来吧,一起喝泡昔归吧!(未完待续)

景东聚贤茶庄引领农民致富纪略:一片叶子的情撑起脱贫的天


四月,春浓,天高地阔,时光绚烂。

我们走进景东县林街乡箐头村,放眼望去,漫山遍野,到处都是绿色茶园,一片挨着一片,一片连着一片,嫩绿的茶芽鲜翠欲滴,置身于此,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十里春风不如你,三里桃花不及卿”这句千古名句把我们此刻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再看聚贤茶庄创办的茶叶初制所,萎凋、杀青、揉制、晒青,茶工争分夺秒、有条不紊;过磅、记录、付款、数钱,茶农络绎不绝、笑逐颜开……一片叶子的情撑起脱贫的天。聚贤茶庄总经理朱永明以“绿叶变金叶”的铮铮誓言、“扶贫又济困”的拳拳之心在这里开通了茶叶提质增效的新路径,让茶农“因茶而脱贫、由茶而致富”。

创办茶制所,搭建致富桥

箐头茶生产历史悠久,是林街乡名茶之一。2014年,致力于云南普洱茶历史古茶山历史及茶马古道的研究员、茶书作家詹英佩到箐头村实地考察后认为:“箐头茶色泽乌绿,耐泡,冲泡后香可留七八分钟,汤色黄绿透亮,入口清香甘冽,喉舌生津,幽香沁人,舒心神爽。”但由于历史原因,相当长一段时期,箐头村茶农几乎是提篮小卖,单打独斗,加工粗放,销售难、收入低。

朱永明是镇沅县振太人,祖祖辈辈种茶为生,从小耳濡目染、受茶熏陶,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初中毕业后就到家乡的茶厂打工,因爱茶,对茶的加工和栽培管理深有研究。2005年,他开始独立自主,做茶叶生意;2008年到景东县城开办了聚贤茶庄茶叶专营店。聪明好学的他意识到干一番事业,小打小闹不行。为探索茶叶经营新机制,寻找自己茶店的优质茶原料基地,拥有自己的一个茶叶品牌,朱勇明多方游走,探寻茶源。2016年,经茶友介绍,他到箐头村考察发现:特殊的自然环境孕育了“香而回甘、涩味少、口感好”独特的箐头茶。他立马决定在箐头村创办茶叶初制所,加工优质箐头茶,让箐头茶成为自己茶庄的一个品牌。聚贤茶庄茶叶初制所的创办,加快了箐头村茶叶产业的发展。

茶叶初制所见闻

闻着茶叶的清香,我们来到聚贤茶庄茶叶初制所,院里晒着刚杀青好的春茶,工人们来回忙碌。一个20岁出头的小伙子羞涩地告诉我们:“我叫罗金成,是箐头村周家小组的建档立卡户,全家3人。平时,我驾驶拖拉机帮别人拉货,最近活计没有了就到茶厂打工,每天收入100元,如果遇上茶叶多的时候加班,老板还发加班费,家门前的活计很划算。”箐头村公新小组建档立卡贫困户李海燕从2017年在聚贤茶庄打工,月收入2600元,除去各项开支,每年有净收入1.8万元。

在箐头村山后小组建档立卡户罗东新家的茶地里,一畦畦茶树顺着山坡铺展开来,平整的茶园新芽吐芳。正在采摘春尖的夫妻俩看见我们,忙里偷闲,与我们交流。罗东新家有4人,两个孩子读书。他妻子杨金萍喜滋滋地说,我家有茶地10亩,往年都是自产自销。我们两口子一天到晚都在茶地里跑,春茶采收的时候连饭都忙不得做吃,自己采摘4公斤鲜叶加工1公斤干茶,每公斤只能卖20元左右。2016年村上有了茶叶加工厂,我家卖鲜叶给茶厂,1公斤可以卖8以上元,卖鲜叶比卖干茶划算多了,不但可以省去加工茶叶的工时,节省了柴火,而且每公斤干茶还净赚了12元。今年我们两口子每天平均采摘鲜叶40公斤,一季春茶就卖得15000元。鲜叶加工省出的时间种玉米、搞养殖,家里养了10个猪、3条牛,去年卖肥猪5个、收入7000多元,卖牛1条、收入4000多元。过上现在的好日子,我们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聚贤茶庄的好服务……

聚贤茶庄把服务茶农作为立厂之本、兴厂之道,积极引导茶农转变经营理念,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开拓营销市场,通过“传、帮、带”链接服务,架起了茶农增收致富的金桥。

绿叶变金叶,脱贫奔小康

怀着对一片叶子的挚爱,朱永明立誓要把“绿叶变金叶”。

茶庄坚持以茶农为主体,以箐头、龙洞两个村的茶园为基地,进行资源整合,对茶农的茶叶生产实行统一管理,初步构建成了“生产有标准、产品有标志、质量有保证”的生产格局,真正形成了“公司+基地+品牌+市场+农户(贫困户)”的经营模式。2016年初露锋芒的箐头茶叶初制所生产优质茶10吨,其色香味深受消费者青睐,产品远销浙江、广西、杭州、上海等地,并跨出国门销往韩国。

针对箐头村茶园管理科学含量低、采摘质量不高等问题,朱勇明到县城请茶叶专家实地检测土壤,清除残渣,指导茶农修剪、培土、施肥和采摘技巧,解决了茶叶生产的技术难题。2018年,又邀请县茶特局茶叶专家在箐头村、龙洞村举办茶叶栽培管理技术培训班2期,培训茶农526人,其中建档立卡户296人。

朱永明介绍,箐头、龙洞两个村有老茶园2800亩,2016年茶厂收购鲜叶40吨;2019年收购20吨,预计全年收购鲜叶60吨。鲜叶收购价略高于市场价,每公斤10元以上。2016年至2019年,箐头、龙洞村的茶农每年卖茶收入120万元,务工收入6万元;每年省工2000多个,节省工钱16万元、节省燃料费6万元。2018年,茶庄与箐头、龙洞两村296户种茶的建档立卡户签订《产业利益联结协议书》,与茶农联手开发优质高效生态茶园,2019年收购建档立卡户茶叶10吨,支付鲜叶款10万元……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是朱勇明与茶会友的原则;“心怀善念种茶、心怀他人做茶、心怀感恩品茶”是他的经营理念。聚贤茶庄茶叶交易额每年300万元以上,销售箐头茶15吨。

问及朱永明下一步的打算,他坚定地说,教会茶农科学管理茶园,把箐头村、龙洞村的茶园建成生态园;更新茶叶加工设备,扩大生产规模,努力把箐头茶打造成一个优质茶叶品牌,注册“心福”商标,让“心福”牌箐头茶走得更远更辉煌。

陪同我们采访的箐头村主任王勇智补充说:“我们箐头村有茶园2056亩,其中7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茶叶656亩;6户建卡贫困户在茶厂务工,平均每天收入70元。聚贤茶庄的入驻,改变了箐头村家庭作坊式加工和茶叶品质低的局面,茶叶不愁卖了,而且效益也提升了。箐头村将通过‘公司+村集体+农户’的生产模式发展茶叶生产,把茶叶打造成‘一村一品’的特色品牌,带动全村贫困群众步入脱贫致富快车道,真正让茶叶成为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的金叶子。”

采访后记:脱贫致富离不开产业支撑。箐头村立足山区农业特点,因地制宜发展茶叶生产,为群众铺就了增收致富路。聚贤茶庄茶叶初制所的创办,提高了茶农的科技素养,提升了茶叶品质,加快了茶叶产业化进程,彻底解决了单家独户“办”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的难题。原题:《一片叶子的情撑起脱贫的天——景东聚贤茶庄引领农民致富纪略》(张平/文,李世华/图,

临沧邦东典型的茶叶特征


谈谈临沧邦东典型的茶叶特征,详细很多茶友都不清楚,下面一起来看看,仅供参考。

邦东典型茶叶测定成分为一芽二叶,含氨基酸32.91%,咖啡碱3.61%,水浸泡物40.49%。用邦东茶制作的功夫茶色泽乌润、金毫显露,滋味醇和鲜美,汤色红艳带金圈;用于制作青茶,外形显白毫,茶叶清香回甜;也是制作红茶的地方优良品种。邦东驯化的大叶茶被列为全国大叶良种茶之一,云南风物志丛书《临沧风物志》将邦东茶列为名茶记载。有诗咏“邦东茶”:名茶增产数邦东,优良风候四时同。

饮过一杯深记忆,健身解渴显神功。所有的茶树品种中以邦东曼岗大箐的一株茶树为最,高9.3米,树幅53.2平方米,基部干围1.56米,树龄约250多年,年平均采摘鲜叶250千克,为当时全县最大的古茶树,《临沧风物志》、《临沧县林业志》列入古茶名木篇记载。有诗赞曰:临沧史悠久,树王在邦东。

良种育高产,园林绕山中。

临沧普洱茶区:两片大叶、三座大雪山_《茶源地理临沧》


一、临沧有两片大叶

云南作为世界茶叶的起源地,境内分布着诸多大叶茶品种,代表性品种可以分为群体种、无性系品种两个大类。

“群体种”主要是:凤庆种、勐库种、勐海种等,它们都是通过自然杂交,以种子进行繁殖的云南大叶种茶树的后代。在临沧,就有国家级良种勐库种和凤庆种。

1.勐库大叶种

勐库大叶种原产于云南省双江县勐库镇,1985年被认定为国家级良种,有性系群体种,乔木型,植株高大,树姿张开主干明显,分枝高。其叶片特大,长椭圆或椭圆形,叶色深绿;叶面隆起,叶身背卷或稍内折,叶齿钝稀浅,叶质厚软。勐库大叶种所含茶多酚和咖啡碱等有效物质较多,最适制的茶类是普洱茶和红茶。

它是整个临沧,甚至整个滇西分布最广的茶树品种。除了原生地双江县之外,周边永德、云县、凤庆、镇康各产茶大县和临沧的临翔区都大量植有勐库大叶种。即便在品种异常丰富,有茶树进化天然博物馆的云县白莺山,最常见的茶树品种还是勐库种。当地人能从他们房前屋后、田埂边丰富多样的茶树品种中清楚地辨认出勐库种茶。

在凤庆一些村落中,最老的勐库种茶为称为“源头种”,其籽所播的茶树被为“客子种”,再往下的一代则被称为“客孙种”,可见勐库大叶种在当地引种和推广线索之清晰。“源头种”,顾名思义,是第一批落户凤庆的源头品种。“客子”、“客孙”表明了勐库种是外来品种,客植于此地;子和孙的称呼则清晰地交代了代际之间的关系。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虞富莲教授研究云南大叶种近30年,他认为勐库大叶种是最能代表云南大叶种的茶树品种。

勐库大叶种古树茶还有一大特点:持嫩性强,芽叶肥壮重实。一芽四叶还很柔嫩,不象某些良种茶一芽二叶就显老相(硬叶硬梗)。茶质肥厚度大,香型特殊、劲扬,不如六大茶山茶区汤质滑柔,舌面甘韵与上颚中后段香气饱满,口感刺激性稍高。

2.凤庆大叶种

凤庆大叶种原产于临沧市凤庆县大寺乡、凤山镇等地,1985年认定国家级良种。

凤庆大叶种为有性系乔木型,特大叶类,早生种。植株高大,分枝部位高,树姿开张或半开张,叶片呈水平或向上斜生。叶长12.6~20.5cm,宽5.2~8.1cm,叶形椭圆,叶面隆起,叶色绿,富光泽,叶片较厚软,便于揉捻成条。叶脉9~14对,叶缘呈波波,叶齿稀浅。凤庆大叶种所含茶多酚和咖啡碱等有效物质较多,最适制的茶类是普洱茶和红茶。

凤庆大叶种抗寒性和适应性较勐海种强,产量高,主要分布在凤庆、云县、昌宁一带,20世界80年代中后期被大量引种至云南各地。

二、不止一座大雪山

临沧,因濒临澜沧江而得名。两千公里外,海拔5200米的青海玉树吉富山积雪融化,澜沧江经西藏流入云南,沿临沧东面流过。西面,源起西藏将美尔山冰川的怒江一路汹涌南下,与临沧永德县“擦身而过”。两大江河之间,众多高山在临沧境内拔地而起,虽处低纬地带,但不乏海拔3000米以上冬日有落雪的大雪山。

1.勐库大雪山,茶树起源中心之一

勐库大雪山是位于双江县与耿马县交界处的邦马大雪山的主峰,海拔达3233米,而古茶树群落就分布在海拔2200米至2750米的山腰处,是目前已发现的海拔最高、密度最大的野生茶树群落,大部份树龄在千年以上。这里年均温度低于11℃,年降雨2000毫米左右,其适宜的自然条件构成了茶树生长的天堂。

经过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叶研究所等科研部门的植物专家和茶叶专家的鉴定,双江县大雪山野生古茶园是茶树起源中心之一。此后,每年都有很多人怀着几乎朝圣的心,进入这片原始森林中膜拜野生大茶树。

勐库野生古茶树属于野生茶,在进化形态上,比普洱茶种还原始。数百年前,居住在大雪山的拉祜族和布朗族人偶然间拾到了掉在地上的野茶籽,并用于人工栽培。随后,人工种茶的传统以双江为源江,通过茶马古道传到了云南保山以及更远的地方。

该茶树种具有茶树一切形态特征和茶树功能性成分(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等),可以制茶饮用;由于基因原始,产于高拔寒冷地区,该茶种特具抗逆性强、抗寒性尤强等特点,是抗性育种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宝贵资源。

2009年双江县出台文件,规定除了科研需要以外,勐库野生古茶树不允许任何形式的采摘行为。

2.临沧最高,永德大雪山

永德大雪地处永德县东部,其海拔3504米的主峰不仅是临沧的至高点,也是中国大陆北回归线附近的最高峰,成为澜沧江、怒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有许多动植物种类为具有世界意义的关键物种。最特别的是,这个最高点竟然是块平缓之地,人们赋予它“仙宿平掌”的美名。

十多座不低于3000米的山峰围绕主峰,形成永德大雪山群。2006年,永德大雪山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3.邦东大雪山就是临沧大雪山

三座大雪山中离临沧县城最近的,就是临沧大雪山了,它位于临沧市临沧临翔区,距县城19公里,也因此最早就设立了自然保护区。

邦东乡背靠临沧大雪山,面朝澜沧江。邦东人和茶客口中的“邦东大雪山”其实就是临沧大雪山。

濒临澜沧江的临沧大雪山是仅次于永德大雪山的第二座高山,最高海拔3429.6米。

临沧凤庆平河寨:未被开发的千年古茶树群落_平河寨普洱茶怎么样?


平河寨——凤庆未被开发的千年古茶树群落,如今走向市场,可谓“千年等一回”。

临沧哪里的古茶树最多?许多人第一印象便是昔归、冰岛。哪里的红茶最好?大部分人除了说凤庆,基本上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其实在临沧凤庆地区,还是有个地区未被开发的千年古茶树群落,那就是平河。

平河寨地处临沧凤庆地区,在这里拥有古老的茶树资源古树茶群落。

根据茶树普查和茶叶研究资料记载,平河村有古茶树群六千多亩,约一万二千多株,多为大叶种和野生苞红茶,口感醇厚,回甘清爽。独特的口感和原生态的优势,让许多茶人茶商云集平河,一株株饱经沧桑的古茶树,似乎一夜之间完成华丽转身,一波一波的不辞辛劳的叩拜,长枪短炮以它为焦点按下快门,同时身价也大增,过去几毛一斤都没有人要的茶,如今七八十到几百元一斤鲜叶不等。

随着交通的便利,平河的古茶树源被挖掘,短短几年间又让平河为外人道,让更多的人走进平河,认识了藏在深山的天然乐土——平河。

一直以来,平河的茶在云南的茶叶史中都占有一席之地的,据史料记载,大寺乡境内生长着众多的古茶树群落,其中平河古茶树群落数量最多。

现在,很多茶农已经尝到了古茶树的甜头,对古茶树也惜之爱之,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之情。

古茶树树高根深,一些微量元素更充足,茶味也更醇和。但也因为这些原因,不使用化肥,它的量也就少,价格自然更贵些。

平河寨古树茶多是大叶种茶,茶叶壮硕,茶质肥厚而含物质丰富,品质堪称优良,它们不会因为明前价格好而抢先发芽,一定要把春天的雨露吃饱喝足了才卯足了劲发芽生长,而古树茶也不像其他茶那样生长到一芽二叶就摘采,它的生长周期更长,这样古树茶的茶气自然更足。

临沧问茶④:大理、丽江之外的临沧,触碰柔软的世界


最早喜欢云南,是因为大理的洱海、丽江的古城,而如今爱上云南又多了一个山清水秀,充满灵气的临沧!

三月中旬,很荣幸的参加了山东济南祝永国先生组织的探寻临沧茶区的定制旅程,一个不太出门的我独自跟十几位山东资深茶人前往云南临沧汇合,心里还是有些兴奋与激动的!

飞机落地后,邦泰昔归庄园有限公司全程接待,庄园的高层领导与我们同桌吃饭,同车出行,既像老师又如向导,热情而又真诚,丝毫没有距离感!

临沧位于美丽的澜沧江畔,探寻昔归古茶区的路程是奔波曼豪、曼启等茶山中最为不易的,也许好事多磨,三个小时的车程,因路面狭窄堵车,我们花了整整五个多小时才到达,山路崎岖,一步一弯,伴随着午后最强的紫外线照射,如果不是真的爱茶,也许堵在路上的两个小时就会有人选择放弃了!

夕阳几近西下,我们终于喝到了最纯粹的昔归古树茶,茶香飘飞在美丽的澜沧江畔,驱散了所有人的疲惫,古茶之滋味,饮于喉吻而悦于心神;古茶之神韵,观于眉目而萦纡梦寐,昔归强劲的茶气,纯正的汤感让大家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纷纷起身步行前往古树茶区,领略昔归古树的神采!

此次寻茶之旅,多数是60、70、80后从业十年左右的茶商,我是唯一的90后,也是唯一一个入行不久的新人,因此对茶我不敢轻言,也不能妄加描述,这是我认为对茶对古树最起码的尊重,那我就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旅程的见闻感受吧!

临沧相比较丽江大理,要更显原生态一些,因为有茶,这个美丽的地方多了几分灵气,至少我认为连空气里的味道也是不一样的。靠山吃山,临沧人以茶为生,他们淳朴善良,懂得感恩,心中有爱,所以每年都会有不一样的茶祭活动,载歌载舞、茶艺表演总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同行的摄影师的镜头下,我看到了一个个美丽的茶姑娘,她们肤色不白,不施脂粉,但笑容里却有一种我说不出的美丽!

前往冰岛茶山的路上,山路不再曲折,路面相对平坦,也许是师傅选择了路况较好的途径吧,总之比去昔归要顺利的多,大家的状态和心情也相对轻松了许多,竟也在大巴上唱起了山歌,我认为做茶的女子总是秀外慧中,就连歌声也那么美,整个的车厢充满了欢声笑语!

一路前行,时常出现几家住户,门口单独坐着一个三四岁的孩子,他们好像很乖的样子,静静的坐在路边或靠在墙边,不哭不闹也没有大人看护,看着过往的车辆或者远方,透过窗子很清楚的看到了那个望着我的眼神,和天空一样清澈透明,和空气一样干净纯洁!茶山里的孩子,也许就是陪着大山,陪着古树一起成长的精灵!

我喜欢孩子,就像我喜欢的世界一样,简单而美好,即使到了冰岛村,爱上了那颗历经八百年岁月的树王,抑或沉醉于冰岛茶的温柔故乡,也不忘喝完茶去看看这里的小精灵,开始他们是怕生的,想要接近你又会羞涩的一笑跑开,但是就是那一瞬间的微笑也足够融化你的心,让你觉得整个世界都是柔软的!

临沧的夜晚是可以看到星星和月亮的,走在皎洁的月光下,去寻觅一家僻静且特色的茶馆,大家一起坐下来闲看窗外亭水楼阁,静品室内茶语花香,这儿的茶人不同于大城市的茶商,就算你不想买茶,也能感受到她们的热情与周到,你想喝什么他们都不会吝啬最好的,她们愿意与你分享一切美好的事物,茶桌上我永远是那个最寡言的,静静的品茶,听前辈们讲自己的见解,总是会收获很多!

相处时日不久,但因茶结缘的朋友总是特别亲、特别近,虽然之前相互都不曾了解,但也丝毫没有距离感,是茶让大家走到了一起,也是茶给了我们相同的气息,让我们的磁场相互吸引,没有缝隙!

走进茶山,从此茶便刻进了生命里,风吹不走,雨打不散。感恩通行的伙伴们,明天飞往昆明转机勐海茶区,此次勐海之旅还余十人,难得空闲半天与大家简单分享随感。(特约撰稿:王梓燕|图片摄影、提供:祝永国)

普洱茶友,感谢您花费宝贵的时间阅读《临沧凤庆:一片茶叶里的清明上河图》一文,我们精心撰写的《临沧凤庆:一片茶叶里的清明上河图》内容希望能帮助您增长普洱茶的知识,如想了解更多cy316.com的普洱茶内容,请访问我们为您准备的专题:凤庆茶叶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928889.html

上一篇: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喝易武茶?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喝易武茶?

下一篇:临沧茶除了冰岛和昔归,还有什么好茶?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