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云南省文山州茶业概况概况简述

2019-11-16

一、文山州基本概况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一般在1000~1800米之间最高点是文山县薄竹山,海拔2991.2米,最低点是麻栗坡县船头,海拔107米,高差2884.2米。年平均气温15.9℃~19.3℃,70%的地区属亚热带和热带气候,30%属于温带气候。年日照时数1440.2~2018.6小时,年降南量800-1990毫米。

以山地高原地貌为主,属低纬高原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日照充足,“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农业特征明显。全州辖文山、西畴、麻栗坡、马关、丘北、广南、富宁八县,102个乡(镇),947个村公所,13864个自然村。有汉、壮、苗、彝、瑶、回、傣、白、布依、蒙古仡佬11种民族。

二、茶产业概况

茶叶是文山州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茶叶栽培种植历史悠久,据记载,清道光十八年,在广南县底圩、麻栗坡县猛洞等地就有种植,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种植茶叶的技术和经验。文山州茶区主要分布在广南、富宁、麻菜坡、西畴、文山、丘北7个县36个乡(镇)194个村民委。

近年来,随着文山州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土地、气候资源的优势重组,优势生物资源得到广泛开发利用,茶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量逐年增加。主要有福云6号、云抗10、福安太白、福鼎大毫、云南大叶种等品种全州产茶2000吨以上的县有广南县,年产茶100吨以上的县有麻栗坡、西畴、富宁、马关4县,文山州茶叶初具产业化经营规模的有广南、富宁、麻栗坡、马关4个县。龙头企业规模大的有广南的凯鑫、富宁的万道乡公司等,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茶叶产业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效果十分明显。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Cy316.com延伸阅读

云南省红河州茶业概况简述(上集)


一、红河州基本概况

(一)地理区位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东经101”47′~104”16′,北纬22°26′~24°15′之间,地处国云南省东南部,北连昆明,东接文山,西邻玉溪,南与越南接壤,国境线长818千米,北可归线横贯东西。全州国上面积3.293万平方千米,下辖4市9县,总人口456.1万人(2012),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州,有10个世居民族,有211万少数民族人口。

(二)自然条件

红河州地域辽阔,国土面积占云南省的1/10,有着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气候类型丰富多样,属北热带、南亚热带和高原气候,年平均气温15~22℃之间。

二、茶产业概况

红河州茶叶种植主要分布在元阳、绿春、金平、屏边、红河、蒙自、建水等7县(市)72个乡镇,有8.5万户23.8万人涉及茶叶生产经营,到2013年末茶叶种植面积13万亩投产面积31万亩,茶叶总产量1.53万吨,工农业产值达5.3亿元。其中,农业产值1.69亿元,工业产值3.61亿元,茶农人均收入1892.86元,有初制茶场177个,精制生产企业21家,通过QS认证15家,有省级龙头企业3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件,云南省著名商标3件,已建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茶叶加工企业,并创建了玛玉茶、云雾茶、糯米香茶等茶叶品牌,研制开发了梯田秀峰,真香茶、大围山秀峰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茶产品,开发出茶多酚及茶康素、茶逸素,茶纤素等保健软胶囊。

其中:“春牌”普洱茶、绿茶玛玉茶、“王国牌”梯田秀峰、真香茶、云雾茶获国家农业部有机食品认证,红河州茶叶企业的规模化、规范化不断加强及其品牌效应的不断发展壮大,使茶叶产品从传统的毛茶原料向名优绿茶、袋泡茶、茶保健产品等拓展,销售区已从省内的普洱、版纳、大理等传统的销售地向东北、西北地区拓展,并远销韩国。

(一)种质资源

红河州是茶叶原产地,种质资源十分丰富,是古茶树资源较集中区,20世纪40年代中外植物专家在金平县的分水岭、屏边县的大围山、红河县的阿姆山,元阳县的观音山等自然保护区腹地和边缘一带发现了许多野生古茶树资源。1981年至1984年云南省茶树品种资源考察表明,全世界先后发现的茶组植物40个种和变种,分布云南的有33个种和变种,分布红河州的有14个种和变种。

红河州茶树品种占全世界茶树品种的35%,占云南茶树品种的42.4%,其中玛玉茶、园基茶、哈尼茶、紫果茶和苦茶等5个品种为独有的茶叶品种。特别是大叶良种绿春玛玉茶,具有植株高大(自然生长树高6.3~15.3米)、叶特大(长可达23.7厘米)、芽叶黄绿色、肥壮多茸毛、持嫩性强等优点,用一芽一叶制的绿春玛玉茶具有条紧重实、白毫显露、香气高久、滋味浓爽、久泡杯壁不起茶垢等特点。

2004年9月,红河州林科所组织人员在绿春,元阳、屏边,红河,金平等五个主产茶叶县,开展了古茶树资源调查工作,此次调查全州拥有的古茶树资源在一万株以上,其中有野生型的4500株以上,有栽培型的5500株以上,主要在分散生在金平县的分水岭、绿春县的黄连山,元阳县的观音山、河口、屏边县的大围山、红河县的阿姆山五个自然保护区和其他原始常绿阔叶林区。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云南省红河州茶业概况简述(下集)


2013年3月由云南省茶业协会组织云南农大、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有关专家到元阳县、金平县、红河县、屏边县、绿春县、建水县等六县,开展了对古茶树的野外实地调查,经过多次调查,明确了我州是茶树起源地和茶树多样性分布的中心区。全州古茶树代表群落地理位置分布于东经10151′~103°41′:北纬22°013°17′45°之间,海拔1350~2528米的北亚热带、暖温带。

茶树资源水平分布广,垂直跨度大,分布区生态环境、气候类型复杂,具有茶组植物种和变种的多样性,又是茶组原始种集中分布的地域,分布有大理茶、紫果茶、圆基茶、大厂茶、厚轴茶、广南茶、广西茶、玛玉茶、底芋茶、哈尼茶、苦茶、普洱茶等多种茶种。

有古茶树代表性群落15个,分布面积9800多亩,总分布面积5万多亩,分布特点为“大分散”“小集中”,伴生于常绿阔叶林和灌木林中,全州分布有野生型茶种、过渡型茶种、栽培型茶种三大类茶树品种,野生型茶种代表主要有厚轴茶(全州境内均有分布)、紫果茶(屏边县):过渡型茶种代表主要有大理茶(红河县)栽培型茶种代表主要有玛玉茶(绿春县),圆基茶(红河县)、苦茶(金平县),普洱茶(全州境内均有分布)。

(二)栽培简史

红河州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早在清朝康熙年间,绿春县就有人工种植茶树和加工的生产出现。红河县在清朝光绪十年已形成一定茶叶种植规模。清朝后期至民国期间,由于战乱影响,茶叶生产萎缩。茶叶种植长期处于零星种植、生态型生产状态,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出现了两次规模种植发展高潮,第一个发展高潮,即1973年至1978年间,开始大规模茶园建设,种植茶园13.5万亩,初步形成红河州的茶叶生产规模,1978年产量达到308吨:第二个发展高潮,即1985年至1989年间,由于茶叶流通体制改革,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全州茶叶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到1989年底茶园面积发展到17.1万亩,产量2450吨,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得到了较快增长:到1992年才有恢复性发展,茶叶面积14.6万亩,年产量达2510吨。

以后十几年间茶叶的面积和产量直在14万亩和3000吨左右徘徊2004年以来,为推进“绿色经济强州”战略目标的建设,州委、州政府把茶叶产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确定大力发展茶叶产业,作为解决红河南部地区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柱产业加以培植,进行了规划,出台了政策,制定了措施,红河州茶叶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2005年种植面积达19.6万亩,产量达5000.2吨,创历史新记录。

(三)生产茶类:红河州生产茶类:绿茶、红茶、乌龙茶和普洱茶。

(四)科技成果:1.高香曲含型茶叶开发研究;2.茶叶高附加值产品开发研究;3.茶叶夏季低产茶园改造研究。

(五)其他:红河州发现世界上最古老金花茶树,2011年11月云南思茅茶树良种场茶专家肖时英教授到大围山自然保护区考查新近发现的金花茶古树,该树身高8米多,主干干最大直径40厘米。该金花茶树确实罕见,是目前国内外首例发现的最大最古老的金花茶树,初步估计约有800~1000年树龄。

大围山这棵金花茶古树具有很高的山茶科金花茶类研究价值,对促进红河州金花茶种植拓展和产品开发有很大的帮助。目前,金花茶人工驯化种植在我州己获得成功,并已生产出高档金花茶膏和金花茶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茶业概况简述


一、芒市基本概况

芒市地处云南西部,德宏州东南部,高黎页山南麓,属滇西峡谷区,位于东01′~9844′,北纬2405′~24°39′′之间。东、东北接保山市龙陵县,西南连瑞丽市、豌町经济开发区,西、西北与梁河县、陇川县隔龙江(陇川江)相望,南与缅甸交界,国境线长68.3千米。市政府驻地芒市镇(城镇规划面积25平方千米),同时是州府驻地。

芒市地处低纬高原,热量丰富,气侯温和,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夏长冬短、干湿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日照时间长、雨量充沛、冬季多雾等特点,年平均气温19.6℃,最热月(6月)平均气温24.1℃,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2.3℃。年平均降水量1654.6毫米,每年的5~10月为雨季,降雨量占全年的80%~90%,一般年均温差小于15℃,年积温小于5000℃。

二、茶产业概况

(一)古茶树资源

1.野生古茶树资源:芒市野生古茶树资源丰富,分布较广,现存野生型古茶树占地约2万亩,涉及11个乡镇主要集中在风平镇的上东龙塘村,中山赛岗,勐动旺、杨家场,芒海明子山、南毕毕等国有林中,芒市野生型古茶树共有五柱茶系、秃房茶系2个系,3个种即滇缅茶种、德宏茶种和中小叶种。2015年,通过对全市野生古茶树资源的普查,发现在风平镇上东龙塘村有几十颗基部直径在1米左右、株高在10~20米之间的野生古茶树群落。

芒市栽培型古树资源比较丰富,100年以上的有一万多株,300年以上有代表性的主要分布在江东乡花拉厂村委会、仙仁洞村委会,芒市镇上东村委会,回贤村委会,勐戛镇三角岩村委会、勐旺村委会、杨家场村委会,芒海镇南毕毕村小组,中山乡黄家寨村委会。

2.群体良种资源:群体良种资源有路西官寨大白茶、大理种、德宏种、动库大叶茶。

3.无性茶种资源:目前,芒市的无性系良种资源主要有外地引进和自繁,其中外地引进的有云抗10抗14号、长叶白毫、雪芽100、短节白毫、佛香33、佛香34、佛否4号、佛否6-9、紫第、乌龙茶、铁观音、广南大白茶,福云6号、水凌1号、普景1号、曹研1号,帕卡号,帕卡2号,帕卡3号,普研2号、普研10号,景谷大白茶共23个,自繁的有官寨大白茶。

(二)茶产业现状

1.生产茶类:芒市主要生产茶类有红茶(功夫红茶、CTC)、绿茶,普洱茶、乌龙茶等茶类。

2.茶园面积、产量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芒市现有茶园面积152244亩,投产茶园面积135000亩2014年毛茶产量10976吨,实现农业产值1.5亿元,综合产值4.5亿元,茶农人均收入1100元:全市共有茶叶初制所306个,茶叶专业合作社10个,国有农场茶厂1个。

民营茶叶企业18家:有13个商标品牌,包括德凤、孔雀公主、勐巴娜、五梁、云宏等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茶叶品牌:全市有14家茶叶企业获得QS认证。茶叶是实现边疆地区农民脱贫致富、保持边疆稳定、促进民族团结、经济繁荣的有效途径,茶叶产业的发展,对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科学技术发展情况:通过几十年的发展,茶业成为芒市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茶叶经济收入已成为广大农民,特别是山区人民的主要收入

云南省玉溪市茶业概况概况简述


一、玉溪市基本概况

玉溪市位于云南省中部,介于北纬23”19-2453,东经1039之间。东北和北面接昆明市,东南和南面与红河州相邻,西南和西面连思茅地区,西北靠楚雄彝族自治州:市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复杂,山地块谷、高原、盆地交错分布:总面积1528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约170万亩:辖一区八县其中,红塔区、江川、澄江、通海4县(区)是坝区县,面积共3348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21.9%:华宁,易门两县是半山区县,面积共2888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18.9%:峨山新平、元江3县是山区县,面积共9053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59.2%。

全市海拔328-3137米,除元江河谷外,大部分地区海拔1500~1800米,市政府驻地红塔区州城海拔1630米市内具有热带、亚热带、温带三种气候类型,形成独特的立体气候和自然生态区:年降水量700-900毫米,年平均气温15.5℃~24℃,极端最低气温-0.1~6.7℃。

二、茶产业概况

2014年末,全市茶叶种植面积79404亩,其中采摘面积74404亩,占茶叶种植面积的93.7%,有无性系茶叶面积2700亩,无公害茶叶面积45360亩。2014年全市茶叶总产量4519吨,比上年增7.6%,茶园平均单产56.9千克。全市茶叶总产值30985.1万元,其中,毛茶产值11278.22万元,比上年增长32.2%,成品茶产值14127.88万元,比上年增长10.2%,第产值5279万元,比上年增长24.8%。

玉溪市人工栽培茶树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最早起源于清乾隆六十年(1797年),是茶叶适宜种植区。茶树生产经历了一个由落后到先进、由粗放到集约经营的过程,使茶叶由周期长、效益低的速度型发展为速成高产的效益型经济作物,茶叶是我市传统的优势特色产业,是山区、半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区域性、骨干性产业和重要的经济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618307.html

上一篇:云南省玉溪市茶业概况概况简述

下一篇: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茶业概况简述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