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茶文学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宝贵财富

2019-11-28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茶文学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宝贵财富”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和茶有关的诗词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宝贵财富。

早期,我国诗词中涉及茶的作品主要是《娇女诗》。晋代左思的《娇女诗》描绘了两个幼女烹煮香茗的娇姿,生动活泼。

唐代是诗歌的盛世,由于唐代科举以诗取士,因此文人无不能诗。自陆羽《茶经》问世以来,饮茶之风日盛,与之相伴随的咏茶诗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名篇佳甸数不胜数。

唐代大诗人杜甫,留下了“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的诗句。札甫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年过四十,然而境遇却仍是的分坎坷,因此产生过辞官归隐的想法。这首诗歌虽然表现出了一种潇洒闲适的心境,然而细细品味仍可见作者心中隐伏着的不平。

诗仙李白一生豪放不羁,始终不得志,在诗中他的想象丰富而浪漫,而在现实中,他却是苦闷的,终日沉湎醉乡,正如他在诗中所说的:“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当他听说荆州玉泉真公因为常饮“仙人掌茶”,虽年过八旬,却仍然颜面不老,于是写下了赞美茶的诗篇: “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如白鸦,倒悬深溪月。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歌。根柯俪芳津,采跟润肌骨。丛老卷绿叶,枝枝相连接。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

大诗人白居易生活在中唐时期,他对茶的兴趣浓厚,一生中咏茶的诗篇数量不少。他在《食后》中写道:“食罂一觉睡,起来两瓯茶。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食后睡起,捧瓯饮茶的情景,诗巾表达了一种无忧无乐、安闲平静的心情。

唐代咏茶最有名的是卢仝,他的诗豪放怪奇,别具一格。《饮茶歌》是他的名作,在这首诗中,他层层深入地描写了所饮七碗茶的不同感觉:“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茶圣”陆羽出身于寺院,他不但经常亲内采茶、制茶,还擅长烹茶,并因此结交了很多文士和名僧,在一起唱和中留下了许多咏茶的诗篇。

到了宋代,词这种文学形式兴起成为文人学士用来吟咏烹泉煮茗之事的载体。豪放派大词人苏轼曾作一首赞美双井茶叶和谷帘泉水的《西江月》:“尤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汤发云腴酽白,连浮花乳轻圆。人间谁敢更争妍,斗取红窗粉面”。圆。人间谁敢更争妍,斗取红窗粉面”。

元代咏茶的诗词也不少。高名所作的《采茶词》最为有名,词中描写了以荼为业的山家,将佳品先呈给大守,剩下的产品卖给商人得钱换取衣食,他们终年种茶自己却难得一品。

清代乾隆皇帝,是个喜欢游玩的皇帝,他曾到杭州一带的云柄、天竺等茶区,写下很多诗句。在《观采茶作歌》中他写道:“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西湖龙井旧擅名,适来试一观其道……”

cy316.com编辑推荐

古典文学名著中《红楼梦》里的


《红楼梦》里的茶文化

第十四回,凤姐吩咐得一声:“供茶烧纸”。

秦可卿死后,凤姐去哭灵。

茶是古代作祭亲祀神的供品。

第二十五回,凤姐笑道:“我倒求你,你倒说这些闲话。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众人听了,都一起笑起来。

古时结亲以茶为聘礼,故把女子受聘叫“吃茶”。自宋以来,就有用茶作定婚礼的礼俗,故后人将聘礼称为茶礼。

第二十九回,原来冯紫英家听见贾府在庙里打蘸,连忙预备猪羊、香供、茶食之类,赶来送礼。

“茶食”是指糕饼、点心、果脯之类食品的总称。茶食一般是搭配茶水进食的零食。

第三十五回,凤姐儿听说,想了一想道:“我记得交上来了,就不知交给谁了,多半在茶房里。”一面又遣人去问管茶房的,也不曾收,次后还是管金银器皿的送了来。

这里所说的“茶房”是指官宦富贵人家专放茶具、茶食的地方。凤姐找的不是普通的汤模子,是四副银模子,不会在茶房,尽管是做食物的工具,自然还是管金银餐具的人保管。

第四十一回,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

六安茶是指安徽霍山县旧属六安郡所产的茶叶。

老君眉是湖南君山所产的银针茶,精选嫩芽制成,满布白色毫毛,香气高爽,其味甘醇,形如长眉,故名“老君眉”。

老君眉到底是哪种茶,目前不管是红学界还是茶学界都有不同的看法,唯一能肯定的是贾母不吃六安茶,而喝老君眉,不是六安的茶不好,考虑更多的是身为老年人的自身更适合喝哪种茶。

第四十一回,宝玉便走了进来,笑道:“偏你们吃梯己茶呢。”

知心人之间背着别人在一起喝茶谈叙,叫“梯己茶”。

第五十六回,就有人捧过漱盂茶卤来,漱了口。

“茶卤”是指浓酽的茶汁。

四川民间文学中的茶俗文化传说


四川民间文学中的茶俗文化

四川位于中国西南腹地,地处长江上游,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大,人口众多,除汉族之外,还有彝、藏、羌、苗、土家等,民俗现象纷繁复杂。天府之国核心的四川盆地,又有悠久的种茶饮茶历史,是我国栽培茶树和饮茶最早的地区之一。四川人在其农耕劳动、生产生活、衣食住行、人生礼俗,日常交往的社会活动中,产生、流行了为人们沿习和传承的民俗茶俗。

四川民俗茶俗现象丰富多样,生动有趣,四川民间文学中的古蜀神话、各种传说、故事以及民间歌谣、谚语、《竹枝词》、方言、歇后语的洋洋大观,是人民群众口头创作并世代流传的语言艺术结晶。本文仅以四川民间口头文学文艺流传的茶俗文化,作一个横截面的实录,概述四川民间文学中茶俗文化。

一、文化起源神话--神农吃茶

都江堰(即灌县)市是四川西路茶的主产区,历史悠久。在当地民众中流传着神农时,人们在树木里啃野兽肉,弄得肚皮发胀。一天,神农睡在树脚下,吃了从天上掉下来的水水,肚皮不那么胀了,他伸手捋把叶叶来嚼很涩嘴,却可消饱胀。从此就有了神农尝百草得涩而解毒的神话。这个反映自然天象的神话,表达了人们对神农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现都江堰青城山天师洞还存有唐代石刻神农像,祠祀至今。

二、四川名茶的传说

自古以来,四川就是我国栽培茶树最早的地区,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初期,就以盛产茶而著称于世。蒙顶山为蜀郡种茶的发源地,也是我国名茶的发祥地。峨眉山、青城山、鹤鸣山盛产名茶,并与宗教结缘,民间流传着很多名茶的传说。

1、仙茶的传说

相传(西汉)末年,邑人吴氏理真,在蒙顶山即上清峰,栽了七株茶树,高不盈尺,不生不灭。采制成茶泡饮能治百病,七株茶被人称为仙茶,后来取名为甘露茶,茶树历经一千多年,七株仙茶,在蒙顶山现存的(汉碑)和(明清)两代石碑上均有记载。

2、鹤鸣仙茶凝如鹤

地处成都平原西部边缘的大邑县,素有七山一水两分田的称谓,丘陵山地层层茶树似海浪,棵棵青茶绿如涓滴。

据传,道家张三丰在鹤鸣教书时,听人讲鹤鸣山的茶唯白鹤停歇过的那棵才是好茶。三丰找到歇过白鹤的茶树并打上记号,第二天采下树叶制成茶,抓一点放进碗里,用开水冲泡后,看见茶叶漫漫张开,变成一只一只象在飞的白鹤。突然从茶碗中飞出一只,变成一个童颜鹤发的老头,飘然不见了。三丰就采这棵茶树籽,种遍鹤鸣山,制成茶不献官,却把茶叶分送给山民,治好了不少人的疑难怪病。后来,老翁度张三丰成了神仙。鹤鸣山茶被朝廷饮定为贡茶。

3、雾中山茶和八功德水的传说

[清代]有位皇帝,三十多岁头上长出几根白发,令御医在一年之内主其白发转青,不然,要砍头问罪。御医用尽药方,仍不见效。有天晚上,他梦见一个和尚指着西方,比着八字。经僧人解梦,是说西方道教圣地西蜀晋原县(今大邑县)开化寺后山上长的茶树,制出的茶叶能除病益寿,八字指山那股八功德泉水。泉水泡雾山茶,皇帝喝了,白发就能转青。御医照此办理,服用后,果然白发转青。皇帝册封八功德水为神水,御定雾中山茶为贡茶。[宋代]诗人陆游在蜀州作官司时品尝此茶,赋诗一首少逢重九豪华,南陌雕鞍拥钿车。今日蜀中生白发,瓦炉独式雾中茶。[明代]新都学者杨升庵赞此有: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净、七不噎、八除病的特点,因此为名。

4.抗贡茶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位高僧来峨眉山,把茶籽种在山上,还教山民管理茶树的方法。从此,峨眉山上就有了茶树,长得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茶农摘下茶叶制成香茶,紧结纤秀取名峨蕊,扁直形如竹叶取名竹叶青,游客们喝了赞不绝口。

一年,康熙游峨眉山,喝好茶,降旨每两年向皇宫进贡一次。到时百姓们不能采摘,守着茶树哭泣。一位身穿绿衣姑娘见状,说她有办法,将手中白纱巾在茶树上一绕,茶树全变成了白枝白叶,县官司派人采摘制成,康熙一见大怒。不送贡茶时,茶树又转青,又制出香茶,康熙听说,令全部砍光。等砍树人一走,百姓就给茶树除草、培土、施肥,第二年长得茂盛青翠,百姓又喝到香茶。年复一年的砍,百姓们年年培育茶树,一连砍了九年,而且还连根挖,当挖一棵老茶树时,挖一下,长得高,象一把伞,结满很多大茶果,县令叫用刀快砍,茶果象雨点往县令头上落,这拨人逃之夭夭,从此再也不敢来砍茶树,人们就叫那棵老茶树为抗贡茶。

三、青城茶和花茶的故事

这些故事与传说不同,不一定与历史事实有什么联系,情节多属虚构,时间也不确定,是属狭义的故事。

1.青城茶的故事

相传,[唐代]时,安禄山叛军打入京城,唐明皇带妃子慌忙朝成都逃跑。故事讲述杨贵妃被逼处死后,唐明皇在梦中见到他心爱的妃子,在青城山献茶请他品尝,皇上见汤色碧绿,芽叶直立,清香扑鼻,茶水不浑不酽,闻到就觉得神清气爽,喝了周身有活气,连说好茶!梦醒后,叫随从找当地最好的茶农,连夜赶制这种茶,皇上封这为青城茶!青城茶早在[唐代]已是著名的茶叶产地,[宋代]著名的味江茶园就建在青城。

2.花王与茶姑的故事

四川从[明代]起开始制花茶,成都人喜爱喝茉莉花茶,流传着一则有关茉莉花茶的故事。相传,古时龙泉驿东山一带,从大面铺到海螺寺遍栽茉莉花。入夏,纵横几十里花香不断。一天,有人看见石经寺附近的茉莉花丛中,走出一个玉一般洁白,冰一般晶丽的一王子,被称为人间第一香的花中王子。

龙泉山的云雾山中,生长着茂密的茶树,每到夜晚,林中便走出一群茶姑,嘻嘻哈哈边走边笑,手拉着手结伴追赶茉莉花王。撵上后,王子热情欢迎茶姑,在她们的青丝的鬓发边插满芳香的花蕾,久香不断。后人咏叹:茶情偏与夜相投,心事鬓边羞。薰醒半凉梦,能消几个开头?风轮浸卷,冰壶低架,香雾飕飕,更著月华相恼,木樨淡了中秋。成都人爱饮茉莉花茶,大概和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无关系。

上一页12下一页

北方文学-学茶讲茶


有一次,遇到一位先生,听说我喜欢茶艺就跟我说,他有一把好壶,挂了很厚的茶锈,不用放茶叶都能冲出茶味。我说茶锈对人体有害,还是刷掉吧。那位先生就用异样的目光看我。

又有一次,又遇到一位先生,说普洱茶越陈越香。我说普洱茶陈的香,但不是越陈越香。又被人投以异样的目光。我只能告诉他10年的普洱很香,30年的就没什么味道了,这还是存放得好的,存放得不好就有霉味,50年的就更不用说了。

忍不住给人讲茶,好像有义务。我学茶是因为爱喝茶,我讲茶是“被逼出山”。

在家乡茶艺领域,我属于独孤求败。我们是北方城市,没有茶文化基础,我们所谓的茶人不过就是开茶楼、茶庄的,除了自己经营的品种、项目,更多的也不懂。而我是出于兴趣学茶,什么都涉猎,所以就“凸显”出来了。

有几个想学茶艺的人,打听了好多人,最后都找到我这里,我带他们买茶具,给他们上课,真有点劳神耗时,我就安慰自己:总算为普及茶文化做点贡献了。对于自己的茶艺名气,我一点都不用谦虚。一个开茶庄的小女子把我的照片摆在店里,然后对人说:“这是我老师。”

而我开始学茶的时候,想在家乡找个老师是一点可能性都没有的。

1998年我有了第一套紫砂茶具,质量很好,是一个朋友从上海给我带来的。但是我没有茶海,没有工具组,到处买也买不到。大约到了2000年,我先生忍无可忍,他的另类潜质突然爆发出来,居然自己做了一个茶海,那是用装修房屋的木线做的,看上去相当漂亮,一个诗人身上竟然隐藏着六级木匠的技艺,不能不叫人赞叹。

“给你50元钱,你把这套冲泡方法再做一遍。”我说着拿出钱来,女孩很高兴,她可能没遇到过这种事。于是淋壶烫盏、乌龙入宫,把闽南功夫茶艺重新演示了一遍,我则拿出本子,详详细细记录了下来。

这是2000年我在上海一家茶楼使用的手段,对于学茶的我来说这也是唯一能用的办法,现在看来女孩的茶艺不过是一些花拳绣腿,但是在当时也算难得。同时我读书、读书、读书,从陆羽的《茶经》读起,直到我能买到的所有关于茶的书。2005年、2007年继续到南方学茶,上茶山动手采茶,进工厂参观炒茶,深深感到实践对于一个茶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学茶,越学越觉得自己该学的东西太多了,自己的学问太少了。其实学什么都是如此,不学,或者“半瓶子醋”,反倒以为自己什么都懂,还老想炫耀,最后只能是丢脸。

“好茶已经没有了,剩下的是我们自己喝的。你们看看就是这样的,也算不错啦。”龙井村的茶农对我们说。我接过茶来看了看,问道:“多少钱一斤?”“两千五。”我摇摇头。这是2005年,杭州的朋友陪我们夫妻到龙井村游玩。朋友特想买点茶送我,最终还是被我阻止了。我明确地意识到,茶农要想蒙我已经不可能了,这是我几年来学茶的成果。

也是这一年,我在南京拜访了雨花茶。我先生的哥哥家在南京,经常寄雨花茶给我们,这是我比较喜欢的一种茶,而且质量普遍比较好,还没有像龙井茶那样大面积被伪劣。所以我用“拜访”一词,这其中包含着我对雨花茶的敬重。在雨花台,我初次采茶,怀着虔诚和欣喜,采了满满一捧茶芽。当然这是象征性采茶,这点茶芽连一钱茶都制不出来。但是从此我可以自豪地对人宣称,我采过茶了。

特别难忘的是,2007年南昌一位经商的友人送我的两盒狗牯脑茶。这是江西珍品,产于罗霄山脉,从前我只是听说过这种茶,但是没喝过。当友人把茶递给我时,一股清香瞬间把我浸透了、征服了。我终于懂了什么是真正的好茶,你不用听茶农或者商家怎么说,你就闻一闻,只需闻一闻,好茶的香气是简单而纯粹的。为了送我茶,友人亲自去了茶山,把人家要参展的二斤茶强行买下半斤。狗牯脑茶和这位友人都让我感动,也让我懂得了一些道理:不上西天,怎么会取得真经;而真经之真,在于深刻并且简单。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就是这样学茶的。而且学着学着,就想让更多的人都喜爱茶,我已经把这当成了我的使命。有朋自远方来,我会设计一套主题茶艺,在家里欢迎他们;我到远方去,也会带上几件茶具,分送给朋友们。

这么多年中,我在家乡为好几家茶楼培训过服务员(我还不能叫她们茶艺师、茶博士,那是崇高的称号),他们大多可以独撑门面了。家乡有一所职业学院,开茶艺课没有老师,于是我就成了这所学院的客座教授。每次课,我都要带二两茶去,泡给学生们喝。讲碧螺春我就带碧螺春,讲铁观音我就带铁观音,所以学生们都爱上我的课,因为有好茶喝。讲过半年,回头一想,讲课费差不多都给学生们买茶了。不然怎么办?实践才能出真知,学茶就得喝茶,不然永远也学不会。

学茶讲茶,这是美丽的事情,是温馨的事情。谈起茶,回忆起茶事,都是那么美好,并让人在美好之中参悟着道理。

要美味也要美器

在商店遇到喜欢的餐具,想买却不能买是什么心情?痛不欲生啊。

盯着那些精美的盘子、碗,我的眼珠都要掉出来了。我先生站在一旁,用眼角瞄着我,小声说道:“你不怕你婆婆来找你?”

我就是怕我婆婆来找我才不买呀。

有一次我婆婆郑重其事地对我说:“俏梅你过来,妈跟你说件事。”我毕恭毕敬地走过去,洗耳恭听。婆婆说:“俏梅呀,以后不能再买餐具了。”就这事?我还以为是什么大事呢。后来我婆婆去世了——我跟她老人家在一起没待够,她是最和蔼的老太太——有一天我突然想起婆婆关于餐具问题的教诲,才意识到老人家说的其实并非小事,实实在在是件大事。

我的厨房还算宽绰,橱柜也还算宽绰,可是餐具早就放不下了,后来买的餐具只能码放在台面上。正如我大姑姐所说:“操作台挺大,可是没地方操作。”

每当我冒出买餐具的念头,我先生就拿婆婆会来找我吓唬我。有时候我就想,婆婆要来找我就来吧,反正我挺想她的,她来了正好让我看看她。这么想了之后,我就果断出手,于是一组盘子或者是两组调料瓶就被我收入麾下了。

你说像我这么好的厨艺要是没有好的餐具搭配,那多可惜呀。虾仁油麦菜我放在树叶形白色小盘里再造成馒头型,冬笋烧肉我用深绛色兔毫大碗盛装,清蒸螃蟹我码放在小竹篮里,各式寿司我摆放在绿色四方大平盘里——看着心里这个美呀!

清代著名美食家、诗人袁枚说:“古诗云:‘美食不如美器’,斯语是也。”英雄所见略同啊。“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这是李白的诗吧,美酒要配金樽,美味要配玉盘。杜甫也有诗云:“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驼峰烧好后用碧绿的玉釜盛装,鱼蒸好后用晶莹的水晶盘子盛装,这样才能相映生辉。

我婆婆之所以不让我再买餐具,是因为本来她就留给了我很多餐具。老人家的厨艺也不是一般二般的,她做的苏伯汤、酥鲫鱼、锅包肉、南瓜饼……那是吃了这顿想下顿——算了,不能想这些,想起来就快哭了。

婆婆留下的餐具里有四块蓝边儿圆盘子,我先生对我儿子说:“这几块盘子要好好留着,这是怀念奶奶的盘子。”这样的盘子我娘家也有,不过边儿是咖啡色的,这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出口转内销的,质量非常好。

我先生常回忆起我公公的一次壮举。大约是在七十年代初,他去参观广交会,买回来一套出口的餐具,大约50个“头儿”,就是大大小小50件。巨大的一纸箱,能弄回来实属不易。对此,我公公得意非凡。他是个极其喜欢请人回家吃饭的人,有了这么一套餐具就更不得了了,这盘子一端上桌,他就会念道:“美食不如美器。”——看来这一观念在一代代中国人心中深深扎根了。

每一家都有自己的家风,我公公的喜好传到我先生那里,而到我这里更是发扬光大,以至于连我先生都怕我了。

有一阵子我总想给我儿子做芝士■饭,可是我没有芝士■饭盘子,我就在网店上“逛”,准备买几只。为了劝阻我,我先生居然写了一首诗:“以为没有,或许有/或许说不清有没有/需要,是终极黑洞/需要之手会抓住/看得见与看不见的一切/一粒米不会填满一段空白/不会盖住整张盘子/镀金的羽毛背弃了风/再不能飞上无尘的高处/空了的餐具已经不会记得/阳光的分量”你看,把一个诗人都逼到什么份儿上了。

我还算是有节制的人,买餐具、茶具、咖啡具什么的肯定是比别人多花了一些钱,但是也没到无度的状态。我也不是那种看着存折上数字增加就高兴的人,我崇尚把钱花出去,把快乐带回来。我也是一个极其喜欢请人回家吃饭的人,我的餐具,我的快乐,一直与朋友们分享着。

中环那儿曾经开过一家叫西缇的西餐餐厅,它的餐具都十分漂亮,就是因为这个,我就总去吃饭。可是后来又一次去,餐厅已经要黄了,无数精美的餐具低价出售,我吃过饭,忍不住挑了好多盘子、碗,搬回家来。我先生看着那些餐具露出喜悦的神情,他是很少会在这种时候喜悦的,他说:“的确漂亮。”我说:“不能让好的东西蒙尘。”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获赠25件精品宜兴紫砂


由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人民政协报社、宜兴市委宣传部、宜兴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紫砂艺术研究创作基地(中心)、宜兴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宜兴市紫砂研究院承办的“大美紫砂”宜兴紫砂向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捐赠仪式,在中国文联“文艺家之家”展厅举办。

此次捐赠给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的25件作品是由宜兴市委宣传部联合宜兴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和宜兴市紫砂艺术研究院推选的二十多位宜兴紫砂界精英创作的经典紫砂作品。就此,宜兴市紫砂艺术研究院卫江安院长认为,优秀的艺术创作和研究成果以及优秀的人才仍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此次捐赠作品器形精美、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体现了紫砂艺人的家国情怀和高尚情操。

在捐赠仪式上,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罗杨表示,紫砂艺人具有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气度。“评判一位紫砂艺人是否配得上大师这个称号,不仅要看他是否具备了精湛的紫砂技艺,也不仅要看他是否创作出了可以传世的精品,还要看他是否能够放下一己私利而拥有无私奉献的气度。”

宜兴市紫砂艺术研究院卫江安院长认为,一把小小的紫砂壶不仅表现出了工艺的优劣、品相的高低,同时也折射出艺人的操守与修为。希望通过这次捐赠可以让更多人感受宜兴紫砂襟怀天下的气度之美,饮水思源的态度也会使宜兴的陶艺文化更加璀璨夺目。

宜兴素有“中国陶都”之美誉,而紫砂则是宜兴的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一方面因其悠久的历史、独有的材质和成型工艺,成为享誉世界的瑰宝、展示宜兴文化和一个标志;另一方面,也因其集书画、篆刻、诗文、雕塑于一体,融实用价值、艺术价值、收藏价值于一身,深受广大壶艺者和收藏家的喜爱。

四川民间文学中丰富的茶俗文化


四川民间文学中的茶俗文化四川位于中国西南腹地,地处长江上游,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大,人口众多,除汉族之外,还有彝、藏、羌、苗、土家等,民俗现象纷繁复杂。天府之国核心的四川盆地,又有悠久的种茶饮茶历史,是我国栽培茶树和饮茶最早的地区之一。四川人在其农耕劳动、生产生活、衣食住行、人生礼俗,日常交往的社会活动中,产生、流行了为人们沿习和传承的民俗茶俗。

四川民俗茶俗现象丰富多样,生动有趣,四川民间文学中的古蜀神话、各种传说、故事以及民间歌谣、谚语、《竹枝词》、方言、歇后语的洋洋大观,是人民群众口头创作并世代流传的语言艺术结晶。本文仅以四川民间口头文学文艺流传的茶俗文化,作一个横截面的实录,概述四川民间文学中茶俗文化。

一、文化起源神话--神农吃茶都江堰(即灌县)市是四川西路茶的主产区,历史悠久。在当地民众中流传着神农时,人们在树木里啃野兽肉,弄得肚皮发胀。一天,神农睡在树脚下,吃了从天上掉下来的水水,肚皮不那么胀了,他伸手捋把叶叶来嚼很涩嘴,却可消饱胀。从此就有了神农尝百草得涩而解毒的神话。这个反映自然天象的神话,表达了人们对神农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现都江堰青城山天师洞还存有唐代石刻神农像,祠祀至今。

二、四川名茶的传说自古以来,四川就是我国栽培茶树最早的地区,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初期,就以盛产茶而着称于世。蒙顶山为蜀郡种茶的发源地,也是我国名茶的发祥地。峨眉山、青城山、鹤鸣山盛产名茶,并与宗教结缘,民间流传着很多名茶的传说。

1、仙茶的传说相传(西汉)末年,邑人吴氏理真,在蒙顶山即上清峰,栽了七株茶树,高不盈尺,不生不灭。采制成茶泡饮能治百病,七株茶被人称为仙茶,后来取名为甘露茶,茶树历经一千多年,七株仙茶,在蒙顶山现存的(汉碑)和(明清)两代石碑上均有记载。

2、鹤鸣仙茶凝如鹤地处成都平原西部边缘的大邑县,素有七山一水两分田的称谓,丘陵山地层层茶树似海浪,棵棵青茶绿如涓滴。

据传,道家张三丰在鹤鸣教书时,听人讲鹤鸣山的茶唯白鹤停歇过的那棵才是好茶。三丰找到歇过白鹤的茶树并打上记号,第二天采下树叶制成茶,抓一点放进碗里,用开水冲泡后,看见茶叶漫漫张开,变成一只一只象在飞的白鹤。突然从茶碗中飞出一只,变成一个童颜鹤发的老头,飘然不见了。三丰就采这棵茶树籽,种遍鹤鸣山,制成茶不献官,却把茶叶分送给山民,治好了不少人的疑难怪病。后来,老翁度张三丰成了神仙。鹤鸣山茶被朝廷饮定为贡茶。

3、雾中山茶和八功德水的传说[清代]有位皇帝,三十多岁头上长出几根白发,令御医在一年之内主其白发转青,不然,要砍头问罪。御医用尽药方,仍不见效。有天晚上,他梦见一个和尚指着西方,比着八字。经僧人解梦,是说西方道教圣地西蜀晋原县(今大邑县)开化寺后山上长的茶树,制出的茶叶能除病益寿,八字指山那股八功德泉水。泉水泡雾山茶,皇帝喝了,白发就能转青。御医照此办理,服用后,果然白发转青。皇帝册封八功德水为神水,御定雾中山茶为贡茶。[宋代]诗人陆游在蜀州作官司时品尝此茶,赋诗一首少逢重九豪华,南陌雕鞍拥钿车。今日蜀中生白发,瓦炉独式雾中茶。[明代]新都学者杨升庵赞此有: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净、七不噎、八除病的特点,因此为名。

4.抗贡茶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位高僧来峨眉山,把茶籽种在山上,还教山民管理茶树的方法。从此,峨眉山上就有了茶树,长得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茶农摘下茶叶制成香茶,紧结纤秀取名峨蕊,扁直形如竹叶取名竹叶青,游客们喝了赞不绝口。

一年,康熙游峨眉山,喝好茶,降旨每两年向皇宫进贡一次。到时百姓们不能采摘,守着茶树哭泣。一位身穿绿衣姑娘见状,说她有办法,将手中白纱巾在茶树上一绕,茶树全变成了白枝白叶,县官司派人采摘制成,康熙一见大怒。不送贡茶时,茶树又转青,又制出香茶,康熙听说,令全部砍光。等砍树人一走,百姓就给茶树除草、培土、施肥,第二年长得茂盛青翠,百姓又喝到香茶。年复一年的砍,百姓们年年培育茶树,一连砍了九年,而且还连根挖,当挖一棵老茶树时,挖一下,长得高,象一把伞,结满很多大茶果,县令叫用刀快砍,茶果象雨点往县令头上落,这拨人逃之夭夭,从此再也不敢来砍茶树,人们就叫那棵老茶树为抗贡茶。

三、青城茶和花茶的故事这些故事与传说不同,不一定与历史事实有什么联系,情节多属虚构,时间也不确定,是属狭义的故事。

1.青城茶的故事相传,[唐代]时,安禄山叛军打入京城,唐明皇带妃子慌忙朝成都逃跑。故事讲述杨贵妃被逼处死后,唐明皇在梦中见到他心爱的妃子,在青城山献茶请他品尝,皇上见汤色碧绿,芽叶直立,清香扑鼻,茶水不浑不酽,闻到就觉得神清气爽,喝了周身有活气,连说好茶!梦醒后,叫随从找当地最好的茶农,连夜赶制这种茶,皇上封这为青城茶!青城茶早在[唐代]已是着名的茶叶产地,[宋代]着名的味江茶园就建在青城。

2.花王与茶姑的故事四川从[明代]起开始制花茶,成都人喜爱喝茉莉花茶,流传着一则有关茉莉花茶的故事。相传,古时龙泉驿东山一带,从大面铺到海螺寺遍栽茉莉花。入夏,纵横几十里花香不断。一天,有人看见石经寺附近的茉莉花丛中,走出一个玉一般洁白,冰一般晶丽的一王子,被称为人间第一香的花中王子。

龙泉山的云雾山中,生长着茂密的茶树,每到夜晚,林中便走出一群茶姑,嘻嘻哈哈边走边笑,手拉着手结伴追赶茉莉花王。撵上后,王子热情欢迎茶姑,在她们的青丝的鬓发边插满芳香的花蕾,久香不断。后人咏叹:茶情偏与夜相投,心事鬓边羞。薰醒半凉梦,能消几个开头?风轮浸卷,冰壶低架,香雾飕飕,更着月华相恼,木樨淡了中秋。成都人爱饮茉莉花茶,大概和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无关系。

四、民间茶俗歌谣民间茶俗歌谣为人们在茶事活动中对生产生活的直接感受,其形式简短,通俗易唱,喻意颇为深刻,内容有农作歌,佛句歌、仪式丧礼歌、生活歌、情歌等。四川民间茶俗歌谣十分丰富,具有巴蜀文化的特色。

1.农作耕耘的薅秧茶歌《送茶歌》:大田栽秧排对排,望见幺姑送茶来。只要幺姑心肠好,二天送你大花鞋。青青桑叶采一篮,竹心芦根配齐全。还有大娘心一片,熬成香茶送下田。《薅秧歌》:太阳斜挂照胸怀,主家幺姑送茶来。又送茶来以又送酒,这些主人哪里有。四川农村薅秧有送茶送酒送盐蛋的习俗,农民边薅边唱歌是川西坝子吼山歌的重要形式。

2.生活茶俗歌反映社会底层人生活辛劳的茶俗歌谣有《茶堂馆》:日行千里未出门,虽然为官未管民。白天银钱包包满,晚来腰间无半文。《掺茶师》:从早忙到晚,两腿多跑酸。这边应声喊,那边把茶掺。忙得团团转,挣不到升米钱。两首茶俗歌谣唱出了他们艰辛和苦情。在反映家庭情感的茶歌《我要去看我的妈》:巴山子,叶叶塔,巴心巴肝惦爹娘。圆茶盘,端茶来,方茶盘,端花来。不吃你的茶,不戴你的花,我要去看我的妈。

3.仪式丧礼茶俗歌仪式歌是四川歌谣中最为丰富的部分,内容最全面的是婚礼和丧礼歌,《赞采茶诗》详细记述旧时丧礼的程序礼仪。唱词:为儿亲,去采茶。手提筐,身穿麻。山又高、路又窄,哭哭啼啼往前跨。抬头望,见乌鸦,呱呱叫,叫呱呱,叫的昌儿爹(妈)。前日里爹(妈)为儿,今日里儿为爹(妈),好似反哺乌鸦。奏乐师,实在苦,情你吹个《鸦反哺》。朝前走,过山垭,一派青松乱交加。山坡赶羊羊乱跑,好似猛雨打残花。奏乐师,不要慌,不要忙,请再奏一曲《山坡羊》。回头心胆怕,用手扳住茶树桠。思念儿亲双泪洒,盈筐雀舌,满筐龙芽,采得香茶便归家。曲曲弯弯路,重重叠叠垭。不觉红日渐西斜,急转路三忿。忙烹茶,自吁嗟,思念儿亲泪如麻。为采茶,上高册,顾不得山遥路远,急急忙忙往前钻!奏乐师,听得端,请吹一调《行乡子》,壮一壮孝子行颜!抬头望,望无边。岷山顶上接云霞,不怕远,来采茶,手提筐筐往上爬。提起茶叶回家转,烹此新茶与亲餐。一路之上不敢慢,急急犹如虎下山。奏乐师,你辛苦,请你打起包包锣,擂动牛皮鼓,架起大蟒筒,吹首《下山虎》!这首仪式丧礼歌产于都江堰。都江堰是四川产茶区,茶农一生在高山上种茶采茶非常辛苦,民间以采茶编成唱词作丧礼司仪歌,寄托生者对死者的哀思和悼念,直接反映丧礼茶俗文化的歌谣还不多见。

4.情歌茶俗歌情歌是民歌中最有生命力和最有魅力的部分,这里叙述的茶俗情歌,其语言,感情色彩,及表现出来的民情风俗,都具有四川茶俗风情的特色,把爱情表现的大胆、泼辣、直率、热烈的有《太阳出来照红岩》:太阳出来照红岩,情妹给我送茶来。红茶绿茶都不受,只爱情妹好人才。喝口香拉妹手!巴心巴肝难分开。在生之时同路耍,死了也要同棺材。把爱情表现含蓄。委婉的有:《高山顶上一棵茶》:高山顶上一棵茶,不等春来早发芽。两边发的绿叶叶,中间开的白花花。大姐讨来头上戴,二姐讨来诓娃娃。唯有三姐不去讨,手摇棉车心想他。《望郎歌》:八月望郎八月八,八月十五望月华。我手拿月饼来坐下,倒一杯茶香陪月华。我咬口月饼喝口茶,想起我情哥乱如麻。四月望郎正栽秧,小妹田间送茶汤。送茶不见情哥面,不知我郎在何方。《渣渣落在眼睛头》:红丝带子绿丝绸,默念情哥在心头。吃茶吃水都想你,眼泪落在茶碗头。娘问女儿哭啥子,渣渣落在眼睛头。以茶为媒,以饮茶、送茶来表达对情人的思念和爱慕,篇篇美玉,散发着浓烈的生活气息。男女对唱的山歌情歌有:哥唱:妹儿采茶在山腰,青苔闪了妹儿腰;有心栏腰扶一把,怎奈隔着河一条。妹唱:这山采茶望那山,讨得嫩叶做毛尖。哥哥不嫌味道苦,卖茶买来油盐米,娃儿大小笑哈哈。高高山上一棵茶,一对麻雀往上爬。问你麻雀爬啥子,口干舌燥想喝茶?岩上绿了枇杷茶,郎在崖下放木漂。滩陡水急穿云过差点闪断妹的腰。枇杷茶为四川崇庆县文井江西岸山区所产,树干高10m余,树围数十cm,史称尤门贡茶。这是姑娘们嬉戏唱给小伙们听的山歌情歌。

5.儿歌茶俗歌儿歌是四川民间歌谣中的一朵鲜花,最为有趣和绚丽。《王婆婆,在卖茶》是一首儿童做游戏所唱的茶俗歌,王婆婆,在卖茶,三个观音来吃茶。后花园,三匹马,两个童儿打一打。王婆婆,骂一骂,隔壁了幺姑说闲话。这是一首用指头做游戏时唱的儿童茶俗歌。先将双手的大拇指中指、无名指撮在一起,各形成一个圈,然后将右手食指穿入左手圈内,将左手小指穿入右手圈内,左的食指与右手小指迭在一起,右手食指代表王婆婆,左手大拇指、中指、无名指代表三个观音,右手大指、中指、无名指代表三匹马,左手食指和右手小指代表两个童儿,左手小指代表幺姑。游戏时,边唱歌边扣相关的指头。这首茶俗儿歌,形式活泼,易唱易记,老少皆宜。

6.佛句茶俗歌茶与佛家结缘很早,佛家在寺庙念经等佛事活动饮茶。佛句子《大路边一棵茶》:大路边上一棵茶,不等春来就发芽。问你为何发得这么早?烧香居士要吃茶。《烧杯香茶念起来》:初一十五庙门开,烧香居士上庙来。打开佛门迎接你,烧杯香茶念起来。这是反映朝山居士和佛家念佛饮茶的茶俗歌。

五、茶俗谚语谚语,川西地区称为口前语,四川人说话都爱讲上几句。谚语为人们流传的固定语句,简短通俗,在民间茶俗中,随处可见,衣食住行有:平地有好花,高山有好茶。酒吃头杯好,茶喝二道香。好吃不过茶泡饭,好看不过素打扮。不吃烟酒茶,枉在世上走。琴棋书画诗酒花,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幸福茶俗谚语:当家才知茶米贵,养儿方知报家恩。自然知识气象:早晨发露,等水烧茶;晚上烧霞,干死蜞蚂。谈吐茶俗谚语:冷茶冷饭吃得,冷言冷语受不得。持家经营:丰收万担,也要粗茶淡饭。粗茶淡饭布衣裳,省吃俭用过得长。林业茶俗谚语:向阳茶树背阴杉。反映个人之间关系的:人走茶凉。有茶有酒好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生产知识:秋冬茶园挖得深,胜于拿锄挖黄金。卫生知识:不喝隔夜茶,不吃过量酒。是非茶俗谚语:好茶不怕细品,好事不怕细论等等。这些反映方方面面的茶俗谚语读起来朗朗上口,其文化意蕴耐人寻味。

六、展言子(歇后语)--短文茶俗文化四川人说话爱展言子,即说话时讲几句歇后语等。歇后语生动有趣,喻意贴切。地方特别的言子,指由某一地方特殊的而又为这一带人熟知的人、事、物而产生的言子,多在言子产生的地方流行。四川省什邡市李家碾有个茶社名为各说各。人们便展个言子为李家碾的茶铺--各说各。铜炊壶烧开水泡茶--好喝。茶壶里头装汤元--有货倒不出来。茶壶头下挂面--难捞。茶铺搬家--另起炉灶。茶铺头的龙门阵--想到哪儿说到哪儿等等。

五、茶俗谚语谚语,川西地区称为口前语,四川人说话都爱讲上几句。谚语为人们流传的固定语句,简短通俗,在民间茶俗中,随处可见,衣食住行有:平地有好花,高山有好茶。酒吃头杯好,茶喝二道香。好吃不过茶泡饭,好看不过素打扮。不吃烟酒茶,枉在世上走。琴棋书画诗酒花,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幸福茶俗谚语:当家才知茶米贵,养儿方知报家恩。自然知识气象:早晨发露,等水烧茶;晚上烧霞,干死蜞蚂。谈吐茶俗谚语:冷茶冷饭吃得,冷言冷语受不得。持家经营:丰收万担,也要粗茶淡饭。粗茶淡饭布衣裳,省吃俭用过得长。林业茶俗谚语:向阳茶树背阴杉。反映个人之间关系的:人走茶凉。有茶有酒好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生产知识:秋冬茶园挖得深,胜于拿锄挖黄金。卫生知识:不喝隔夜茶,不吃过量酒。是非茶俗谚语:好茶不怕细品,好事不怕细论等等。这些反映方方面面的茶俗谚语读起来朗朗上口,其文化意蕴耐人寻味。

六、展言子(歇后语)--短文茶俗文化四川人说话爱展言子,即说话时讲几句歇后语等。歇后语生动有趣,喻意贴切。地方特别的言子,指由某一地方特殊的而又为这一带人熟知的人、事、物而产生的言子,多在言子产生的地方流行。四川省什邡市李家碾有个茶社名为各说各。人们便展个言子为李家碾的茶铺--各说各。铜炊壶烧开水泡茶--好喝。茶壶里头装汤元--有货倒不出来。茶壶头下挂面--难捞。茶铺搬家--另起炉灶。茶铺头的龙门阵--想到哪儿说到哪儿等等。

茶文学小说提到茶“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


小说是以人物塑造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多方面反映社会生活的一大文学类别。茶很早就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因此小说中提到茶是理所当然的。

唐代之前,小说主要是神话志怪传奇故事,其中提到茶的主要有:东晋干宝《搜神记》中的“夏侯恺死后饮茶”;被认为成书于两晋之后、隋代之前的《神异记》中的“虞洪获大茗”;据传东晋陶潜著的《续搜神记》中的“秦精采茗遇毛人”;南朝刘敬叔著的《异苑》中的“陈务妻好饮茶茗”;《广陵耆老传》中的“老姥卖茶”,在这些神话志怪小说关于荣事的记叙就是后世有关茶小说的源头。

明清是小说高度发展的时代,这一时期的小说主要是话本小说和章回小说。我国古代几大古典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三言二拍》、《老残游记》等无一例外都是出现于明清时期,在这些作品中都提到过关于茶的事情。传说,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在这般情景下写成的:在天气炎热的时候,蒲蓊龄在村口大道旁铺上一张芦席,摆上茶壶和茶碗,过往的人都可以免费喝茶,但需要讲一个民间流传的故事,就这样,蒲松龄白天摆茶摊,晚上写作,一部旷世奇书就这样写成了。在《聊斋志异》的故事里,也多处提到有关茶的情节,如书痴在婚礼上“用茶代酒”。刘鹗的《老残游记》中“申子平桃花山品茶”一节特意写了茶事;申于平“却端起茶碗,呷了一口,觉得清爽异常,咽下喉去,觉得一直清到胃院里,那舌根左有,津液汩汩价翻上来,叉香又甜,连喝两口,似乎那香气又从口中反窜到鼻子上去,说不出来的好受”,因而问道:“这是什么茶叶?为何这么好吃?”仲玛姑娘回答:“茶叶也无甚出奇,不过本山上出的野茶,所以味是厚的。却亏了这水,是汲的东山顶上的泉。泉水的味,愈高愈美。又是用松花作柴,沙瓶煎的,三合其美,所以好了。尊处吃的都是外间卖的茶叶,无非种茶,其味必薄;又加以水火俱不得法,味道自然差的”。短短百余字就将茶、水、火三者的完美结合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领略到茶是野得香,同时泉水的味是“愈高愈美”,再加上松花作柴,更增添了茶水的香味。 施耐庵的《水浒传》中讲到过王婆开茶坊,以及宋人喝大碗茶的事情。 在众多的小说中,描写茶事最细腻、最生动的莫过于《红楼梦》,全书一百二十回中,谈及茶事的更多达近300处,其中有关于茶的礼仪、茶中的极品种类、古代的珍玩茶具、沏茶的用水、茶俗和品饮技艺等,有人说:“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

茶文学散文表现手法灵活和语言优美的特点


茶文学散文

辞赋和散文以其表现手法灵活和语言优美的特点,更适合用来表现茶的品性。在历代的辞赋和散文中,茶作为一种寓意清新的事物,也是文人笔下的常见之物。这些作品用铺陈和描述等手法将茶表现得格外生动。

早期的作品中主要是《舛赋》,为晋代诗人杜育所作,是一首赞美茶的赋。在文中,诗人歌颂丫祖国山区孕育的奇产——茶叶。这首赋中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将茶叶从生长到饮用的全过程都囊括了进去。从“灵山惟岳”到“受甘霖之霄降”这部分,描写的是茶叶的生长环境、态势和条件;从“月惟初秋”到“是采是求”这部分写了在初秋季节,茶农们不辞劳苦结伴采茶的情景;接着作者又写了烹茶所用之水——“清流”,所用的茶具——“东隅”(东南地带)所产的瓷器;当所有事情都准备停当,就烹出“焕如积雪,晔若春敷”的茶汤,整首赋非常具有艺术美感。《藓赋》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创造了四个第一:第一次写到植茶规模——“弥谷被岗”;第一次写到秋茶的采摘;第一次写到陶瓷的宜茶;第一次写到茶汤特点——“沫沉华浮”。

到了唐代,诗人顾况作有一首赞美茶之功效的《茶赋》一首,在选首赋里,作者用绝美的词句列举了茶“上达于天子”、“下被于幽人”分别是何种情形。唐代还有一篇著名的《茶酒论》,此文体裁为“变文”——一种类似于“俗赋”的文学体裁。文中,茶与酒各自夸耀唇枪舌剑,最后水出来调停。全文采用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且讲究用韵和对仗,读起来饶有趣味。

宋代吴淑的《茶赋》较之顾况的《茶赋》规模更广,对茶的功效、典故和茶中珍品一一作了列举:黄庭坚所作《煎茶赋》用典很多,对茶叶的功效和煎茶的技艺写得都很全面。

清代主要有全望祖的《十二雷茶灶赋》,其气势非同一般,文中对浙江四明山区的茶叶盛景的描写,境界浪漫灿烂,令人神思。

在散文中,比较著名的是宋代苏轼所作《叶嘉传》与元代杨维桢所作《煮茶梦记》。

吟诗赴宴

苏轼年轻时到京师参加科考,同住一家客栈的六个举人不自量力,打算设宴戏弄苏轼一番。苏轼还没动筷子的时候,突然一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自己吃整盘菜,其余五人附和叫好。“我先来”。年纪较长地说:“姜子牙渭水钓鱼!”于是捧走了一盘鱼。“奏叔宝长安卖马”“苏子卿贝湖牧羊!”“张冀德涿县卖肉!”“关云长荆州刮骨!““诸葛亮隆中种菜!”一转眼,六盘菜全部分完了,六人正准备嘲笑苏轼时,却听见苏轼笑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将六盘菜都端到自己面前,笑言:“诸位兄台请!”六举人顿时呆若木鸡。

苏轼,就是苏东坡,他不但是词中翘楚,也以其散文成就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以及同时代的欧阳修等并称“唐宋散文八大家”。他的散文擅长随机生发、推陈出新。《叶嘉传》采用拟人手法,对茶叶历史、性状、功能等方面的内容进行铺陈,此文情节起伏、对话精彩,读来有栩栩如生之感。

《叶嘉传》是苏轼的一篇具有游戏性质的美文,然而其产生影响却不小。此后出现关于茶的“传”,如元代杨维桢的《清苦先生传》、明代徐岩泉的《茶居士传》、支中夫的《味苦居十传》等都可见苏轼《叶嘉传》写作手法的痕迹。

《煮茶梦记》的作者是元代文学家杨维桢,字廉夫,号铁崖,浙江会稽(今绍兴)人。他在这篇散文中充分展示了饮茶人在茶香的熏陶中,所处的恍惚神游心境——如仙如道,烟霞璀璨。在他的笔下,饮茶梦境就如同仙境一般,带给人们极大的审美享受。

另外,明代周履靖的《茶德颂》,张岱的《斗茶檄》、《闵老于茶》也是关于茶的散文佳作。

鲁迅的《喝茶》和周作人的《喝茶》是现代“茶”散文中的代表作,因两人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不同,出现在文章中的“茶味”也是各具特色。

茶文学回文一种十分奇特有趣的句子或诗文


回文,是一种十分奇特有趣的句子或诗文,按照原文字的顺序,变化开头或者倒过来读、反过来读都能成文,这样的情况是不多的。在这不多的回文中,茶回文竟也占据了不小的份额。

在有的茶馆,茶杯的杯身或者杯盖上会刻着“清心明目”或“清心也可以”这样的文字,这就是虽简单的,也是最有名的茶回文。不要小看这几个字,因为不论你从哪个字开始读,都言之成句。“清心明目”,还可以读成“心明目清”、“明目清心”、“目清心明”、“清目明心”、“目明心清”、“明心清目”、“心清目明”。“清心也可以”还可以读成“心也可以清”、“也可以清心”、“可以清心也”、“以清心也可”。这些文字的几种读法,意思却都差不多,却也各具特点,饶有趣味,给人以美的感受,增添了品茶的意境美和情趣美,正所谓“杯随字贵,字随杯传”。有的茶碗也可能会有这样的文字。

还有一句出名的“不可一日无此君”,这个句子还可以读作“町一日无此君不”、“一日无此君不可”、“日无此君不可一”、“此君不可一日无”、“君不可一日无此”,如果将这些句子按顺序排成方阵,那么,无论是横着读,还是纵着读,都是同样的结果。

有些茶馆里面挂着这样的对联:“趣言能适意,茶品可清心”。如果倒着读就成了“心清可品茶,意适能言趣”,前后两联意境截然相反,一个是环境决定心情论,一个是心情决定行为论,高F-优劣且不必论,其文采情趣堪称茶联回文中的佼佼者了。

在北京“老舍茶馆”,也有两副“妙手偶得”的回文对联。第一副是:“前门大碗茶,茶碗大门前”倒过来读还是“前门大碗茶,茶碗大门前”,而且上联和下联互为回文。此外,这个对联只用了五个字就把茶馆的坐落位置、泡茶方式、经营特征都说丁出来,实在是不能不令人叹服。第二副更绝:“满座老舍客,客舍老座满”。其妙处同上联一样,不但点出了茶馆的特色,还将人们对老舍先生艺术的赞赏和热爱巧妙地糅合r进去。妙处还不限于此,两联的上联“前门大碗茶”和“满座老舍客”竟然也是一个对于!

几首回文诗

黄伯权是清代著名诗人黄遵宪的侄子,他曾经创作过一首与荼相关的回文诗,名字是《茶壶回文诗》,原诗为·落雪飞芳树,幽红雨淡霞。薄月迷香雾,流风舞艳花。

这首诗可以回读成花艳舞风流,雾香迷月薄。霞淡雨红幽,树芳飞雪落。

清代诗人陈琼仙也曾经以秋景为题创作了总标题为《秋宵吟》的回文诗共27首,以其中的一首《秋月》举例,诗云,”轻舟一泛晚霞残,洁汉银蟾玉吐寒。楹倚静荫移沼树,阁涵虚白失霜峦。清琴瀹著和心洗,韵竹敲诗人梦刊。惊鹊绕枝风叶坠,声飘桂冷露浸浸。” 其诗可回读成 浸浸露冷桂飘声,坠叶风枝绕鹊惊。刊梦人诗敲竹韵,洗心和茗瀹琴清。峦霜失白虚涵阁,树沼移荫静倚楹。寒吐玉蟾银汉洁,残霞晚泛一舟轻。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723276.html

上一篇:茶文学散文表现手法灵活和语言优美的特点

下一篇:茶文学回文一种十分奇特有趣的句子或诗文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