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云南最早的茶研机构在哪?

2019-11-16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始建于1938年4月,现隶属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领导是云南省唯一从事茶叶科学研究、开发、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以及国内外茶叶科技交1省级基础性公益性的茶叶专业科研机构。现设有茶树种质创新与改良中心、茶树种植程中心、茶树植保研究中心、茶叶加工与检测中心、茶业经济与茶文化研究中心、科技成果示范转化中心及云南省第165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等职能部门。

全所现有在职职工1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72人,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高级实验师、高级工程师)25人博士3人,硕士20人,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3名,云岭产业技术领军人才1人,硕导3名。建所以来,先后完成了200多个研究项目,共获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科技成果奖60余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发表科技论文600余篇,出版专着10部。

建有全国面积最大、保存2000余份珍稀茶树资源的“国家种质大叶茶树资源圃(勐海)”、“云南省茶树种质资源创新与配套栽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省茶叶科技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选育出“云抗10号”、“云抗14号”、“云茶1号”等32个国家级、省级茶树良种,并在茶区大面积推广,其中国家级良种“云抗10号”仅在云南茶区推广面积达160万亩:首批获准茶树新品种保护2个:研制出了“云海白毫”、“滇红香曲”、“普洱茶”等40多个国家级、省部级名优新产品。

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科技部国家农作物资源平台、农业部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项目、农业部种子工程重大项目、农业部948项目、云南省科技计划重大专项等国家、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40余项“十一五”以来,在新的茶业技术革命中,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努力实现建设“中国大叶种茶种质创新研发基地、中国普洱茶工艺创新研发基地云南省茶叶科技创新研究中心、云南省茶叶科技示范园区、西双版纳茶文化科技旅游园区”五大奋斗目标,为云南、全国茶业的可持续发展继续做出新的贡献。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Cy316.com延伸阅读

世界最早的红茶“正山小种”的起源


正山小种,是世界上最早的红茶,亦称红茶鼻祖,发源于福建武夷山市桐木关,至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

福建武夷山市桐木关地处海拔1500米左右。这里的乡民祖祖辈辈都制作茶或经营茶业。相传明末一支军队路过这里,士兵们睡在茶青上,等军队离开后,茶青已经开始不同程度的发酵。于是,村民们赶紧将茶青揉拎后,用当地的马尾松烘干,这种带有马尾松特有的松脂香味的茶,并没有受到人们的喜爱,因为当时,人们从来都习惯饮绿茶。于是,村民们便将茶挑到星村去出售。当时,星村是茶叶的一个集散地,这种茶出售后的第二年,却被人高价订购。于是,这种发酵红茶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这种说法真实与否,都无法考证了。而桐木的正山小种红茶,在得到市场认可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垄断性,将星村及桐木一带自然保护区的几百公里范围内生产的红茶,取名“正山”小种,而其他的地区生产的红茶,则称为“外山”小种,以示正宗。

这种茶叶在逐渐被人们接受的过程中,被人们叫做“正山小种”。正山,意为内山,也只有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内生产的茶叶才可以保持原本的正山小种的内涵与味道,才是真正的正山小种。

16世纪末17世纪初(约1604年),正山小种被远传海外,由荷兰商人带入欧洲,随即风靡英国皇室乃至整个欧洲,并掀起流传至今的“下午茶”风尚。自此正山小种红茶在欧洲历史上成为中国红茶的象征,成为世界统饮名茶。

历史上,正山小种红茶最辉煌的年代在清朝中期。据史料记载,嘉庆前期,中国出口的红茶中有85%冠以正山小种红茶的名义,鸦片战争后,正山小种红茶对贸易顺差的贡献作用依然显著。在正山小种红茶享誉海外的同时,福建的宁德、安徽的祁门等地也开始学习正山小种红茶的种植加工技术,正山小种红茶的加工技艺也逐渐地传入国内各大绿茶、乌龙茶、普洱茶产区,最终形成了如今闻名全国的工夫红茶。

布朗族,最早种植茶树的民族


布朗族,最早种植茶树的民族!布朗族是我国56种民族之一,云南独有,是人口不足10万的较少民族,历史悠久,勤劳勇敢,富有才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普洱市、临沧市以及保山市等普洱茶文化区。

布朗族是世界上最早种茶的民族,茶与布朗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茶是款待贵客佳宾的必备饮料,是馈赠亲友的重要礼品,是敬神祭祖的供物。布朗族自古种茶也吃茶饮茶。

老曼娥寨位居于勐混乡打落路段大概50公里左右,属偏远的中缅边境的大山皱褶之中,它是整个勐海县布朗山最古老、最大的布朗族村寨。据寨里古寺内的石碑记载,其建寨时间恰好就是傣族传统的傣历元年纪年,至今已有1373年的悠久历史;这里的古茶园中,一棵棵刻满沧桑岁月的古茶树,见证了布朗族祖先“濮人”久远的种茶历史。

据说,在早几百年布朗山乡有众多村寨的古茶树,均来源于老曼娥。从老曼娥又分出了新曼娥等不少布朗族山寨。古老的茶树和村寨,共同繁衍了布朗山千年的族史、茶事。

从古至今,布朗族有吃酸茶的习俗,一般早、晚各吃一次。他们会在家中燃起火塘,男女老少围坐在一起。吃饭时,从竹筒中取出酸茶,放入口中,慢慢咀嚼。这种酸茶具有解渴、提神、健身和消除疲劳等功效,是美食与保健食品。

茶成为日用品最早普及之说


对现代国人来说,茶是最普通的饮料和生活用品了,从上层社会交往到普通百姓,都会饮茶;饮茶、品茶,已经成为国人日常生活、休闲、社交、商务活动等必不可少的用品了。但茶一开始并不是做普通饮料,更不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当年,传说神农尝百草发现了茶,但到后汉两晋时茶风从贵族、寺庙等兴起,而真正开始普及到民间,还是从唐朝开始,北宋达到盛极。在唐宋时已是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日日不可相离了。唐杨华《膳夫经手录》说:“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也。”

我国的茶为什么在唐朝才开始普及呢?是如何开始普及的呢?许多学者研究的结果表明:中国饮茶始于西汉有史可据,但在西汉时期,中国只有四川一带饮茶。两汉时期,茶作为四川的特产,通过进贡的渠道,首先传到京都长安,并逐渐向内地传播;另一方面,四川的饮茶风尚沿水路顺长江而传播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虽然饮茶风俗在南北朝的南方已比较普遍,但在中国北方,一般重视乳制品一类饮料而轻视饮茶,更谈不上普及。

唐朝开元年间,实现了茶文化的北移。《封氏闻见记》又载:“茶,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大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餐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这段文字证实,唐代饮茶习俗的兴起,占当时全国三分之二人口的北方的饮茶,与佛教传播关系甚为密切。饮茶藉信佛而盛行。唐代开元以后,中国的“”大行,饮茶之风弥漫朝野。

饮茶风俗成于中唐的记载还有:《旧唐书·李玉传》:“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既怯竭乏,难舍斯须,田闾之间,嗜好尤甚。”宋承唐代饮茶之风,日益普及。宋昊自牧《梦梁录》卷十六“鳌铺”载:“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宋代始,茶就成为开门“七件事”之一。

因此,茶作为饮料,最早在民间普及,还是始于唐代。这是因为盛唐的社会背景和条件发展了茶文化,更是南方的茶文化普及到了北方,并“茶佛一味”,促成饮茶风尚的形成,而如今,福建、广东、四川、云南等地的茶文化氛围依然浓厚,茶馆众多,民间饮茶之风浓郁,这不是偶然的,更有其形成的历史原因,相信,南方各地在未来将引领我国的茶文化发展,并影响全世界茶文化的发展。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618299.html

上一篇:中国首家茶膏博物馆(蒙顿博物馆)

下一篇:云南省茶文化博物馆内都有什么东西?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