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张载《登成都白菟楼诗》诗中芳茶所产的茶叶

2019-11-28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张载《登成都白菟楼诗》诗中芳茶所产的茶叶”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张载

(约289年左右在世)字孟阳,西晋文学家,安平(今河北安平)人,与弟张协、张亢俱以文学著名,世称“三张”。曾任著作郎、肥乡令、太子中舍人、乐安相、弘农太守,官至中书侍郎。后因世乱,托病告归,卒于家。

【登成都白菟楼诗】(节选)

借问杨子宅,想见长卿庐。程卓累千金,骄侈拟五侯。

门有连骑客,翠带腰吴钩。鼎食随时进,百和妙且殊。

披林采秋橘,临江钓春鱼。黑子过龙醢,果馔逾蟹蝑。

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人生苟安乐,兹土聊可娱。

【释义】

诗中芳茶指成都地方所产的茶叶,以其味醇而畅销各地。

【详解】

在西汉时期,成都就是我国西南的商业中心。这里农副产品富饶,商品生产发达。至晋朝,此地商业更为发达,市场更为繁荣,蜀锦、漆器、茶叶是大宗外输商品。此诗描绘的是西汉时期成都的繁华景色。

小编推荐

唐诗中的茶文化


唐代是我国诗歌文化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作为国饮的茶,进入唐代之后,在日趋普及的进程中,也以一种时尚的品饮在文人学士之间蔚然成风。

特别是茶圣陆羽在其《茶经》问世之后,诸多的诗人不仅把茶事活动融入到诗中,而且也使之成为诗人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诗人通过自身的体验、认知和升华,勾勒出了包括茶道在内的茶文化的廓影,成为茶正式融入主流文化并得到广泛认可的重要标志。我们不妨从一些著名的诗人的诗作中,审视和体味一下,那诗中凝聚和散发出的茶文化的馨香。

茶圣陆羽在其《六羡歌》一诗中,首先对“(茶)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的茶道道德观,作了明确的理喻。“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不仅表现出他淡泊名利皓首穷茶的执著追求,也是茶道精魂的首扬。

李白诗中涉及到茶的题材不多,但他在《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的名诗中,却把仙人掌茶的出处、品质、功效作了详细精到的描述,可谓是研究茶文化的开山之作。那是一首带序的五言古诗,“举世未见之”的仙人掌茶,让诗人“朝坐有余兴,长吟播诸天。”诗圣杜甫平生只写了三首茶诗,三首其中的《春风啜茗时》便成了咏茶的名篇。那首五言律诗把诗人春日傍晚临台饮茶的兴致写得酣畅开朗,“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不仅成了茶诗中的名句,也为茶文化中的“茶时茶境”作了注脚。

韦应物的《喜园中茶生》一诗,是一首借茶言志,饮茶修身,种茶育德的五言古诗。该诗的首句“洁性不可污,为饮涤烦尘”,成为古今茶诗中的经典。诗人通过全篇讲茶,歌颂了茶的纯洁和功效,并以此借喻人品之高雅纯洁,寄予人们以茶为偶像,来润泽自己,淘洗高尚的道德情操,这首诗从精神层面为茶文化注入了滋养。

白居易一生写了50多篇茶诗,并自誉是识茶之人。他的名诗《琴茶》写出了他“抛官后”、“不读书”,只喜畅饮“蒙顶茶”的心情,以至让茶成了人生中永远难以割舍的故旧,也表明了作者“达者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高尚情操,这是茶文化中“以茶俭德”的具体写照。被誉为诗豪的刘禹锡,他写的《西山兰若试茶歌》堪称是茶诗中的佼佼者。该诗中把采茶“自傍芳从摘鹰嘴”、制茶“斯待炒成满室香”、尝茶“悠香喷鼻宿酲散,清峭彻骨烦襟开”等写得细腻生动,是茶文化中的鲜活元素。唐宋八大家中的柳宗元,虽写茶诗不多,但他写的《夏夜偶作》一首,把夏日饮茶的闲适之情写得惟妙惟肖:“日午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为茶的闲适功能添上了一笔清逸。

诗人元稹的一字至七字的诗《茶》,更为后来茶人所津津乐道,这首宝塔式的诗,先后表达了三层含义,一是从茶的本性说到了人们对茶的喜爱“慕诗客,爱僧家”,二是从茶的煎煮说到了人们饮茶的习惯“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三是说到了饮茶的功能“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可以说这首宝塔茶诗,对茶的特点、加工、烹煮、饮用、功效作了全面的概括,并首先提到了茶与僧家的关系。

缘此,中唐诗人皎然,才在他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把茶比作“禅经”,奠定了“禅茶一味”的理论基础。而处在皎然之后的茶仙卢仝,他写了一首被世人广为称颂的饮茶歌,即《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不仅把茶的审美体验描绘得出神入化,还注入了他对宇宙生命的总体感悟,使人生的感情得到彻底的净化。值得着重提到的是,卢仝在茶诗中,首先表达了他的恤民意识和作为一个茶人的忧患意识。

除此之外,“山实东呈秀,茶称瑞草魁”,“春桥悬酒幔,夜栅集茶樯”,“三军江口拥双旌,水门向晚茶商闹”,“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日浮梁买茶去”等,对茶的种植生长、运输贸易以及因茶从商带来的家庭哀怨等,都作了典型的描述。

据对《全唐诗》的统计,写过茶诗的诗人仅有130多位,总计茶诗550多首。这当然不能与之后各朝代的茶诗相比。但唐代为数不多的茶诗,无论从茶的种植、采摘、加工层面,抑或茶饮的精神层面,对我国茶文化的形成都起了启蒙作用。诗人对茶的介入,也是在陆羽的《茶经》问世后,才渐而融入主流。纵观以上唐诗中的茶诗,我们不难看出,唐代的诗人已经把茶从物质层面提升到了精神层面,使饮茶从单纯的生理需求,升华为高尚的精神享受和人品道德的一种比照。缘此,我们说唐诗中的茶诗,是我国饮茶史和茶文化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更是茶文化历史上一座标志性的里程碑。

诗中茶香浓浓浓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诗中茶香浓浓浓》内容,感谢阅读!

说起茶诗,我最喜欢的就是唐代诗人卢仝的《七碗茶歌》:“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章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卢仝的这些诗句,其实是他《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的一段,被后人抽出,成为流传最广的咏茶诗。卢仝的诗写得通俗,把饮茶的妙处写到了极致,虽是他个人的感受和遐想,却让很多爱茶者心生共鸣。后来有不少人在诗中响应他,苏东坡:“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杨万里:“不待清风生两腋,清风光向舌端生。”尽管两位诗人比卢仝的名声大得多,然而论咏茶,还是卢仝的“七碗茶”家喻户晓。

中国古诗中,写酒的篇章很多,诗和酒似乎密不可分,所谓无酒不成诗。写茶的诗其实也不少,但流传广泛的名篇不多。不过仔细读唐宋诗词,和茶有关的佳作俯拾皆是,诗人们把茶的种、采、焙,到种种喝茶的方式和境界都写入诗中。杜甫:“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白居易:“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碗茶。见月连宵坐,闻风尽日眠。室香罗药气,笼暖焙茶烟。鹤啄新晴地,鸡栖薄暮天。自看淘酒米,倚杖小池前。”韦应物的《喜园中茶生》:“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聊因理郡余;率尔植荒园;喜随众草生,得与幽人言。”面对自家庭院里的茶树,一面品茗,一面想象山野景象,如与性情高洁的佳人促膝谈心,那是何等诗意。宋代文人咏茶的诗词特别多,苏东坡有《西江月》:“尤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汤发去腴酽白,连浮花乳轻圆,人间谁敢更争妍,斗取红窗粉面。”那种雅致,令人神往。他还有一首《汲江煎茶》,很细致地描绘如何煎茶:“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汲情深;大飘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卧听山城长短更。”范仲淹的长诗《斗茶歌》,也是流传很广的咏茶诗,把武夷山的斗茶习俗写得活灵活现,流传最广的是最后几句:“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

唐代诗人元稹的《茶》的形态很独特:“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婉转曲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如醉后岂堪夸。”如果分行排列,每行从一字到七字,状如宝塔。千年之后,有许多现代派诗人也写过类似的文字,追求其形式,却未达到元稹的境界。我国汉朝有茶,西汉时便传到国外,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岛,所带的物品中除黄金、锦帛外,还有茶叶。到了中唐时期,茶的音、形、义逐步统一,后来,又因陆羽《茶经》的广为流传,“茶”的字形进一步得到确立,直至今天。

茶乃南方嘉木,亦是树中骄子。它以浓厚的绿荫庇护着每寸土地及土地之上繁衍不息的人类。岁月的扬尘可以掩埋王侯将相的形象,却无法蒙蔽巴达大茶树、邦崴大茶树和南糯山大茶树这些古老的“茶树之王”的雄姿。风霜雨雪,沧桑嬗变,茶仅以一叶之绿就举起永不褪色的生命之旗。“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他在《赠玉泉仙人掌茶》一诗中说:“尝闻玉泉山,山涧多乳窟。仙气白如鹤,倒悬清溪月。茗生此石中,玉泉流下歇。根柯酒芳津,采服润肌骨。”春色飘逸时节,诗人来到富有氤氲仙气的茶山品茶,别有一番神韵。杜甫也深谙春茶之妙,他在《重过何氏五首》中写道:“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石栏斜点笔,桐叶坐题词。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自今幽兴熟,来往亦无期。”诗人于鸟语花香的阳春傍晚,边品味春茶,边凭栏写诗,茶助诗兴,诗溢茶香,灵感与茶趣融为一体,可谓高雅之至。文/尹为志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诗中茶香浓浓浓》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羊楼洞开辟中俄茶叶之路


中俄两国的外交关系,可以追溯到350多年前的明末清初时期,两国经济的联系也大约始于那时。从17世纪70年代起,莫斯科的商人开始做从中国进口茶叶的生意,横跨亚欧大陆的“中俄茶叶之路”兴起。茶叶之路南起江南(湘、鄂、闽),北越长城,贯穿蒙古,至当时的中俄边境贸易城恰克图,再转往俄国,并延伸至欧洲腹地。在清代到民国初年长达两个多世纪时光里,中国的茶商通过中俄茶叶之路,往俄国运送了25万吨以上的茶叶,其价值至少有100万两黄金。

羊楼洞作为万里茶道的起点之一,其兴衰史可以说是中俄茶叶之路发展的一个缩影。羊楼洞地处湘鄂交界处,系湖北赤壁市六大古镇之一,为“松峰茶”原产地,素有“中国砖茶之乡”的美称。自唐太和年间皇诏普种山茶起,本地就开始培植、加工茶叶。宋代曾一度以砖茶作为通货与蒙古进行茶马交易。明清时期,羊楼洞制茶业已相当发达,逐渐成为国内重要的茶叶集散地。1727年,清与俄确定把库伦附近的恰克图作为双方的贸易点。羊楼洞因为有了中亚、远东市场而勃然兴起,而恰克图因为有了与羊楼洞的茶叶贸易,逐步发展成了大漠以北的商业都会。至道光年间,茶叶成为中俄贸易的最大宗商品,1837—1839年,每年从恰克图输往俄国的茶叶达800多万俄磅,三分之二来自羊楼洞。从羊楼洞到恰克图八千里茶路,中俄贸易之繁荣可见一斑。

羊楼洞因茶而兴,也随着中俄茶叶之路的湮灭而衰落。中俄茶叶之路极盛时,羊楼洞古镇0.4平方公里的街道上有茶庄200余家,人口超过4万。羊楼洞的兴盛吸引了海内外的商贾,1863年至1873年,俄商在羊楼洞开设了顺丰、新泰、阜昌3个茶厂,国内的晋、津、沪茶商也都蜂拥而至,这里成为闻名国际的大茶市。随着历史的兴衰和时代变迁,曾今的万里茶道一度中断,如今的羊楼洞已不复当年的盛况,只有那长长的青石板街上被穿梭运茶的鸡公车碾出的一道道深深的车辙,仿佛还在无言的诉说着昔日的兴盛和荣华。

中俄茶叶之路在历史的风风雨雨中持续了近200年,为推动中俄经济贸易关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加深了中华文化与俄罗斯文明的交流。这条曾盛极一时的文化与商贸之道,虽然已在20世纪初淡出历史舞台,但它是我国中原文明与欧洲文明的一条重要的交通线和融汇点。而在新世纪,通过两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中俄文化和贸易的交流将会以更丰富的形式开展,在相互合作中共同促进两国经济发展。

成都的老茶坊


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在所有人的感受中,成都是平静而安详的。她的那份沉着与自信,犹如那两条穿城而过的江水,终日默默流淌,毫无声张;她的那份闲适与平和,犹如遍布大街小巷的茶坊,身处其中,一杯清清的茶水便会让人消融了红尘的喧嚣,淡化了岁月的苦难。

在专事人类学研究的吕卓红博士眼中,成都的茶馆是她人生记忆中挥之不去的场景:“事实上,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川西坝子,坐茶馆早已成为一部分人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茶馆对于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地区的民众,构成和体现着生活品质和生活态度,建构着一种不言而喻的‘集体记忆’。”在她看来,川西茶馆空间所承载的内涵是其他地方的茶馆所无法比拟的。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场镇,茶馆不仅具有娱乐身心、传播信息的功能,而且是城市和场镇各色人等经济、文化活动的场所,是传统社会民间知识和民间曲艺生产和传承的重要场所,也是联结地方社会生活网络的一个枢纽。而对于林林立立的茶馆在川西社会的意义,她认为:在传统的人际交往空间逐渐衰退的近代社会,茶馆部分地替代了它们整合人群的作用,并适应新的政治经济条件,产生相应变化,以维持川西社会的正常运转。“从这个意义上说,茶馆的发展是与川西社会近代化的进程相辅相成的,是民众借以重新整合社会和生活世界的一种积极力量。”

在李劼人、沙汀等川籍作家笔下,茶馆是人物活动和情节展开的主要场所。不过长久以来,与老舍、林语堂笔下的北京茶馆相比,四川茶馆大多“形象”不佳,硬件设施简陋,仅竹椅、木桌、土瓷碗而已,软件更差,多以终日打瞌睡的形象示人,茶馆也往往成了袍哥等闲杂人员聚集的是非之地。

安德烈·巴赞曾这样评论摄影艺术:摄影就是给时间涂上香料,使它免于自身的腐朽。其实,作为一座千年古城,使成都免于自身腐朽的,不是摄影行为本身,而恰恰是被摄影镜头一次次定格、聚焦的那些真实的物像。这些物像因为沧桑,而使时间停止了流逝;它们因为沉静,而使岁月回到过去。

对老成都而言,茶馆恐怕是除街头外最重要的公共场所,据清末民初有关资料记载:成都在晚清有454家茶馆,到1931年竟增至620家。随着城市现代化的进程,这些老茶馆大多早就荡然无存了,现在露脸的,更多不过只冰冷的楼房与挂满红绿灯的马路,楼舍间,灯红酒绿,广告肆意;街面上,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在这里,城市躯体装载的骨骼、肌肉与器官越来越高大,越来越华丽,而城市的地图上,只余下一些若有若无的记忆,余下一些怀旧的伤感与怅惘。但身处顺兴老茶馆,这座城市的历史,至少是它的某一部分,便复活了。在老茶馆内那一条条黑黑窄窄的仿古小巷中,不知陪伴着多少人走过童年,在它每一块普普通通的砖石瓦块上,都刻印着无数人儿时的点滴记忆,在他们的记忆中,沉淀下一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浮现出它所有平静的时光与平缓跳动的心律。

在美籍学者王笛的眼中,成都茶馆文化的特征,其一是茶馆竭力择址在商业发达或有自愈风光或文化氛围浓厚之地;其二,“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成都,人们以茶为娱乐中心,当然对民间艺人来说,茶馆也是他们极好的舞台。”他断言成都早期的剧场都产生于茶馆。茶馆不仅是市民的“社会俱乐部”,更是民间曲艺演出的“天堂”。据吕卓红博士考证,晚清民初,川剧、评书、扬琴、竹琴、清音等民间曲艺,没有专门的演出场所,没有专门的舞台戏院,它们的演出都在茶园。当时以演戏出名的茶馆有悦来茶园、大观茶园、万春茶园、锦江茶园四家,而成都第一个川剧团体“三庆会”就是在悦来茶园成立的。

成都的茶文化,我认为,它首先建立于成都独特的地域文化之上,没有了卖唱的、说书的、玩鸟的、修面采耳的,少了弹清音、打道琴、唱川剧,成都的茶文化便少了外延的魂魄;没有了心平气和与无挂无碍的聊天,少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神会,成都的茶文化便失了内涵的精气。

这个夜晚,当身着时装束的茶倌茶娘穿梭其间时,各类精美的川菜小吃便摆在了我的眼前,大快朵颐之时,一阵我早已熟悉的川剧锣鼓声响了起来,戏台上,变脸、吐火、扬琴、说唱、蜀宫伎乐舞蹈和茶艺绝技纷纷亮相,戏台下,美食相伴,倾心交谈,舞台装饰的面具与生活真实的人生,此刻便水天一色,合二为一了。

隐约中,我看见这个城市的过客、倾情的男女,在茶馆门口穿进穿出,他们在灯光下彼此倾诉、或者喃喃自语。那些丰盛的美食、清淡的茶水、现代的时装与沧桑的古墙、传统的民乐,奇妙地混合在了一起。脑海中,我记起电影《SomewhereinTime》的主题曲,这是我极爱听的,中文有个极其好听的名字叫《时光倒流70年》。

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我们的人生如水一样的流过,在水的尽头,便是看不到摸到的永远,我们一生也无法知道永远有多远……

宋代成都平原的茶叶消费与茶马贸易


由于临近四川盆地的茶叶产地,宋代的成都人饮茶的风气甚浓,饮茶与美食餐饮、游乐活动紧密相联。夫禧年间,成都每年的三月末官府开西楼亭榭供游人游览参观,园中酒垆、花市、茶坊、食肆过于蚕市,这样的游园活动显然受到了成都百姓的喜爱,文献记载,西楼的游园后来竟至二月初开园、逾月乃止。饮茶的风靡大大促进了茶叶的生产与贸易。

宋代成都人饮茶以本地茶叶的消费为最大。北宋范镇在《东斋纪事》中记述了川峡四路地区的茶产地,分别位于雅州、蜀州、邛州、嘉州、彭州、汉州、绵州与利州,1393与陆羽《茶经》中记述的产茶地大致相同。位于成都平原中心的成都府由于不具备茶叶生长的环境,缺少优质茶场,其茶叶消费大多来自于平原周边山区的蜀州、彭州、邛州以及永康军等地。这些地区的茶叶有不同的品种,彭州其园名仙崖、石花等,其茶饼小而布芽嫩,如出六花者尤妙。[叫蜀州其横源雀舌、鸟嘴、麦颗,盖取其嫩芽所造,以其芽似之也。又有片甲者,即是早春黄茶芽叶相抱如片甲也;蝉翼者,其叶嫩薄如蝉翼也,皆散茶之最上也。彭州茶为饼茶,茶饼小,并以嫩芽制成者最佳,蜀州茶为散茶,茶叶形态各异、颇受人们喜爱。此外,邛州茶在普通的饼茶之外还有专门的火番饼,茶饼大而甘中带苦,每饼重四十量,人西番、党项,是大量输出四川盆地、流向少数民族地区的茶叶种类。除了彭州的小茶饼、蜀州的散茶,雅州的蒙顶茶也受到了文人的推崇,文同在《谢人寄蒙顶茶》中以十分调雪粉,一啜咽去津的诗句表现出了对蒙顶新茶的赞赏与喜爱。外地的茶叶也输人了成都平原,在成都旅居的陆游在《饭罢碾茶戏书》中写道:江风吹雨暗衡门,手碾新茶破睡昏。小饼龙团供玉食,今年也到浣花村。说明闽浙地区的龙团小饼也销售到了成都地区。

成都平原周边茶场的茶叶生产规模是相当可观的,茶园人户,多者岁出三、五万斤,㈣彭州堋口茶场一天便有6万斤的茶叶人库记录,巨大的茶叶产量滋生了繁荣的茶叶贸易,嘉祐四年0059年)前,四川没有实行榷茶制度,天下茶皆禁,唯川峡、广南听民自买卖,禁出其境,在这个时期,成都平原周边的茶叶品种丰富,民间采茶,凡有四色,芽茶、早茶、晚茶、秋茶是也,茶叶包买商则活跃于各地茶场,贩运茶叶于各城市、城镇间。

自熙宁七年〔1074年〉,为满足边地少数民族的饮茶需求,以茶叶换取战马,北宋朝廷在成都设茶马司,成都成为据陆川之会,茶商为多的贸易城市,不但是茶叶流转的中继站,并自此成为了茶马贸易的重要汇集地。在其后长期的茶马贸易中,川茶不仅用于购买战马,还用于交换羁縻马,起到了安抚边地少数民族、维护稳定的作用。此外,四川地区在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也与茶叶贸易有着紧密的关系,苏辙曾有如此记述:蜀中旧使交子,惟茶山交易最为浩瀚。今官自买茶,交子因此价贱。旧日蜀人利交子之轻便,一贯有卖一贯一百者,近岁止九百以上。交子与钱引的使用对于成都商业的促进,不仅在于当其币值稳定时,它是便于赍持转易的货币,而且对于大宗商品交易和长途商品贩卖,它是极具优势的流通货币。

茶马古道的“大站台”--成都


在中华几千年的历史上,成都是古代的一个大站台。从这里出发,茶、丝绸、石榴、葡萄、苜蓿、胭脂、胡萝卜、辣椒、马铃薯、烟草、红薯、玉米、棉花,香药有了行走的脚,从东走到西,从内走到外贸易和人文交流,就诞生在繁盛的道路集市上。天竺邛杖、蜀布路线就是从这里出发,东到盐乡自贡和重庆,西到藏民居住区,北连西安,南通云南,并借助茶马道,可到达印度缅甸,甚至可通到波斯。川滇茶马古道,两三千年中,因势而兴,直到建国后,随着公路铁路等的修建,才渐渐衰落并消失。

成都是据点。川滇茶马道比丝绸之路还要早,古代的成都又是中原进入西南边夷的关塞。中原与西南各族的交流,都以成都为中心。

成都是一座桥,也是路边的驿站。它繁茂的岷江水系,东望楚湘、南出云南,扇面经络一样遍布川西平原,一直云帆高挂,四通八达,担当着西南各族各地区与中原文化和经济交流的重任,无数水码头的地名,还让人怀想当年的繁盛。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月氏。十三年后,周游西域列国的张骞回到长安。

他向汉武帝汇报此行的所见所闻。汇报很长,汇报中,张骞巧妙而聪明地提出自己的下次出使任务。他说,我在大夏时,见到邛山的竹杖、蜀地的布。大夏人告诉我说,这些东西都是从天竺买来的。天竺在大夏东南数千里,风俗和大夏差不多,只是气候要潮湿炎热些。那里的人民把大象当战马。这个国家临着大海。

张骞向皇帝道出自己的见识:我猜测,大夏离我国有一万二千多里,在西南边。天竺国又在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地的物品,应该离蜀地不远如果从蜀地过去,既方便,又安全。汉武帝派张骞带着礼物从蜀地犍为郡出发,去结交天竺。

犍为郡是汉代时的大郡,汉代犍为就是今天的宜宾。从汉代国都长安出发,朝西南走,到成都后,走岷江,经今天的乐山到宜宾。从宜宾逆金沙江而上,到达今天的攀枝花附近,然后沿茶马古道,到达昆明,到达缅甸、泰国。汉时,犍为郡是遏制重庆和长江沿线各城的军事要地,也是从出入昆明和西南各地的咽喉所在。

在汉代及以后的各代中,犍为郡成为牵引蜀地西南各地以及长江沿线的神经节。成都是西南地区的大驿站,而犍为则是前哨。

张骞的出使报告写进了《史记》。《史记》成为千年经典,归功于作者司马迁。张骞向汉武帝汇报后,司马迁写下了皇帝的想法。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中国同业,而兵弱,多奇物,兵弱,贵汉财物;其北有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遗设利朝也。且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

张骞的此次出行有遗憾也有收获。遗憾的是,他和他的同伴没有找到天竺;收获是,他的这次出行,结交了西南地区的滇国等国家。使汉代与这些西南边夷国家联系起来。

张骞是汉代的信使。他不是商人。但他却发现了商机。大夏有蜀地物产。大夏在今天的阿富汗北部。而大夏的蜀地物产是从今天的印度来的。那印度的蜀物是怎么来的呢?毫无疑问,是从茶马古道进入缅甸和印度的。茶马古道以云南最为出名,那是古道的下游主干,而这条古道的中游就是四川,上游起点则在长安。

从长安到成都后,路分两线:一条经雅安、汉源,过大渡河、西昌、会理、然后从攀枝花拉鲊渡金沙江上云贵高原、经永仁、大姚、祥云至大理,与云南通过缅甸茶马古道相连;另外一条,从成都经乐山、宜宾、跨金沙江、进入贵州的赫章,再到云南宣威、曲靖、昆明、楚雄而至大理。这就是天竺邛杖、蜀布的行走路线。

蜀地的茶马古道并不仅仅通往印度这条。还有一条,从成都到雅安、翻过二郎山,到达康定,然后到理塘、巴塘,到昌都、林芝、拉萨,最后到达江孜、亚东,通往尼泊尔、印度。

这条线很难走,山高路远,加上恶劣的地形和气候,如果沿这条线到达印度,太困难。这条线,更多地充当着西藏与四川的运输线。中原借这条线与西藏交换马匹,而西藏借这条线,运输四川和中原地区的茶叶和食盐。

《史记西南夷传》说:及汉兴,皆弃此国而开蜀故徼。巴蜀民或窃出商贾,取其筰马、僰僮、髦牛,以此巴蜀殷富。筰马是指筰都的马,僰僮只指僰人奴婢。髦牛,即牦牛。这几句话,向我们透露了,在汉初,四川人已经开始用物产去交换周遍夷国的特产。

张骞为什么那么容易就到达了滇越。因为在他踏上这条路时,司马相如已经为他开辟了道路。之前。皇帝派司马相如治理西南夷,他做得很成功:邛、笮、冉、駹、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促进了民族大融合,被写进了后来的《华阳国志蜀志》:夷人冬则避寒入蜀。

成都与川西藏区的民间联系一直存在,司马相如让这条通道更为畅快。利用这条道路,将成都平原的茶叶和盐运往康定,再由康定的马帮,驮运到西藏各区,换回西藏的马匹。藏族谚语也说,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

张骞从犍为郡出发时,司马相如已过知天命之年。张骞出使前的蜀地周边,汉藏文化已经交融频繁而热烈。这条川藏道建立得最早,也保持得最为频繁。

川藏茶马古道从汉代到清末,几经变迁改道。怎么改,都以成都为大站和首发站。唐代,吐蕃在青藏高原兴起,文成公主入藏,并没有经过成都,走的是青藏道。而川藏茶马古道在唐宋时尤其蓬勃,因为从成都西边,就是藏区。宋代在从中原到青藏的沿线设计了多个茶马互市。四川的汉源和雅安也设立有茶马互市,专门针对康区。

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石榴、葡萄、苜蓿、胭脂、胡萝卜等物品。

说到川菜,外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辣,因为巴蜀居民喜欢食用辣椒。辣椒并不是中国的原产。辣椒原产于美洲,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把它带到欧洲。1493年,辣椒传人西班牙。明代后期,辣椒才传人我国。辣椒怎么进入中国,怎么进入四川,并使四川成为食用辣椒和种植辣椒的大省呢?

辣椒传人有两条路径,陆路和海路。根据学者考证,浙江辣椒种植比福建、台湾、广东、广西都要早七十年以上,可以认定浙江是辣椒从海路传人中国的最早落地生根点,这是辣椒传人中国的第一条路径。辣椒在中国各省传播,由浙江传到中西南地区的湖南和贵州,雍正年间增加了西部地区的陕西,乾隆年间由湖南周边地区扩展到四川。马铃薯、烟草、红薯、玉米等物品也是在清乾隆、嘉庆年间在中国迅速传播推广,它们进入四川的传播路线,都与辣椒相似,都是由湖南经贵州和云南传入。云贵川的往来太频繁了。经由川滇茶马古道,从印度等地外域传入中国的物品有棉花,香药(即海药)。

羊楼洞见证中俄茶叶之路的兴衰史


中俄两国的外交关系,可以追溯到350多年前的明末清初时期,两国经济的联系也大约始于那时。从17世纪70年代起,莫斯科的商人开始做从中国进口茶叶的生意,横跨亚欧大陆的中俄茶叶之路兴起。茶叶之路南起江南(湘、鄂、闽),北越长城,贯穿蒙古,至当时的中俄边境贸易城恰克图,再转往俄国,并延伸至欧洲腹地。在清代到民国初年长达两个多世纪时光里,中国的茶商通过中俄茶叶之路,往俄国运送了25万吨以上的茶叶,其价值至少有100万两黄金。

羊楼洞作为万里茶道的起点之一,其兴衰史可以说是中俄茶叶之路发展的一个缩影。羊楼洞地处湘鄂交界处,系湖北赤壁市六大古镇之一,为松峰茶原产地,素有中国砖茶之乡的美称。自唐太和年间皇诏普种山茶起,本地就开始培植、加工茶叶。宋代曾一度以砖茶作为通货与蒙古进行茶马交易。明清时期,羊楼洞制茶业已相当发达,逐渐成为国内重要的茶叶集散地。1727年,清与俄确定把库伦附近的恰克图作为双方的贸易点。羊楼洞因为有了中亚、远东市场而勃然兴起,而恰克图因为有了与羊楼洞的茶叶贸易,逐步发展成了大漠以北的商业都会。至道光年间,茶叶成为中俄贸易的最大宗商品,18371839年,每年从恰克图输往俄国的茶叶达800多万俄磅,三分之二来自羊楼洞。从羊楼洞到恰克图八千里茶路,中俄贸易之繁荣可见一斑。

羊楼洞因茶而兴,也随着中俄茶叶之路的湮灭而衰落。中俄茶叶之路极盛时,羊楼洞古镇0.4平方公里的街道上有茶庄200余家,人口超过4万。羊楼洞的兴盛吸引了海内外的商贾,1863年至1873年,俄商在羊楼洞开设了顺丰、新泰、阜昌3个茶厂,国内的晋、津、沪茶商也都蜂拥而至,这里成为闻名国际的大茶市。随着历史的兴衰和时代变迁,曾今的万里茶道一度中断,如今的羊楼洞已不复当年的盛况,只有那长长的青石板街上被穿梭运茶的鸡公车碾出的一道道深深的车辙,仿佛还在无言的诉说着昔日的兴盛和荣华。

中俄茶叶之路在历史的风风雨雨中持续了近200年,为推动中俄经济贸易关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加深了中华文化与俄罗斯文明的交流。这条曾盛极一时的文化与商贸之道,虽然已在20世纪初淡出历史舞台,但它是我国中原文明与欧洲文明的一条重要的交通线和融汇点。而在新世纪,通过两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中俄文化和贸易的交流将会以更丰富的形式开展,在相互合作中共同促进两国经济发展。

中国现代茶诗


和柳亚子先生

(毛泽东)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向渝州叶正黄。

二十一年归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董必武)

共庆新年笑语华,红岩士女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称延安景物华。

和柳亚子先生

(林伯渠)

骇浪惊涛四海哗,新时世界叹花花。

百年岁月流如矢,几度兴亡话与茶。

士到危时方见义,国无净土忘为家。

岿然南社风流在,珍重文章报国华。

茶诗论长寿

(朱德)

庐山云雾茶,味浓性泼辣。

若得长年饮,延年益寿法。

【说明】朱德同志一生日夜操劳国家大事,仍然能活到九十多岁,其长寿的密诀取决于诸多因素,其中喜欢饮茶是重要原因之一,他尤其喜欢庐山云雾茶,他曾在庐山上写过一首饮茶诗,表达了饮茶与长寿之间的关系。诗句浅显易懂,却清楚体现了庐山云雾茶的优点及性能。

访梅家坞

(陈毅)

会谈及公社,相约访梅家。

青山四面合,绿树几坡斜。

溪水鸣琴瑟,人民乐岁华。

嘉宾咸喜悦,细看摘新茶。

初饮高桥银峰

(郭沫若)

芙蓉国里产新茶,九嶷香风阜万家。

肯让湖州夸紫笋,愿同双井斗红纱。

脑如冰雪心如火,舌不豆丁眼不花。

协力免教天下醉,三闾无用独醒磋。

茶诗入禅二首

(赵朴初)

吃茶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说明】诗中,赵朴初化用唐代诗人卢仝的“七碗茶”诗意,引用唐代高僧从谂禅师“吃茶去”的禅林法语自然贴切、生动明了,既是诗人领略茶叶的写照,又是体现茶禅一味,茶禅相通的佳作。

中国——茶的故乡

东赢玉露甘清香,椤伽紫茸南方良。

茶经昔读今茶史,欲唤无涯让故乡。

【说明】赵朴初在诗后加注:“日本宁治产玉露茶甚佳,斯里兰卡(古称椤伽)产红茶有名于世。”这首诗从赞颂日本名茶宇制玉露茶,斯里兰卡(椤伽)紫茸茶入手,占出了中国茶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欲唤天涯认故乡”。

初饮高桥银峰

(郭沫若)

芙蓉国里产新茶,九嶷香风阜万家。

肯让湖州夸紫笋,愿同双井斗红纱。

脑如冰雪心如火,舌不怠来眼不花。

协力免教天下醉,三闾无用独醒嗟。

茶的情诗

张措

如果我是开水

你是茶叶

那么你的香郁

必须依赖我的无味

让你的干枯,柔柔的

在我里面展开、舒散

让我的浸润舒展你的容颜

我必须热,甚至沸腾

彼此才能相溶

我们必须隐藏

在水里相觑相缠

一盏茶工夫

我俩才决定成一种颜色

无论你怎样浮沉把持不定

你终将缓缓地

轻轻的

落下,攒聚在我最深处

那时候,你最苦的一滴泪

将是我最甘美的一口茶。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723267.html

上一篇:茶文学对联自古名茶配佳联

下一篇:所谓茶也了解历史上及名著对茶的别称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