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90后小伙返乡创业 开荒种茶

2019-11-30

返乡创业是现在不少人的选择,但在大城市有房有稳定的工作却还能返乡创业却也是难得。杨雪锋就是如此,作为一个年轻创业他无疑是成功的年纪轻轻就在“北上广深”中的广州拥有房子,但他为了自己梦想选择了卖房创业和老父亲一起开荒种茶。

掉广州的房子,放弃大都市的生活,回到家乡与父亲一起进山开荒种茶,努力将家乡的茶文化传播得更远……饶平县浮滨镇90后小伙子杨雪锋对家乡的茶叶有特殊的情结,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开拓他的“茶乐园”。

今年27岁的杨雪锋是个地道的潮州人,毕业于服装设计专业的他,原本在广州经营服装生意。但在几年前,他卖掉了广州的房子,回到老家与父亲一起种起茶来。

8年前,杨雪锋的父亲杨永成在浮滨镇岭头村海拔八九百米高的山头一口气承包了1600多亩山地用以种茶,做起了“开荒牛”。“爸爸是典型的‘茶痴’,他爱茶叶,所有的心思都放在茶叶上,一心把家乡的茶叶做强做好,希望让更多的人认识岭头白叶茶。”杨雪锋告诉记者,他父亲种茶制茶至今已有30多年。父亲杨永成对茶叶的情有独钟,对杨雪锋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坚定了他回家与父亲一起开拓“茶乐园”的信念。

生态茶园

在杨雪锋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他家的茶园,与其它修整得齐整的茶园有些不同,这里的茶园有些像是“野生野长”的,随处可见的灌木丛、肆意生长的草株,与满山坡的茶树相互交融,织成漫山绿野。“从茶园开辟以来,我们在种茶的同时延续了这里原有的生态体系,保留山上所有的老树,让茶树在原始生态环境下自然生长。”杨雪锋说,这样生长起来的茶树根系能够扎得更深,可以很好地吸收土壤下层的矿物质,制作出来的茶叶散发着一种“自然味”。

在保证茶叶质量方面,杨雪锋延续了父亲一直以来的管理方法。“生态种植管理和制作方式直接决定着茶叶品质的好坏。”杨雪锋介绍道,无论是种茶或是制茶,他们都始终坚持最原始的方法,对茶园里的茶不施肥也不喷药,把茶园里割下来的杂草覆盖在茶株上,变成“绿肥”。而在制茶工艺上,也仍然采用手工摇青的方式,坚持手工制作,以保证茶叶的高品质。“尽管这样出来的茶叶无法做到高产,却能很好地保证它的质量。”杨雪锋说。

茶叶质量保证了,杨雪锋开始思索着如何更好地拓宽销售和传播渠道。近几年,他带着自家茶园生产的茶叶参加国内的各大茶叶展会,并创建了自家品牌的公众号,通过线上线下两步走,不断扩大茶叶的品牌影响力。“如今有不少客人慕名而来,到岭头村参观我们的茶园种植,购买我们的茶叶。”不仅如此,杨雪锋还在汕头市区开设了一间茶叶体验村,让更多的人可以认识岭头白叶茶,了解并且爱上潮州茶文化。

对茶的追求,杨雪锋还远不止于此。“我的梦想是想让岭头白叶茶成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让更多的人可以接触到岭头白叶茶。”杨雪锋说。

心中怀抱着梦想,用诗和远方的心去创业,他是在创业但这更多是在梦和诗,这就是一个年轻的理想主义者,这在一步步为自己的梦想奋斗。

Cy316.com延伸阅读

90后成茶文化公司老板 卖茶创业年收入过百万


90后女孩曾雯雯,毕业后自主创业,以互联网电商为平台,提供卖茶叶、茶艺服务及培训等综合性服务。创业第一年,销售额就已经过百万元大关,虽然到目前为止,公司都是盈利的,但是曾雯雯还是会到一些茶园进行考察,学习与茶农打交道,了解各地茶的差异。

右一:曾雯雯

“女孩子在夏天应少贪凉,多喝点热茶,冬天才不会体寒。”昨日,在武汉静雅茶文化有限公司的二楼茶室,曾雯雯一面熟练地完成了煮、泡、倒茶等一系列动作,一面跟学员讲解着养生的小诀窍。这个深谙茶文化的茶艺师,其实只是一名1993年出生的姑娘。

曾雯雯2014年毕业于长江职业学院,是该校评出的创业先进个人。本是学会计专业的她,在大二下半年与茶结下了缘分。“当时,学校与省妇联合作,为鼓励学生创业而开展了一系列项目,其中一项是设立在学校对面超市有关茶的项目。”出身孝感农村的她,考虑到家乡种植的茶园销售有困难,于是主动参与到该项目,在超市中干起了销售茶叶的工作。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她萌生了创业的想法。

大三实习时,她选择到一家茶文化公司学习相关技能。工作期间,接受了世界茶艺泰斗张天福、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的专家的指导。每天,她还花一两个小时练习茶艺,看与茶文化相关的书籍,这一习惯一直坚持到现在。

2015年开始,曾雯雯正式运营自己的公司——武汉静雅茶文化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以互联网电商为平台,销售她家乡孝昌本地的绿茶、白茶,并做茶艺服务及培训等综合性服务业务的公司。头一年,销售额就已经过百万元。创业到现在,公司都是盈利的。每隔两三个月,她还会到一些茶园进行考察,学习与茶农打交道,了解各地茶的差异。迄今为止,福建、安徽、四川等地的茶园都留下了她的足迹。“每一个学员都会成为自己的名片。”在做培训项目时,曾雯雯特别注重质量,手把手地教他们学好技艺,并给部分学员推荐就业。学员岑玲理从朋友那里知道了曾雯雯的培训很过硬,便每天坐高铁从黄冈的家赶到武汉学习茶艺,十天的课程后,她就顺利“出师”了。

近两年,曾雯雯还经常免费培训长江职业学院的学弟学妹,“技能好的茶艺师,武汉各茶楼的需求比较大。”

福建云霄:80后小伙执著传承祖辈制茶技艺


4月10日讯 昨日,记者抵达福建云霄陈政路的一间小茶馆中,他一边品茗,一边聆听一个执著传承祖辈制茶技艺的80后方仲侠的制茶故事,一个用心坚守的传承信念。

“来,品一品这泡茶,这是我精心制作的肉桂,韵香明,回甘强。”方仲侠边招呼记者,边说,“我的祖辈,我的叔辈,都是制茶师,到我这一辈,算是传承三代了。”

据方仲侠介绍,自己之所以踏入制茶这个行业,与从小耳濡目染有很大关系。对于茶文化的喜爱,就像一颗种子早早地种在了方仲侠的心里。成年后,方仲侠开始跟着叔叔学习茶文化,从最基础的品茶开始,再到泡茶和制作茶叶。渐渐痴迷茶文化的方仲侠先后将评茶师、茶艺师和高级制茶员三本证书收入囊中。2012年,方仲侠打算一个人到武夷山去,制作属于自己的茶叶,这个想法遭到了身边人的反对。“他们觉得制茶太苦了,现在是商品社会,茶店也就是做做茶叶批发的生意,谁还自己动手做啊。”然而铁了心的方仲侠还是背上行囊踏上制茶路,他坚信,祖辈的手艺不能丢,用心坚守必能“手留余香”。

虽然做好了吃苦的准备,然而真正单枪匹马地做起茶来,方仲侠还是遇到不少难题。“到山里制茶,经常一待就是好几个月,与妻儿分离,忍受着对家人的思念。”方仲侠坦言,制茶的时光特别枯燥无味,必须耐得住寂寞。除此之外,为了制出上品茶叶,每一个步骤都必须精益求精,一松懈就可能前功尽弃。“制茶一共有八个步骤,分别是采青、自然萎凋、入摇青桶、炒青、揉捻、烘干、手工捡挑和炭焙,前七道工序下来就需要连续16个小时无休止地工作。”方仲侠说,对他来说,入摇青桶是最关键的一步,得时刻集中注意力,容不得半点差错。“入摇青桶分为六轮,每轮平均在50到80分钟,起到去苦水、提香气的作用,而且每一轮所达到的程度全凭经验,丝毫不敢怠慢。”方仲侠告诉记者,每次制茶完毕,自己总是瘫软在椅子上,倒头就睡。

2015年,方仲侠在家乡云霄开起了一家小茶馆,将自己精心制作的茶叶正式摆上了货柜。“当时的心情挺忐忑,就像学生迎接考试一般。不知道自己花了那么多心血制作出来的茶,大伙喜不喜欢。”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方仲侠的茶得到了不少茶客的认可,大家不仅喜爱茶的香气与口感,还为方仲侠愿意传承手艺,脚踏实地地用心制作茶叶“点赞”。如今的方仲侠,依然在每年谷雨过后,背上行囊到武夷山制茶,坚守着传统的制茶工艺,用心制作香气扑鼻的好茶。

“傻子”返乡种茶 几经坎坷办茶园


陈坤华是个大学生,毕业后在城市里事业也做得风生水起的,然而,看到家乡日益遭受生猪养殖业污染后,在乡亲们一致不看好的情况下,他毅然回到家乡创办生态茶场,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领头雁,直至县里为保护环境采取综合整治行动,孤独的“书生茶农”才逐渐被村民认可。

“傻子”返乡种茶叶

2009年3月,武平县象洞镇光彩村传来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消息:陈坤华要回乡种茶叶。

陈坤华是光彩村首批考出去的大学生。其时山里孩子往外走,他竟要返乡干农活,兄弟梓叔都骂他是傻子,脑子进了水。

最为痛苦的是他的母亲陈开莲。母亲含辛茹苦供他上大学,好不容易熬出头,如今儿子却要回来种田。母亲闻讯好几天都睡不着觉,在暗夜里独自掉泪,埋怨儿子没出息。

同样为大学生的妻子罗裕芳,虽然满心不情愿,但为了丈夫的事业,只好放弃城里的优越生活,随他当起了“山大王”。

说起当初的选择,陈坤华说,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一是他看中家乡适宜生态种茶,二是家乡养猪污染日益严重,他试图以“一亩茶园消化十头猪粪”的方式来抵御污染保护家园。

“自从乡亲们送我走出村口上大学,我就暗想,以后万一有钱了,一定要回报家乡。”历经挫折考上中国煤炭经济学院的陈坤华,每年暑假除了帮父母干农活,就在村子里做社会调查。他发现农村贫穷,主要是没有充分利用资源,田里仅种水稻,山中的竹木没有深加工。

真正让他受启发的,是台湾商人在泉州开办的生态休闲农庄。陈坤华毕业后受聘于泉州国土资源局评估中心,后来干脆辞职卖楼盘,很快赚了第一桶金。但由于做评估时落下颈椎病,他便经常开车到生态农庄喝茶。一段休闲时间下来,不仅缓解了他的颈椎病,还让他脑洞大开——原来农业可以生态的方式来发展。

2009年初陈坤华花了三天三夜,做了“光彩村立体种养发展生态茶园”的可行性报告,并和村里签订了创办示范茶园的合同。

几经坎坷办茶园

2009年4月,陈坤华租赁了光彩村大牛坪的200亩荒山坡地。

陈坤华来到大牛坪时,横亘面前的是一蓬蓬比人还高的茅草。他请来钩机,经过半年开垦,于当年10月种下了120亩茶叶。

看着一排排茶叶苗迎风招展,陈坤华感到十分欣慰。不过很快他就皱起了眉头,原来翻动过的田垄,野草就像和茶叶苗竞赛般疯长。为此陈坤华每天要请20多人除草,一天下来单工钱就超过1千元。

随后陈坤华在山坡上盖起了茶叶加工厂,按现代化茶园标准实施茶园道路硬化,建起蓄水池,铺设灌溉水管。这远远超出他的预算。当时陈坤华预想40万元即可建好生态茶园,但2年下来没采摘一片茶叶,就已经花了140多万元。开弓没有回头箭,陈坤华只好忍痛把泉州的2套房子卖了。

糟糕的是第三年陆续出产茶叶,陈坤华却不会制茶。他只好请来制茶师傅,整天跟在后面“偷学”手艺。就这样,当年那个坐在休闲农庄里的“品茶人”,变成一个滴着汗水的制茶人。可惜制茶要害处全在口传心授,陈坤华偷着学,最终只成为“半个师傅”。

更为糟糕的是,2013年陈坤华的茶园进入盛产,他的茶叶却不被市场认可。陈坤华挑着无人问津的茶叶,面对商家冷若冰霜的表情,心头腾起一阵阵凉意。

生态发展领头雁

2014年广东蕉岭县多宝茶厂郭焕生老板看中了陈坤华茶园的生态环境。经过磋商双方达成合作协议:引入多宝茶厂管理技术,按生态茶场要求整改茶园,陈坤华负责生产茶青,多宝茶厂负责制茶、销售。

多宝茶厂原是粤东有名的国营茶厂,改制后主要生产富硒红茶,产品销往深圳东莞等地。陈坤华的红土地农业开发公司和多宝茶厂合作后,很快迎来双赢局面。如今陈坤华的茶场年利润可达四五十万元。

面对陈坤华的示范,乡亲们异常冷淡。他们习惯了养猪,谁也不愿意改行种茶叶。陈坤华只好动员一些贫困户到茶园打工。他的茶园为此集结了谢秀娣等十多个贫困农户。

为切实保护生存环境,2016年武平县对象洞镇生猪养殖污染采取“百日攻坚”综合整治行动。拆除猪舍后的村民,陆续把目光转向陈坤华的生态茶场。陈进文、谢东京等10多户农户,纷纷向他索要茶苗。目前光彩村已经变成无猪村,乡亲们跟随陈坤华发展种植生态茶50多亩。

望着渐渐走上“生态农业”道路的乡亲们,陈坤华说,销售渠道已经打开,只要乡亲们愿意,他将无偿把茶叶树苗送给他们。

同样遭遇“珠海市”(猪害死)的象洞镇太山村,支部书记冯八妹多次要求县里把他们村列入综合整治。她说,不养猪了,他们就种生态茶。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779495.html

上一篇:双创活动周云南分会茶叶身份证登场

下一篇:收藏安化黑茶需要注意什么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