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欣赏

2019-11-28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欣赏”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欣赏”相关知识!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唐 卢仝

日高丈五睡正浓(2), 军将打门惊周公(3)。口云谏议送书信(4), 白绢斜封三道印(5)。开缄宛见谏议面(6), 手阅月团三百片(7)。闻道新年入山里(8), 蛰虫惊动春风起(9)。天子须尝阳羡茶(10),百草不敢先开花(11)。仁风暗结珠蓓蕾(12),先春抽出黄金芽(13)。摘鲜焙芳旋封裹(14),至精至好且不奢(15)。至尊之馀合王公(16),何事便到山人家(17)?柴门反关无俗客(18),纱帽笼头自煎吃(19)。碧云引风吹不断(20),白花浮光凝碗面(21)。一碗喉吻润(22), 二碗破孤闷(23)。三碗搜枯肠(24), 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25)五碗肌骨清(26), 六碗通仙灵(27)。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28)。蓬莱山(29),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30)。山中群仙司下土(31),地位清高隔风雨(32)。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33),堕在颠崖受辛苦(34)!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合得苏息否(35)?

注释:(1)走笔:疾书。孟谏议:即孟简,字畿道,唐德州平昌(今山东商河以北)人。进士擢第,官至谏议大夫,元和六年出任常州刺史及越州、襄州、睦州等地刺史。(2)日高丈五:指天已大亮。(3)军将:低级武官。周公:周武王之弟,各旦因封地在周,故称。惊周公:惊起睡梦。(4)口云:口说。一作“口传”。(5)白绢:采用生丝织成的平纹织物。(6)缄:书信。宛见:好像看到。(7)手阅:亲手收检。月团:即茶饼。(8)闻道:听说。入山里:上山采茶。(9)蜇虫:藏在泥土中过冬地虫。(10)天子:古称统治天下的帝王。阳羡茶:产于江苏宜兴。(11)百草不敢先开花:这里是夸张的笔法。(12)仁风:温和的风,即春风。暗结:暗暗形成。蓓蕾:花蕾含苞未开的花。这里指茶芽。(13)黄金芽:最早发出的一些茶芽,颜色微黄。(14)摘鲜:采摘新鲜的茶芽。焙芳:烘焙茶叶。封裹:把焙干的茶叶包裹起来。(15)至精至好:极好的茶叶。不奢:(茶叶数量)不多。(16)至尊:至高无上的地位,此指皇帝。王公:皇帝下面的高级官员。这句是说茶叶供奉皇帝之余就该献给王公。(17)山人:卢仝自称。(18)柴门:用树条编扎的简陋的门。(19)纱帽笼头:纱帽罩在头上(不是当官的所戴之乌纱帽)。(20)碧云:形容汤色碧绿。(21)白花:指茶汤的饽沫。陆羽《茶经.五之煮》:“沫饽,汤之华也。华之薄者为沫,后者为饽,轻细者曰花,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 ”(22)喉吻润:喉中感到滋润。(23)孤闷:孤单烦闷。(24)枯肠:比喻才思枯窘。(25)不平:不公平。(26)肌骨:泛称身体。清:清爽。(27)仙灵:神仙。(28)腋:胳肢窝。习习:微风吹拂貌。(29)蓬莱山:古代传说中的“三神山”之一。(30)归去:到蓬莱山去。(31)司:掌管。下土:大地,指人间。(32)地位:境地。 (33)苍生:旧指百姓。(34)颠崖:高峻的山边。这句是说许多人因采茶而可能从颠崖上掉下去而丧生。(35)苏息:困乏后得到休息。

cy316.com延伸阅读

孟臣壶与卢仝诗


卢仝茶诗、孟臣壶艺、曼生式款刻,这三大绝艺都集聚于此一茶壶上,是近二百年来难得一见的好壶。此壶高66毫米,口径49毫米、全长约182毫米。把易提,沿薄而齐,纽上有“眼”,是标准的孟臣式折腹壶。壶身轻而平滑,上刻有卢仝的“七碗歌”(即茶诗),得复刻两次,共一百二十四字,行草流畅,笔笔有力,壶低落“平生一片心孟臣”款。这种在壶上刻诗落款的风格,来自于“曼生壶”的遗风。

以下,我们将逐一介绍卢仝茶诗、孟臣壶艺、曼生诗歌刻的典故。

唐朝诗人卢仝,一日正在日高眠浓之际,被敲门声惊醒,原来是好友孟谏议,着人送来新茶三百片。卢仝为此感动得诗情大发,于是走笔写下谢诗一首“谢盂谏议寄新茶”,诗中最有名的一段是: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肤清,六碗遁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七碗歌”自卢仝后,广为文人、雅士、品茗君子所传颂,在慢悠悠地品茗之余,细细地品味诗中的雅趣。

与卢仝的谢茶诗同为饮茶史上之佳话的是“孟臣壶”。惠孟臣,明朝天启、崇祯年间荆溪人士,他可以说是继宜兴茶壶鼎盛期的时大彬之后的名手。以制作小壶出名,壶形有平肩形、梨形、鼓腹形、圆腹形、扁形、折腹形等。孟臣壶的制作年代,最早的可以到天启年间,传世的有一白砂大壶,底款楷书“大明天启丁犯荆溪惠孟臣制”,此为一证。以后延续至清代,几百年来,经久不衰,普受欢迎。而惠氏家族也一直不断地制造孟臣小壶。

最后,我们要提的是所谓“曼生壶”。陈鸿寿,字恭,号曼生,浙江钱塘人,乾隆年间作宰宜兴时,由于他书、画、篆刻无一不精,又处心积虑想重振陶艺,因此亲手绘制十八壶式,并广交文艺界人士,请他们在壶上,或刻诗或作画,再度掀起陶艺的热潮。这种在壶上题刻诗、画的风气始自于陈曼生,因此称此类壶为“曼生壶”。

钱选《卢仝煮茶图》茶画欣赏


《卢仝煮茶图》

在流传至今的以卢仝为主角的茶画中,最著名的当数元代钱选的《卢仝煮茶图》。

钱选字舜举,生于南宋嘉熙三年(1239年),卒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是“吴兴八俊”之一。钱舜举在宋亡之后隐居不仕,终生与诗画为伍。

在这一点上,他与四百多年前的卢仝可谓隔代相知,气味相投。因此,他画的卢仝自然是一派崖穴高士的形貌。在中国茶文化史上,卢仝是与陆羽齐名的人物,所谓陆羽著经,卢仝作歌,一向被称为中国茶文化史上的两件大事,在茶肆绘画中,卢仝可以说是不亚于陆羽的一大热门话题。这些茶画共同的特点都表现的是卢仝在山坡上、峭石旁煎茶的情景,反映出卢仝在济源老家的山坡煎茶的闲适生活。

这幅《卢仝煮茶图》选取的正是卢仝刚刚收到孟谏议遣人送来阳羡名茶、迫不及待地烹点品评的典型场景。画中的玉川子白衣长髯,在一片山坡上席地而坐,身后有芭蕉浓荫、怪石嶙峋。身左有书画,身右为茶盏。旁立一人,显然是孟谏议所差送茶之人,前方一仆人正在烹茶。画中三个人物,目光集中在那个茶炉上,自然地形成了视觉焦点。整个画面构图简练,格调高古,把卢仝置于山野崖畔,深刻体现了卢仝“恃才能深藏而不市”(韩愈语)超逸襟怀。这幅作品之所以为历代画人所看重,道理就在于此。

其画借助唐人笔法,用细匀而柔和的线条勾画人物衣饰,精巧工致,文雅端庄。画上半部有清乾隆皇帝乙巳(1785年)仲秋的题诗:“纱帽笼头却白衣,绿天消夏汗无挥。刘图牟仿事权置,孟赠卢烹韵庶几。卷易帧斯奚不可,诗传画亦岂为非。隐而狂者应无祸,何宿王涯自惹讥。”

古代茶人“卢仝”介绍


卢仝(约795—835年)唐代诗人,“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嫡系子孙。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县),生于河南济源市武山镇(今思礼村),早年隐少室山,自号玉川子。

卢仝是韩孟诗派重要人物之一。朝廷曾两度要起用他为谏议大夫,而他不愿仕进,均不就。曾作《月食诗》讽刺当时宦官专权,受到韩愈称赞(时韩愈为河南令)。甘露之变时,因留宿宰相王涯家,与王同时遇害。 据清乾隆年间萧应植等所撰《济源县志》载:在县西北十二里武山头有“卢仝墓”,山上还有卢仝当年汲水烹茶的“玉川泉”。

卢仝好茶成癖,诗风浪漫,他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传唱千年而不衰,其中的“七碗茶诗”之吟,最为脍炙人口:“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茶的功效,和卢仝对茶饮的审美愉悦,在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以诗名,诗则又以茶名也。卢仝著有《茶谱》,被世人尊称为“茶仙”。卢仝的《七碗茶歌》在日本广为传颂,并演变为“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的日本茶道。日本人对卢仝推崇备至,常常将之与“ 茶圣”陆羽相提并论。

如今在河南济源思礼村东口一碑亭里,还竖有“卢仝故里”碑。碑身正中有“卢仝故里”四个榜书大字,是清朝广东道监察御史刘迈园所题,两侧是“贤才工诗与日月同辉,德泽润野使荟草争妍。”

卢仝的七碗茶歌,在日本已经演变成茶道,因此卢仝在日本久负盛名。在抗日战争时期,“卢仝故里”碑曾震慑了日本鬼子,使全村免受涂炭。据说当年有一天,日本鬼子从南门进了村,一路烧杀抢掳还杀害了三位村民。不久,又一队鬼子兵从村外向村东门走来,准备再次进村抢掠。奇怪的是,当他们走到“卢仝故里”碑前却停下了,领头的鬼子军官端详了一番石碑上的字迹之后,竟弯腰向石碑鞠了三个躬,然后带领鬼子兵匆匆离去,村子因此免去了一场灾祸。这个故事让人心生感动,卢仝温和但强大的力量,竟能在千年之后化解战争,使凶残的侵略者躬身而退。

文同《谢人寄蒙顶新茶》描绘了友人寄茶茶诗赏析


文同(1018—1079),字与可,自号笑笑先生,又称石室先生、锦江道人,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宋代画家,皇祐进士,历官集贤校理,邛州、洋州、湖州等知州,有《丹渊集》。

【谢人寄蒙顶新茶】蜀土茶称盛,蒙山味独珍。

灵根托高顶,胜地发先春。几树初惊暖,群篮竞摘新。

苍条寻暗粒,紫萼落轻鳞。的砾香琼碎,蓬松绿趸均。

漫烘防炽炭,重碾敌轻尘。无锡泉来蜀,乾崤盏自秦。

十分调雪粉,一啜咽云津。沃睡迷无鬼,清吟健有神。

冰霜疑入骨,羽翼要腾身。磊磊真贤宰,堂堂作主人。

玉川喉吻涩,莫厌寄来频。

【详解】

此诗形象地描绘了友人寄赠的蒙顶茶品质优异,清香异常,特别珍贵。因为此茶生于高山之顶,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发芽也比其他茶早。采自初暖新春,茶芽幼嫩,再加以精工焙制(“漫烘”、“重碾”),使人爱不释手。品饮此茶后,神清气爽。最后两句则不客气地说,我像玉川子卢仝那样渴望饮茶,你有好茶还请经常给我寄来吧。

苏轼《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茶诗欣赏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嘉祐二年进士。神宗时,通判杭州,徙知徐州、湖州,任黄州团练副使。哲宗立,知登州,召为礼部郎中。元祐初,迁中书舍人,寻除翰林学士,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哲宗绍圣后贬惠州(广东)、儋州(海南)。卒谥文忠。博通经史,工诗文、书画。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北宋名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有宋一代诗歌新风;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一扫当时柔靡之风,为豪放词派的创始人。著有《东坡集》。

苏轼 《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末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注释①曹辅:字子方,泰州人。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以太仆寺丞权发福建路转运判官。擅诗词,有遗作收于《东坡后六客词》。壑源,在福建建溪,产贡茶。②玉川子:玉川,井名。在河南济源县泷水北,一名玉泉。唐代卢仝曾汲井泉煎茶,因自号玉川子。后世诗文中常以“玉川”代指茶。

元代钱选的《卢仝煮茶图》


在流传至今的以卢仝为主角的茶画中,最著名的当数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元代钱选作品《卢仝煮茶图》。

在这一点上,他与四百多年前的卢仝可谓隔代相知,气味相投。因此,他画的卢仝自然是一派崖穴高士的形貌。在中国茶文化史上,卢仝是与陆羽齐名的人物,所谓陆羽著经,卢仝作歌,一向被称为中国茶文化史上的两件大事,在茶肆绘画中,卢仝可以说是不亚于陆羽的一大热门话题。这些茶画共同的特点都表现的是卢仝在山坡上、峭石旁煎茶的情景,反映卢仝在济源老家的山坡煎茶的闲适生活。

这幅《卢仝煮茶图》选取的正是卢仝刚刚收到孟谏议遣人送来的阳羡名茶,迫不及待地烹煮品评的典型场景。画中的玉川子白衣长髯,在一片山坡上席地而坐,身后有芭蕉浓荫、怪石嶙峋。身左有书画,身右为茶盏。旁立一人,显然是孟谏议所差送茶之人,前方一仆人正在烹茶。画中三个人物,目光集中在那个茶炉上,自然地形成了视觉焦点。整个画面构图简练,格调高古,把卢仝置于山野崖畔,深刻体现了卢仝“恃才能深藏而不市”(韩愈语)的超逸襟怀。

中国茶文化和“茶仙”卢仝


“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花”,这精妙的对仗道出了中华传统文化雅、俗两派和谐的对立与统一,中间的一个“茶”字,承上启下,雅俗共赏,尽得酣畅与风流。

普通茶碗中置入茶叶几片,沸水泡开,便多了一分清苦的芬芳,溽暑蒸人,汗流浃背之时,捧起海碗大吞一口凉茶,惬意沁入心脾,就能感受到全身十万个毛孔张开的爽利,这是酣畅的牛饮;文人雅士,将茶饼仔细摆布,一捻一揉,点汤、击拂,恰到好处,看汤花匀细,紧咬杯盏,形如兔毫,妙趣横生,这是风流的茗战。

两种风格、两种意趣,一文一武,一张一弛,体现了一种和而不同的审美。在中国的茶文化史上,“茶仙”卢仝是一个不得不提的人物。他是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嫡系子孙,出生望族,但家境却十分贫寒。卢仝淡泊名利,清贫耿介,在士林中享有广泛的声誉,而最为人所称道的,就是他在饮茶之道上的造诣,因而被尊称为“茶仙”。

淡泊富贵的性格与满腹诗书的才华,让卢仝把茶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不矜名贵、不耻粗犷,他自然放达的风格一时之间引无数人竞折腰。当时的文学大家韩愈、张籍、孟郊、贾岛等,经常与卢仝一起煮饮清茶,歌赋词呤,留下了许多佳话。

卢仝曾与韩愈在桃花泉旁的竹林中一同品尝当地的菊花茶和冬凌茶,因为菊花茶缺少清苦之美而心下恹恹。韩愈顺手摘下身边的竹串子,建议将其泡茶试饮。结果,天然的竹串子未经炮制,滋味苦涩有余而清香不足。卢仝喝完之后,心里更觉遗憾。正当韩愈在旁劝解之时,卢仝突然捧起生泉水就往肚中猛灌,稍后,在韩愈不解的目光中,把泉水盛起烹煮,让韩愈品尝。韩愈品后,顿时明白过来,原来,生津和血的竹串子在和甘甜的泉水进行药化反应后,逐渐变得柔绵清心,被成功调制成了一道上品,而这次饮茶的故事,也成为一段风行的佳话。

元和六年,卢仝收到好友谏议大夫孟简寄送来的茶叶,再邀韩愈、贾岛等人重会桃花泉煮饮时,在鲜美茶汁的刺激下,才思溢溢,创作了千古流传的名篇《七碗茶歌》。卢仝在大口啜饮的体验中,在唇舌间品尝到了茶叶香气醒神益体的奇妙味觉,一碗茶中仿佛凝聚万象,七碗入口,清风遇体,人就会不自觉地张开两腋,直欲飞升。

在《七碗茶歌》中,他写道: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这就是茶仙感悟中的神妙境界,对普通人来说却也极富感染力。我们在喝茶时,如果面对这样的文字,大概也会觉得,手中的杯盏收纳着神秘的力量,舌尖便不由暗生一缕清甜。(作者单位:浙江衢州石油分公司)

白居易《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茶诗作品详解


【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

白居易

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

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

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

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

【释义】

周匝,周密,周到。

分张,分布,分送。

绿芽,指茶。

“汤添”二句,烧水煎茶,把茶汤煎到“鱼眼”程度,最后用“刀圭”等茶具搅动、敲打茶汤,不让泡沫浮起,以便品饮。

【详解】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清明刚过,被贬在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做司马的白居易,收到好友忠州(今重庆市忠县)刺史李宣寄来的新茶。在仕途蹭蹬时得到好友的关心,白居易心中非常高兴,于是他不顾自己正在患病,写下这首诗,叙述他与李宣的深厚友谊,表达对好友赠新茶的感激之情。“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既写出他们间的关系非同一般,也说明白居易在品茶、辨茶方面具有独到的造诣。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724070.html

上一篇:茶之诗词联句诗介绍

下一篇:苏廙《十六汤品》欣赏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