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茶起源于中国文化历史介绍

2019-11-28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茶起源于中国文化历史介绍”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茶起源于中国文化历史介绍”相关知识!

“人生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茶”,茶已完全融入了人们的日常消费和文化生活中。茶,根植于中华大地,是几千年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见证;茶,移植至他乡,是中外文化传播交融的媒介。茶,提升了我们的物质生活,亦影响了我们的精神生活。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种国粹,也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一项重大贡献。

一、从考古学和植物学角度看

中国从发现到利用茶已有将近5?000年历史,人工栽培茶树也有约3?000年历史。世界其他各国栽培茶树的历史均远远落后于我国,且其栽培史均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我国的影响。早在1753年,世界著名植物分类学家林奈就把茶的学名定为“thea sinensis”,意即原产于中国的茶树。因此在19世纪之前,茶树原产于中国已成为世界所公认的事实。19世纪中期,由茶贸易导致的鸦片战争不仅给中国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也带出了由部分别有用心的外国学者创造的“中国不是茶的原产地,印度才是”的谬论。但历史是不容置疑的,越来越多的学者和考古学家相继在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广东、湖南、福建、江西等省发现了以云南巴达山大茶树为代表的一大批野生大茶树。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在10个省区的198处发现有野生大茶树。而且经过国内外专家对世界各地的考察,中国西南地区是野生大茶树发现最多且分布最集中的地区,而印度茶树品种是中国茶树的变种。

二、从现存史料和传说看

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是历史上最早有关茶的传说,早在4?700年前,神农氏不仅给人类带来了五谷之实,亦带出了茶这沐浴天地精华的植物。当然,传说之事无可查据,但就现在已知的可信文献史料来看,在3?000年前的周朝,诸侯巴王已把茶叶当作贡品进贡给周武王。(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春秋时晏婴以茶为廉,晋朝刘琨以茶解烦闷,东汉华佗以茶入药。这证明早在千年以前茶在中国已广为人知。史家所公认的最早关于茶的文字记载,是成书于西汉初年的我国最早的一部字书《尔雅》中的“檟古荼”条目。到汉代,王褒写的《僮约》中“武阳买茶”、“烹茶尽具”的记载证明茶在中国不仅是饮料且已成为商品,这也是历史上最早有关茶成为商品的文字史料。

三、从文字学考察

我国发现并利用茶,已有数千年历史,茶的分布范围又十分广阔,因此形成了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茶”字或对茶的称谓。就茶名而言,能代表其义的就有十多个字(词)。例如:茶、荼、苦荼、槚、葭、葭萌、荈、蔎、诧、茗、游冬、皋芦、瓜芦、茗菜、苦茶、腊、巴饨等。用得最为广泛的是“茶”、“荼”、“茗”。

“荼”字最早出现于《诗经》,《谷风》、《鸱號》、《良耜》、《桑柔》、《出其东门》、《邶风》等篇目共有七处出现“荼”字。不过后世学者认为当时的“荼”字是“茶”字的前身,“荼”字除指茶外,还指苦菜或其他植物。

汉代,茶作为商品在社会上流通,字体和称呼的不一给贸易带来诸多不便,统一称谓便提上了日程。由于四川是当时最大的茶叶集散地,带四川方言的茶(cha)、槚(jia)、蔎(sha)、荈(cha)、茗(ming)是当时最流行的叫法。到了唐代,陆羽在《茶经》中采用“茶”字,既统一了写法又规范了读音,开创了茶文化的新纪元。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尽管茶在文字上得到了统一,但不同地区在发音上仍有很大的区别。如广东、华北的发音为“cha”、福州的发音为“ta”,福建、广东、台湾的工夫茶区的发音分别为“te”、“ti”、“tai”,长江流域的发音为“cha”、“cha ye”、“chai”、“zhou”、“zha”等。云南的发音为“ming”,云南的傣族、湘西苗族和彝族的发音为“la”,贵州侗族的发音为“si”,贵州南部苗族的发音为“chu ta”、“jia”、“ji”、“ji hu”,布衣族的发音为“chuan”,藏族的发音为“jia”,川黔一带少数民族(瑶、畲、彝族)的发音为“se”或“she”等。

世界各国对茶的读音,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我国各地对茶称谓的影响,在发音上基本可分为两大类:茶叶从我国海路传播去的西欧各国,其发音近似于我国福建等沿海地区的“te”、“ti”音,如英国、美国、法国、荷兰、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瑞典、丹麦、挪威、捷克、拉脱维亚、斯里兰卡、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茶叶从我国陆路向北、向西传播去的国家,其发音近似于我国华北地区的“cha”音。如日本、蒙古、俄罗斯、印度、阿拉伯、土耳其、伊朗、波兰、葡萄牙、希腊、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越南、朝鲜、韩国等国。

茶文化精选阅读

茶具,中国文化的精髓


用现在人的观点来看,饮一杯茶有这么多复杂的器具似乎难以理解。但在古代人说,则是完成一定礼仪,使饮茶至好至精的必然过程。用器的过程,也是享受制汤、造华的过程。其实,现代烹饪所用器具较陆羽二十四器更为复杂,只不过厨师作,客人吃,不知其中艰辛而已。中国古代茶人,用这样细腻的描述体味自煎自食的乐趣,也从中表现实践精神。陆羽当时便说明,所谓“二十四器必备”,是指正式茶宴,至于三五友人,偶尔以茶自娱,可据情简化。

宋代不再直接煮茶,而用点茶法,因而器具亦随之变化。宋代茶艺,处处体现了理学的影响,连器具亦不例外,如烘茶的焙笼叫“韦鸿胪”,自汉以来,鸿胪司掌朝廷礼仪,茶笼以此为名,礼仪的含义便在其中了。碎茶的木槌称为“木侍制”;茶碾叫作“金法曹”,罗合称作“罗枢密”,茶磨称“石转运”,连擦拭器具的手巾都起了个高雅的官衔,叫作“司职方”。且不论这些名称所表达的礼制规范是保守还是进步,其中的文化内涵则一目了然。可见,中国古代茶具不是为繁复而繁复,主要是表达一定思想观念。宋代全套茶具以“茶亚圣”卢仝名字命名,叫作“大玉川先生”。足见,仅以使用价值来理解古代茶器是难得要旨的。今人参观日本茶道表演,看见方巾、水方、小刷子等一堆器物,而不知其义。不用说现代中国人,即便日本茶道师,使用这些器物也不一定尽知其中含义。因此只能从文化观念上,才可能作出合理的解释。

明清废团茶,散茶大兴,烹煮过程简单化,甚至直接用冲泡法,因而烹茶器皿亦随之简化。但简化不等于粗制滥造,尤其对壶与碗的要求,更为精美、别致,出现各种新奇造型。由于中国瓷器到明代有一个高度发展,壶具不但造型美,花色、质地、釉彩、窑品高下也更为讲究,茶器向简而精的方向发展。壶、碗历代皆出现珍品,如明代宜德宝石红、青花、成化青花、斗彩等皆为上乘茶具。壶的造型也千姿百态。有提梁式、把手式、长身、扁身等各种形状。图案则以花鸟居多。人物山水也各呈异彩。我国唐代茶碗重古朴,而宋代由于斗茶的出现,以茶花沫饽较品质高低,需要碗色与茶色和谐或形成鲜明对比,所以重瓷器色泽,而明清以后,茶之种类日益增多,茶汤色泽不一,壶重便利、典稚或朴拙、奇巧,碗则争妍斗彩,百花齐放。所以,仅明清壶碗组成一个大型展览亦并不费难。

清代京师,则自有独特的高雅茶具。老北京大家贵族、宫室皇廷,乃至以后许多高档茶馆,皆重盖碗茶。此种茶杯一式三件,下有托,中有碗,上置盖。盖碗茶又称“三才碗”。三才者,天、地、人也。茶盖在上,谓之“天”,茶托在下,谓之“地”,茶碗居中,是为“人”。一副茶具便寄寓一个小天地,小宇宙,包含古代哲人“天盖之,地载之,人育之”的道理。

盖碗茶源于何时,至今无定论。茶托又称“茶船”,民间相传为唐代西川节度使崔宁之女所造,始为木托,后以漆制,始称茶船。但从目前考古发掘来看,茶托的出现肯定更早,所以崔宁之女创茶船之说也只能作故事传说来看。益碗茶具有许多花样,常绘山水花鸟,多出名人手笔。碗内又绘避火图。有的连同茶托为十二式;也有的十二碗加十二托,为二十四式,以备茶会之用。清化茶托花样繁多,有圆形、荷叶形、元宝形等等。北京气候高寒,茶具以保温为要,所以盖碗茶具一时风行,此风一起,影响各地。尤其是四川等地,大街小巷,处处茶馆皆备盖碗茶,至今特色不减。

明清以后,茶具不仅为实用,而且成为十分典雅的工艺品,许多家庭喜欢摆一套精美茶具,有客来沏一壶好茶,列杯分茗,既是亲朋情谊,又是艺术品的陈列欣赏。中国人茶艺观点可以说已深入千家万户。

中国瓷器向来知名世界,饮中国茶,又用中国茶具方为完美。茶与茶具结合,推动了中国茶文化向外扩展。自明以来,我国出口贸易中茶与瓷器皆为大宗,近代更是如此。直至现代,中国茶具仍为世界各国所宝爱。今之东南亚国家,明明是自己烧制的茶具,却以“中国瓷器”相标榜,以抬高身价。小小茶具对推动中外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中国文化精髓:茶文化


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追寻自我之道。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如何从小小的茶壶中去体悟宇宙的奥秘?如何从淡淡的茶汤中去品味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动中明心见性?如何通过茶道的修习来澡雪精神,锻炼人格,超越自我?答案只有一个静。

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

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实践。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写道:茶之为物,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徐祯卿《秋夜试茶》诗云:

静院凉生冷烛花,风吹翠竹月光华。

闷来无伴倾云液,铜叶闲尝字笋茶。

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一个空灵虚静的心境,当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个角落的时候,你的心灵便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虚静升华净化,你将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涵玄会,达到天人和一的天乐境界。

在茶道中,静与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还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归地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大道。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课内敛含藏,静可洞察明激,体道入微。

中国文化精髓——茶文化


中国文化精髓茶文化

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追寻自我之道。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如何从小小的茶壶中去体悟宇宙的奥秘?如何从淡淡的茶汤中去品味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动中明心见性?如何通过茶道的修习来澡雪精神,锻炼人格,超越自我?答案只有一个静。

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

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实践。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写道:茶之为物,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徐祯卿《秋夜试茶》诗云:

静院凉生冷烛花,风吹翠竹月光华。

闷来无伴倾云液,铜叶闲尝字笋茶。

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一个空灵虚静的心境,当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个角落的时候,你的心灵便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虚静升华净化,你将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涵玄会,达到天人和一的天乐境界。

在茶道中,静与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还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归地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大道。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课内敛含藏,静可洞察明激,体道入微。

中国的茶馆起源于济南


济南人善饮茶,大约兴盛于唐代,已经有一千四五百年历史了。到了宋代,饮茶风习更是普及到了千家万户。夫茶之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就是说,茶和柴米油盐酱醋一样重要,成了老百姓居家过日子开门七件事不可缺少的一种生活必需品。据记载,中国的茶馆就起源于济南。唐代有个叫封演的人,在公元8世纪写了一本《封氏闻见记》。封演说:自开元年间(713-741年),济南灵岩寺有个降魔大师大兴禅教,学禅打坐,不能睡觉,不吃晚餐,只许饮茶。结果,从此以后,寺僧们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卷六《饮茶》)。可见,济南人善饮茶的风习由来已久。济南人善饮茶,还与济南泉水众多有关,佳茗配佳泉便是饮茶上上境界。

济南地处齐鲁交会之地,济南人豁达率真,乐于交友,且讲究礼仪。被人邀请喝茶或请别人喝茶,都要着装整洁,以示对别人尊重,衣冠不整是要被别人耻笑的。过去,人们生活水平差,一年到头难得有一身新衣服穿。平时在家,破衣烂衫的也凑付了。来了客人或出门会客,就不行了。于是,翻箱倒柜,找出一身比较整洁挺括的衣服穿上,才阳光灿烂起来。这身衣服,济南人就称之为喝茶的衣服。

澳门凉茶传承中国文化


走在澳门的大街小巷,常在不经意间就看见一家家凉茶铺,那古色古香的招牌,锃光瓦亮的铜茶壶,带着淡淡药味的茶香,别有韵味。

凉茶是粤港澳地区居民根据当地气候、水土等特征,以中医养生理论为指导,以中草药为原料,开发出的一种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祛火除湿等功效的传统保健饮品。

澳门凉茶铺多到数不胜数,或占闹市一角,或居偏巷一隅,大都生意兴隆,因为它们都有相对固定的熟客光顾。

澳门凉茶铺历史悠久。1958年的《澳门年鉴》,就专门开列一项生药凉茶,罗列的凉茶铺有28家,凉茶档逾百家,而当时澳门人口只有15万,可见那时凉茶就已成了居民的日常饮料。

据澳门书籍记载,约70年前,炉石塘街的大有益凉茶和清平直街的显记凉茶店最负盛名。显记凉茶店座位最清雅,为吸引顾客,早期设收音机供顾客收听广播,后来增设报刊供免费阅读,这些独特经营方式为澳门凉茶文化留下生动一页。

过去,澳门的凉茶铺卖凉茶用大碗,上面盖上一块比碗口大的圆形玻璃。玻璃内充满了蒸汽水点,意味着这碗凉茶很新鲜。现在则多是即斟即饮,部分凉茶铺已看不到圆玻璃了。

如今只有澳门博物馆保留了当年凉茶业的传统形象:一辆4轮小车上,高挂4盞玻璃罩灯,车厢内装2个大茶煲,车架前方分门别类摆放着茶杯、茶台架及各类送口凉果;一位身着短衫短裤的老伯正挥勺盛茶;按下试听键,还能听到老人苍凉亲切的叫卖声:百草凉茶,真料菊花银花凉茶,凉茶令人回味。

澳门凉茶已有数百年的历史,配方30余种。目前澳门市面流行仍有20余种,主要功效分为苦寒去火除湿、甘凉清热除郁、甘凉清热润燥3种,有单味和复方。

经营大声公凉茶的林老板说,凉茶种类较多,制法繁复古老,其配方中的材料不是越多越好,只要有适当的药材,便能发挥最大功效。比如,24味并不一定是24味药材煎制而成,而是根据气候和普通人体体质状况,适当选取药材种类并不断调整,一般为8至10余种左右,售价从3至30澳门元不等。自小耳濡目染的澳门人,不用店家指教,大都知道什么季节喝什么凉茶。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正式宣布凉茶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使凉茶产业及中医药产业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今天,澳门凉茶一些老字号生产车间,现代化的生产流水线和完备的消毒杀菌设施已取代了老式的瓦罐煲煮,自制的瓶装饮料也采用环保塑胶瓶灌装。澳门凉茶的知名度已在东南亚、欧美等地扩展,有着悠久文化内涵的凉茶,正在走向世界,为人类造福。

中国的饮茶文化起源于哪个朝代?


中国的饮茶文化起源于何时?中国的饮茶文化起源于哪个朝代?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示,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但是也有人能够找到证据指出,饮茶的习惯不仅仅是中国人发明的,在世界上的其它一些地方也是饮茶的发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1823年,一个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野生的大茶树,从而有人开始认定茶的发源地在印度。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的记载,都集中在西南地区,记载中也包含了甘肃、湖南的个别地区。茶树是一种很古老的双子叶植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国内,也有关于茶树的最早原产地的争论,有好几种说法。不少人认为在云南,有一学者在认真研究考证以后断言,云南的西双版纳是茶树的原产地。人工栽培茶树的最早文字记载始于西汉的蒙山茶。这在《四川通志》中有载。

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源于上古神农氏,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茶字的正体字为荼,唐代茶经的作者陆羽,在文中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人说茶起源于唐代。但实际上这只是文字的简化,而且在汉代就已经有人用茶字了。陆羽只是把先人饮茶的历史和文化进行总结,茶的历史要早于唐代很多年。

1、神农说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另有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会,说是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查来查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字,而成为茶的起源。

2、西周说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它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3、秦汉说西汉王褒《僮约》:现存最早较可靠的茶学资料是在汉代,以王褒撰的僮约为主要依据。此文撰于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经之前,茶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其文内笔墨间说明了当时茶文化的发展状况,内容如下:

舍中有客。提壶行酤。汲水作哺。涤杯整案。园中拔蒜。斫苏切脯。筑肉。

随笔:澳门凉茶传承中国文化


走在澳门的大街小巷,常在不经意间就看见一家家凉茶铺,那古色古香的招牌,锃光瓦亮的铜茶壶,带着淡淡药味的茶香,别有韵味。

凉茶是粤港澳地区居民根据当地气候、水土等特征,以中医养生理论为指导,以中草药为原料,开发出的一种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祛火除湿等功效的传统保健饮品。

澳门凉茶铺多到数不胜数,或占闹市一角,或居偏巷一隅,大都生意兴隆,因为它们都有相对固定的熟客光顾。

澳门凉茶铺历史悠久。1958年的《澳门年鉴》,就专门开列一项“生药凉茶”,罗列的凉茶铺有28家,凉茶档逾百家,而当时澳门人口只有15万,可见那时凉茶就已成了居民的日常饮料。

据澳门书籍记载,约70年前,炉石塘街的“大有益凉茶”和清平直街的“显记凉茶店”最负盛名。“显记凉茶店”座位最清雅,为吸引顾客,早期设收音机供顾客收听广播,后来增设报刊供免费阅读,这些独特经营方式为澳门凉茶文化留下生动一页。

过去,澳门的凉茶铺卖凉茶用大碗,上面盖上一块比碗口大的圆形玻璃。玻璃内充满了蒸汽水点,意味着这碗凉茶很新鲜。现在则多是即斟即饮,部分凉茶铺已看不到圆玻璃了。

如今只有澳门博物馆保留了当年凉茶业的传统形象:一辆4轮小车上,高挂1盞玻璃罩灯,车厢内装2个大茶煲,车架前方分门别类摆放着茶杯、茶台架及各类“送口凉果”;一位身着短衫短裤的“老伯”正挥勺盛茶;按下试听键,还能听到老人苍凉亲切的叫卖声:“百草凉茶,真料菊花银花凉茶,凉——茶……”令人回味。

澳门凉茶已有数百年的历史,配方30余种。目前澳门市面流行仍有20余种,主要功效分为苦寒去火除湿、甘凉清热除郁、甘凉清热润燥3种,有单味和复方。

经营“大声公凉茶”的林老板说,凉茶种类较多,制法繁复古老,其配方中的材料不是越多越好,只要有适当的药材,便能发挥最大功效。比如,24味并不一定是24味药材煎制而成,而是根据气候和普通人体体质状况,适当选取药材种类并不断调整,一般为8至10余种左右,售价从3至30澳门元不等。自小耳濡目染的澳门人,不用店家指教,大都知道什么季节喝什么凉茶。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正式宣布凉茶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使凉茶产业及中医药产业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今天,澳门凉茶一些老字号生产车间,现代化的生产流水线和完备的消毒杀菌设施已取代了老式的瓦罐煲煮,自制的瓶装饮料也采用环保塑胶瓶灌装。澳门凉茶的知名度已在东南亚、欧美等地扩展,有着悠久文化内涵的凉茶,正在走向世界,为人类造福。

你知道吗?抹茶起源于中国


说起抹茶,当今国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日本茶道使用的抹茶,殊不知抹茶在我国至少有1700多年的历史,所不同的是“古代抹茶”和“现代抹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名称和内涵。

朦胧起源阶段,作为药用材料。在《神农本草经》一书中曾经指出:“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在公元前约2700年,神农氏把茶叶嚼碎吞入腹中,迈出人类吃茶的第一步,被誉为“抹茶鼻祖”

唐朝年间,人们就发明了蒸青散茶(碾茶),还审订了评茶色香味的方法,并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日常饮料。茶经记载:“……始其蒸也,入乎箪,既其熟也,出乎箪。釜涸注于甑中,又以谷木枝三亚者制之,散所蒸牙笋并叶,畏流其膏。”

到了宋朝更发展为茶宴,当时最为有名的评茶专家、大文豪蔡襄在《茶录》中评述斗茶方法:把团茶击成小块,再碾成细末,筛出茶末,取两钱末放入烫好的茶盏,注入沸水,泛起汤花品尝色、香、味,佳者为上。

清朝茹敦和在越言释中说,古者茶必有点,其硙茶(抹茶)为撮泡茶,必择一二佳果点心,谓之点心,谓之点茶。

这里所指的抹茶冲饮之道即为唐宋年间的中国茶道,由此可见,中国茶道(抹茶)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比现今的乌龙茶道还早了几百年呢!

中国自明代以来,开始流行冲泡饮茶,中国抹茶茶道遂告失传,中国古代文明的结晶――茶磨也随之绝迹,中国抹茶(Matcha)形成历史断代,成为中国茶人心中永远的痛。

相反,九世纪末随遣唐使进入日本的中国抹茶(Matcha),在日本却得到了发扬光大。日本人将品茶与宗教哲学、社会道德、品行修养融为一体,将饮茶上升到“道”的高度,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现已成为日本的国粹,引为国宾之礼,誉为日本之最。

茶筅是古时烹茶时的一种调茶工具,茶筅是由一精细切割而成的竹块制作而成。茶筅现代成为日本茶道中必备,用以调搅粉末茶,再冲入适量的凉水,然后快速地用茶筅搅拌起泡。

普通茶虽然含有极高的营养成分、但是茶叶里真正溶于水的部分仅仅为35%,大量的不溶于水的有效成分都被人们当做茶渣扔掉。实验证明,吃茶比之喝茶能够汲取更多的营养,一碗抹茶里的营养成分超过30杯普通绿茶,所以日本茶道的老师们几乎无一不长寿天年。

变喝茶为吃茶不仅是一个饮食习惯的改革,同时也是适应快节奏现代化生活的需要。当前快节奏的社会中,去用茶筅点茶喝的人已经很少了,抹茶更多的被用来制作各种精美的食品,绿色的抹茶食品成为餐桌上绿色的鲜花,受到人们的追捧和享用。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724057.html

上一篇:中国茶叶的发源地介绍

下一篇:世界各国饮茶方法介绍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