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女孩曾雯雯,毕业后自主创业,以互联网电商为平台,提供卖茶叶、茶艺服务及培训等综合性服务。创业第一年,销售额就已经过百万元大关,虽然到目前为止,公司都是盈利的,但是曾雯雯还是会到一些茶园进行考察,学习与茶农打交道,了解各地茶的差异。
右一:曾雯雯
“女孩子在夏天应少贪凉,多喝点热茶,冬天才不会体寒。”昨日,在武汉静雅茶文化有限公司的二楼茶室,曾雯雯一面熟练地完成了煮、泡、倒茶等一系列动作,一面跟学员讲解着养生的小诀窍。这个深谙茶文化的茶艺师,其实只是一名1993年出生的姑娘。
曾雯雯2014年毕业于长江职业学院,是该校评出的创业先进个人。本是学会计专业的她,在大二下半年与茶结下了缘分。“当时,学校与省妇联合作,为鼓励学生创业而开展了一系列项目,其中一项是设立在学校对面超市有关茶的项目。”出身孝感农村的她,考虑到家乡种植的茶园销售有困难,于是主动参与到该项目,在超市中干起了销售茶叶的工作。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她萌生了创业的想法。
大三实习时,她选择到一家茶文化公司学习相关技能。工作期间,接受了世界茶艺泰斗张天福、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的专家的指导。每天,她还花一两个小时练习茶艺,看与茶文化相关的书籍,这一习惯一直坚持到现在。
2015年开始,曾雯雯正式运营自己的公司——武汉静雅茶文化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以互联网电商为平台,销售她家乡孝昌本地的绿茶、白茶,并做茶艺服务及培训等综合性服务业务的公司。头一年,销售额就已经过百万元。创业到现在,公司都是盈利的。每隔两三个月,她还会到一些茶园进行考察,学习与茶农打交道,了解各地茶的差异。迄今为止,福建、安徽、四川等地的茶园都留下了她的足迹。“每一个学员都会成为自己的名片。”在做培训项目时,曾雯雯特别注重质量,手把手地教他们学好技艺,并给部分学员推荐就业。学员岑玲理从朋友那里知道了曾雯雯的培训很过硬,便每天坐高铁从黄冈的家赶到武汉学习茶艺,十天的课程后,她就顺利“出师”了。
近两年,曾雯雯还经常免费培训长江职业学院的学弟学妹,“技能好的茶艺师,武汉各茶楼的需求比较大。”
4月10日讯 昨日,记者抵达福建云霄陈政路的一间小茶馆中,他一边品茗,一边聆听一个执著传承祖辈制茶技艺的80后方仲侠的制茶故事,一个用心坚守的传承信念。
“来,品一品这泡茶,这是我精心制作的肉桂,韵香明,回甘强。”方仲侠边招呼记者,边说,“我的祖辈,我的叔辈,都是制茶师,到我这一辈,算是传承三代了。”
据方仲侠介绍,自己之所以踏入制茶这个行业,与从小耳濡目染有很大关系。对于茶文化的喜爱,就像一颗种子早早地种在了方仲侠的心里。成年后,方仲侠开始跟着叔叔学习茶文化,从最基础的品茶开始,再到泡茶和制作茶叶。渐渐痴迷茶文化的方仲侠先后将评茶师、茶艺师和高级制茶员三本证书收入囊中。2012年,方仲侠打算一个人到武夷山去,制作属于自己的茶叶,这个想法遭到了身边人的反对。“他们觉得制茶太苦了,现在是商品社会,茶店也就是做做茶叶批发的生意,谁还自己动手做啊。”然而铁了心的方仲侠还是背上行囊踏上制茶路,他坚信,祖辈的手艺不能丢,用心坚守必能“手留余香”。
虽然做好了吃苦的准备,然而真正单枪匹马地做起茶来,方仲侠还是遇到不少难题。“到山里制茶,经常一待就是好几个月,与妻儿分离,忍受着对家人的思念。”方仲侠坦言,制茶的时光特别枯燥无味,必须耐得住寂寞。除此之外,为了制出上品茶叶,每一个步骤都必须精益求精,一松懈就可能前功尽弃。“制茶一共有八个步骤,分别是采青、自然萎凋、入摇青桶、炒青、揉捻、烘干、手工捡挑和炭焙,前七道工序下来就需要连续16个小时无休止地工作。”方仲侠说,对他来说,入摇青桶是最关键的一步,得时刻集中注意力,容不得半点差错。“入摇青桶分为六轮,每轮平均在50到80分钟,起到去苦水、提香气的作用,而且每一轮所达到的程度全凭经验,丝毫不敢怠慢。”方仲侠告诉记者,每次制茶完毕,自己总是瘫软在椅子上,倒头就睡。
2015年,方仲侠在家乡云霄开起了一家小茶馆,将自己精心制作的茶叶正式摆上了货柜。“当时的心情挺忐忑,就像学生迎接考试一般。不知道自己花了那么多心血制作出来的茶,大伙喜不喜欢。”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方仲侠的茶得到了不少茶客的认可,大家不仅喜爱茶的香气与口感,还为方仲侠愿意传承手艺,脚踏实地地用心制作茶叶“点赞”。如今的方仲侠,依然在每年谷雨过后,背上行囊到武夷山制茶,坚守着传统的制茶工艺,用心制作香气扑鼻的好茶。
陈坤华是个大学生,毕业后在城市里事业也做得风生水起的,然而,看到家乡日益遭受生猪养殖业污染后,在乡亲们一致不看好的情况下,他毅然回到家乡创办生态茶场,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领头雁,直至县里为保护环境采取综合整治行动,孤独的“书生茶农”才逐渐被村民认可。
“傻子”返乡种茶叶
2009年3月,武平县象洞镇光彩村传来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消息:陈坤华要回乡种茶叶。
陈坤华是光彩村首批考出去的大学生。其时山里孩子往外走,他竟要返乡干农活,兄弟梓叔都骂他是傻子,脑子进了水。
最为痛苦的是他的母亲陈开莲。母亲含辛茹苦供他上大学,好不容易熬出头,如今儿子却要回来种田。母亲闻讯好几天都睡不着觉,在暗夜里独自掉泪,埋怨儿子没出息。
同样为大学生的妻子罗裕芳,虽然满心不情愿,但为了丈夫的事业,只好放弃城里的优越生活,随他当起了“山大王”。
说起当初的选择,陈坤华说,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一是他看中家乡适宜生态种茶,二是家乡养猪污染日益严重,他试图以“一亩茶园消化十头猪粪”的方式来抵御污染保护家园。
“自从乡亲们送我走出村口上大学,我就暗想,以后万一有钱了,一定要回报家乡。”历经挫折考上中国煤炭经济学院的陈坤华,每年暑假除了帮父母干农活,就在村子里做社会调查。他发现农村贫穷,主要是没有充分利用资源,田里仅种水稻,山中的竹木没有深加工。
真正让他受启发的,是台湾商人在泉州开办的生态休闲农庄。陈坤华毕业后受聘于泉州国土资源局评估中心,后来干脆辞职卖楼盘,很快赚了第一桶金。但由于做评估时落下颈椎病,他便经常开车到生态农庄喝茶。一段休闲时间下来,不仅缓解了他的颈椎病,还让他脑洞大开——原来农业可以生态的方式来发展。
2009年初陈坤华花了三天三夜,做了“光彩村立体种养发展生态茶园”的可行性报告,并和村里签订了创办示范茶园的合同。
几经坎坷办茶园
2009年4月,陈坤华租赁了光彩村大牛坪的200亩荒山坡地。
陈坤华来到大牛坪时,横亘面前的是一蓬蓬比人还高的茅草。他请来钩机,经过半年开垦,于当年10月种下了120亩茶叶。
看着一排排茶叶苗迎风招展,陈坤华感到十分欣慰。不过很快他就皱起了眉头,原来翻动过的田垄,野草就像和茶叶苗竞赛般疯长。为此陈坤华每天要请20多人除草,一天下来单工钱就超过1千元。
随后陈坤华在山坡上盖起了茶叶加工厂,按现代化茶园标准实施茶园道路硬化,建起蓄水池,铺设灌溉水管。这远远超出他的预算。当时陈坤华预想40万元即可建好生态茶园,但2年下来没采摘一片茶叶,就已经花了140多万元。开弓没有回头箭,陈坤华只好忍痛把泉州的2套房子卖了。
糟糕的是第三年陆续出产茶叶,陈坤华却不会制茶。他只好请来制茶师傅,整天跟在后面“偷学”手艺。就这样,当年那个坐在休闲农庄里的“品茶人”,变成一个滴着汗水的制茶人。可惜制茶要害处全在口传心授,陈坤华偷着学,最终只成为“半个师傅”。
更为糟糕的是,2013年陈坤华的茶园进入盛产,他的茶叶却不被市场认可。陈坤华挑着无人问津的茶叶,面对商家冷若冰霜的表情,心头腾起一阵阵凉意。
生态发展领头雁
2014年广东蕉岭县多宝茶厂郭焕生老板看中了陈坤华茶园的生态环境。经过磋商双方达成合作协议:引入多宝茶厂管理技术,按生态茶场要求整改茶园,陈坤华负责生产茶青,多宝茶厂负责制茶、销售。
多宝茶厂原是粤东有名的国营茶厂,改制后主要生产富硒红茶,产品销往深圳东莞等地。陈坤华的红土地农业开发公司和多宝茶厂合作后,很快迎来双赢局面。如今陈坤华的茶场年利润可达四五十万元。
面对陈坤华的示范,乡亲们异常冷淡。他们习惯了养猪,谁也不愿意改行种茶叶。陈坤华只好动员一些贫困户到茶园打工。他的茶园为此集结了谢秀娣等十多个贫困农户。
为切实保护生存环境,2016年武平县对象洞镇生猪养殖污染采取“百日攻坚”综合整治行动。拆除猪舍后的村民,陆续把目光转向陈坤华的生态茶场。陈进文、谢东京等10多户农户,纷纷向他索要茶苗。目前光彩村已经变成无猪村,乡亲们跟随陈坤华发展种植生态茶50多亩。
望着渐渐走上“生态农业”道路的乡亲们,陈坤华说,销售渠道已经打开,只要乡亲们愿意,他将无偿把茶叶树苗送给他们。
同样遭遇“珠海市”(猪害死)的象洞镇太山村,支部书记冯八妹多次要求县里把他们村列入综合整治。她说,不养猪了,他们就种生态茶。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