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广东省开阳县:多举措推进茶叶基地建设

2019-11-30

开阳县,广东省罗定境内的一个行政县,作为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古县,开阳县拥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文化,据史料记载,开阳县在我国汉代时期就已经存在,后来在历朝历代中逐渐发展下来,成为当时重要的行政以及商贸中心。而开阳县的南江乡则是一个具有深厚茶叶历史的产茶基地,在很久以前就有种植茶叶的历史。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南江乡也形成了颇具规模的茶产业。

南江乡茶园

开阳县南江乡抢抓时节忙农事,利用春耕生产的有利时机,坚决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攻坚战,田间地头处处呈现繁忙景象。其中茶叶基地建设在春节后迅速复工,多举措强力推进,全面奏响产业结构调整攻坚战的冲锋号。

一是党建引领,坚强组织保障。成立以乡党委书记、乡长为组长,分管领导、包村工作联系村领导为副组长,平台公司、相关部门负责人、村支书、主任为成员的茶叶示范基地建设工作专班,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调动群众的干事热情,发动一切力量,全力推动茶叶示范基地的建设。确保基地一天一个样,确保茶叶产业项目成为带领群众致富的好门路、成为南江大地的靓丽名片。

二是责任到村到人,有效统筹调度。按照党政统筹,村、部门具体抓落实,责任具体明确到部门、到人,定期召开推进会,剖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措施。明确乡平台公司调动15台挖掘机开挖土地,以每天100亩的进度推进;组建5个茶叶种植专班共200人,开展规范化种植;乡农业中心负责苗木考察,择优选取供苗商;种植过程中负责查看督促,统筹调度苗木和指导种植技术,并每两天报一次工作进度。

三是强化区域布局,倾力示范创富。以做强产业、做精产品、做美环境为核心,做好规划、精心布局,采取集中连片适度规模化发展。以农村“三变”改革为统揽,坚持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大力推进“村社合一”,由乡平台公司牵头,指导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发展茶叶和经果林,建设主比、山口、新隆3个茶叶示范点,培育主导产业,形成区域优势品牌,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做到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批群众的效果。

四是开展技术培训,注入强大智力。为提高苗木成活率,加快工作进度,保证茶叶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乡农业服务中心负责对种植管理开展技术培训,同时聘请农科所和县农业局茶办相关专家到基地进行技术指导,召开群众会及培训次数达27次,参与人数达1370人次。

五是强化督查考核,落实问责机制。为使产业结构调整工作落到实处,有序推进,乡监察室不定期对各村、相关部门责任人进行督查,督查结果作为年终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三月份完成5340亩茶叶种植是产业结构调整攻坚战的死命令。目前已完成整地2000亩,茶苗到位30万株。时不我待,全乡上下“干”字当头,全力以赴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扶贫,把省、市、县2018年脱贫攻坚“春风行动”落实到实处。

精选阅读

英德红茶,产自于广东省英德市!


英德红茶,产自于广东省英德市,以地区得名,茶叶原料精细,作工精湛,成品茶外形肥壮紧实、色泽乌润显毫,香气馥郁持久,汤色红稠明亮,滋味鲜爽醇厚,叶底红软均匀明亮,以:浓、强、鲜而闻名,是一款集口感、养生于一体系的好茶。其中所研发的“金毫茶”,成为红茶中的极品,也因此享有“东方金美人”的称号,深受消费者喜爱。

《英德红茶的产地环境》

1、地理

英德市位于广东省西北部,北江中游,这里属于是山地丘陵地带,北毗乳源瑶族自治县、曲江县;东邻翁源县、新丰县;南及西南与佛冈、清新交界;西北与阳山接壤。全市东西宽约118千米,南北长约112千米,总面积5671平方千米,是广东省陆地面积最大的一个县(市)级行政区。全市地貌划分为中山区(海拔1000米以上),低山区(海拔500-1000米),丘陵区(海拔500米左右)和台地、平原等四个类型,种茶多在丘陵区和台地类型之中。

2、气候

英德市的地势属于是南亚热度向中热带过渡地区,属于是南亚季风型气候,温暖多雨,即无严寒,也无酷暑,年平均温度20.7℃,最热月为7月,平均气温28.8℃,最冷月为1月,平均温度10.7℃,年平均降雨量1876.8毫米,平均降雨日162天,平均相对湿度79%,全年无霜期316.7天。

3、土壤

英德市土壤条件很优雅,土壤为红、黄壤土,土壤深厚,肥沃,排水性良好,土质疏松,内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微量元素等;并且土壤多为酸性反应,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

《英德红茶的历史文化》

茶文化,包括:茶事、茶饮、茶礼、茶俗、茶艺、茶道,还有关于茶的文化现象,茶文化是人类在长期制茶过程中衍生出来的精神文化成果。

客家人最喜欢待客,而待客之道自然是以茶为主,茶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英德地区,来客即敬茶,是一种礼仪对待,并且恭恭敬敬的,让客人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在英德市,大家都把喝茶作为了生活中的一部分,并且喝茶也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在待客送礼之时,也会把英德红茶当是待客之道,是亲朋好友间互相往来的馈赠礼品。

有机会,来英德市,感受一下英德红茶茶场的纯净气息,这样你会更加热爱英德红茶!

有机茶园基地建设


(一)有机茶园的生态环境质量有机茶园基地建设是有机茶生产的基础,有机茶园是采用与自然和生态法则相协调种植的茶园,其生产技术的应用强调使茶园的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有机茶园基地可以是常规茶园的转换,也可以是荒芜茶园的改造恢复,或是新种植茶园。有机茶园必须符合生态环境质量,要求远离城市和工业区以及村庄与公路,以防止城乡垃圾、灰尘、废水、废气及过多人为活动给茶叶带来污染。茶地周围林木繁茂,具有生物多样性;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末受污染,土质肥沃。具体要求:1、茶地的大气环境质量应符合GB3095-1996中规定的一级标准的要求;2、茶地的灌溉水质量应符合GB5084-1992中规定的旱作农田灌溉水质要求;3、茶地的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GBl5618-1995中规定的I类土壤环境质量,主要污染物的含量限值(mg/kg)为:镉Cd ≤0.20,汞Hg≤0.15,砷As≤15.00,铜Cu≤50.00,铅Pb≤35.00,铬Cr≤90.00。(二)有机茶园的土壤要求有机茶园土壤要求自然肥力高,土层深厚,土体疏松,质地砂壤,通透性能良好,不积水,营养元素丰富而平衡,其具体指标要求见下表。有机茶园土壤要求:

项 目 指 标有效土层 大于80厘米有机质含量(0-45厘米平均) 大于15克/千克全氮含量(0-45厘米平均)大于0.8克/千克有效氮含量(0-45厘米平均)大于80毫克/千克有效钾含量(0-45厘米平均) 大于80毫克/干克有效镁含量(0-45厘米平均)大于40毫克/千克有效磷含量(0-45厘米平均) 大于10毫克/千克有效锌含量(0-45厘米平均)l-5毫克/干克交换性铝含量(0-45厘米平均)3-5厘摩尔(1/3A13+)/千克土交换性钙含量(0-45厘米平均) 小于5.0厘摩尔/千克土土壤pH值 4.5-6.5土壤容重(表土)1.0-1.2克/厘米3土壤容重(心土和底土)1.2-1.4克/厘米3土壤孔隙度(表土) 50-60%土壤孔隙度(心土和底土)45-55%透水系数(0-45厘米平均) 10-3厘米/秒

(三)有机茶园的生态环境保护有机茶园与常规农业区之间必须有隔离带。隔离带以山、河流、湖泊、自然植被等天然屏障为宜,也可以是道路、人工树林和作物,但缓冲区或隔离带宽度应达到100米左右。如果隔离带上种植的系作物,必须按有机方式栽培。对基地周围原有的林木,要严格实行保护,使它成为基地的一道防护林带。若基地周围原有的林木稀少,要营造防护林带。对茶园中原有的树木,只要对茶树生长无不良影响,应当保留并加以护育,使之成为茶园的行道树或遮荫树。茶园中原有树木稀少的,要适当补种行道树或遮荫树。在山坡上种植茶树,山顶、山谷、溪边须留自然植被,不得开垦或消除。在坡地种植茶树要沿等高线修梯田进行栽种,对梯地茶园梯壁上的杂草要以割代锄,或在梯壁上种植绿肥、护梯植物。新建茶园坡度不超过25度,原则上不用平地发展茶园。(四)常规茶园向有机茶园转换若常规茶园的生态环境质量符合有机茶标准,经24-36个月的转化期,可以从常规茶园转化为有机茶园。在转换期间,按有机茶标准的要求进行有机种植,不使用任何禁止使用的物质。同时,生产者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完善的、可操作的转化方案,该方案包括: 1、茶园及其栽培管理前三年的历史情况;2、保护和改善茶园生态环境的技术措施;3、能持续供应茶园肥料、增加土壤肥力的计划和措施;4、防治和减少茶园病虫害的计划和措施。经有机认证机构认证,可以颁发转换期有机茶证书。在转化计划执行期间,有机认证机构将对其进行检查,若不能达到颁证标准要求,将延长转化期。生产者的第一块茶园获得有机颁证后,其余的茶园原则上应在三年内全部转换成有机茶园。已转换的有机茶园不得在有机茶园和常规茶园之间来回反复。荒芜三年以上重新改造的茶园可视为符合最低要求而减免转化期,新开垦荒地种植的茶园也可减免转化期,可以直接申请认证。如果有可以信服的证明材料证明近三年内的生产管理技术符合有机茶标准最低要求,可以申请认证。 (五)有机新茶园的发展1、茶园规划(1)道路系统的设置。为使茶园管理和运输方便,茶园中需设置主道、支道和步道,并相互连接成网。主道连接各个作业区和初制所,是输送肥料、鲜叶的主要道路,一般路宽6-7米。支道贯穿各片茶园,与主道连接,是为手扶拖拉机等小型车辆送肥入园而设置的,路宽3-5米。步道是为茶园管理人员进出茶园而设置的,又是茶园分块的界限,路宽一般在1.5-2.0米。(2)排水系统的设置。在茶园上方与山林交界处设置等高隔离沟,拦截山林洪水,防止冲毁茶园,两端与自然山箐相连;利用自然山箐顺坡设置纵排水沟,并接通池塘、水库等蓄水库。如当地降雨量多,茶园坡面长而陡,在茶园中每隔30-40行茶树等高设置横沟,两端与纵排水沟相连,可蓄积雨水,并排泄茶园中多余雨水。(3)茶园地块划分。发展新茶园要求集中连片,面积在500-1000亩,坡度在25度以上的划为林地。茶块面积以不超过10亩,茶行长度以50米左右为宜,依地形而定。(4)坡地茶园的等高梯级设计。坡地茶园宜开成等高梯级茶园,梯面宽度不低于1.5米。(5)防护林及遮荫树的设置。科学合理地在茶区和茶园四周及道路水沟两旁种植防护林和行道树。选择枝叶繁茂,有经济价值的速生树种,如:板栗、核桃、油桐、樟树、油茶、桤叶树、杉树、杉松、银杏等,各地可结合实际,选择适合当地栽种的经济树种,还需根据树种树冠大小确定行株距。在茶园中种植遮荫树,可选择树种矮小的速生经济树种,如:桔子、柚子、李子、樟树等,行距×株距:10×5m,每亩种植6-8株左右。使整个茶区园林化,形成不同层次的主体结构和复合生态系统。2、茶园开垦园地开垦前,要清理地面,刈除杂草,清除石头、树桩、土堆等,进行土地平整。按有机茶园模式建成梯形等高茶园,种植沟深×宽:50×60cm,由下往上开沟,杂草及表土回沟,亩施2000-3000千克经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或经认证的商品有机肥200-300千克/亩,钙镁磷肥150千克/亩,作为茶园底肥。3、茶树种植(1)有机茶园栽种品种应适合当地的环境条件,并表现出多样性,根据生产需要考虑品种搭配,优先使用无性系良种和抗逆性强的品种。现在我省推广使用的茶树良种主要有:云抗10号、云抗14号、云抗27号、云抗37号、云抗43号、长叶白毫、云选九号、73-8号、73-11号、76-38号、矮丰、云瑰、云梅等13个无性系良种,3个有性系国家级良种:即勐库大叶种、凤庆大叶种和勐海大叶种。其他还有一些地方群体良种,如:宝洪茶、景谷大白茶、昭通苔茶等。禁止使用基因改良工程生产的种子、种苗,引进茶苗、种子应严格按GB111767-1989《茶树种子和苗木》标准检疫(见下表)。茶苗检验取样数:

总株数取样株数5000-100005010001-5000010050001-100000200>100000300

无性系大叶品种1足龄茶苗质量指标:

级别苗高(cm)茎粗(mm)着叶数(片)一级分枝(个)侧根数(条)侧根长( cm)品种纯度(%)检疫性病虫害一级>35>4>81-2>3>15100无二级25-352.5-45-80-12-310-1599.0无

(2)种植方式:以单行条栽或双行条栽为宜,其中单行单株条栽:株距20-25cm,约2000株/亩。双行单株条栽:小行距×株距:30×30cm,约3300株/亩。大行距应达到150cm.(3)茶苗种植:根据我省气候特点,茶苗移栽在6月初-7月中旬进行。移栽时,按一定的株行距拉线打塘施足底肥。尽量多带土,减少伤根。移栽时根际土壤要压实,浇足定根水,保证全苗、壮苗。4、苗期管理:(1)根据天气情况,成活前每5-7天浇水一次,防止干旱;(2)行间铺草或种植绿肥,防止杂草生长和水土流失;(3)冬季培土壅根,根部铺草防冻;(4)浅耕松土,勤除杂草,防止草荒,严禁喷施除草剂;(5)如有缺苗及时补苗,防止缺株断行。(6)及时定剪,留苗高15cm左右。(六)低产茶园改造1、树冠改造。通过不同程度的修剪和培养进行树冠更新。修剪时间(包括深修剪、重修剪与台刈等),以茶树养分积累多对新梢生育有利和经济效益高为主要依据。我省茶区以5月为宜,同时进行茶园深耕施肥,促进根系的更新与新梢生长,提高茶树更新效果,有利于培养优化型树冠。2、园地改造。主要采用补植缺株,整修梯坎,挑培客土或深耕、铺草、施肥等措施改良土壤,因地制宜地修建园道,排蓄水沟(池)和植树造林,改善茶树生态环境。部分树势衰老、品种混杂的低产茶园,则宜换种改植,重新规划种植无性系良种茶树。

有机茶基地如何建设


1、茶场规划 有机茶园是采用自然和生态法则相协调种植的基地,因此茶场的规划宜应用生态学原理,建立以茶为主,多种经营,立体种植,生态管理,产出绿色食品,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新型茶场。宜山水田林路综合规划,农林牧副渔肥统一安排。茶场内宜根据地形地貌、生产规模、经营模式,科学而合理地安排好总场和分场、办公区与住宿区、厂房区与养殖区、商业区与文化区、绿化区与休闲区、茶园与绿肥区、林区与水果区、道路网络与水利系统等规划安排好。总场以交通方便的茶区中心区为宜,场区周边应与茶园设置50~100米的隔离带;茶厂宜安排在几个作业区中心、交通方便的地方,茶厂周边与茶园应设30~50米的隔离带;养殖场宜安排在茶园周边较隐蔽的地方,规模按一亩茶一条猪或一条牛来安排,同时应安排好粪便的无公害化处理场所。其它安排则因地制宜来安排。

2、种植规划 有机茶生产技术的应用强调使茶园的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既要考虑茶树生长发育对温度、光照、水分、热量、土壤等生态条件的要求,又要考虑构成生物多样性生态农业结构要求进行规划。要求坡度25度以上的山地规划植树造林,坡度25度以下集中连片的缓坡地规划为茶园,零星地块、瘠瘦地等规划种植绿肥、牧草、饲料、花卉、药材、豆科作物,低洼积水地宜规划修建水库或鱼塘,茶园梯壁、道路两旁、水沟边、地边角和房前屋后、池塘边等规划种植水果、观赏树、风景树或经济树种,风口处或茶园北面规划为防风林带,有机茶园与常规农业之间必须规划隔离带,包括地理的或人工林带。树种要多样化,乔木与灌木,阔叶与针叶相结合,高一排低一排。林带与隔离带一般宽8~12米,株距2~5米。同时茶园内规划种植遮阴树,茶行空隙较大时规划种植绿肥或豆科作物,使茶场内外成为一个人工生态群落区。

3、茶园规划 宜以保水、保土、保肥和适应茶树生长发育的生态条件来规划,坡度25度以下、10度以上的地块规划建立反倾斜的梯级茶园,梯面宽不能小于150厘米;坡度10度以下地块规划建立棋盘式长方型茶园。规划时宜按地形地貌和原植被状况,有选择地规划保留一部分面积不等的植被种类不同的林区;南方茶园宜按8~10行茶规划种植一行遮阴树,株距宜根据所选择树种枝叶疏密、树冠宽窄而定,宜以成年后遮阴度在30%~50%之间为原则,一般亩植8~12株为宜,树种以深根、树冠宽大、不与茶树争夺水肥、病虫害少、枝叶疏密适中、冬天落叶的果树、观赏树、风景树、经济树种、豆科乔木树为宜,以便维持生物多样性的良好生态环境。规划茶行时应尽量南北走向和沿等高线走向,茶行间尽量保持平行,避免出现断行和闭合行。整个茶园宜按10~20亩划分为一个作业区,茶行长以50~60米较为合适。

4、道路规划 为提高工作效率、便于管理作业和方便运输以及水土保持等要求来规划道路网络。一般要求有机茶生产茶园500亩以上宜规划主道,宽7~9米;500亩以下只规划支道,宽6~7米;步道按作业区界来规划,10~20亩设立一条步道,宽1~2米。梯级茶园一般以8~10行茶(梯级)规划一条横向步道,宜水平规划;纵向步道宜根据山形来规划,可以规划成直道也可规划成S道。主道、支道、步道宜纵横排列,路路相通。

5、水利规划 水利系统的规划宜以有利于供水、灌水、排水、蓄水、防洪和水土保持等为原则进行。供水沟、供水管与山塘、水库或抽水、蓄水站连接;灌水系统宜以滴灌、喷灌、流灌等规划;排水沟设在茶园低洼处和道路两侧,防洪沟规划在茶园上方与山林交界处;蓄水池用于蓄水和沤制水肥用,一般每5亩茶园建一个,规划在路边或近供水处,深宽度以每亩蓄水1~2立方米为宜;排蓄水沟既可排水又可蓄水,以每隔一定距离规划设置一个低于沟面5~10厘米的梯级小土坝为标志,一般规划在茶行上方。水沟的深宽度和水管的条数宜视需水量和排水量而定。规划要纵横有序,大小相通。

6、茶园开垦 有机茶园的开垦要求分步进行:第一步先将园内地面的杂树、竹子、荆棘、乱石、土堆等清理,但是在清园中应改变常规茶园清园时将全树木一扫光的做法。宜保留一些大树、名贵树和有观赏价值、经济收益大的树种,有利于茶园生态建设。第二步开垦种植沟,开垦前首先将表土层表土、杂草、腐叶等肥力较高的表土层约5~10厘米开挖作基肥堆放在不影响开垦种植沟又利于填回沟底的一侧堆放,在清挖表土肥泥时注意将暗石、树头、竹兜、茅根、恶草等清挖干净并堆放出园外。因茶树一经种植,中途不易改变,为使茶行整齐美观和方便采摘管理作业,开挖种植沟前宜先用石灰粉划线,然后按规格、顺序开挖,以便提高劳动效率。开垦时一人一个作业区,从第一行至第二行,每开挖好一条茶沟则回沟一行,可以较好地解决泥土堆放难的问题。种植沟之间距离为120~200厘米,目前大多采用150厘米的规格,种植沟深度60~70厘米,种植宽度单行植为50~60厘米,双行植为70~80厘米,多行植宽度相应增大,目前大多数采用双行植。第三步填土回沟,开垦种植沟时最底层约5~10厘米的松土留沟底作为第一层,第二层填入表土层肥泥5~10厘米,第三层填入经无公害化处理的无污染基肥,包括厩肥、饼肥、绿肥、草渣、堆肥、沤肥、泥肥、鱼肥、沼气液肥、人畜禽粪尿、作物秸秆等有机肥和矿物钾肥、矿物磷肥、钙镁磷肥、焦泥炭土、生物菌肥等无机矿物肥料、复合微生物肥料等基肥20~25厘米;第四层填入普通泥土5~10厘米,余下10~15厘米暂不填土,待种植苗木时再填满,整理平整。

7、茶树种植 茶树为多年生作物,一经种植几十年内一般不会改变。因此,一是要选择好良种;二是要种植符合出圃标准的苗木;三是要高标准、科学种植。良种是实现高质高产高效低耗的基础,必须按市场的需求、创新、创名牌的需要和远景规划、发展的眼光、地域的优势等科学选择和搭配好茶树良种。同时还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加工的茶类品种选择适应性广、抗病抗虫抗寒能力强、农艺性佳、适制2~3个茶类品种或一个特优茶类品种的高香、多毫、味佳、适应机械化采摘、管理、加工的无性系、非转基因的茶树良种为有机茶种植品种。种植的苗木要符合国家GB11767~1989《茶树种子和苗木》标准的一、二类标准苗木要求,并经过严格检疫。

种植规格:株距,单行植大叶种40~50厘米,中小叶种30~40厘米;小叶种22~33厘米;小行距,双行植33~43厘米,多行植23~28厘米。每穴(丛)定值株数:大叶种1~2株,中小叶种2~3株。种植适期以秋植(霜降前后)和春植(雨水前后)为宜。种植前起苗要尽量带土移栽,减少损伤根系。种植时先按行株距划线或拉绳确定种植穴位,穴位深宽20~25厘米,施足豆饼、菜子饼类粒状肥拌火炼烧土为基肥,每亩150~200公斤,然后种植。种植时注意根系伸展,不接触基肥,茶苗要垂直,株行距要准确,整齐美观,填土至原育苗泥土处,填土后要压实,压实后于茶株四周覆盖一层草,淋足定根水。

在茶苗种植的同时种植茶园遮阴树、防风林带、隔离林带、路沟两旁植树和山上的造林、房前屋后的美化等。

8、植后管理 茶苗种植后宜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在茶苗成活前每2~7天淋水一次,确保茶苗成活。茶行间全园铺草或种植绿肥、豆科作物等,减少杂草滋生和防止水土流失。茶园梯坎宜适时种植护坡绿肥。

适时浅耕除草,勤除杂草,减少杂草与茶树争夺肥。

适时追肥,勤施薄施,少量多次,肥料为沤制熟化的无公害有机肥,如豆饼、人畜禽粪尿、沼气液肥等。

及时补缺,防止断行缺株。

陕西西乡县六项措施提升茶园基地建设水平


陕西西乡县六项措施提升茶园基地建设水平

一是科学规划布局。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的原则,重点围绕高速公路、国道沿线、旅游景点、集镇规划区,选择土壤适宜、用水条件较好的田地发展新茶园,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优势茶叶产业带。按照茶园面积规模分布,科学合理布点设置茶叶初制加工厂,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旅游一体化格局,提高茶叶综合效益。

二是改良茶树品种。全面推行无性系良种茶苗移栽,在茶叶主产乡镇建立2至3个200亩以上的无性系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加大龙井长叶、平阳特早、乌牛早、舒茶早、翠峰等无性系良种苗木的推广种植力度,切实提高茶园良种化程度。

三是强化基地建设。积极推广标准化建园及管理技术,改造低产茶园,集中力量建设一批500亩以上,高质量、高标准的茶叶精品示范基地,配套茶园管理机械2500余台(套),建成节水灌溉丰产茶园4万亩,为茶叶产业提供优质安全的原料保证。

四是加快茶园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茶区公路、机耕路、水利设施、茶叶生产用电等配套设施建设步伐,着力提升茶产业基础装备水平。

五是深化产权改革。对现有国有、集体及管护责任不明确的茶园,实施以拍卖为主的产权制度改革,明确责、权、利,确保管精管细,实现高产。积极探索建立土地流转机制,完善市场体系,促进茶叶产业发展。

有机茶基地的选择与建设


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矛盾。随着我国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增强,无污染、纯天然、高品位、安全优质、营养、保健的有机茶日益成为茶叶消费的主流。一方面,有机茶高质高产高效低耗和可持续发展,卖价比大宗茶高,市场前景诱人;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国际市场的开放性、竞争性、规则性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和欧美等国设置的绿色壁垒,又使我国茶叶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面临更大机遇和挑战。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我国茶叶生产、消费的无公害化,发展有机茶是振兴我国茶业的重要途径。 一、基地选择 有机茶基地是有机茶生产的基础,科学地选择好基地具有重要意义。有机茶基地的选择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绿色食品产品环境技术条件》的规定,对基地周边环境、大气、水质、土壤等有严格的要求。 1、有机茶生产基地宜选择在远离城镇、居民区、工业区、交通干道等没有废水、灰尘和过多人为活动给茶叶生产带来的污染,特别是上风口、河道上游等无明显和潜在的污染源;基地大气环境质量应符合GB3095—1996中规定的一级标准要求,要求大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总悬浮微粒、氟等的浓度必须在标准限值内,即日平均浓度限值[毫克/立方米(标准状态)]:二氧化硫0·15,氮氧化合物0·10,总悬浮颗粒物0·30,氟化物7·00微克/立方米。茶园内外空气清新,生物植物丰富,周围有较丰富的有机肥源。 2、茶园用水应符合GB5084—1992中规定的旱作农田灌溉用水水质要求,即各项污染物的浓度限值(毫克/升):总汞0·001,总镉0·005,总砷0·005,总铅0·10,六价铬0·10,氟化物2·00,粪大肠菌群10000个/升,PH值5·5—8·5,并且要求水源充足。 3、基地土壤环境质量要符合GB15618—1995中规定的一类土壤环境质量要求,主要污染物的含量限值(毫克/公斤):汞≤0·15,镉≤2·00,砷≤15·0,铅≤35·0,铜≤50·0,铬≤90·0。要求茶园周围没有有害金属、非金属矿山,茶园土壤没有严重的化学农药、肥料、除草剂、重金属等污染的历史;DDT、六六六等化学农药不检出,不含除草剂成分。 4、茶园土壤自然肥力高,土层深厚,土体疏松,质地砂壤,通透性良好,不积水,有机质含量高,营养元素丰富而平衡,酸性或微酸性,地下水位低,排水性能良好,未种过薯类、芥麦、荷兰豆等作物,连片集中,交通方便的地块选择为生产茶园。要求土壤有效层>80厘米,PH值4·5—6·5,0—45厘米土层内平均指标:有机质含量>15克/公斤,有效氮含量>1克/公斤,有效磷含量>10毫克/公斤,有效钾含量>80毫克/公斤,有效镁含量>40毫克/公斤,有效锌含量1—5毫克/公斤,交换性铝含量30—50毫摩/公斤,交换性钙含量<50毫摩/公斤,透水系数0·01毫米/秒;土壤容重表土层1—1·2克/立方厘米,心土和表土1·2—1·4克/立方厘米;土壤空隙度表土50%—60%,心土和表土45%—55%。 二、基地建设 1、茶场规划 有机茶园是采用自然和生态法则相协调种植的基地,因此茶场的规划宜应用生态学原理,建立以茶为主,多种经营,立体种植,生态管理,产出绿色食品,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新型茶场。宜山水田林路综合规划,农林牧副渔肥统一安排。茶场内宜根据地形地貌、生产规模、经营模式,科学而合理地安排好总场和分场、办公区与住宿区、厂房区与养殖区、商业区与文化区、绿化区与休闲区、茶园与绿肥区、林区与水果区、道路网络与水利系统等规划安排好。总场以交通方便的茶区中心区为宜,场区周边应与茶园设置50—100米的隔离带;茶厂宜安排在几个作业区中心、交通方便的地方,茶厂周边与茶园应设30—50米的隔离带;养殖场宜安排在茶园周边较隐蔽的地方,规模按一亩茶一条猪或一条牛来安排,同时应安排好粪便的无公害化处理场所。其它安排则因地制宜来安排。 2、种植规划 有机茶生产技术的应用强调使茶园的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既要考虑茶树生长发育对温度、光照、水分、热量、土壤等生态条件的要求,又要考虑构成生物多样性生态农业结构要求进行规划。要求坡度25度以上的山地规划植树造林,坡度25度以下集中连片的缓坡地规划为茶园,零星地块、瘠瘦地等规划种植绿肥、牧草、饲料、花卉、药材、豆科作物,低洼积水地宜规划修建水库或鱼塘,茶园梯壁、道路两旁、水沟边、地边角和房前屋后、池塘边等规划种植水果、观赏树、风景树或经济树种,风口处或茶园北面规划为防风林带,有机茶园与常规农业之间必须规划隔离带,包括地理的或人工林带。树种要多样化,乔木与灌木,阔叶与针叶相结合,高一排低一排。林带与隔离带一般宽8—12米,株距2—5米。同时茶园内规划种植遮阴树,茶行空隙较大时规划种植绿肥或豆科作物,使茶场内外成为一个人工生态群落区。 3、茶园规划 宜以保水、保土、保肥和适应茶树生长发育的生态条件来规划,坡度25度以下、10度以上的地块规划建立反倾斜的梯级茶园,梯面宽不能小于150厘米;坡度10度以下地块规划建立棋盘式长方型茶园。规划时宜按地形地貌和原植被状况,有选择地规划保留一部分面积不等的植被种类不同的林区;南方茶园宜按8—10行茶规划种植一行遮阴树,株距宜根据所选择树种枝叶疏密、树冠宽窄而定,宜以成年后遮阴度在30%—50%之间为原则,一般亩植8—12株为宜,树种以深根、树冠宽大、不与茶树争夺水肥、病虫害少、枝叶疏密适中、冬天落叶的果树、观赏树、风景树、经济树种、豆科乔木树为宜,以便维持生物多样性的良好生态环境。规划茶行时应尽量南北走向和沿等高线走向,茶行间尽量保持平行,避免出现断行和闭合行。整个茶园宜按10—20亩划分为一个作业区,茶行长以50—60米较为合适。 4、道路规划 为提高工作效率、便于管理作业和方便运输以及水土保持等要求来规划道路网络。一般要求有机茶生产茶园500亩以上宜规划主道,宽7—9米;500亩以下只规划支道,宽6—7米;步道按作业区界来规划,10—20亩设立一条步道,宽1—2米。梯级茶园一般以8—10行茶(梯级)规划一条横向步道,宜水平规划;纵向步道宜根据山形来规划,可以规划成直道也可规划成S道。主道、支道、步道宜纵横排列,路路相通。 5、水利规划 水利系统的规划宜以有利于供水、灌水、排水、蓄水、防洪和水土保持等为原则进行。供水沟、供水管与山塘、水库或抽水、蓄水站连接;灌水系统宜以滴灌、喷灌、流灌等规划;排水沟设在茶园低洼处和道路两侧,防洪沟规划在茶园上方与山林交界处;蓄水池用于蓄水和沤制水肥用,一般每5亩茶园建一个,规划在路边或近供水处,深宽度以每亩蓄水1—2立方米为宜;排蓄水沟既可排水又可蓄水,以每隔一定距离规划设置一个低于沟面5—10厘米的梯级小土坝为标志,一般规划在茶行上方。水沟的深宽度和水管的条数宜视需水量和排水量而定。规划要纵横有序,大小相通。 6、茶园开垦 有机茶园的开垦要求分步进行:第一步先将园内地面的杂树、竹子、荆棘、乱石、土堆等清理,但是在清园中应改变常规茶园清园时将全树木一扫光的做法。宜保留一些大树、名贵树和有观赏价值、经济收益大的树种,有利于茶园生态建设。第二步开垦种植沟,开垦前首先将表土层表土、杂草、腐叶等肥力较高的表土层约5—10厘米开挖作基肥堆放在不影响开垦种植沟又利于填回沟底的一侧堆放,在清挖表土肥泥时注意将暗石、树头、竹兜、茅根、恶草等清挖干净并堆放出园外。因茶树一经种植,中途不易改变,为使茶行整齐美观和方便采摘管理作业,开挖种植沟前宜先用石灰粉划线,然后按规格、顺序开挖,以便提高劳动效率。开垦时一人一个作业区,从第一行至第二行,每开挖好一条茶沟则回沟一行,可以较好地解决泥土堆放难的问题。种植沟之间距离为120—200厘米,目前大多采用150厘米的规格,种植沟深度60—70厘米,种植宽度单行植为50—60厘米,双行植为70—80厘米,多行植宽度相应增大,目前大多数采用双行植。第三步填土回沟,开垦种植沟时最底层约5—10厘米的松土留沟底作为第一层,第二层填入表土层肥泥5—10厘米,第三层填入经无公害化处理的无污染基肥,包括厩肥、饼肥、绿肥、草渣、堆肥、沤肥、泥肥、鱼肥、沼气液肥、人畜禽粪尿、作物秸秆等有机肥和矿物钾肥、矿物磷肥、钙镁磷肥、焦泥炭土、生物菌肥等无机矿物肥料、复合微生物肥料等基肥20—25厘米;第四层填入普通泥土5—10厘米,余下10—15厘米暂不填土,待种植苗木时再填满,整理平整。 7、茶树种植 茶树为多年生作物,一经种植几十年内一般不会改变。因此,一是要选择好良种;二是要种植符合出圃标准的苗木;三是要高标准、科学种植。 良种是实现高质高产高效低耗的基础,必须按市场的需求、创新、创名牌的需要和远景规划、发展的眼光、地域的优势等科学选择和搭配好茶树良种。同时还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加工的茶类品种选择适应性广、抗病抗虫抗寒能力强、农艺性佳、适制2—3个茶类品种或一个特优茶类品种的高香、多毫、味佳、适应机械化采摘、管理、加工的无性系、非转基因的茶树良种为有机茶种植品种。 种植的苗木要符合国家GB11767—1989《茶树种子和苗木》标准的一、二类标准苗木要求,并经过严格检疫。 种植规格:株距,单行植大叶种40—50厘米,中小叶种30—40厘米;小叶种23—33厘米;小行距,双行植33—43厘米,多行植23—28厘米。每穴(丛)定值株数:大叶种1—2株,中小叶种2—3株。种植适期以秋植(霜降前后)和春植(雨水前后)为宜。种植前起苗要尽量带土移栽,减少损伤根系。种植时先按行株距划线或拉绳确定种植穴位,穴位深宽20—25厘米,施足豆饼、菜。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777946.html

上一篇:黑茶和安化黑茶的简介

下一篇:白兰花茶是什么茶?白兰花茶的特点及制法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